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怎样制定教学目标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5:05:15
新课程下怎样制定教学目标二
xXn~>?m_7-z]M/)ْ[eɖX$%ŲM:KYW~~C, ܝ73wt;eU/TN^аU;ŷW}O25O![dJ߿Mű2x>et+!}yʼ Ƌa|g#խp56( s;sfR}&*AjTsfjtjK:H+3 ={d~ {C{V7el X8:]ud#R'Hӽuŵj1,㿛)%Y*UX 8xVefp2ؚ^.nyKLK Sb; NTvU>npFlxhCwLP\ho:.+dyY=+@`@(RI9&6'~t,x/JT="T9Gb8h{ &5X͌IPr|gt4[@4Isǂa+$*[RHJ ģh,7Pth᪎ӪpWqJ¾AtiPr` S9 = A\"1qcdbF YN;vz _t $ˍnEEJd%h.V+Ӻ8a_oi~52D5O&ghJa'/-JOs맧y\dO nOj,$B2u&Aze7::fvף3[DׅPpC,"wFA{ t5`l?F<n2$L0uCK%Hk\^nj1`xP3b:㻷!x`p<Ʃ4!fxiD-q5A.y:IfpW* Hb֘ j[׎Āh3Tt}\6%e繇q-AT¹]?pXՠr7 R'ln8'm}5ٗL8Sg1r=F؃* s- cx2IUlS& Wq/I(~ A3++TW[UVF]U0ߧݤ7sљ]zO>|ˬwnp5b[!ՎUrMܤ#u\b>wy>Lf:3ͱݸ<9>!1ףz~jLK%87-:ˆ`9/+.pI

新课程下怎样制定教学目标二
新课程下怎样制定教学目标二

新课程下怎样制定教学目标二
四.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1.\x0d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基于三维目标的关系思考,尽管课程目标是从三个维度陈述,其实质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过程与方法”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桥梁、纽带,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以及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渠道,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途径.“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终结性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动力,在探索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但它不能独立或直接进行,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2.\x0d主体性原则教学目标的陈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现出教学过程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由理念到实践的真正实施的开始;体现出教师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的真正转变.3.\x0d层次性原则不同班级、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的是某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也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要求.4.\x0d可测性原则教学目标是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必须具有可测性,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评价功能.因此,要求目标陈述精确、标准、具体、规范.5.\x0d动态性原则教学目标是通过综合考虑各因素在上课之前制定的.课堂上,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常出现偏离原来教学目标的情形,此时,把课时目标作些微调,关注学生即时表现,加以适当影响、引导,既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又保护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自主精神,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x0d五.教学目标的表述\x0d教学目标不能简单地陈述教师做什么,而应当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这些结果包括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及情感态度等,并应在学习开始时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用这些目标指引学生学习.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的特点是:主体是学生,具体可测量.\x0d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以下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是指学习者,是学生不是教师.若写成“教给学生…”或“培养学生…”都是不妥的,这样,行为的主体就变成了教师,而教师的行为不是教学目标加以描述的对象.教师的行为应放在具体的教学流程中.(2)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x0d用以表述“知道”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 “说出、填出、指出、写出”等.\x0d例如,讲述《中法战争》一节,如果把目标表述为“使学生清楚中法战争的过程”\x0d,就显得比较模糊,教师无法知道学生是否清楚.如果改为“学生能在《中法战争形势示意图》上指出战争开始、结束的地点,并能标明时间;能指出四场重要战役的地点(马尾、淡水、镇海、镇南关、临洮中的四个)”\x0d,就比较容易确认学生是否掌握.用以表述“理解”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解释、说明、分类、归纳、举例”等.\x0d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的影响》一节时,如果把目标表述为“使学生理解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的话,那么教学活动结束时,学生对《南京条约》的危害到底是理解了还是没理解,教师往往当堂难以明确验证.但如果把目标具体化为“学生能举例说明《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x0d,就比较容易确认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x0d再如,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x0d“A、用自己的话说出战争爆发的一般原因及侵略战争爆发的一般原因;B、在课本上找到有关战争原因的内容;C、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用以表述“应用”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示范、评价、修改”等.\x0d例如,《鸦片战争》一节,如果把目标表述为“教会学生分析战争性质”\x0d,就有问题.若改成“学生从不同角度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分析两次战争的关系,归纳出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x0d,就比较具体,可操作性强.(3)条件或情境: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完成指定的操作.如“借助工具书”“无需参考资料的帮助”“根据地图”等.对条件的表述有三种类型:①\x0d使用辅助手段或不使用.如:不用计算器来计算…;②提供信息或不提供;③\x0d完成行为的情境.如:“在课堂讨论时,叙述…要点”等.(4)表现水平或标准: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二十题中至少答对十五题”、“达到99%的正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