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的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地狂吠“中国人失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0 01:37:55
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的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地狂吠“中国人失掉
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的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那,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呢?
举例说明一下,最好长点
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的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地狂吠“中国人失掉
具体举不出例子,大致说一说:
所谓“中国人失去自信力”是相对西方始终有宗教信仰来说的.这时这些“资产阶级”文人、政客(估计全都有留学经历)纯粹从西方的世界观来看问题,完全不顾中国思想文化等的诸多事实.他们认为中国是和西方国家一样的宗教国家,认为中国信仰“儒教”.而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封建儒学的思潮.这让他们觉得中国人在与西方文化碰撞的过程中失去了对自己信仰的自信,转而反对自己的信仰.放弃自己信仰在宗教国家是非常恶劣的社会心理,被认为是国家覆灭的征兆,是会被强硬干涉的.如西方中世纪的诸多战争都是因宗教争端而起的.故而有此说.另外这种论调的散布也是对当时国民政府能力的怀疑.国民政府在诸多问题上没有完成自己应有的使命,国际事务上畏首畏尾,低声下气,完全看美国日本的脸色行事.即外交领域没有自信,没有尊严.
事实上,中国人的自信力始终体现在文化的包容性和统一性上.关于这点钱穆《国史大纲》上有些现成的论断,不再赘述.当时“资产阶级”提出这种论断也是由于没有看清中国的思想文化现实.中国百姓的麻木和坚忍,士绅学生的坚守与斗争都为中国更美好的未来提供了足够的可能性.而这些人的思想才是中国的思想,这些人是有自信力的,所以不能说“中国人失去自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