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写的关于铁索桥的诗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21:52:03
毛主席写的关于铁索桥的诗句
x[n*ݕ}WJ(yhE<`<0m'sW+oޒ+sRZijm֓*WU~ٰ9mڟ$׾OҿOi1=o> Uvau9U5W{[lCdKj|SuRo3x a3oMZUJjRK;kmnWU jS6E0.ꖭ돪\ n5Qp/vޛޢ R~)VFgш>xH˫M,ěx7=;k'm~rv J_h/$X˚*ԭSbP[]B_Te@Yo+|J9+Sҙ ?Qź2x/U/.pxZlE>O 5&Yc|t `s!lR԰طJ˩k,`N~} N If_g8 Tfn'oxovۢa1[B1yR;5Zw`j݇18]"-5:֍>^#}|Dg*mog s dX`ǰ[❟ hR>NFs2W6A딚5؅2`3ƅ\pˋw;)M^}0p/ N8+HPVڡLs~^;:{m<|n\%{Q8BeDDJ*Cޤ%ӂne}qi铎>W%EHz4 qҗc\wfqłZ0U s ֊LkE\ܮ866)f9՗͟"lG 1s5E-CchMEjhW`f +""E޲À-wx#+cA ?礠Srd@-$u7WjR9Ί~9zS{_~ג, Re]=A;jjL &zyxC5S,P:ӍVC<  Fe4 `E7՗d_ROH Ӕ^a(x1IzOfQBypK5伧X !r݊$:8Ϙ#J!E9׭6R!-+ kҹSoQ)".ީJUeցC dsR kn cΟֺ}w!x4x5fb=74a'OxfoRg=󎞺𮊏 Ex<#ye[Q]k.W}%K}}wUuAxtUa$l&F>y9Yʺ[c _갥=~Mӊ#2%T[o`.8lQaZ|,m}f)fU[Ձb5w&zAۗj'UF1&* jRԤ ٙaB>yn0 Fx&o, qдX|AE'Oa lb+%v!l2yA"a"bZX}xxܜ@n MRw`+G3|:pJ4B ?BNF6w;" nEasuFEjVU/\aAjk-z 2|(>3ƲSAKAvP"Lު%f{[M 󘹫ZN$J+" {?w;bTDX1(WJQuR Q"!0g5酡Id2P lOR%EvIhMcQܟܭa힀Nʪnt!+marWȏnқ)W 6bJyeZl]ؤ6I I6'&bTfQ=G= -‡`V9mCQk[S.<COass޸@ML-}#Kr<>I`Yʘ:3oS'ț;W uÂ@N:`vp/xL1런t3},+Z OR{ۅ A6& ;ݲ*1|]~ep. ^;{8@YTؾh[ cX+S6A,'jv$Yb`506VUF#4ƑN)JI,, nk`'-.\hBY)Zt.(?h! l-?}I?',P!7*m9z3%ģ *#AiUr8WR>r;LV ]s"p{1L[4wPդ2˭{ht lT5=OhI` f.ul/!ćn:1K`\<l"@m%g־4'2lؘէ׏c\&rJߐ ﯱoͬtɂc0RIA2Z Rgqj y;.oT _#/4d;(4sh_ -0C'_?!R7*bb a#6Op_0wWp C׃Ӽλ?"̥Q BMD"SL^c_4mm'7Jw97@GXiK1fcKgu(sM%jkB`Rume<@KM2;,8"eRA&CzFJJUם0ո hw %J"[PO r3}e~c`]^aE3(ўvYL{M$wRGKc;@)`3G%`wc>Sڲq/%9-2{o liDy8sj:YzK=̇g1qW+}>:\>Cru췏@Ǫ$q%5Sf5e|JfYUL 5M$\ 1(0lca8Syz!]-X]زvP Wթ KtEK» Dݒ$ʯUԊkp5Z0Ws8ED95υQeN̈[ō>h1 x^4Ma4I/bkG[L޵u-#pHX'$sb}KizհW m`[ΛOIB#G {V4C,1l&09]N2f fl-6ǘL 187Hx KLi-)XOҮ"W`S(pPv 冺$^hq"Էj %S3ܺzB*@duZ|'!?! G"zsǮR`&J'?]\Ŕ QK2P یTMD$ȁ7AjL6]5@Z@Vx_җcy&f 럻QzHP&v"֟0׮2^-m,ڶ1[60ʧktX#܎F҉2:6S@T5\k~%`&/8儧pttI.#{t nXȇ 1xW@I2hJI]HU-K!)4L)X}0H~t;5Ul04%lp~@:]Ǖ&RO"*⻤}C!;PW`V5ؘn!woU@v6=R&`=Myf$;qѡ[DTUE#oT*QJc iRoUUAb:ǫ``P* SDγ>IKLs>z&2Q(mXUݩM S RqK/Fdh>^da "0'mm tY{5{VҞ7߁I4恡 DstqS3CohF O-w?_[AeEN1L(BΟT!,vIۦ:xVΙ!pC&C(Ƌt3x!.5 ]`=:G~| 3qAk `"vޮ4}Dok49-qn>dsQ]qq$$ey/ c\[_%O*ۥ.0(j"|tM}k& BDzL!?êdf{.T~$ x8b9 o),^cZy~ .,գ\VE_hr-BCDཟ`PV+ލW`ң]## t.R$rGDĥaLOH} nE 6r1(Ⱦգ!6Nj'ިmm޷BWMۮxVEr\g#yP<CZA1}yx6mq-g9ܨQ`/\TLQ48uR ʤT9tN %%VP o =,0^}O \}v"x^ɾ7aFv0hHA8mOq lmTjj6bDpH6'5pٿr,oEYquzs-G"xnJ]Y' ֈ0L[p]OS%Ӽ=L=']`v̮ΫڏSN/՛i^A"ϗ>ׄ9k雪TEM ܿ\5T+\yRsřx h.<9bfIgAUfڜrRZ"fʊSȁo@ si_SM5̳-\ettߜ},CFLXL&{~x8F^ ͔Qa֖p?L~BMlգS9*#Pra8X9d<Efv6z` M ]6O7­Ga<?b#!1ňnZs껵GV+Z?+ Od`Kˊf[)S  ëؖyL$ vqM*b\Lq11)]HxVL}If67-nyPm9tߍkP\Ꚉ 6\0YV؝*NcD́ꖃw/7M3 !cARA6T g:3CBs n; ~`! =ϻ ,C?Ï |S<:ō_Ni2:+'3 봽<)XdWg)~XW.q&FɊ[9{@zbtä sW4-^͙&gF"xP5jכcwF7G+;l=F#;t0If4t`@`vS`I_ob}N[ ɾ$3)7|M4+hJb+.J_9Wbzkҭ$#@_XKw4`:ҥ%I10XH[SdcI_r6a}ӵG VYR~Wh2>QVŒp0>H?Renx!WcEU:F1gNu ]Ǿ4K_ Knۻ㬷6{S1&%l~9o\%l-)mGmC,H6eIftv{]F28y pT,%Bxk?9 %U m?Ɋj¥MȱWyN~|gVxxDP"D oc߄<ޙ G SV_O%

毛主席写的关于铁索桥的诗句
毛主席写的关于铁索桥的诗句

毛主席写的关于铁索桥的诗句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译诗】
红军不怕长征中上的艰难险阻,
万水千山只当作平平常常的小事情.
山势绵延,蜿蜒曲折的五岭就像小河里翻滚的细小波浪,
广大无边的乌蒙山如同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金沙江的滔滔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暖”的理解只能通过诗句和有关资料,感悟到它写出红军渡江的热烈情景和旺盛热情,不能作明确的解释.)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横跨两岸.(“寒”的意义与暖类似,在于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和夺桥战斗的激烈,不能作确切的解释.)
最令人欣喜的是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个方面军从这些地方经过以后全都笑逐颜开.
【赏析】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国家主席),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 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从山再到水.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那么又是什么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 拿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三军”用得妙,这个词语本来就是自然带有古汉语之美,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又凭添了当代汉语之美,岂不是难能可贵,羚羊挂角获了一个双美!
【鉴赏】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 “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 “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愁4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