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三种DNA聚合酶的作用特点和主要功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09:34:23
简述三种DNA聚合酶的作用特点和主要功能
x[[S[G+lBbJJUTjjڔlֵ vaM\$$[ Ft$?ȏs俰_O }تTttփOlȭB$>; &0b-9ӛN d.܍A1Oo׹oQ|lyp7parLR~* =ZM@ ƾ I-v}rsM.W4)2sΑVȌ2w8\2HY K2rb襈ϰZX#B,mH 'N pXD^ۅqX)Rc qRxgiEr) FDtKZd죄m%ij! RCv! -?Pm9-3":}|0 /E$%ؕ,ڼXդ}4ZOday>aFX|&>u|_7%Ċ]Nly ˨A4U) J',ὠ9'X% tґOetFz[^}%)v&ܑ]@Aw.ᄀ/l];s$,fB]v+l3y@Y:t͏)TgڿB.m#(9)(;-6 1NcC|.x@x^&(VX$K߅f)z;eBNV]t-KaӶzJVh񴫆"W2 KǐMZRiJ |HEQ5OG5$3"Rs`wp\ϵޯo8IۊWùt6莯#2]_)%6,H+KuQ@P曻Q8bɲ rqr[,Bg֋@J5د}VY0-R[x&I5鮭kC;`LГipH͢ʱ ϋN)vq/r'-n 4w\Rfc~!>Y2rɕr4#@ @Qe*vp:|XKre¶!_8yxkI(WvSKΓ)_iqL^oo4/=' :\:j,$F96'blQ |dn:|:NE9aAztNqN(iIh<%"ȓ}Tuw>5nu!qqKj4z5_΅Wf}d?Mnj.| pV+ e({LC`ux.rP,袣" qy:js9jPR]lTYYޒP0C+F{6!;2a3:U6ׇr)"Qtb2G n75%e 33(q]'tOECZv<ՊAAv2!&,ͦ)Q4"6j^tAB4,՚*rj޶&2?ogooon9=5VZ&y}򀪘^81o0.ScޖSݻN&??43JȥZ(Bda|=j0Yڤ!#{"tvcKb }&3BOpWFT\eŀHn(#|W<آ^ gLm;edL??}t~7?zT{ [1>baR^^3R50u6Ҡlߑr0TmE/_^C)FlٸoRaÙ0V+Vr@1޶,c?d/N.E+'R52T*Ufd*y: f"U9%C!V@)ϸǏK:#Kd'%Y+{Omu~sS <_?3"7?"u2yVG,xgLCϊZv9\N> <qSav0Mlwvt)ChTʎ| =:;>s"XF8kWkQzI\Hhbr5/ﺮX K{^Qr0UJ4\sCKQ>C?|3R ߊ2P-mrdimJ)xJ>͹+.;Gdlz.W:v꼞QA) `T#I֧37/.>9G(W?{m[>*^}C]z T-C{Q{c-=ڧVË?UW+OnG zb2̃:1^GDHIG6tU:j\ƋEw+'hˢ3~jnO0{Ӑsp!OLб7|w 3G 2^:?:zXh4hfC|(3g xsO&ȲKlJzQ$M RCGvqB1*gPڏâThPIď xA JFkUOYϛMC4lR&F*M h;`aHK`Z5_rH'rmG #?Fdp߈xlYV· 7mcԄn@߶jXc3tCCtM7ga~e4gWO`hNFrr jUP)ʖbBn%"g>'qѼ7mis) #4Ue^~/Da2XzPuNW}Ԫ*5m@QK5V+=g"34rпiGz wWm- R籶VijEcACNg(ۻs9)7yFʩAucw|!G5ҷpq-v1 t'x"t$P包HB>Q26MM&,{IDCP4Mм{w~ Y=0z 3ͤ(6++$&q+?(ƥ#W &I,H>}h`^R223.3%"I! .]OiE+3AS^gPƦR;q<ԤrZ *oxC /b!zrԿilTn-mT[<ÇG|}m861! $

简述三种DNA聚合酶的作用特点和主要功能
简述三种DNA聚合酶的作用特点和主要功能

简述三种DNA聚合酶的作用特点和主要功能
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是细胞复制DNA的重要作用酶.
DNA聚合酶 ,以DNA为复制模板,从将DNA由5'端点开始复制到3'端的酶.
DNA聚合酶的主要活性是催化DNA的合成(在具备模板、引物、dNTP等的情况下)及其相辅的活性.
真核细胞有5种DNA聚合酶,分别为DNA聚合酶α(定位于胞核,参与复制引发具5-3外切酶活性),β(定位于核内,参与修复,具5-3外切酶活性),γ(定位于线粒体,参与线粒体复制具5-3和3-5外切活性),δ(定位核,参与复制,具有3-5和5-3外切活性),ε(定位于核,参与损伤修复,具有3-5和5-3外切活性).
原核细胞有3种DNA聚合酶,都与DNA链的延长有关.DNA聚合酶I是单链多肽,可催化单链或双链DNA 的延长;DNA聚合酶II则与低分子脱氧核苷酸链的延长有关;DNA聚合酶III在细胞中存在的数目不多,是促进DNA链延长的主要酶.功能
[1]聚合作用:在引物RNA'-OH末端,以dNTP为底物,按模板DNA上的指令由DNApolⅠ逐个将核苷酸加上去,就是DNApolⅠ的聚合作用.酶的专一性主要表现为新进入的脱氧核苷酸必须与模板DNA配对时才有催化作用.dNTP进入结合位点后,可能使酶的构象发生变化,促进3'-OH与5'-PO4结合生成磷酸二酯键.若是错误的核苷酸进入结合位点,则不能与模板配对,无法改变酶的构象而被3'-5'外切酶活性位点所识别并切除之.
[2]3'→5'外切酶活性——校对作用:这种酶活性的主要功能是从3'→5'方向识别和切除不配对的DNA生长链末端的核苷酸.当反应体系中没有反应底物dNTP时,由于没有聚合作用而出现暂时的游离现象,从而被3'→5'外切酶活性所降解.如果提高反应体系的温度可以促进这种作用,这表明温度升高使DNA生长链3'末端与模板发生分离的机会更多,因而降解作用加强.当向反应体系加入dNTP,而且只加放与模板互补的上述核苷酸才会使这种外切酶活性受到抑制,并继续进行DNA的合成.由此推论,3'→5'外切酶活性的主要功能是校对作用,当加入的核苷酸与模板不互补而游离时则被3'→5'外切酶切除,以便重新在这个位置上聚合对应的核苷酸.在某些T4噬菌体突变株中DNA复制的真实性降低,而易发生突变,从此突变株分离得到的T4DNA聚合酶的3'→5'外切酶活性很低.相反,另外一些具有抗突变能力的T4突变株中的T4DNA聚合酶的3'→5'外切酶活性比野生型高得多,因此,其DNA复制真实性好,变异率低.可见,3'→5'外切酶活性对DNA复制真实性的维持是十分重要的.
[3]5'→3'外切酶活性——切除修复作用:5'→3'外切酶活性就是从5'→3'方向水解DNA生长链前方的DNA链,主要产生5'-脱氧核苷酸.这种酶活性只对DNA上配对部份(双链)磷酸二酯键有切割活力作用,方向是5'→3'.每次能切除10个核苷酸,而且DNA的聚合作用能刺激5'→3'外切酶活力达10倍以上.因此,这种酶活性在DNA损伤的修复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对冈崎片段5'末端RNA引物的去除依赖此种外切酶活性.
[4]焦磷酸解作用:DNApolⅠ的这种活性可以催化3'末端焦磷酸解DNA分子.这种作用就是无机焦磷酸分解DNA生长链,可以认为是DNA聚合作用的逆反应,而且这种水解DNA链作用需要有模板DNA的存在.(dNMP)n+XPPi←(dNMP)n-x+X(dNPPP)→DNA
[5]焦磷酸交换作用:催化dNTP末端的PPi同无机焦磷酸的交换反应.反应式为32P32Pi+dNPPP←dNP32P32P+PPi→DNA
最后两种作用,都要求有较高浓度的PPi,因此,在体内由于没有足够高的PPi而无重要意义.
DNApolⅠ的DNA聚合酶活性和5'→3'外切酶活性协同作用,可以使DNA链上的切口向前推进,即没有新的DNA合成,只有核苷酸的交换.这种反应叫缺口平移(Nick translation).当双链DNA上某个磷酸二酯键断裂产生切口时,DNApoIⅠ能从切口开始合成新的NDA链,同时切除原来的旧链.这样,从切口开始合成了一条与被取代的旧链完全相同的新链.如果新掺入的脱氧核苷酸三磷酸为α-32P-dNTP,则重新合成的新链即为带有同位素标记的DNA分子,可以用作探针进行分子杂交实验.
尽管DNApolⅠ是第一个被鉴定的DNA聚合酶,但它不是在肠杆菌中DNA复制的主要聚合酶.主要证据如下:[1]纯化的DNApolⅠ催化dNTP掺入的速率为667碱基/分,而体内DNA合成速率要比此高二倍数量级;[2]大肠杆菌的一个突变株中,此酶的活力正常,但染色体DNA复制不正常;[3]而在另一些突变株中,DNApolⅠ的活力中只是野生型的1%,但是DNA复制却正常,而且此突变株增加了对紫外线、烷化剂等突变因素的敏感性.这表明该酶与DNA复制关系不大,而在DNA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去书上找吧,内容很多的。

真核细胞有5种DNA聚合酶,分别为DNA聚合酶α(定位于胞核,参与复制引发具5-3外切酶活性),β(定位于核内,参与修复,具5-3外切酶活性),γ(定位于线粒体,参与线粒体复制具5-3和3-5外切活性),δ(定位核,参与复制,具有3-5和5-3外切活性),ε(定位于核,参与损伤修复,具有3-5和5-3外切活性)。
原核细胞有3种DNA聚合酶,都与DNA链的延长有关。DNA聚合酶I是单链...

全部展开

真核细胞有5种DNA聚合酶,分别为DNA聚合酶α(定位于胞核,参与复制引发具5-3外切酶活性),β(定位于核内,参与修复,具5-3外切酶活性),γ(定位于线粒体,参与线粒体复制具5-3和3-5外切活性),δ(定位核,参与复制,具有3-5和5-3外切活性),ε(定位于核,参与损伤修复,具有3-5和5-3外切活性)。
原核细胞有3种DNA聚合酶,都与DNA链的延长有关。DNA聚合酶I是单链多肽,可催化单链或双链DNA 的延长;DNA聚合酶II则与低分子脱氧核苷酸链的延长有关;DNA聚合酶III在细胞中存在的数目不多,是促进DNA链延长的主要酶。
[1]聚合作用:在引物RNA'-OH末端,以dNTP为底物,按模板DNA上的指令由DNApolⅠ逐个将核苷酸加上去,就是DNApolⅠ的聚合作用。酶的专一性主要表现为新进入的脱氧核苷酸必须与模板DNA配对时才有催化作用。dNTP进入结合位点后,可能使酶的构象发生变化,促进3'-OH与5'-PO4结合生成磷酸二酯键。若是错误的核苷酸进入结合位点,则不能与模板配对,无法改变酶的构象而被3'-5'外切酶活性位点所识别并切除之。
[2]3'→5'外切酶活性——校对作用:这种酶活性的主要功能是从3'→5'方向识别和切除不配对的DNA生长链末端的核苷酸。当反应体系中没有反应底物dNTP时,由于没有聚合作用而出现暂时的游离现象,从而被3'→5'外切酶活性所降解。如果提高反应体系的温度可以促进这种作用,这表明温度升高使DNA生长链3'末端与模板发生分离的机会更多,因而降解作用加强。当向反应体系加入dNTP,而且只加放与模板互补的上述核苷酸才会使这种外切酶活性受到抑制,并继续进行DNA的合成。由此推论,3'→5'外切酶活性的主要功能是校对作用,当加入的核苷酸与模板不互补而游离时则被3'→5'外切酶切除,以便重新在这个位置上聚合对应的核苷酸。在某些T4噬菌体突变株中DNA复制的真实性降低,而易发生突变,从此突变株分离得到的T4DNA聚合酶的3'→5'外切酶活性很低。相反,另外一些具有抗突变能力的T4突变株中的T4DNA聚合酶的3'→5'外切酶活性比野生型高得多,因此,其DNA复制真实性好,变异率低。可见,3'→5'外切酶活性对DNA复制真实性的维持是十分重要的。
[3]5'→3'外切酶活性——切除修复作用:5'→3'外切酶活性就是从5'→3'方向水解DNA生长链前方的DNA链,主要产生5'-脱氧核苷酸。这种酶活性只对DNA上配对部份(双链)磷酸二酯键有切割活力作用,方向是5'→3'。每次能切除10个核苷酸,而且DNA的聚合作用能刺激5'→3'外切酶活力达10倍以上。因此,这种酶活性在DNA损伤的修复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对冈崎片段5'末端RNA引物的去除依赖此种外切酶活性。
[4]焦磷酸解作用:DNApolⅠ的这种活性可以催化3'末端焦磷酸解DNA分子。这种作用就是无机焦磷酸分解DNA生长链,可以认为是DNA聚合作用的逆反应,而且这种水解DNA链作用需要有模板DNA的存在。(dNMP)n+XPPi←(dNMP)n-x+X(dNPPP)→DNA
[5]焦磷酸交换作用:催化dNTP末端的PPi同无机焦磷酸的交换反应。反应式为32P32Pi+dNPPP←dNP32P32P+PPi→DNA
最后两种作用,都要求有较高浓度的PPi,因此,在体内由于没有足够高的PPi而无重要意义。
DNApolⅠ的DNA聚合酶活性和5'→3'外切酶活性协同作用,可以使DNA链上的切口向前推进,即没有新的DNA合成,只有核苷酸的交换。这种反应叫缺口平移(Nick translation)。当双链DNA上某个磷酸二酯键断裂产生切口时,DNApoIⅠ能从切口开始合成新的NDA链,同时切除原来的旧链。这样,从切口开始合成了一条与被取代的旧链完全相同的新链。如果新掺入的脱氧核苷酸三磷酸为α-32P-dNTP,则重新合成的新链即为带有同位素标记的DNA分子,可以用作探针进行分子杂交实验。
尽管DNApolⅠ是第一个被鉴定的DNA聚合酶,但它不是在肠杆菌中DNA复制的主要聚合酶。主要证据如下:[1]纯化的DNApolⅠ催化dNTP掺入的速率为667碱基/分,而体内DNA合成速率要比此高二倍数量级;[2]大肠杆菌的一个突变株中,此酶的活力正常,但染色体DNA复制不正常;[3]而在另一些突变株中,DNApolⅠ的活力中只是野生型的1%,但是DNA复制却正常,而且此突变株增加了对紫外线、烷化剂等突变因素的敏感性。这表明该酶与DNA复制关系不大,而在DNA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编辑本段]大肠杆菌DNA聚合酶
1、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DNApolymeraseⅠ,DNApolⅠ)这是1956年由ArthurKornberg首先发现的DNA聚合酶,又称Kornber酶。此酶研究得清楚而且代表了其他DNA聚合酶的基本特点。
(1)理化性质:纯化的DNApolⅠ由一条多肽链组成,约含1000个氨基酸残基,MW为109KD。分子含有一个二硫键和一个-SH基。通过二个酶分子上的-SH基与Hg2+结合产生二聚体,仍有活性。每个酶分子中含有一个Zn2+,在DNA聚合反应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每个大肠杆菌细胞中含有约400个分子,每个分子每分钟在37℃下能催化667个核苷酸掺入正在生长的DNA链。经过枯草杆菌蛋白酶处理后,酶分子分裂成两个片段,大片段分子量为76KD,通常称为Klenow片段,小片段的分子量为34KD。此酶的模板专一性和底物专一性均较差,它可以用人工合成的RNA作为模板,也可以用核苷酸为底物。在无模板和引物时还可以从头合成同聚物或异聚物。
DNAPolⅠ在空间结构上近似球体,直径约65A。在酶的纵轴上有一个约20A的深沟(cleft),带有正电荷,这是该酶的活性中心位置,在此位置上至少有6个结合位点:[1]模板DNA结合位点;[2]DNA生长链或引物结合位点;[3]引物末端结合位点,用以专一引物或DNA生长链的3'-OH;[4]脱氧核苷三磷酸结合位点;[5]5'→3'外切酶活性位点,用以结合生长链前方的5'-端脱氧核苷酸并切除之;[6]3'→5'外切酶活性位点,用以结合和切除生长链上未配对的3'-端核苷酸。
2、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Ⅱ(DNApolⅡ):DNA聚合酶Ⅰ缺陷的突变株仍能生存,这表明DNApolⅠ不是DNA复制的主要聚合酶。人们开始寻找另外的DNA聚合酶,并于1970年发现了DNApolⅡ。此酶MW为120KD,每个细胞内约有100个酶分子,但活性只有DNApolⅠ的5%。该酶的催化特性如下:
(1)聚合作用:该酶催化DNA的聚合,但是对模板有特殊的要求。该酶的最适模板是双链DNA而中间有空隙(gap)的单链DNA部份,而且该单链空隙部份不长于100个核苷酸。对于较长的单链DNA模板区该酶的聚合活性很低。但是用单链结合蛋白(SSBP)可以提高其聚合速率,可达原来的50-100倍。
(2)该酶也具有3'→5'外切酶活性,但无5'→3'外切酶活性。
(3)该酶对作用底物的选择性较强,一般只能将2-脱氧核苷酸掺入到DNA链中。
(4)该酶不是复制的主要聚合酶,因为此酶缺陷的大肠杆菌突变株的DNA复制都正常。可能在DNA的损伤修复中该酶起到一定的作用。
3、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Ⅲ(DNApolⅢ):DNA pol Ⅲ全酶由多种亚基组成(见下表),而且容易分解。大肠杆菌每个细胞中只有10-20个酶分子,因此不易获得纯品,为研究该酶的各种性质和功能带来了许多困难。直到不久前,才对其性质和功能有所了解,但每个亚基的具体作用扔不十分清楚。尽管该酶在细胞内存在的数量较少,但催化脱氧核苷酸掺入DNA链的速率分别是DNA聚合酶Ⅱ的15倍和30倍。该酶对模板的要求与DNA聚合酶Ⅱ相同,最适模板也是链DNA中间有空隙的单链DNA,单链结合蛋白可以提高该酶催化单链DNA模板的DNA聚合作用。DNApolⅢ也有3'→5'和5'→3'外切酶活性,但是3'→5'外切酶活性的最适底物是单链是DNA,只产生5'-单核苷酸,不会产生二核苷酸,即每次只能从3'端开始切除一个核苷酸。5'→3'外切酶活性也要求有单链DNA为起始作用底物,但一旦开始后,便可作用于双链区。DNA聚合酶Ⅲ是细胞内DNA复制所必需的酶,缺乏该酶的温度突变株在限制温度(non permissive temperature)内是不能生长的,此种突变株的裂解液也不能合DNA,但加入DNA聚合酶Ⅲ则可以恢复其合成DNA的能力。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