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的传说故事或民间传说……只要是那个时期的故事就可以,我们历史课急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15:43:17
夏商周时期的传说故事或民间传说……只要是那个时期的故事就可以,我们历史课急用!
x}nkMvޫ  7AOHry@I$%jࠉD3 t$ݬ=\WUs8NܸqZ?Uk;.˔>{W^Ow`8.EԼQ5?ĺgʯA7]ÓսؔeTwwSJG0xOo%{wS-9[ܻYv|~.dc93{_SY5$>1GG`,OoWw˚OێXӋSۣ0dKSZzK&hrovϋwE6[01'/Лd7+QpR a`nc;7ґ-Bm7[`h?;VT3Dqj#3c sVHE>kfȬ/u8f^-mYxK@+ HW}6yqu>:Ñc^" &&49{<ҬxdF%|иy8$`bq۵.%S[Y)7xV<`#eĻ ?m@]Lcm*IA'4 uOnAeb/_~\sc[MZlk,29'P^O%Ǫ[NL;f'Ao̼'e\Ve|ʂcX{T-hp"dƠUkȼPX=X_KjQRiy @psCw}NX\^8Sڝ?LJ6&ע* gZT;Ry囐]nY:3x{ 'Tad}9-jPDD`Bt8~$U>@ކgU'O~9oc*_|B`0OK*C=o6weha?U1rݑ_Z^HЁ)<\y#ÆKLbWi> `K!CWwUhgy7/bJd$?-?~7H431`*t R-fG~kzt  ꬦ=I!к[P@H^\,TCy th PŢ|kSƥn߼~tO§s9}ޅ#]p )h|sQ=/z|(`C\P:m`vskm5i}zwuӬAӜ/[,v+pNK / `gՓ!pmvƒ0E|$GV/ANحcp(@:'H^Gm;1zTӮ+%-;`<<>EXD㝶msz}ax/Xuoyq]pw.`/ GP2!U1",EË}Fi:=} Iˌ:G ]R&X F}j_5PC=л mS> ł1S#sNݻU+ '_:|-tl0 @kFggߔ`n 31vb}f6<YLf0+)ܝEpZ+XC̢ 2LQ#ظLAԂQy8UF ^! \h4A/+f m"1%\tEd곮`&a dDI&LW{s.q"D.pxeFÔf{6:A<+x@dT;νJ_)A _lKڪً$S^hliTމ%[,6. 5*Ss{|I>t%*覂bϻ*|8~$0̭+ASBV0n[Κ%M]yͱxO> ‚ nyT _Oy(02 !2|MwqYd`r0'֟Π0l(&X)Tr.m^}#Nx)X\,yQp<ثwp0DCJD;iKrWY0G'9hS|L|'Ŕwf D>a4;3 2G cRK_ٳ90 ,‚^ `QrC^/]}O2XJ˔d~f d^\H[Ao4Eߔ8r9Ǩ.QS k .En1Ɠ\^1U.CJ?~]` V5߃m_v,@N1k{*Kh,=-o1 aYa&h4-JҐ e`"B" KK>13oEFd1TL:/EӗsA'Ix ̚VrK0YJ]Jc)"?,+eؿWW߱-r-wǿ$d}{:[IFx|#l.N>ooj,HMQ!!vu8bfq%< w6  ih TV#O0z;AY/bw6ټM ulIVL: $ahazsÚ)9|b4e]&F-V+0mM>LU2|̈Ed+A,igw(P( 4"L;1֓dT<fY&,T1v-= $hT8$<# l)Epph⴬e' )1^ˤ`!zóD"Pq|P$޴wg )3&W9 f 9 1.-7.~sxwZCB$#>|,KQ7@`ڙ,W3(w+r !ݖM3 q6AMMцR?{7'3yJ͉HLJ3]Ğ: 6A |knn&aYu ,d2;uz5)gqDs͝OL|6LY<TcԽ(De͖:F"{xoTMʣ0'^$yUŃy%0kAy Vd9[qZ5қx=Hb,Nia)"&o̥5 Yfٓ@".M bDNihͯf)2$D6sޕ7$i{$|4LB` )x.ݻ]_nbf3clU. e3-ү+ oYMtD̽@#XmMIyv:zZ{nِ?^AԸw`j5܂m.mu:͔?-sWG+PffӋj1*:brf`:ieXMR BW/E,]sM6q+ucB^ RmfIXϛyW0g$pq.Z\^u^6-o5I+,֪_痂%7b-N`t:Lxif ojMDas75f[W&la dEaR]W(.. MApLUeW0H5>^>)+[nTf$B֢.@g͡x9%e !PJg 5;4nÃu)_ṁTp dyIfIJaۮ+` >WIJgf8Q `n-_3~7~g@Tه}$jMTV b)BtYKL~hNR hw2AzH-SdR^2㕈I̻WS ҤpaHKЈK 5\+ݳ1s-y{+Ӯs*l_Gx5~~p.\hi0nRkȦ*7a-J oUe~S(OnbwsK3w 7IVI vfpnW^}3Id_6gY U5:qޘc3,ޚZ:0]xL,}| 8ynz_"%Qނ DH76Qیk'֚dWבzPY>*]xRhа?7q81WxG' ,ÉyЪ+]"b#bx{6vSGZϏA BYCg =\6"2VzmLٜ$!q.֕-: q#~3L]L7+NO*Eb/`StH gc)GlҢ+ɇ+Ɔ[0.$ 9]㙁آG ZvKtU ̘)#DJpaioSntXF2dzx,܈fZOmP աiejڢm̼r̿tOK\ԘZs,Ɏr*sew3r\0=5G:4Tn-WFY0<%/15_2bc\eڔ`r '.^謲 n&-a0#Z+2s3a3mcB1ǐH:u8kP[,xCf 1Pm@Ȟ~&fĘ~Ku>i3N:{L ľeR[G <ya> \_`&l{pN$#奤z_,%8mD2oL]QB4!=~C-`xlnޱJ R30N2Bag`%;B2B. 6-Bm93XcF])}?RJ!<p«8iS?{a Xm (a@:n5 D-\gxZKgψM4;6Xra2,̪ pK8ӋzO',)6~10]3gQxQ!U0cMRj:x4w}@j-d4[NaЀ Ҽnl~onqF K2*%GYα~6sމ~ XE#ja!W7K3p3((Т~dt4_m<.Tr-*i-͜ͼ=༿)V›ZeҲuěPg-zWL> o-)F4jKp{y.wf1) 1@]XYܳD%YAk 7-I3'Vq 7Ht=Y-خ#Wdlv*aod3K/^+8ҝ~uU#%uk5\t ]07Fok!ފW& ~kq ,}yf_0NaQV-[,bf)WO@lĈlܰF]=ɀt{nRq5%%@ iĖkSAKy6,[ͺXg˂L|'y=Uܓp(0'+EK"m%7 y!jnzywx:,\۴9c~cp!lanSzq30@鬭֝*B ? nLtczOOm.D4P  C&3)wӇSIJ= Nfe&[ *c1İ.}'O2QT7Oz n̲&$!(eMQ͘&& ւl? Sea?Q2IR&tt(i1nv#tc ;/>As4ϘH{ޖLu8=FMg.ܐH}T<"3Xl йu`D !-b +"JBS3eE5}qnvہxa#%$ be;FQWiT[${#S)l<w딾D;i3˚2!-~`4tx@PWg2+1߭Cs!l L%,57ο.tW(1&/ٴ\%}>܋ife%ٯ WȨ AN_w2u">$=9WrjTI֯sTj>IdզRVZS.v[}EF% yݼ"w ^یu S>Nv\6A`4aVH 2NݦJk6~IOna+ӡL+=.;'kIL䲛Gfti[:}%K/5g6_3GYw1?d]S>"Ρ i8kw&giFRH25nՌd^1Hka v s=yB.k9P<kgmP24v$)~漧r&"/=*(ѕ='η ޕlyB?G5]l Ka4!{Ya!teLФGCԂ!{AHiE؀S) >9lW KH E&_HʰAp= i2宏oK#̍S.Z`Q9\<#Cqx)]J=kõ̷R$SE!}i]>ɒE:b*[%x!6[rt76ESQ$^ߡdQs'wa_SOkTAwB,2Ԧed*~%S9ݓ^7ct U7kǨKx1 +-d渢;dC0?^Jۆ#ׂy A!]kPJ~]dxH s)Qg P0oevOדw3쎹}-42Em¸t7SoV,حN ٠ C&l^o!)Z k.1y36]~MS{B3l7"&w;?r)wI\o\ڪ] Ix>5bxm'μjlժ4%_Y P&CO`!SS&{Inffbư{뱬8Lwg۸\$ќEK.cҥXfʷ~vS,Uy#r1o,*Q Y*Z*&z@[\FgB-oPؼ4kulE0εw>vl~JL3-]T$Hyb_@h%v9=/pcnA- E/(X۠xYiO6U =]غeKRadƄs~cJ׵"ۿB<~w%-jI &848/^'Eʼn/Dug- v$vB]sâۖs*s9.tzag`?KcO,;ېXOp Qѓu3A7BC^1dWXڐ0c?V˰=_l0{UHonݿv_K{`"8&]{Į9on G(#)ܞ!^W ;gD5mG!0O[ PJckyNl;?5Rmfu gTIs=_{žU4n0=?2Ƙjh*W=_jb4Cwe-X7i$hGKbC\92kY+\V4af)=A1TTa"EI`WS,61;H#!ţOYW% `yGhT@]dSҦse\~ʦaj\}ƂbJkح1x\_p\ Qa3C?e[=z+[p~a;^MR +ZYyjtɲjd-1Kuk~ÛSrV$r{5~bc#1&?Zo;cknۖX;JI +d|"Z&L%5Ds0#+'- #f@O7tK; i=Z'M̹뻪ǂfsAʾ r6mXثW=RU0Ej(DTxÒlC-e@,JEPIL߿Ne7J Iяl rX-}<@'Vvˏ s^MX&Wʺ$z.߁ƌ5̕,EabK=kFr^CA_vUnjͲl̎0ITGm"LwdpT -@2zw9ݽ –;PTWOfҘb\DP#7J9Ō.\sOP~64E@:Qr)- :}0 z34}EXfCh 1 ,6(D)CCCUu;b%ꖬ+xn }ӿ6hݝzՕAx.0ٛ]UgfNJlحWٝˢ B[^|s֒x,ԭzupn\:P|4Y!YT"JW~=`[#UI11 BSN A˓rn98m9Eϥq,|6j%GcuDV@\>fڬ-c7 _Kz!=!0ċMN%ƋRG9U퐞{pfnQ>xE{hR걛s\L3̻&]rZEBE'GOR;45D]ui/9nSS{ދ#opQWF?n#?y=k^Rݕədl{W/f}dM+/{۴K~t"Smw3uTWX=!a1ܕIa-Kvkrt]m0żx掁DUusgXRju7ig}fLuS306HԐ/Z }Vml ok|{lE G`!p0Iov.P fvxd7/\.Ke_CJ G gEFmw"p!u5]`1.d+cʴZ{uJ{q?ȹFr:L5Zq*Gڂ,M)ă[iag)]v3B+ :& S<ϞfʡdViz₻R!:x7MX(n ^g\y}2Q1aN|; "as.S;.I>,'ꜸFTŖ@5[.w,jb. !ǥoY7Êj]/i+Lј9G݇#ZAΥTzaqxr`aؔ؜o.sxb~㚤bzpmh

夏商周时期的传说故事或民间传说……只要是那个时期的故事就可以,我们历史课急用!
夏商周时期的传说故事或民间传说……
只要是那个时期的故事就可以,我们历史课急用!

夏商周时期的传说故事或民间传说……只要是那个时期的故事就可以,我们历史课急用!
关于夏商周三代的神话传说
《山海经·海内经》说,鲧是黄帝的孙子.他偷来黄帝的“息壤”,采用“堵”的办法去治理洪水.黄帝大怒,命祝融杀了鲧.鲧死了三年不腐,肚子里孕育了大禹后,才化为黄熊.
屈原的《天问》里,对鲧和大禹的事迹都有记录.
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帝尧时代,洪水泛滥,大禹受尧的命令,继承父亲鲧的职位治理洪水.除了北方的河流外,他还移师南方,先后治理了汉水、长江和淮河.
禹长期在外治水,年过30而未婚娶.上天让九尾狐现身,提醒他该婚娶了.于是大禹娶了涂山氏为妻.婚后,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还与涂山氏约定,让涂山氏听见鼓响就为他送饭.禹因为长年治水,行走有些不便.一天,“跳石”击中了鼓面.涂山氏依约送饭,看见大禹变成了一头大熊.她一气之下,离开了禹,到嵩高山下变成了一个石头人.大禹追寻过来说,把我的儿子归还给我.石头人的北面裂开,生出了启——后来成为夏朝的开国君主.
据袁珂先生概括,大禹有五大政绩:一曰会群神于会稽山,杀后至之防风氏;二曰逐共工并杀其臣相柳;三曰得羲皇(伏羲)、瑶姬之助以治水;四曰降伏水怪无支祈;五曰化熊通轘辕山.
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曾得到一条黄龙的帮助——当是应龙帮助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的衍变.大禹治水成功后,大会诸侯于会稽时,曾有海神来朝拜他.
从民间传说来看,大禹治水的足迹曾印在了长江流域的山山水水.民间传说,大禹治理了四川青城的水患后,又开了夔门.在治理三峡时又得到神女的帮助.大禹不但治了水患,还为百姓扫平了交通障碍.洪水退后,玄龟搬来的土就堆成了桐柏山和大别山,阻碍了豫州与荆州之间的交通.是大禹挥起开山斧,砍出了三个口子,这就是后来的鄂北三关——平靖关、武胜关、九里关.
在长江下游,秦始皇赶山的传说融入了大禹治水的传说.说的是一位仙人给民工一人送了一根丝线,众人挑起担子一个个快步如飞.大禹把众人的丝线收了拢来编成鞭子,鞭子一挥,就开出了河道一大截.大禹在治理长江下游时,不但身体力行,还折下柳枝作弓箭,射穿圌山泄洪水.
就对人类的贡献而言,炎帝神农饱了人们的肚腹,使人们无饥馑之虞.而大禹治理洪水则解除了人们的性命之忧.所以,人们以众多传说的广为传播来表示人们对大禹王的感激、纪念之情.
《楚辞·离骚》记录了“少康中兴”的传说.寒浞氏派浇杀了少康的父亲夏后相,少康逃到了有虞氏部落,有虞氏把二姚嫁给了他.在有虞氏的帮助下,少康灭浇复国,成为夏朝的中兴之主.
至于商代的神话传说,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商纣王和妲已外,有地方特色的不多.出土文物所记载的妇好多次南征在民间传说里一点踪影都不见,想必是被时光磨砺殆尽了吧.
有周一代给长江流域所留下的神话传说也不是很多.主要有以下几则:
屈原《天问》,记录了周祖后稷诞生的事迹,还记录了周昭王南巡汉水,土著以胶船渡王、至中流船解体而溺昭王之事.
《山海经》记录了周王封孟涂于巴、以血衣断案的传说.
民间有周王之子太伯为避王位而奔荆楚入吴为君的传说.
据《史记》等文献记载,鬼方氏之妹女嬇,嫁给了陆终为妻,怀孕三年,从左胁生出三个儿子,又从右胁生出了三个儿子.他们是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季连.季连是芈姓楚族的始祖.

随便就讲个周的始祖的故事就可以了撒
后稷
1、古代周族的始祖。传说有邰氏之女姜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故又名弃。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周后稷,其母姜原,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足迹,踏之,践之而动如孕。生一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从他旁边过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

全部展开

随便就讲个周的始祖的故事就可以了撒
后稷
1、古代周族的始祖。传说有邰氏之女姜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故又名弃。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周后稷,其母姜原,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足迹,踏之,践之而动如孕。生一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从他旁边过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儿童时,好种树麻、菽,麻、菽。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尧听说,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姜女原 郊祀践巨人足,感而有孕,居期生子,以为不祥,弃子隘巷,马牛避而不踩,欲徙置丛林之中,适逢山森人众,又迁弃沟渠冻冰之上,飞鸟咸集,遮之以翼。姜女原 觉有神呵护,遂收养之。因初时欲弃之,故名曰“弃”。弃为小儿时,戏耍就爱植树木,种麻菽,已而树木茂盛、麻菽丰美。及步入成人,遂酷好农耕。他有相地之宜,种植五谷,成果丰硕,农人纷纷效法,影响很大。帝尧知道后,即封他为农师。弃“教民稼穑”,天下尽得其利,弃之于民,功莫大焉,帝舜封弃于邰,赐号曰:“后稷”。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别姓姬氏。”其后子孙繁衍,逐渐强大,是为周。

收起

帮你找到了夏商周时期的传说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古代的四大神兽:
青龙
关于龙的传说有很多,龙的出处也有很多的说法,有的说是由印度传入的、有的说是中国星宿变成。印度本身是在龙神的说法的,但龙在印度的地位是不高的,也是有实物的——蟒蛇。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着有关青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

全部展开

帮你找到了夏商周时期的传说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古代的四大神兽:
青龙
关于龙的传说有很多,龙的出处也有很多的说法,有的说是由印度传入的、有的说是中国星宿变成。印度本身是在龙神的说法的,但龙在印度的地位是不高的,也是有实物的——蟒蛇。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着有关青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
在四方的神灵中,根据山海经的说法,‘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东方有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山海经中的龙都是用骑乘的,而跟他同类的蛇则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绕颈,显示出两者的不同来;不过在五方的五神却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样,这里就不再详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龟蛇,武是龟蛇之意)、青龙、白虎又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而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
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而在道教兴起之后,这些四灵也被冠上了人名,便于人类称呼,青龙叫‘孟章’,白虎叫‘监兵’,朱雀称‘陵光’,玄武为‘执明’,而在众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是属于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在古时后的中国,头有角的为公龙;双角的称为龙,单角的称蛟;无角的为螭,古时玉佩常有大小双龙,仍称母子螭;龙的地位远高于印度。因在中国龙是神物、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也是东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属木的,也因青色是属木的,故此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
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们想像成为龙的形象,因位于东方,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东方色青,故名‘青龙’。
而民间又有龙性淫旳说法,和牛交时生麒麟、和猪交时生象。
所谓龙生九子,都不像龙的说法,是这样的——
大儿是叫囚牛:它平身喜爱音乐,故常立在琴头上。如汉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马头琴也可能是囚牛的变种。
二儿子是睚毗:它平身爱杀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慑敌军。同时又用在仪仗上,以显得更加威严。
三儿是嘲风:是只兽形龙,样子有点像狗,它善于了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据说可以威慑妖魔、消灭灾祸。
第四儿是蒲牢: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据说它是住在海滨的,但却十分怕鲸鱼,一旦鲸鱼发起攻击,它就会吓得乱叫。故人们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以令铜钟格外响亮。
第五儿是狻猊:形似狮子。是外来品,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所以性格有点像佛。它好安静、又爱烟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炉上,让它为佛门护法。
第六儿是霸下:又名赑屃,样子似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攻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第七儿是狴犴:又名宪章,样子像虎。相传它主持正义,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狱门上下、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时肃静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
第八儿是负屃:因它喜爱文学,故多安在石碑的两则。
么子是螭吻:又名鸱尾,鱼形的龙。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白虎
在中国四圣兽中,另外一个常常跟龙相提并论的就是‘白虎’;虎,为百兽之长,它的威猛和传说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也变成了属阳的神兽,常常跟着龙一起出动,‘云从龙,风从虎’成为降服鬼物的一对最佳拍档。
而白虎也是战神、杀伐之神。白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的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而它是四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之中,位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从五行中说的了。
除了道教中的四灵包括了青龙白虎之外,连在风水师探勘墓地时,在地形前方左右两边突起的地形,可以当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独特的称号,称之左青龙、右白虎,取其护卫之意,而在公堂中也有相同的装饰,在左右堂柱上绘有青龙百虎,以其镇压邪灵。而在道教兴起之后,龙虎被借用为道家炼丹的术语,就是指"铅汞、坎离、水火、阴阳",等的同意词。而道家炼丹分内外(内丹炼气,外丹炼丹药,笔者才疏学浅不敢十分确定),内丹是就阴阳五行而言,龙阳,生于离,离属火,故云‘龙从火里出’,虎阴,生于坎,坎属水,故云‘虎向水边生’,两者结合之后,一阴一阳,互相调和,称为道本,都是元神、元精的代表。而另外一种说法是,性属木,木代表东方,于卦为震,故比为青龙;情属金,金代表西方,于卦为兑,金白色,故喻为白虎。
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可怕的东西,又是可敬的东西。可怕的是,它会食人畜。而可敬的是因其威猛无比,能够避邪。而在一些古书中,如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抟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古人还认为白虎是一种祥瑞:‘德至鸟兽。’
最初的西天星神是熊和猫头鹰,但后因古羌族的图腾在由熊变为龙的时候。而又到黄帝的向东发展时,龙的图腾被带到东方,跟‘东方苍龙星座’合而为一,朱鸟则成了统一南方时凤图腾在天国的新居,因两大部族融合而终于成‘龙凤呈祥’。作为古代图腾是东凤而西龙,作为星象则是东苍龙而西朱鸟。到周朝以后,封建制度正式确立,五行思想也成熟,把天像重新划分,朱鸟放到了南方,和祝融火神一起崇拜了。而西方的就崇拜白虎。在部族斗争及迁移,西北方的龙向东移,东方的凤向南移,南方的虎向北移,全国显示一个大周转的观念运动。到汉代五行观念成了统一的思想,再补出玄武完成‘四方之神’的配套。
在古时《史记.天宫书》‘东宫苍龙、南方朱鸟、西宫咸池、北宫玄武。’在这里的不是白虎,而是咸池。而咸池是主五谷的星,主秋季,因五谷是在秋天有收成的,所以就把它放在秋季,但它不是动物,如何能和龙、鸟、龟配成四灵呢?在《正义》:‘咸池三星在五车中,天演南,鱼鸟所扥也。’所以在宋代己提出质疑:‘苍龙、朱鸟、玄武、各总七宿而言之。至于咸池,则别一星,自在二十八宿之外。咸池还有一个解释,就是太阳洗浴之所。在《淮南子.天文篇》:‘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可见咸池原是羌人视为日出之处,咸池也就是碱水湖,应是岷山地区的芋个湖泊,或是青海。由此可证明原始人所崇拜的星宫天象尚没有青龙白虎的观念。在《礼记.礼运》所谓:‘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把不属于动物的咸池换成麒麟。后世有四灵有麟、四象有虎的习惯。
又由于白虎是战伐之神,所以有多位的猛将被说成为白虎星充扥世的,如:唐代大将罗成、薛仁贵父子等人。除此之外,白虎又被道教吸放,被神化起来,成为了各庙宇的门神。
朱雀
朱雀又可说是凤凰或玄鸟。朱雀是四灵之一, 也和其他三种一样,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总称:井、鬼、柳、星、张、翼、轸。联想起来就是朱雀了。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凤凰。它也有从火里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鸟一样,故又叫火凤凰。
在古籍的记载中凤是一种美丽的鸟类,而以它的歌声与仪态为百鸟之王,它能给人间带来祥瑞,同时也拥有‘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特殊灵性,而由于它是‘羽虫’之长,所以和‘鳞虫’之长的龙在传说中就渐渐成了一对,一个变化多端,一个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辅相成的一对,更由于龙象征着至阳,而原来也有阴阳之分的凤(凤为雄,雌为凰)在跟龙相对之后就渐渐的成为纯阴的代表了。
而凤凰它的原形有很多种。如锦鸡、孔雀、鹰鹫、鹄、玄鸟(燕子)等等...又有说是佛教大鹏金翅鸟变成的。凤凰神话中说的凤凰是有鸡的脑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颈、鱼的尾、有五色纹。又请凤是有五种品种,以颜色来分的:红是凤、青则是鸾鸟、白是天鹅、另有黄和紫的。
而玄鸟的说法就是从《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它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中,就是殷商说的后代说自己的先袓-契是由玄鸟生下来的,建立强大的商朝。因此玄鸟就成了商人的始袓了。《史记.殷本记》也记了这段历史:‘殷契、母曰简狄,有绒氐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随其卵,简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 除了殷商之外,战国时的秦,满清的始袓和朝鲜新罗的始袓也是和仙女吞食玄鸟卵有关的。不论玄鸟或是凤凰,都是随道教的发展,而把它由一只雀鸟,或孔雀或山鸡等等...先变成一个半人半禽的、传人兵法的仙女到完全是人的仙女,都是随道教的发展的。
而在北京过去就有三座专祀玄女的庙宇,叫九天娘娘庙、玄女庙。在北方和南方的地方也都有玄女庙。
玄武
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袓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以后,玄冥的含义不断地扩大。龟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龟),因而玄冥成了水神;乌龟长寿,玄冥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间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它和其他三灵一样,玄武也由天下二十八星宿变成的:斗、牛、女、虚、危、室、壁。而古时后的人对玄武它的解释有以下的数种,‘玄武’即龟。《礼记.曲礼上》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玄武’乃龟蛇。《楚辞.远游》洪兴祖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玄武’为蛇合体、龟与蛇交。
《文选》卷十五张衡《思玄赋》曰:‘玄武宿于壳中兮,腾蛇蜿蜒而自纠。’李善注云:‘龟与蛇交曰玄武。’《后汉书.王梁传》:‘《赤伏符》曰:‘王梁主衡作玄武。’’李贤注云:‘亡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玄武’为水神、北方之神。《后汉书.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帝览嬉>:‘北方玄武所生,...镇北方,主风雨。’
但玄武被后世的道士们升级做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有别于其他三灵。其他的青龙和白虎,只做了山庙的门神,而朱鸟就成了又天玄女。
玄武在宋代身价培增,并被人格化。这与宋代各帝推波助澜分不开。宋初太祖时,即有真武、天蓬等为天之大将的传说。未真宗天禧元年,在军营中发生了一件事。在《事物纪原》卷七载:‘营卒有见蛇者,军士因其建真武堂。二年闰四月,泉涌堂侧,汲不竭,民疾疫者,饮之多愈。’真宗听说此事,下诏就地建观,赐名‘祥源’。这大约是中国最早的真武庙。
真武大帝的身世,后人多说是在隋炀帝时,玉帝将自己的三魂之一,化身投胎于挣乐国皇后,厌恶尘世,舍位入武当山上修行,成功飞升,镇守北方,号曰:玄武。
另外还有:
麒麟,亦作“骐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并居四灵之首位。
麒麟,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产生、创造的动物。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麋身,牛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鱼鳞皮,一角,角端有肉,黄色。这种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肢解后的新合拼体,它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亦作“骐麟”,汉许慎《说文》十:“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注云:“状如麕,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按何法《徵祥记》:‘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许云仁兽,用公羊说,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简曰麟,咸以为祥瑞之物。《礼记》礼运:“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又:“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麒麟”以“鹿”为偏旁,古人造这个词的时候,便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麒麟由鹿演化而来,但它又决不是鹿,比鹿多了一些零件和装备。据说它的身子像麕,也可以写成麇,古籍中指獐子;有牛的尾巴,圆的头顶,却只有一只角。有的说麒是雄的,麟是雌的,形状被描绘得略有不同。但据说麒的开头大略像鹿。它被古人视为神兽、仁兽,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
麒麟是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鹿本身便是兽中驯良者,有力、善跑,大有益于人。传说中的白鹿尤有神性。民间有麒麟送子之说。麒麟是以鹿类为主,融合了牛、羊、马的特点。它的综合面不及龙、凤那么广泛,不过名气也不算小。对麒麟的研究亦不如对龙凤文化的研究那么火爆,它的始作者究竟是谁,其源流怎样,还不是很清楚,有学者推测可能是周民族的祖先,因为周人原居西北,那时的西北,水草丰美,适宜鹿类的生长。
到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龙、凤被最高统治者所攫取,便失去了原来的图腾综合的意义,而成为最高统治者帝王、后妃的象征。性善的麒麟,在权利角逐中,被挤到了民间,老百姓期望它带来丰年、福禄、长寿与美好。

传说中国东海上有一座“流波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腿,浑身青黑色。据说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会引起暴风。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夔与天地同生 世上只有三只 以上是第一只 第二只乃秦始皇所杀 但秦始皇没有黄帝的功业 所以这只夔的皮做成的鼓就没那么神奇了。
烛龙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又名烛阴,也写作逴龙。人面龙身,口中衔烛,在西北无日之处照明于幽阴。传说他威力极大,睁眼时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闭眼时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今文化史家认为,烛龙为北方龙图腾族的神话,其本来面目应是男根,由男性生殖器蜕变而来。其产生晚于女阴崇拜时代。《楚辞.天问》:“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逴龙赦只。”《山海经.大荒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又《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参阅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
烛龙是人脸蛇身的怪物,红色的皮肤,住在北方极寒之地。它的本领很大,只要它的眼睛一张开,黑暗的长夜就成了白天;它的眼睛一合上,白天就变回黑夜。它吹口气就乌云密布,大雪纷飞,成为冬天;呼口气又马上赤日炎炎,流金铄石,成为夏天。它老是蜷伏在那里,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不呼吸——因为它一呼吸,就成为长风万里。它的神力又能烛照九泉之下,传说它常含一支蜡烛,照在北方幽黯的天门之中,所以人们又叫它「烛阴」。
饕餮
汉语拼音:tāo tiè
饕餮(拼音:Tāotiè),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
“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
《辞海》中记载:饕餮是“传说中的贪食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
《辞海》在解释饕字说:饕即“贪,《汉书·礼乐志》:‘贪饕险’颜师古注:‘贪甚曰饕。’特指贪食。”
《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
上面几段话里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饕餮是一种“恶兽”,而不是鱼蛇蟒鳄,不属于鱼类或爬行类。《辞海》中还有附有商周鼎上的饕餮纹。你只要看一看就可以认出那个凶恶的猛兽像谁,非常像狼的正面像,也是圆眼吊睛,凶狠无比。
二是,饕餮甚贪食。这个特征鲜明地指出了狼的特性。“极贪食”是草原狼的最突出的特性之一,咱俩养过狼,太知道狼的这个天性了,咱俩可以举出无数个狼贪食的例子。天下再没有比狼更贪食的动物了。不信可以让人去问老牧民,天下最“贪食的恶兽”是谁?回答肯定是狼。人所共知,“贪”就是狼性的代名词。董仲舒说秦“以贪狼为俗”,也把贪与狼相并列。中国人形容贪食总是用“狼吞虎咽”,而且还把狼排在虎之前,狼比虎更贪食。形容贪心都说“狼子野心”,不会说“虎子野心”。
由于饕餮具有“恶兽”和“甚贪食”这两个狼的特征,而且饕餮纹又像狼。因此,传说中的饕餮很可能就是狼,或是从狼演变而来的神兽。
三是,饕餮成为商周鼎的主要纹饰,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宝鼎是华夏民族在青铜时代的立国之重器。在周朝,“一言九鼎”的“鼎”,是象征至高无上王权的神器和礼器,也是祭天祭祖的祭器,鼎在华夏先民心目中处于民族“图腾柱”的地位。因此,只有属于民族的图腾才有资格登上如此崇高的地位,而被镌刻铸造在宝鼎重器之上。这一现象又反映出两个问题:其一,到商周时,华夏族可能还仍然崇拜狼图腾,至少是猛兽图腾,炎帝黄帝族祖先的图腾崇拜遗风可能还继续存在,而周朝时期的华夏族受狼图腾的影响更深,因为,周起源于西戎,而西戎大多是崇拜狼图腾的游牧族。其二,当时的“龙”可能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尚未真正成为华夏族的民族图腾,否则,象征王权的宝鼎就一定会以龙作为主要纹饰。而且,当时周天子也还没有坐龙座,那时还延续着炎黄游牧遗风,席地而坐。
周鼎上的纹饰主要由饕餮纹和云纹所组成,以饕餮为中心,云纹环绕其周围。显然,饕餮神兽在天上,从云层里探出头,俯看人间。它的身体则藏在云里,不知是否有蛇身或龙身,但是如果在饕餮脑袋后面续上龙身,那就与后来的标准龙相差不远了。所以,我认为,在狼图腾和龙图腾之间可能还有一个饕餮图腾的过渡阶段。饕餮既有狼的性格,又有后来龙的狰狞面目。
兽面纹所指称的神兽的真正名称与原型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中,后人因其面相凶恶、神秘、恐怖,有些又口含人首,故赐名为饕餮。饕餮原是《左传》中用来形容贪财贪食之不仁不义者。近世学者已指出把兽面纹命名为吃人的饕餮纯是牵强附会,有悖于商周的社会文化状况。
因为面相凶猛恐怖,又行饕餮恶名,此兽在中国文化与艺术演变中的踪迹几乎无从寻觅。西周中期,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但是,与饕餮纹同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几种动物纹样,如龙、虎、凤、龟等,在以后的文化演变中,都大量出现在官方与民间,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艺术表现源源不绝的主题。特别是龙,在青铜器时代,多数也都拥有与饕餮纹相同的凶恶面孔。若论神秘、威武和地位,龙在青铜时代远逊于饕餮。然而,龙后来却登上了中国文化与政治象征的最高宝座,“饕餮”这一青铜时代的至尊,踪影难寻了。
如果想知道的更多,更详,那看一下<山海经>吧!
祖国的古代传说很深厚的啊!

收起

多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