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2 17:49:00
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x|Yn+MVR/lanH 08,(DqI$2t1"3j 82Ѐ̈'!OZUq=Uq{{ԭ{[:_QSjktU%Sma7sc gUq]O'_|JaSmjRTޗM9G=TIWTq,&c7EࡥU@Ub{Wj]U.YZҠs=ޣYf?nVL8qZ ]GyۢjtKUjĠ~p7QdLjV`Iw -LZ{Xn.0[q{Tk`BW.ԬqSys!7<LpLOz*J`=^b\U'P_Y݌%xYAu0pOvPẅjp |(W՝Io1Y7|-:n{~%WT}[Ss> )|_1߫,,0r0~ُW8ze}:Ld{^M|!>Ϫ7N W}M=zT!>^n^{ܵIj]>Svj[U%5ʪoc0UwfEU?` }(=CSX4WUI;TgLnV XVݩCT8}\1nG ku?b:?z#?=#Ou:\WL?$2L_̂LĐi|B/t=aᇻK`j1H7sZkT K^vo؟r&` UohN [(# [j&ȿ4d?Dwדj[`< v;X!> x K W0+:˪Wwpݟqq}@Clvĵ`SSN6#2}OobdL;=½dYluy"q3#8/"׈46`_S(yJF.械܈?Zsj.V3Vzs3-:UF4ءZNׯɘlх]eu.lRİZq!K[rg_0`p+^GO8z]:m5u}x}$i":/NGXfǯ}AqiU}%-~\6@#]ơ=S?AFtT W2xqwN/k뇺gtV<ۣGht (T1#Ls=eP[;œ`V\:~3k6GAƃ~&Yn]?`u03՛~2F;5}4ɈcJk!w4z٧| a\1AB0Pq|x/4Q)| {BA q|I&rTO0t޿nsxۼJy~b!&8:8Ƶ `+Hjt\P} zxIJ7) ;!4Ұ~*{5ė,Xbxn\c͐4Wo  nXtڍ[ue@'6v_~w م4y * ,`G$ hE)4 eyIQWe$ Ѱ5oiԍ/Y[XmGC.r&EZJ3HWy ~hQ_f5 IT$4Lhex㿽%8wZTO&#a6{\ oq83q{ػDGw_رlF }zA`nZCZxAz`&â#Iqk u^ΠM72jEP*yj:)`W8/r;gfG`xS%h:l5HPzzR:Y>H?}ǸmI5OzGiqr߫iF=`h"6 H#^Lc'+rAF= *)\`x-}ݹg`:+\,jaú"B, /&0Ve$\N/bV$ YA4N  bO앿XRWs5_窜i 4-6rwm 8,g_>fNȖqs? ΈneU+e4x v"ֱ}T(S0(rtk"9P~`wH`?`[| /ḥRUG*x >;t; w7EN0{>z״ 0ZF I/ۋHzWV f0:mMhZ<퍽O{Be'M#- [6,er6>ؑfy4= 3aHd{|,1kz#۳1OY]i!( `I mo9%!FPK]nIshg(Ò-wPz7 WzsU鸥W#6[Jf# J%~dCzo 6`w äqHd1I* TKuUw4'\bmq[zVOzr pL}YpWl{h̲}RǠV0[T|\`\.÷-\r=R%Fͬe|1v{-d"҆/M |f9Ut06i1kU~8 J|STS=Kց iف]arm \AYVjs!d@uwc>]u/l;ި; YM9X-9ȷ7G_aXdh|N f.'~/̞|#oxr&(ᆌk|7)xoi&ϘC̒ՊRYQbix3^I9"#'&ޘޤ)ֻ.W 颴'T+_8bQŏ'9G4MnbTž*t!rPA´:;̝ٓ'XutXVb$Mɘk%yq_8F|}j\N'j^~՝r0f2=VB ^hf0B3ߋYn"#Aĉ~tkGAԧְ/]'3T06b0sjq@/J6svی L8 Ge󅜠?dQ:'ޫ.*\'GS+jr+K OZ X nNX qG|DePG@Asj"n Q b`k.|/KٽsQ2E=6$tH"&?=?#M"ǘ3@Ӣ7)i BhטfuO/K1+0 f!4&L@s'm,Yh τkڐK{ωA6}HhٿQWCDɸZse(b%H9Bb2eA̺LҿgBvP_QqSi\GfymyD==X] Zmr4/Е) !" wZWCS@(%:&Qxt+P=8yW xQ×#f)X"](.7P/Ya\_ i맆U1\=OMya"X|>۴ a:QW" yuV_an4;YQ] #Y}TDp8: ׇLs kS6..d)di]φ,i4eg)n=3Bm2%j50ٔU#XC9a/LMMIŸ8..!tOz!cPB<a~/.emdžd߃!;&L=aZz}Z!*/W~ƪ}ask7snjPDao{`Ah@1oO~w1j $=U>(\1N Z k)N^.Jfsv}'SN[7^[X+\=x`&Ń]K.=}L xRe1b2%n,9R-celne(F͇$It #u_"%!RW} -jkΧGa1Tw<nzz5OsڞyPr`1B [v{>178 "nƞ1ݞ#NgXHLH_;moLѹ 2:P_qPkOp{g8QOu0I׋kI\݌lBc qJ~R- i6'YgLʦwh9_#-ŷ< Qݾd7+zu64Z 3}~ba͌݉iHb0Hʴ/˄ -QK%q`_(ͤI- GIфU[k~UdᄚH#ub"L~T2/1<9:qX6p:qoI? k(V2MW)Q yƶBtz5]%o~?5V]nbÄ<A,SZ=j1F8?E7g#<`QBa7 i3cr Ϗڲ U* 磩~NAXD:TDWFjn˜(fjiv:l=;j]^D#㰞y` M SL)C,q2z$pal67~ĸٝx:4 %te?}{13=m 1#Xf"$~o0Sj~'dqك RL"d/ޱP']Pq>|ǻ?3+`v쁉RU}TT*PK% ',8}uad't4ѽ\!=,EWۆt|a6q 6wmՀtc䈇,0cp#fڡlr){`k+蚵T6s 53ڱ3ġlWiAF'Ɨ?X hL8ʐ`پӐdtsF-F&SĹ 6Z`+"ihkMQw)OlNeʠQJSW~~`\,9蚆|;YdzbxƒuC;|8paMMuE8` ͰBp7 @QzKSdN  Ug0Mӄd93M)Es}IZEG|1^O|=Ď򬾸c,͡`|vE˺9IWD$ q2%qFvœ1,FIؙ*+R(^<|Ky+Ӎ\WC|H4[&v3BySՒv2$eimPridbNØ,9 /M~+_I]0F0}O޳4R㤭4؃ ; M1FW}LZĨIES2XxdOZ&5/c̓IĦe_Y3 `+ReйDaϐge"DjBZN:,ks,8.C]eűNlcV8LL:=b6epgfbO:m2 5v0s21Ih[pХM!4Vmu̐c x80ax(&Iՙ"Σ;5uIw;L {"O<RfFd0Q$"g*A Ul8~σۢqzw &P̛2ԡ#*#ǜe' Y}TT' . QdPPER eqXf p,ynY tN} bm}{B FHɹe rݎ(%).;ceKi@a7n&XlM|gj h= @+wxVbXm:ܒ(sݸ gqiNG"f~)N^%^d6y8[<80[X~D$%شGUEߘ( -Z,M7'eMȑ k?iۢz sm#L 'LGnm%[0Ĝ!Oce4LA H I>XD0[[OQ"B^mcX*ly44(ҋ0]]vJ:. ڼoЬf0oH[_ t)Pu՛A2(f h=n2H1H2dЮ$L@\j7:5| MHQyUt]O'otؼoZc|.2wB4+!̑" VrIH̭N|Y lO ^wdpFޜc)E Fd -2^*&.!C.0egWXDfc:-6kJ ).[ ^]B"6Ӱ?죀YzA=SB"3Moh{.6b"v :kI "X}DzFr`iΛ9v"Y17_7̴1`ݎСo#Ոx,\?S}(DWpTXWWzuR | *<ݸ@LnShyaHJ/u[}L!_=^A{|X8`/[V<:_偯%f o>؍ 3恅!$>i2FLTu3~-plɆ26{bQHLw_H{SnF2켄]H5;xXM4Vpq0vtB/jhr\Չx}S!UEe @.2 _M!z͞rk18cPhZS7ዺRiZgqZRо~y WJGm Gl[].Z ApYDߞ 1w+z|5ۨ{{ |m4.WH#XV;&^,k/{%XB]6JIbo`>óρGԔa;cO^0X'HLW0b1,F1#;^P+df~%FG:] J16A̛wr$Ug'k_}kh`dHo7oyx* ux<|{.wcse]&`$v[^E]4ҷǤYD<37fհ|ϸs. J돈d%3Kfd u=p'MFz{/uMDԼޥ2jѓtyW+>U.ô4G&hPr01 &oiPST˕_EWDZ\e݇\(ͩy-RGqn)|^!`>߭{x\m,  74n) H 5ڲc18DV/&zT!p6+.jƙv_*7#OWq6d

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清明节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
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秋高气爽,登高一望,草木山川,尽收眼底.这实际上是一种野游,为我国人民传统的体育活动.
赏菊.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重阳时节,正值菊花怒放,饮菊花酒.《艺文类聚》引《续晋阳秋》说:“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山饮菊花酒.”据说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
插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
吃重阳糕.重阳糕,又叫“菊糕”、“花糕”,即古时的“蓬饵”.因“糕”与茱萸.“高”谐音,重阳佳节,不能登高而吃点糕,也可聊以自慰.据说封建时代,皇帝在重阳日还以花糕赐宴群臣.骑射活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中秋节
嫦娥奔月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把土地晒得冒烟,把庄稼烤得枯焦,老百姓也热得活不下去了.那时候,有个名字叫羿的人.他的力气特别大,能够拉开万斤宝弓,射死大蛇猛兽.并很同情受难的百姓,他用足力气弯弓搭箭,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吓得认了错,羿才留下它,让它早出晚归,为百姓多做好事.
从那以后,羿的名字传遍了天下.他成了人人敬仰的英雄.后来,羿娶了一个名字叫嫦娥的姑娘做妻子,他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生活.
嫦娥美丽、勤劳,心地善良,她常把羿打猎射到的野兽,分给乡亲们.有一天,羿上山打猎,路上碰见一位道士.道士对羿说:“你为百姓除害,立下了功劳.我送你一包神药,要是吃上半包,就会长生不老;要是全都吃下去,就会成仙升天.”羿把神药拿回家,交给嫦娥保管.他准备找个合适的时候,和嫦娥分吃这包神药,夫妻长生不老,永不分离.
羿射太阳出名以后,有很多人向他学武艺.他的徒弟里有一个叫逢蒙的人,也向他学习射箭的本领.逢蒙表面对羿很恭敬,可是心肠很坏.他知道羿的家里藏着神药,就暗自想出坏主意.这一年的八月十五,并带徒弟出去打猎.
傍晚的时候,逢蒙一个人偷偷溜回来,闯进嫦娥的家里,逼着嫦娥交出神药.嫦娥大声喊叫,可是羿打猎还没有回来,哪里能听见?为了不让神药落到无耻的逢蒙手里,嫦娥只好打开药包,把神药全部吞进嘴里.突然,嫦娥觉得自己的身子像燕子一样轻,不由自主飞出窗口,飘飘荡荡飞上了天空.嫦娥舍不得离开自己的亲人和家园,她就飞到离地面最近的月亮上去,住在广寒宫里.
羿回家后听说这件事,赶紧追出门去,可是已经晚了!只见圆圆的月亮上,隐隐约约有嫦娥的影子.乡亲们说嫦娥还会回来,劝羿耐心等待.第二年八月十五,羿想念嫦娥,就拿出嫦娥爱吃的水果,摆在院子里,还做了圆圆的月饼,表示团圆的心意,盼望嫦娥回来.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嫦娥还是没有回来.慢慢地,人间也就有了过节的习惯,每到八月十五,都要准备月饼、水果等食品.
“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这诗句中说的“中秋”,指的就是妇孺皆知的中秋节.
在我国,一年之中与岁时有关的节日非常多,而中秋节是人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也是最富有诗意的节日.中秋节还有八月半、团圆节、月夕待一些别名.因为中秋节在八月十五,正是八月二分之一,俗称“八月半”.因为中秋节人们有邀请亲朋好友夜饮玩月的习俗,又有媳妇归省至此日必还家的俗规,且以圆月为象征,称中秋为团圆节.又因为传说唐明皇在这一天夜游月宫,便称中秋为月夕.至于什么时候才开始有中秋节,文献上找不出答案.古时专门记述岁时节令的专著《荆楚岁时记》中唯独没有关于中秋的记事.就连唐代成书的《初学记》中也不见关于“中秋节”的文字.
关于中秋节的来由,前人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中秋与秋社有关.周云锦、何湘妃合撰的《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中说:“或许是因为我国是个农业国家,家事和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古人在播种的时候,就祀土地神祈求丰收,而在收成时也祀土地神报告丰收,答谢神祗的护佑.前者叫做\'春祈\',后者叫做\'秋报\'.八月十五是稻子成熟的季节,这一天各家拜的也是土地,很可能中秋节,就是\'秋报\'的遗俗,经过后人踵事增华而渐渐盛大起来.”另一种说法认为中秋与古代的祭月风俗有关.今人徐杰舜、陈顺宣合著的《中国的风俗》一书中说:“中秋节的起源可能与古代对月的原始信仰有联系.我国古代神话中有女娲捧月的故事和嫦娥奔月的故事.《礼记·祭法》中就有\'夜明,祭月也\'的记述.秦汉之前的礼仪中,就已经有秋分之夜,天子到国都西郊月坛祭月的规定,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场所.从唐诗写中秋的诗中,已看到当时已经把嫦娥奔月神话故事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了.到宋朝,节日活动已很盛大,南宋时杭州因为中秋赏月,\'此夜天街买卖,直到五鼓,玩月游人, 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的诗歌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