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囚徒困境,怎样理解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之间的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0 18:32:43
什么是囚徒困境,怎样理解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囚徒困境,怎样理解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囚徒困境,怎样理解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之间的关系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上的一个经典说法,讲白了就是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但是在利益面前大家都是自私的,在某些场合道德已经失去了自身的意义,但是如果想要风险最小化就要靠不断的背叛你的合作者,但是利益只有自己可以掌控一点,如果想要利益最大化,那么就是和你的合作者精诚合作,绝对不出卖对方,这样双方都可以将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但是在商业场合,往往受到来自外界的某些信息阻塞,以及人的道德等因素的影响,就会发生囚徒困境的局面.
个体理性是建立自我原则之上,而集体理性更多是建立在圆周利益的情况下,二者可能又冲突和统一的时候,一旦冲突发生就要用道德和法律的标准来衡量个体理性或者集体理性,再将二者或统一,或分离
忽略自我,顺从而不盲从。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经典的囚徒困境
例子
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
全部展开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经典的囚徒困境
例子
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相关术语称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8年。
解说
如同博弈论的其他例证,囚徒困境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参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劣势”,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另外,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可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选择策略。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 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8年。 这场博弈的纳什均衡,显然不是顾及团体利益的帕累托最优解决方案。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1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背叛对方、判刑8年的情况较佳。但根据以上假设,二人均为理性的个人,且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均衡状况会是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结果二人判决均比合作为高,总体利益较合作为低。这就是“困境”所在。例子漂亮地证明了:非零和博弈中,帕累托最优和纳什均衡是相冲突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