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31 07:19:01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xY[rH,@Aok Ltl@~6pS1ݕXd c;X{5E%zE/MZapb#WWM0}~X'v_hdNbR)w6֪*O3ЯEe66~_U)u׮hۧBT܈#.d/]QMҢ$- 7eű]K4iՙ+ZD_D}_`D-^nb8Yuzups'Ɓݕ &ڔo<+?y2}3gRK8Z]U:|HEwx9 z%YǏq߇qn١I,J3z!#mo*P N1sފk1dN )ѝޅ(G}k[vW&FSv ɗa-|N7/o"+UH"w]'2;qw.Yb) 2S'ntҬx9C7=<.Cu^Ժ/.b4jg"h`H^Dމ<|Ǟn|BSɌ,2ovH%r=# N9:u5l]?iɺtl`r88^p(֠Ыn^#E 7k[9nmΛL<,Фȴw{0%ŃpwFՑ<=L4W )5Qe|`>YuuQoCi9`jv='½`,З ĤN܌{ Ű~d@<+=jLFE|ɌŒK9u\*uzm3  -DW[|V?b Y5[Y>nIƎLJhTE S(T#b* L }x豶 >y\aeܕwcJm ;Z"^}v|n@EghH+I|geZTഒ 2l/*-d,ƌm>ᣥ3d`Tֲze!NFWF.`L0SQhXcYT_dqjfbx52%HnF$QeChemȷy4 S1MiOUn2v Fa:JQa Y 2S؁gIb[OPP4X z5i|SCQij8&*X/Ǽ##;[8kRێ-3w܉τƙKd>A.FԀ{"r_q&EUZ^ XRj*}Z ``W"F?r'īlz} Ǡ'A(Hf e3K *9=+, 7D@0w(kr%VwҍUN_Fh2 O¨K H񃤭$Mf AWЅh3]|H5U۹to~Z8BsX\ znZV{NR|fM,w#d=KAI-"msr HOتǁ11*>XJpib999~Y:J&COl^IJI2Jt'n飃l·]+gNUjz߇Z^sQz9<(ΐ覝~Dcy33|(L\yñqRY솓MҐfQkpѪؼ;6^!-z @V0)$z]gTe(6ZiE-!rUYԃ,g)J;&LRE7Z4ɶ)EWYY3I.kW1B_u"=3 s1Le& 9rRaH>D?b\ۢblI FsF>p aG`[殭An^Q32~֒Mΰ_4vfmޙ'#(<n&ٖXΑ;5=D n,}J hłf@ec` >ƦZ@w:Z=ձOT$m2,G(;`tX$`'b܈6 ? Y=Mxl1#{Mx[ܧ`*[U>Aӆ931| >-dt7MAb;J+N&ǟ8n-ݣnݚ8ÂG v7`i!7cb@`#ֻo zK,Ε~NOe9 xY!灊oF㗟3^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邹忌的进谏艺术,历来被人赞颂有加.因为他巧妙地将本来逆耳的忠言包上了糖衣,使齐威王不知不觉地被“糖弹”命中,束手就擒.古语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告诫人们(特别是当权者)要听得进逆耳之言的,然而,喜欢被肯定、讨厌被否定是人类的通病,千百年来,无论帝王将相也好,“引车卖浆者流”也好,能听得进逆耳之忠言者,可谓少之又少.
古时的谏官,为了将“忠言”包装得“顺耳”一些,可谓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了,可是弄不好却依然要掉脑袋.在专制社会,任何一位皇帝都喜欢做“圣君明主”,于是便设了“拾遗”之类的官职,专司进忠言的,可见皇帝们也懂得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自己有时会有错,需要有人提醒,否则会错得很离谱.皇帝提倡大臣们都做忠臣,而做忠臣的最高境界为“文死谏武死战”.“死战”者常常会得到当朝皇帝的赏赐,其“忠心”甚至可以让皇帝都感动得泣下,家属亲友便可以带挈获得一些好处;而“死谏”者就未必这么幸运了,遇上“宽厚”一些的皇帝,或者只将其革职了事,遇上不那么宽厚的皇帝,不但自己小命难保,而且要连累家属亲友.象唐太宗那样的开明君主,在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就是他,在魏征失了他面子时,也曾扬言要杀了魏征这个“乡下佬”;就是他,到了晚年也照样听不进忠言.那些因进谏而掉了脑袋的人,常常会得到后代皇帝的表彰,不过当这个皇帝面临忠言直谏之时,又是要对直谏者实施打击的.那“拾遗”便只不过是皇帝的一个花瓶,作装饰门面之用;或者是替罪羊,作推卸责任之用.皇帝有了过错,“拾遗”如果尽职,可能要死;如果不尽职,一旦皇帝的过错酿成了灾难,首先拿来问罪的也极可能是这个倒霉的“拾遗”.“当初发现我错,你为什么不提醒我?你拿了国家的俸禄,是叫你干什么的?”于是皇帝依然圣明,错就错在“拾遗”不称职.可以说,“拾遗”最难当了,谏不是,不谏也不是.假若历代的“拾遗”们都有邹忌那样的才能,中国历史一定早就跳出周期循环的怪圈了.
当历史的车轮脱离专制轨道,走向民主共和时,谏官掉脑袋的悲剧理应永远成为历史.然而,遗憾的是,尽管共和时代的谏官已经费尽心机包装忠言了,却依然无法逃脱悲剧的结局.曾经叱咤风云、威震一时,令日寇美蒋闻风丧胆的彭大将军,却因向最高领导上了“万言书”而成了“野心家阴谋家”,我们虽然无法目睹“万言书”的本来面目,但也隐约察觉到:那其实就是提醒最高领导纠正“大跃进”错误的忠言.也许就因为包装得不够好,“逆耳”了一些,以至成了“罪证”.现在看来,退一步说就算彭总讲的不对吧,至多你就不采纳,怎么可以把连“错误”的档次都够不上的“上书行为”“提升”到“罪恶”的高度呢?并且不单是他,凡是对他的观点表示认同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打击,那“北大才女”林昭女士,不就因为同情彭总而被捕,最后“死不悔改”而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了吗?当大家都战战惊惊、噤若寒蝉时,那脱离常识的浮夸风便大行其道,恶性膨胀.结果酿成经济衰退、人口大面积“非正常死亡”的恶劣后果.那“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展之后,对这一全局性、长期性的错误,很多人都预见到“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可就是没有谁敢说半个“不”字,你可以“不”呀,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你的“不”不但不能促使最高领导及早结束“文革”,反而可能连你的亲族、好友、师长都被株连“治罪”,“逮不着狐狸惹一身臊”,这又何苦呢?因为你不可能将忠言包装得很顺耳,就算你用尽办法包装了吧,也不一定能逃过最高领导的“火眼金睛”,一旦他发现你用“糖衣裹着的炮弹”向他“进攻”,你便要“吃不了兜着走”.我想,那因犯“恶攻”罪而被处死的张志新、李九莲女士,其“恶攻”内容,就是未经包装赤裸裸的或者是包装得不够好还有些“逆耳”的“忠言”,只可惜“信而见疑,忠而被贬”,她们未能见到自己受表彰的那一天.畏死求生乃人之本能,在这种本能的支配下,面临一“说”就“死”的恐怖,谁还敢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辛亥革命时的未庄,那阿Q被拉出去枪毙后,群众都认为阿Q坏,“被枪毙便是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凡是被“政府”定性是“坏人”的,就一定是“坏人”了;凡是被“政府”认定是“好”的事物,大家也不必考虑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只要跟着喊“好”便可保平安无事.于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的口号声中,整个国民经济几乎遭到灭顶之灾.我相信那时为国事而焦急的老干部老百姓们,一定会渴望得到一套超乎于邹忌之上的进谏艺术,要是真的人人都能成为邹忌,那该为国家挽回多大的损失呀.
拨乱反正后,民主法治精神得到宏扬,“谏官”们再也不用担心因言获罪了,有什么治国良策尽可以畅所欲言,忠言可以赤裸裸地直来直去,不必考虑包装,各级政府常向社会征求提案,好些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向政府提出的建议,都得了采纳.说得不对的,也绝不会追究建议者的“责任”,邹忌的“包装艺术”再也没有多少市场了.
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通信、出版、结社、集会、示威、罢工”的自由,无论“忠言”也好,“奸言”也好,都没有必要包装.群众的意见,既可以用书面方式直送到最高领导那里,无论措辞多么激烈都不会受到追究,又可以在大街上公开表达,以示威游行的方式让所有人知道.当然,话你可以说,建议你可以提,采纳不采纳那是领导的事,并不是说不追究你的“恶攻”责任就表示对你意见的认可.
什么时候百姓提意见不必再象邹忌那样拐弯抹角,什么时候专制的残余就彻底清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