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名人与朋友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3 23:26:27
历史上名人与朋友的故事
x|r*ٕY}/GIH42$I@2DUk$HV#::ggk}_WUJ;˩J],YI.Y]ĨgWKѝEW1;+k-^a˂뤻DX|_tuIx^0'tIeRxUe18j*f|^uLbfF;;W P<%a N {ΫʑW&9G#5PXFZRMzo? Z"jxw}{(q,53joy͙j~_j)ކP{054ȅ$4X.R~/UGwQ1l$oU>V3ʬ=Br6=lyb}RFսWg0uzPq1@KDpPyu~dAY}DZ{G;+4(J/T'~rAdPͳn-?)jjka :`zLD7Hz9.x+[߸έ~Rc0O4gvZWcR;[!WWl!/(hm%ɺӳZ.fs_ZTD-M"{',}Vz+ 9zRGqyz O7C}yFR0Z-K BʼnbN]J]6T«vQy+vyV?8[4 TSpPc{4><߾ oj1OB-Sj .XSu;X W%r6vp*8]MX\(s9$zWFjKwyjJ*0vpBL4cuBIQqWW8lKB{+^("|*:y8ۦ&.@;hjXGe|W.ou -J/ÏTnlײ?JQ2 ~j5<쪥3`6 q?ߏ?MVS?糸wDd_u݄_- J{ַ . @ILNwaSh!Rf 7Wz! l8ȪuZ^CK |XhfoEϕ// >H L!LHlU"Rh8ٌY+kư|) tDH-4֎|֖S Wt: XjsE 4@hH@ ` /F;!.":1h$|W4Z:J 8G޿KP8G)?aWҶeW HMthʴcf{|}!E넞_fI)$\'R du:*6nMFzy).'MnW-0|p)a#`43oCa?O/ u8m4s#"t+4hz=!u(ӨփQusʔ |: nwDvCac$ ꨣHDiCYOߚOPN~꣍մPQ ? |ch쪟;Ep0:kڷ FHL@ 4([;ȦdCP:P;&~V.i҅2`/"IA ѯ wi j#ymLl>BR0S]ù8n[x.QJ׮7Okě|Ԡgd"cʄK. Az]DA彬EЙu*S?[2See(Bz*Ssf^ɆZ2/2>0*c-fQ*<#82yaa"~X4^3[Bw#?b{/["'c@Oɍ~}~+Xύ&?cJ0x'-f~|g_ò6N8+Co|;Ӭ;w^aʐ)k##rze ">}\p]Rw o؈n-^]vrk;((Ƞr5N,R},ᓰ_f}&o ==K%#ʘmZ8CӪxhDTUbV8Em$\Ro=l ^U{&U/3<"`z S>d8T߾#wفWQ ] BvILl'W mq'z]C3ellxB4GxnT=4iA8W()oT)֤t&DV? "YL7]P 3#!aRRJY ̖>(d(*wGZ94JO\'GT3:Q=I'LlD[aIp/jm=ug? ˪׎TsPg}@F">)$ FPM#=tਾYLXuJe43Q":u KX1g,0}K X1,RZc?4yho*Hce,ŬЍ7I4 osƞ^\7vT)ŠZ5 $ƅ\tNujw9fN48  Q8LBSzZN<X}]LPmXټbPIK!thOI\Jd:R-xd9?"s 1B92gIx[yI.Z0gz3e.ъP_G!QI0T mOOET<62#L\D`S&lX_BX"uq=t?q.LIKiY&u.mG&L_1}Hgib\LCoez=MgNbQYD0EۋWJ[U@g=%axjH(1WE_䬔mvAa~ NptN='#Fkԥ59c : Yx\Ήs?ãN  *y!%R @:I,KkJdykZ,$h|ow>-a?al6܀eԛxAC'mFRm ua";T?:2f*n)<:ڿ*{G&RZ>l"nye?*Z/*>3;FOdK[;*_m iPT 1?XzGN7:pLu/d 9LbvޟsʓnʼkN`-2緺{^`ah11SY]ϝO)M64É\7_YL; %@H._R>V'^Mo7ӯ/dYwkU|!#8#Ǭ%qtdغeG4F-ꚴ(9fc ͂Z_WV滋gaZ|Y[]&IR]kα&_Mv0IQ+-Htxk :.xx֫uO,.nT)pyX. >A-yC Ifwjɉ#i˼YW'14Mg0'7%1o1b +}v,.gn"MLvl Lx{f8Uͭb iPwh`W3Ĕu8Sk!u|QRCwfY)MrӖZ—}IuNh:Me E"NMv$$KU˜G0[5.r9 u_4XtarFU:p$,^FJuP -`V4걙1ㇼKNxװ)ޒbsW<\O>os5o]n ,w}r ʛi }~ķ`!?uQ'TuYGelM…v9gֶJÀ% +|{_}Df!8iJЬm09(ɩs[ȣUN$PhPYA1sj6Ά}kz#dMmԧGp+\r͞XpnȺhgC}A?Mc"?獦zHny̓Ox͠U`foG</۸-~W$?ٓ?vF7uo6H L -wR5? ߳p#k1hSCb1w(HIQN&ݦ8;vf} 7GkQj 'sP%&dsk]3l̛gI".Jol:f7_%V:iU_=4=3)XJɔ[`+~"1ο$d:t}60c?L [-X~ؤSi?)~\@]AoBvIe,4=79wML3)7(`|Gv" ^ÖK Lk.:9hLLca.Й;-]ݶy)"ѾaIpk dJ6ajC)@ZqqطljT6 xJnwz; Q@^NT .k- =@j/k\xzs&꿱&Yj_vykVnF3vlT4m*mJkWT%њ"L{^tjxv⏖PE;C?@YYhȘe&Ұ_8,ɧҙ+|L͵2(ќb7;du*B{=30z"7i+okdzY3Ͼl5Z){^?&*xJ~H-Zt"2N譆W*˒:_prwB緹8Aљkz>+|܁XˈWt+=|'7Fjۙ5f. r)۴~BEnR&uF;䏟R쯬is'״iċk긢s^qk ( /o+ *2;

历史上名人与朋友的故事
历史上名人与朋友的故事

历史上名人与朋友的故事
管鲍之交
  管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见先秦租税),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鲍叔牙:又称鲍叔,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时与管仲友善,曾一起经商.齐襄公乱政,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齐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囚管仲,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于管仲之下,齐国因为管仲的治理而日渐强盛.
  “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鲍叔牙毫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还问管仲:“这些钱够不够?”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参军作战,临阵却逃跑了,鲍叔牙也没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为牵挂家里年老的母亲.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从政了.当时齐国朝政很乱,王子们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的国家等待机会.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王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王子小白.不久,齐国发生暴乱,国王被杀死,国家没有了君主.王子纠和小白听到消息,急忙动身往齐国赶,想抢夺王位.两支队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为了让纠当上国王,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谁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带上的挂钩,没有伤到小白.后来,小白当上了国王,历史上称为“齐桓公”.
  齐桓公一当上国王,就让鲁国把王子纠杀死,把管仲囚禁起来.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当丞相,帮助他治理国家.鲍叔牙却认为自己没有当丞相的能力.他大力举荐被囚禁在鲁国的管仲.鲍叔牙说:“治理国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宽厚仁慈,忠实诚信,能制定规范的国家制度,还善于指挥军队.这都是我不具备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只能请管仲当丞相.”齐桓公不同意,他说:“管仲当初射我一箭,差点把我害死,我不杀他就算好了,怎么还能让他当丞相?”鲍叔牙马上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是不记仇的.更何况当时管仲是为王子纠效命.一个人能忠心为主人办事,也一定能忠心地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称霸天下,没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齐桓公终于被鲍叔牙说服了,把管仲接回齐国.
  管仲回到齐国,当了丞相,而鲍叔牙却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成为诸侯王中的霸主.
  鲍叔牙死后,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鲍叔牙对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叹说:“当初,我辅佐的王子纠失败了,别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却甘愿被囚困,鲍叔牙没有耻笑我没有气节,他知道我是为了图谋大业而不在乎一时之间的名声.生养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高山流水的故事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已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样的难得呢.知音难觅,知已难寻,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已已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思求.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的家里,青年的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马克思长期的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当,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给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他们同住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钟头,讨论各种问题;分开后,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们之间的关怀还表现在时时刻刻设法给予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恩格斯从事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时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恩格斯和马克思伟大友谊中的小插曲
  1863年1月7日,恩格斯的妻子玛丽·白恩士患心脏病突然去世.恩格斯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将这件事写信告诉马克思.信中说:“我无法向你说出我现在的心情,这个可怜的姑娘是以她的整个心灵爱着我的.”第二天,1月8日,马克思从伦敦给曼彻斯特的恩格斯写回信.信中对玛丽的噩耗只说了一句平淡的慰问的话,却不合时宜地诉说了一大堆自己的困境:肉商、面包商即将停止赊帐给他,房租和孩子的学费又逼得他喘不过气来,孩子上街没有鞋子和衣服,“一句话,魔鬼找上门了……”生活的困境折磨着马克思,使他忘却了、忽略了对朋友不幸的关切.正在极度悲痛中的恩格斯,收到这封信,不禁有点生气了.从前,两位挚友之间常常隔一、两天就通信一次,这次,一直隔了5天,即1月13日,恩格斯才给马克思复信,并在信中毫不掩饰地说:“自然明白,这次我自己的不幸和你对此的冷冰冰的态度,使我完全不可能早些给你回信.我的一切朋友,包括相识的庸人在内,在这种使我极其悲痛的时刻对我表示的同情和友谊,都超出了我的预料.而你却认为这个时刻正是表现你那冷静的思维方式的卓越性的时机.那就听便吧!”
  波折既已发生,友谊经历着考验.这时,马克思并没有为自己辩护,而是作了认真的自我批评.10天以后,当双方都平静下来的时候,马克思写信给恩格斯说:“从我这方面说,给你写那封信是个大错,信一发出我就后悔了.然而这决不是出于冷酷无情.我的妻子和孩子们都可以作证:我收到你的那封信(清晨寄到的)时极其震惊,就像我最亲近的一个人去世一样.而到晚上给你写信的时候,则是处于完全绝望的状态之中.在我家里呆着房东打发来的评价员,收到了肉商的拒付期票,家里没有煤和食品,小燕妮卧病在床……”出于对朋友的了解和信赖,收到这封信后,恩格斯立即谅解了马克思.1月26日,他给马克思的信中说:“对你的坦率,我表示感谢.你自己也明白,前次的来信给我造成了怎样的印象.……我接到你的信时,她还没有下葬.应该告诉你这封信在整整1个星期里始终在我的脑际盘旋,没法把它忘掉.不过不要紧,你最近的这封信已经把前一封信所留下的印象消除了,而且我感到高兴的是,我没有在失去玛丽的同时再失去自己最老的和最好的朋友.”随信还寄去一张100英磅的期票,以帮助马克思度过困境.
  中国,人们都知道“朱毛不分家”的故事.1928年4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了.从此,朱德与毛泽东便战斗在一起,从不分离.于是,便有了“朱毛不分家”的故事.可是,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历史上,不仅有“朱毛不分家”的佳话,还有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与中国人民敬爱的总理周恩来之间的佳话,我把它称之为“恩泽友谊万古长青”.
  那么,为什么说“恩泽友谊万古长青”呢?我们知道,“朱毛”是朱德与毛泽东二人的简称,各取了他们的姓氏组合而成.“恩泽”则是周恩来与毛泽东的简称,各取了他们名字中的第一个字组合而成.而且“恩泽”本身就是一个词,是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因为“恩”与“泽”意思相近,其中有一个义项甚至相同.所以,这个词本身就既表明了他们二人有许多相近或相同之处,又表明了他们二人是谁也离不开谁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更表明了他们二人都是大有功于中国人民的伟人.因此,我用“恩泽”来称谓他们,用“恩泽友谊万古长青”来比喻他们之间的长期共事于深厚友谊,我想一定会得到人们的赞同吧!
  其实,周恩来与毛泽东的长期共事与深厚友谊,是说也说不完的.当周恩来还在上海党中央机关总部时,他已从陈毅的汇报中发现并深深地感觉到了毛泽东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大约是在1931年秋冬季节,周恩来只身来到了中央苏区.从此,周恩来与毛泽东不但相识了,而且相互尊重,相互敬仰,合作共事,风雨同舟.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在党和红军处于生死存亡的最危急关头,是在周恩来的力主下召开了遵义会议,并使毛泽东进入了党中央最高领导层,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长征,挽救了革命.在他们的共同努力和领导下,使红军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重重阻力,最终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西安事变后,周恩来受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重托亲赴西安,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开始.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共同辗转在陕北的山沟沟里,后又共同渡过黄河,共同来到了西柏坡,共同领导了三大战役,共同进了北京去“赴考”,共同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共同领导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共同领导了三反、五反运动,共同领导了大跃进运动,共同渡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共同领导了文化大革命,共同利用乒乓外交打开了中国的外交大门,共同使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了联合国,共同开创了我国外交和国际环境的新局面,共同打倒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共同挫败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诡计,共同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理想和长远目标,等等,等等.四十多年间,他们从未离开过,而且是密切合作,同舟共济,相互关心,相互体贴,为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同时也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做出了长期合作、风雨同舟的楷模.“恩泽友谊万古长青”这一词语就非常恰当地表明了如上的一切.因此,我用“恩泽”来称谓他们,用“恩泽友谊万古长青”来比喻和赞美他们之间的那种长期共事与深厚友谊,大概是再恰当不过了吧?!
  尽管我们对毛泽东与周恩来之间的长期共事与深厚友谊的故事已经知道了不少,但我们还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一些认识而已.更深层的认识我们往往知道得不多.为此,就让我们来听听权威人士的解说吧!
  在一本名为《说不尽的毛泽东——百位名人学者访谈录》的书中,有一篇是专门访问金冲及的访谈录.访问的时间是1992年12月19日,访谈录的题目为《访金冲及》.在这次访谈中,金冲及着重谈了毛泽东与周恩来二人之间的长期共事与深厚友谊.他说:“毛泽东和周恩来这两个人,的确是不可分离的.说起来很有意思,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常常有两人并称的例子.……两个人中总是以一个为主,另一个也有别人难以替代的作用,往往是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集体领导中,虽然没有‘毛周’这样的说法,但两人关系的紧密是有目共睹的.在两人的关系中,当然毛泽东起着主导的作用.……如果没有毛泽东,周恩来不会成为今天这样的周恩来.当然从青年时代起,周恩来一直是很杰出的,但真正能使他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下充分施展才能的,还是因为有了毛泽东的领导.这是事实.而对毛泽东,有如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所说,最离不开的是周恩来.这也是事实.他们之间的关系确实是相得益彰.”
  接着,金冲及又说道:“尼克松曾讲过这么一句话:毛泽东是拿主意决定大事的人,周恩来是负责执行的.一般来讲,尼克松的话不无道理.……所以一般说来,毛泽东确实是更多地在把握大的方向,而周恩来更多地是负责执行和落实.”金冲及又补充道:“说毛泽东是决策者,周恩来是执行者,一般说可以,但不能说死,只是相对而论的.”然后又说道:“在某种意义上说,周恩来也是有意识地使自己主要扮演执行者的角色.……周恩来从国家和革命事业全局的利益出发,甘愿把自己放在‘配角’的位置.而他内心却是钦佩毛泽东,相信毛泽东考虑这些更大的问题要比自己高明.”
  总之,毛泽东与周恩来二人之间的长期共事与深厚友谊,这实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段非常美妙的佳话,是中国人民革命史上的一段最值得人们称道的佳话.让我们为有这样的一段不寻常的佳话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吧!让我们为“恩泽友谊万古长青”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吧!
  最后,我要再次大声呐喊,我要再次高声赞美:“恩泽友谊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