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说 道理什么道理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1:46:47
黄生借书说 道理什么道理啊?
x}Ir+ْVa*uokPV&艆$H$$Ht$H4>ވ- ˗Yf2ƛo_9\Վwv`40qWһe|7"_߹T~_!6Qx2IxufS<¤TNwvOvnQ0 prdx~yݬ$h'?{3yx94n0'俙| 2d[a v{u[~xxt̘_^fMz;7yfrd_n,e{M0~@ 77Yc3׉?1^e,gVƯY6ɿc}wonla^q̤e̮Rw< ?L͵,?y83F (ޥ6Y3^}zk?14=1Q¬E3 L{;UnWv F ,V-.վ?YQՖXCo-_h[\֜5xɘ|S4/Z!ަᲗ[a¶1 E ~7ᶘnY q0bsxO$0iʧ4N10 нԑRRVM'1h&܁| gD&fK=ȃ甩t> asYŒc+nvM4Ͱ Z} 3e#!\t;șl&X<˲)qJvpoݬO л8.0mϴYji{]:tm?y1}=&³'l"|I hīS/zR-_.d۶օޫ)NM=hN۷&YZ~qpǺy=KBo7k4U6=BK zn01 LsAf1fy\or{ 7ο,ObPBƎrF7y'@3W7lD|z_턯mMo` `c=swmV "J !aP`> jZF4~=u&aL `50d.x쁲}`s\j㏱aX/5C4UI򗝽BL1V7dU.aT.\v֎]&rW#L`)mM\>;xLC䜉hi;4S.[2eY/e`|e:U;lNq#2L1%p8 S#7wDsQ|dGՓ.mo 1\Cq`U *{ ?*H%¤0q vxf8; ꘺=yftNE\qDRvo"t=a~o7E~>jT?ht%G c;UzPV pw$H~&ɦ>a5>vy#DL P3A?EFf(&^`Ɏf^"tmhq bB`9h☵c7zbdu~Is'AV ;囿<7WbHa}.1xXUC褢pǝjײU'NWǐ}. fřuq8P 6չ-`%(S ,}Ҧn[uf #HQ<^^+^0,{iN1J儐P!RPbhCf^8EK=ANR"t2P?,ǍW/p(a"[WȃVhAՑ 32lVv dt# ڐQIL " jא|Y\> xs.2XZҕ^nuuIEo9Ck5:śT`dk܅k,CDx \fUsXUx&ǖ"|sj :Eu.X)7¯Rqڤkfq=of;crpsh(jN~s-y_f Lk>3)hnM,&{7 CBDn2Y6Y&oa`8cclEPA͑ZMa1&z855H`kar=Yei,.4[`RLTj腹f=.˿>c "ɞ|ӬJma!bk[ ͠nڏ)k<&1 W4N4 \_ {V( /MbjriXfLQ_ 7D͑<65hk=&@"x!L G]qiJs>=ÜFT^2F}<Q9H^DQ]ղx ܐҒ.oX^ Eui]3Ꮰq1u"Ҙ @iMg ^rE/0q 0,Baaow wiY?wmpL+3 ̰cv' nJgNm`{:?gMI 㔏j&ad֖2.diUƇ#xg7  ics,r2tNRO 0~lpZ h̴NYx@^=&>O R@Lj`^$|T,ֿ34Jd\5Y) (,J`X31㪟 THi& _*$.M ))af+HiZMG [oPH~ٷf'^`-Ǵ@:NbPɰZ[ N n(@uy Po3+@iI3LŠJe//&T67b!.ZQYk %>2p& S6F UaCT2fγRbR vGj&=&C"%A)-Y&y4'QYJkHTm' tf{̩dIhj=1E< (iPiN)W} b,*)̂@Y'X AmY焠TKe|h1/D1#c Q^/)~ALh HEq)lFӖ>I((T #¸"</L4cgΫ` l|/7GX<LHh-ƚPV~F֣ Bۚ-K9B[L Su?eO3%oL*r1W*:JT,f~Z3RZhMt}BkSܾ&S&tðTRyB HR }z6UֳyѲyIj[$c).[xkW~td Z<{]'g?"sl 3Jt9h4j6f6h>~/CC Icr0^V9OROsY$6H4گ )%%k#v6_(8hF0Bʝ8\Fh5{6'_Ҙdz όruFBkU .F$o L8vH?S^s+ɬ f1+HdF{"ÝX"+GOSTeܸݒ-߱dd8"FyC`1)*! `Y>o 6KZx`P&cBi=D-,`tIM`H0b? CeowD'o?1\i%H)˚ <â3+_5K3:S$lRZ3[A}܁gEcԁis@R`LUvߎʌ rS읂jm`D;<t Q[J-bhh!k^t@hvRTx.YJˎZTDJ=i Gf\7´6T!$K}p?]\ B,۽.bJ?EiK[*.q1s9bN,khE,YL2]MxP8y:)5G+ S]{\IP"9DD.E@ܡ"v9]^MajOVR$S뇳iIfc;VȈ\-1R L-oqJ7F|YGYVhDN{Ȓ5rlEr_hER|՘ߒF=G={: Sg,E (v_N)ՇIu׋!2H 7%YҠL MpMsˤGtWtԌIBNE]N#2r-&9a|mU,X+Z$O;bCRC=ӕtK\Lj:=mLwJv@ox6)6GT]6<6U7Ҕ!vLD~KPQƟ&c26̔F`̼laVSna_d'j1 ]6XX%Yj߯K*I(f3v_sWkXk,]qöY<Ⱦ>+Jbj.U?XHHpI{!VO81m1ojB y\2\ƾdLJgJa%>/,}pȺչͥG)]}I:;QkZ4"FFZb;vIɿNruq{u|bxVSB8Lk3EVh}jͿ(DX&cmK( ÎjTZb-<y $+S]{'BZ!LIQw[G<IZ7x=;Q3/I8xsGB !t3{ 烥]䏻Y7` ^xN [I~]=NnLyLdS =A4 3L07+fN+±=zœnҳA0ykZk}k)(8ťYVBEfX7l!0M*nǧj8H*%c+Ey9ו`\r59ӠzD(wOR3ߣ#:PXZC*Z=3^ '^]qz˜us,9EPx`5'_rɌDx}elc rmUKژ9+ԐݶزknALHH%HES1$w=&k o^ U.e4@knശ6 ;_r9o~)痏6.&I~Y N#$.kyH!6(2*lVi_aJPəb68;rL& -ad*ԊZi~L3}h%M4(W%Ei֙ Zna}tB54ʡ:M͵ľ6^bWu\PB7UlqH(xxִ@vu ֥VθI|3$ m>{ '_g=`c? ũr7+/|Ȁ6ؘB"4cmW,I(2Qd)\0#CMoi}%zgkcjKAR2a+7Ι8SVkJd){#\s*zY[Eb9Wg&f+|F@N~6;2+r_lsR)O[ ,Gt~-IlhO!XF[+s&%Lgj%ѥh|x~_vنOO+d\7CקS[YDN4x \ot4NDȌ7~3; *r*A!b䜜rsK/lg8bFyv=_^MLR<_Td/Fc ]Ȼq"$b>Wt#zJjo$rUoazUZnE?-_{T$@xXMݵǶw.d}k]vi#]c$4)LS)ju 2~L]RHsS\k rWjӜ/xŤ&ZҞS,czT$jE^c.x<(FpsqےymUMfxhu[82 FPƚvNoUg옜W#}پ1+0k]4B9lJ뙽R Wmۜ=jFO~n;ӖJ+`&vUB\ Bi3, aBhWB&]p8xXOؓ#QEs)3NkK:Ԡn~o@8Aͧ\N9%d)f}x_#/:$Ÿb\56duwjgbp -@Pz gL7h/wwL3QmZRb s~z@pY2&}b`y ߀wyDӡ./eݗ֙r%Ƴb7]_;) ֺs0D2ƙ$+R26 WS<`їt=EɊ[D V=yfa93|S=L >exq܌9B{Z3gg#)Epb~rۇ#]<S/U2K!,Y֋;8:ߟ i\wg% ,daV3Ra-|zav1oAʊȑr#;sV@5/<=5nc,wo&=6WM^͊H3V3Ϭ`GL1s|w~7Ā|`gZ(U2! h"F_Smx\5~O=CM73*|S!z(ԗcM7dz:- {Ja(yTܣ 1Od %i`F=T\V]z\ U4(I^1t;k1|%i~SM]8{?ram< r$u [҉bx\XA!V8{Xg nND=IElkK$)9;Ah}U@SDNsm<&`cٟ~bd_&'hSrT9ə*]m$Ps&l}qOinng[S=cN&뮺nt8U&0f̘KF8,ko^I}twQ(;& oT͜DRZKUfzO'zby\ lI2av9L5e^Ϲ)1񠞟J@;q,N +UNؚ?]BiF<o<v "Ndn2UVڅ2mͳb@ Ë~@і΢P `)J yP &1 Ld]͘ϰiZJUk$vD]3KfQBf#$/D!9ga"ERlF oсd.@3,,i&<bW{PK:͘q1u*Ϲ0U?QBY~W‰Vo 0$G|E)'r7cz!e͇.vg7m6X;udĸX+`䮍 6/l ?!5}̜\rawV1(Pݔ/e!2We@l-[Kw"[xtup|h `pQ+{ŜzNw`>(M2$Y#"0u3, =ӝ9 kr}هprn˞5ybsZ: cyS5ZRQ㫰^%<5wxs+[V+4UIX_)DrjB2OJс's$4s3,^^wυcIB'FUH>b*Bq@(.m^<^ُe5[Ĭn]ь*1 QmA=NмώYPYX H<Ú( e³H!bG~I]3? ];ߝ ޻V!y|H N&G#WoSEVӌ)UН)'ht`}Sa(J9`S;rq=TfO:9$ox<"˹8C'ǿ`q

黄生借书说 道理什么道理啊?
黄生借书说 道理
什么道理啊?

黄生借书说 道理什么道理啊?
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应该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发奋求学.
课文围绕中心,夹叙夹议,层次清楚地阐明事理.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出人意表,引人深思,随后围绕着这个中心,逐层展开阐述.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再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在上述分析说明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
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这样,能够鲜明地阐述观点,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虽然是“书非借不能读”,但很明显,仅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论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说”本身不同于规范、正统的论说文,本文作者袁枚又是一位才子气颇重、任性适情的人.因此,我们更宜于把本文视为作者在有感而发的情况下率性而为的一篇带有游戏性质的小文,其中包含有对逝去的青年光阴的怀念、对如今自己的自嘲,而主旨则在鼓励、教育黄生,只是没有板起面孔来.
关于练习
一、这篇课文借题发挥,寓意深刻.为什么说“书非借不能读也”?“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该怎样理解?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从较深层次上理解本文的论点,而不能停留在肤浅的感性认识上.
一个人好学却没有钱买书,要向别人借书来读,固然是憾事.但正因为书是借来的,要还给人家,而且能留在自己手中的时间不长,这就会逼迫自己抓紧时间,尽快读完,并把书的内容牢记消化,这比只买书而不读书的要好得多了.(作者的本意是劝勉人好学读书,话说得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不利因素可以转化为有利因素,外界的压力可以变为前进的动力.作者讽刺那些只会藏书、吝书而不知爱书、读书的守书奴,决不是反对人买书来读,更没有嘲讽博览群书,广为搜集,潜心研究的学者、名流的意思,这一点要向学生讲清楚.)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这句话是课文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的推论.“然”(这样),指的就是“非借不能读”.作者从读书进而推论到世界上其他事物,指出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对于借来的东西和业已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的态度.作者这句话的用意,一方面固然在于勉励人们,读书或从事其他任何研究工作的时候,不要因环境恶劣、条件欠缺而畏缩,只要有志向、有决心,恶劣的条件反而可以激发人冲破困难的斗志,坚持不懈,取得胜利;另一方面是警醒人们,不要因环境顺利、条件具备而滋长因循苟且、不求进取的惰习.
二、课文论述“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道理时,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细读课文,从中找出几个例子来.
设题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本文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
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
三、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4.若业为吾所有
5.往借,不与
6.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水平.
1.无论,更不要说.
2.然,这样.
3.强,勉强.
4.业,已经.
5.与,给.
6.落落,堆积的样子.
四、△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就这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由本文引起对自己平时读书态度、读书方法的反思,改掉缺点,坚持优点,获得进步.
教师指导时可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或周围同学在读书、学习中常有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读后感.
教学建议
一、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也没有什么复杂的语句,可先让学生自学,疏通文意,提出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班上讨论,教师适时给以指导.
二、要注意从本文生发开去,多结合学生实际,力求使学生获得切身的教益.
有关资料
一、译文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
“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啊.你没有听说过(那些)藏书人(不懂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自古以来)皇帝肯读书的有几个呢?牛淌着汗拖来塞满屋的书,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之家的人肯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书而儿子、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忐忑(tǎntè)不安地摩挲抚弄不止,(心里)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为我所有,必定(会)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什么‘暂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地去领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由于长期不翻阅,)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倒霉而碰上姓张的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二、读《黄生借书说》(士尧)
《黄生借书说》收在《小仓山房文集》中,是一篇优秀的杂说类小品.它既不是以洋洋洒洒的叙写取胜,也不是以强烈的抒情,侃侃的议论见长;它的最大特色是有感于日常见闻,随手拈来,生发开去,自如地朝纵深推展,在姿态横生的叙议中,寓以哲理,读来清淡自然,平易近人.
借书端倪,平列展开.开头一句:“黄生允修借书”,以素日习见之事发端,开卷即入正题,引出随园主人授书以告之辞立论,显现通篇紧凑的特点.“书非借不能读也”一句,立片言以居要,提挈全文,贯注始终.接着,平列三事,内容相类,铢两悉称,逐一写来,从反面展开论证.其一,天子之家,《七略》《四库》的典籍尽皆存之,然天子悉心研读的有几个呢?无非是为了装门面,讲排场罢了.其二,富贵人家也藏书极丰,塞满房舍,装运起来,竟累得老牛出汗,但苦读上进的有几个呢?无非是为了充文雅,显博学罢了.其三,祖父辈尽心藏书,子孙辈任意弃书,这种败落的不景气状况,更不屑一提了.文中蝉联运用反问句,造成语气步步逼进,论述层层深入,宛若一浪推一浪奔向前方.“无论焉”,表示鄙夷,结束得干净利落,遒劲有力.
宕开及物,以事隐理.用“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两句,既勾连上文,又宕开一笔,由书涉物,理隐事中,推进一层.作者以假托之人借物摩玩为例,先描述借物人“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担心主人逼取的不安神态;再写他艳羡不已,设为己有后,“高束焉,庋藏焉,”“‘姑俟异日观’ 云尔”的心安理得情态.前后两种异样的表现,形成对比.文章虽多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如话家常,未见哲理赞辞和大块论述,但在这一人一事中,却隐射理性的判断,含蕴着人生哲理:逆境之中多思危,顺境之下易贪乐.这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从单一的书拓展到天下的物,进入广阔的范畴,使“书非借不能读”的论证中心深化一步,包举着深广的内涵.
转述自身,引向纵深.文章环绕借书端倪,循事物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一事接一事边叙边议,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推向纵深发展.涉物泛论之后,即收揽视线,调转笔锋,回收至本题,述写自己通籍入仕前后的切身体验.幼年时,家贫难以致书,往借藏书之家,又吃尽闭门羹.“归而形诸梦”,飞来的传神一笔,活活勾勒出求读心切的动人形象.尽管境遇惨淡,仍坚持不怠,奋发进取,一旦有书寻得,“辄省记”.而做官后,地位环境改变,花俸禄购书,书籍“落落大满”,即使“素蟫灰丝时蒙卷轴”,也不肯伸手一摸.由幼时家贫到成人入仕,情景迥异,变化天渊,顿然使人联想到逆顺两种处境所带来的影响有多么不同,进而说明逆境能激发上进,磨练意志.至此,“书非借不能读”的论断就引入到了更深层.段末,从己之身世而发慨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策励晚辈勤学苦读,切勿虚掷年华,又为转接末段的议论铺基过渡.
卒章总绾,对照明理.全文在叙述中论理步步深入,至篇末以直议随感作收绾,点明要旨,显出本意.以黄生“贫”和自身幼时“贫”类比,再以“予之公书”和“张氏之吝书”,“予固不幸而遇张”和“生固幸而遇予”反衬,使两类人物、两种处境泾渭分明,所论道理更加清晰,富有逻辑力量.最后归纳出“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的结论,跟开篇论点紧紧扣合,显出深邃的生活哲理:无论“幸与不幸”,顺逆与否,都要爱惜流水般的时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应当自强不息,让青春焕发出光和热.篇末用“为一说,使与书俱”收结,点明本意,照应文题,形成首尾连贯,结构严整的一体.
综览全文,它虽不像有些文章那样,运笔如风,具有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气势,却如随园的一缕泉流,潺潺荡漾,涟漪层生;它虽不像有些文章那样林林总总,具有千里原野、横无际涯的格局,却若随园的曲径回廊,蜿蜒变幻,臻妙传神.它是一篇玲珑剔透的小品佳作.
三、《黄生借书说》的写作特点(俞琨)
(一)中心明确,结构缜密
全文中心明确,紧扣主题.题目是借书说,通篇都以论说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来表达勉励黄生勤奋读书这一主旨.起首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后呼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论说“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绵密,层次清晰.首先泛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官宦豪门和富有之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更以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的书,两种不同心理的对比,来论说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再进一步以自己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感知能借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其勤奋读书的上进心.
文章在每层叙事、举例之后发表了议论,又都是由“借书说”而生发.议论、慨叹层层深入,含蓄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首先,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是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进而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着,“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作者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三层由于作者很了解青年人的自尊心理,为达到教导的目的,现身说法,循循善诱,比板起面孔能起更好的激励作用.因而从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谈起,委婉地说到黄生的好机遇,从而要求黄生专心用功读书.
(二)句式多变,语言生动
本文篇幅不长,但运用了多种句式,起了很好的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而且用词简练,语言生动,给人以形象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现在让我们按文章的顺序,分析一下这方面的特点.如“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以两个否定词“非”和“不”加强语气的句式,意思是“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地读.并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和叙述.“子不闻藏书者乎?”是反问语句,这种句式并不要求回答,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听取下面要说的话.“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这两句相同的复句,每句都由两个分句构成,前后分句语气相对,以虚字“然”连接.如第一句,前边分句中“七略四库”是主语,“天子之书”是谓语;后边分句的主语是“天子读书者”,“有几”是谓语,用“然”字为转折,表示两句语意相对.这句话的意思是:七略四库是皇帝藏有的书,可是皇帝读书的又有几个呢?这里用反问句式,也是为了加强语气的作用.“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个“然”字指代了上边所举三种藏书家的事例,用词简练,而且读起来意味深长.又如叙述读书时的两种心理,直陈对话,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读借来的书和读自己的书两种不同神情.“强假”“逼取”用词妥贴生动,一个“强”字和一个“逼”字,自然地引起“惴惴焉”的不安心情.“摩玩之不已”“归而形诸梦”,活画出爱不释手和渴求书读的神态.“‘姑俟异日观’云尔”,读来使人感到有“确实如此”的同感.“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描写做了官以后,有钱买书了,书源源而来,虽然比不上“汗牛塞屋”那样多,但是一堆一摞地也到处都摆满了.这里作者仅用了八个字,却道出了书的从无到有.接着作者以书沾满了“素蟫灰丝”,素描了书的静态,同时也表现了不急于读书的状况.读起来,很容易想象到架子上堆积的书籍,由于主人不经常翻阅,沾上了蛛网,盖满了灰尘的情景.这样写来,又与上面“高束焉,庋藏焉”、“姑俟异日观”相呼应.在这点上,也体现了本文结构的缜密.
四、《黄生借书说》讲读备考(张中行)
袁枚的《黄生借书说》,是一篇不满三百字的小文.中学选用,主要是因为其义可取;可是义并不隐晦,文的写法也平实无华.这里考察一下有些相关的事物,是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得更深、更确切一些,以作讲读时参考.
(一)关于作者
《黄生借书说》是一篇意思严正的小文,就是说,是板着面孔讲的.可是,熟悉清明文献的人都知道,袁枚的为人,与顾炎武、颜元、全祖望、姚鼐等是大异其趣的,用正统的评价标准衡量,前者是正经儒者,袁枚不是,至少是不地道.一个非正经儒者的文人忽而正襟危坐讲起大道理,我们对此应该怎么看呢?
这要先看看袁枚的为人.他生于康熙末年,卒于嘉庆初年,正赶上清朝的全盛时期.他同一般士大夫一样,也作八股文(并且收入全集),考举人,进士,做官.只是官做得不够大,四任知县.是因为天性所致还是精于看风转舵呢?他忽而改了主意,毅然辞官,走优游林下的名士(有时也不免为清客)一条路.他以诗文,尤其是写诗话,结交上层士大夫,抬高身价,受到稀有的吹捧(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接受大量的馈赠(《遗嘱》:卖文润笔,竟有一篇墓志送至千金者),发了大财(《遗嘱》:田产万金余,银二万),修治随园,穷池台花木之胜,过了半生豪华生活.
这样一个人,如何评价也要一分为二.可以宽厚一些,说是无伤大雅,因为既不违法,又未败德(历史地看).但君子爱人以德,对读书人宁可严格一些,那就不无可议,例如与顾炎武相比,人家写的是《天下郡国利病书》,他却写《随园食单》;与黄宗羲相比,人家写的是《明夷待访录》,他却写《子不语》(后改名《新齐谐》),正是“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在这方面,袁枚自己有自知之明,《随园诗话补遗》卷四说:“余性通脱,遇繁礼饰貌人辄以为苦.”以为苦,所以常常就有意无意地流于放浪,例如他曾刻一个闲章,文曰“钱塘苏小是乡亲”,大为某尚书所诟病.甚至必须严肃的时候也不能拘谨,例如朝考作《赋得因风想玉珂》的试帖诗,这按制度是要由皇帝评定的,他却写了“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一联,险些不能入翰林院.因为惯于放浪,有时就不免引来鄙视和嘲讽.
以上着重说可议的一面.但既然一分为二,自然也不能毫无是处.这可以举出下列几点.一,在诗论上有贡献.他的“性灵”说,比之王士的“神韵”说和沈德潜的“格调”说,像是更合情合理.二,在封建时代的儒生群里,他敢于闯破拘束,写些不想登庙堂的文字,写诗话并注意妇女和下层人的作品,这多少总是对伪道学的一种反动.(他答杨笠湖的信里说:“我辈立言,宁可使腐儒厌,不可使通儒呕.”)三,他写的一些似乎欠庄重的文字,却常常有率真的优点,例如《遗嘱》中说:“尚有《随园随笔》三十卷……汝二人行有余力,分任刻之,定价发坊,兼可获利.”这是一般标榜文以载道的人所不肯说的.四,为人和易,对贫苦的失意者有同情心,如借书与黄生就是一例.
总观以上,我们读《黄生借书说》,如果一定要先知其人而后论其言,似乎就可以说:一,宽容一些,说其人其言皆有可取;或者二,严格一些,说人虽可议,但不应以人废言.
(二)关于黄生
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这是文章中说到的.看《随园全集》,还可以知道:
一、他很年轻.《小仓山房文集》卷十有《赠黄生序》,其中说:“予喜其年甚少,意甚锐.”
二、所谓贫,只是非富豪子弟,不能多买书.《随园尺牍》卷四有《再答》黄生的信,其中说:“且考据之功,非书不可,子贫士也,势不能购尽天下之书,偶有所得,必为辽东之豕.”
三、袁枚很器重他.《随园诗话》卷三:“黄允修云:‘无诗转为读书忙.’……余谓此数言非真读书真能诗者不能道.”
四、因为器重,所以很愿意帮助他,除了借给书之外,还支援一部分生活费用.《赠黄生序》:“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
五、他受乾隆时期学风的影响,想致力于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着自己走,学诗文.《随园尺牍》卷四《答黄生》:“来书自称生平安于古,悖于时,矜矜自喜.仆以为此妄语也.”《再答》:“近日海内考证之学如云而起,足下弃平日之诗文而从事于此,其果中心好之耶?抑亦为习气所移,震于博雅之名而急焉欲冒居之也?……子之诗文未造古人境界,而半途弃之,岂不可惜!”
(三)关于借书
书多,人不能尽有,因而借书是常事.尤其在旧时代,五代以前还没有印本的时候不用说,就是宋以后,刻板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想博览更要多靠借.借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为收藏而借抄,一是为求学而借读.黄生借书属于后一类.
旧时代没有公共图书馆,借书很难.原因之一是有书的人不多.此外还有种种情况:书系珍本,为收藏者所宝爱,自然不愿借出;书虽非珍本,或者因为常用,或者因为私有观念重,也就不愿借出,等等.守护不借,有的还定为戒条,如唐朝杜暹题其藏书卷末说:“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宁波范氏天一阁挂有禁牌,文曰:“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这样吝啬,看似可鄙可笑,实则不当专怨一面,因为书因借出而损坏甚至丢失的事也不在少数.远的不说,举清代为例,《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一部分原稿,《越缦堂日记》中的八册底本,都是借出丢失的,无怪乎俗语改“借书一瓻”为“借书一痴”,说借书与人是傻事了.
俗语“借书一痴”之后还有“还书一痴”,这就使藏书者更加怀有戒心.明朝钱榖可为这种心理的代表,他有个藏书印记,文曰:“百计寻书志亦迂,爱护不异隋侯珠,有假不还遭神诛,子孙不读真其愚.”借恐不还,形诸咒骂,可怜可叹,所以有的人就宁可一概不借,如袁枚青年时期遇见的张氏就是这样.一般人不会像张氏那样极端,但借书之难的情况还是不会变的,如明朝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样恭恭敬敬,谨小慎微,可证袁枚的“公书”,并为说以勉励借书的黄生,在旧时代正是难得的了.
(四)关于课文
研讨课文,可以分义理、辞章两个方面.
义理浅而明,是借书读比自己有书更容易多省记,用现在的话说是条件差反而进步快.这种事理的认识也是古已有之,例如可以溯到《孟子·告子下》篇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专就苦读而大有成说,古代流传的故事就非常多.以买不起灯油为例,凿壁借光的有汉匡衡,囊萤的有晋车胤,映雪的有晋孙康,随月的有南北朝江泌,等等.但古今条件不同,现在买书容易,图书馆、文化馆很多,借书更容易,至于贫苦到须囊萤映雪,在用电灯照明惯了的今天,年轻人总是很难体会了.那么,这篇课文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个人想,惟其这样,它就于“苦读更易有成”之外,还有另一面或说是更深刻的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意义,仍可以引《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一些话来说明,那就是:“今诸生学于太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读此,我们应该认识,现在学习条件好,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因而应多反省,知警惕,用课文里的话说是:“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
另一个方面是辞章,或说是写法,可以分作三项说.
一是文章的布局.写文章,组织材料,古今中外,花样很多,如常格之外可以用倒叙、插叙,可以用侧写、衬托等等,如何才妥贴,要由作者的喜好、文章的体裁、内容的性质等来决定.《黄生借书说》的布局平平淡淡,毫无波澜.可是自然而得体,由借书写起,中间经过讲道理,举事例,自然过渡到勉励黄生努力读书,有水到渠成之势.我个人想,读范文应该不忘取法,在布局方面,有奇自然不当忽视,无奇尤其不当忽视,因为平顺自然是不施脂粉的美,或者更难学,所以初学应该特别留意.
二是内容充实,有理有据.文章内容的评价,主要靠它包含的义理,这在上面已经谈过;这里着重说说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那义理.事例有两类.一类是泛说,文章第一段说阔人反而不读书,第二段说自有反而不如借,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谈切身体会,第三段以自己的早年与通籍后对比,属于这一类.这部分谈自己经历,真实恳切,字数不多而有感人的力量.《随园诗话》卷五中也说到他这种感受:“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颇切,每过书肆,垂涎阅,苦价贵不能得,夜辄形诸梦寐.曾作诗曰:‘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及作官后,购书万卷,翻不暇读矣.有如少年时牙齿坚强,贫不得食,衰年珍馐满前,而齿脱腹果,不能餍饫,为可叹也.”语较详而义更显豁,可供参考.
三是文字简洁平易,于恳挚中兼有率真之趣.我们读汉以后文章会感到,六朝人喜欢骈俪,唐宋以来的古文家喜欢古奥,都不少造作气.我个人觉得,上好的文章应该没有造作气,或者经过锤炼而使人感不到造作气,这说得玄妙一些是绚烂之极反归于平淡.袁枚这篇文章能否算上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他没有故意求古奥,玩花样,所以行文能够顺畅自然,如话家常,想到便说,可止则止,这个优点总是应该肯定的,值得效法的.至于恳挚率真,文中这种地方不少,最显著的如“天子读书者有几?”“归而形诸梦”,“其归也必速”,
我粘贴的,你好大方啊,出手就是100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