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成分省略的文言特点的成语有哪些?急如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2/01 03:39:26
具有成分省略的文言特点的成语有哪些?急如题
具有成分省略的文言特点的成语有哪些?急
如题
具有成分省略的文言特点的成语有哪些?急如题
一、结合成语学习一些文言现象
一 一词多义:
如: 道:道不拾遗(道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
说长道短(说)
又如:兵:短兵相接(兵器) 斩木为兵(兵器)
兵强马壮(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
损兵折将(士兵) 纸上谈兵(兵法)
借助成语语境,学生更容易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
二 通假
成语中也有通假字,音义都从本字.如:
被(披)坚执锐 图穷匕见(现) 一暴十寒(曝) 再接再厉(砺)
信口开河(合) 景从云集(影) 流言蜚语(飞) 博闻强识(志)
疾恶如仇(嫉) 无动于中(衷) 胆战心惊(颤) 受益匪(非)浅
三 古今异义
我们今天常用的一些成语,单就词来说,有很多虽与现代汉语的词同形,但其意义已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这些在意义上发生了变化的词,就是古今同形异义词.古今异义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现象,结合成语的语境来理解古今异义,不容易望文生义,以今解古.如:
成 语 词 意义
赴汤蹈火 汤 热水、开水
运斤成风 斤 斧头
破涕为笑 涕 眼泪
乳臭未干 臭 气味
屡试不爽 爽 差错
不名一钱 名 占有
成语,在古代汉语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又深受中国语言传统的影响,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可谓是汉语的活化石.成语用例俯拾即是,易记而浅显,可以信手拈来,而且引用成语解析古汉语,将古代和现代的词语沟通了起来,使古汉语的一般规律不那么枯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学习古代汉语最简便的辅助工具.
联系成语学习文言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结合成语学习一些文言现象
一 一词多义:
如: 道:道不拾遗(道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
说长道短(说)
又如:兵:短兵相接(兵器) 斩木为兵(兵器)
兵强马壮(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
损兵折将(士兵) 纸上谈兵(兵法)
借助成语语境,学生更容易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
二 通假
成语中也有通假字,音义都从本字.如:
被(披)坚执锐 图穷匕见(现) 一暴十寒(曝) 再接再厉(砺)
信口开河(合) 景从云集(影) 流言蜚语(飞) 博闻强识(志)
疾恶如仇(嫉) 无动于中(衷) 胆战心惊(颤) 受益匪(非)浅
三 古今异义
我们今天常用的一些成语,单就词来说,有很多虽与现代汉语的词同形,但其意义已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这些在意义上发生了变化的词,就是古今同形异义词.古今异义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现象,结合成语的语境来理解古今异义,不容易望文生义,以今解古.如:
成 语 词 意义
赴汤蹈火 汤 热水、开水
运斤成风 斤 斧头
破涕为笑 涕 眼泪
乳臭未干 臭 气味
屡试不爽 爽 差错
不名一钱 名 占有
四 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古汉语的这种独特现象也反映在成语中,主要表现如下六个方面:
⑴名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成语中同样保留.如:
“不可名状”中的“名”字是个名词,翻译为“说出”,所以在这个地方,它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衣锦还乡、门可罗雀、沐猴而冠,这里的“衣”、“罗”、“冠”应分别作动词“穿”、“张网捕”、“戴帽子”解释.与此类似的还有: 罄竹难书(写)、 莫名其妙(说出)、袍笏登场(穿上官袍,拿上板子)、洞烛其奸(照见)、相形失色(比较)、声东击西(声讨).
⑵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百废俱兴——废: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情.例“政通人和,百废具(俱)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布衣之交”中的“交”意为名词“朋友”.
⑶形容词作名词
成语“党同伐异”中的“同”和“异”是两个形容词,在这里翻译为“意见相同的人,意见不同的人”,所以活用为名词.又如:
从善如流——善: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意见.
居安思危——安、危:形容词作名词,安乐的环境、危难.
披坚执锐——坚:形容词,坚硬、坚利,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锐利、锋利,作名词,锐利的武器.例“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择善而从——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榜样.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与此类似的成语还有:
扶老携幼(老人和孩子)、扶危济困(处于困境中的人)、披坚执锐(坚硬的,锋利的)、扶强抑弱(强大的人,弱小的人)、革故鼎新(旧的东西和新的东西).
⑷成语中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常有使动用法,如:“无丝竹之乱耳”中“乱”意为“使——乱”,成语中也有这种现象,教学时可用来互相印证.使动词来源有三:
①从名词来
例如:“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袁枚《黄生借书说》)此处成语“汗牛充栋”一词中的“汗”是名词,按照今天的习惯,后面也不能跟宾语,同样从文言文的角度来考察,它是名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出汗.
②从动词来 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很多,成语中也较多,如: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此处成语“既来之,则安之”中的“来”字和“安”字是两个动词,确切地说是两个不及物动词,也是不能带宾语,所以它也是特殊用法,那就是动词的使动,可翻译为“使……安”“使……来”.与此类似的成语还有:
飞沙走石 、惊天动地 、打草惊蛇、 破釜沉舟、沉鱼落雁 、兴风作浪等.
③从形容词来 形容词用作使动,就是让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
“卑躬屈膝”一词中的“卑”和“屈”字是两个形容词,按照今天的语言习惯,形容词后面是不能跟宾语的,所以它实际上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是“使……卑”(使身体卑下)“使……屈”(使膝盖弯曲)的意思.
又如:完璧归赵——完: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完好.例“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与此类似的成语还有:
殚精竭虑(使……殚,使……竭) 丰衣足食(使……丰,使……足)
破门而出(使……破) 穷兵黩武(使……穷,使……黩)
竭泽而渔(使……竭) 精兵简政(使……精,使……简)
⑸成语中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结合常见的成语,这种语言现象就容易接受了.
① 从名词来
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例:
“梅妻鹤子”就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还有鱼肉百姓、幕天席地等.
② 从动词来
所谓动词的意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认为宾语怎样”的意思,可译为“以……为……”“把……当作……”.
例:“ 是古非今”就是认为古代是对的,认为现代是不对的.
③从形容词来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如:
成语“不耻下问”中的“耻”字,也是一个形容词,在这里按照需要翻译成“以……为耻”,所以它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又如:“不远千里”就是不以千里为远.
与此类似的还有厚此薄彼、不远万里、目空一切 、兵贵神速 、安贫乐道等.
⑹名词作状语
这是古汉语的特有现象,现代汉语中是没有的,而在成语中却俯拾即是.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还有的表示时间.
①表示比喻 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如:
斗折蛇行——斗、蛇: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分别作“折”“行”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例“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唐•柳宗元《小石潭记》)
还有狼吞虎咽、风驰电掣、狼奔豕突、土崩瓦解、龙腾虎跃、条分缕析、鳞次栉比等,此类成语中的名词可翻译为“像……一样”.
②表示方向或处所.如:
南征北战——南、北:向南,向北,分别作“征”“战”的状语,表方向.
风餐露宿——风、露:在风里,在露天下,分别作“餐”“露”的状语,表环境处所.
与此类似的成语还有:
东张西望(向东,向西)狼烟四起(从四面八方)道听途说(从道上,从途中)等.
③表示工具、方式.
口诛笔伐——口、笔:用口,用笔,分别作“诛”“ 伐”的状语,表工具.
耳闻目睹——耳、目:亲耳,亲眼,分别作“闻”“ 睹”的状语,表方式.
与此类似的成语还有:车载斗量(用车、用斗)拳打脚踢(用拳、用脚)耳提面命(当面)等.
④表示时间.
日积月累——日、月: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分别作“积”“累”的状语,表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
五 联系成语学习文言句法
对于枯燥的文言句法,很多同学因找不到学习的技巧而苦恼,那么我们不妨通过成语来学习.如:
⑴、宾语前置句.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学习“忌不自信”、 “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岁不我与、时不我待”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学习“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何患无辞、何罪之有、何去何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用疑问代词“谁、何、焉、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③“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在学习 “无乃尔是过与”、“宋何罪之有”、“何厌之有”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不此之图、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马首是瞻”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其基本的语法结构:“前置宾语+是(之)+谓语(动词)”,其中“是”、“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⑵状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语中也常有这种用法.
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于忧患生,于安乐死”;其他类似的还有“业精于勤、重于泰山、死于非命、无动于衷,喜形于色、毕其功于一役、拒人于千里之外、防患于未然、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等.在文言文中,这类现象和用法比比皆是.
第二,“以”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由介词“以”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动之以情”中“以情”是状语部分,放在了谓语“动”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以情动之”.其他类似的还有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持之以恒、掉以轻心、一言以蔽之等.文言句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句中的“以”解释为“把”,“以好乐”解释为“把喜欢音乐这件事”.
⑶特殊句式:
这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几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省略句、倒装句等.这些句式同样在成语中存在.
①判断句
“……者,……也”或“……也”是古汉语中最常用的表判断的句式,而成语中却常用“乃”、“为”“ 皆”“非”等虚词来表判断.如:胜败乃兵家常事、识时务者为俊杰、草木皆兵、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知之为知之等表肯定的判断;人非草木、非亲非故、答非所问等表否定的判断.
②被动句
文言文的被动句与现代汉语不同,一种是有被动词的,但标志不同,如:“见”、“为”“于”等等.成语有“见欺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为今用” 囿于成见,受制于人等;另一种是没有被动词的,如“蔓草难除”等.
③疑问句:
其奈我何
④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成分很多,成语也如此,如:
1.省谓词:一字(值)千金 一言(重)九鼎 再(鼓)衰三(鼓)竭一诺(重)千金、千钧(系于)一发
2.省宾词: 羞与(之)为伍,沧海(之)一粟,引(之)以为戒,无与(之)伦比,
3.省介词: 名满(于)天下、声闻(于)遐迩,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狗尾续(于)貂,束之(于)高阁,流芳(于)百世,祸起(于)萧墙.
4.省代词:亲(者)痛仇(者)快.
5.省连词:欲速(则)不达.
⑤倒装句: (宾语前置及状语后置见上文)
1.谓语前置:过甚其词
2.动宾倒置:何去何从 时不我待 唯利是图
3.定语后置:运用之妙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