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第二首原文有解释意思的更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2/02 13:17:26
书湖阴先生壁第二首原文有解释意思的更好
xYn"["L"%yh|HQ1is1 6`{|bc(.R>%STSB: twDC L]gޛѱǜ|]4Ņ=NyEbTVIӋ&vV5g[V=|ꩵK| ߨ뢓$E'ԯ%7g;^a.^,K 77{؎S8=i@߳ d{qc{-G4̠W(km?SXಥ&2S1#Cui5"=1xIO&~?|Ľҕe.:AܴvY. < KpLio)xJdYDZÝq3bZÇ&J{^ߢrlb8;==iqg3vztjiGxӐ=|q(zqhV;`Jw8 oir3ofNJ]tey鱉4!v0}.؞u"}aղi8m{4iD/ppJ]`iݿ,26K|XY1.E:a 86@%k46ÔP Me \t@o ZEGg5×>wjTU( 8Rjtiy|}5@μ7pO'M;?(@u\t%XGEr/gVR{ZOslViS+Bg0,F~iX2vox*酈 ;ZN?]k66k0ï*+q&CYwz"Bb#"|lܮcI:iz (SJ+C̐M= Y Dk'|"y'|-vb{ѥS*}SK"qfl] I pm}f [s3˔hiRq͔{x;U(C^tS(m PWxG,`ҞړE>doPOjt 2Mm0*"v.wˀx `4^4o~åGǔNe1Cyj\`%6F)#(oY 4 qkf5A} @UF*;;AQ>:PjXTuKgg  E%d̋$2j]dno ߉Si, ?.!2r4bp0'"Vh{Sqt[,-0E1un%Ei7="S@DnaIDӐXue6Ya2g8:_nڥ|4z{TYoiHҪ ;-V_NAwvtN̓=1ULJ_J"=DAƘl4,]ff( FAbjk2eC}}T: oJAp3 " ٱJi43.0[wQz @"Hlv3nv'671%(Qa#i*z!KGq@J^(8a5̎^֋}/JGGdN,̮+ҭZF`āVÝWBCCw G@"s ^#S$Iox=:giIn 1~B vxx4:{ N)J=#cmB9 gkNlИ?yCP ߮G9M7]bϯ b^7na|&+W2ǣ u@ FxuL< l 6Eˊ˟Pe9T8S[߈E |ϢFv X k8d:lbiORe|jm<\@u!LgxE͍րh_'#霣ѝxԉXWp2LñPc,`| H++BM Y !jαYyR@7ckQƞDс -!{ Cn'9^ȗ=Eߺn8>8Z'C1_%yХ!0{\!k'2{hOXVYY/"&) ©c3qo`"cBL׭&d6D$]E7*4m;^  ?̶"R4م+:;wYBkBJdž**ʢ5@[n>iaf) hο1d(E> c9^NHh,GǸCI2'rbR@ oO9Xi7t"Kjfzāǿ{_|vizAzAXRX. kU D+ j\u5gZgzEk+cNE &0L,\DZZj3]uӼxkutURZ}au_oP Lc MW`K-[¯\x@L_<-lngƳwFcOi)4|]9a㵳BiMϘטjb#i=S7}mncZ<ܔOg7Oo*C=lVMqMrf9j{O%Ow#?/i~ oQsߤZO;s;YbLIs3io|rHDzP+DLCU*"/5J"\%*xAM{DEQW ߢ]hK0mi7n07zFoq7n7zFoq7nƍ޸7zFo荛Is3iMoR+:

书湖阴先生壁第二首原文有解释意思的更好
书湖阴先生壁第二首原文
有解释意思的更好

书湖阴先生壁第二首原文有解释意思的更好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1、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2、护田:保护园田.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将:携带.绿:指水色.
3、排闼:推开门.闼:宫中小门.据《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病卧禁中,下令不准群臣进见,但樊哙排闼直入,闯进刘邦卧室.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解说]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明先生家屋壁上的.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赏析]
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护田”和“排闼”的典故都出自《汉书》,是严格的“史对史”、“汉人语”对“汉人语”,可见诗律极为工细精严.但读来自然天成,全似未尝着力准确地说,由于诗人将典故融化在诗句中,我们只觉得他采用了拟人手法,而不感到是在“用事”.“用事”而不使人觉,这正是其成功之处. 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桑条索漠栋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春天来了,桑树枝叶繁茂,柳絮也十分繁盛,漫天飞舞.清风吹送柳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 ,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1、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2、护田:保护园田。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全部展开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1、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2、护田:保护园田。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将:携带。绿:指水色。
3、排闼:推开门。闼:宫中小门。据《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病卧禁中,下令不准群臣进见,但樊哙排闼直入,闯进刘邦卧室。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解说]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明先生家屋壁上的。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赏析]
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护田”和“排闼”的典故都出自《汉书》,是严格的“史对史”、“汉人语”对“汉人语”,可见诗律极为工细精严。但读来自然天成,全似未尝着力准确地说,由于诗人将典故融化在诗句中,我们只觉得他采用了拟人手法,而不感到是在“用事”。“用事”而不使人觉,这正是其成功之处。 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桑条索漠栋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春天来了,桑树枝叶繁茂,柳絮也十分繁盛,漫天飞舞。清风吹送柳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 ,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收起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1、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2、护田:保护园田。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全部展开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1、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2、护田:保护园田。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将:携带。绿:指水色。
3、排闼:推开门。闼:宫中小门。据《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病卧禁中,下令不准群臣进见,但樊哙排闼直入,闯进刘邦卧室。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解说]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明先生家屋壁上的。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赏析]
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护田”和“排闼”的典故都出自《汉书》,是严格的“史对史”、“汉人语”对“汉人语”,可见诗律极为工细精严。但读来自然天成,全似未尝着力准确地说,由于诗人将典故融化在诗句中,我们只觉得他采用了拟人手法,而不感到是在“用事”。“用事”而不使人觉,这正是其成功之处。 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