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端午节的由来以及相关的诗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8/08 21:25:09
请问端午节的由来以及相关的诗词?
x[r3u}FTγ8N*r }炅F;Ap fz˹nߩɛWK{s^dlv불ग़T$˟vO5˟/~㏿ן=___~~]MƼǝl$EKV'=;۶it_/!GY)BG#9cCj)9U_Br UH-:7"g GDCpf|]<8?vJmcbi<@za`w_HvRsرs]\7ұjD; 8gv.:A',YŖBFh.@YgE.P~ @ ) &SjAt%m.L L^ǜuݹN ݫN4-6{T8WV-(mM`![xLWQR7Zڢ~+U1^Z2{]^ED :V%Wz X.?t=K ^b&ʥ,inmVb׫zL_Xd˒+9Y"qQK~MML b(g^ۜ[^w^ /vxR4ɅP.lUĨ(.t6oސ :'MTj.v\lDz xeRtf4oHT٤k27"{gu(!f$Z[Nqž"SYb>Q(ٵ>E+,a1u],,:6,-ZLR18l7R׈d˵{uC2O'qxȷmݼq9HMEx)x++1v 9vw:|mHPHGp৳j$5|Н$,7`zj=Ll)x߉ajp_)_tTV`A0"^W?$-x]|@hlFF%ی-_k! ɰH5ρa%ICN%sbЛ°.K n 1;rv ZD\E==s[/2}-gwWZ?ц>̪S]ò>]n0 grVE{o!G= @s+uPaۀ7e_VDb$i3LHu"y'kj <2u)s0˙2s!1E"N I>; rS18U74K"dPe5~f[bmZ#Q tFZ] 9u0Id|Տ@VF" !.ٍ԰ +aѬI/~^D&v-)1#/RBUk# Fp4kR{2WϧNPq/[c?w(xuD&"v. {Ȇ*d3leQySW!. qAld\"o +Ƥ0c|U_z#1A ỴbfqL'7 X}jY3/AP<ÄIYNgdfgIJ6,.b:bҢ\Nf^aXf0dV5~V%Wbk0|722u8PhcdizfiE ^>>v>ܑyע?߸)R%_<͍6bq,JM,ՏS@݅6H12H4 -`Цq`he O3!\u*QiMLuڂrSHI HCZzS -D!# eC 4Ґto^dcD?kӧA\ ^ig gDjHKW8ݐTk/+dU:ð7ڭoz.Y2hbZ4q1i.p+: 9?`Qx:$HZrǎ N%_/2^6CDQGgkjD>݇RHE $"u sU}θ% EmA#ċ@MSxg25rV=FXĨA 9pl_`m, ͒wW9Ψ4NQfi#S ;J:{!@ 0I)DV)Ʒc`lKڶ 1Ϯ&S-QŃ@gEEnW^mIAVbϼ"1ԤkZ:c+-Z'I4D)f+D(.|!}`W !;̍rXJwʤN'5Κ!&DHaFy4 Q\l@ӅCĊPu/!aTcJ d2b&;#)TKVDR&gnex7(3=-h@ѾJGi{[]3[J!ynέP8Td\a gcW-T%G:}j@߃ο,iF|b_Ap4v17-[#MIaTWf&A!c:%bI)2{E.nz$WeZ6~RUj/F nC`b!IQ|gǤUOF-Fe!4U25ʠ%lP&(L.{uYy-+&7|^?33Uj>>.]W| 1)Pu6UgIpΔRE% 3>i T 69["dcllE'"wsLbyE3dmBwD WjRWv2.z>8'bEA^A^B'{eEһ?K1}sl G=0v*z P9ld֚+*3C'}j A1nJźF>frסT _ߨ\3>OFdM Sdy`$JOk؍q1g]55IM~o9TbfROqX~f쩋 b]PaJ gt"/&4K6 و(d4tX]l~AWa|WМ HCd z40I2p21Y? D_s3F4[-Z8  ;F+aSW &(BK;*Si[ze1KS9>wMP9\q% I2`v"C.iE 6`s:s FG2LXio:ܘq&C:,-f#%LKӔ>ĭe ,!⯆kz!Ͼ>HOyN{#3:F_4s0kSn2PaU@9> |?alE6Q䧲yFb6lQۉNHٮ<~}/o5q` B_*j R>#C\FqU|W>zh{xSʯD͛NO0,׻⧾A0Cf1Mi:3RE&!3*3f9գ7^wbtfmR* PVC4L<>{,l} ͅ!QY5s6C;RywG^5B z>qWQJ~Kf|8b$A?y`L}*TA= !~*U2 ぁi[^`3M}qOG3٣)Ϸw.j "LS9"/= )oN >*, Goċ \X2/85 pk"P:!+/`U٘ -IXsxjݿ84(o0Rp#*vosNӹf#EtMeMT.*Y ޏ׏ _&oCy7)H{; ƾŗO=3x P@;{BVB!w n 4]P ݆04d[!SoܶwЫ\yd).q}T#5ww}۞L=0r--x)% 铎H +{tǟn&gq6T=W_Nz?潈oq z(`wt|'y#J3".Sm [..dY"jCOhIPb*-.&3E Nd׌o. sNw30.!,Z^[^[c|/ ҝZiCv]EݣL.۱ m4㵼^3bwR{%f@JH1 SMKvn)L" MZ5n"za-U݈Q\bb]"SbM]?ɻu1Kq#i`xB> ,`TcD@||VFą s jUxț S#ވ3k2ӿuFZmVnÛ)%a˨X Y:^%Vj[x>x:۪JM E?وHhJڛ'F+f]^8"8X'OjQ0`ٶ:^K3kmY WcY̌w׏i_U%F p^D`T V綺%c(7X/\' ÞZfgwIsSMKb/^aYX/WXmlEx4hrWc9ó@),3"lhw@,ݬ9Pkgp°ڥ `w`ݦ@ɲ.9X*Т%W+K7]E"nXm\RAwFZx{e!zKqŽ3hXMH 04E1f7#Vb7;r=S%ˌ$IЇW02 P瑍:^1 ];B2ӧXyM#XK@H.V^Re =軺,:3>']=^^?nqe@,Dy@35k~+ʱG@\M"=,\AW!vnKjc.|F^K>dPDW3a}:HaY K w"Z]aے׼#_h3 ҀEv7':Dq$גw1~c"Wf~W4'7l S @vFYB#[>

请问端午节的由来以及相关的诗词?
请问端午节的由来以及相关的诗词?

请问端午节的由来以及相关的诗词?
http://www.china.org.cn/ch-jieri/duanwu/1.htm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诗选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