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隐藏的含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8/02 13:03:4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隐藏的含义
xZr*I}]mֹI^Tjֵ1zB ,@!z@OޕYK{ϟiϴDPī,{"g߬9񎊮YpvE~a7~矾e?9;ۓ;~{p;=uD;% (c"S~x,{bx!-1K,Df̐S>8ՉU?h -6= c%q[|6lܞyX<5B"ժ(51ړӿ"d_UCs\ߩep ɭ ĩ=qǎuiM2ƖT<*1Y(8!NYE-' b~!:>r gNEE½!ݣ+L =Ӹ{n}1^m@h{X+^l73ѡS.Ek*["aZT!, f jʫâАݒH"1\*(p =*^m^/<9rg<Sǿ_*l{2V"*N*ib&E WܝG|݂p;pD.b"1N΍fȷzjO4 x?]@nu5FvxGmo/{<~˿ȇ7Spjg- i1GnqiBӶ!68XڶZ"w=C hyl DT7E Za"T9Hޕ-Ktt6X^)Eؙ{kUYK\\clB?D]>}< p/Ai≠[!k@v`[i\jTFpJyѩ(P|![e"cy BcjFw+;3YKSt ɴ6k/Tl>U|/݈==& m{t> !qhiWq3s#:ee⛻s&R1yZXKm!SSAW_! JEUM1@Ģ8ď/8`󚏺=.1wa`MD:Mʮ;c|ݾL#мt52 ~{=, 8bpM>#%&aэs3(TrU<]19sg!g<2}Ur!D4" jAI( <8JH{r-7qL {WwJ] 2 UkuX\)":|_ɕl ѽp~d.H^PH̖PDI]>'eLZ(P YSܕ6@x$ݜSAA&S em:!9X={Zz;Mކuft7ɒa O  V(z74ۣde;cC/ߠ%tUiXD *A,;v##2Ux O`3q(Lҏq裙7r1sXʳ\NyL8eNv)``;?Uhڹ?Nh>F%Cg.aᛖ6+:4Kyx-׾NXNU" -R?,!G]*B :TKk:y*{"=5Φ6O"}k< I.,p%$q祥`[wReF v^&Iwzc ؠd7HY!&h xDP:Ÿ(lx؊zO+W YQPX 7xc-hIMo@ T{ڐ i`2Ts#%hzN-57=a(e~mef#z  k@^.V e vȵ>R)4(b=g*Ki{k.Nl"!S[MU_+)*x ¦1~{,E mL{2GyǾrCޝۣb 8),{g3~b u&=&]7Q8Yѵ}K+℥3bCݒdeJ`1b6u:5.ht9/!P,pZ26w2zA^MV^܈*k揥=ju]C>*0,s ,7]hAfT H=i C2sE՝DțdߙON=eh"VLFlmGτ((M&8:VKfUr"b~}͐6mƿR8=q=Ŏ/'!Cec)8 Ra= DR:[hwtj.3g41dGrhS"?Y1hɃ>6WVU@x lPLwMN wP+"6-ٛ@[%~-B,E/7@xa4!!u_[K+I=ۍ9bh>$dD9kՀ4kxF-T.gZ #H qh!"ysK:(=R UsP#K%G@ljJZZ ,oe(V*h,~nUtܵ.tjWTVDH{+S lBO5awt|~H>8b X1nXGCJW&ov 7"7Zޟhiu1^&jK٘  hc}zYPνJt^,b*8_hȅPJS)Z R_t}Kq!.X'7ݱx**')X&d*{)9.cUy}z˩% JXe?Ewϫ< r;p_='&BzQAf^wJi;bS>NY:V" >E/ ̙y_V)9FL'SoñىJ u1X9Qc<< ȉȸEƉݐ=t;Tj 105$|4|'Hb5赺  Vct 78Mև)X&מzğ(Ѭt_6J{3NE, Aja=PW<]K&5@: vNuDp_8ZMsnY6g  nm \P>h;-⭻5lcz" YiAzy1RcPx9Rff݋ɚ.\ 5SytnNSrgQ!)MN t&]]42T;q 3QC-<T gm~!;)MFтJ㤸Pe:Dɵ8c!ļNzfŅ J LNY[eRb23w-ǭLd&(ѩW*`a`N%s=nI}n"ٰGX 87?4{"3Hy`F1Nyj4?ƒli&^B-eN 8Rg434̤[e',;b&e(!@rSyU"yũ_yFPʼ28v?bY0-gWӟτ<²̌A йOdr%{rBԡ3#xVȕ5~B !@ "%2D<$'CΚ AQq^C\jAL z^&gӭ{@yT?$ue ox| N296> yH[C*da (CvsH)e9:gF11PFXi=8^4BO aCf*j~eX~xpޚ+4hpbKl݀%N!8E؋n~ygʽE&讬 ndCإ BƢ3L {T'4 q(yGbH<) x\J،[Zc4"W-;DUBLEe\w1pc*B{[B]|KQodG8:9lnX>-mNOyRUSzpUwz瞱щ! Ӝٓ#n=yD i?F ?(q,\9/8}UNXw8tsScq&GU.!Z%j .Ͽ3~R?Qq<_&٭=;_`wH=Xb;Z{ӼCҿK};/N TpXVCܱ/zn95?zPǛ<|c| p> ђw>Ԛb~m}+ Yo`[@L. A 71BG8!TfV6z!<n !B+9"\.Qz!ĶapW "=6EY}ΈX#_Ъ+sD#ZW=73Hp-D~ <uq$Az%շgOzy9*y%|e3y[X.Q0r|+ÄKml~ /Z1MVNk½7M80NoPͬhdSfي{h@QUz W,Qx(TL_hbhYQp3RtW¨Kyg2S@_ehK/)U*9**oRQB|[J&*Zҷ|8+X+,L61WoPxk:sXTŢ&f6pYzyEE,ZAF fNB؊բ%7ff m^[S淨qW. EX.:nsY A~y_d۰].[1^|8/9^JB/"`̫E`ް`V.8cz #K.+eP>r#?e/V2h^_1Xqc;FOW_cTlCF;~+G&0KFy20QYqe`p2Z)3k&o< I)+3rFf%NJ#P%y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隐藏的含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隐藏的含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隐藏的含义
[编辑本段]【解说】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喜极而泣.前四句由“忽传”到“初
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
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
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
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编辑本段]【问题探讨】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诗词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裳”,读shang呢,还是读cháng?
江苏省高邮市八桥中心小学 姚萍
古代汉语中的词是以单音节为主的,而现代汉语中的词是以双音节为主的,因此在教学古诗文时要特别注意不能把两个单音节词当成一个双音节词.
“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句中的“衣裳”是两个单音节词,指“衣”和“裳”.在古代,“衣”指上衣;“裳”读cháng,指遮蔽下身的衣服,像今天的裙裤,男女都可以穿.
现代汉语中的“衣裳”是双音节词,“裳”是轻声,读shang.古代汉语中没有“衣裳”这个词,所以这个“裳”读cháng,不能读成shang.
同样,该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的“妻子”,也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孩子”,有的资料上翻译为“老婆(老伴)和儿女”.所以,这里的“子”读zǐ,不读轻声.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
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吃食感情宣泄如奔流直下,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妆饰,句句有喜色,被清人浦起龙称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读杜心解》)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杜甫家人
草案 杜甫的家人历史记载比较少,按《杜甫传》看来,他的妻子姓杨,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
他有两个儿子宗文宗武.有一女名凤儿,安史之乱才出生.随后举家流离,均到过四川,后面到川东,最后流落湖南.杜甫死后,妻杨氏无奈何,变卖衣物,买了棺木,草草成殓,带了宗文、宗武,几个姨姑,把灵柩送到岳阳.又把坐的船卖掉,才在当地勉强殡葬.后来宗文、宗武虽然成长,但是进身无路,家道还是那么穷困.直到宗武的儿子嗣业长大,长年焦劳,费了不少事,求了许多人,才继续先人之志,把杜甫的灵柩送到洛阳惬师.这时杨氏已早病死,嗣业才得把祖父母的灵柩合葬在首阳山.离开杜甫的死已四十多年了.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快乐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喜极而泣。前四句由“忽传”到“初
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
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
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

全部展开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喜极而泣。前四句由“忽传”到“初
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
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
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
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
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吃食感情宣泄如奔流直下,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妆饰,句句有喜色,被清人浦起龙称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读杜心解》)

收起

我觉得百科说的很详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