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思想与性格从几个方面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5:05:54
苏轼思想与性格从几个方面答
x\n*Y4/oQk l񍛍m H)]읙O VDH-Yul;.+VĎ_P+on^vnd\[oX?O|;7Zvkc3*;{1{ۊuԻ:̓cYiMvs4q ΓKuc;Ҵluk_!0{iHSֺf͋eKڷPwTYX[n>-:0 '!6um^5XO)\LyM 5,+8|B/S6Wى$?Ovl#-mkܕGO"q|μMtq~ TۺmW -'w%QIJ6+V]j)ܠBѸOaN1[*SU}m a os ^wFskO]?r)ĤP,tOFa#NnN }?pw>wn7^oݥތ*TM~1O)?3;,?')SyFKݜzt,HW7'~<(-!?vtלeUE1%vaJ'$uL+b);rj$wnY uРh/'?9D~rnqSږN~>LX2ܬl 6NG Mhg4"ԶM sgvp߾=ݖfWXJ0-"QLC6ԒqN|7~Tl\+6Tft-Wb +q4 `&:oEk4ڜC`R 5d^{.^Ȓ >W7.jpj{<4wn%(%aIG5{hs9G7ަ-޲'TNTА9vn^o^sxX\#L8}(Y q.Ɍ!lX g}Bx K 9>{g)F3Nh @rgY nӦAMh0C (E9q!.n+ 2#Mz;j7#l{!K\r¤\m1[=׬d}B!v09#`Es743ꮑoBf&17q43Ĥ&Y3-q LA\=-S7k3BkU !Zuk6C1';}TK&`0oӿ${{??j_4W+~㗠}6Bڋiwc\`sTo)Π,FP y̯b?&Aֽt_YK'cG"}u[}/-OϑxÁrECc񚗇Fǀ(^`kϝ ]z0eW$9+{G9+tb%Y|= <{%X{{Aqɒ'YGIv=E\7 D 0Tk"_S=nǥcyѴyj?Q.Mͧ,7G^u4aF>} !Hmͤ^ YNMʻEdr~|6kxqI{9 j3>KLR^%m LȲm0Q,qM6@HAIZ@z~Cr'BV!nJ2o5Z \y-2ir-{Rba tՌQ},;7Y (Q4Dhz.첛dD (co lƮ;T^ X'Nf[',%ʠݲǒ"aiRiEYfe{mlåSKC-h7¢kn+@[@WHC!f.?ij)9g:Rʨ3y^Hf/tNk a(W#FVag)N2*IES<0 #Hnú\~(;[G[qô2zo>9+;@oO(Wmc Ak-i"y T5[Ϡ6kj uT)>d2_jD{ [c쀺f$֬.X)`i!ġ qlD4=?TIj78[?/#LVbm-U.8lB~rC,hSEWg(2ۜEW=܀zygr*`#@u/̨hv'`[#~&J?ډl-Q|ic=Sma x%`6Cou y'8d+9g[3:Zf\Z&%N:T BF"U\T/Z')H^h:a*BPrNC +3AR*l2> acY\Y'#*~"&[RikѦg;Ne<$dfrϾøK='dmxcL4]9wQewx!ޞb4T^wW~h>{:Z~۷@_HcP+Δ2|OuA=[ky-YJQ2^3RFP}2i911s0V?l&51K>?d_NK?aW}cxTB@YP)t^.DN[-0/mf ɻ`UI#~ nDid*vH6%p,QFI0.QpsPmDn]6gA3^$RG;<2=euna6 6.p lPgl-/^!]mciS}dpW ]GNhCs30Yfhv,m4[MrrƸO% \.ظ"Ӻ$46Asn> yO>žJ=^ #_Y[C_l kNJ@Q%0bLl=Xz|MQ!)9P٤ OF7yV^Px[v{tx88Ȝӿao 2g#m97L T9Fz HUt@F씧.> M,`{9x*5iTad^v@S$݋76rEG:-@/>3mN) ^ߨ+0r$l-^1=2ILD+-E,]Gs n|Eoݼo&Ǿ= sxYVL k_,4rYP3{d[(9oFAM~zt1fOnQgcxRΌ2a{ɖD~:;YO!J!?_4'UsG(/Z]eU? . p@3VW?zV{T(\d>.VK\q/W)>o)vHߓ*3{I,g[(jyKLYQHG)q=Rv[~_cu᭩3;ǞA=5/DA0dem@I: ?XVd)o}>+Hmi:MC_-M'Yqm05fX**2zǜ Ǿ15ָ 'bM6LRg{ne{{}DJ e=<\2 #Z՛.$jcprQH-Kf }H>:$ڏ+D{ %i(xTȏ C6C%o0tGAp΅F5 =QYw1eC!Y{.1}Yd&[?74G~V8ٗb3cOcm_9ka7oQ_,߼%^q JtUڢK]QIr3<fZzif]6=U\f¾bTك*Nx AdGP%!=laP!,6fAO^umSݷ}¦E,4\Ϻ`4f#*ɢgMj!IVk钖D̬h6 䔊)jqV9$Sԫ٩K>V.9(U(tI70lztqh5k9n/Ǫs)>Bę!MټkaFT*=nS$je[CiPt4ʿُpoIe<da /Đ#^㡢 G|mdͫ^A 0Ima?9eUGK:\LyӮDNrp^\l=V݋FCfZl߆Pek!׭VzSp vn$5̍XBc"!B"T*tNӘگQQuǓ\RlN!]DEgYo42Ts; œMwqc=ҽ]MDPMx?܅$幙v҂D7('Oiܢ<\T( .?FN9Ͻѵ6U-ǥǛ~UՎYq8lb+~v(!A)'V σ0;on]<OByEv6:_"r1еpP{T:Ќ; <1)ǛTq6zJ,*'Ӗ[?qt I|mʃ*f|MȻ8fx>!Q^N?^q[a?fH,!k?K-AX }eFWE#*i{Vt\12lzգjMJ:>Ϸjڴ4!"8$ "hV⇲{XrRG1W2k&Y~e/O/6LT!5|CB?",:تRˡU9d 4ZAu<s|E~[dpIW=en?k\a+Oަ!'~o5P¶^[9 I2()M\=P+ ГkSqz_QC*2۟Ib>5$1K*՘ KEW3(Wn Ӹpw  QwJ_iMy|@+LQoT)j2T<~f[ h.eW䛑/EkáqℑKR|;lrپgbX^z[ cx"0n#Yf:sZ@ 8T%EݤFR{JF\Q8 8u Tkԧ7C'Cd؆mXp4'["9tȴP-#֪=%ɭ$f-ĸVZ"Hu\ٝۓiMoE!q1lA]G1RV\k GR`/KJ$*?y(za!bg 2ޟ+ȠcB\-Ӎ̋Q_xeMv coQ 7-)v³^6Wq0PITߕG:Ew Mܦ, v[ ^'R&`P@'^MtELȖް  '-%ns&Ė3Vk?>sHW1)Ψ`Ug<<֣s#?IjfedN &DbPUO'F.V-/6l")>83 olC2foXt]&W${C{@YQQn.k\UPj"M5Hl2D+tf*<5a+rC2WUlv?}Z6QmgiT> ~pBk|/vݢl,|.A}@Vv~ji}?*Π|[Tǀ1IWP*HuJυ}mKǏCt58ݩUz6Du}})0-Xgf^ߣ~A0gp y+!n^Ir6aLёc֐ )O.[EŜu&lɹƓ$9#~ڻ9x?_?_

苏轼思想与性格从几个方面答
苏轼思想与性格
从几个方面答

苏轼思想与性格从几个方面答
苏轼既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又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他在政治上坚持儒家入世的精神,在生活上较多地采取庄禅旷达的态度,执著超脱,无往不可,这种人生境界对宋人及宋代以后许多文人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人格魅力在古代历史上少有伦比,就受后人喜爱的广泛程度而言,他在历代作家中也是无人可以比拟的.
苏轼的诗文创作成就.
苏轼在诗、文、词的创作上取得了全面的成就,是文学史上少见的文学全才.
1,苏轼的散文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代表了宋文创作的高峰.
2,苏轼的诗有广泛的题材和多样的风格,体现了过人的创造才情和艺术表现能力.在内容、形式、手法、语言等诸方面都突破了前人窠臼,往往将诗歌写得超迈豪纵而又有隽永的韵味和浓郁的诗意.苏诗不仅显示磅礴的气势,表现深婉的情致、绰约的风韵,还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苏轼又是学问渊博的大学者,无书不读,其诗也相应表现出浓厚的书卷气,成为以才学为诗的典范之一.
苏轼对词的革新
苏轼的博大胸怀和过人才情在词的创作中也有突出的表现.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他将历来以柔婉为传统的词体注入了阳刚之气,并将诗歌的表现功能和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使词可以像诗一样表现作者的性情和人格个性.他的革新实绩,提高了词体的文学地位,使词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品的状态,成了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苏词风格多样,尤以清雄旷达、奔放豪迈为其独创,为词史带来全新的审美境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为后人启示了新的创作道路.
在宋代以及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人,他的作品当时广泛流传,身后影响深远.他的诗、文、词的创作都在各自的文类领域内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苏轼对北宋中后期文学的影响.
苏轼是继欧阳修以后北宋文坛最杰出的领袖.他热心培养后进,团结许多重要作家在他的周围,其中名声最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从苏轼主盟文坛的神宗朝开始,宋代文学的发展达到了极盛.苏轼、黄庭坚的诗歌达到了宋诗创作的颠峰.张耒、晁补之、秦观和陈师道的诗歌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苏轼变革词体的同时,词坛也出现了风格纷呈、词人辈出的繁荣局面.晏几道、秦观、黄庭坚都是这一时期重要词人.
到北宋后期,随着时局的变化和文学自身的发展,文学风尚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政治的原因,朝廷禁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学术和诗文,文学的发展进入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苏轼的影响仍广泛存在.但在诗歌方面,时人学习的典范主要是黄庭坚的“山谷体”.在黄庭坚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即所谓“江西诗派”.歌词创作方面,重要词人则有贺铸和周邦彦等.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词以生动的笔墨描绘杨花的形象,并以杨花比拟人的飘零沦落,隐约寄托词人个人身世的感慨.全词写得不离不即,遗貌取神,仪态万方,柔情无限.它既是在写杨花,又是在写人.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对不幸遭遇的唱叹,都融入杨花形象之中.从杨花的无人珍惜,从杨花的飘零沦落,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以及与词人相类似的某些人的不幸命运.真正做到了花中有人,形中有神,虚实兼到,形神并茂.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说:“东坡《水龙吟》起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王国维对此词也推崇备至,他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当时作者已47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已两年多了.词人在政治上遭到了“乌台诗案”的严重打击,思想异常苦闷,因此,他常常在登山临水和凭吊古迹之中来寻求解脱.但是,他不可能完全忘情政治,有时因外界事物的刺激和诱发,他便无法保持内心暂时的平静.他的热情,他的理想,他的牢骚与不平,往往要通过文学这一喷火口,火山爆发式地喷薄而出.他的著名散文前后《赤壁赋》以及其他许多著名诗词就是这种思想感情冲击下的产物.《念奴娇》正是这一时期传诵最广的名篇,也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
这首词描绘了赤壁附近的壮阔景物,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以及老大无为的感叹.上片写景,由景入情,引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开篇 “大江东去”二句,大气包举,笼罩全篇,反映出词的主导思想:历史上的“风流人物”都免不了要被浪花“淘尽”,更何况无声无臭的碌碌凡夫!无穷的兴亡感慨由此生发.次二句以精炼的笔墨点出时代、人物、地点,为英雄人物的出场做好铺垫.“人道是”三字,既烘托出古代战场家喻户晓、世代相传的声名,同时又暗中交待这个“赤壁”并非当年真正鏖战之地,只是人们的传说而已.“乱石穿空”三句是词人目击之奇险风光,惊心动魄:穿空的乱石、拍岸的惊涛、如雪的浪花,都似乎是在向后代显示着当时的威烈,诉说着当年“风流人物”所建树的丰功伟绩.这三句,有仰视、俯视之所见,有远景、近景之交叉,有色彩,有涛声.全词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景色,但却写得意态纵横,精神饱满,古战场的声势被和盘托出,渗透到全篇的每一角落,只待人物出场了.“江山如画”两句,一笔收束,总上启下,自然地由古代战场过渡到古代英雄人物.
下片可分两段.从“遥想”到“灰飞烟灭”,刻画周瑜少年英俊,从容对敌的雄姿,抒写作者赞佩与向往之情.“遥想”二字紧承“周郎赤壁”与“多少豪杰”,过渡巧妙自然.词人抓住儒雅名将周瑜的某些具有典型性的性格行为特征,“小乔初嫁”以衬托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以表现其举止风雅,“谈笑间”以显示其谋略智慧,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从“故国神游”到结尾是又一层.这五句既表现出作者对理想境界的“神游”,又反映出作者对人生所持的虚无态度.就全篇而言,贯穿始终的并不是“人间如梦”,而是对“风流人物”的赞美,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以及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牢骚和愤慨.瑰丽雄奇的自然风光,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这三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这首词高旷豪迈的风格.它那永世不衰的、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也就产生在这里.
这首词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它创造性地刻画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把登临怀古词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此之前,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主要是用来描写男女风情及羁旅闲愁的.柳永词在内容上已有所扩展,但幅度有限.王安石的《桂枝香》(“登临送目”)气势恢宏,格局开张,是北宋词坛上不可多得的名篇,但在构思上仍限于吊古伤今.苏轼在此基础上,把一般的吊古伤今提高为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唱叹与赞美.此词之所以为高,原因正在这里.《念奴娇》艺术上的另一特点,便是发展了情景兼融这一传统艺术手法.作者从眼前的自然风光起笔,引出历史人物,抒发个人感慨,险奇壮丽的赤壁风光成为词人追慕古代英雄人物、抒发个人豪情的有力烘托,自然山水、历史人物、个人感慨三者交织在一起,并以抒写词人的理想抱负与老大无为的感概为核心.词中描摹江山如画,渲染周瑜的功绩,都是为了使这一感慨表现得深沉、悠长而又具体.这首词另一特点,便是语言精炼而有特色,用墨不多而形象却异常鲜明.写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滚滚长江,波涛汹涌,赤壁矶头,山势险峻.在此背景里出场的历史人物却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看,当年的周郎何等风流儒雅,从容不迫,料敌如神.凡此种种,均有效地增强了这首词雄奇的意境与豪迈的风格.无怪被后人叹为“古今绝唱”了.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象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 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夕”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 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换头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夜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绮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词人便无理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象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故结尾“但愿”便推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突破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