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对联中的文化》怎么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6 08:32:21
作文《对联中的文化》怎么写?
x|n+Iv櫔wU.]F m0fHQEW)VR;7x {t1"3+LQ4T\"c9q,q׋gJ`ד^p'T)Yz3{'?˯_;\'4E}0#2[/Ǧ< G6_xy6oN֋ ['}?%S:yݹXO3쮲gE0;m3'ܢQ0;'o 黯z m Y͗RsOZGϭgOxvXhpxn3Τo?A/M¶/7d[p0Ǖ?虤Ulr Ms'Q0FxZ/Syۦ|<3t *nW|vB/&Usvy57\D;\spfo=H4f\0 $ôC @n7$z'˼В^~ڪCVv lL7DZ6 A\zq?DtҡۭFIt,˥ rg-pvkҞ*] Jo6% SpȅGOݣ5V9U}_{ k(^,'1w2FЭaR؆=Tk [CS=sϱL}@%B<; VV3ڂLͼ ݯuF;0tzdCwudƴ-fanh'fSQ&C[&0<0;hڊ<ݺmL&|)RM& (PQ!7ַ 6Z3ꈊc^uKL'Ks{`o`K92вnzzx̱wX4l}?r^gҳ%6ͽ;kTi-dojhk!k<FM"|&Q;3IjGAg #]W4f9УRyM`MGb6jE+R5[ʦtr{i~֩aPb+W|9+0- %)%tYs擞'md΃=Kֳa ԃ#W/5[nhTrÖr1s̽C l[4/l〉6h8̫GݘCŷ~MlC2J=Gl7U kO>qbu:B. )lD~'Ծ=,l Oa=!{|̪0BˎUC" /7(8Ŕr~W#,zNPSMh*/s|%l Rl}tB )t`.xH@)$B>ЎM2,<]>5cl-{_߃#h^ Ƚ^|E UW[SyGW9T!G>i+6Gb1dQL.~މ  :A]wݡMi }M'~)8a / )|֞F>pӟMhG('L~=]=~AWހ0.,7MOFЊÿvT;aAXO|I:=ʫ&^[ ~'i׳ evcb5ִA ո_ix aĽN F()?| >s[:,ջM2~[틬+駉SÄtxE"&w{hצ3 uaɩ7# c@nw]5Σn/>#;,`dv*7Tp ͹[LHn Q .hg^>)ouMGc/_GjI8’+qVGCn#9-d%.-?ix*0O%Ed^@?N hO?L'~`jp/L K)>_?Gw^;GjN;q=M6xkK߼(7]d3)_A8B&Ik^0 +;A;hqa՘`A)x,9`{T}k 7cf6NMCTfh6MgwkupG,lD4׹Ju!`/,{2tX+6]6 _dy:=ǂA}ᱩ /36S_@$l9߸a O'A@ysDC {6ok8< x3C%R>&Tbr9x 0boD_7L$\cwyF7rExӤnoat7[ݨ3F5U1p ^b̤qPY3]gP%uAfi]պjL{450;[N/JB#,54dUƷ/׳7"iCdZ*"ޱZ_hkal| c Fo>\ ć%34'op`LHah3=۸bwK̍DBRVwܼ[%xj=^e#W`a'W+G#0/ݱ**Oo0h(B$Y86K/TZn@%ٻuc Epp)ЊA>H{0\==^WDH#LXUqLo MpA gmH rμM8f'cU^3`O.ÆG]_bn_gnvlӤa} % NzrOuI?J ` Z1HF:DT*Ȟ8[xcEsA &JԲ Y\?fm¹?Q".o-QDܤs5S%bUnԉRmۢ@^"a!ʅ8JF G+rP;,Jm)P2Kb@Hj:_0NASYty jLO?0;v>*PhyLvk%Bp/\r.S%F5) |4=t^֑V`iF H ZE/:6k\1r<_1>t *E ѻPAZ+V_ӚIP ]Bq}$pK*C_n^ EZ }ycH6 \R3FY6UbIڌĶb0ȒVLz`B ;>Z |׿ Hk밿TK{} }/{ oe&SUjBr$.6ma& ."pB8iLƊVOA*FzujD{h>YE z@33^S7#rP193E~\ '>U{9Ĥ22.A՜8 4 t`D]1)r2[&OXr DѺ M#Zpʴ Q9Y?Kс  Ԛc}N #V =ZqDX^{A?4Ǡjݤ[Hq@UDiIe3a#:@_0ǥ|0gzr Sxv;U"k__) `"K[9;} v`0:kq"r"_Dz_vLe2^PTL}5Mx j[SՎg>+-Eוe.گ|jNT+4!c#?atZ[OMHUL_NcJ0\,`I:\t$J1=Z:pR="jW#ΊuM7<FamU"aޱMNC&4?`/æ:):G&1mnNl{^'jMb}g3RB/lz=Yx#nMx&笣nW/_**]d&8YLNRL >ɏz9fS`Ϡ$ eW39oЈT%1$+A_~;0VSov홫p7;Юyo i”^D,UC+z<0V >3QZdvH^* =vd/ {`8GZ]3¾nFxWf E޸"_FA4G߮ލN/{D+}`Dn" kiX 7/TGl);Yu >*m$y*W'%TQ֞>7ElesdYjҮ%<@RКeV-C|NsFZ&^3 ͍vRJy֫}ez$?>@S):#xfuڃn ]xKp(o@LM(g9MRG5Csn HLM8' `Vh3<]BbHG'nӜexk~aE3F?,<߇;+aAFh}5R')ۣѷj$\nD]*QL> N睵㱢3zܚHܹTM#0 y$%ҍd-7sWTNQwI5.40gcS>%{^bVu{V5f=7&Ӱu Ԫy{'h >eI>G-&8cV~ДކnN/6؊I½FsI/]9+Ձf'Ԙq?U:p*^3 {e@ZM,'"p~0#y),VŜ(vV ԕĽlVGwm=/w3T k{SĒk1g*cG.:OuZZ l$l}j`.ɘIF9YQ]O*@nj$t/d]WfNr1dlQb_R*W -b LJ,QvXZ^/o!-i"8{.l(sbn5Ѕ ϳPK `m7Al7JFIO̼2ގ`,m7M{A&l{w'2)]cyR2;VB5Z *E<,AJ"}]'eHG=N`9, :6~>PwvZ8<&[Z %i_ַ?lv':жHtT1o~[aZߏҽ`,P pTyq[R6!-{y?3^N^xzbaaCFi`GnV]OY ҀˆLvq+f}C3yGnѵ.p7ԧ?DMDJ3LL-n9o55|΅[-/a!PIdR?ȍXS4ka?KWAz-IIɶr>-[#o Z?`Nup,\ WmڒGQsqi }.V=`aH[kqݞ;mʩ>9]S^ڸTyȉ*OnH`oHaёB-ۃ`t-?!j S*nu9s f]q-.Xݲ|*$[FP!O<,WLUWաmeHVk.L2:s-A2|k$vN:|Z-->1zrgoܷm̘CA!.ǒqk VӳftdLJ`AjݳG=>dג Rày%9A9O`#ZȴrrI=8Y$ʔپtpO9Ih94_)J;=sؑC.j#/peКt&v6+fFj__as3흘]PKnx1=w).V%^YMB͒c g0{f`0BkƆgrSO7]&])NHIγMOuV ׮8,߿f ]g;ʬFN mF8)n_mϬ.x wH{u'kĔQ}.# ZRRcdW[6ݍ Oh՘ .spsb!oIZseY'wۨG Lh,9& bCW; cj<$fyəԐv}vܔH~BWt3FMwӄ}c_8H.u'_9.F|:q^P-J +-Ld8 }}rl^@4\Y!W,ֶ \~x`V1!Yx3R]y;psDW{v1u8bXfvFO@;Ugս2`p5oѵxO%Mfނxca>'؞8v]kTyQ(^pȳ̊.a}r,<-nTᗺ?pj)lRSFs੣eJLߘp ))ܚ KQ]l)!ˆbuK \J@E{<W%ctBx(\0nNpq`'&x= d̳q\-e?r`Vؔpl~LoNB,>񈔡9ip?tҒB*aG5N^`5K"<VjXZދ^p_y%Գ30֙|Y*?f?e֣ 3SqxVX )J/v&R2g`h?%ktP[Srp3ms_Zm"5q:3l:frONX?<,}ps#]|Zŋ4_6k

作文《对联中的文化》怎么写?
作文《对联中的文化》怎么写?

作文《对联中的文化》怎么写?
这个最好自己写吧,自己写的印象才深刻,我可以给你提一下思路:
1、对联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
2、对联具有艺术的格律和美感,
3、对联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找几条对联举例说明)
4、最后总结一下全文,我们要体会其中的文化精髓,将对联文化发扬下去.
以下资料可供参考: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特点:
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词性相对,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如上联韵脚为仄声,则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反之如若上联韵脚为平声,那么下联韵脚就要为仄声,谓之“平起仄收”.两者均为其基本要求.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五,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编辑本段
起源
历史探源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
春联习俗
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
语言寻根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特征
傅小松的《中国楹联特征论略》则把楹联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
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那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
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
武侯祠对联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称之为“打油诗”.一般人是不敢问津诗词的,怕写成打油诗.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游戏性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明代的朱元璋、刘基、解缙、清代的

对联
乾隆、纪昀、都是热衷于游戏性对联的大师.
清末有个叫赵藩的,在成都武侯祠题了一联.联云: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楹联既概括了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又总览了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借此提出自己关于正反、宽严、和战、文武诸方面的政见,极富哲理,蕴含深刻的辩证法,发人深思.和历史任何优秀的哲理诗相比,它都毫不示弱.此联问世以来,好评如潮.人们“看中”的,正是此联深刻性和严肃性.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1997年,潮州诗人郭瑞琳撰写对联:“一水环流,三山拱抱,名城四季皆春色;千帆竞发,百业争荣,潮郡八方遍颂声.”此联一举夺得潮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潮州日报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华声杯”春联比赛一等奖(当时奖金200元).1996年4月12日,《潮州日报》第三版“文化走廊”以《含着微笑的泪珠——记潮州青年诗人郭瑞琳》为标题进行专题报道.1998年7月24日,共青团潮州市湘桥区委编辑第五期《湘桥青年》第二版在“献爱心篇”以《点燃的红烛——记热心“希望工程”的郭瑞琳》为标题进行报道.1999年1月6日,郭瑞琳参加“天马迎春”征联的对联“一身正气,松梅凛挺英雄色;四面春风,天马轩昂时代魂”发表在《羊城晚报》第十三版“晚会”版上(当时此联稿费80元).2001年2月13日,《汕头特区晚报》第五版“地方新闻”以《潮州青年郭瑞琳西湖卖诗且卖联》为标题进行专题报道.
习俗

春联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
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寿联习俗: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庄敬的感情色彩.
挽联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情色彩.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
编辑本段
联眼
“联眼”指在联句中对意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字词.联眼在联句中可能是一个单独的字,也可能是一个词组,或复合词组.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首创“联眼”单词,并在“在天联评”中首次采用[1].
编辑本段
古人趣味对联故事
李白戏权臣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吕蒙正不平则鸣
北宋丞相吕蒙正,河南洛阳人.相传在他年轻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他们先是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花甲串对
1924年,岁在甲子,60年一遇,甚为难得,云南丽江纳西族秀才和文华特作一上联,张贴在街口征对,并说,谁能对出下联,愿以薄礼相酬.这上联是个串“花”对:
花灯悬挂杏花天,桃花开红,李花开白,头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马国;
和秀才以为这是难对,非十天半月不会有人对得上.殊不知,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来,原来举人王树和在这一夜之间便对出了串“甲”的下联:
甲箓翻看灵甲目,麟甲呈吉,龟甲呈祥,龙现甲,鳖展甲,甲中添甲,万甲光腾甲子年.
和秀才一定要送酬礼,王举人坚决不受,一时传为佳话.
编辑本段
经典举例
【古代对联】
上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此联为【明】徐渭所作.上联指年少时好(hǎo)读书却不爱好(hào)读书,年老时爱好读书不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