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及其意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9 00:29:52
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及其意义
x\YnYJ/ JW&@z- h7@JA$Q#є(x/"j }ν/.g@2xsk'˅-;GkAqLdOv揊ooMs3LuAnnꇏdF*(n?.itʞ)?ox镪?&V3q;C}3vɶN=WHխ<%5ۺքN [av'颃'pbHh/?Rֶz%;E0|09嬳s H 0ve[0Dai1C^LkTK{˘晽m{E{vVl6' 0e N%DMya҂hn7!*{|O fJ+NWc zg*T˅ALnl@-f SS lc%ϓU[""Vq:a{ӱ-UeԫpX',aLƱ]fkj[mZצtM`ڸ.B9aKP0ۏ>~񧽰:ń<<ӆp"=ؓNqxͰ4Sj (赒Xg =F&g/ITV[K‚{%l ^%MpQ!z -V§2>L` +<c j/6OeGDKc048OڌDsYp>`q0@?u,U?vP [7+)-vLٴ7‡k;)"}ܡj|amMj*<+m^XQ0{+Nf_n~,ڧgB<[a@FN稂ݻUQujjhn ֍AxR1iff͹YlX}jj_(e`$u.Na4B8_iZ}Hΰs"!~hl^F٢-vL@$!:ifE߲GssT@^t*>c4>>Ss.!}M.ӈˆ 'xC[;|6LAM+jGPoLAXnwL- vi7yv"Tt n"_PVR~K4ꂩT3#I:$܀ %\)7{pb}:+= aQ9D[I $fLnӒx_fT94b.@[Z>~.ͩz ܟ_:oEϯ߳ ho89YS|W=q5m*;8İANL'`R~rv(1_@CeM(=Nկ27[.2=ze}Mpt@QV`I`C_# J"E̳oU"Y0Duq )M*hy_TUsŞc\ 8᏷"T$tIhr茼.@-bT,rC:OEu<08 +?%6"q* ĠĆj%fVQ j>4UZ7TMO?Yk;BӔNXߜDxD˲g[YT9eZh\K@P4V0yIL"fvm8C̴ Ҥ$ E_\10PhȠHCW|Cٖdd88Ϫ;Ǜ?Pff{[w#+_2)~wҔAc@`IG)77 h#/AT mi/H1f59 .3}+j<ۻj[ gpLInQcuVfL @S3YDoqe*{S0A0Jl;JxU}7݈k=_'e`wWoPaj{ 84օ +P *, 1+fU)ϥ/]L&! tq;jƐ?4NM _P#5IDpqFkUtQXycBv,pLv0y(L!*ر}<6[Yg.Ε֬v}G,8.t~7&pm2 ^2c "& :#O! cw>jLZD#1p,5$2ӍT; IxItxuTVwnfj4*Za> 38YIzMO%td+3=Pkw <4Tk$77=il/r`=gT$Yq06?$R,#p`]Z(JHEL=8:$:`$XsC~HLLQ ګM|Fb`JXy=̩)5\fZ'@RL-d(VE8-8hwkѰ[=%2N+R2 nD5(jA3ƪUʆ֕'ä5)/҆fKHuĪ4\NQF*;riԩ^CnNsR'V  WgAfsYDHO&c ,.V 嵆.h@'uՈU\sb!21ݢpyY5=R+Ȍl%/YS31)ƚ|_"Ф ,$]H$6S^\=Y={W1dq-!" -;$HORg@?*0* *l] Iu p2)j`܎2 :d:" 0ϔ=jC#t\ʙ? rjRݚO%v9V U 7AS?(MF?sY8찒!)S1#"5 bjmHřY=@#n| 2]_鈡RiY0 nAy-lvmpgޅ=XJ*hGD#"j^3{8`Fw;ew,"Юjm ,"~ 1|/,eE5;B \Gk2,-{? x01춬"-4,DD)k2Pm/na$ ,k!Ĺi D}>w1e/!h,D}ajڧ=3ہZja7UoB]:))ՠu ǥ̏dQq[Kzv9l:T| ^_%3nSZE k-.c*']gSq]n#"#aF F?.%:IME1ܕ,^1JxฉTH7s93w1{ڡ8cC'gM0)qw V5=@;wbw vf]%<53 H:H,5v2ܜgb\#\ f28"S"bLJKJ8#GC|h9!q%NPh4alijyJXd-ayS lUg]kqƔ*}{OLР\DƎZ/rzJhS) >K4V&K;[-cTcvd1&=3zYn䠽2;`<7?l\b˜ၩ=?;LVq"#1%*\cVl5縌J72Hjqb2̚ WxQp5o [kLA1~ ̏IF(uúHgCB mҷւiT4&5bvdWEs7qLCL)>G<$g7sņ- n`J?p60y"GѩY@KW')ĮpXs$$9gc^ kՄv[ؑ&iL,;8u!5jr${f3 T2]-ݜ&Le#W9K5 `xyI TJQ)6F0bAs꒙$? DsHc^4E|mcwA ;^H9;O$~ҴE@$,(:z\fG avN]9a4!&f;uݽ!n4 ShF383S)xH%0{8bŪxs٣@V3g7췜1,.0Ӏ1לtzZ2B2>'kloRj,Ouѷ' ہwfI "=I푿Mf(</rs[:ClĸSot&`4[(=g`?oWas~L]t]}{tEE+b1M"7L. q-V=6zIe H0\Jp%<~@;ڿu O$ V4&OuVfj7'VijH cXC)xQ{{eOyK@E-AfHyzdk#mM0)/WY{t dk?;tq\ KۛjD0үp(XAoP/&R~vtafo\2VAXU2^ˡ2n_N<VRboS;]ml'~J玲t3ᷟ( W?ფ ג |b8|_XOo]|8km+V~N!,т =Xhݣm˰NN$I 4*/ o^6]nKH!> z*^rC?ceO'ᴕCgr-D3+[Zxȷ\Ȳ!Z&(KoNw~xs5@x3NQOI70׽OQ:_T-6K/e2iNt4R!УyC{ ŏ'ۘ;^֭5p@^S+'$fE|WBq{gi}z,>}er_}Bhnbj+pA0N21qt;XKȑTo~TNcaRܽѺ7Egw#Zךp/BĶK\s# O4`7mےj~Ǎp=nWo2uyb7Z%G1S]'jхãxN\k>NW_8\8^=iګ9aaڈ6B6ʻ|oQR sw H^bd3^ڼN52 <,1@JzlW;FjKoz$6 %_ߴjK2[͘j aힴ\C+Z[~!XHp":>dyU>?> yXy@iW.}n8MiԍT3_W'nC+

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及其意义
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及其意义

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及其意义
中国近代历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的这段历史.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错综复杂,国际间是殖民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国内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从文化冲突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可以感受到一股“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认真总结这段历史,对于在中外交流中认识和把握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
世界历史发展到近代,西学与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势差,表现为:中学仍植基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之中,西学已植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中学仍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西学已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阶段;中学仍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西学已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中学的承继仍以传统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为中间,西学的传播则以新式学校教育为桥梁.因此,这时“西学东渐”的客观态势已经形成.而造成这种文化势差客观态势的主要原因,除了中、西学产生的社会条件与内容的差异之外,还与近代中西方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所采取的文教政策与文化态度有直接的关系.就西学而言,在欧洲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和宗教革命的发生,其内在动因是古代欧洲文明中的希腊、罗马、希伯莱三种文化精神演变的必然结果,也有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的客观社会条件,以及促使欧洲各国对新文化与新宗教的宽容政策与接纳态度.所以,自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革命之后,西学才趋于活跃繁荣,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相继出现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伽利略关于银河系的概念,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及微积分,笛卡尔的几何学,达尔文的进化论,巴斯德的细菌学,汤姆逊的电子学,普朗克的量子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可见,由于有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革命,才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产生,也才有西方近代以民主和科学为精神的西学.而近代中学所面临的机遇却不佳:一方面,中国传统的中学本身的内容不具备质变出近代意义的科学与技术;另一方面,清王朝的落后性所造就的“天朝上国”、保守封闭的价值观,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异族文化,使中西学自由融合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良机,而中国的有识之士只有在西方列强炮舰的威逼下才屈辱被动地、由不自觉到自觉地逐步选择西学.
1840年,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向东方的侵略,西学开始向长期与世隔绝的古老中国发起了冲击,中学与西学的冲突以鸦片战争为始点正式拉开帷幕.这段历史的进程:先是一部分开明管理和士大夫抱着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目的,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进入到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实践,结果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列强的欺辱而真正强大起来.这时“西学东渐”的规模和影响主要限于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领域,其层次仅在文化的表层——物质层面.接着,民主主义维新派和革命派便先后登上近代中国历史的舞台,他们大力介绍、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和社会学说,主张通过在中国实现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此时,西学的引进已深入到文化的中层——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受到大力宣传,这是文化的深层——思想层面,其规模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尤其是马列主义传入中国,这是中国的先进分子对西学的又一次新选择.在这次选择过程中,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学习、借鉴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工农运动相结合,经过数十年不屈不挠的探索,终于找到了一个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由此可见,中国人选择马列主义,是经过半个多世纪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艰苦实践决定的,也是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
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近代除了与政治、经济、文化有着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关系外,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思潮往往起着发轫起端的作用,或伴随着思想、文化的启蒙思潮,而推动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自1840年起,中国先进的士大夫面对西方列强的咄咄逼人的气势和亡国灭种的危险,从“闭关锁国”到“睁眼看世界”,首先意识到旧的教育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来摆脱困境,从而掀起了改革封建教育的思潮.洋务运动推进“西学东渐”,使对封建教育的改革由议论走向实行,开始仿照西方国家的做法创办新式学堂,开展留学教育,最终在洋务教育思潮的推动下,建立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伴随着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改良主义教育思潮和民主主义教育思潮前呼后应,一昭一彰,成为变法和革命的开路先锋.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新文化思潮,也是一场新教育思潮.它以社会教育的方式,宣传民主和科学的理论,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教育、旧思想、旧礼教,对青年进行启蒙教育;之后,平民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实验主义教育思潮等纷争出现,使文化教育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更重要的是,在新文化运动中西学的传播更加广泛,西方的各种学术流派、社会改革方案纷纷传入中国,汇合成为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思想潮流,最终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也奠定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两个不同的政治区域分别兴起的 “三民主义”教育思潮和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潮的思想文化基础.
二、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特征
中国近代史若以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粗略地勾画其历史轨迹,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代“西学东渐”是在西方列强对中国不断地发动侵略与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侵略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一方面西学在中国落户,是西方列强政治、经济、军事侵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伴随着中国从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来的;另一方面,它又与中国的有识之士为争取民族生存,维护国家主权,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促进中国近代化所做的努力探索密不可分.二者犬牙交错,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表现为:闯入古老帝国的西学,首先伴随的是西方列强的利炮坚船,接踵而来的是传教士和外交官,最后才是科学家与专业人员;而中国前往西方寻找救国之道的有留学生、出访人员、外交官和职业革命家.在此基础上,中国形成两种文化教育网络:一种是由西方势力特别是教会控制的学校、医院及其他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新闻机构等组成的文教网络.通过这一网络既培养了一批为外国势力效力的买办文人,也产生了一批促进中国近代化的栋梁之材.另一种是由中国人仿行西制和西法创办的新式学校、留学教育机构及其他文化设施组成的新式文教网络.通过这一网络培养出一批中国近代新型的知识分子,他们既是旧制度的掘墓人,又是新社会的缔造者.
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特征明显地表现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的过程.如前所述,近代“西学东渐”是在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凭借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推行其殖民化政策、使中国处在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最初,中国人对西学的接受是被动的.而且,从“西学东渐”的过程来看,近代开始西学与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势差,相比之下西学总体上处于一种较高势能状态.按照任继愈教授的文化发展势差理论分析——“不同文化接触后,高层次的、先进的文化必然影响低层次的、落后的文化.这种现象如水之趋下,不可逆转”,这就使得在这一时期的中西交流中,西学一直处于“出超”,中学则处于“入超”,“西学东渐”是一股主流趋势,从而更加重了中国人接受西学的被动地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从中国方面来看,主要是认识和制度上的原因.
在认识上,明清以后,中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历史悠久和文化传统的优越感,使得国人常以“天朝上国”自居,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这种价值观在统治阶级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看自己是“君临天下、抚有四海”,看别国是“夷狄蛮戎”.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绝大多数人仍沉湎于一种“雨过忘雷”的悠闲中,只有极少数几个人才感觉到事态的严重.1844年,魏源刊行《海国、图志》,尽管他所论述的世界局势与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有很强的震撼力,但功利主义与华夏中心色彩却表现得很浓厚.1849年,徐继畲又刊行《瀛环志略》,他以更诚恳、更客观的态度介绍西方各国.遗憾的是,《瀛环志略》没有《海国图志》影响那么大,这或许能够说明当时中国人普遍的接受心理:在大多数国人的心目中,西方人依旧是“夷”,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尊夷攘夷”、“师夷制夷”.由此可见,鸦片战争之后至少有二十年时间,中国人心目中的西方形象并没有明显的改观.在上层社会中,魏源的观点已是一种引起争议的激进之见,徐继畲的综论就更难以理解.即使在洋务运动时期,华夏中心主义仍起重要作用,当时社会的主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然中学与西学的关系是“体”和“用”的关系,所以国人对中西方的认识仍有主次之分.
在制度上,女真贵族入关后,承袭明制,建立起更加完备的封建王朝.从世界发展的大潮流来看,清代即使是“康乾盛世”,也是一个发展方向的错误,因为它不仅没有跟上世界工业革命的时代步伐,而且是背道而行.所以,清王朝建立的封建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保守的制度.这个制度本身就缺乏对外交流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再加上近代以后清王朝的几任皇帝平庸无能,慈禧太后垂帘听政30余年,清王朝——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层始终是在被动中学习西方、接受西学的.为了维护封建秩序,只有当西方列强一次次地发动侵略战争,中国一回回战败的情况下,清王朝才被迫向西方学习.1898年的“百日维新”本来是封建统治阶级最高层主动学习西方的一场变法运动,但仅有不掌握实权的光绪皇帝及几个帝党大臣的支持和参与,所以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这也进一步说明,清王朝及其统治下的清末封建专制制度对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一直起着阻碍的作用.
学习西方、传播西学,真正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的,还是一部分中下层的开明官吏和广大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为了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深入地介绍传播西学,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认识、选择、再认识、再选择的过程.从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一直到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都在睁眼看世界,不断地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
通过对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不同性质的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的一般特征:一是文化创造,占取先机,有优先之势;二是文化继承,渊源不断,有承传之势;三是文化引进,兼容并包,有积蓄之势;四是文化吸收,优化组合,有综合之势;五是文化碰撞,相得益彰,有重构之势;六是文化交流,选择时机,有效率之势.这些特征不仅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明显地表现出来,而且在世界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的历史中也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所以也可称之为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的规律.
三、“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近代西学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先导的,总体上是一种全新的较高势能的文化.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西学东渐是一股主流趋势,因此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技术方面的影响.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下,初步开始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也出版一些有关西方武器制造以及攻防战术的著作.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理论为指导,大张旗鼓地仿照西方国家的办法,制造新式枪炮和轮船,编练新式陆军与海军,举办近代军事工业以及民用企业,开矿山、筑铁路、设邮电、建学校,掀起了一股学西方办洋务的热潮;到19世纪90年代,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潮开始兴起,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长足的发展;同时,电力、交通运输业与金融业也发展起来.据统计,从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的厂矿达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30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翻了两倍以上;1912年至1919年,新建的厂矿有470多家,平均每年新增67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
其次是制度方面的影响.就政治制度而言,在近代“西学东渐”进程中,大体有三种制度引入中国:第一种是维新运动中倡导的君主立宪制,第二种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第三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有新式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等陆续传入中国,构成了中国近代化历史中的制度文化.
第三是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近代至少有三次大的社会思想观念更新:第一次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学西方、办企业、建学校、派留学,掀起洋务思潮,从而冲击着陈腐的传统观念,使近代中国出现了三个新的开端:一是中国人开始有了建立新教育制度的构想和行动;二是开始重新考虑传统文化的地位,重新估量科学技术的价值;三是开始初步认识到,要自强、要干实事,就不能不重视实际技能和社会效益.第二次是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时期,西方民主主义制度和民权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使部分国人的社会观念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就是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教育界出现了以介绍西方政治学说为主要内容,如何改造中国、改造社会的热烈讨论.特别是这次运动从始至终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把中国人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盲从、蒙昧中解放出来,对于启发人们的理智与民主觉悟起了极大的作用.正因为有以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思想观念更新,才会有文化教育界的活跃局面,才会有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参加的“五四”爱国运动,也为马列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总之,伴随着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国在向世界靠近,社会在逐步实现近代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得到不断的更新:“师夷长技”观念更新了“夷夏之防”观念,变革观念更新了守旧观念,民主民权观念更新了君权神授观念,理智的务实观念更新了偏颇的尚虚观念,男女平等观念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社会主义观念更新了资本主义观念.
第四是教育方面的影响.中国近代每一次教育思潮的兴起,都与“西学东渐”有着必然的联系,“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构成社会变革的一条主线,如改革封建旧教育、太平天国农民教育、洋务主义教育、改良主义教育、民主主义教育、教会教育、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和新民主主义教育等思潮的兴起,都与“西学东渐”有着因果关系,同时对每一阶段的社会变革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教育思潮,从静态看是相互独立的,从动态看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以及社会变革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