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关与孔子的事迹有急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5 18:56:46
谁知道关与孔子的事迹有急用
xnk]v-* J\um-H$ (DHDIĞ@{:1\{9eGs HnV39\Gq '&Mjep;mflU\+n׿m/y70vÆUl_"Iil;}{$^kX\旽a潭%v2-J&Ϸ3?ćř̙H?9?a}8.i76sbG{ٵo)=Wf: ?wGwjvy _M)˶p[EĻLi'V51g83z7f&W^ɿǪٮC쉗iKŭmlptvX 3}p[6Ņt0oˋ5Mm ]t&aSj;#F)vϯӕR,psI,tEv6_, wp =j GvZ8CjKcLpsiqtg ]O ޸"/ڽYcAfDMqs'(Z.P 'G~e>^ !q CRrY;`*.tR:-?2q}=Hr6TNʹyIwiAwAo72vKmpWth-)S2f:J6z.`JR#!0{XB \`ϝ.5I?BCs7?(%PWF?J{*x1%We3PKӼ'{[ӿ 9o`dM@(b'1ɠ @VsY㻻XavYeʏ&l )HTlXJ|l\5.ke*6W5꩝0*\ b'@(e˫)Զ6 oˌR71L^O>ҩ!@6dew2Y-5[G[ݐ`<;is{9ӏs #Ia0f]XʴApcTm3-+2< w,ₖ}`qCfzGR/6~ n^?<̟VR_9ʗ ǝ~21Cpƀ KWa;;ǓI+;N[ h&u>= 4\jp[4 A-c ɕj{QP U店yObfUK^jf94wxY.&-\^OA$v?bjbֺjSxf6(aW{QʛkLgtP ]m/LZ &TO6 Bso}l_hs:.zcI\ SfĊ~{}oQ<b%ԨI[n#I;dl8=dc?x,|N}O6mzLT_^ P \"yJa~AdC;Ï?;qX'ѹhEKF3Գ`~@|[6{~fnpğz$&EP,o]4W{h = K ëNs"@(NZ\>u7MI/z5r2˃;ӟ^m%N^Y ^pl} ϼogg`#W?ٱڅB^PvQ,!ζ@o[ZplrU[<nӍ9rey=Fob΄R  S.@ý_0atAd5oyJ~Y.lgxBEL?|ۋ 3o9g]2xLTvٗ6֎$T֤ w1D/c+.nv+HꦄlpA:!?uADJs06v5y]1S^-鵆Hπ}= VU^3Q}`%`8J|rRî-fhSc̟ yHϟJ{%7wH󝥚N53*e p4fdBdbH:9 VNv/!!L2 n"DqA[E3BީfPiB]ʇ"hU>GWBU\x1hNmR.E #nAfKv.D|6u" rכty{E#5ʸFctL<y ^ ~DZp՞-AtәҭlvOYJHş>itw: {D,}#ipp/"c؈-ΎkY)f6]OG]e=;&ޫO%TS)\Yy ?|A3^yp/½) m ]8 Aٍg!ucܤ C%ѡnCc7segfuDX/P |Q:l$J.8)WxaD&jUӶA_М%/Q35$}Ģ"l6K @]`fٹ R#ި v)BXt:=.8˱"cq5.wFiޛO =>xjۦ3l ܝ$Lbln , 􀮑@R]WaӢ)EG9^'"ObCW/سxGÛߑ-d˴qMڤ/n!3U_5Ĺ=뻤ŞCJmz2xzEA+Y{nF=xw5*f>Wqܥyn9& )Whʀ6Fw^W>3Yqx0o>^TE䠧ǕA53SUTpDVNjDf*>wq8Ni@X%yGܥ/Z{X]{6/Y6erf~ABN:!ӆX&tltOчxns\]Mh=5m0)0* ӑl^l"I:&A&B6 9U&}A` ?ܜQ(+R]*wY5oΙpO B.](,*XM׋ 86GbTzTnύbk)9k,k0*?׻rQ߫{\NDLQ65v4'EPMTx[Ql>>M4Ž KZoLڗ( [~y5rJˀ[֎܇:.f Ǯ&A#h<k_P+KܜPƚT%䷍}]I;QI쮞C"?; N" YL窇)`&Ƈt5_0WMVO.$YQF'nߪ3Ȭ4d-KSQ˕x5_֓$Cѱv+ޜGkķ"?~KD Kj*K(;+YTRVu):&Nro#533N{9m>xyF'aqD'+W8F f򈡍l|p\QG#h"+ȴTnWFЎr˫<.x1 ͧѯ7\{)Iuo 0߮EqE2v.v7x'>c`bg 0H1Bt2)\^A nmєg``!"fW:S/(jd&Ƈpwi[IvuY5dM+]G$ nM4zxi3rlM^jzчl#dsݙћ'{ZLt FW]8Ƒ9C?8`/}'T1ݜ*'B 9t*dHD Wj&h€ 6%E_D"xD= { wzW#Mjj#fO70wuќd2;g;+rEH<NhS>y?:"DChaBǚ*RbYw`ܝ"z{"vvwiP֫[lbCgAc?XHb+c'Mh$q $MU@^&xx'ffJXAl}#,lȶO~ b J9"(1!>11 X`x/38Q^x,b2;ln %<Ԩ#/+l)D߈$hPu@CktB1#ƈO-?`nwVmPEvY+:z{N.'X@Abm Ak z'晉ѓK:l0AgvH׺1BHx-Ҕ`B8Ԡ4mcYR']|ԉNX 5ٍJ7s2~;#-'C=gЮJEx¾@ez沦dʗe|J% 0+G"VGR`nxUssOY Pp9>c⵼ <#OLջ[Wg%9d,.Ke8`3M /ڌVޠoYREac5A긋""EϬn὾0%zkդQi b|T5sv`%I 6o|-)ik]}l0P`h/![QcwG .9/g6_ =h_61'h#"B03(ng 9ՍYؗ XXiCX[?<9\Dq)eȱC?rJn$@0vΠ(i&{ ?^LkO%n[ޣ:}lP`?xv霩$€Ƽ I7?`t╏")p_`yY~a[d6@j^,Ake$\Gbu`ťb41̬ NT=@̢d,29z1dFn n[rrDIk^=3~:?"75MS\,ArC>]^.h?1җOA mBv7Zv+Ղ[6KA)elw(i(F{A=٫2H ͚b6 `MiWG y qM {G|Ws- JENa}n傻Aj}YSFbM2imNL^#^=u*oqƄ [jFX׌s^M"|ٚ{2$?ֿb,YH9WUXՓ=,L50.*d1 Q[^DK(}]m)/ 4"DZŝW 'byrtO0kqIB :58'Ji |BxYv*gH䯶sW]qbJK0 0)-LSWao{P0ݪkF D/xj4AK``eMDBf9BFb{u)Ž,dFb*ɶxT׆RFNTv-~-rክsy[nHjb,i6)hd0e5\g.PWiLTtp8SK0·A*eJgTýy^g,6X4€F֔@lE}MDa:/[х?Π+H$+Km[*BvD5˥zxwiI+QSqUAU98}u(A~?15dF~H|# 7O;Yb cDLӗӜ1ݪoKA9c.XlA+Ưd P`!H$OW;n(cn](L0^5HW|-j8e'D6Ώ%8R&"Ĭws?^$Z0&yJr;Ӌ½`? gR2߀,H`pϢޝpDK7 S).r^u €^??ɽ_^ pTEWa@KA,UQqf-%E `w~G˹o% P[m:Nhi珔iSӼ9(I+$Z }z\ĩ!0kRoPz{@[8«a\o491װp2*:ػ(,[@R[{KZF^c $h|ڍ A(jU4'Xn9QI|9v&\Zn`-l?璘aH@0sXJN2]cbA"u8|& e0 wMm=qC@ (e  řUdi=4G`{IsFC;Yʨ(hu@?| W5]Kjvل{ ?/ZV5k$*I1U(KD8qIwwhSP( -(ai?8u$N[#+L!U+ǴTtSQ*ypyC*T>M ƁǷ>쬢P;Y!2kQaV`JAbG ;͜xO% J,sPqaS_P⥚ƛIxP|WE}ߌ$W&v$wK G~x8>-5] TtȽ7:V*z;ZoqIeW^"c &\lP{?OezRbHeۇw Oe:aǩ6@12Ox0. 6%AEcHrZf̃/zO]Т-x3o2892 VjIhZVp~z| X\(Bɫ58ŹXIV}j!Ubn<+jl1R1z7~5z_0I)Q8iA3zEj"5wZĞfb3λ2D\l W8-; }ẂR!L$7ȌVwDe[EԁOG N5F?k+f (g`q L-[q:Ǎş:#(TE Iuؕʦ;C^R4 J0KĤdLQBm!_].@JJZGE,E Gt(Vzde_1Oz^{SF0u-HO\y]hsXGJT|\%]SWGԦoLFsߍtM99zܨ:pm)Ldl34gKP\\~a<[/[\:0\P.(t@Or=OCƪ:ymMq* gehI cҭ8۹8irUk|C)Ȭ?Mۉk~jb" c$OIvz שVHu]|)xmpópCH%T$Voq,- ~pOL)*`"AwJZ-2U6m bĜ:Ho d7)g YLzl/1ep1jD/WUEFӌl3]GFHڐakq3c ] KsY̵m.Ӻn)cȤWUvCn6:(f))gN$4X8;.|e*=ADa:ɺsKH~Do`GYsxl QW+ŋ> dRXY= 5(Ȭ$ug5\K# Ra޲|(+1/3akGީCL Ҟ˜jP| ;غt;|gNJJiLj dA]Y>a= 268wsfQrAUM6 i@ӧTGL[g5:6~A8ړb~7UeMl>@ ]߱etkW&mm\V.NXTHRDDqh;\ygE,!{[!760diƌڢ[Z܅-Uv&z!NIf wbjj@*jlu-gڙ4*y8M1Hs.{ $׫09s`!y!t$%Uuf?li( Zѻ*Ih%zo\UUU̾*„K}yaqR#a6v jv)ct\3W7Vp 9)081Jm6h?.eV(GJt*K8}ۑļJ^hu+AƷCȹ.O#mF; pi E.D,jD;& [8,(к\9ۅ4B mzeinGa?<ݍ~~|8x'WP.&ДYԸ/z5?JV>}_"Z(e"5#w‘~g@C_j{*&ϏJiLK[.($GER!MoC:JG LY0zX#9G3ME`,+m_cQdrUԔj3?Iv͇ѤfdLH'ؘ#L\_3gMAAnX,4e%;v.kL9s.%>*%ĺY]p5=Rydĸě?sMYhjU.0 kgI{ٝnlʎWǛå / ۣJ P"Fp׋" 2=xYQyĆmYA\;Fp5"##^bfI;}th򇧺 ܨj˝ߤs0 ,Š1},ԯtKVlMdgQf!2t!"1,1~,)vvM7;߇`P|/1Iɳ, }(5-״wJ> 418ߡ0+>h.{@~ \oT+ziJ$;H05G1pA(An0AH JlJŜ #jlqڍxk!uX|UJaΫFUt"zI1/ fi@*ҫܬT)!C;#ԫ!qpu<Q*A"Mݳ{suXѷ;~ͳİn>W` . ůٵs|77:ɣ8b=B .T5]fc"c$2 A{D+ \3Ize[֡ՆlUSDϕ :V22n )Zp+U ͧ)؆_-:eE*XE!lWd6vo6bbU.ިa|w}؞ 4A@$mD&@}%p=%8݂pPԘ$ bxK)Ø|"aqXiqz%$7}E*D!bK@ooa-FȨԊ/3vm7@׭P6sxJ+eg]KMzTpsfCOT1h0*- 2П*le_2Ibdh:{fLkqvYle=+AM#sg̖?y2cه Μ&zb 6 qJBg-|lC9ey_յ- "D9gUUyDT@`oja̴^lc_jŲhEV3 q$ӵI+z\sa%|A}7<"Ҩ0Z{ `_| P 'p`#DG9F"S.,2UC( .+ZW!+1)/HLr$ڵHOm,r ŏ!\&upQ@ј<@P++PQd558(P!]b!angj!zEN]+k51`G0Sh4z d㡖ko|wQ].c$w&noC B|o4gQ%^s7LJfl x%";"6X-4^MMM ж%͔.H ^GkHG̺LԴNNsz`$JD4sn7u* t2jHjC0 􈥔XI;"t5!;{K,'Am程ם:gr]&wo*ٮI]]MY|'%E`5pFYhoaݙd;1?X̰b<6LLQ *,\hM0I16iԤط#- o1A#yC)vUmt uMy3/g5hS Hc,0 *SY$ty-Fݑ^y @HRuz{P$?Qg9Jj%vo.+]m.[%$sx)q$皑7_SsA8+rߒe|#fr繣.ø{)e]«"0 ⵍjqKRƬT/h/U b_$$wF((^~\_#usrؽ(9x woT<"Au!+f~ dŸ` uʸ>m`k)x~?29m帽g~kvYݩDt~+hCWgIz.& *JekVGf&P`xS>L@;DHF1.IGȹiH|uQ,̳# jy 沤Y`ybc6#x30Y iUFJy"訛qbʥh-놳gʽrU0c7INޙ|́Uqs\6]y. B4\^Xҝkڧ6ifI% ٔXoP;M*.~xFOhOhOO7o !Z._v]7z8Pfs̴%@늃|YB1 } v#a' Hh&9ȑ7#Nv?RQ`qA.,,`~-=*QJVF3ϺHZƉ>ưV;wz٥4bp*8.iK7(h.k<*`<<75q}1gGL} <'SubNi}Y[ݸo$#! W*-.i3Ii 7]̈́$[!ɟd $C Bh8y^/}" `,}s]&4zZStұ~xN^T Eb]m9K߼zwv&ET 9#:ZNMԴy]t~e#~$$Ek4'z*)9ӿQ2!'~ } X#r 8V AO5 IGc-;ʍ}@a6RGrGKżr_ęDqrpb1/ztIΚa6>/F Qwc\]>k+^yΤqFܼ'DrMt :ꌴoQ;1Ix!{;Ŀxi|l7ObY%D\hƅ퉟Rh -tv7kxC)^w2 2eK,NL9Hwb[I Jz%4+Qt!IE4ڳ[0̄wYHt4%輾OLRL,;^$%ўp:hUVrmusW&3tMyыfئ+£ ҝU?AB-\[LԑF&Aq;PQnnZK*NP\zOZ%xԋ Qe s 1&9%|  5^ ~sÓdWC˷~}oo(.]j=:ߜK4jjAIqvp/ vOR?ъkʱG"\k@_TE ᅟngW~L+a1db&{6& 7lڔar*i h^EY?j!¼Rxͤ͜<_zA%*?#Ğ(2 k&n?|K6v54d_"B`|b3nIHetOpntRZ?̘8"juFg֘非OZCOtVag=x(}Aʬh,>P9%UJS- ϋ<)}AtjnuJc.M;)ʴ3Ba.76Ed6j)/3'5`k= HYg] *\yDH,f:)l.l@p)_v͜)ܷos? 9RAJrYFGI{5Kam6ҾXͮxXHaZDL̶X6uhGd sգInak AAl:M)#/]=68?Bo*GIī'){]*`Ӻ` YR܄;$@aUzC¿ uRE]ˬ\0=L-mAM`=nIKda MC\j>L>VkAĐIdj+lw2Eջ 0APl ¯5E+=n]ԃfMgGO{{~帺)6=%OL{W9:!ex}ECfXd7Ia$w}$OD7soe D/ϷuC&HT>:5Y#8pg?:MŬ , F]+ћ.~' .5]͓;|t_ffFM 1;o"l~-@ X԰8˥TjR})" ˄㙸JԇB8o7sso>/ӣU?3($tmg` pM.r 1GrYlTi'zw 2T*9(\)"Ư4~ UӜģ)+s+;FzM/ɒ+ 1 h2<>JC fz9]٨;X1zVhOfc za@o\0&ɯ%'F G;ٔ|yԎ\)e5 W4MаcqPQS:!Ҹ79Ŀ?r\4{UÝ/y|d|j

谁知道关与孔子的事迹有急用
谁知道关与孔子的事迹
有急用

谁知道关与孔子的事迹有急用
孔子为鲁司空,七日而诛少正卯

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跟老子一样古老。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全部展开

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跟老子一样古老。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收起

1、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司马迁《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

全部展开

1、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司马迁《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让他们让道。”“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气地说。“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 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见到仪表堂堂、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孔子抚摸着一个俊俏的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块搬开,让我们过去行吗?” 小孩仰望着孔子说:“我们正在筑城,恕难从命。” “那好,我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就给我们让道。”孔子思忖,要以“礼”服人,对小孩一视同仁。 “你出吧,”这个小孩心想,我是东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还能难倒我? “你听好了,”孔子问:“父母与夫妻熟亲?”“夫妻亲。”小孩答道。 “不对,父母亲。没有父母哪有后代!”“夫妻亲,没有夫妻,哪有父母!”他们各执一理,谁也说服不了谁。“父母亲”、“夫妻亲”反复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教育成人、传道授业,那样不操心!父母当然亲。 项橐还之以颜色:夫妻也,恩恩爱爱,男耕女织,同眠共枕,相濡以沫,爱意绵长,白头偕老,永不分离。一日夫妻还白日恩呢!当然夫妻亲。……。 孔子想,我孔丘名闻天下,称圣华夏,今天还说服不了一个小孩,“是可忍,孰不可忍!”转念一想,“君子无所争”,我气度如海,有容乃大,不与小孩一般见识。便拿掉大儒的身价,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给我们借道。” 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 子路说:“你这是什么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戏!”“就是城池!” 缰持了一会儿。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吗?”“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啊。”孔子说。 “传道授业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您知道一些什么呀?”孔子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说:“天文地理无所不知。那我问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见,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 “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阳只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说:“这个,这个……还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还望多多指教。” 小孩说:“指教不敢,我现在正忙着呢,咱们后会有期。”这时弟子们都在嚷道:“师傅,咱们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后会有期!”心里想着,这些知识还真没好好研究过呢!随即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来到前边的村庄,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屋里织布。子路恭敬地说:“大婶,请向你借一件东西。”那女子还未等子路把话说完,已转身从里屋拿出一把锃亮的斧子,“给你!”子路惊呀不已,她怎么知道这是要借用斧子!妇人微笑着说道:“你不是要借一个“东西”吗?‘东’是东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铁做的,‘金’乃铁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着斧子跑回停车处,并将刚才的事情诉与孔子。 孔子听后,慨叹不已。刚才遇一聪颖孩童,现又遇一村妇,不仅乐于助人,还十分聪敏。不禁赞曰:楚乃藏龙卧虎之地也! 那个难倒孔圣人的小孩乃是项橐。《战国策•秦策》云:“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俗文学作品《孔子项橐相问语》流传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俄罗斯等国。《三字经》中亦载:“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因之,孔子与项橐对问系千古美谈。因湖北鄂东方言言某人喜欢巧舌争辩为磨嘴皮子,故将孔项对问之地命名为磨嘴磐,将孔子绕道修车的地方称为回车埠,以纪其事。
2.一时风欺竹,连江雨送秋。鱼游浪影沉,晒书佚事留。
长沮、桀溺虽归隐山林,但并不闭目塞听,他们知道:鲁哀公曾问过孔子:“鲁国之乱,源于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为何越明白越乱呢?”请孔子指点“迷津”。孔子当时答道,“因为你只是明白一国、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见孔子是知而不迷。长沮的话中隐语:孔子既知鲁之“迷津”,也必知楚之“迷津”,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别人打听。他们来到渡口,见有一老翁在摆渡。子路说:“船夫,请将我们渡过河。” “行,请驾好马车,都上船。”船夫用竹杆吃力地撑着,马儿在水中随着木船过河,马儿会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风骤起,木船在波涛中颠簸摇晃,船儿忽高忽低,象一个醉汉似地立不稳,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马车经不住这种颠簸,伴着风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师徒等人众都成了落汤鸡,掉入水中,衣服全湿透了。人落水问题还不太严重,这时的南方还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书,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书!” 民间有谚:孔夫子搬家??全是书。孔子一生发奋好学,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走到哪儿都携带着很多书。 古时的书,其实都是一些竹简上刻或书写的篆字,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后许多年。 在众人的一番折腾下,马车被推上了岸,书也被捞上来了。但是,那些书全被水浸湿了。孔子心中焦急,四处张望,欲找一个晒书之所。还是颜回年轻,眼尖,“瞧!对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无倚,独凸而立,顶部平坦洁净,足有二亩见方。孔子憋皱的眉头舒展了,此时秋高气爽,阳光直照山头,很好晒书。弟子们很快将被打湿的书搬到山顶,铺开晾晒起来。周边也没有什么人,子路、子贡、颜回也不顾斯文,脱掉长衫,拧干晾晒。 经历了刚才的一番折腾,孔子站在山顶,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长叹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这儿没有桥,此处要是有一座桥就好了,过往行人就不会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随后,孔子师徒落坐于两丈多长的长石上,稍事休息,以等书晒干。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种种不幸,不禁发起牢骚,口里念叨: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习礼时,宋司马桓魑欲杀师傅;在于野被陈蔡大夫围困三日,粒米未进,很多人都饿病了;上午在旧街让项橐毛孩戏弄,下午又人车落水,真是不幸,可谓“风刀剑树严相逼”。 孔子宽解道:“天降大任于我等,实现周礼,天下归仁,任重而道远。忍饥挨饿,受苦受难,在所难免。我们必须坚韧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后已。” 孔子师徒当年晒书的山就在今问津书院的后边,山势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庄稼,被称之为晒书山。孔子当年坐过的那块长石被称为“坐石”,周边还有后来他们驻足讲学时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砚石。墨池即离坐石不远处的小溪,溪边石黝如墨,故名墨池。临池石刻上刻有“墨池”两字,尽管年代久远,仍依稀可辨。池边一石,形如砚台,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气变化,即有“墨水”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3.孔子读《易》
季一举
孔子自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自鲁赴卫开始了他周游列国之行。目的是推行他“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由于不合时代潮流终致失败,于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返回故土鲁国。在外历时十四年之久,时年孔子已六十八岁矣。此时孔子在鲁国除了继续教书育人外,在对《五经》进行编纂和整理工作的同时,开始了他对《周易》深入研读。后人形容他对“易经”精读之勤,有“韦编三绝”之说。就是指他经常翻动书简,致伎把贯穿书简的皮带弄断了多次。
由于他的苦心钻研,而结下了丰硕的成果。写出了“彖辞上下”;“象辞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十篇读“易”心得。后人称作易经的“十翼”从而对《易经》的内涵作了全面的解析和评论,把原本纯占卜记事的书,飞跃至人文学说地位,最终成了一本极具哲理的巨著,并冠以《六经》之首。
如“文言传”和“系辞上下”充满了哲理,表现出他那洞察时事、人生的睿智。如:“文言”中乾卦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该爻辞潜在的含意是:有刚健中正的伟人,其事业如日中天并具统治地位,为了恩泽万物,普济大众,应有选贤任能的职责,而有作为的人也应予以辅佐,以造福万民。而孔子对这一爻辞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本乎天者向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就是说:同类声调会产生共鸣(鸡叫只能唤起群鸡共鸣,绝不会引起驴叫),同类气息相互吸引(公狗只会找母狗,决不会求爱于猪),水往低湿处流淌,火往干燥处蔓延……依赖天空(如阳光、空气)的向上发展,依赖大地的向下扎根,是万物各依其类别,相互聚合的自然规律,揭示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这是孔子智慧的结晶,流传千古。
又如“否爻”九五卦辞的“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其本意是:要警惕危难的产生,王公贵人要时刻放在心上,才会吉利,危险啊,危险,国家的命运好像系在柔弱苞草、桑枝上一样,随时都可能堕亡!
孔子对这一卦辞则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他写道:“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国可保也。”这就明白向后人警示:“安于其位的人而失去警觉,危险就会产生;保存自己而措施不当,就会埋下祸根,安享太平而思想麻木,社会动乱就会接踵而来。为了避免上述的恶果,就得倒过来,要求君子在安稳时不要忘记危险,在安全时不要忘记危亡,在安定时不要忘记动乱,这样,自身才能安稳,国家才能保全。”
孔子在这里给予子孙后代留下了“居安思危”这一千古颠扑不破的真理。
仅以上举例便可窥见,孔子读《易》读出的心得确是伟大创新。
4。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此时他已50多岁,迫于形势,他离开了鲁国,开始了被后人称之为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5.孔子出行坐什么车?
阿城在《闲话闲说》里说:“我个人是喜欢孔子的,起码喜欢他是个体力极好的人,我们现在开汽车,等于是在高速公路上坐沙发,超过两个小时都有点累,孔子当年是乘牛车握轼木周游列国,我是不敢和他握手的,一定会被捏痛。”还有一位当红作家也说:“孔子如果能生活在今天,他肯定会上电视,不然,像他那样坐牛车四处讲学,太辛苦了。”
在他们的认识中,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孔子坐的是牛车,而非马车。这大概是由孔子的穷困作出的推理,牛比马便宜,孔子只坐得起牛车,不过这种推理未免武断了些。
孔子强调“御”,不仅仅是因为车有运输功能,在征战频仍的春秋时期,士报效国家有时需要作战,而作战起来,一定要会赶车,那所赶的车,当然只能是马车。
据语言学家王力的研究,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一般地说,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无车的马。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但也不是就没有牛车了,古人说“服牛乘马”,就是说马车之外还有牛车。马车古名小车,是供贵族出行和作战用的;牛车古名大车,一般只用来载运货物。
孔子是有车一族也是爱车一族,他在车子上是很要面子的,很难想象他的车子是一辆又破又慢的牛车。
再举个例子,来说明孔子的“专车”是马车。
在所有的弟子中,孔子最推崇最疼爱的是颜回,颜回死后,他悲痛欲绝:“老天啊,这真是要了我的命啊!”当时,颜回的父亲颜路提出一个建议,请孔子卖掉车子,给颜回添置一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椁”。
如果孔子的“专车”是辆“牛车”,应该没有多大的出售价值,只可能是马车,才能换回一口大棺材。
有意思的是,孔子回绝了颜路。
难道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地位还不如一辆马车?孔子为不能卖车作解释:不管有没有才能,儿子总归都是儿子,谁能不心疼啊?我儿子孔鲤死后也是没有大棺材就下葬了。
还有一条理由,非常坦率,就是他孔子曾经做过官,虽然现在没做了。但是他的身份还保留着,按照当时的礼制,他这个级别的人出行必须坐车,步行就乱套了,是绝对不可以的。
所以卖不卖车子,关系到“礼”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后来独尊儒术、将孔子神圣化的董仲舒更是走向极端,将人进行等级分化:“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背、挑)小人之事也。”
重“礼”的孔子不会坐着“载运货物”的牛车周游各国的,在马车受重视的时代,牛车是“贱车”。当然,以坐牛车为时尚的事情也有,不过,那是在魏晋以后,一是那时江南地区牛多马少,使牛车兴起,二是牛车安稳缓慢,适合养尊处优的士族阶层乘坐。

收起

2 孔子的生平事迹
约在二十岁之后,孔子做过两次小官,一次是做会计的委吏(管粮仓),一次是做乘田(管牛羊)。
四、步入中年,私人讲学
孔子三十岁左右时,学问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地步,他要把自己的主张公诸于世,于是,他开辟了一条私人讲学的道路,开创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私人讲学事业。
他所用的教材是选取以前已有的材料而整理改编而成的,所以他说“述而不作”。他所教的...

全部展开

2 孔子的生平事迹
约在二十岁之后,孔子做过两次小官,一次是做会计的委吏(管粮仓),一次是做乘田(管牛羊)。
四、步入中年,私人讲学
孔子三十岁左右时,学问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地步,他要把自己的主张公诸于世,于是,他开辟了一条私人讲学的道路,开创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私人讲学事业。
他所用的教材是选取以前已有的材料而整理改编而成的,所以他说“述而不作”。他所教的科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行,陶冶性情,以便担负起济世的重任。在教学方法上,他坚持“不愤不启”、“有教无类”的宗旨。因此,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形成了一个对社会影响极大的儒家学派。
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到鲁国,孔子曾与齐景公对答。景公听了他的话很高兴。
五、离开鲁国
鲁国自宣公之后,政权就掌握在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即鲁桓公的后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后来鲁昭公失败后,孔子对季孙氏的越礼行为很不满,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他看到鲁国如此混乱,根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所以,就在公元前517年(34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了。到了齐国,他做了高子的家臣,想要借此与齐景公通上关系。在齐国他向齐景公谈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齐国,他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乐》,并且深入学习,竟然入迷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景公想给孔子封地,但是遭到晏婴的反对,而且把孔子当成了季氏的间谍,甚至齐国大夫想要加害于他,孔子未能成功,只好离开齐国,回到了鲁国。
六、 回鲁授徒
从齐国回到鲁国之后,孔子便专门从事教育事业。此时,他的知识已相当渊博,但是,因为“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的学说更加成熟完善。在他47岁时,阳虎曾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但他都没有答应。
此时,“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招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想要前往,欲仿效周文王和周武王之作为。子路很不高兴,阻止孔子,不知什么原因,孔子终究未前往。
七、 仕宦生涯
在51岁那年,孔子正式出任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由于政绩突出,升为小司空(主管工程),52岁任大司寇(主管司法)。后来,又以相礼的资格参加齐鲁两国的“夹谷大会”,在大会之上,孔子处处“以君子之道辅其君”,完全按照礼数办事,使齐景公深感惭愧,归还了鲁国的三个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从《孔子世家》所记的这次大会的情况可以看到,孔子不仅看重礼乐,而且注重文武并重、礼法并重。
此后,孔子曾经和鲁定公谈论治国方略。孔子说:“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并任命仲由(子路)为季氏宰,对三桓采取了实质性的措施,即“堕三都”,攻下了叔孙氏的封邑郈和季孙氏的封邑费,欲攻孟孙氏的封邑成,未成功。从《史记》的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到,孔子不仅善于用礼乐,而且善于用兵。
五十六岁时,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参与治理国政三个月,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以至使“齐人闻而惧”,认为“孔子为政必霸”。从此可见孔子的治国才能决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非常实用的。
“堕三都”招致了三桓的极力怨忿因而也招致了他们对孔子的极力排斥。再说,孔子的政绩引起了齐国的忌妒和担忧,于是,齐景公一面离间鲁国的内部关系,一面又送了八十名美女,“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季孙氏和鲁定公欣然接受了,并且三日不理朝政,对孔子的态度也怠慢了,孔子知道治国大计无法实施,于是怀着沉重的心情,率领众弟子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十四年的生涯。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后来逐渐衰落而迁到鲁国。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年少时作过许多卑贱的工作:“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语)。据孔子自述,他十五岁时就以学为志,学习的内容自然非常广泛,但首先不能离开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到三十岁时,所学已颇有成就。据《史记》载,齐景公当时来到鲁国,曾特别向孔子请教政事。五十岁左右,孔子逐渐受到当政者的重视,担任要职,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直到以大司寇行摄相事。其间,为人称道的政绩有,堕鲁权臣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城邑,诛鲁国乱政大夫少正卯。后来,因不满于鲁君接受齐人馈赠的女乐而愤然出走,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飘泊生涯。孔子周游列国,始终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地方,非但未受到各诸侯国当权者的欢迎,且时常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威胁,畏于匡、困于陈蔡,形容狼狈。年近七十,在失望中返回鲁国,没过几年,就带着遗憾死去了。
从现在流传下来的一些画像上看来,孔子始终是一幅温文尔雅、一团和气的样子,这里自然有许多理想化的儒家至圣先师的成分,至于真实情况如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孔子应该有其威武的一面。他的学生颜回称其“威而不猛”,且孔子身材魁伟,当时被称为“长人”。关于孔子的形象,我们所能得到的信息大致如此。从《论语》和《史记》的记载中,我们还可以知道孔子是一个情感非常丰富的人,有这样一些故事,足以展示一个活生生的“圣人”:
孔子之喜:孔子在鲁国以大司寇行摄相事,面露喜色,门人责问:“君子祸至不喜,福至不忧”,孔子称是,对自己的态度如此解释:“我喜而笑,使下人也觉得尊贵,这样不好吗?”
孔子之笑:孔子周游列国,形色匆匆,流落至郑,郑人谓子贡孔子的神色“若丧家之狗”,子贡如实告之,孔子朗然而笑:“说我象丧家之狗,是这样,是这样!”
孔子之哭:孔子强调“哀而不伤”。颜回死,孔子哀哭而至于恸,门人开导,孔子曰:“不为这样的人哀伤而恸哭,又能为谁哀伤而恸哭呢?”
后人有这样一种说法,圣人“情顺万物而无情”,也许这些故事是这句话的很好的注脚。起码,我们在这里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圣人面对我们普通所经常面临的情感波动时是怎样一种态度,圣人说“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时是怎样一种想法。
孔子对于当时“礼坏乐崩”的时代有深切的感受,他自认为“斯文(即先朝的礼乐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终在为恢复其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以自己为“述而不作”--只是在绍述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其实并非如此,在绍述的同时,他为旧的礼乐制度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据,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种情感,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忠恕之道”,以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孔子对于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实现了仁,也就实现了完满的自我人生。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对后世儒学发生了关键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正是在此意义上,儒学尊之为鼻祖。同时,孔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人教师,据《史记》载,孔子弟子三千,比较有成就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他招收的学生从事各种职业的都有,教育的内容首先是怎样作一个正当的“人”,教授的方式多是启发式的,鼓励学生谈论自己的观点。上述情况,也许多少能为孔子被尊奉为“至圣先师”提供一些理由吧。
孔子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编成《论语》一书,是我们今天认识孔子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另外,《史记》中有《孔子世家》,可供参考。

收起

孔子庙,好像不是他建

2 孔子的生平事迹
约在二十岁之后,孔子做过两次小官,一次是做会计的委吏(管粮仓),一次是做乘田(管牛羊)。
四、步入中年,私人讲学
孔子三十岁左右时,学问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地步,他要把自己的主张公诸于世,于是,他开辟了一条私人讲学的道路,开创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私人讲学事业。
他所用的教材是选取以前已有的材料而整理改编而成的,所以他说“述而不作”。他所教的...

全部展开

2 孔子的生平事迹
约在二十岁之后,孔子做过两次小官,一次是做会计的委吏(管粮仓),一次是做乘田(管牛羊)。
四、步入中年,私人讲学
孔子三十岁左右时,学问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地步,他要把自己的主张公诸于世,于是,他开辟了一条私人讲学的道路,开创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私人讲学事业。
他所用的教材是选取以前已有的材料而整理改编而成的,所以他说“述而不作”。他所教的科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行,陶冶性情,以便担负起济世的重任。在教学方法上,他坚持“不愤不启”、“有教无类”的宗旨。因此,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形成了一个对社会影响极大的儒家学派。
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到鲁国,孔子曾与齐景公对答。景公听了他的话很高兴。
五、离开鲁国
鲁国自宣公之后,政权就掌握在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即鲁桓公的后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后来鲁昭公失败后,孔子对季孙氏的越礼行为很不满,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他看到鲁国如此混乱,根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所以,就在公元前517年(34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了。到了齐国,他做了高子的家臣,想要借此与齐景公通上关系。在齐国他向齐景公谈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齐国,他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乐》,并且深入学习,竟然入迷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景公想给孔子封地,但是遭到晏婴的反对,而且把孔子当成了季氏的间谍,甚至齐国大夫想要加害于他,孔子未能成功,只好离开齐国,回到了鲁国。
六、 回鲁授徒
从齐国回到鲁国之后,孔子便专门从事教育事业。此时,他的知识已相当渊博,但是,因为“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的学说更加成熟完善。在他47岁时,阳虎曾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但他都没有答应。
此时,“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招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想要前往,欲仿效周文王和周武王之作为。子路很不高兴,阻止孔子,不知什么原因,孔子终究未前往。
七、 仕宦生涯
在51岁那年,孔子正式出任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由于政绩突出,升为小司空(主管工程),52岁任大司寇(主管司法)。后来,又以相礼的资格参加齐鲁两国的“夹谷大会”,在大会之上,孔子处处“以君子之道辅其君”,完全按照礼数办事,使齐景公深感惭愧,归还了鲁国的三个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从《孔子世家》所记的这次大会的情况可以看到,孔子不仅看重礼乐,而且注重文武并重、礼法并重。
此后,孔子曾经和鲁定公谈论治国方略。孔子说:“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并任命仲由(子路)为季氏宰,对三桓采取了实质性的措施,即“堕三都”,攻下了叔孙氏的封邑郈和季孙氏的封邑费,欲攻孟孙氏的封邑成,未成功。从《史记》的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到,孔子不仅善于用礼乐,而且善于用兵。
五十六岁时,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参与治理国政三个月,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以至使“齐人闻而惧”,认为“孔子为政必霸”。从此可见孔子的治国才能决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非常实用的。
“堕三都”招致了三桓的极力怨忿因而也招致了他们对孔子的极力排斥。再说,孔子的政绩引起了齐国的忌妒和担忧,于是,齐景公一面离间鲁国的内部关系,一面又送了八十名美女,“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季孙氏和鲁定公欣然接受了,并且三日不理朝政,对孔子的态度也怠慢了,孔子知道治国大计无法实施,于是怀着沉重的心情,率领众弟子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十四年的生涯。

收起

基本来说,孔子的事迹都在《史记》与《论语》中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

全部展开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
教育贡献
文化巨人——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在弟子中,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宰我、子贡。政事:冉求、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故能将浩瀚的传统文化推广和流传下来。
由于孔子在讲学中,所下的功夫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师呕心沥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发自内心的崇敬。他们追随、侍奉、保卫他,他们随他一起奔波行道,周游列国,备受艰辛与饥饿而毫无怨言。当有人诋毁孔子时,则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当遇到危难时,则舍身护卫。夫子逝世,弟子们如丧考妣,皆在坟周服丧三年。子贡独守六年。其尊师重道精神,至今仍传为佳话。后人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许多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我们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当时好像没有学籍管理制度,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谁早不可考,至于配享了孔庙的这七十二个高徒,然而这些先生们都是上古人物,我们隔着几千年历史遥遥望去,只仿佛仙霭里头看神仙,影影绰绰只能看个大概,没法子毕见其纤毫。而我们上古的出版业又实在落后得惊人,一切文献,全靠用刀来刻,诸般辛苦之中,难免出现错别,以至以讹传讹;更有班爱牵强附会的所谓高人,将错就错,胡乱解释一通,竟就解释出无穷深意来,甚至被当作了不可改易之经典。于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两个甚或多个高人,各自拿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则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争个头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东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们却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称谓和说法。比如这孔门七十二圣人的尊姓大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权威资料,可是竟也出入颇大,比如子声在《史记》上叫乐咳,在《家语》上却叫乐欣;子徒在《史记》中叫郑国,在《家语》中却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举,将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子容,在《论语》叫南宫适,在《史记》叫南宫括,在《家语》里,又叫南宫韬了。等等等等,参差处极多。这些一人多名现象,差不多都是拜传刻错误所赐。而且《史记》与《家语》所开列的,都并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记列了七十七个,还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开头。谁知道孔子到底说没说过这句话。《家语》更是荒唐,题目明明写着《七十二弟子解》,里头开列的,却足足七十六人,最后还又总结说:“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睁着大眼说瞎话,难道连个数都不会数?司马迁说“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可这孔门弟子花名册,却不知该折中于谁。今较其两者,以《史记》去孔丘时代相对较近,且以实史闻名;而《孔子家语》虽以“孔子家语”名书,却历来被视为伪书,当作三国时王肃因袭前人书简加以修补编定,相对之下,似不如《史记》足凭。两者相权,取其最接近于真实者。所以,俺决定以《史记》为基础,与《家语》相杂较。司马迁所列这七十七人中,说不得有五个是编外人员,至于是哪五个,俺就不得而知了,在这里还请博物君子垂教。
作品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收起

姓丘名仲尼,春秋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儒家学派创始人。三孔为;孔府,孔庙,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