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从不同角度对第四段的写景顺序进行概括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7:26:29
荷塘月色从不同角度对第四段的写景顺序进行概括
x|R#[ޫ{q'4 4KP HHb֬w飽3WouYH{X㷆?a\f.?glvKW3$5<'fVU#(^o?b??aydrgv4a)e;xW_3sOHwa~ C:xQx6f/n|-v|'Ө1>>I;z2)̲ւ-h2|1 [ʇWX9GmC;,jT ᪹?B(E\O؞v“/q4!\l%%he8ʹvl9HMa9E'U/z2f޵~9ϰ1&~ |$3(Em"cv6o-t 9ʃo;l ZV:2z E0ХYO}ykqDW}۲ uۧ~z-;4=s M,;2To e*@ɼ{`3=xjѐ+18`NVNzrny,X%fˤQ[pnfϭ-p9BtlЀS-nMK\)XU8T>[\_I{LemV0^ ЭYtoknT*A:J/5*^hcCm:;\@P?UiөmMP90;hgNxV޲&d;O :8!0j c_t.:Å3} /pc}[/68ehjkib lgz|G1>F 9zw`$n䎷ri0Xz~f f 8)Tn3r-t46,3`IS->hPS3-pf=ؓ:T;D-!i/,vMgTg᷼,9~~}ز6޻M+Qiv2fDٽO>/xN۸דcdD@Muw vw«K{I{R%KjzO#;D  7sj/z\l~XOrAHW쮎/Nؗ$ntsRE9Yvr^A7;H?%Og}hĖg(\U)fE_PPzws$gwrζ&B; Q6ƼfsG:as |R)Dn:`%-~)sj.,9gFOey\0H M:tZQuŭL᫿cY\co,KIޫ=Kĕc*zv $Å]A"\y}V~J%,Ub[Z/l$JI7;Y8JեbNj?|ğ,oߊmU ~u'dt ccUDa(&a6܆s]Kl+"s"c%za}ڢM20pKHւ9A`0xrOL,hkDje:7pd 儖va9f\RfG[v;? $V8h'o2;"("4 b>/H%V^]@Hm1açapW|Xq2n `ϱ 郤bA mn?!fX4akz_ZOt#˗/?ppy!Z!Z/ˎY|u}m+^M@& v;6? @w8 (,+C*@n!Oal6Ʒ@yft2r͇46+zr/p;: ~eOS''*1E?1[VgE\p)E(Zi4#G Y|zչ.?5e@ۈk%x&ڔpx (Z'(~(Q@HPŨ_ [k\Rx 1=s0\H>elW3t :jKڪ9}e: ҝ ӓe< r&FSCH!n)u&fn~`P)QdiD%q.xАKC{id6>^ę[ ɯ?;0{Gt RpL;ՅGh >_hu,Hv_>[zd<ڐ"<˕/E eDpV|ɍ%pmzWMfs4,ݐDw%(/o, ' bϒ,p@mȬ\'v jYUlFGiܻs,o=>Rl vNM~?;#4@NϙzKI wz.4kJ K3t$<Тv*8p@۳m}$BFbfI'bFU[.42Q]`:tȌ%!eFD7gzT6.Qr۱Dzaz;-Llb AScf*lT(b'"xg\5 ((̆eb#=jL7޳ϯx`pkX23rˊIzŐdcAʩ9po1vO? P?NĦ'߮(uSICٚs 6s+Gl6AT'Y3MtC fl$Z!f]J,>^ X2~S쁟4@..6<#rMAd*3A̫yA̯-6>dw,/E@7'Eh1\RFsA7* [bG jiҏr?0-GKX\uujԘ(.t[0SA/'z~5 R_Ǯ&|%tP+]?FAY-ewS鎡ܥhF^3d{@~w :|BɝpOJ HCG;,òjGwAsuU@N͎%OtxJ&vYY [ztT`+3`mՑY$>ʥ1U2 EڅI?zNpf2C]a#SY4)X#MQ ׼3[5f5ėX—ŕ" =͏,~)˕4 zJ%Me?zh5V)YJ ȔJh'Y$2mD8Me /p ]35P+H|v6kTWY;IYSjO",2ic`A8Pm"5OLj VͼTtkœoIf!0l>_O**sϓGlrф2cgUn5D-jPêI>N$OxZ*l*sp1 ~iT`SŗҪ'!R3i}S1z =h&I@(a2"ӠU~KW6x&вy3P k1C96o䌦_+Ǹe(Nf\HA%f!n\@%YieI;ఉ}oczӋ(عT/:>)YL="l{dT"QE).qqI}{.~"8d$ŨḇUPYY}D՟Bx-\Ex9 ?iXďsRoHև%S6n=!}sjؒPSQb/i*| YC\<9R&GP.A2a^:7b(I4R0Ȭ\oӏ*>@$/Ȗ<$4 s W \]Tp٭ÓLɳ K^e)NI5X{;=@58" 6(~aY .5PdnfhO͵$3R0`` ʛ_<Tq zv=fa?۳m9 y$Uݔ+<ʰC*6C{ɸ9N*!1~eb?V/ef`LLowPBvuӴ㱛7^6+`),tc9ƙ['˩]gdv$a?bb+7O<ݣo.u cN'yf"%eهy@Ru l:DLT S1N|1a5jpѾH{QUYcX u1͢Vu$F %;Ú.7jb<bd\e 3\m'TaL}Vחu8s|}!,o#N.aL+^] "tT&ǙϒgL.fy\"pn Z܌D,?m MCdn QuG`2GZhm]K8{:]1?l<}y :h$s GVe3*;fPO#˃L{wȸbPE%#=Q&f)k~,Z-8:0}DXWt0H@9 o3)\ 2`]{' pG /AgN3YmpE$.ΒQtdXJ)Y+1A->J$A]rp8,hXH,~d9:7j8Jk%:f;%hKI.tXh=A|ڭ@?[Ynfg}g>Xmτ}[΃ץ 툔tZ :?Gq<7'OIH8gZd4o.G"|$@R7|*K}'sgQ6VpSsSZf=߲^xa2h؜?8W}&~ <yPvM+t?Kmy.pyf2E>ϮΕ~b__<M 7gYsXzW>_E4&އ>J u7CVR? Ax?ڣOy3jf3\>i5dhp=O9{uR+r:f7u>[3qImiP֞ ܊cb#q+Xq ^`%hu)ܚ"nShDYk-MxDO"`)uC87bpM[ƝnQJ/w论'MtKb$}~e_g|5ڕ2Ӹ&Zx4ѷM$h0#_=q7\1MX m$u}ᘎIbBMtmTU'3}ȵwoLoNw,brlFw/n ;%c>V_.?)=`ɉwi7㴹O(Jzt}䛜P% K!ZJ(5bl3/=6DVGŌKUt2#"+lRW2VlPؐXԵ\[~](ҮN gA,0g>!ܱV[^i2,Iׁ kvɒ}g{e*{2#𑅶4ê ͔2ecqvi(!#-d! WgTmi 6QfCNÒ 39Adj=KxC"XfddRNȹ5YfnW7WEƦI9QgU)VϢC  Zd=2L#\`6?xs$N r A +IvJBnsnjOSj=5-*fDCO)4xWkMųD=QJ(=Ѡm.?&mHtN"*!>)ռ-hfh8M}\:!r->rѯ^0?U6ɡNkO훆q'E0NDTuR=3UE9{)$NTX\WRLxߚ.sYO¼z. W׵u,*zRx 9_NN?]1BZZotMLq=JTj=P갪Z!2X 55>a!o+_]ʹ2,aZ$i>8Q[.:v.ۮ~u?$CrJ#ݒ:VSW}V%1O!̀IGkd&Xi,0T{N?w=@E/q=1=YiitS#S4eKkH}NOr|lG]b,k.6~QU9[򃓃hCtNX u6!ˣ;h:!uFTy*8H#X h|-d*^mK$!pB}oNi[Hɍt"bGW/9<ڬMis%ڼ0_̛6 H\p_s$Ƚp5~< o +p0IaGKI`qJ¸O Mf?e( CMMD@X"/[sJ!HV5 rU8,I͛Wf5ԈC=0(xB=mR\Tit̐uqEiwvq?'A켬lxdYޙAِtfc&͑ϩ\C|Fq=\w% Aܟ{Λɟ*Vh+5i~WƜ9C5~.4f {IPF4 H 󱹎  = 'K}-vw)9RƄ n+GZ"`ݹ˜ pO*x>GߣOX܅ ;ͷ87w:"q(QhOA7'gW6+f{JCc :|拲gJG >k~sIS\ҝ%S[!iyYIVr D_/Zf2+ ^ mq) H[) oL0jM>Zy4G =4z&MsH\{!T=DZE/آ:ģ=h5FeJsgՎxi*B}GU]PoEǻrh*=%e.Q/pi")/lʵV |nU%E^f(9] zr?J!_/8̎R A:CLjڼIWlaC܄]%'3 jD۽Q±󨧤77wqOK=&nj 'Y.6^ѹzZhߌO.fqXjlK5#rϽGutoj*ٝJ/!Z zOs'uEp.דC#peZ6]G*QK 'T=勦8ϗMY1 ,:󽴦}`l~O-0ZNWI=蠉JZps9Gؠ80٨hO3v;RESp@qQ -;N{|}V3[2"Af r~"-QT&UҴ.Nf{&JN$]JφE19%$6 %XZ}从#DPM7ƽ~0 }lx[OqZ^'#2iͦd `klDףOʎ>EJg%0A_9rDZLf!agsYBeN"<Ӎ?ZDS´p|`w -&ҺLWSۉz=VF3)A>0G'\$DSo<K/0 M

荷塘月色从不同角度对第四段的写景顺序进行概括
荷塘月色从不同角度对第四段的写景顺序进行概括

荷塘月色从不同角度对第四段的写景顺序进行概括
1.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审按观察的角度,祖母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教师在讲述时要尽量引用原句,重点词语随手板书,如”弥望”、”袅娜”等等.)
2.上面的分析,基本上抓住了第4段行文顺序特点,但细一研究,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
(1)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这就叫”读进去”.
估计学生很容易认为只是到了”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才由”静”转入”动”.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是套用”动静结合”这一评语,缺少鉴赏力.
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有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有舞女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而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是站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说明:上面这各种分析,教师应当理解,但是不是要求学生也达到这个深度,要适情而定,不要脱离学生实际硬灌,能启发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重点还是抓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
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引导学生分析第4段的最后一句.荷叶田,满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这是很精彩的一笔.为沪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启发他们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荷塘,进而还能解决一个问题:第4段是”人在景外”不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一、浓香醇郁,回味无穷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读完这篇文章,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浮现在我们面前:溶溶月色,田田荷叶,亭亭荷花。诗、情、画高度和谐地统一,读之如品美酒,愈品愈觉浓香醇郁,让人陶醉其中。

《荷塘月色》的描写内容看似零零散散、信笔拈来,但都贯穿在精深的思想感情的红线上。全文是按照作者的写景顺序来写的:月夜出门——荷塘路上——荷塘月色—...

全部展开

一、浓香醇郁,回味无穷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读完这篇文章,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浮现在我们面前:溶溶月色,田田荷叶,亭亭荷花。诗、情、画高度和谐地统一,读之如品美酒,愈品愈觉浓香醇郁,让人陶醉其中。

《荷塘月色》的描写内容看似零零散散、信笔拈来,但都贯穿在精深的思想感情的红线上。全文是按照作者的写景顺序来写的:月夜出门——荷塘路上——荷塘月色——游完归来,而作者的感情也随着写景顺序的不同而变化:隐隐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喜悦——隐隐的哀愁。在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中国大地的背景下,作者心里感到颇不宁静,想找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所以说,作者当时的心情是“隐隐的哀愁”;在荷塘路上和荷塘美景中,作者陶醉了,沉醉在一片喜悦当中,然而偷得片刻的逍遥却被蝉蛙声所扰乱,使得这种喜悦也加杂着一种淡淡的哀愁,所以说这种喜悦也是“淡淡的喜悦”;最后,游完荷塘归来的时候,作者的心里却更加不宁静了,所以当时的心情也是“隐隐的哀愁”。

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写荷塘的景物:有鲜明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使人联想到荷叶一旦翩翩起舞那种婆娑婀娜的丰姿;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贴切传神;月光如“流水”一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光流动而明净的特点。有生动的拟人。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写出了叶子的密,也写出了叶子诱人的风致。有深邃的通感。通感是感觉之间互相沟通、移用的修辞手法。“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幽微的香气比作是渺茫的歌声,可见这香气飘忽不定,忽浓忽淡,时断时续。又因为楼高且远,微风在吹动,所以楼上的歌声有渺茫的感觉,听起来似有似无,很不连贯。“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把黑白相间的光和影构成的画面比作和谐的旋律,小提琴的名曲,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淡妆浓抹总相宜
有过这样的经历,静静的看那田田荷叶、朵朵荷花;品缕缕清香,感微风送爽。将一切映入脑海;那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微微的清风、淡淡的云朵,留在心间。荷塘,月色,如朦胧的幻梦,如缥缈的歌声。
我在朱自清的笔下感悟这些美妙的意境。此刻,那静若处子般的柔情,在我的笔下流转。
当我读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我的心儿仿佛带着淡淡的愁绪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见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但是,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

我深深的被这抹月色所吸引,我再次细细的咀嚼。
突然间我才意识到,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
“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杨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我想,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让作者忘记自己的忧愁了吧?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
三、1、《荷塘月色》的结构和语言
金志华
  《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择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叠词的运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长,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树木的繁茂,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读起来又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有音乐美的感觉。
  文章三大部分之间的转接,十分妥贴。第一部分(1至3段)写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4至6段)的夜景描写,烘托出一片宁静之后,让蝉声和蛙声打破宁静,借此转下最后的第三部分,写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情状,心境又回到现实生活了。
    ──节选自《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 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版
四、荷香月色,诗情画意
刘泰隆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但是,在那诗情画意里,却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朱自清曾说,作家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荷塘就在清华园里,是作者“日日走过”的,可谓“平常身历之境”了,但他却以诗人灵敏的触觉去感受它,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在全篇结构中,作者集中笔力于荷塘月色的,主要在中间三段(第4、5、6段),我们就以此为例,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设色着墨、行文布局的。首先着力写荷塘,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朱自清写景向来不满足于对客观景象作静止的摹写,他说“若能将静态的变为动的,那当然更乐意”(《〈欧游杂记〉自序》)。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的画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被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接下去着力写月色,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拟,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虚实为用,写出一种勾人心魄的意境。单写月光比较单调,因此又着力摹写月的投影,有“参差”“斑驳”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结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案,由是荷塘在其衬映下更显得风情绰约了。这里着意写月色,但处处又不忘荷塘,那月光如流水般静静泻在花叶上所形成的“薄薄的青雾”,就是月色和荷塘里的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最后写荷塘四面,凝聚点在柳树。写月下的树景,因为远近高低尽是柳树,把一片荷塘围住了,只有几段空隙,漏进了月光,所以“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而杨柳的“丰姿”就在这一团迷蒙雾气中显露出来。这里着墨较浓。继之,则写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树下水里的蛙鼓。这只是随意点染。浓淡相间地勾勒了整个荷塘的月夜风采。
  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一种浓郁的诗意。
  《荷塘月色》运用的手法是多种的。有鲜明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仅贴切,而且生动;有明显的对比,弯弯杨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衬下,越发显得轻俏;有强烈的衬托,以“没精打采”的灯光来映衬月色的明亮,以蝉声和蛙鼓来烘托四周的寂静;有生动的拟人,那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像“刚出浴的美人”,把水面的白荷写得极为标致。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又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照理说,香味、光影和歌声、琴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但作者却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摹拟了香和光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荷塘月色》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之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地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荷塘月色》的艺术成就,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你我〉序》)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例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等,均平白如话,自然流畅,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读着令人感到分外亲切。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词用字的准确和贴切,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泻”字和“浮”字,把月光和雾气点活了。又如写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一丝”“一道”“一带”“一两点”,都是量词当形容词用,起到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以及渲染和加强诗情画意的作用。在《荷塘月色》里,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如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明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又如“蓊蓊郁郁”是“蓊郁”这一双音节词的重叠,不但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是远近高低的连用,极写了荷塘四面树丛之茂密。这种例子很多,简直俯拾即是,这些多样形态的叠字叠词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总之,《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间安宁的心境的反映。由这种情绪所决定,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从而产生了“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所谓“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这里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么调和、适中、安逸的境界,不就是作者从中和主义思想出发追求一种适度的生活情趣的流露?追求刹那间安宁为的是暂时忘却,这里分明也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但作者毕竟不能真正超然,一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宁静的心情复又纷然。接着他又想起采莲的事,从六朝的风流季节,忆起梁代的《采莲赋》,当时“嬉游的光景”虽“有趣”,但他却又感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想起《西洲曲》,勾起了乡思,“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思绪一直驰骋在历史记忆中,宁静复又不宁静,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很明显,为作者思维所决定,这篇作品是以“背着手踱着”尽情观赏无边荷香月色为行文线索,从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从空间顺序中来表露内在的情思。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景象描写的展开,构成了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感情层次,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选自《朱自清作品欣赏》
五、散文中的西子

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