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读后感不要和前面的一样,换一个~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8:24:58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读后感不要和前面的一样,换一个~
x|n#Kt*L \T|4 3(RJJH$O9y/{f*!"#ر?1q lKxk~/_i/Nѿ8 VNvrp4_J&_{;G+~f?鏿Fv_`faK¤׼~$vtj?~g ik鳗2yiq;OE2u^*%|\ Hu)'b$LQ10YNc`fˡsW-_L.{$+2>.ٟ.]]0'hXP˟)[SQ /6&]ƌp=Z bZ pG`- S-@F^gvs)#Ž3eCFfJGA.aL&n7/dm7SK0c$a&%b:Cxn঄Ga7oy.<8uW?{ ӫC,Ҍ{f9 v 36䙀1+^qa67W~i1 a^b:ڭ37D}LN0^[~zOתh2Yy~NO+厚m E xKqJ<_^\ c Y{SȌ)gfw:ёIUMƯݼfLPϦxUx]L\;H-Ϯk!ĂTCa6/4/a+MtY< lsicΕ=suh)b/+k/ mlGTl'ik^Jw5QWjPMԎI,^sT/@#>2T߭ulmݺi.+xN"5owTWAUȦ]oU6'߇=_r;ɻ>Q uf+Zk_6o|6xË^sQ+~\0yW>EAIQfM@^Ntwn߈*0 -{lΙUo;;7 3 4w)C׀wLҠ Qޛ!~ Am$`SB‡D3(8?^^=ϲ ^ v {r#f .<̖6m!'~vW#otLx@7QGRBmA#E RyŭUn`EҤW {-,v#=S<"p2;5lC (<{ aTa9ꝅr"Y؟ ^z]0|e>zi\Mi h,#;cprY˾W3W/p?;upy)saˊY8QDDak6i idݹ)>+vpŹG̡P!y~luf7FMC@\5`_ܦq¼bqv棐[8+S贅b0 fwc83YAͶ4ÛX`5d*ֆ2X-᧨ւY8l$<Ǥ;=A~n~D [Y;8k85 !?cWFw ]A:p DS,JVL /C5L;nmuv p~䠕+kA5NwlL$/"mo% <[!BA)^Mujwt2H%Vܔ.,aNI}{6C3NNfۂH@&׍ҟ#nr!{q7K̄p*[/xw_Tb~ٟMs:[vOB'iu\n[q cZjMfLJ#X*& ',]RM-R][3S^~ʘOA`@RmC-Gg7z2 ܷ@Ärg#6 ( H|`0l6^p@>B]zznzƒxML}8P lo™a| ]s^ˆ _Wnڌ19(p (mzQ=fVXy0ZAwSF#qF;㮰 3,Js ǐ*QO8͛Wš+*b\zyd04E %&K::CR퍴/$? 6f8ZTGBLJ1X<Qw@<@[.iF5V}H|dt'CP(mʯe/C*NpyE)nm*騰DW"DOu!{cK A%Ni8x=o߆b֑U=Hx5 Obʗ + H֩XBxyH7A&*6EGw$xF^< qQywGV=XnJ*_M{S }dGfqOI_ոCė X) DL? "C:;IONL}|!^3EFfMh?iRIDKu+cbGu5xnY]1?D*@%CTM `l_)VF wY˱l~t L%UMH[apH P&J7|FBt&ziP?0<+jkn7Z烷yB}{wNQDRbwS;[To/-g;]`<5s3Y` ta\⁊a3LIoc윤]1Y]3;5n?bd ul\w|)I*HktSb֍q(裏84r̨Bf 39â81k& 4(u7d7xoSpQ;ݒ1g#<_N)F"L %~{W-ݚIIw7m.!bHi0A@tR2%fcpfB_?o,BN˩\^E>eJ{]C8G~f2J\D1EZ,tZFuLKV.2Q>ΡUo")2u|Wx"Cт@40[IFd_O\K}tySj]c>*$^C̲NX@3d̰:isZ'Z [W~n@Eɘ #/#C)CL/W] [>,.TfgJY 1v01火Vƚ3.O@Z9@5tQ3*{}PHMgql6E\?k*PCsȴSo[ZJ:uП%g$T=*7| 0,'6}bYbH򂵎́n*@&MS $ ^뚸:4YxIН䄺;/y]8D/%[)Sx[ؿ(7[ԽBb#S2eOHrָdn j{' r~Pq&bqI`M}`hfI.ՕAqn#EQ|R2y ۸оXر8J^6;T 6ytTI٘P Ra00wKqΫ%;ݭ{nnWKl 8|g48QzNweoz^9k^6aZ;32Ir*͐Y vz{4To~.}?{/F 6Jd[no_xC CR7+xT6n.̖/.-Dlu3Rs-CH 9׎{Av#W?.V 3b`x:r2ʛ)4B&q3A}kB\(  ~ srPg4JoℊoW"ۥf5De6f+b#h+3*R Yqbϕ(w\s+Bjp95)ɕwuf %PHmQ:-ROYD=8bKY gdWޗa&Hcs!f#t͝\33 *g^~zDq3Sm[4x*~VR;66X̖lvt(`{Öv?'vcNLL_y,bj<׽<j,V4/0d3Һ(6H0S:fN2d'jfW-~r WщoԌ6㊹J Ԉ\x]YD.>i[ږIzǦ"-(0,F=~6s3:C>?+VQс5) pijf+!!(lM vtE:A-3 "Ȅ& 88i?eH,JWFrɚj4 l\ *%8Db' {_xM2QU*vV^` $QCCByh]Q*I<ږI^iG2TkLMګV:xPixfT"B zEoufk F%.!Its KS3A`%Y(G!(pa+ۤyrLlT?h˺/hXty%^4){Zנ-pB|B!T%U~*wXX'{ wAglza<ϛ+_hb՗'~{VWǚ')3fT_3@,s1)F&$aN$рysVjoLzRםOnN[l[ˎظ[fiyڷr;lT4ߙfb3P6ݪlD4T[DQ1ROR?%ޯS9&K[S˒>e4hyc3aOjE|և C_%+asˡQ_dɗ=bQ叾@}pTpizՖF% 6&[>sAz'433}ڙͣHXGl\Y݁WZ9PJpwݜWRVkQGRŅLhe?g'q+ g<15 {6X*LCYs)8_gbZT<_~n6&,¥ūb6-w~~b1ʔu =lZJ_̫h]}̘mrjE_)be4]Ap~lI^ឿS5KYe#6EZK` S?#Xlko%ߪesx;η I>HbU[ViiHIL}fo\n½_sޗRkA~(* S'yjz.C- |z3"hwÜ,gW \'#ezagbs\Ws޶l0. ~yV\L@R2H[uQr]ڥo%?zvS)%t^TcPd}?x8Cp)mz'wrPa.̘z4O [ jDyxXɪ2J˄'tW~NX[D(erRñ6bIzfH3i+c;Ow?¸'Ű'A3n SxtP=G.z-B2M%RjVΟb4jUNnkM6cP5Ӷd`c=VrQy^\ZQ- {6,ZlStZfFc,qTLi%[nS~:گ,IG_=fU?LkZڎ$"J`^>R#%!`Rҡܷn +-JYZ(y|lU#6HƆnQ!wɋt&: Z1TU- Nخyΐygɀ6aKY\wiu(ÈSGzFz4+aӦZ}iB]ux .HLx&7Rrh-LcWqбǥayPh^@Sdz6bϘ]BzUG&)7mF8X[I+JOpQ 5?Rp*d,prxR2~[sr&kZ٪X*#9KtQl6=0mX8dH"bIkG)lh?`yEf}b֏<^"B%‰ȃm!hf9cl[#zV AI 8dԻ748C:/D ĵuWAZ-ȫ {l.j@57CchC>ЉՀRM 8gl`b[4@A5;yQ%Д;,kLeFE5:xe-*BԴ?v|7ч&$z?&T5X63gK$Y~ qCm-fsf,2nfIf~aؾ Ю/gDFg{֮ħ|3I^2:N}%a\PS bQUSBGfqdI"@mZ&jv5y,en k%ˡN ]ي@"p,7lʤ\-*)I漠j@.tUTT=)vi.Nx ֡rm]}.!im]<Ք bT-D Ff.HK䔁VKa(?w@@D]l_c'l(hw@T da8.zp{Y9 QYSU1n߁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读后感不要和前面的一样,换一个~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读后感
不要和前面的一样,换一个~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读后感不要和前面的一样,换一个~
读好文章,好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情趣,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的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那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
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词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用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切,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个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来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词语,叫做“理直气壮”。父母也常常拿这个词刺激小时侯怯事的我。
长大后,才发现,在这个世界上,理直的人不一定都气壮,而气壮的人也并非都理直。从古而今,比比皆是。
邹忌讽齐王,触龙说赵太后。很显然,他们都站在理直的一边。可是如果他们一进门就大喊一声:“大王(太后),您糊涂啊......”很难想象他们会收到那样的效果。但是,理直气和,难道真的只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吗?

全部展开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词语,叫做“理直气壮”。父母也常常拿这个词刺激小时侯怯事的我。
长大后,才发现,在这个世界上,理直的人不一定都气壮,而气壮的人也并非都理直。从古而今,比比皆是。
邹忌讽齐王,触龙说赵太后。很显然,他们都站在理直的一边。可是如果他们一进门就大喊一声:“大王(太后),您糊涂啊......”很难想象他们会收到那样的效果。但是,理直气和,难道真的只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吗?
直到有一天,看到这样一句话:“理亏的人往往用气壮来掩饰自己的心虚,而理直的人往往用气和来交朋友。”我不由心中一亮,以情动人再以理服人,委婉的劝说,正是以退为进,也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收起

《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战国策》是一部介乎子、史之间的古书。它主要记录了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等等,同时也记载一些历史事实。其中历史记载部分有些是民间传说,并不完全是信史。在不少纵横家的游说之辞中还保存了一大批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之类,属于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从文学角度看,它们的...

全部展开

《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战国策》是一部介乎子、史之间的古书。它主要记录了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等等,同时也记载一些历史事实。其中历史记载部分有些是民间传说,并不完全是信史。在不少纵横家的游说之辞中还保存了一大批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之类,属于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从文学角度看,它们的艺术性是很突出的;但作为历史看,其中某些故事的真实性就颇值得研究。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田因齐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
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过去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我不大同意。我以为,毋宁说它近于浪漫主义还更为确切些。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
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可以用过去评论家的套语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齐国在东方的强大地位,是史实。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邹忌本身,是否对他作为一个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了出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则值得研究考虑。我以为,邹忌的窥镜自视,与城北徐公比美,以及妻、妾、客等向他献媚,这种种细节都是虚构的,不是《战国策》的作者就是邹忌本人编造出来的。它的性质与《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故事基本一样,是寓言。所不同者,那些寓言是以童话或民间故事为题材;而邹忌则是以自己为主人公,对齐威王现身说法,使人读了更觉亲切有感染力,如此而已。
如果按照正规的文章结构,这篇作品一开头应该这样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如果真如此写,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照目前的这种写法,是作者故弄狡狯,把虚构的情节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俨然煞有介事。然后在叙述以后骤接“于是入朝见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泼生动又水到渠成,这就是所谓的“虚处实写”。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而非历史的忠实记录。如果我们了解《战国策》的性质,知道它并非全部历史实录而羼有不少虚构成分,就比较容易体会出这篇文章的构思,也能接受我的这个设想了。
文章的后一半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应该实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的。但作者却把它过分夸大了。因为齐威王的为人即使再差劲,一开始也不能全无是处,以致意见堆成山,使提出批评的人“门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恶迁善,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可见这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至于齐威王的政绩,作者并不想从正面详加描述;只要把一个统治者从谏如流的态度和方式淋漓尽致地写出,这就已经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描写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写得让人有点不相信也无妨。这就是所谓的“实处虚写”。这样,文章前后两段做到了虚实相生,前面似实而实虚,后面似虚而有实,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没有层次不行,层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说,总要注意到结构层次的对称美,排比作用和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作用。本篇在这方面确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此外,这篇文章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总而言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一味求变,变得无头绪可循,不合乎我们写文章的民族传统;但如果自始至终毫无变化,也会令人乏味。而本篇则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令人有轨迹可循。文章的技巧,就是靠这种地方的斟酌推敲。倘能对此加以变化运用,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再重复一次:如果有人认为邹忌真是自以为美而一天到晚总照镜子,从而悟出了大道理,那的确是太天真了!
(选自《古文精读举隅》,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徐仲涛)
本文着重写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故事。
全文可以分三部分。
从开始到“欲有求于我也”是第一部分,写邹忌从妻、妾、客三人都谬赞自己比城北徐公还美这件事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一段的第一层,写邹忌之美。先说明邹忌是个高大美丽的男子,再通过三问三答,从妻、妾、客三个人异口同声的回答中印证了邹忌的美丽,而且比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更美。然后在这一段的第二层,记叙邹忌和徐公实地比较的情况。邹忌深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因此在比美中颇有自知之明,他怀疑妻、妾、客同声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种阿谀。他要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正确的答案。通过“孰视”“窥镜”,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于是引起他的深思。夜深人静,独自思忖,最后悟出妻、妾、门客阿谀自己的原因:凡对自己有偏私,有所畏惧,或者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不会指出自己的缺点。这一段文字虽然不多,但用了铺陈和对比的手法,最后点明道理,是一则情节非常生动的故事。
从“于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写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见《郑堂札记》卷四)
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在齐国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揭示了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并以此来讽喻齐威王纳谏去蔽。为了使齐王能接受谏言,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先给齐王一个清晰的印象,然后再以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经历作比较,指出齐王受蒙蔽的严重。这样现身说法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乃下令”到结束是第三部分,写齐威王听取邹忌的规劝下令求谏和群臣在一年中进谏的情况。齐威王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告,下令奖励臣民向他进谏。齐威王纳谏结果是提高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很多诸侯的尊敬。
在这一部分记述中,有几点值得注意:1.文章没有写群臣受赏的情况,也没有写威王对待意见的情况。但是,从越来越没有人提意见和越来越提不出意见的情况就暗示了齐威王不仅听取意见,而且虚心接受意见改革了政治。2.齐王下令号召“群臣吏民”都来提意见,可是踊跃进谏者只写到群臣而没提到吏民。可见地位低下的吏和民,实际上是不可能参与政治发表看法的。文章不提吏民只写群臣,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政治活动的阶级局限性;同时,我们不能只从“虽欲言,无可进者”,就认为威王的统治十分清明。3.文章只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未及秦楚。燕、赵、韩、魏是战国时期齐国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国力和齐国相若,后来都比齐国弱小。秦、楚则是齐国西方和南方的大国,文章没提秦楚,还是比较符合当时实际形势的。4.最后一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点出全文的主旨。说明只要去蔽纳谏,修明内政,就能“战胜于朝廷”。
本文篇幅不长,但完整地记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和威王纳谏强齐两则故事,而且包含了深刻而明白的寓意,容量是很大的。文章之所以写到这样,在技巧上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1.用设喻的方法讲述道理。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具体形象地刻画人物。如写邹忌,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见到徐公,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再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后是“暮寝而思之”;人物的动作心理,无不刻画入微。有了这一段有声有色的描写,才使下文的进谏入情合理。3.语言简练生动。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从家事说到国事。写人物,声貌毕肖;叙事实,曲折引人;用语言,简洁生动: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几个字就交代了朝见的过程,省去了进谏的“导语”,开门见山地直陈其事。齐王听了谏辞以后,只用了一个“善”字就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威王下令纳谏以后,只三十来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了纳谏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的动态,而略去国内的情况。这些都称得上简洁有力。再看语言的生动: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基本一样,句法却各不相同,文字错综,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话并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文章内容未必尽合历史事实,但所表达的思想有积极意义,并且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