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过去经验和现在学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08 17:59:19
1.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过去经验和现在学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x\n*I~FUI)j4iK2 1|x|,ޥL~+$U?gZW-'%맿叩3 ~c;tsh.Fa3mO_ݚ>}n2?'{T m[(<ٜdf}Ov]X#sz/o',g*p\]<֘yw_~hvl4W)6q8=*+N4/ލ:Çmch_ d@kdOF;|QwL\-R _?3xמo5af< ܀ao2:@wL%fBѬQvil6Ukk>8=W)rݷ|tkv3&ܻ߸"}b:Cns:1i)<7o#$SLTziVZfu>,i>]m4=擙ٙ3X4Cwt\ Mv;@7Ou|Ez,5[/}2m%T~I.;X^ΖML ǯ&FFdb*퀫Q!YHBi:o?8넅?ӟ~l:=5s |RDӝ{0}HS{na%vT̲x>nt8Xͨ!:94oU{֚5l%| biBN`mL~kqxgXy>(rEN,b/НE R܅aTQ 0M a*&2z*?i= ߏ/EzMwG{a2,M`|PtCliK]==UƜ*{PhTDW3=cQexd":6uoCL&p:3כm lm>)N}OABr.lo 7r;e˗QQ!OT儢Y[kAXf j5x1|2"Dx[v6_Bp!Tw~tX tt \jdnG 9TD( ФRp bޔcd`>܀gEjWCAvjj%87 h^J(9#DpٸoIB3-7a!gGQ:p - #nl:Mlo;?>sm'G⤊Ӷың('BX䧁<˭q{)#(:SmB"N8G}i v{/C1|*@Bz\mDz-p)xMbtEU n;qS|U1ړO7!f0ZȆ=x Yz#Ò R{|R؂p9ׯTb<%e3o(Դ}}\N 5:t:Hؗ A)Df+w0['0 Li*SH"1܎޳}rQXbԐLbH ?g5AMw߅QAա_ w]x%Ѥ6y?p .3ve{`e` qS+Nq ]xM1|1գ$jBg4b)TR@gp`uqsP$X<߂y2x%*'䉣Đ;pQL[,19V45@aN!]lcFb8UefٖE ]o;2$|aŞ {L6t 0iM~0+LC6a=__P\F<95Y\Bێ=?7St *țűQ1ڦG ̲dpK5WLy?u$tM'܇F}%G/Q` aa6Nm1znrOdrS镟 .:,BEsQSAZ3IG/AqzP&+$„Q%(w$n^P3-?OV~s޾}~cVS<GGed53[?2 *tLz05mjHs@-%|I4*a+uqIOff|bޘ襙z {N5#yZ/[MI$U24; U4GXJbȀ!slP4,fNO+'^-isK HRKU<\SԞvrMQ vJ(%)3!~s=5%)6 /MVAX#r: )tvyl v"ft3C`sedތIfTzL8jmg`&er0zOhAPaUKpZbX;|x*$ٙwSjO 3֕qK-.%DsF#\;(*>!xʨqBDȾq~O[Z=+]4HiJ#q-HM-NFyʡ5 -V}A+:;oE`&ޯ!%8 0_{p~>^Wܚ#0@c ^+Ȳ-9U\:ώKL(>ǴnYL%TAI$JPigB1*HR+\Rnn:p놳O"$m4 #q2h.GwҒX\M\plZA.ms'ȏ%u,+%-ZÝ/OQXq1*p<`OyZb .5Pq/)mȖ9 # EYN +¾̝L 8Urz0l7*-Bַh!R[yQt@O Xxi36 ]?WV JXңT=>v7l~6pl}d/Q)o$ Jʼqw0O/z[DBl_$\yl8MA=Jx}HzYG~|tmes)03f,BIvEiiiFhlu#f2x|ú 69M7[ƏN8zЊºFSEHf{QcS1G]qhR* /RJ)\J/}2R`׻ԥ\V<zahiHFcäms>JG:욅#@*9I3'uB I XIO^!#nݞQL'`>m1_=eJ7_FRZ娇ZIԲZOVMn~}.E[ĥ@r]s>)b`xfu3+mJC<ОAiɺahv}5;/YZBqW 0ڗXO޻ӆfjxar"gޏ½g8ŵog)kՌ݃p|_ا+ob}lGS@ ˇ=`u`$ flvꫠ1l5ݣKpz 1xK.lJift f&^n3O\ULZT- Y#Һ<#8~r;%Ao(6Exc;u{ΒvZ0I@0l|>E&4%Ikh^nXEysmP`mSw}*Uu;5u\c*0&6*g[tp^u!*+F_gzX$PGxBMDy/tL`j?3HA.@{$z\!Ef5?()(NqUfQ}dN M[Rj;g7< !@Gk >`8˩?T-ҁe$j^NՁo3T'lhtZP„ŪNQ`kI%0\ȗI%3  O3MBlsv+`2Rѡ D Evk? TAdbf.n=DUgVU?4!w,%1I+Č!a$EKsb ڗϠmd#pH?|<O_{S!2KϹB`LSg 0$oym܌/JvS$9&J>JA>lֹξV:޳J E0l>+lY+rG$Bbѻbzm+? <8nT*,*4Ke],BMLa1q%c|re§'5yZT7[$i]$btSGRta)f74..3Ǿß;Ql,jo;å[2`,ttKꊏOU\"yQlFѵGkt 08Մ8\l0*-]u$k؀G zQEg8R7`)mk.d&dGCP'+Md*jpVM#GA&P[c4F#N8 qM#AOERaЊn?%#M#$Y\' Bo-[& C?'|,-X^nDeh!)ܧ܋+s gT L1Vc$X 1jTdFkr>_g`P(ԗ)7`0g"I#dNxhdw@BG^L_`5GdU?uX& 9; -X&%|OT  t0I*%au5 81 2հzTd$fWC]mar v!s2|ٴGf k[': wjb̲P(;˺'aI ".>-KCؼnWQSNcg=lϪ 0{]Ɨ4PU6}5_JnRilQۨE͐5,CΧgQwTe1l ɜNB_BB:F>CLd)P6${)8w@?FXYހx,|: EUw]6u\A䵇Ux'DbZFKc.3PW,~03/CEN`9ESvsXHuR{d?0IppY4{ׄf-ƒzwq\$G'Ū R?0~cqTxOs!, ?Uȴm"obص/w:azMagΪj6pLiśpG }eٯfrwH) nbKzQ-gm#E4iEKR2MhZI1MEVa<߻{,W r!U=7|R S2ʓp~Ug fǭ+x9ݼ)xI^ mS9bA'S&qiN#@- kR% /.zTf"Wm N$~u(?[;G㼢Ja#FF6zv3^+>BM4|0aZ<AŬ:"M?k'hhituqQr2܆ .7lMXtq8 }A䡦qp:7+=GC)g YEdڗQu4#x?Væ= IJG}( 3@ŧ+M(t5,9K]ڍ; :a2£,v\i8݆ *BU5 -) zɽXhntH:oGp :"Fn*Rb;.av2GjquY;Lm^ ]G!mQsҧ+.ֱ>a_e@N\fNϽ2ui#PY,\S NJ|CG+eSkp͘ϷRKǁMiԦ\ ]r[{CQTO&sBJ$Brg];X `nU EfZnv9䪸B} ă}5v#ϮC),DH&wǂkeMӮ#Ng"ɴYZuJ}霭i\w2sL^a'-߆cGi584~zEUԩ;"o[vk>⃼|Up}Lϕdf (S?2VuƋ$ϤbcC:)=,!ռd uK45h;OВ$A򺾐,Dv\(a2~ґ6pw{*~:ގ-ܛ.%jw6mH >SHq\O#>pp8F hGal9éNgѬN3ZF+d~*N m̷OW%c>PiGZ\g \^C,2OJF.]YyGO_sRJe;&q_Q]Yo$H_؍˯M0M4R$4P<.YB 59(=8[ߚ)y4"/D+/,5=\f@k5YS+:ؗ4.vM.g.!w%0=$.dQ[`^#_ƣZ2d">

1.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过去经验和现在学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1.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过去经验和现在学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1.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过去经验和现在学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概括地说,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如前所述,现行的课程体系完成于工业经济时代.在工业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对于国家实力的增强、经济的繁荣具有最直接的意义.因此,学校教育的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合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工业生产的需要决定了学校教育课程的内容,而科学知识及其相关的技能对于工业生产的意义或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近代自然科学教育运动的倡导者赫伯特•斯宾塞对此曾作过详尽的说明.
  工业经济对于“效率”的崇拜又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以简约、规范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因此,建立在对知识加以分门别类基础之上的分科课程就成为课程结构最重要的特色.此外,各门学科对于各自领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权威性”的追求,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而且使教科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教科书为载体知识便处于核心地位,成为制约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依据.换言之,知识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目的.
  现行课程体系的上述特征,都反映了这么一种教育理念或关于人的发展观:国家和社会发展集中地体现为经济的发展,因此,与生产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学校课程体系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同时,它也构成了人的“发展”的全部内涵.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始终萦怀于中国人民心中的“强国梦”,伴随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爆炸”,以及普遍存在于“后发型国家”一定发展阶段教育之选拔功能的突显等因素,又使我国学校的课程体系表现出下列一些特征: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现在,人们已经把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概括为“应试教育”.
  显然,如果不根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现存的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就不能推行.
  7.如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 统工程.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课程结构的这种转变,与课程功能的转变遥相呼应,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时期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此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 中获得有效的保障,并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这种转变,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可能不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即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三是要将评价看做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的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记录,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本次课程改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分工,调整了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运行,为课程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对于加速我国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8.为了保证上述培养目标的实现,从事基础教育的实践工作者必须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如果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同以往相比,这次课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
  一、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做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第一,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新课程必 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
  第二,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二、发展观
  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发展”仅仅是指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练.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地破坏了人的内在的自然,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应该看到,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乃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中的.为了充分发挥课程之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这次课程改革除了在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方面作了调整之外,还强调各科的课程标准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
  三、知识观
  从前面的表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系统的知识几乎成为“课程”的代名词.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们赋予了知识一些“神圣”的特征.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客观的,因而,知识成为了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类似于地下的矿物那样的客观存在物.对于知识而言,人们惟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
  这次课程改革坚持实践的观点,并吸纳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程观
  课程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所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程观.“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这里的“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分门别类的知识.这种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于是教育、课程便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这种知识本位的课程显然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为此,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所有这些素材的教育意义都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为此,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而是生活的需要;而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有时甚至作为教育的消极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
  另外,虚机团上产品团购,超级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