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伯承的故事他的一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0 02:23:16
关于刘伯承的故事他的一生
xrcI-+y2̚{dz'UzԃԦIgH$8'&$1~J7b/_Z76dUVWw\SѲH`<<ܗow&?=\wvan>~ݩʗKO~GQqo$IOm?MAÌ6e:]s7oVu2ޣ-7N$+~ _N=yhâtm6'+SpdLɩf_c!5?韣9>v]iSjhWY c/,79UHd~c+sQxfX%vΨJ^|ǩH/eV?=G)Nd;u Ba|4sscJ^'& JrD+Xo>:zfE8:Sr5|n]q|NVZ:tNs!=VA9S|-;s)qski XH E ת{—OiWhПbK@穋sNNeN&q=9_2GӝIBR63OVL/:,ۏ?闏}!X[R1OGn5n1Sd9|o*'nq>'0&[޻SqSb 8s/1s8UN )Abݣlk H! e8zMf" `~4wq(écyۈX#ފ7ۇ|wS~|lW*U0ä[co +ho`yøM:' x !B| J)_"RVm'foԄ@ּqptJz땯ئ~yo{WI`&m7WA8fV0{ .ꝓ8({{2&#36&dwQtNJ)rY-V޴Mu6;*|Pu7=qoOF۔69-bĖN|SMasWJs>l8sпAydfᗏ?0?8մɞ=>s߇ģzd$g:ͬ8-wDt6w!Re{wټr9 eg?@;Fm:]t7$q+}2>G1^cd|Ib{3I\qkr W--3]NS6 —6 P=g3吚 v|zcX <O_@#CT"g(:[o&-g1YC/)ӸЯ vZ=Fi-o:z ȗhQKǥ7u@f(4g-a+n1ugXL 1͞::`f"E39^/@.c؄n2yri@_CKN: [9?זA [F -q-Pa`Bj\LVp$!IWA$c]ކ:["ZUl"iXjkM}+[GcNsƛT`7QS L*V 9ԞA (X^Y$W:͑U7ƅt ̓Nz}ԃB({=t嬗jAm*٦KVhܡ}uCs>UJF=Ir܊sWX㓤퍷q0wyL(O_&ܓy>! -U'O-xq ABW&`XZyJS'z_I]Ge ,l\G,OX}<"ЋX ܪ"rKٸpmw =AXV Owhq| ;UA;@ݲqt~%.~GP{p@E X?h-bz>_YU;B/vv- z0 ІV,YʙaMmp4N9S';#.Ĕ)Re` cڅQt oaeR;!#nD4%9F]g>AG'XAtP}RFbgzd+OD0n9([;}Eͪi^`]@/q T4 =*G0@P5#Z9L#4h!Wʵ-L(FAyp'-h~IkR~*a{xuE!$Mg@T$LeN8Յi!CQ'5{ pjq*=!!?[;@y!߬xU9=ti)Gې+U^-=Bnls>S 7Wkɥ@θ͊9ov+:)넙>^`&>70.1q0㮻:M:Gu΁^R\. \ʜA}>Ő}vb9X> Ԥϥ8fxaK-5|i?5` [ yB xX@ka+0|< e>.˂LfPj$a= l >]K&sK9_cͶ l2F bDG!n~%gq zKWwh%χ_>|lUfVķDiqN?# QׯD["p9}ΥĭD/\##hrs/dZBO[&soO$ÆjNW#e?Ov2dqX~%1f zRˎf6GK'3aD-C|awo4܏4⏖ti4vPݲ_h/&x>ON3]ł.J N\3o <5@$٦MAk8x١V_p4ToK{}6,ZWi-jRwa?PflnL10Wԣm c\bKljcDDű5uW{F6[!)?jО=^r<|a6zɵi@ YyW+-ST[δힾXWӑ8pjD= tF9,sLd|]4swCN5J|k܂lq i?ZQRizOD,8F">1T+ɧmTѫ\pҒ15٢PbJNa*ЧT#99b6(}ɪqawYEW`Q]x+Ґ)1pb~2jjtY(5NC5F1v|Ph6^ rCr?;w#,fJl8wέ孑S۱ c+̺ś=q8Czkh[DY_^KqIД;jP\BDCT֥y xѭ0,W&F&0>H]Le騯E tc"*0Y`m1)=st(\zL].: TblmK2q½U79aR#rFӧTtrp9OoM(p<}h30kESTN3<zPH=hU{\j;Sc<1Pmq~@dLeu2C+5zf˒mѩE:meW=C )ig庨ɸfj6@'س_Iu,<E&Q\gPO-h6|,!&~lMDP+)LLa|1F=6L8jJ(ӵX:~A> FơAt:;MXky"mM48Z ėf3 ?h"]LLZXa_,vBu̎!j_럤^5cn<Ψn0VX:`ItC5j /z ;3ܘAye:[dߚRux=_:8bb~ݹuo5TN $PRHܸt3)&(I IxL<`mD]W e4 2QkL24xtohө~w=Uz3KLSU݋Q.š{OkشlZYb`fk,i*=2;uuZNzxxP9-LXphу[xzgܺf>=l:oM;NE @F$n&Ԁ,݌uXQ"iU[n# <1~z %æ?3MXjqdBcC'v t%?(>CR{%Pn3y$Gvȉ"_dhKPڢ%Iи^܉`JPxgT'y~'`+/+xgi#X87ir[VPOA5!i!A'<SqA!e,RlZQ`aƔ w UM! B-障(84tDΡ=R Q썤RFMgO{@4 (:6ca"cGڽsHHfX:zDs>#FS*o3sI|ikHS/KĒDKV6)׮ǟ*4yW?xپSz;e,_ "3T wHϤ*6I-{u7Ҏ5ìInV=H E/x&q%/4Ow[{>'LPMn/MWgՈ=JonKsa7\Ub6deG{qO|8S4Dž 'ltn$EtB'"o$4W]nvG_@q4ˋ᎕g/"+ʳ_Mwk2ߙi]Ij}It[%/Js3@2G'1Wx.av4;lӴwhd+&T%ȉT#LgX % p{zg#&?u3\/)r2)HC4[@M)縬wmJ8_i~d hS,~ᅢByx P((->Ϡ5H=kbω?U)~ y?O+N.K5ͥT G4|-XGYuG ,9U~Ql F|I|j˝e(H&%xPb)N(w!F:C-d a#|X©u$G DҦU ]ZYl-b&S R#` cr[AuZc"c, ̭MBd`mNXdZG匸Mˤyݹr|?H@SkJ+{=(β\%~$h\S'®M<,\CG<=g(MsiY 2Jçy6^[ywjx8(/a z|B{~ԯ^fΚ2?ӝ Ye5mWN?իgAM"Dq]7}QC:IֹGE-݁ mUҐZ 96Z7!+io~L~@nCR<a&!GN QXwhd3{0qlߤKw)~}KC]R3Ot/2C)6^h=de&.a-W$~N9e W]Muc8R!A._8} rOۻ3$])QV;N]CSMَ3=Dh5]-6Yl|]l]:zEE;qcuh1e}=ij1^E:XLI66lWoЅ웬DwAz"66CPǕ !k% ;(8ԱNYJN*z^YLbr%3.!!K, %fq9#uo|`LIpHi/ئ2^j5L ;[&@qX>qwutK^pMs֫NJF(fi./eո!<ӐHAOJD[>8ٲ+3p 0yw;:ryJ%:a~g҉Q7DzX&URQJ m\nҺoC`nؽ+sXMP,+"ߋl1w܃o@K= EpE]K-H0 }CJ!DvFn]V}3MzۘbG+_Ūx0>8\kM'aBztX2=bFP#pRҏ?@h ,dK~PU"#]25>s/G6vf~H21 mU[96JJӇuu`c*qRv; Q5` G(,"⿤BUΏh*kG,"H8p@lfpQ`UNڠdK, .:F#Qz4ЍeB\F&E@Q2M8D=rF;:.# 6a"YySFaXKidŒK:PAiMՍ !n-SUm]3 T*O@pN"o{~,&cxc' TtG}hxփ$ 'ژ낒=ԅ9gѢRڽ7me'ȼZ͝t{(0fA>k*w)I*X@Mnlgb 8Oܲ]','ue!VFbT$>'/>Yd  4>οڢ)|zaڜːOTk"H~'? YeHUQYFoa-^1_G$xr6nTPw(G,|q>qe2wJ&ȪyS ^ -R&&[>@&tѩQ U+ 1f-u!ܧ0asD>( rSK|GIdMy߂:Y85Ob' :ei-[8 Ngе=ZwEFhr3h@Dc2?T'[zkMnaL2$mR%{h$+BNPpxYZPRb;,[PݤsW4RJ![-Qj)VZkk:GʚbƴC}iv2g{N\\ԑ"*Zڤ%K ~LD4qN! oq;Cy~ zj[0'Ft$7QЂ&22HgPPhX&HO5I뗝߶:Ps 7j9=-ڭ#˧Pō?8nd^)q>s^f[.)ԉzeFk@=|mX5y*}?vjr)/P |?2:D`Jcj5iM%@hYRzD i &6UJ;#VG̗]?a!EX(&."蹣ټѭݡcpu(Y}04Iղb+$zˉN41 v,M.T WCAD)!7`.4$[v XN3=ZFq3JLі1q{ 0`՟5K5w!-)R6rAXTc>h? f_~'8s%>jve6nulT.rd'JQbQ 38 yE@  Oh~.P*2瑑8-*DJ-:hA2ik3MC(-w]hwKDPE=ށ. ?KNKL@?ЊX'wlLŜzs*=Y|kQY,QLib`f<8`Uc5ـYyj{Lmmm3AXp咏bKǴWPɻaZ]֣CZcRW;ubnf ڔ4RYX;gVƅRӛ`gWHus2`NW ͙9Z}Wf^YѲbN/-jIbx h&]! F4ORA>Q ϪGCs}"SNE4 t/)&tԍK97ˏMR9 KHSB=ufY߷c=Xh`Rf@{%ج܂½;|"Yxjʒf_n0M >D!ɝzu1Q^(O"'S$6[ Xd$ 6^ti逰DMzEKWNxQ.R:mk$`mhiF8@3.sou-Tݬ0 fu¨dVDR /k|xoo<8byŗcE!A\gG،Yj Zg5TA[`r 9 i~K,~-34>W:/ tH)lI _PܥN:G1 @&so0;: C $V2]ką) [T#T~4D;{j+b"HY*oJ]pH{Yt٩u3$~ӷjքAДRke1$H|Kypa `7iQ;1 TC١z[ޫ6w:Kd4CPcם$Wjbk~hGiJ<,$b餿-T#zC/?#@NN/gH^,cYS^]4dvx̄h+qkufAbtQ2xilوt>Ry~q)e+5xwJmhFfhV7OK_q2Wj~.p^>}߲/jw/'RY'Bώ.{/[yɹ[yc/P)7JX5Z3G26DoV"z[_yjS ф݉5ž#[!oAR2B~T,asX+e黰ק>GSm4 BjRB̚{e}gM5D ǥ+FIH|1m=Ls$odrwgU~0wgqo2}e~-[Lo2}e~-[LQ[doɾߒ}%~K-[doɾߒ}%~K-[ɾQKВ3k J5GՌ&%=.(ܥf{QrEg$^֣pٖƬɠ/n!E-@Cwޖl@_f\>3;mp3Tb}g]M:+B6<ۼ)k:eⲓ"H+񲓜2:<ko IQzzJDžMxX}B98”s֊yuz+h0[sҕy_=C*K\*o0sT*KZ#)=bC̫/%z"w]!giXTr*Y9A̛&`qRb٩VtNFH?M3U`zFӭLfS>;Pj ~+0e0?2^yۢSrc7sӺђa]ŏia(Ƌ>q7^ Et!ѐsa\~QT5Műqx}M1ӢSR؊Xuɬ`'HJ?w5>})[!h::R1\rcͦ;ḿ#YɭjS(d(W?caV=ۉ2Ql>HK(jL"ob8OG.)*m6ojYc6[nɉ@O"/tu-W&^Un&N4bLz\ 6 $USS ga$:1x26}09酽tCElLRj}Q<> ;,86OՀfFQ̍e:T#=qm\pcѠ wt~kNY,p 1^߬=鄽?F# B 3A!kQPdrN:KcKl4ܧe@xX^9qb !3 Q\QY ;bn>n$eZwLp .'K=b.bp_7U^$u#f ?VSH'\ ~0j?] tw^|dF2 !S"\-ЙɞG?,&Dg6SV]墄#Q$ݤZ~NN沕*wnE/^Vv&2@ZA&-V8Ưxlbiz7+RiJ[X(/7FTdqKB3qd5t@YDM4␝n5j;瑱 KiFLU(#5(Ω$Ω)~G%HQ.=yMCܥT z,E|M)$ Y贕c rPs<^֯|7@앞w[lQԜڮaJ0@>PáuogJ3+vFtY1^4̦N;z~{qʺ?d0tN; \58Mz/vr SWJ3 n}M,;^?E,?.^kHZ7[+&Dd2$zeg9Ƥ/&ŀ<K|k䬰Ȑm6hbYambz/~V @v!Cc8'`xgZ ۊ)dB] R:S:BWAHk҃hx#(9'=G_ҭA.|c7ٵ_iKχc]~.pxOgzϯ .b" xA0ѹFj_EPfl/xw[qUdw]K:Jf%IIn6wU#wKb49Q=pCsGi( ,g('2܉.1H.{^C]S:*,9>m\\ lcZ `>b(qQHay˲& S(jGQFJL٩1#R㜦}xԄ;ؾI`q4ɇ7Ry5 ed{U7ݍ3V=d0.ک[3 4{XC+[]?e+,pBJzT>)m6ĆqБ^,ڏ6q3YChf" 3zIZ1H'I5A&?2<$_}{ǘډCxW vP?NL@/``Q3? UB'ιw5DCQOri8T&N8:O}$YzrD; N>cLNP0R;zNiv{Uh - lDW`k? {Nhl:$ zgr|?3^oYZfA{;J K% rDY%/jyZ"wyHUE-}ҲӺNo=j [arm0z^eZ_X{@{;#Sa@-y6C7S<ʣy=9ޘ@y6K.FW.|:bgX?듒:d?rl"emi,]9e(fx7apzH52c~h 2Tˈ5JE/c-/򍯶(Pb|> r׌~295k;*cz=:% m\%Bgwcx,TzLfF%6GPjh=fÙ7@=?Wh9(Ǵޔ>AbZ/Xjf56; tU?o۱ D/)7'{'{Ż u?`"h^|+ypR;ȯ$Or z&2)ʔ}*wk֑1أ҈?4݄;t3>0d h9ȭ o?:oL=Z7~)IS3 t*h]\KH]߇VaiBpG5h!g>ř:-\JKPIӨzM9ctXǿ<jJYEC8?6kBS'PJj (ÒA^BYWz?'c ÷\̭W", dt$jxZBߔqK#4s0ZQIqcYzŊxp){gds͙hh`26mcծ,1*)n]mh P'm6 hA(W'bA(Ayu:5OWo1woa㷦yG˴NGDsU Vt#Th- -׸t3)$LYզ"'h#ɸb9/49 O@*>L<=~gԒR̴v7( x1ݺx01#%k>C.ә/@T:aN .c =dA:;;}֭|4z뜾5mA{Ĵa!=SPܭi.ͰdJqnu;*ܝ&+_II'QʊNtD4Z}<#lZ'Aa3UdMFJ( %~;m) 1JW~zYgd8_-Fk -ˢn}Aռޙ]))^ɡ% S0ZuNlJp/dUMh

关于刘伯承的故事他的一生
关于刘伯承的故事
他的一生

关于刘伯承的故事他的一生
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战争起,刘伯承就威名远扬.他以一个旧军队名将的身份毅然投身于革命,被朱德赞誉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正是这种传统的美德与革命求新精神结合,为党的军事工作特别是其中的教育训练起到了奠基作用.韬略凝国粹
青史记殊荣刘帅伯承,古名将风.精于兵法,兼擅词工.平生百战,伤残遍身.昔年寿诞,贺诗如丛.叶帅此律,可赞一生:
太行游击费纠缠,
撑住平辽半壁山.
遍体弹痕余只眼,
寿君高唱凯歌旋.
细柳营中寂不哗,
枪垣炮堵即吾家.
将军五十人称健,
斩得倭酋不自夸.
生平
■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钻入,从右眼飞出.德医为他施手术共割74刀,术后称赞他是“军神”
■从苏联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归国后,立即被中央任命为军委参谋长,党内领导将他比作古代的兵圣孙子
■在江西瑞金,毛泽东希望他像黄埔军校那样,办一个“红埔”
■抗日战争中,蒋介石不得不表扬刘伯承智计过人;日本第一军专门组织“挺身队”,深入根据地,偷袭八路军总部并欲刺杀刘伯承等
刘伯承,原名明昭,字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开县农村.因父亲是个务农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刘伯承从小就被督促读书练字,后靠族亲资助入县城高等小学堂.15岁时父亡家贫,刘伯承回家务农,还到镇上卖字.1912年,他到重庆考入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当司务长、排长,此后因善于用兵在战火中职务不断提升.在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钻入,又从右眼飞出.德医诊所为他施手术共割74刀,他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忍受.那个傲慢的日耳曼军医手术后称赞他是“军神”.
刘伯承虽被称为川军名将,却痛感旧军队和官场黑暗,经同乡共产党员吴玉章启发,他离川到北京等地同赵世炎等结交,接受了马列主义,于1926年4月加入共产党.顺泸起义失败后,他东下武汉,拒绝国民党要人的拉拢.这时,周恩来要到南昌组织起义,他对刘伯承倾慕已久,刚刚相见便邀他作为军事助手.1927年8月1日起义时,刘伯承任统辖全军的参谋团参谋长,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第一位总参谋长.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后,刘伯承转赴苏联,先入高级步兵学校,又入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1930年回国后到上海,刘伯承立即被中央任命为军委参谋长,党内领导还将他比作古代的兵圣孙子.1932年,刘伯承进入江西瑞金.毛泽东希望他像大革命时办黄埔军校那样,办一个“红埔”.长征到达贵州时,中央又要他复任总参谋长.进入四川后,他因熟悉当地情况,率先遣队行动,抢渡金沙江,又与彝民首领歃血结盟,保证全军安全通过,接着又去指挥抢渡大渡河.
抗战开始后,刘伯承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率部挺进太行山.在创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斗争中,他与日寇作战时因地设伏,屡创歼灭战的奇迹.蒋介石在1938年洛阳的军事会议上也不得不表扬说,刘伯承智计过人,不愧是军事家.日本第一军专门组织敢死的“挺身队”,深入根据地,偷袭八路军总部并欲刺杀刘伯承等,刘伯承却以“敌进我进”的态度与之周旋.别人劝他注意安全,他不在乎地说:“自打从军起,我就做好了准备.路死路埋,沟死沟埋,狗吃了得个肉棺材.”解放战争中,他与邓小平一同率军挺进中原,决战淮海,进军大西南,在全国五大战略区中担负了打苦仗的重任.
解放后,刘伯承请辞西南军区司令员等职.当军委问他是否想任总参谋长时,他说,年纪大了,总长已当过四次了,还是去办学校、当教书先生吧!
1951年年初,在他主持下于南京成立了军事学院.1955年,他被授予元帅军衔,后受到不正确的批判.他自称是一名“残废军人”、“编外参谋”,潜心研究如何保卫国家安全.
60年代中后期,刘伯承身体日衰.1972年,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口授信件,对战略问题提出看法.后来他失去思维能力.1986年病逝.
背景
■当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要称他为“军事家”时,却被他改为“革命军人”
■解放后筹建陆军大学时,有人认为圆明园遗址的地理位置最佳,刘伯承却认为这里是文化遗迹,军队不应占用
刘伯承不愿别人称他为军事家.当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要称他为“军事家”时,被他改为“革命军人”.这不仅是出于谦虚,而且更在于他深知革命与军人两者结合的意义.
回顾刘伯承走过的道路,与朱德、叶挺有近似之处,即同样出身于中国近代受压迫的农家,为改变自身、家庭和国家的命运走上投军之路,并接受清朝“新政”后开办的讲武堂的教育.然而,这些依照德国、日本模式建立的军校,并不能改变中国落后挨打和腐败内乱的面貌,从这里毕业的军官大都成为军阀的工具.刘伯承与他川军中的同事最后分道扬镳,选择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并把自己的军事才能奉献出来,才创造了战史上的辉煌.
在将星灿烂的近代战争史上,刘伯承是把国外先进军事科学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典范.他特别注重翻译外国军事书籍,同时也珍爱中国的优良传统.1950年,中央军委决定筹建陆军大学时,有人认为圆明园遗址的地理位置最佳.刘伯承却认为这里有文化遗迹,军队不应占用,最后选择了南京国民党中央军校的旧址.
故事
■刘伯承打仗善于总结,南昌起义失利后他到了苏联,马上总结出四项弱点和八条行动错误
■当他率勇士们星夜兼程夺下泸定桥后,无比激动地上去连跺三脚
自古猛将往往出自伍卒.刘伯承军校毕业后当排长打第一仗,见对方是乌合之众的土匪,就下令冲锋并带头猛扑上去.上司虽表扬其勇敢,他却自认“有勇无谋,没有打好”.此后,他每打一仗都要思考,都要总结.南昌起义失利后,他到了苏联,马上总结出四项弱点和八条行动错误.
在红军中,他虽是参谋长,却总在第一线指挥,并结合实地考察提出办法.抢渡大渡河时,他亲自站在河岸上组织炮火掩护并调配部队.在安顺场以一条小船抢渡成功后,他又计算以现有渡船全军需一个月才能过河,必须再夺北面的泸定桥.当他率勇士们星夜兼程夺下此桥后,无比激动地上去连跺三脚说:“泸定桥啊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多少心血!”
进入抗日前线后,面对狡猾又凶悍的日军,刘伯承注意勘察战场设巧计.神头岭伏击战前,司令部按地图先是确定在岭上埋伏,打岭下公路上通过之敌.刘伯承亲自去看地形,发现公路实际是在岭上,连说:“粗枝大叶可要害死人啊!”他及时改变了设伏方案,一战歼灭了鬼子1000多人.刘伯承也注意学习日军的长处,百团大战中关家垴一战后,他马上去看敌人阵地,发现鬼子临时挖的“猫耳洞”对防炮很有用,便推广到各部队.国内盛传刘伯承是“武神投胎”,其实他打仗巧的原因恰恰在于擅长动脑并深入实践,这也正?

刘伯承简历
刘伯承与邓小平的亲密关系一向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之间团结互助的宣传典范,后人以“刘邓不可分”来形容两人亲密的朋友关系。这段友情一直延续到刘逝世。1892年12月4日——出生于四川开县(现重庆市开县)。
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
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1日——与周恩来等人发动南昌起义。
19...

全部展开

刘伯承简历
刘伯承与邓小平的亲密关系一向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之间团结互助的宣传典范,后人以“刘邓不可分”来形容两人亲密的朋友关系。这段友情一直延续到刘逝世。1892年12月4日——出生于四川开县(现重庆市开县)。
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
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1日——与周恩来等人发动南昌起义。
1930年8月——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兼长江局军委书记。
1932年10月——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37年——任八路军129师师长。组织夜袭阳明堡机场。建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1940年8月—12月——与彭德怀一同领导百团大战。
1947年6月——与邓小平率领12万军队进攻大别山,被认为是国共内战的转折点。
1951年1月——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
1955年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6年1月起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任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刘伯承 (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 原名刘明昭。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1892年12月4日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少年时投笔从戎,立志报国。1911年在开县参加响应辛亥革命的学生军。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3年参加四川讨袁(世凯)军。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战争中,历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16年3月在攻占丰都时右眼中弹致残。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的战争中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前敌指挥官,被誉为“川中名将”。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与杨暗公、朱德等发动沪顺起义,任起义军四川各路总指挥。1927年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1928年留学苏联。1930年夏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长江局军委书记,协助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37年1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任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10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第四次反“围剿”作战。长征中兼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1935年1月,参加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拥护毛泽东的主张。5月,指挥干部团一部抢占皎平渡,保证了全军顺利北渡金沙江。尔后与聂荣臻率先遣队为全军开路,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5月25日率红一师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他坚定地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同张国焘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
刘伯承在战争中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组织指挥所部进行了夜袭阳明堡、七亘村伏击战以及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后又取得了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和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的胜利,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40年组织部队参加百团大战。后组织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汇合的武装集团,实行主力地方化,并组建大量武装工作队,实行“敌进我进”,向敌占区的城镇据点和交通线出击,挫败日伪军的“蚕食”和“扫荡”,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同时多次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对根据地的进犯。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945年9月起与政委邓小平指挥了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有力地支持了毛泽东、周恩来在重庆同蒋介石的和平谈判。1946年8月率主力部队开赴冀鲁豫前线,组织陇海、定陶、巨(野)金(乡)鱼(台)和豫北等九个大规模的战役,歼灭和钳制了大量国民党军,解放大片地区,有力地配合其他战场击破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1947年6月,与邓小平率十二万大军突破黄河河防,组织指挥鲁西南战役,随即远离根据地,千里跃进大别山,深入敌腹心地区,立足生根,多次打破敌重兵围攻。9月起与进军豫皖苏的陈(毅)粟(裕)野战军和进军豫西的陈(赓)谢(富治)集团密切协同,在江淮河汉之间大量歼灭敌人,迫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1948年11月参与指挥淮海战役,取得战略决战的重大胜利。1949年4月参与指挥渡江战役,并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解放了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的广大地区。同年冬,指挥西南战役,执行远距离迂回包围的作战方针,解放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1949年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
他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不懈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运用于中国战争的实践之中。其作战谋略和指挥艺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50年底,他领导组建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后兼政委)。1954年起先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1957年9月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1959年后还曾负责战略研究工作,为推进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是中共第七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66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他还是第二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2年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病逝。主要军事论著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1982)。
元帅其他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原名刘明昭。1892年 12月4日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1911年在万县参加响应辛亥革命的学生军。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翌年参加四川讨袁(世凯)军。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中,历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16年3月率四川护国军第4 支队攻占丰都县城时右眼中弹致残。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的战争中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前敌指挥官,取得了驰援龙泉驿等战斗的胜利,曾被誉为川中名将。
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任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委员,与杨公、朱德等发动泸州、顺庆(今南充)起义,任起义军四川各路总指挥(后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5军军长),率起义部队与四川军阀作战,策应北伐战争。1927年起义部队失败后,徒步出川,绕道陕西到武汉,接受中共中央指示转往南昌,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1928年留学苏联。同年夏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军事问题补充报告。1930年夏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江局军委书记。12月回到上海,协助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32年1月进入中央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0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反对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在作战指挥上的教条主义错误,被撤销总参谋长职务,调任第 5军团参谋长。长征初期参与指挥5军团殿后,掩护中央机关通过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934年底复任总参谋长并兼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1935年1月参加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会后,协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指挥干部团一部抢占皎平渡,保证全军顺利北渡金沙江。5月,任先遣队司令,与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部为全军开路。进入大凉山时,坚定地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 尔后率第1师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第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坚定地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同张国焘分裂活动进行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在山西前线组织所部进行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等战斗。1938年后,与政治委员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等组织指挥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之后又取得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和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的胜利,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40年组织部队参加百团大战,破击正太、平汉、白晋、同蒲等铁路交通线。在日伪军加紧实施“囚笼政策”、分割和封锁抗日根据地时,积极组织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游击集团,实行主力地方化,并组建大量武装工作队,实行“敌进我进”,向敌占区的城镇据点和交通线出击,在被动中争得主动,挫败日伪军的“蚕食”和“扫荡”,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同时多次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对根据地的进犯。1943年9月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后回到晋冀鲁豫根据地,领导全区军民举行对日大反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945年9月起与政治委员邓小平组织指挥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沉重打击了向解放区进攻的国民党军,粉碎了国民党军控制晋东南和打通平汉铁路的企图。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与邓小平率主力部队开赴冀鲁豫前线,以大踏步进退的运动战,在10个月内连续组织陇海、定陶、巨金鱼和豫北等9个大规模的战役,歼灭和钳制大量国民党军,解放大片地区,有力地配合其他战场击破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1947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指示,与邓小平率12万大军突破黄河河防,组织指挥鲁西南战役。随即远离根据地,进军大别山,深入敌腹心地区,依靠群众,立足生根,并多次打破敌人重兵围攻。9月起与进军豫皖苏的陈(毅)粟(裕)野战军和进军豫西的陈(赓)谢(富治)集团密切协同,在江淮河汉之间大量歼灭敌人,经过10个多月的艰苦作战,扩大了中原解放区,迫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1948年11月起,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与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中共淮海前线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中原部队进行淮海战役,取得战略决战的重大胜利。1949年4月,他与总前委其他领导人一起指挥渡江战役,并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解放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的广大地区。同年冬,指挥第二野战军主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第一野战军一部配合下进行西南战役,执行远距离迂回包围的作战方针,拊敌侧背,断敌逃路,解放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1949年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1950年冬,他领导组建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后兼政治委员)。1954年起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1957年9月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1958年因所谓教条主义受到错误的批评。1959年后还曾负责中共中央军委战略研究工作。他一贯主张“治军必先治校”。在院校工作中坚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指导教学和学术研究,在继承和发扬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外军的先进经验。他组织大规模的教材编写和翻译工作,亲自撰写、审定和翻译了一批军政教材。积极建设又红又专的师资队伍,团结教育旧军官出身的教员。重视合同作战的训练,并陆续开设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等系,为后来建立各军种、兵种指挥院校和形成比较完整的军事院校体系奠定了基础,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培养了德才兼备的中高级干部。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66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他还是第二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2年后,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刘伯承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攻读古今中外军事名著,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之中。他对于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等都有独到的论述。其作战谋略和指挥艺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主要军事论著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1982)。另有《合同战术》(1942)、《论苏军合围钳形攻势》(1949)等大量译著。

故事1
巧妙用兵 两伏七亘村
1937年10月25日,时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的刘伯承获悉日军二十师团的迂回部队向平定县城开进,其运送军械弹药粮草的辎重部队约千余人在测鱼镇宿营。测鱼镇东部的七亘村一带地形复杂,道路弯曲,正太公路由此通过。刘伯承判断,测鱼镇之敌第二天必定经七亘村向平定县城运送军用物资,即令三八六旅三营利用七亘村一带的有利地形,力求打一次漂亮的伏击战,歼击敌军,夺其辎重,切断二十师团的后方补给线。
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听说八路军要在七亘村伏击装备精良、不可一世的侵华日军,非常怀疑。认为国民党的数万正规大军都不能阻挡日军入侵山西,八路军又怎么能与日军相匹敌呢?刘伯承要用七亘村伏击战的胜利,治一治国民党军队的“恐日症”。
10月26日拂晓,天刚蒙蒙亮,驻扎在测鱼镇的日军辎重部队,在200余名步兵的掩护下,沿公路大摇大摆地向平定方向开进。9点钟左右,日军先头部队进入了三营的火力范围,三营战士把这股敌人放了过去,其他敌人看到先头部队部队平安无事,即紧随其向前运动。当敌辎重部队进入三营的伏击圈时,三营抓住战机,向其发起突然攻击,以猛烈的机枪、手榴弹火力大量杀伤敌人。顿时,枪炮声、喊杀声连成一片,直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晕头转向。随即,八路军战士个个像猛虎下山,向敌群冲击,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使敌人的队形大乱。敌人前后被三营的火力和冲入敌阵的战士所截,左右被道路两侧的地形所阻,兵力无法展开,火力不能发挥,掩护部队也发挥不了作用,被八路军战士打得死的死、伤的伤,完全失去了指挥和抵抗能力。后尾掩护的少数兵力见大势已去,惧怕被歼,丢下物资和其他人员,狼狈地向测鱼镇方向回窜。
这次战斗,激战两个多小时,毙敌300余人,缴获骡马300多匹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胜利。
敌运输部队被八路军歼灭后,日军运送军用物资的计划落空,前方急如星火,后方亦如热锅上的蚂蚁。日军依据用兵“不得遵常”的道理,认为八路军伏击胜利后,一定会转移别处,绝不再再在七亘村设伏。所以,一面组织部队到七亘村收集、搬运尸体,一面调整力量,准备继续从七亘村一带通过,向平定方向运送军用物资。
刘伯承神机妙算,准确判断敌人运送军用物资未成,前方弹药粮草告急,一定会千方百计再次运送。且向平定前方机动没有道路绕行,七亘村是再次运送物资的必经之路。另外,刘伯承抓住敌人用兵教条的心理,对“不得遵常”的用兵之道,反其道而用之,大胆决定再次在七亘村设伏。为了进一步迷惑日军,诱骗其上当,刘伯承又使用了疑兵之计。当日军派重兵来七亘村实施报复时,他让第三八六旅主力佯装慌忙败退,制造八路军已被驱走的假象。第三八六旅主力在附近山里绕行一圈,乘夜又秘密返回到七亘村设置伏击阵地,主攻任务仍由第三营担负,不过伏击地点由村东移到了村西。
28日上午,敌人由测鱼镇出动,沿原路向平定方向开进。这次,敌人吸取上次遭伏击的教训,以100余名骑兵开道侦察,300余名步兵殿后掩护,辎重部队摆在中间,相信可以万无一失。敌先头部队接近七亘村后,其侦察分队进行了严密搜索。三八六旅三营的战士沉着镇静,严密伪装不动声色,以致敌人走到跟前都没有被发现。在敌人确信没有伏兵,其先头部队的骑兵才摇摇晃晃地通过八路军的伏击地区。待敌辎重部队进入伏击圈后,三营指挥员一声下,埋伏在七亘村西侧的战士,对敌发起了猛烈袭击。随后,战士们又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了面对面的搏斗。激战到黄昏,又毙敌100余名,缴获骡马数十匹,余敌向平定方向逃窜。
在短短的三天之内,刘伯承指挥八路军部队,采用“重叠的设伏”战术,在七亘村连续两次伏击日军的辎重部队,毙敌400余人,缴获骡马近400匹及大批军用物资,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侵华日军尝到了八路军的厉害。
七亘村伏击战斗结束后,刘伯承将缴获的日军战马、军刀、大衣等战利品,拿出一部分送给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让他看看八路军是怎样战胜侵华日军的。卫立煌亲自点验过目,对刘伯承率领八路军战士对日军作战取得的辉煌战绩,敬佩不已,称七亘村伏击战是大胆巧妙用兵的奇迹,不得不承认:“还是八路军的机动灵活的战术好,接连打了好几个大胜仗”。
故事2
“狭路相逢勇者胜”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像一支利箭直插大别山。25日夜,当刘伯承率野战军指挥部和第六纵队到达汝河北岸,准备渡河时,汝河南岸渡口已被敌吴绍周的八十五师占领了。河上船只,已被敌人搜砸一空。这时,在后面尾追野战军的3个师,距汝河北岸仅五六十里。情况尤分紧急,真有“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之势。
此刻,刘伯承把指挥部前移到六纵司令部。在北岸河口附近一间小屋里,召集六纵干部举行紧急会议。
屋里的人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直沉默的刘伯承,微微抬起了头,用他分外沉着、安详的眼光巡视了每张焦急的面孔,他开了口:“同志们!情况确实严重,我们已经听到追击我们的敌人的炮声了!如果让后面敌人赶到,把我们夹在中间,不仅影响战略跃进,而且有全军覆灭的危险!”说到这里,他的声调变了,坚毅有力地说:“自古‘狭路相逢勇者胜!’”他用拳斗撞击着桌面,更高声地重复着:“现在要用进攻的手段来对付进攻的敌人,狭路相逢勇者胜!同志们明白吗?从现在起,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敌人的飞机大炮,我们要从敌人的阵地上打开一条血路冲过去!只要我们坚决勇敢,不怕牺牲,就一定能打过去!”
政委邓小平点了点头说:“我同意司令员的意见,我们就是要用顽强的战斗作风,把敌人压垮,压倒,叫他让路!”
刘伯承和邓小平的进攻命令,通过电话立刻传遍了整个部队。午夜12点,部队开始行动。刘伯承和邓小平亲自来到河边,具体指挥强渡。
六纵队指战员英勇奋战,终于在天亮前杀开了一条血路,突过汝河,占领了南岸阵地。但整个形势仍很紧张。敌人像输红了眼的赌棍,企图夺回阵地,堵住口子,阻止大部队渡河。担任打开道路、副食全军渡河的前卫团,遭到了敌炮火的猛烈轰击,炮弹不时地打到团指挥所的院内。
这时,刘伯承、邓小平突然来到指挥所。前卫团指挥员担心首长的安全,劝他们躲开敌人的炮火,他们没有理会,蹲在院子里,摊开地图,仔细地研究起来,敌人炮火更加密集,刘伯承一边看着地图,一边详细地询问前卫团指挥员是如何部署兵力的,甚至连一些技术上的细节也查问到了。
平时,部队指挥员都非常喜欢刘伯承这样提问题,可这会儿,因为担心首长的安全,他们确实有些不耐烦,急得搓手跺脚。刘伯承看出了他们的心思,严肃地说:“同志啊,不是我信不过,而是你们的任务太重要了!现在,还不能松劲,敌人的反击很猛,能否保住阵地,可是关系到全军的命运啊!”
刘伯承、邓小平亲临前卫团指挥作战,给部队指挥员极大的鼓舞,各级指挥员身先士卒,经过整整一夜的拚杀,不但在南岸站住了脚,而且还不断扩大,在敌阵中撕开了一个大口子,使后面的大部队和直属机关在尾追之敌赶到之前,全部渡过了汝河。
强渡汝河后,刘伯承又指挥部队徒步涉过淮河,率大军进入了大别山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进了蒋介石国民党的心脏,把人民解放战争的车轮开到了国民党统治区

收起

第一个答案有1个错误。 是72刀不是74刀

刘伯承
1892年生,曾用名刘伯坚,四川省开县人。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辛亥革命时期从军,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护国、护法战争,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先后在高级步兵学校及伏龙...

全部展开

刘伯承
1892年生,曾用名刘伯坚,四川省开县人。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辛亥革命时期从军,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护国、护法战争,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先后在高级步兵学校及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红军大学副校长,中央援西军司令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 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 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南京市市长。
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4月起任第二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0年辞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1982年后因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国家和军队领导职务。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至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曾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故事1
巧妙用兵 两伏七亘村
1937年10月25日,时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的刘伯承获悉日军二十师团的迂回部队向平定县城开进,其运送军械弹药粮草的辎重部队约千余人在测鱼镇宿营。测鱼镇东部的七亘村一带地形复杂,道路弯曲,正太公路由此通过。刘伯承判断,测鱼镇之敌第二天必定经七亘村向平定县城运送军用物资,即令三八六旅三营利用七亘村一带的有利地形,力求打一次漂亮的伏击战,歼击敌军,夺其辎重,切断二十师团的后方补给线。
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听说八路军要在七亘村伏击装备精良、不可一世的侵华日军,非常怀疑。认为国民党的数万正规大军都不能阻挡日军入侵山西,八路军又怎么能与日军相匹敌呢?刘伯承要用七亘村伏击战的胜利,治一治国民党军队的“恐日症”。
10月26日拂晓,天刚蒙蒙亮,驻扎在测鱼镇的日军辎重部队,在200余名步兵的掩护下,沿公路大摇大摆地向平定方向开进。9点钟左右,日军先头部队进入了三营的火力范围,三营战士把这股敌人放了过去,其他敌人看到先头部队部队平安无事,即紧随其向前运动。当敌辎重部队进入三营的伏击圈时,三营抓住战机,向其发起突然攻击,以猛烈的机枪、手榴弹火力大量杀伤敌人。顿时,枪炮声、喊杀声连成一片,直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晕头转向。随即,八路军战士个个像猛虎下山,向敌群冲击,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使敌人的队形大乱。敌人前后被三营的火力和冲入敌阵的战士所截,左右被道路两侧的地形所阻,兵力无法展开,火力不能发挥,掩护部队也发挥不了作用,被八路军战士打得死的死、伤的伤,完全失去了指挥和抵抗能力。后尾掩护的少数兵力见大势已去,惧怕被歼,丢下物资和其他人员,狼狈地向测鱼镇方向回窜。
这次战斗,激战两个多小时,毙敌300余人,缴获骡马300多匹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胜利。
敌运输部队被八路军歼灭后,日军运送军用物资的计划落空,前方急如星火,后方亦如热锅上的蚂蚁。日军依据用兵“不得遵常”的道理,认为八路军伏击胜利后,一定会转移别处,绝不再再在七亘村设伏。所以,一面组织部队到七亘村收集、搬运尸体,一面调整力量,准备继续从七亘村一带通过,向平定方向运送军用物资。
刘伯承神机妙算,准确判断敌人运送军用物资未成,前方弹药粮草告急,一定会千方百计再次运送。且向平定前方机动没有道路绕行,七亘村是再次运送物资的必经之路。另外,刘伯承抓住敌人用兵教条的心理,对“不得遵常”的用兵之道,反其道而用之,大胆决定再次在七亘村设伏。为了进一步迷惑日军,诱骗其上当,刘伯承又使用了疑兵之计。当日军派重兵来七亘村实施报复时,他让第三八六旅主力佯装慌忙败退,制造八路军已被驱走的假象。第三八六旅主力在附近山里绕行一圈,乘夜又秘密返回到七亘村设置伏击阵地,主攻任务仍由第三营担负,不过伏击地点由村东移到了村西。
28日上午,敌人由测鱼镇出动,沿原路向平定方向开进。这次,敌人吸取上次遭伏击的教训,以100余名骑兵开道侦察,300余名步兵殿后掩护,辎重部队摆在中间,相信可以万无一失。敌先头部队接近七亘村后,其侦察分队进行了严密搜索。三八六旅三营的战士沉着镇静,严密伪装不动声色,以致敌人走到跟前都没有被发现。在敌人确信没有伏兵,其先头部队的骑兵才摇摇晃晃地通过八路军的伏击地区。待敌辎重部队进入伏击圈后,三营指挥员一声令下,埋伏在七亘村西侧的战士,对敌发起了猛烈袭击。随后,战士们又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了面对面的搏斗。激战到黄昏,又毙敌100余名,缴获骡马数十匹,余敌向平定方向逃窜。
在短短的三天之内,刘伯承指挥八路军部队,采用“重叠的设伏”战术,在七亘村连续两次伏击日军的辎重部队,毙敌400余人,缴获骡马近400匹及大批军用物资,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侵华日军尝到了八路军的厉害。
七亘村伏击战斗结束后,刘伯承将缴获的日军战马、军刀、大衣等战利品,拿出一部分送给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让他看看八路军是怎样战胜侵华日军的。卫立煌亲自点验过目,对刘伯承率领八路军战士对日军作战取得的辉煌战绩,敬佩不已,称七亘村伏击战是大胆巧妙用兵的奇迹,不得不承认:“还是八路军的机动灵活的战术好,接连打了好几个大胜仗”。
故事2
“狭路相逢勇者胜”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像一支利箭直插大别山。25日夜,当刘伯承率野战军指挥部和第六纵队到达汝河北岸,准备渡河时,汝河南岸渡口已被敌吴绍周的八十五师占领了。河上船只,已被敌人搜砸一空。这时,在后面尾追野战军的3个师,距汝河北岸仅五六十里。情况尤分紧急,真有“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之势。
此刻,刘伯承把指挥部前移到六纵司令部。在北岸河口附近一间小屋里,召集六纵干部举行紧急会议。
屋里的人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直沉默的刘伯承,微微抬起了头,用他分外沉着、安详的眼光巡视了每张焦急的面孔,他开了口:“同志们!情况确实严重,我们已经听到追击我们的敌人的炮声了!如果让后面敌人赶到,把我们夹在中间,不仅影响战略跃进,而且有全军覆灭的危险!”说到这里,他的声调变了,坚毅有力地说:“自古‘狭路相逢勇者胜!’”他用拳斗撞击着桌面,更高声地重复着:“现在要用进攻的手段来对付进攻的敌人,狭路相逢勇者胜!同志们明白吗?从现在起,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敌人的飞机大炮,我们要从敌人的阵地上打开一条血路冲过去!只要我们坚决勇敢,不怕牺牲,就一定能打过去!”
政委邓小平点了点头说:“我同意司令员的意见,我们就是要用顽强的战斗作风,把敌人压垮,压倒,叫他让路!”
刘伯承和邓小平的进攻命令,通过电话立刻传遍了整个部队。午夜12点,部队开始行动。刘伯承和邓小平亲自来到河边,具体指挥强渡。
六纵队指战员英勇奋战,终于在天亮前杀开了一条血路,突过汝河,占领了南岸阵地。但整个形势仍很紧张。敌人像输红了眼的赌棍,企图夺回阵地,堵住口子,阻止大部队渡河。担任打开道路、副食全军渡河的前卫团,遭到了敌炮火的猛烈轰击,炮弹不时地打到团指挥所的院内。
这时,刘伯承、邓小平突然来到指挥所。前卫团指挥员担心首长的安全,劝他们躲开敌人的炮火,他们没有理会,蹲在院子里,摊开地图,仔细地研究起来,敌人炮火更加密集,刘伯承一边看着地图,一边详细地询问前卫团指挥员是如何部署兵力的,甚至连一些技术上的细节也查问到了。
平时,部队指挥员都非常喜欢刘伯承这样提问题,可这会儿,因为担心首长的安全,他们确实有些不耐烦,急得搓手跺脚。刘伯承看出了他们的心思,严肃地说:“同志啊,不是我信不过,而是你们的任务太重要了!现在,还不能松劲,敌人的反击很猛,能否保住阵地,可是关系到全军的命运啊!”
刘伯承、邓小平亲临前卫团指挥作战,给部队指挥员极大的鼓舞,各级指挥员身先士卒,经过整整一夜的拚杀,不但在南岸站住了脚,而且还不断扩大,在敌阵中撕开了一个大口子,使后面的大部队和直属机关在尾追之敌赶到之前,全部渡过了汝河。
强渡汝河后,刘伯承又指挥部队徒步涉过淮河,率大军进入了大别山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进了蒋介石国民党的心脏,把人民解放战争的车轮开到了国民党统治区
故事3
“孩子的惨死是有贡献的!”
刘伯承元帅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曾经是七个孩子的父亲。为人们所熟知的儿子刘蒙、太行、太迟,女儿密群、雁翎、解先等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很有成就。唯一令人遗憾、也是鲜为人知的是大女儿刘华北在延安保育院时被敌人暗杀,这件事一直深深刺痛着刘帅夫妇的心。
那是1943年9月,刘伯承夫妇从前线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并准备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由于忙着工作,他一直抽不出时间去保育院看望孩子。直到1945年6月七大闭幕,在返回前线的三天前,他才准备抽出两天时间陪陪孩子们。这天他特意准备了小礼物,还洗了澡、刮了胡子,笑着问妻子汪荣华说:“明天,该去看我们的女儿——华北他们了,这回刮了胡子,他们该不怕我扎小脸了吧?”
夏天的夜晚是那样静、又那样长。在黎明还未到来时,刘伯承突然被隔壁窑洞的电话铃声惊醒。他急忙披衣起床,以为是中央有什么紧急通知。通讯员急急忙忙距进来,紧张地说:“中央保育院打来电话,叫你和汪阿姨快去一趟,华北她……”话没说完就停住了。
“怎么,华北她得急病了?”妈妈急于弄清情况。
警卫员说:“电话上叫你们马上就去,我去备马。”
刘伯承挡住他说:“等天亮再去吧,免得惊醒大家。”话音刚落,催促他们的电话又来了。
汪荣华说:“可能是急病,别让老师、阿姨们着急了,咱们就去吧。”
“那就走吧,用不骑马。”
走进保育院,孩子们还在梦中,只有值夜班的阿姨紧张地巡视着,办公室里亮着灯光,在场的人都极紧张,焦灼的情绪笼罩着整个保育院。
当伯承夫妇一走进办公室,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所长拉着他们夫妇的手,声音颤抖着说:“首长,所里今夜出了大事。我们麻痹大意、失去警惕性,华北她……她被敌人谋害了。”如同晴天霹雳,刘伯承夫妇几乎昏倒,虽然他们一时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心里却象被戳了一刀,他极力控制着自己说:“安定!……孩子在哪儿?”
所长领着他们带到隔壁的一个小窑洞里,小床上躺着心爱的女儿华北,汪荣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失声痛哭着扑倒在孩子身上:“孩子、好孩子,你睁眼看看爸爸妈妈吧,我们来迟了……”
刘伯承颤抖着又手抚摸孩子的脸,眼泪同样从他没有来得及带假眼球的右眼眶里流出来,打湿了女儿的白被单。
所长悲伤地向刘伯承夫妇讲述了孩子被害的经过:“凶手在半夜窜进院来,迅速暗杀了华北。这是敌人有预谋、有串联的犯罪行为,我们一定要查清,替孩子报仇。”
刘伯承以非凡的忍耐力克制着,只见他额头上冒着豆大的汗珠,全身的内衣都被汗水浸透了。他拉起被单深情地把女儿盖好,对周围的人说:“敌人以为杀了我刘伯承的女儿,我就会对他们手软吗?这是痴心妄想,华北不仅是我的女儿,也是党和人民的女儿!孩子的惨死是有贡献的!它要我们不能忘记阶级斗争,要是敌人不投降,就坚决把他们彻底消灭!正如你们大家分析的一样,这个惨案肯定是政治性的,但我们决不能中他们的计。”最后他又说:“这件事让保卫部门的同志去清查处理,不要草木皆兵,随便怀疑自己的同志,敌人是跑不了的。”
第二天,刘伯承夫妇把女儿安葬在延河之滨、把另一个孩子依然留在保育院里,又整装起程返回太行前线,投入了新的战斗。
故事4
刘伯承的办学公式
南京军事学院的一些老教员、老学员经常谈起这个公式——杨得志+罗哈里斯基+麦克阿瑟-“戈尔洛夫”=X?,其实,这个刘伯承办学公式里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当然,在描述之前,应该稍加注释。
杨得志,1928年参加红军,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团长、旅长、师长、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是著名的战将,入学时为华北军区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入学后不久,即赴朝作战,先后任十九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
罗哈里斯基,即H·A·韦廖夫金—拉哈尔斯基,苏军中将。1941年8月至1994年6月,任苏军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在军事学术上有较深造诣。时为苏军总顾问,率20多位苏军顾问驻南京军事学院。
麦克阿瑟,1903年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39岁时任西点军校校长,典型的“西点式”军人 。历任驻菲律宾美军兵团司令、总司令。1941年任远东军总司令,1945年任太平洋美军总司令,盟国驻日本占领军总司令。1950年侵朝战争爆发后,任“联合国总司令”。
“戈尔洛夫”,我国在40年代翻译的一个苏联剧本《前线》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盲目自大,保守落后的典型人物。40年代初,延安曾多次上演这个话剧,在观众中有较大影响。这个公式的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杨得志——在这里代表“我”情。因为杨得志是由军事学院调往朝鲜前线的,是将学院教学与战争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以我为主,就是从我军实际出发,为我军建设服务。
罗哈里斯基——在这里代表“友”情。吸取苏军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作为军事教学的参考。
麦克阿瑟——在这里代表“敌”情。即将朝鲜半岛的敌情与军事学院的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运用最新军事住处辅助教学,有针对性地研究美军装备、编制、指挥、作战等问题。
“戈尔洛夫”——在这里代表保守、落后、机械,也可以说是教条主义的形象化。其意自明,不必赘述。
故事5
“猫论”源自刘伯承
“猫论”,曾和“石头论”一起,被作为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践第一的两个主要论点。“黑猫、白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以下简称“猫论”),作为邓小平同志的一句名言,不仅在国内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且在国外也遐迩闻名,广为流传。而邓小平“猫论”的提出却是吸收借鉴刘伯承军事思想的结果。
把“猫论”用来阐释一种思想观点的,首先是刘伯承。刘伯承是我军著名的军事家,善于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拘泥于教条,战略战术机动灵活,以打胜仗为最终目的。因之,这位农民出身的军事家,每逢大战在即,经常脱口而出:“不管是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以此来说明一个相互而深刻的道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由于这句话生动形象,很适合当时干部战士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 ,深受一二九师和二野指战员的喜爱。
邓小平与刘伯承既是同乡,又是长期共同战斗的战友,加之他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无论是指挥打仗,还是领导建设,都特别强调从实际出发。所以,对于刘伯承常说的这句乡话,自然十分理解,非常赞同,将其从军事领域引入整个社会领域,以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反对极“左”思潮,倡导和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
1962年,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在农业问题上,由于在农村人民公社的实际工作中,许多地区违反按劳分配的等价交换原则,犯了刮“共产风”和其他平均主义的错误。所以,高速农业生产关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成了调整时期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和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认为: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为了形象地表达这一正确观点,邓小平引用了刘伯承说过的“不管是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四川话。在当时的情况下,它充分体现了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反映了他对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内部生产关系的深刻认识。 从此,“猫论”便不胫而走,很快流传起来。
参考资料:北方教育网
回答者: jopsp - 七级 2006-11-24 14:01
刘伯承
刘伯承 (1892.12.4—1986.10.7)原名刘明昭。1892年12月4日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1911年在开县参加响应辛亥革命的学生军。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3年参加四川讨袁(世凯)军。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战争中,历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16年3月在攻占丰都时右眼中弹致残。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的战争中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前敌指挥官,被誉为川中名将。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与杨暗公、朱德等发动沪顺起义,任起义军四川各路总指挥。1927年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1928年留学苏联。1930年夏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长江局军委书记,协助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37年1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任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10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第四次反“围剿”作战。长征中兼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1935年1月,参加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拥护毛泽东的主张。5月,指挥干部团一部抢占皎平渡,保证了全军顺利北渡金沙江。尔后与聂荣臻率先遣队为全军开路,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5月25日率红一师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他坚定地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同张国焘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组织指挥所部进行了夜袭阳明堡、七亘村伏击战以及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后又取得了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和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的胜利,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40年组织部队参加百团大战。后组织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汇合的武装集团,实行主力地方化,并组建大量武装工作队,实行“敌进我进”,向敌占区的城镇据点和交通线出击,挫败日伪军的“蚕食”和“扫荡”,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同时多次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对根据地的进犯。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945年9月起与政委邓小平指挥了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有力地支持了毛泽东、周恩来在重庆同蒋介石的和平谈判。1946年8月率主力部队开赴冀鲁豫前线,组织陇海、定陶、巨(野)金(乡)鱼(台)和豫北等九个大规模的战役,歼灭和钳制了大量国民党军,解放大片地区,有力地配合其他战场击破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1947年6月,与邓小平率十二万大军突破黄河河防,组织指挥鲁西南战役,随即远离根据地,千里跃进大别山,深入敌腹心地区,立足生根,多次打破敌重兵围攻。9月起与进军豫皖苏的陈(毅)粟(裕)野战军和进军豫西的陈(赓)谢(富治)集团密切协同,在江淮河汉之间大量歼灭敌人,迫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1948年11月参与指挥淮海战役,取得战略决战的重大胜利。1949年4月参与指挥渡江战役,并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解放了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的广大地区。同年冬,指挥西南战役,执行远距离迂回包围的作战方针,解放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1949年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他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不懈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运用于中国战争的实践之中。其作战谋略和指挥艺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50年底,他领导组建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后兼政委)。1954年起先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1957年9月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1959年后还曾负责战略研究工作,为推进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