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9 00:15:19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春秋战国时代名医
1)医缓与“病入膏肓”:
春秋秦国专职医生--医缓
医缓赴晋出诊 为晋景公诊病
春秋时期,秦国文化、经济比较先进,医学也处于领先地位,有‘秦多名医’之誉.医缓、医和即其代表.
医缓,生活在春秋时期的秦国,他医术高超.据《左传》记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国的国君晋景公生了重病.晋景公当时还是相信巫术的,他知道桑田那边有一位巫人(史书上称为“桑田巫”),就把这巫人召了来.这位巫人通过一番占卜,认为晋景公的病是因为有两个鬼魂在作祟.那就是先前被晋景公杀死的两个晋国大夫赵同和赵括的鬼魂.但巫术久治不效,还断言晋景公必尝不到新麦——月内必死.
后来,晋景公听说相邻的秦国有良医,于是就向秦国求医.秦桓公便亲自派遣医缓去为晋景公治病.医缓来到晋国,详细诊察了晋景公的病情后说:“病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之不至,不可为也”.晋景公称赞:“良医也”.正如医缓所言,不久晋景公便昏厥、“未尝新麦”而死.
医缓从早期医学的角度作出的预后诊断,与“桑田巫”的鬼魂之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医缓是历史记载的最早的专职医生之一,也是最早的宫廷医生的代表.
“病入膏肓”的典故流传了下来
自从医缓为晋景公诊病之后,“病入膏肓”就成为典故流传下来.人们习语中的“病入膏肓”,含有“不治之症”或“难治之症”的意思.后世的医书中,膏、肓经常出现在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的术语之中.膏,指心下的部位;肓,指心下膈上的部位,而膏肓主要是指疾病部位很深而且隐蔽.古人认为如果患这样的病,用药物、针灸等治法都不能起什么作用了.在人体经络中,还有一个名为“膏肓腧”的穴位,在背部的第四椎两旁.
追溯“病入膏肓”典故的渊源,人们应该记住春秋时期这位著名的宫廷医家——医缓.
2)“望而知之谓之神”的扁鹊:
秦越人(扁鹊)(约公元前401一前310年)
扁鹊拜师长桑君: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闲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识病,尽见五脏症结.
不仅善于切脉和望诊,而且善于运用针灸、按摩、熨贴、砭石、手术和汤药等多种方法去治疗各种病症.遇“虢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见“齐桓侯(田午)未病,望其气色而知其后五日不起”——(讳疾忌医之典故).其诊疗技术之高超,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黄帝内经》).
(附《史记·扁鹊传》: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闲,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古代医疗器具
司马迁对秦越人评价说:“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医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当“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的评论出现时,秦越人则实事求是地说:“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其医德之高尚,学术观点之客观科学,被后人称之为“神医”
医圣张仲景感慨道:“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扁鹊、医缓
是扁鹊
项少龙
扁鹊、医缓。
扁鹊
扁鹊
扁鹊
扁鹊 医缓
扁鹊、医缓
扁鹊、医缓
春秋时期,秦国文化、经济比较先进,医学也处于领先地位,有‘秦多名医’之誉。医缓、医和即其代表。
医缓,生活在春秋时期的秦国,他医术高超。据《左传》记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国的国君晋景公生了重病。晋景公当时还是相信巫术的,他知道桑田那边有一位巫人(史书上称为“桑田巫”),就把这巫人召了来。这位巫人通过一番占卜,认为晋景公的病是因为有两个鬼魂在作祟。那就是...
全部展开
扁鹊、医缓
春秋时期,秦国文化、经济比较先进,医学也处于领先地位,有‘秦多名医’之誉。医缓、医和即其代表。
医缓,生活在春秋时期的秦国,他医术高超。据《左传》记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国的国君晋景公生了重病。晋景公当时还是相信巫术的,他知道桑田那边有一位巫人(史书上称为“桑田巫”),就把这巫人召了来。这位巫人通过一番占卜,认为晋景公的病是因为有两个鬼魂在作祟。那就是先前被晋景公杀死的两个晋国大夫赵同和赵括的鬼魂。但巫术久治不效,还断言晋景公必尝不到新麦——月内必死。
后来,晋景公听说相邻的秦国有良医,于是就向秦国求医。秦桓公便亲自派遣医缓去为晋景公治病。医缓来到晋国,详细诊察了晋景公的病情后说:“病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之不至,不可为也”。晋景公称赞:“良医也”。正如医缓所言,不久晋景公便昏厥、“未尝新麦”而死。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