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与孔子或孟子有关的故事或与他们有关的言行论著相连接的一个成语,这是我们作业里的一个关于文学知识的,都是关与孔子与孟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3 02:31:32
有没有与孔子或孟子有关的故事或与他们有关的言行论著相连接的一个成语,这是我们作业里的一个关于文学知识的,都是关与孔子与孟子,
x[in+IrJ1cc11}c`_|%ER$%j!H*.w̪WE?lxXU~ǿvsvzlu3l {͙K>-=^O}**֚Agn.ly<m߇3l 3Uןb2|lfxVo[0. sۿǂח?/_SݰбMP\xVk\5$Lໝ?`,1>? |o6J"[3vz~=>89Q_Gy;*apNhsp G7Ǧ f\͙I,ٙNx"ԏܩblSꋙdUr2ݱm,[\YgM b[ݎ? k?^u<4;dH\Snu5{mS3jH+Wf@`,,Sʲgf&;<ϝz<3_c٤blJ h&K醃M§djixÕ>X8O J_1#;ndaBb+?j%_o~MGfr nzIՉM#Íy@ۋҴg&S5s"Mh ? #r]5rS)chP.I!I.jM^?hK@/3|Qm>o NE8 K)LeOLvB$j:1եMAi(J@lgØ+i]f1,ibO#-O<~_:R=dMNަiB{m@M9c.|{S܌=S ΃RPdbj_dLcx/Tr#Vq[~9ld* RQkjǠ'i v$`|`/,ȑRS)y$5!KJl$a F–(woxfVW1{Bј b2RV`ٙqo_ۄyE"M|>MQ`eF .1xI!_p40a8:,rI:abclԠn-R'TOŧdz{1\ AXF0n W0$ܧbZ`)UlY5&;>/ v-SXGN4' _)&U6?ys fbc_:$^3}+SPS8= L Q65-3a: 69="w^kȢ`=mkm .(s^6hj^.ltVJy;1C~S,&&WTKA P L"kq iSwtmJe5Mdj]q7F:Wf~ZyjuATTuh Qh5bg1,r~'cB 14 PZx@QD6|.:&h4)k4R:^iânV05;k%MN殠@ '}PF`WoO_tA}bſSA,JV$g֕|6ΫL-\C:7e)P٘.us+"TbopG2,+Q0Dq0N&qG&&q/ʛ'6d rGPz1oh6F#{<+gC"O7G2>q ȉ+z -D9T[%\wAj w;\r/p{_zMtoΣvWr6`&n/ifxnC[%%du WZ*0r8MT/A8J] 01Ff*MٌwSzY2ʹS,_Zf/N]ۙ_ot |ZdY|aJG%I P~FVlz$xI9(?|_쁬tpzgFGβ;xtc2{ s<0x\0x/PAkgJbjƙI@%oB).e2 2Jshlc'ZU:AtRÀ";x` ԝ(BpL_8.g.u $ȋ1"R@N(0JƠ<4'[MW;Dz ߦp +lN*?2zJwGAc&#K`]Sz:la;=E\º`,ttryXQ]/ZAA&F#-MmD5/,Y-ߦNJ̉ҥdw;0/$) /ר= nl}uU(X?ʱo l`<؋$ B&{"NAݴZqv %/.TG{սҍCCCLGxҔOdEܮLfE?9'RN@+7CB!cȢLD? Zw5`7Oq3aCEDB:6j jQcimM/za ZSt g{:ku pځ6h0u~bg#PGEA ;S:73Ɩ)1۳C2Y5.$>Jk1a@hef-Kˌ I#h97M񒾿cȤZv 7>NlpZQ3+L턨c[lڷD2z\kc1l;FbD{`EՅoFKIBd;8d[d!O |F+i;3F] lLGy$ή/e~>U9J:IU^bچ}6k*ztiX/ccOx>prm2Ģ\haLטᨭiPrxq%8FkH~lq\_]1\&- gH <'~-g+E@u#ê{{w਽D&ة,<6o\Zi$wP}\Q߬@45NS(W_CL@1^]ytŬ|Ҏ~ Rj_N Մ%旭%F#毟XQFDue|D7{qt݂x;d'Ԁum قATeH+A&>v&Me=O'cSb=O)2>:e =ރ:J`4kEgїH Tx=I4Z *t" )}U:(2V%WeStú'锉e]FUnD2Ɓpy>_˝YoAĸO̭g+lVi?6  8hiz(^i 92_+d0SZQ2*ܴ!_B\Y d!p{F,_LR.aU`1/ }/o&LVmJdN&QHu?oa:ŊbRK).Z?5fҙ^ԥVzl|#D*.4!@쪎r>P.{Qîm Ҡj6Z^"NX8 [ ܲTuؑ;n2Zq07D$>.}ݍ#F<$(TlztA%TC4$,,+O֢T:2n08_ݝ{Jnb.3s{)3~>=B ?XL*޸>ZtfE!# ոAX-NafiJH4 6ŰHPd"uiJyZ!3E Ď]Q}fCezV@I;Ҝ6Iüx7B䍇JCOc3Eajr1ۓW芔U R@coYmIgb\/ ")@Mgy94@S@}`/eo6F8*ߦe6wL\E[SE/YCZ&6>2Kjv>7&vGj.ẓ9}ԃ @+=3/KՊxɅkIf^Ip-Lꖰ6XX,6XL<=j`PS vȱd}a-SFxngRO;dylŭz/|@Rg!^%Ǔk"]Z(炇8.Iy,}/4M$Yw F78 [>zho4$%C/he AL43O)J(I'*D+1%lDИg9tf,[ R> [vރ`<.3 )pvrs _cBe^*~HȢ7׾C"0FiFݍ>iG'(Ksq;"3ߌN'%]x79z"VU3j@mM `2j:y)Ɵ25g&| S#B&{#Mqn.CǑsr[ f!(M/wJ-,P"xEm|I$Tx;`bTCT jtU-ogWjH[P# 47k7K|ewZ801*R$:%0w%m~@} 4.Rڣa]?s{G-Uu 5x`}1(CPM D]WCڳ4kڑSUnW)y'C׭A>_ojy%+ݦi!5Mު '<#:ݭhd2LDWA<+JBׯþ= -!>jͬ#?;)> 'e*

有没有与孔子或孟子有关的故事或与他们有关的言行论著相连接的一个成语,这是我们作业里的一个关于文学知识的,都是关与孔子与孟子,
有没有与孔子或孟子有关的故事或与他们有关的言行论著相连接的一个成语,
这是我们作业里的一个关于文学知识的,都是关与孔子与孟子,

有没有与孔子或孟子有关的故事或与他们有关的言行论著相连接的一个成语,这是我们作业里的一个关于文学知识的,都是关与孔子与孟子,
孔子:故事“苛政猛于虎”
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
孟子: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母三迁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

全部展开

孟母三迁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子受教免休妻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孟子思想
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他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有的人能够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孟子对于士阶层的要求是严格的,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手段。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他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关于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与的。人心具备天的本质属性,只要反反求诸己,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
孟子极力追求尽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提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认识论的思想,强调主体的自觉、向内追求,认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