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历史选修三的知识点整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3 17:02:52
求历史选修三的知识点整理
x}n+Iޫg7{kj7f0=Ob?1$vE$E-H]DI.U\~+|DD&)UwylqQ-'"ξ_*SKW8]x?&+}ӿ_:E?UbGz\sO&|^j߽S_˯ԧ_iU묧So8=뻵JJܓ{V"8*jfۛޭgx9U:|&#͡iT4_[OK\5~k^Oq~TTWٟn&RTPɩW nz޻.Tu_U0jyU3iǽ8p#_Ov{9wVb=Իx3Y})8j'46/^"!O*wJj05{{/4U T5]ZfS6H鳺jF2cJdԫ]з20ٴۯτ_bY ַΫޡ-?k(b==QzQui ;y;Jnr<]Ok)k__NKxtȭ76 *Y/ޢGWZ~?[71R{K) a0/io Y_Юn$Q{)6}:\{s֓ž ̿HZ6i ~ i<x*9 -~U{4'c$FHXK):}-~j:i߫iWU&"{ULLZބWNPf#7Ӕꡪ`W3Pļ'x.A O84m;qW%_W5rN*sT!{ z_{߷+BIF+zrM$)I:`Vp#iT3mH xbS3q-~Sh D#"ܕaqm]@, &6_C̼ ܾ%**0n:KyenC&>nջsc <0ۢ-fu՟aIP"9[iT8rq}0q̟>g'j>%r8KiC-qWJe V*G k8(FJ&IטTA"OsA 6V]ÉjppB-^'8SpUϛ:S%lx(bX[o&WGh~riI(<9L(iGT R3;6(,/g=10Fx;Pco#Q~O~{ӱONb{([!)V n<lNNPx M6G`CX9=%o#JU*8 QEsm|  oV^B/_k:ޔsM7]xEg*=i扬\k, DBD:ԽDpG3UOZUǪd vO]AD?+9wGlݐs%3)oE "%#X*iNrf[-(Kz2!Hǻg yyes=?%W&A,p^Լt=)ujH)՟5|ɺ #-՛EZUN΂a$ Qì%tPK.ysgYk>EL@..,^D.(-=7c6M!sGnڄWnlar/بJG_Aб0[/+D$ayXTI+ (QjЪdVX>~&_%XcJ`\v['D=[ bՂҢ| _瓹H['ܧ;ev ,`ךJRU!O=F8}%=Tvlڛ@,}kV 5A G&PKV{WS:~@,dQM/i'76>Ezt!l@e^3xbIX[Cov !hLŔJ?˨ߖQl<>!던v0+K<8L /yŏ7bi_whdWA5! Elĉ|) <9s#0>@%@T׈θDxk~҉7p^!M6%` 8_X G$J$!TIA 9^w=rtIwTV9E@$ρ-W&;,s)V8%K+6=VeHgOj_ xQ+8" FAX)LHA8qOفD3X!3ԎTT *t9zݲ>jb$&q?+֕6!$sX5g,9* :}U7`(뾼EsD0$vI b$¸'H&I4ίO?du ٦@%6da!l!p=H/iʼn.X.:pLZL,b۬3L@oHJ/sm.8sN#tbP~}*VXܤ?Ϡ&h` 8R(F*K:g_x!сo"J;2಑_q-NѶ~P~7Lp6gFN{,C@sK5S县'n,kc9%t E|_3M˧ -zKTP/L2wFȨ<Zc8aGF0ta4 hc ouT!b}Uyz}Ǟm2烍KNv$ (#@r8 AUh>*XRY'Dt"KD~I;G/_SZ訒YnOߑ)[ސ̺#q N<&HOϿΫ@n~")s;cדtNG趻1ؿRQ:WfEZ |# Ox#Cs"]͏aу焇3xżO@kۢ22bu"%ECe!rU`"ɰ6?'cN#Ev ]Y;:0C%4NS*~yqK:^vo$g[QwIՂjEB %A*uNz z;dNop߇Edܐ̦]70{~XֱhWW#Q9>Fi^T(9Llg\!=".i$e93-6 ]' 'u5q1?d^qX6#-F4b }x߿dez$,y8Ҋd߾"CF=?RQo6e\'BEgiq +A`-Á>(?YJ6f@KB!n皣#5u0CͼRP,w*VW>g^PD49AW2r"34gGjHSiP[h$F} v7|0lAkpYr?',ax!~[(xȆᗚ_1'W~^V /2Д_Zdsh [R葕l'ӁXAkgҤ*;Pz$%")xwւ]掄嬃RlMG|۴(dOKuKVn9V1Ws5/"KZ!fzLl'9blFgY,x#c>vl?±%HnG߻?xsع|炊<$OwDi/BMj $6CÏ%s:6n*pd}CLndZPҪ[eWT̪NUq~RN("-D!ϑ%38q54FЮ}p_IY~`eB2@ T6m,F+o&nJ=<}oBS +ب:>$ؕQIҩiLt&[l͗)8HՋ˷9Rx0 02%by1|Ix_#e#i%~ e_2v!LbPZ9^~iPq[4a @Q5R%'i7TpeXVw]b"44;x}ڵ[h2Xb2mi& 4qdWCGp0h9V膏((M$9hUb#Kơftv(q*>"0Qim#}i{ pOox=^U +4M!6EYj8 ꅵd8U_߽9E\kzXY\BxfyY&ݰ6ܰw>豉m8kC%\x T.LRKikhWd ëas4I)/zֲ =@Q`l[j 7#xJ95L$A^ǎv U*CPۧ^s':ud.: Bv=K?A'iWrHN2/4j9/m`>Bޔ1MdΞIPQfaC FQпS'72n,z:I,\V{BJ#@fM7=;=C9`K{7*q$c(!"Yڸ],'qH:9qx0H1*%DK4EBQROC cAfۋԌOnlnIZc8M,sE^SL =!9_&7{C7C&ih6b3DIRG @d_r3EKbG:sٮo=n<6cͲ4<ާ2 esDrܱܿ "KDc9`+pxh}r=zHa۰j~p%xU ZEI҂>Խ0 BY.by`烅E@T-r%K*"` `E@0B2v > r>PNEȾmzp{wb$(/~BƱMԫ(DQj 9,*E|-~ M"ska?\&[~wI F(&bbDNl<!W0c$'- #5yvkO"D' ?dr hdOwAa'gq$.^%IC$9XN=jy.2]%8Q]_^VŦb.'<30<83YW5d[Kʰa"ΦFÀ&DTʫu3uY;p؛R uYJ0$)1zS| F(B% {)'Ӻo^Eg̔K(ϯLd hhX oRz7bPA{j8:{sMm90BҌ}*5"WcymV1/W8nb%z%&=C,ܝ]{ $ Ԫx&bіZ{f;r9gtf" ͜b}GV P88VbdMWjcW66T7DUijaL,2i"/QMw8!s}wԙkGW`mE')y2jJhO#sبl=#vwdУ/)e~Gk<4;;ik甥J̼wLyBRp/W0d N"E!D#zNj?%tWSBw IUpyhwJ=`vs#Rt Ywo@V#PS;X[NfchwXץ y9V=(762bii͹],Im6'+/  uDT]gB"z/-cu /8?Fix.x]SN?U$E k¼yX{:P$u5`E+gn;pQ!NաHᝨAl] %3ddBf'i5FMF 9U̻g94_ڸg pV%YBt}.; |7O&w84w{QD 㱶 O<%4\;MY@H<~HpH{`ંT0߼,|ldɺUDZp]+ {/לV_bY3v'A:YpK vvJلx}zfT, B.H_z&y? $#d:ͩsP|hqZ֬퉣?o4ЮHzKISpҾ*4A1 S4)q̝H5#pen%@9f!G7)~Gԫ2a'^K G yd0X[?bFs^:8{v{o==Bz=G6Б)%Wᷤ9flțW!rKHpZʏƱ̗v9JFϻL0/l8KpĨ"cO vE'ǛN+},JۛSx﭅Ӗ̱MX"coGͦǠ 21|?};&,AkH9,8WĥOֳgpO7]Pc*5Ax6`@wx׊An %ܧ{-'AgM]4}m|Q%_ȗȪ:|anjZrZκԫ5oD!,^ҁl-.`̣Ȋxf&QCUk4 )0A)) &vl0-߸EQJ cJ{ڄgxPl B9H]kzG(ȑKJ p-Oѿsh{;ʑ x@U>i$d+tKD % x8^6v d7{5A^AEl3.s̃ 6dih L|ҚjJ&YD_`T4$4+Q \kAʄhOɾ|PդW+fZ1VsCZT~1Y7p%mVX]nCgJG1Sh$7l!|FjUK=.؏%Q忼ՅHdao b>o&lTS@2+n|Hڋ2 IňK& '%pz +[׳zGf* "n?&OMeפ"Zlto'ٱGTeqE@u׹5LD5AP>->|"L`֓]>U]刃A:mm[ {j* &`h,צi$F*]:x0i^SZϚ@DuˀQnKh|q͂Fv%Q %T?@z<,Ї*27Hʴy[AdlHA# 7 >IOҽ&IY4{G-j1&q5L^O}P{wtZ"?5 2vIHV !zeoqgdU7$?P<$T6E'`'Mhi ޗkLGK#x.'!Oc?l$jR;ns6n Gbp-ô&;LkЗrO>6^懭Ϝ!Lѝq7Bp= ]7ٜڊI 04beF^w6;6܈s϶!-?B˟ܩVJI^WI$"KlAz^F(p}B:7S7$vhq0^=.4 x|Љt;P8r(?$>)ȄV5C*afJgX6I-q we͹'Cs zˁ닆a8M_1ÐBE۲vp:=i%v# Pp,:G;CR!+eŨ)>^!?QRgȕ B(Ӣ#h6X[@YdxY7̚r(j2 Wx^)5JYބ jk#G`7k;"bW!&Ҹ ,kQte{b-kQF'MkKutrL1yCVB5W|5)C'íghaq1n5T&"m{+.C$ W1f͘ƒ4tA vJ)tDP?K{oB$qAr-nXOd.U6>u2; iex8H^rn\;w.f'@1!;ś|VW#% ?&aKx *0qΉW"r Xof6лP6Ĵa, {M4A:zȹ ;0yI#$\&^%֥az.XY J=#MW52R)) xa~k(1i+ٽC,4Oյ*[Ɉτ" - #UW>~ ݉nl̵?dsdD8Sy!=&pN/=qGKZVX|- )kߟNȏrSv4AЍߓ#g Z;"HHש)  ]vhwB3Z+šgh"x7L/H 8[FRfMzZA3n8sertAlq )yCzuXV5?^O;^E5&?Eh<۽uk=;rky?@,mt::1ࢲIMEpA !ꙺjL$SJ2MkeSw=8bGE#Zf\l>?bFpo7 wԘ=55ENLp3ץ#Ƹ-gMoD>Q:ֲC2;:{/G'XkrȘڏ#WY-1\̦ASˮv2as\Y',/0]P+|]d6%[E)3(` ٓc`ntaB.,{>4[߻nv]\,#0ށ{d"%HZ=5+%,RѢ́36cgl&x$S;ivV 6R66ECIR Pt"GuHWLUYfhz>(ZoȐ5Ě4#W`mD6Def>wge>,`w'Hq^c6@zՓk0<`'Do%|WRLjݐɠr>m B @{C⸙O92x (DgS8qN ՞<{tM R68`!qKij--P ;/o1#G)z')dQDP=myՌnjsM !dt*(9±0M^@OϴmDPT g?H2Rnnw{aA1>)o?|dq9nS9{z$EO WݝSʹ`QOHw(?xFϳsr _¢F@)yTgM\|סg#U/4o_/2 h|a ~WGw?W?DoXk.h @؅F3~Œ7❝^:3ӧCmʏx홢#HōhȧA0ɳ}\*g[ {6 T!&ph(?G0ՁjG1iND|2oCc!HP|h)+ER&^v8&8V TA)zBNkc<O*i$@m?Ä@cQ$Ay:9 Ps#sMz˸$__ō͒'fjy1t"K7:,IRX{?nDW!X"zԏPQ߱Ǡ3]S$LRƏ:0KȠb0WnEߞ썑Z<GsrqZ ΰ 2/ nAօ:|DL"_qiPM]ۀ`ojRAB0n[ YBuqa$s~]B th@ [ɐћ:n|P=덽)n41)]nIOeX'-w툀 Ιٱ&Y'}_A;GRNVV}2vRGQ0&|V)i:$d|(wo6BāRo襫JMZ8݅CMqL.$%ݮEO'ayU֦zgJH,Y%U͡?jqDײXLh1nWI#ܟ-=?L\%58 *%RdGצ<20li]O;js3{!a^?j.$(t9q}7{悕V'b}qrTB9˝/7}e~agȃ+y W\2XNRUoYR8Ɂ]<avq+5UEAϧNt&Gđ2O͕w-σxMK]iUa&j2)AK wTdr) FZ;pcw=nc q4iF)/ÿ`R1C2,MŦ: KN \$ZH3ɲ7 %祲7].!}FKZx_M3ʐRiniN9[0B(ˇ~uqIS$m>(FqHr=ΠReZ!t EqCޣ>'j%tQkLtayLcOf,LH ~Xՠ|7 r2rǹGל$jbU-\)I& EٴU Ƿߓ=չChW"EԑDL=ؕw }ϗn}s9;¤K׃1gط= @9 #ewdI7UcJ)ȽYpaDێD,#$0dT W{P= ^fp=:( ɴw_# =F\-4ܓsR^Pawq“"@=h{<1mJo ϑU-u>y ncH zzu/s;JapAJRBXE Yu{DB2l\0="# 7j^ Rӟ8^ 2Yk^z_`T8]vLXǨ%HZgz->J?^t:D` ]!0%BwԂALbV@L(5^Xj@,1I(W mL+<(:dgNȥjZi wh_ݛڼXCoRg ;ߑf)ÅoR\iH]ؽnUɮ5l+a%ݓ8Qp #? M/&wҿFa#74% [sH2YB/n=3B6ѥ[(2'pb 8h,W@NkeƲ4s>&HE cH½ҍ9|㦽:F<F<ٯz_ )K\A6X-l$ q#dv2kMJ`lW[n]IpժP8 +Xk@;C5{́ { $ ץLOg9^YFYTUw2'{mUb&u^ps&r5 jL%ViǴTYyk#Hss\"e_XKas&f_bYM +§ WeW$Oe"e*eB~>j_ ^/u\ɍjISH]ӹ^5VSXL~ $~a^ܧgthxc$!r ?BXJʯ!hĨ,|=bI#l9Qv@DXlz]8ICkN99U^!e2QCz_ү|*L7ovnջk!p(d裏^ b`.N妶%>E$B!kOߣM&M62xs}IǕE Nr,*IR7ΫJcؾ^ .x{iEd;Tk!hX_Ӛ:׀$[D)˞>{+_[N$Cn䘣9r[4q/ \x!8}X=H݄E 5-vhTn;ot% A$~M7w2SC> pSW=D"nWֳhEC(W8Ԣj)bhf v7іh&EEMdb%lcFA풱;7a>+ : lߺǷBXqozX`vٔȓFkC!̠?j&f;:+QH;Eo>}UmYpE erEw.D4wS޼BH1V3rG|[c]wh-7qUkaD& 2^-h9Y6ۥЛQbnXLl9pk2"У[Lm*w`:zA^)wi͈(;#ڣ,: 5f{pUM6P#a&= I(_$pi9ވFlX8={4iFm ⧞N"bSo0nhF4#E2S22P]= iyڒvPg=\qF\آWhыL6^ެi[W%af˄Ѡ0xǬ\|r˄g7{- Pn싻MU2 sgoLKun36{FQ瑒㗯ד:HveuIK ~ơ$&D\@#*HG+IM-x.w$Z/&H^J](wEyoŢB&tX܊LeI*țV|z(E6y7yq !j3lt4+iP2&Vn 7oO[6KK$&))lZeWҭ^SijB >!)IY/tl#d/ۧ,QX}/-z0Iݥw+i.n?O9l5SN1w>p~,J=aqΈ{8Z= Îglzzp*ryW`[h%| RH/0!eИj}1l]VjƪVſ&!`Ÿ{L8̑x{Xu Ȃ.]oㄵYY.A>iVb`ZeE9͈'좗#|a}{D,BĚ N;nMcneiCFh*8CM W6ֿe[yJ_tV=AU{7|-ٖ&{<7q-Rgmo<\辍LPi[Nl|nUMCl95l`M~CIJlBOg&K~ p !Q ?]۹zlqI[NDܙ<g2lA/=5hJhɤ VćA!Pa3E])MrY8Sp|H'1)zkXr'HJΤc{~V]-s WIA!{OH󽬢(`=Bbx RaF3?oUsS"?TYl CGĪݱ?DIn7f+Yú"!RĺÜV?\_4~enAIUD"&t'<9[o2dރ-FM%>r+0G

求历史选修三的知识点整理
求历史选修三的知识点整理

求历史选修三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册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单元核心概念:
(1)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国家.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2)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
(3)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并逐步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王国的更替: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二、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A)
楔形文字,古代苏美尔人创造的象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B)
汉穆拉比颁布,用楔形文字写成.
1、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内容: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3、意义:《汉穆拉比法典》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 古代埃及.
一、法老专制统治: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识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二、金字塔与来世信仰:金字塔的象征意义(A)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三、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与纸草(A)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的书写材料:笔和墨水,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种姓制度(B)
1、种姓制度的特点: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2、对种姓制度的评价: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的社会发展、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创造性,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缓慢的,因此,种姓制度的消极作用影响比较小,相对安定的印度依然是世界上具有优秀文化成就的农业大国.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进步迅速,种姓制度的负面作用使印度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大潮,19世纪中期,终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二、佛教的创立和发展:佛教创立的时间、创始人、地点和经典(A)
1、佛教创立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
2、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
3、佛教创立的地点:北印度
4、佛教的经典: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由于内容主要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
一、印第安文明的代表:(A)
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是美洲印第安文明中的杰出代表.
二、玛雅文化:(A)
玛雅人长于农耕,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单元核心概念:
(1)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与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步相辅相成,培育了以雅典民主政治为代表的古代政治民主制度,为希腊古典文化在哲学、史学、文学、戏剧和建筑艺术等各个领域里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古代罗马是继古代希腊之后崛起于地中海地区的另一个古代文明中心.它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从一个城邦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与这一历史发展进程相适应,古代罗马国家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共和国和帝国两个时期,并形成了以“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为标志的罗马法律体系.在罗马共和国统治时期,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创立了基督教.
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一、希腊城邦的形成:(A)
1、古希腊城邦制度特点: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2、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二、雅典民主政治:(C)
1、特点: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2、形成原因: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3、形成过程: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公元前5世纪以后,尤其是经过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的民主政治引来了全盛时期,即“伯里克里时代”.
4、评价: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
一、史诗与戏剧:(A)
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二、史学与哲学:(A)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
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历史”一词就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的.
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一、罗马共和国:(A)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二、罗马帝国(A)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
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十二铜表法”(A)
1、颁布: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由于罗马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而不断斗争,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
2、特点: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3、意义: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明文公示、按律量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
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产生(A)
1、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公元6世纪前后
2、伊斯兰教产生的地点:阿拉伯半岛
3、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
4、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一、攻占君士坦丁堡:(A)
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率奥斯曼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二、帝国的统治:(B)
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帝国政府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
第五单元 中世纪西欧
单元核心概念:
(1)中世纪西欧社会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之上,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是西欧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自给自足的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法兰克王国的采邑改革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2)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过形成了等级君主制.
(3)中世纪西欧的王权与教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争斗,阿维尼翁之囚标志着教权由盛转衰
(4)中世纪西欧文化在各个领域多有建树,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影响.
第12课 封建制度.
一、封建制度的产生:(A)
1、采邑改革
时间:8世纪上半叶
推行者: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
内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
影响:
(1)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
(2)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
(3)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2、西欧封建制度产生和基本确立的时间
产生:6世纪下半夜
基本确立:11世纪前后
二、等级君主制:(B)
1、背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与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2、形成: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产生.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3、特征: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利.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
4、意义: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14课 庄园和城市.
一、中世纪庄园:庄园的特征(A)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
二、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1、城市的特征: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中世纪城市规模都相当有限,平均人口仅为数千人.一直到14世纪,一般大城市也只有2万余人而已.由于空间狭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脏乱,一旦遇到大规模瘟疫,便会迅速蔓延.
2、中世纪城市的自治:
背景:中世纪城市都建于封建领地之上,受领主盘剥.
目的: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争取城市自治,夺取司法权和行政权.
手段: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结果:经过斗争,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自治权.一些城市取得了部分自治权,由国王和城市代表共同管理.一部分中、小城市仍然处于各级封建领主的控制之下.

第二册
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概念: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时期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第1课 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 原始农耕(A)
⒈ 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⒉ 概念: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⒊ 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⒋ 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⒋ 意义:
⑴ 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⑵ 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
⑶ 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⒌ 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二. 中华文明的起源(A)
⒈ 炎黄传说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⒉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
⒈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⒉ 夏王朝和国家的基本特征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世袭制、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等是其具体体现.
二.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二里头遗址(A)
1.考古发掘显示: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2.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和居民的经济生活
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制和骨质的铲、镰、斧等;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羊等.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
三.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C)
1.二重证据法: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用“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
2.实践:参照文献《礼记?礼运》与考古发掘成果——二里头遗址相互印证展现夏朝国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一.商朝的建立
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商朝.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二.青铜时代
⒈司母戊鼎(A)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表明商朝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趋成熟,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2.商朝青铜器的特征(A)
商朝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专用于王室与贵族的礼典、祭祀等活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索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单元核心概念:
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倡导的德治与礼制,是周王朝的两大创设.经历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取代了封建世袭贵族制,大国兼并战争催生了“天下定于一”局面的产生.急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思想家的活跃和思想创造力的发挥.“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古代历史上灿烂的思想学术奇观之一.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一. 周朝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
二. 封邦建国制(A)
⒈ 目的: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⒉ 内容: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⒊ 影响: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提高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第5课 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
一. 东周的建立(A)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东迁后的周朝称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时期.
二. 社会大变革:经济领域的变革是最深刻的变革(B)
1.经济技术: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
2.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3.阶级关系: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出现.
4.社会分工加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私人手工业与商业的活跃.
三. 百家争鸣(C)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由于“士”对社会变革的态度、思考方向不同,提出了关于治理社会、安定人心不同的方案.
2.诸子百家
⑴ 儒家
① 创始人: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② 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
③ 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⑵ 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韩非、李斯
正面肯定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提倡“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而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
⑶ 道家:春秋时期,老子
对现世政治持否定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和对财富权力的追逐,具有对事物恒变、矛盾对立的转化的朴素的的辩证法思想.
3.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一. 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A)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2.商鞅变法
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国势日弱
目的:富国强兵,兼并天下
内容:废除井田制度,奖励农耕.废除世卿世禄、建县制和什伍连坐.
影响:秦国由弱变强,为统一奠定基础.
3、秦的统一.:BC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建立
二.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C)
1.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
2.内容: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嬴政自称“始皇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县的长官均有朝廷直接任命.
3.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⑴ 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⑵ 建造驰道和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
⑶ 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
⑷ 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⑸ 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4.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一. 秦的暴政(A)
⒈ 表现
(1) 徭役繁重,过度征用民力.
(2) 赋税繁重.
(3)《秦律》名目繁多,刑罚苛刻.
(4)一味重功利、恃酷法,不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结果: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
二. 秦末农民起义:第一次农民起义(A)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三. 楚汉战争和西汉的建立(A)
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项羽为争夺权利而展开了“楚汉战争”,刘邦获胜,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三单元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单元核心概念:
汉承秦制,革除前朝弊政,休养生息,国力有所增强.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加强集权,外御强敌,使汉代声威远扬四方,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强国之一.光武帝削平群雄,把汉王朝从衰乱中挽救过来,重振国势.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地方势力日渐膨胀,最终演化为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的分裂局面.分分合合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推进,为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 汉承秦制(B)
汉朝建立后,汉统治者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制、中央官制、地方郡县制.)
但是,刘邦借鉴秦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吴楚七国之乱”.
二、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A)
1.黄老之学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2、汉初统治者实施黄老思想的原因
(1) 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迎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
(2) 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要恢复发展.
(3) 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3、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下诏减免田租;废除秦朝留存下来的严刑苛法.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但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凸显.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从“无为”到“有为”:汉武帝加强皇帝集权(A)
⒈ 政治上
(1)实行内外朝制: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
(2)创设“刺使”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3)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利,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⒉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⑴ 手段:设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建太学,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注重改正朔,易服色等礼仪制度,实质是“儒表法里”.
⑵ 影响:儒学成为“经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为儒学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第10课 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的建立(A)
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二.东汉的衰败: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A)
1.表现:
① 政治上: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成为官宦世家.
② 经济上:建立自给自足的大庄园,驱使大量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
③ 军事上:拥有“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
④ 文化上:具有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把持地方舆论.
2.影响:东汉后期,豪强地主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纷纷起兵,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第11课 割据和分立
一.三国鼎立(A)
1.赤壁之战: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歼灭孙权、刘备.军事是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合抗曹,双方在赤壁隔江对峙.孙刘联军运用火攻打败曹操.
2.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A)
220年,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南京),史称孙吴.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A)
⒈ 背景
⑴ 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为南方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
⑵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各方为增强自己的实力,因地制宜,大力推动各业生产,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⒉ 区域经济的发展
⑴ 曹魏:推行军屯、民屯,对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具有不少作用.
⑵ 蜀汉: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发展农业.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开发少数民族聚集的南中八郡.
⑶ 孙吴:自然条件优越,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瓷器烧造等都有明显发展.滨海枕江、河网密布的地理环境使造船技术日益进步.使“山越”人与汉族农民同居共耕,推动了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一.南朝与北朝(A)
⒈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东魏 北齐
十六国 北朝:北魏
魏 西晋 西魏 北周 隋

吴 东晋 南朝:宋 齐 梁 陈
2.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后续需要的话可以留个邮箱给我 有ABC分级的哦~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

全部展开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⒋时间:1914年——1918年⒌主战场:欧洲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 东线:俄——奥匈德 南线:
⒎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 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 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 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⒏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⒐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⒑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⒒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
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引起的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补充人教版)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③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一巴黎和会
⒈背景 (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2)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⒉时间:1919年初——6月28日 ⒊地点:凡尔赛宫 ⒋参加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⒌操纵国:美、英、法: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蒙梭
⒍各国目的:(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2)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因此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3)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4)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5)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⒎主要问题:对德和约问题(中心)、中国问题(山东问题)、建立国联问题。⒏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⒐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1)时间:1919年6月28日。(2)内容:①领土:重新划分德国疆界;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划定非武装区。②殖民地: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等战胜国瓜分;③军事:德国废除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④赔款: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给协约国(未确定总额)。(3)性质: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
⒑影响:(1)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2)严厉限制和削弱了战败国德国,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3)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4)英法获利最大(5)美国受到抑制(6)民族自决权得到一定的肯定(7)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二凡尔赛体系的构成与国际联盟
⒈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和国联盟约(已列入了《凡尔赛和约》)。⒉影响:(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⒊系内的矛盾:(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
⒋新的民族矛盾: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
⒌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⒍国际联盟:
(1)背景:①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②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2)时间:1919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
(3)总部:瑞士的日内瓦
(4)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5)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6)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
(7)操纵:英法。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8)解散:二战时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
(9)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0)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11)活动:①1924年组织缔结了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日内瓦协定》;②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其有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了大量;③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12)评价:①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以后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②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③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战(原因)
三华盛顿会议
⒈背景(1)巴黎和会留下遗缺,亚太地区的矛盾没有真正缓和;(2)战后美日英国在亚太地区的争夺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3)为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4)中国掀起反帝爱国运动
⒉发起国:美国⒊目的:为了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平息中国反帝怒潮。⒋时间:1921年11月—1922年2月。⒌参加国: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个国家。⒍操纵国:美、英、日。⒎主要议题:英日同盟问题、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中国问题
⒏内容:⑴《四国条约》(1)签订国:美、英、法、日。(2)内容:A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B英日同盟终止。(3)影响:①对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在太平洋的称霸障碍。②对英:维持了与美日的表面关系,后英日矛盾日渐激化。
③对日:同盟解散利益受损,但一战的获利大多承认,也获得了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
⑵《五国条约》(1)签订国:美、英、日、法、意(2)内容: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3)影响:①对美: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膨胀②对英: 丧失了海上霸权③对日: 受到抑制,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军基地,实际了日本在这一区域内拥有战术上的优势。总评:是第一个裁军协定,暂时缓和了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不能制止战争
⑶《九国公约》(1)签订国:美英法日中意荷比葡九国。(2)内容:①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②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3)影响:实质上“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条件
⒐影响:(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3)日本,英等国受到抑制。(4)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5)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华体系。
⒑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日中在会外签订条约,把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归还中国
⒒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⑴相同点:①背景: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②过程: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充满矛盾和斗争。③结果: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都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④作用:新的国际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⑵不同点: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华盛顿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