中国古代道家与儒家文学是怎样的关系中国文人有哪些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在影响下对于文章有那些改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8 07:25:03
中国古代道家与儒家文学是怎样的关系中国文人有哪些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在影响下对于文章有那些改变?
x}[o+Yv_910 }z{HI^Ff< O#L ?(NJG%I;7wU|Z6Ĉ7pCeue?v:2t|cnѬlfNK'oŤ>_W˘7o)ULmn͛B.Ӵ3޴_-yogJ;˟ʘ"3KSjte_$>%{4udD ?}b?4ϦݾLs4wywc!Cnan¤ׂId/yIハiGf{[qvLjʮ.lodMjL{Xțn){IÏfx1`wϫLYKQ c>TH~߿oIVF&Z #^L4pS$UNBegp߿/LLϤW3b9lb9%Rpq-L'ǸAbyr:.NG[&4{6ҳ+8F&nArXth2]XqՔmb[c4qSH朒J)&y8ͮ9àL˲%>S(zuR~grA$[*{ AeV j l'p!]l"SAO`_3N{:h>lb}fϮ*F#ei /Atb&uAonpu} 9s0̝*^#g51r;l{D^o&zD0lnJr%C!حsGf;`^I=Qa &;!)ñY$+f|lZk#e=RJdͬ²u髳Df:i.cKBm܏kc\͋U>ڿ68 fVSĴcTmPQ,]ƻ;*ɓS2c/xSq4X.^褼R٬AV㪋-sFKfm 3KAOߒv=(+~m,]2hApa(2ݘڥ_lsqiw6?1wPj4֞ qQ xA'w?xh́Sf!ft Y`%aYc fܟC>gV}Ǡ[g̐ Ƴ7[$)94?1 '⦱ kS^k69"&w)Ͽ}.GN9p,UR.W3eW(\ r|\8zGq~ HO c#?L:b+ƢI^\oke<>4AwOͪtN+r-P?r Kcg\nd(祍 x\ hua'נ!{0ODE Ta)m)<"#+g"Gw2#gl>c/Mo Vߺ*D2T2} tfO·lplPCl: <9` DR~φe0"H/DOşFDޯ6~%~ЇFĊo/7P{3r`P;. YH I1oJR[dnT(8 Aqh'L&f %%wϩC}nE n ɯ{q1%8{项}p|qO~y)|U;Y jۯrwESCU"Q>D͐_W_79q;9i A{d"u3`!qg%/% =AҀXo|yшC!bTÀJ[S^5;PQKC3>6{$Hq֚Fa:Ⱦ'GgLJ y[7CDm@s<#f,VkDacIb̒AhUڷDn^/(XpVm Lkhc đRYP F*B V>|{m-& TTm)|. ua W159YճZ ?i%]FpbJɵ4d=zj5u"خez:(Zu n/ڨCh-O (8!2QaurVשd+fR35nNG5@x_Ƕze3O?{K*FtKB>K9l3娦4yW497In@pucsn3['aBxAt#]_bdj&sBۡuһ;6S#@؂--.Cp4bdO 5"(Jϐ8}n&TG& l9,G1Yu.}WXЂl \sh5,r{Y&TIiJeK]%{ADJӂM9ZkB+5h8VɢҒn/E hmOYi`".VQ )t9Rtt`0e sz Ӛ%4zʓm&D^bEL-1CyWIc ĸԊE]XLN#cQ>aeΥU3|+P"X!ȴ[Wd誘rL%٦'[bs"A0 Et XNKZ8ŕTa;qkU;*x/fkϬ:FRVaK%@9}ɩEH a|_Wib"ؠDዲnA$LgUh0w!ag]h,Q3 Z`i ͈'ݩg2jfqc mꓰ҃7A-=^ypЫfW }Tف1Bņ+YOZǴGg9"NجxwFiXTM3^/ڥ4`lY$J[7k ^)LP?нi<ѲiP'8Ʌ~QFL9^,cQ;UW0E(p"M;\/zh*P:|D:] zuHBEnp1*c:BAV.bTn:Lj]@Omm=Z? 1nF}fQBd#l 0~ZSumڎW@Zm 4NF,`W2tR YYhFb.Q p5kȕ i4:R\M@0LFNqWљ7)gW\0,U.`MĢG`[ +8k+k^7O4Y}$cIK;DPfrnUCpV)\HmhE|ƐfյԤ))_gDps.%$+r*RN83u-wEmS_`:XYz WA 8%UǵR/% zG-ѢTh)ASs&҆Ӈ+^7iĴV~\W5PмUҶ$/ج[ܛ]סa)^gNLOoO0 Ym]Yd!Zo3=DD g{%FN; A+MoAID=O*I a8@703Nq@X}ՏG'T &M\uM{io_f4JIK@II aJ?Vg X זՠN %?68ڛMxntG6\^ _fűpNI1{mmza:t_* fӪ|}K=6*l?/xL>e͠x2m5s7=˗B] !u^X4:bx'f@#QJ1JONNוjz}XRX!ul/IGY"室-/LAF\/<$}aVI!~2jEFobڨ@uڣpi4pԤ `LI <;C\o*60{|еߚxC%Wۑ¸MHT$ bN \jlGD׎쯒u0uprm uSe~3)_sԡ ,l0bxZdڼ9+xKXSmM{[뒂G(ĬE"9dsK`\vHGpþ։"h#X#oc<;f%d:?a(PG+F4z^?mayO CB%n-":e;Kӻc X>}{'L +&@PwWﴨzފLH5U;\%PZij-[QS}yJz$"d+AaXpOдzћC¦4 ήcڏSuƣ~oT3dyL=eB# w ݑgVvQ$NF I]bHtіVӄפtFxHJ~f)ZCS^DlE !uSs;2x+Um ; tl8Lj A#^5ιM:39sQKф5t2<8ꉭdڼ+NUD{ꐨLW4\IdodYCV $*P8rTʹbdQ Y\72^Fhq0PdLMKTՖ;-C`<($dEh [>!Hj`R< Z{2tА@ ℸKQGH_ߺHDyNVY0hc6_f''ϊ}XWXg`E5/2YF2 \=V.J=jï]@Lbt(g4T6612gڠլepR@OKSRb39W"4F:g" BP [=Bm" \>] a$Yy $Vutݥq!<.Kj0%},udT8'1`4XueJZz2%T0Ph';-yxb֓AYīAi,ŗCn+G gnɑE\&ZT)᭿cu GfV*NsV ptN*d4q>ca uـw蓏 ~֍hd6C.wk+.QNX 7cVDP|z7GXw{GEg˅L @ie`B HlmV^=Rt,iQl| GnB9´eM*wӖH]tߖ[Oja,w vCN 1$ ck[Ѧ({얉A `-fP\s6Я1貲A'f :r&i"\+q`0۬e;rY G1 []f5wǂ ߟ-5[9@e™5;2 yR?hu9?tj1- :_ב0V=hf$B1 +WP@xLe`Le:瀘g Ӎs$YgMRq!}VeH.f J,@bk2ZZmb#q${`Z*[ݚwjצס-&=AkJgҶ :^q{lsK J)"ųM7oV n#ÀI$):ge*L3^7eR":Ҧxs?73M2Yћ1;ѳE9Ji#̖P/=[NNxM1F3J2y%qlkP'|Dàզ{怹~! Q(߰ T6p}]̫~~.5@泮q@lW)6.Yi'P ~_b@Ex~şZC3G jTh; #XAAp mngujoƘ)egtin9kR,%.7.^ut *'~} Vp6[[ޔ@Jj_r|P];4]6IݑIvf-e6>DH@pMv\t`HՐy5qˆ:rԩuv:j|6&mb/I0 K ?W֖oNLͩc\RuULA7,S DRg8ϐ8es)߯>oˠc8,9 %jOR+=cX7'n9omlԚYh# VQ`dq˖?|NL"%OhnwNG)LXMpJN=1݅(n!f^&௪=zUђ3nϚ@Lr|`{:a4zQgfm v,M3PM;Ew)winbntc d5;5Eɱ_RW/3g,~ Ƕ0~B_eʼn‹jט*T` h@L؈5|vK, )zhVK0X 8k]B# vLN̰DP9f1t:5XQXj{eང#t ;j\u ٔz)=1UUy9 $W5KY78}v7vDV=om+hZ5S͝e}N9F"`s@q^2xK *QdPwZv[xU|Cɬ}.D",ȦE6ҫK[9d\d4k`RrK.8d6Sn5C]U~:xESFŴƱRj;WIXe(Sq{d,Pŗm*X;EpQ9vn ߒ, #rxo9S=TZ\:x>.0ᶬ8PΩJ&bSXSFS:W`5yXn@ v* _[xQ~_1uw/Msn~`oد6-i0S]q; 9?\ox l!Ly 尿,-+s$k`ghx?pɇnr[ue@qti"u횵+ .-jJN>uyT׿-GPi `%bیh;B܁ʎ <@osijvI2,"\hSŃ0;cP@d6yVvFF#6 סh,OƐ!6[kV+wwzZDtfP6A]r!5D X.lGSkinfHtּ\EC5QDޅԴ%]6~.giF[|W*_ǯ(e9'"?~A\-ǯ]e.WsG 'oz)R\>;j-W Z¶S((l^y:A-s+?_q9)x~ZTno2XQQy%_ʋ~gX{ź^sEm΋1Op/`1+%ObE^~YXx b~!ާY_ƬӸAE  B{~NWvGQ]#i)ØŐ(I%M2ZVkF ^ W;-X2iMhB ).XZ "]/onNi0K)'@"3cm [VR. TCjEZ+Ae-jӱ^,`n:1ln w·qŻT|^xD(gȉ&Jx5ϼ]nг*56,lpLu|)ffr<MVfSs{Kbn^0"oJ/.*]vq;&zA_IKHj_OӆGomBwoz`uaP0ܵªQM=< H`ei Bw'*r+^m^=,X)w.}0My{9U_*.q `On!aC|GBM;wu#eg n 4.o&/۩} qorJtqP 'g#|f I,\(=5Κ7qG@1GPytsOA$uA.@굖Pw*Pİ__=>"WkIRTx{n'k$KR8Nކ;)Vʆ^FP-g$yTNmMsW_m_7'>oVmBN8[XFw%M Jl lV*8@˺σq qiAe;}xM"9:vdt\W\'cpßO[=W(nSnl]q bLY_+zï'Y#zbRex ˹^B8y\0`2O҂<.4b`YH>OhT+81WR1R|b9~Ԙb,uqM=JV &{<28V^9>g{rhJK ,3ڰ"Pl}0+Si ζm֩֡P&y':xQ"c;ŌZc5᥷q]yKv46},zh엻x\%<{=/R}ΕlPOlXyHyj`iWqW: rs4]AHVJ\Wu'edL}&2*IC^D蒌 {!u]Ds6ʁ7~󍠢%k1F KIxSկf{bɯV[ZEQ@d6tߌ,% (u-\RNohK4=ۧIGdG=BքG\9ӧ?fsayת`yuq#9f,iX9ϲ9{ܹk#_! _ Wb]֟RovE -3}H=;϶Ru=8A1sTH/W50'zX„cB}GmdiӋI6U:E5TwHkG6|,wa!rʩu,{vO0 $-i&͸lI{?` aW%rN+fW}^fM^-s9_1'~Zb]{01GoxSGP[]}pyzo0Xr& %GK7)pwq] -|fp`CݽH)1P]"Zd =Q9К-ڐ(^?ԑkWо5ʒN`x1 W18Z)Da`<{żW:&㵺fe ].,d%nw;%C;>qa M9j+J |HbϹ;bևTTdSEuJhOBMMبϤGI6^GYY H5-_3k:v'$f&_Cvg/efâM%$GjYO @0_Z;hpQbZyt0Sbr~g8},L" P|UŒҳ]˦2K!sQLˊ6R8-6u8ް/=s;8_v/mj9SV@AA qKP9Q6CS%TS.t %"ʋ^kj4-$9OɽB( gh8\A&UQ;1/YmFwpGCkm՜@a% +uS4% SM[K- hӫs\41^v7h(EY@2 ]bPah<_ԗ^dlX3VzzbX׽_I)0EDJV_dK "ux)?3hfPcVFmVb.z /vgö#*E\DyEhdX1W|yΡP_=8HQ6GԹ*ρ`t<+g9],+a _>k C#SӦX7Mi@+akOi I=ԠcBO y^ΰB_yky3EGv;zН+ !`*3_!nuz%u7D+8BeShKa;<ׂ@{Igx$TԳnXdhT|da36wU5C߅;@>Lq*[)^['V$kTT`]vy'ļ_}iH}DCyDE"08(ֲ5NRA ruomZN5$G_|/~Km➾&1}Qqm侭i2k#G6#,գjz~ Ѿ)Вp{ډLANY +>^D>jY]ʹ2JZ/k]b%2#2s{C$Q@*9+u@d\Tbދ:{Lh OXG􋎴?E Q;)ƔU fKs5;*,ɍ)ʑWReB}8g3~v&\Y_&$H_B.KR&A_3|9*pH ^,{hatXMx^S^>Kݑv _QFjAuLb'N#0JIƟ-QKa?Hv8, gZ*[8,lRBA]ݏ |x'AJ̥3 {3KnKL1yTw#*go(\q,NI|-{t-E_ dAow<ĕ!VF?)/Cf]`aڭzV׳ۓPhu/D/'$`*gi OwX  S非]W,2! ߦ/:ہ2%qY#7Zm װw{y8[6/:0=|xdȮG&%RKf4 b3u3|-;{w= x68;m6Fb]ЍHH?yEd!{dlYuID ~z#*Yi 1^u5d۝O{ey:os&?7KDU?;g[F yƆU|$+<|Van(ZHحI=IE?xٛ+|Cѐѱz΀{݁lY=DUpSgLhIin3{&Z=n,),?(),Ч:}B\3}V#s%]GNmgs\=ڪw)HycAީ5}vQ$Us%ݻu=-z3c^Obr!.vtp3wu3X*kWv'4CBGw+Mt ׂ'~DNצQCoRf;i?gۦCSNH[=1^\yY}ˣMxh&oUe H):ZB+٦G9k 'EǩUVDV .y-^$ulm2"hUXSaLb&g[Q=0܍34' t*F%6P[ KSDD &_1k\?ɠծc]cF!z<F-=z`'<`LM#[.v@VF7յEvۣZwDud);6sl :l=NVH ,}g%ˮ_Wo.VZ38jq#gA?_TgT/D.sNARɆfϵtBR]ɫ.z~.]$dIsx^H\-ϝI9ag^X qYcKu/R!2wr$‚`AvߴK4']Fr 96o)3IT-~'-كs*+"y`cS( /Ԥĵ aԠOgIJ]F#wgg طr5eyqa:BHGHw\K.yGĢhOC˝5n>+1I@{>1A;nXUW~'zrl~{U JǰMZ*Ly(y9֋PΆC[/i"ޅ{ZhdruBW- &-N{LKފ1N@םrSPOoY ="{9{\+ {PG^'fmA `p:.[@ޭ.O>rw\/1B6 6FJw?@^G>?㏿u+ߦtHm;UjjxA~:z{6F_|vk{|G|M/j[B|VMSwaM> n7jhH^dOK$u1ۣLki0uۭp'*_jx6OGb:>.t޹4=ˤ7 ]8\H2 ;阃~s?_7_޿]^d^^d5ْiγVd `ꐝa%|?ÿe~߿Wg/?'_??~ŧ???0^oj!C~̻n}ůu=/~Ͼ_7~׿?gqկ&X}LGGaþR]ǟTF#q-2a۬pΛ4Emq

中国古代道家与儒家文学是怎样的关系中国文人有哪些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在影响下对于文章有那些改变?
中国古代道家与儒家文学是怎样的关系
中国文人有哪些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在影响下对于文章有那些改变?
<可列举回答>

中国古代道家与儒家文学是怎样的关系中国文人有哪些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在影响下对于文章有那些改变?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而常常走向极端,主张绝对虚无,反对一切作为,甚至进而反对一切人类文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否定文明的价值;因反对权威和社会的等级秩序、批判社会弊端而放弃社会责任、淡漠参与意识、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绝任何具体实际的社会改革措施,等等.应该看到,道家思想中的这些历史局限性和消极面,的确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
儒家思想经过几千年的筛选修补,成为祖国传统思想的瑰宝.儒家精神重视修身养性,内炼立德,对于价值失落、人性沉沦和道德迷惑,具有匡扶补正和拨云见日之功效.儒家思想提出了做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准则体系,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这些在现代职业道德建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当前要大力弘扬儒家思想精粹,结合时代特征和实际情况,重塑企业职业道德精神,凝炼成“企业魂”.下文就此略陈管见.
一、仁义为精髓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础.孔子所谓的“仁”包括了忠、恕、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它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能行五者于天下,可谓仁矣”.孔子对“仁”的权威定义是‘爱人’(《论语·颜渊》).仁的核心是仁爱,也即是同情、爱护和帮助人.仁是德行的根本,体现于万事万物中而使天下人相亲相爱(《原善》下).“仁”是爱之源,是道德情感本身,“义”、“礼”、“智”是“仁”的推广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现.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儒家所谓的“孝悌忠于职守信”、“恭宽信敏惠”等,皆发端于“仁爱”,着意在“和谐”.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睦融洽的关系,在企业内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
儒家思想贵和,主张人际之间和谐、安定,团结,协作,即“人和”.和谐是一种对真善美追求的动态平衡,是企业伦理道德的理想境界.儒家思想祟尚亲密的人际关系;也得到了L.Miller(美)的认同.人际亲密强调个人以彻底和信任的方式把自己投入于群体之中.管理者与其下属之间,企业内部各成员之间亲密无间,情同手足,保持着相互感应的关系.当今企业职业道德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相敬如宾,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与儒家的“人和”思想一脉相承.发扬儒家仁爱精神,就要以仁爱向善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引导企业员工向善,使企业内团结和睦,亲如一家.
在企业职业道德建设中,将儒家的仁爱思想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相结合,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的氛围,有利于创立一个以爱换取被爱、以奉献换取感恩的良好人际关系环境.从而使全体员工不断增强无私奉献精神、知恩报德精神、热心服务,真诚奉献.仁爱思想要求管理考坚持仁爱、仁义、善待下属.要求企业员工之间精诚合作、相互爱护、乐行善事.只有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友好融洽的工作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和组织的活力.
在商业交往中,也必须坚持仁义之德.儒商注重“和气生财”,“和”则“旺”.对于同行业伙伴既竞争又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要坚持以正当手段竞争,不能搞小动作或诋毁竞争对手,摈弃不道德的竞争行为.
儒家提倡尊重一切生命价值,把尊重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善协调发展作为最高的道德旨意.在今天提倡生态道德,保护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过程中,儒家思想的“和谐论”、“天人合一”于平淡朴素中有着奇迹般的深刻.
企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寻求祟高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归宿.首先,企业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剥夺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其次,企业要为国分忧,勇于承担社会重任和历史使命,坚持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再者,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慈善活动.将仁慈爱心献给最需要关爱的人,博施济众,兼善天下.
企业是盈利性的单位,而“义”,“利”根本上是统一的.义与利相辅相成,各司其职.企业要义利兼重,寻求士商精神的贯通.以义利合一作为企业追求的总目标.
在义和利发生相互冲突,不可兼得时,儒家强调义重于利,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重视道德境界的追求,重视人格尊严和气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企业要先义而后取,利己先利人,利己不损人.“不义之财不可得”,更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谨尊仁义之德,要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先利顾客,后自己获利.
企业职业道德具有主观上的“利他”性和客观上的“利己”性,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利他”是“利已”的前提基础,“利己”是“利他”必然结果.涩泽荣一(日)也认为只有依据仁义道德和正确的道理而去致富,其富才能持续下去(《论语与算盘》).“义”是“利”的手段和途径.企业员工在职业实践中视顾客为上帝,对用户负责,必须会赢得客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儒家思想塑造“企业魂”,就要把企业成员过分注重功利的道德心态引导到祟德尚义、见利思义的道德价值轨道上来,把主体性意识引导到自觉的道德精神上来,把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引导到以企业集体利益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上来.
二、诚信为本
儒家主张“信”,其本义是“诚实不欺”.孔于曰,“人而无信,不可知其可也.” “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说的是守信用则别人愿为你服务为你办事.儒家认为诚信乃人性之本、天道之源.
企业商德的核心是诚信,诚实不欺、重约守信.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是企业立身之法本.诚实守信是企业的良心之所在,是企业对顾客、合作者忠实守约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日本企业奉行的”终身雇佣制“就蕴含着管理者与雇员之间内在的、深厚的信任和忠诚关系.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重约守信、言而有信,诚信为本,是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也是公平有序竞争的基本条件.企业要盈利,首先应该弄清楚为什么获利,怎样获利的问题.企业赚钱要讲良心,获取的应该是“阳光下的利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牢固地树立契约意识和忠实履约的道德精神,信誉至上,注重商业道德.反对随意毁约、商业欺诈和言而无信.
企业成员要诚实、忠实、老实、要坦诚相待,信守承诺.要诚心待客,货真价实.要恪守信用,严格履约.企业成员要通过自律、自省、自觉,从思想上消除“机会主义动机”,减少“道德风险”.不弄虚作假,不瞒上欺下,不歪曲事实,不偏听偏信.只有诚信不欺、重约守信,自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才能维护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欺诈、哄骗,言而无信,昧着良心赚钱,就会使企业失去信用,最终也会失去市场,失去自下而上的根本依托.
三、敬业乐群
敬业爱岗是儒家伦理道德的理性积淀.孔子赞子产“共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论语·公治长》).先秦强调立德立功,德行高洁,建功立业.“君子进德修业”(《乾九三》).孟子强调“君子创业垂统”(《孟子·梁惠王下》).创业需先敬业,先有对功业崇高而执着的精神追求.“敬业乐群”(《礼记·学记》)对于企业职业道德教育也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岗位和职业,是个人为社会服务和作贡献的基本手段和场所,也是个人实现自己抱负和价值的基本方式.敬业爱岗包含着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包含着对“仁”的至上追求.“敬”源于“爱”,敬业先需爱岗,敬业爱岗是爱国爱民和自尊自爱的统一,是主人翁意识和为人民服务意识的统一.
作为价值追求的敬业精神是人对现实理性选择的结果,它以职业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为开拓创造的原动力,并以道德客体(岗位职业)为优化目标.敬业精神作为一种道德追求,理当成为现代人确证自身价值和追求自我道德完善的伦理规范.敬业精神内涵着对职业长期选择后的认可和精神信念的无限投入.所以“敬业”是道德主体主动的选择和自觉的价值追求,而摈弃了原发式被动的接受,抛却了盲目而迷茫的行为和原始的惰性.现代生产的规模化、劳动的复杂性和高新尖技术趋势,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这客观上要求企业员工敬业重道,乐业爱岗,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否则就不能适应现代劳动本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儒家传统的“敬业重道”,无疑也是新时期企业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员工敬业爱岗,干一行爱一行.要求员工爱岗敬业、勤业精业,勤业是精业的基础,精业是勤业的的升华,是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四、自强自律
儒家认为人应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易传》载:“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人应该效法天地,刚健不息,积极有为.儒家主张积极人世、用世、有为,奋发图强,积极有为,苦干实干.这种积极的人世哲学和参与精神与现代企业强调全员的开拓精神和参与意识是一致的.儒家思想文化素来倡导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这正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弘扬儒家思想,重塑企业职业道德,就要培养和造就自立、自强的企业精神,埋头苦干的主人翁精神和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培养企业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励他们勤奋工作、积极进取、奋发有为.
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科哉!”(《论语·颜渊》)道德选择的主动权在于自己,修养仁爱之德完全是自己的事.荀子强调以德为本,修身养性.儒家自律原则重视精神境界的提高,主张内在超越和理性选择.儒家的自律原则是建立在人的自我约束基础上的.人不能超越时空,但可以在精神上超脱.程颢所谓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王阳明的“良知是造化的精灵”.其要义是在内在的超越,是理性的结果.通过道德价值的追求不断内化,借助外在的价值范式和道德信念使人格得到升华,使客体主体化.
道德上的先觉者要对旁人进行道德教化,言传身教,将外在的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化为主体内在的自律准则.企业员工也必须加强道德修养,修身养性.儒家提出的慎独自省、改过等修炼途径,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还须指出的是,对待儒家思想文化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儒家思想的同时,也必须摈弃儒家思想中消极因素和道德弱点.如散漫、因循、事故,平均主义,封闭保守.尤其是宗法等级观念,官本位特权意识等.竞争观念、效率观念、创新意识、民主意识等,则是儒家传统思想中欠缺的.汲取儒家思想之精华,兼容现代文明道德意识,就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企业职业道德体系.

道教是由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而来的,老庄思想起的开头
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它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仅次于佛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

全部展开

道教是由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而来的,老庄思想起的开头
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它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仅次于佛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
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后来又演变成三位一体的老子一气化三清。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未必切合,尤须深详;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奉《道德经|老子》、《庄子》为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老、庄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的影响。
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惟信仰道教人口,并不普遍。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基督教的天堂。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经》中讲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到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而且所说的仙境,大多数也是处于现实当中,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中很多就是中国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
大多数的宗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
许多宗教都认为人的寿命是不能改变的,然而道教去不这样认为,有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就是出自道教的《西升经》。另外,道教作为一个多神教,相信万物有灵,甚至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神灵。
道教系列条目
基本教义
道,德,三清,修炼
重要人物
老子, 庄子, 张道陵
张角,葛洪,陈抟,王重阳
道教神仙
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玉皇大帝,西王母,八仙
道教宗派
正一道,全真道
道教典籍
《道德经》,《南华经》
洞天福地
十洲三岛,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维基主题:宗教
太极图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目录 [隐藏]
1 概论
2 教理和教义
3 历史
3.1 渊源
3.2 发展历程
3.3 近现代的道教
4 道教神仙
5 戒律
6 道术
7 主要典籍
8 教派
9 道教活动
10 道教文化
10.1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 道教与道家
12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13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14 参考文献
15 参看
16 外部链接
[编辑]
概论
在中国历史上,“道教”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指以“道”来教化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
[编辑]
教理和教义
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
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尊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后来又演变成三位一体的老子一气化三清。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未必切合,尤须深详;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奉《老子》、《庄子》为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老、庄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的影响。
[编辑]
历史
参看道教历史
[编辑]
渊源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编辑]
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并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编辑]
近现代的道教
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
[编辑]
道教神仙
参看道教神仙
大英博物馆藏道教人物像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道教按照人间的秩序创造了天廷及其皇帝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为天廷的附属,也创造了阎罗殿和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八仙等作为天廷秩序之外的“散仙”。所以道教的神仙众多,还随时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创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妈祖、关帝等都可以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但一般宫观只供奉三清神像,其他的神可以建立自己的庙宇。
此外,道教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
[编辑]
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准则。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全真派的戒律严于符箓派。戒律的内容主要有不得杀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盗,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须遵守的,而且必须有一个受戒仪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 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节律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除戒律外,还有道教清规,就是道士犯戒以后的处罚手段。具体条例派别不同则规定也不同。
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内容和儒家三纲五常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内容。道教的清规戒律也是随时事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与政权的法律相冲突时,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编辑]
道术
《抱朴子》中所载的老君入山符,认为使用它可以避开鬼怪野兽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主要分两大类,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蹻、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风水堪舆、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外丹是指烧炼丹砂铅汞等矿物以及药物,制作能够使人长生不了的丹丸。现代科学认为这些丹药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致死的例子,所以后来道教也认识到由于内丹服食和配制的方法较难掌握分寸,所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后世转向较为保险的内丹修炼。外丹也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先驱。
内丹则是指通过行气,导引,呼吸吐纳,在身体里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内丹的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过理论上还是具有相通性。古时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
此外道教还有许多道术。例如内观、守静、存思、辟谷等多种。这些现代多归为气功。另外,全真道的道教徒许多都习武术。中医理论亦源自道教。
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 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静洁高,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喝酒吃荤,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佛教的内容,名目繁多。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道术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箓。符是用朱砂画在黄纸上的一些符号,道教认为可以用来治病,而箓则被认为可以驱使天神。另外道教认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驱使鬼神,赶走野兽。这些主要都是正一道的法术。
[编辑]
主要典籍
参看道经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另外,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经创制了道藏,收集历代道家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现仅存明代《正统道藏》流传,其它版本已失传,现存历代道教经典多收录于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是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
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箓、斋醮、科仪为主,但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出现了《悟真经》、《金丹四百字》等经典。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见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提倡“孝谨纯一,敦厚朴素”。
[编辑]
教派
参看道派
泰山上的一位道士从修行方式上来说道教主要分为两个派别--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道教的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5个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正一派、净明派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
太一道:金朝时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衰微
明朝以后,道教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两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共有86家,实际上只有80家。
正一道:正一道即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后更名为天师道,正一道。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全真道:全真道兴盛于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代表人物王重阳,丘处机。全真道讲求清修,其道士必须出家、吃素。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十方丛林”。
[编辑]
道教活动
道教的活动主要在宫观内进行。宫观可以分为两种:
子孙庙:庙产由庙主私有,师徒相传,一般规模不大。
十方丛林:庙产属于道教徒或者某个道派公有,凡是道教徒都可以在这里通过一定的手续挂单居留。一般规模较大。十方丛林可以传戒,但是不能收徒弟。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子孙丛林”,是两者的混合物。一般都是从子孙庙发展过来的。
此外正一道的宫观和全真道的宫观在制度和日常活动上也是不一样的,二者一般不混杂。
[编辑]
道教文化
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化学、武术、天文学、地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它对于华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民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响。
[编辑]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和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
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 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
道教的炼丹术对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可以说是位虔诚的道教徒。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荐。寻仙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给他带来大量的素材。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佛教徒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祉、神官系统。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过多为反面角色。
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著名小说则要数《封神演义》了。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其实质就是道教的两个派别阐教和截教的斗争。书中出现的各色仙神和宝物等,也全属于道教系统。
[编辑]
道教与道家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编辑]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基督教的天堂。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经》中讲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到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而且所说的仙境,大多数也是处于现实当中,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中很多就是中国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
大多数的宗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
许多宗教都认为人的寿命是不能改变的,然而道教去不这样认为,有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就是出自道教的《西升经》。另外,道教作为一个多神教,相信万物有灵,甚至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神灵。
[编辑]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道教和佛教作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两者在相互斗争中互相吸收,使其更适用中国的本土文化的需要。
[编辑]
参考文献
李纪兵,《富国律》——三十年内国家成王称富之规律法律》,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 ISBN 962-450-844-5
李纪兵,《道德经李家注解》
唐大潮,中国道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ISBN 7-80123-229-1
丁培仁,道教典籍百问,《宗教文化丛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ISBN 7-5072-0409-x
李养正,道教基本知识,中国道教协会编印(非正式出版物),1985年
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 ISBN 7-5052-0203-0
[编辑]
参看
道教历代龙虎山天师列表
道教音乐
道教人物列表
道教全国重点宫观
洞天福地
中国宗教
[编辑]
外部链接
您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中查找与此条目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道教
中国道家网站索引
道教学术资讯网
中国道教协会
中国道教
Taoist Studies in the World Wide Web
Daoist Chinese Characters
石竹道文化
道教文化
道教网络资讯报导
道教全真派
道教中的女性(翻译节本)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1%93%E6%95%99"
页面分类: 中国宗教 | 道教 | 宗教
参考资料: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9%81%93%E6%95%99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156013.html

收起

你有没有发现<<庄子>>中多有记载孔子言行.

那些是庄子编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