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7:26:51
<<爱莲说>> 赏析
x|r#Yݯd4BUVuUuwul$f6p@lL. p'H&XcLхx/@dVʹ2X%_Ǘv'~fC{7m|1 7:Y9O9jn[n:ae7yilˌ.8k3{kyugדfYlrtndZ)YFD/Ӑɼ2667ccK %e=z#3UxX_1u~6š^|K\/Ї !L }Ҳ/&[VMyE 41K&7G@&tTMs_WH?GNƵ>nrLX:lٵ5.I#xf w팂tpurzP=V@CߴbnqMފG`)t{;f|,OfL7߳ڳZJytA r#'1 W, _^V6r( RpPM^]30}!dn5m9B qܵDxogZ_R'h H3Q$.8]@@Fx%Qg:O2uV!7+Oz>k[]CF/Sau.T " -9^]ˊ& l\ KJҘD̀{sM*CPq7-ܙ!f1n$~1\>'Y09>3ٸ^maĀMf^\)[u9||q-osӲL/y'cKiflގS[Lo)9C_gB2%ǧʒ"-ռ>.N&" Dm\?/I#$.z ~AE(?=;uZ Xw܂{5|$b-UiHDgթeBLXiO޹ڋ)mNZmIQi(Wpۍ(U@g6u%5Ak4fg=Oڞ}l0<$?e̮ו8b5~`q9A4kj Wv&&_E8~+;|.ր2$WRRp);60VĞKw SA|9tu I2"/tX%ȅ tvFt-P=se`S4uo8U6 jaYgl7hgadHƞ{pvjtQz`=.r\-6y+c32e^&aԔReAGO^&8kC&Hl*}j2 N,Zjwklâ'hgۭ"n^SYէQd;pq-)2'.BpOEPWv8>} -zıGݵ,jKu ú-E8E%zjHiyE>r|^9bf|x˫ 'h]'VMewu{z͓`~˴ܛsS*^$ NQo, )sȚ 1Q ثm(q{9 cިj #ډe]$H x BFZL~I&OO|;=3BNnS}u@3}CE3t hBe*SUHs) };EUY>ыuUdH= kn_kޝwkgo^ TʼnⅩҲ#+k0{w y!T+NfKtM>E*J&wx}rT^O?ʗʍBvx졝x"dN ~>y+}Sy wJq@Fj1F)u vna6phXAt2H4>ڱ#\h6KYc){Q5arEzj'+Lb\juӎ~fiطbFQOmBN';Uԗt7b(+sZ \^طby>pZYuE.pY.}G `?TV]N%TWߕyw0Vݓb>GX J(OV͎W6WhsEo%8oF V3\ԨPɯvд 99Ce{[h'\9|hi! mM (L,!y0*?Ɂ1PB4n(.ۯ+<* aD /elߡ`MXؓE7rObj\ ]V;[i DrLB0(N yi}-|0YFIpi;X17=4̷v6|S꾠k<ZڸXx& +a9&o@_:+sRQÓ3ϼ)_qdޑYߏ yQ:v1oR~~m+qy_('Y 0]N.ۛ&yĝRN@3LC)A0Q/{.xq Ym$ hdƔ|XChaU<zn$"4#D鯴w硴(.1/@, !D<[S{v2,_TkJi9)KG~1[w{<7jYj 씲^ SgrI1|Θ^FT]aaV-8H8LGOީDV$)e}GbD>.[[`hP^5]õ `?;JL;"]Jl7}J&1昕[^gR0C.N<80ͬg3 q!,D.(yue"_JSi*/tV7/Nce.NV`o=w'03{5(8]F3:0xQ@{L SٓpT 4?ޖ86꾋x\_/R$kw= J'\vuDF=I89V_=1$mCC?~#/ {c^߷v3tV|Wox_3 nL^FlOt ~&!/!'n*HO$xN/?< BWȧo(!K륄R^&xOM e!ѳ!WDJK!Ci"zD"'&pק`LMA)#AI#\hڈ^_0qDL,Cy>D?B2H49ID\u$&,dR`i(dHPR i%#% RKD:DB'K/D &Db}b4 WD^j" E&ˤt%ͤnyR z"QNI< h!yq 5)(='& nkeՉpoxigBo887Nևv"b ojD_T7q.f㽘s):5*cjت"eT*މ%}]ڜꍾ<; ZtQ֟ p+   t$ J]b_&jmKYd])G6a~/*]Ud"³uD-AT@>W7k &K[|pP |(5nEݙ;w UюRyηW/* >뫱JkSW1u璺=LDj^y-NN?KZ;,}]Z'|N 91sbĐω!CC^3R:9J_d7cUљ~SuHZi$/ž$ 49TJ&+S/&@(NbYE-oB} kDs }ߑ/‹ICR,5{-|Nfy$dtauaZY"(XjۧPs 4TD#khQ>SE,/vff.'8B;qO}v.W%z䅛$V'T>dî(nD\QC˺&6V6 P[^oc؏˧VXrNF=bnL$TPHZ/4qWGy儢Q(6Зݪ`0d1e`xKK9 _ xFN 3O\9PAX:nq {ւzapԁ)1MSlZ+6 k1ݚ?Lة&[߿Lw iGK6t4ԏO0p38O,gXاa4C^U94OB/kb{2߳s@$ǽ sM̰.&3hVWq2..w6>jm{y]m*(ucJ9j=#go(O-jIiAs8ǖUHkh˳:vpФ0SWlu.$cV3AξHlFɰN6uŶS3}¾:貹vZK~ooU=A$YnADe*.l$fR(fT.^fh:率YVYb '9Bء)ْY(gͭWҪMg..36 VzjTL{s ClWdЖSүXRDSIW&d X^/M!'E٠bx leK:7$lhmAAs]vhL\:k=P#7_Fz2ډz9)RP#j% 3ĴV0 p*zF ~H2.^ώe;^#$tS-o fTW2,Sk.~Mfc,u:k*ܖB2%J A)g2&u {r|Lۀ4岲 "*|Hڪ7;*p1vJ[dݻ,w/#f/욕kصӺ{ʩ0Gm-Њ_apg [J5j{iN=ժ^} U}CCn_l D쨳~DyOt/^EJ٩$tSbIHjaTyi2iN~#I&NݥZ~)AlaY$>2$3~nZ]QnQ*fJvjɽ9z(4C nPB )hz%=C{k6PLήhy1 jqY*K=۬*[8C! 6=H, ܻDxpt&W췷JU/mRvV }_a%R&.ATWtXQMyzV%|R/ O9 |##L)i˷LzӛcP˩S[%zD 0+=3fŇut;NjnY*|`t7+f`a!L`>,ؖ=R=`0fIJ~txqP ̛l=c2T=RB@%g8 P T!*6/x~2y]/c 3u/%ygXwKB5bAv0~z틏KXmxgf ~S

<<爱莲说>> 赏析
<<爱莲说>> 赏析

<<爱莲说>> 赏析
爱 莲 说
--------------------------------------------------------------------------------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濯清涟而不妖(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7),香远益清(8),亭亭(9)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10)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11)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2);莲,花之君子(13)者也.噫(14)!菊之爱(15),陶后鲜有闻(1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17)众矣!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朝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初为分宁(现在江西省修水县)主簿,后知南康军(现在江西省星子县一带).他是宋朝理学的开山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及《周元公集》.宋朝有名的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都是他的弟子.前人称赞他“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家几代住在营道的濂溪.后来他住在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西北流合于湓江,他也名之为“濂溪”.学者称他濂溪先生.卒谥“元公”.
[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8)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9)亭亭:耸立的样子.
(10)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1)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6)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17)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译文]
水上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单单爱菊花.从李氏的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很爱牡丹.我却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它的茎中间空,外部直,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枝,它的气味越远越清香,它又端庄又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欣赏它,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不大听到了;爱莲花的人,象我一样的还有谁呢?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的了!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周敦颐,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怀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炼,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爱莲说
周敦颐(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全部展开

爱莲说
周敦颐(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自唐朝以来, 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挺洁净地站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哎,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就很多了。
【赏析】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理学家周敦颐转任星子南康知军。周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植莲满堂。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爱莲说》。
??此文虽短,但意境高远、主旨鲜明,且文采裴然,文中之莲,实为周敦颐一生人格之写照。
《爱莲说》艺术赏析
这是一篇咏物抒情,托莲寄意的小品散文.文章歌颂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坚贞品格,寄托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洁身自好的情操.
从语言上分析,本文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以"爱"衔接,言直旨远.
全文共八句,七句言"爱"."爱"字的频繁出现,不见罗嗦之感,但觉一气呵成,抒情自然.起句开宗明义,指出"水陆草木之花"的可爱,一个"爱"字紧扣题目,把自然界的花与人的感情结合起来,引出"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然后,作者以"爱"作谓语,连用七个分句作宾语,以如泼之墨着力铺陈莲的高贵品质,既突出了莲的可爱,又初步解释了自己的"独爱莲"的原因.
第二段开始一句,没有直陈"爱"字,只以花喻人,却进一步挖掘了爱的本质.紧接着,以三个"爱"来抒发感慨,自然地表达自己鲜明的爱憎以及追求恬淡的品性,可谓言直旨远.
2,巧用修辞,借题发挥.
在写莲的高贵品质部分,作者用了对偶,比喻,摹状等修辞方法,写莲又非单纯写莲,将莲的品性与人的品性进行了不动声色地融合贯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工整的对偶写出了莲不受生活环境左右的高洁气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以莲的茎杆长势,香气特征比喻胸境通达,性格正直,美德远播.叠词"亭亭",摹拟莲高直耸立的美丽外形,比喻人的品格孤峻高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以"远观"和"亵玩"相对照,作了概括性的评论,喻人之可以肃然起敬而不可妄自亲妮.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个并列的排比句式,通过比拟将花的品质明朗化,以菊比喻隐士,用牡丹比喻富豪,用莲比喻君子,从而勾勒出三种优劣不同,高下有别的形象,为下文在慨叹中揭示主题,铺好了感情的桥梁.
3,句式多变,长短相宜.
通观全文,陶渊明的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的爱牡丹,作者的爱莲,从句式上,构成了由短到长的排列."莲之可爱"是文章的重点,作者用了一个包括七个词组组成的长句来说明;前两者起陪衬作用,便用短句表达.
在揭示花的三种品格时,作者用了一个长单句表达,宾语由三个并列排比式的分句组成.虽是长句,但简洁而有节奏,没有冗长之感.无论是感情上还是结构上,这个长单句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文章最后三句都为短句,且都用"之"将宾语提前,突出了"爱"的内容.同时,与上文相比,三种花的次序发了变化:先说菊,再说莲,后说牡丹.三个短句的语气也迥然不同:一句直陈,一句反诘,一句感叹.
语序在变化,语气在变化,归根到底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变化.爱傲霜之秋菊的,除了陶渊明则"鲜有闻";爱高洁之莲的,除了周某人还有几人 而"宜乎众矣"的多是追求富贵之徒.作者对世道的慨叹,知音难觅的心情跃然纸上.

收起

高洁人格的精神折光——《爱莲说》赏析

--------------------------------------------------------------------------------

http://www.ruiwen.co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1-10-23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

全部展开

高洁人格的精神折光——《爱莲说》赏析

--------------------------------------------------------------------------------

http://www.ruiwen.co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1-10-23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周敦颐,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怀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炼,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宋 周敦颐 《爱莲说》赏析 - -
宋 周敦颐《爱莲说》赏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分析】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收起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濯清涟而不妖(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7),香远益清(8),亭亭(9)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10)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11)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2);莲,花之君子(13)者也。噫(14)!菊之爱(15),陶后鲜有闻(1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

全部展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濯清涟而不妖(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7),香远益清(8),亭亭(9)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10)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11)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2);莲,花之君子(13)者也。噫(14)!菊之爱(15),陶后鲜有闻(1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17)众矣!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朝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初为分宁(现在江西省修水县)主簿,后知南康军(现在江西省星子县一带)。他是宋朝理学的开山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及《周元公集》。宋朝有名的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都是他的弟子。前人称赞他“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家几代住在营道的濂溪。后来他住在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西北流合于湓江,他也名之为“濂溪”。学者称他濂溪先生。卒谥“元公”。
[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8)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9)亭亭:耸立的样子。
(10)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1)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6)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17)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译文]
水上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单单爱菊花。从李氏的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很爱牡丹。我却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它的茎中间空,外部直,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枝,它的气味越远越清香,它又端庄又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欣赏它,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不大听到了;爱莲花的人,象我一样的还有谁呢?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的了!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周敦颐,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怀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炼,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收起

哦,原来如此

《爱 莲 说》
█ 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

全部展开

《爱 莲 说》
█ 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或陆地上的草木及花,受人喜欢者特别的繁多。东晋陶渊明偏爱于菊;自李唐王朝以来,世上的人都特别的喜欢牡丹;可是我独独喜爱莲花的出自于淤泥而不沾染污秽的高洁,它经过清水的洗涤,显得纯净而不妖媚。它内心通达而外形刚直,不像藤蔓四处蔓延,也不像枝干四处纵横。香气远而清纯芬芳,亭亭玉立如在水佳人,只可以远远的欣赏而不可以肆意的亵玩也。
我比喻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之人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人也。而莲花呢?是花中的君子也。噫!(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爱菊之人,陶渊明死后很少听到。爱莲之人,与我同样所好的又有几人?(几人又作何人)而爱牡丹之人呢,适合于大多数人也。 (叶依青)
【赏析】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已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已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已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锒锒上口,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收起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理学家周敦颐转任星子南康知军。周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植莲满堂。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爱莲说》。
??此文虽短,但意境高远、主旨鲜明,且文采裴然,文中之莲,实为周敦颐一生人格之写照。...

全部展开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理学家周敦颐转任星子南康知军。周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植莲满堂。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爱莲说》。
??此文虽短,但意境高远、主旨鲜明,且文采裴然,文中之莲,实为周敦颐一生人格之写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