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理的诗歌 8首 还要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06:21:48
关于哲理的诗歌 8首 还要赏析
x|n+Iݯ~Ozm4>CLJqgII\IWFdS׊HQNݾmpA8E1##vC.m3'N!6Ea)$72*/J1 Y-Y#г'0Rb*q1 ; |]D ڋdÝBf܋Sz{޹"+V҇!%aԸɩTNaC?N>_ci?%]g cI,2n~VÛ 3QzñbX(%M{˾i}iy,U-㗇UGC/gYcd^2i(voP&fċ^(N>8#Kq'+$n9A; .4ևH.AuBo-~lGNvB>BͽxQNN jxW23 ~"8ϴOpn6'Etlgo!KTOc! vIL 3DŽ1d}2h!Imr[!. <>Hq"P4wrvEB#﫛E!q gN V) wעTwybIYbf$w}FYߍR(YA{e"/ })@d_ _9og%shr<w!f=`+PX9 ,a.#wdq qQ`bE9DAe1'iY/dzEMMyZ&gD-Az il+9Ud+b)XV!;[qZo^,ɠ!FT:b FPB?U{8m%>fYsiS@,H[(bQ&dXh&6tP;MkmF.2my%lO"O?W<ȡ[QZй]|9 (v6+r{tiyNSXY7ʡ^BeR. eAFbNPl}̳*G\Wh#2ϝat )W e8 w)1=GA<^,3` l]r?%5 +Zo g LwJ' oyAqzB;Q1-pDW&qwtST>y")TN?gfJ&L˩ʱXe. PA?4 l"ay8Xʒ is1̦O8U䍙/qLh#W-1mç @&;/@奵7/; |b(xE8?%CqԔ\f([^ V>CEt Uk@0D)s'F?4D"V{>ti≙(6 *pT3j-3avG+ġ]B''|œq?2*ppH4d kOqLy|I9h =qOb3j0RgHWeu` %`MDaxջhhb!qUۨ[ЮDΝ 7+Ps|U S /Y1,nWQ5yS ;} _L/t_{l/$0@+C1 "YRu)Ѣ&||',7=7%NB$.SӹT 뇆2Fb4|EMμc@Gg8A>X8079{)dm aS\-혓񅀵Bd #U@02De]qR ~xk@:٦%CvXD>X塼etX̐j=7CZ2:+yx>+(J d09sOR)؞R -jV_ rϢWgNEa޻: -J6t/D&N r/`,nsunjaEYA@mCM&_(ϼA˱ H$yBB$٘D~,Q=g/9I.ry/?ǚ eVQΑi ~¨aUI& #á{m8oVgV ПZL^`6M XGin^%NuX'mTGiR^Iw?ѩ5Q?Dyf>L7.Pۃx3 dc%o!Zܷ*+*S]#`u  ryuIDB9IA>ƫݲjclcä*&C~x]u00^rˠ i!]2}FHNn:jt֛O^ 碓CdhyPW@0IL&IF$t+=iP7/Oҳ`WƢgu;Io\JBÌFyK4cA;:NpM.>xjQsj3Ծdw=N!%AT̫a^ QSqH(X׬mrNQ8ruFg)QG ɃP-z|ӟ"KGk :[qb8%ynعzcGتmTă RQKz/+WU*4!^("4 : Lr 8иʢODò^dSP?h&7U|Ӌ!Hb[ۈ-< 7tjY>0 +U'Ѱ},8Nopfʻ&>(W{<;+}e1B4O6 =c'䶣LG5lI e'Q/_m+t6!3ii#X=BpY@z1:]dJm^ 5O2zv *^>$U>J`S]׼=g鏮VEɂҝwAL)`i~җ7*8.wb◵ӑ5u:˦tٜ/0Q2*㋅F'Y M bpTsr&d#z~U\略,sW۟vJk@Vuc{z6edkyR{'RsZ {+T83 >07&jdjd}KW]-iJ0Kb@(PufCE~&hb U0ʚ_|%83KӇC)2^GEqo\Nbg_Ѳz1}3p&{< s Y! Of+fIoGʪ 1׭* Swv';k2e$pl=luD@ Do_uC 19Ŵ*QC'~[a̋+*;= .TYbMRBbcl+vcxE}PlD"%UL,25J =8VΏ%+4+.Ϊ>4Ԕk,03([ SM18녪1L[,Tzy #"s#bKUZOr Cp/$SGNу3ճaW]CiȲ5C N#a4sʄ{wװU'{l!zE\OK#0Ƭ7`Bk< ة u(kV׌V n#E_r n[_)|O-ݚY)u# keH1GQԛ(dwӻjJT3|W>-s " 70F6})*Ҙ̑S_+f ?v Qn6 ^K 1SQiT. ܏?VDy`_ֿ,/_ȫ.2[R;1,Bo4Vq6#^H2cy)&U::;YgPn7'Pw{)9{$xbdkEj 6Μ1:`3֫݉W6gE @\0*M"{bwEqgTo(Q(qϵ>{ &/ Nh2{pcfrf_МؔtQ;`MәTu<$eW޳nĦoJF׼а.S4ryOy/j6 ֩#QV +s1BD KJ;o&% ?|ldgpN &#( \d1|dy7 f%D!kFD)(Ү4΋!K -vLY%`] nS*OwCj { @ǢZ;zct+ѝ(@7 d**Yǔt-¥I\гiliU˨;N)[q @IPQusiՈf>/ۏT}1;f)]ݫz:Gu&Pƫ{@/\ImFJy-ʤfq*kR5z iIw@ w݃PnI'A&轴5_a9Oh\sǏH_3xIdWϴG_Ab*_tr5g#Tk -`vxEoG7(7hm|&VnSE/9.?kFC]ޭA.k;@fNul>d u'-7"[@W18ի{t]]`9SWeuZga`V}?Bl{}3܃#L>3/i#T3*t:kNh@iK}^Tʯu(wY4'Cz7Oz{*2 Ku܉IP &|->E_kY'y?W0cMWa"ש㜀8gn^]֛iKT!QfST]sXb4dy};/{ޡ !{g3-V>^֩oA{aV$^dm Ǐ F)vlyKΛo FX

关于哲理的诗歌 8首 还要赏析
关于哲理的诗歌 8首 还要赏析

关于哲理的诗歌 8首 还要赏析
2、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全诗解释: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
  1. 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 缘:因为.
  4.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鉴赏】: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3、登鹳鹊楼
  王之涣,字季陵,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生于幽并之间(今河北),官至冀州衡水主簿.因不惯官场拘束,他挂冠而去,寄情于山水.他全家酷爱诗歌,这培养了他写诗的浓厚兴趣.以后广泛游历山川,增强了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也激发了他的诗兴.他努力创作,使他与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等人齐名,成为名重一时的边塞诗人.
  相传,他与王昌龄、高适有一个旗亭画壁的故事:一天,三人到一个旗亭饮酒,遇见十多个歌女咏诗.他们暗中约定:看歌女唱谁的诗多.这时,只听一歌女唱“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见唱自己的诗,就举手在墙壁上画一道说“一绝句”.另一歌女唱“开箧泪沾臆”.高适见唱自己的诗,也在墙壁上画了一道说“一绝句”.过了一会儿,又有一歌女唱“奉帚平明金殿开”.王昌龄又画了一道说“二绝句”.王之涣见没有人唱自己的诗,便指着一个最漂亮的歌女,对两位好友说:“她若不唱我的诗,我一辈子就不敢与你们争高低了.”一会儿,听这个歌女唱“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便向王昌龄、高适嘲弄道:“村夫,我说的难道是瞎话吗?”于是,三人大笑,痛饮整天,一醉方休.后来,明清两朝都有人将这个故事改成戏曲上演.正如史书所说,王之涣的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
  《登鹳鹊楼》这首诗,和“旗亭画壁”这一传说中提到的《凉州词》一样,都是王之涣脍炙人口的著名绝句.鹳鹊楼原址在现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相传当年时常有鹳鹊栖于其上,所以得名.楼建于黄河之滨,高三层.登上鹳鹊楼,前瞻中条山之雄伟,下览黄河之浩荡,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当时,许多文人骚客题诗于此.可惜鹳鹊楼到宋以后被水淹没.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只是一些歌诵鹳鹊楼的诗篇.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则是描绘鹳鹊楼风光的最佳之作.全诗是这样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全诗只有四句二十字,语言朴素平易,并无典故和僻字,内容却丰富无穷.前两句,诗人描绘了一幅高山大川、落日汪洋的壮丽图景.十字之中气象万千.十字之外还使我们想象出:晚霞映照高高耸立的鹳鹊楼,登楼之人那宽广的胸怀,还有盛唐时期那繁荣的景象.然而这一切并不是在鹳鹊楼最高层的所见所感.后两句,不仅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而且揭示了深邃的人生哲理,给人以无限的思索和联想.《登鹳鹊楼》既是一首精美绝伦的风景诗,又是一首发人深省的哲理诗,内容意味深长,令人常读常新,不能不使人佩服诗人那高深的艺术造诣.这首诗流传千古而不衰的魅力也正在这里.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4、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尚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辨正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5、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赏析: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做学问的道理.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我们在理性的思辨中,得到教益.
  【注释】
  示:教导;
  子聿(yù ):陆游的小儿子;
  遗:保留
  浅:肤浅,浅薄;
  绝知:彻底弄清楚;
  躬行:亲自实践.
  6、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田园诗以其清新明丽的风格、谆朴悠然的情趣,深得人们的喜爱,而“牧童”则是田园诗里常出现的形象,特别是宋诗.在宋诗中,“牧童”几乎成了隐居文人、失意官宦理想中的“自由神”.漫步诗海滩头,拾得的几首宋代“牧童”绝句,一并赏析,以飨读者: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垅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的《牧童》是一首饶有理趣的小诗,充分体现了宋诗多议论的特色.前两句写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表现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神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垅”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开阔而又清净,显得“野”味浓郁、雅俗共赏.后两句发议论:有许多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权谋计诈,其实不如牧童的自在快乐啊!诗人由牧童的悠闲生活想到“长安名利客”,两相对比,褒贬自喻,从中也可看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不与市井合污的处世态度
  7、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错互见,深浅不一,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时也五花八门.这时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
  如果自己见识低下,就像矮人看戏似的,自己什么也没看见,对戏的好坏心中没有定数,只是随声附和罢了.说明评论事物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
  8、【译诗】
  钟山吹起了惊惶的风雨,百万雄兵渡过了长江.
  地理若虎踞龙盘的南京今天胜过昨日,面对天翻地覆我慷慨当歌.
  更应鼓舞余勇猛追穷途末路之敌兵,切不可以沽名钓誉学习楚霸王.
  苍天如生感情苍天也会衰老, 人间正途将变沧海为桑田.
  【赏析】
  当光阴到了1949年4月,作者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国民党军队形同穷寇,正节节溃败.当时的情形是,人民解放军已连续取得了辽沈 、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辉煌战绩,并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大半个中国,陈兵长江沿岸.国民党政府这时打出了“和平谈判”的幌子,妄图苟延残喘,重振败兵来作反扑.就在这中国革命最紧要的关头,毛泽东高瞻远瞩,在1949年元旦向全军、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战口号及总动员.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两个野战军在西起江西九江、东至江苏江阴,长达500公里的战线上,兵分三路强渡长江,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捣毁国民党蒋 介石自以为是的千里坚固江防,并继续以毛主席早年所咏哦的“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威武之气向前推进.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一举攻占国民党首都南京.毛主席此时正在香山运筹新中国诞生之大事,因为还有半年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要诞生了.毛主席喜获这一消息后,心情澎湃、思绪万千,挥笔写出这首诗,中央军委还用电报将此诗迅速发往前线,以鼓励三军将士的斗志.
  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刻,诗人写下这首翻天覆地的诗篇,既是史诗般的佳构,又蕴含至深的哲理.前四句以实写铺陈,后四句议论滔滔,由近及远,层层推进,达到一个神圣的意境——沧桑巨变.
  前二句,一开始就让人感到诗人龙腾虎步气象非凡的样子,苍苍钟山陷在风雨仓惶之中,诗人指挥的百万雄师正在渡江,诗人虽没有亲自渡江,却令人感到江上有他的英姿幻影,他的大军正在压过长江,逼得败兵透不过气来.此间一个“过”字凝万钧之力,展浩荡雄风,可谓善使动词之高手(笔者在前面已说过毛主席是最会使用动词的,他对动词的妙用对中国语言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
  接着以恢宏的形胜之格局点明南京的地理面貌,这地理已换了新颜,而且必然超过昔日的景观.面对此景,面对天翻地覆的当口,诗人当然会情不自禁大发慷慨之歌,“慨而慷”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二句,但毛主席的“慨而慷 ”有两层意思,一是面对胜利充满欣喜之情,二是在欣喜之间,还流露出对胜利来之不易的感怀.
  五、六句是全诗的核心,以历史上楚汉相争中,霸王几次放过刘邦后咎由自取的故事告诫全军、全党:我们应以痛打落水狗的精神一举全歼敌人.这二句中各自起首的第一字“宜”、“不”用得好.“宜”有婉转之古意,承接上下,如用“应”字就不好看了,意思也单薄浅白了,虽意思是一样的;“不”字显得笃定、坚决,不拖泥带水,有一锤定音之声响.
  最后二行的意境更为深远,仍先化用古人(即: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但化出了新意,其实质意思是天不会有情,当然天不会老,天循天的规律,道循道的规律,必将站在诗人一边,而且诗人今日之宏伟格局也敢向“天”挑战,那意思是天若敢有情那天也会衰老.但天不会站在反动派一边,我军席卷全中国自然不在话下.从而又直逼四字:“人间正道”已经抵达,沧海变桑田自然同样不在话下.的确新中国就在这一年10月1日成立了.
  9、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
  ①随意移:自由自在地在树林里飞来飞去.
  ②树高低: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
  ③金笼:镶金的鸟笼.
  [解说]
  作者来到树林里,看到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得感慨到: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因为自由是生活愉快的先决条件.鸟是这样,人不也是这样吗?
  [今译] 这才知道把画眉鸟锁在金笼里听它啼叫,远不如让它在树林里自由地歌唱.
  [赏析] 本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诗题一作《郡斋闻百舌》.画眉、百舌,都是声音婉转的鸣禽,诗人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多么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此两句大概有所寄托.
  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10、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语出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释义是:卧在衙门的书斋里静听着竹叶沙沙地响动,总感觉是民间百姓呼饥号苦的喊声.在州县里像我们这些地位卑下的小官吏,民间每一件小事如同画上每一条枝叶总牵动着自己的感情
  11、【原诗】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陟,是指升高.作者描写自己登高望远时,原先只感觉那座山起伏不平,似乎并不怎么高,等到自己爬到高处,回头看看那座山,这才知道当自己的脚站在高处时,那座山却是比自己更高.爱好登山的人都会发现:在低处看远山,总是不能看出远山的高耸,只有自己爬上高处,才能发觉它的高耸与伟大.颜渊赞美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也是这个道理,杨万里的这两句诗可用来形容一个人学识的高深、渊博;也可用来表示学问本身的永无止境.
  12、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赏析】
  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说明】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杜甫《戏为六绝句》13、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