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为什么提出合纵和连横的策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01:47:13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为什么提出合纵和连横的策略?
x\ncu~A``h 2p%yH^}U"EPKK"bߺ˯~|9╺yYOs~' 7y7՚L-oͧR:3|/Mߎhܛ`o~n..v0+lA›$?DozMb{S2P#Ũ96&izeh{%'\upk&JAkA>M8+NR~ p0V4 SKu0{)צɍLTQԯq_6k̻U;/w?sk9q"D͟{fMqaB^sa{]p>NJkpeſ1i>`A8{ӮݓrЪZS->Zឣ̗E ĩ/4<ɗLǦ v$oI߃ެ:|/ǛϱD!0w!paxX I87V"wpb5/Sr^})2͊fpM x^wusn"R_‡:>߅_S}&ctXW]<>{v)n^א.:2^MrNM&KƝLΝpwU֛P⇩o=4Cnr0t$S`é/R /|ىGw1tFLZ)l5|.0`&l)^|qǙIbUzkl1@&7|S)P1D^j"J&r4b&ݚM3po_9b2MLhQ(?"Z8kW9ҹ&I@S4ż_UitYvTa:5*fX.@+O_m 27!ha ف zNh*}v[1Bކ5d: idAdS@G.N?!M畗+,?K_! /G0➀jev{בԩy4牢M5`h|=3hpUbU!!. ɵO$m`Sxzt ugpTI34k&L2A4% |LR5Yq)iq88$s uW ![%J9xqGE?&W:pK](ra_Vs%gTL!H 016)t;726RB.99f#ԔVlΎ񰦿f~x{*]g|+!>wIAaU%Vã B7y-o c:SRț JM*M>#s?{!- DʵOe`fVr~65Ǽ|EAF8B^hr.YĝyZt{vE^ԩ8q8i_M'"P0M,ke;blmsM;yImQb¨7u_㬧"SN.z3m_@ >LAWWw_ m$@٭. ![NY9<>e:@{"! s6ɯ yӎGUzM^Gqj֍Z=ꋂHA K/Vx]H, d/t EE@oSқb]{owj<ܑUݏ5pKV*ӛ&7JH՜c;͢cjә /l3nRKشW7G1nbm>nq-?6ԭ,kO\uRqj>1݃7 Ks{I5L⸓rY_8j{hjwF)1|_Z 97Y>k7/z] 6 gu2L%i]9%NM_J5d=Nxo/R]1gbF.c5IF gsEX!U,yJ(P-u K2e[k%!O"8%4Ղz0<)Y ߚ@,[{&_Aʆa*ZGf ŽYV5 Ȼ5"б(P+ER:~kzkJ#4J`F/$Ο|xI~͈C"R`@ljfϬT_7l)hzSpTJnH6p _lw 0 lnHh^x6td,b4>[FeQN9DvfV4]cj  _kC(91ZzH&`9# + ={y},),.>L yI'4RG?Fk)Lv>S|Kj?n`B'Uַׅpuk=Z>j1Ҿz&PCb?׌.GXHDyLWe V4=N\nO4faTRȮL,kfN9F))SNz˖1~ K*:Qf61})rA֏eoaYwL{96mb ynǙ#5Y.EcaD,rik%NSTZAK?N:w:i:;rI VC+.mϪhgnFiU5ҭ/j٭E~ۉppVu.NcܖOgۂ٥{SdEeJʎ-ĚR̫ P4.ZWC(0мa!1 'q 'R[GAn9%KS`n ,Um_EO0j =ٌ~AQm٩6Ba@pu(i5}z+2*5N8;ݾ7?^am:9k)[_' ciI'i 8 eѵ /a+6q"eUuW_yӚ?L^*']%$Ogt8ҹ<%9ʜ?|DņP"ߵ]VDJ-u 67\V:Hy˦D2?yfzee]%+S_9Q9\VX`pj[4Dtt\|ưSJ:Ӹ+\%4iC`SL.7%@i6B÷fD?q7&VJbyr5x=IJY}wִJQ] ~</(U*9ӎNY䙭>#( ,p^&O9b0XV2xG.zqrU\ZS[ߩ K@;IJ̓m}HMc Ue;n_/ݒTC 08w-O]@hrcU DIaދfqp fh.%cи(Pt#I9s=I)T':~FSeYP7,bnsn2FߵLdOĜ߲x5F U(- G;m1i)Iq0d0{c^\%XĹcArt_D$^.őOԾ-;wqO 󝔃6r,Hi7|6j|VvrdPs! F7MbGAfa[vl{}T|naݝ؄\NzRE\m9ĺz2n)mщ|gKnhG`~dEG`,#TMo,5': V闟ӛ6/GI>~%]%{{nJ'g[s=A.:|%Ɔ&ӏ0W>Am МhzO})Ecbx& ԮV*yV0bvl|ZBkx]7/tLg945oEgMR.Waa{c-=J .#c v/CM&e : qFnFO0[֦^W-۱ʪH㢸QiYrwA%)PN^_*⦀VN7ӻ?KT`eQ4“Go?gݒF.pbr*4ej0G 4 t9\l,|״>hYQۗV(lb_:dX.2V  YrЯe dHS}!߱,=  j5}Nysno+f ęeJ ^LdUk& hZ]؁<SW:Tű~+z:#`/Ђb>XZ4W%.nxE>{64[SYf!L\anS`дÍRћE{IS4 0n/YsEtgyW.I_ORFr؜aj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为什么提出合纵和连横的策略?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为什么提出合纵和连横的策略?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为什么提出合纵和连横的策略?
那个时代如我们大家所知一直是战乱不休,各个国家之间冲突复杂,纵横这门科学便应运而生,纵横如版主所言即合纵连横,这是学者们能够在纷乱时代得到君王重用而推动形成的,所以秦汉统一后这一类“家”便逐渐消失了,并且纵横家们多都很善言词,用来“忽悠”君王或纵或横.原因综合起来说也就是时代的推动以及当时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造就了这两种思想.

公孙衍:战国时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号犀首。曾入秦为大良造。后为魏将,首倡合纵抗秦。公元前323年发起燕、赵、韩、魏、中山“五国相王”。公元前319年任魏相。
一般人都认为:苏秦、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但事实上,苏秦比张仪大,是张仪的政敌,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中这么说。1973年长河子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

全部展开

公孙衍:战国时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号犀首。曾入秦为大良造。后为魏将,首倡合纵抗秦。公元前323年发起燕、赵、韩、魏、中山“五国相王”。公元前319年任魏相。
一般人都认为:苏秦、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但事实上,苏秦比张仪大,是张仪的政敌,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中这么说。1973年长河子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却死于公元前310年,苏比张迟死26年。当张仪在秦国为相时,苏是个年轻的游说者,根本没有和张仪打过交道。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张仪的对手是公孙衍,公孙衍才是合纵说的倡始者。
战国后期,秦国力量越来越强,东方六国都不能单独抗秦,公孙衍与洛阳人苏秦,先后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秦国用魏国人张仪,劝说各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的弱国,叫做“连横”。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那时候,各国为了自身利益,时而加入“合纵”,时而加入“连横”,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在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开展激烈的斗争中,外交和军事上就产生了合纵、连横的活动。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韩非子•五蠢篇》),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这时各大国之间,围绕着怎样争取盟国和对外扩展的策略问题,有纵和横两种不同的主张。所谓纵横家,就是适应这种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他们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来称霸,或者建成“王业”。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韩非子•五蠢篇》)还宣传:“从(纵)成必霸,横成必王。”(《韩非子•忠孝篇》)纵横家的缺点是,他们重视依靠外力,不是像法家那样从改革政治、经济和谋求富国强兵入手;还过分夸大计谋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国家强盛的关键。张仪在秦国推行连横策略是获得成功的,达到了对外兼并土地的目的,使得秦惠王能够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语)。这是因为他用“外连衡而斗诸侯”(贾谊《过秦论》)的策略,配合了当时秦国耕战政策的推行。所谓合纵连横,从地域上看,当时那些弱国是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为横。合纵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从策略上说,是“合众弱以攻一强”,是阻止强国兼并的策略。连横是“事(从属)一强以攻众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的策略。随着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合纵连横的具体内容也跟着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到长平之战后,变成了合纵是六国并力抵抗强秦,连横是六国分别投降秦国的意思。
当张仪入秦推行连横策略不久,公孙衍(犀首)就离开秦国而入魏为将,因为魏的国力衰退,公孙衍就图谋拉拢别国,联合出击取胜。就在公元前 325年,“犀首、田朌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就是公孙衍拉拢齐国名将田朌一起伐赵。公孙衍说:“请国出五万人,不过五月而赵破。”田朌认为公孙衍说得太容易,“恐有后咎”,公孙衍认为说得难了,二国之君就不愿出兵,待出兵之后二国之君见有危险,必然增兵。后来果然如此,因而大败赵兵(《魏策二》)。田朌俘虏了赵将韩举,取得了平邑(今河北南乐西北)和新城(《水经•河水注》引《纪年》),公孙衍也打败了赵将赵护,《六国年表》载“赵武灵王元年魏败我赵护”。这是公孙衍当魏将初次得胜。
当时秦惠文王采用传统的逾年改元的礼制,在公元前324年改元,称为更元元年。这年张仪又亲自率兵出函谷关,再度攻取魏的陕,“出其人与魏” (《秦本纪》),作为进攻中原的基地,同时筑上郡塞(《张仪列传》),巩固上郡的防守。次年张仪又和齐、楚大臣在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相会,目的在于拉拢齐、楚,防止公孙衍和齐楚合纵。当时魏相惠施主张“以魏合齐楚以按兵”,在引导魏君多次朝见齐君并推尊齐君为王以后,又曾使魏太子嗣入质于齐(《魏策二》,“太子嗣”误作“太子鸣”),使魏公子高入质于楚。公孙衍为魏将之后又和齐将田朌联合战胜了赵。因此秦相张仪要拉拢齐、楚,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
在这样的形势下,公孙衍为了合纵,于公元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战国策•中山策》)。参加“五国相王”的是魏、韩、赵、燕、中山,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也开始称王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是想用这来和秦国对抗的①,但结果没有什么成就。齐国借口中山国小,不承认它有称王资格,想联合魏赵燕三国迫使中山废除王号,也没有成功。就在这年,楚国为了迫使魏国投入楚的怀抱,要废立魏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战国策• 韩策二》),派柱国昭阳打败魏军于襄陵,取得了八个邑(《史记•楚世家》)。
魏惠王因为受齐、楚的打击,只好采用秦相张仪提出的魏与秦、韩联合攻齐的策略。公元前322年,用张仪为魏相,张仪推行的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的连横策略,魏惠王不肯听,秦出兵攻占魏的曲沃(山西闻喜东)、平周(山西介休县西),对各国威胁很大。因此,关东五国支持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公元前319年,魏改用公孙衍为相,把张仪逐回秦国。自从公孙衍得到东方各国的支持而做魏相,合纵的形势便形成了。
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发起合纵,联合东方各国以抗秦,有五国伐秦之举,有三晋及燕、楚五国,这一次合纵攻秦,参加的有魏、赵、韩、燕、楚五国,当时曾推楚怀王为纵长。①但是实际出兵和秦交战的,只魏、赵、韩三国,攻到函谷关,秦出兵反击,魏受到损失较大,魏使惠施到楚,要和秦讲和(《战国策 •楚策三》),五国于是纷纷退兵。次年秦派庶长樗里疾乘胜追击,一直进攻到韩邑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俘虏韩将■、申差,打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当时秦军已深入到韩、魏的交界,结果韩惨败。公元前317年,秦击败三国,随后,迫使韩国屈服,干涉魏的内政,令公子政为太子。这一役“五国伐秦”虽然失败了,但是声势是曾烜赫一时的。公孙衍和张仪同时,一纵一横,其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所以当时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打败了五国伐秦后,秦暂时注意扩充后方,公元前316年,灭巴、蜀,获取了天府之国,对日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齐国在东方,也乘燕国内乱,于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出兵干涉,仅50天就攻下了燕国国都。但由于过于强暴,遭到燕国人民反对,只得从燕退出。又和楚结盟,互相支援,加强了齐和秦争雄的力量。
后事:
张仪拆散齐楚联盟
齐楚联盟对秦是一种威胁,秦派张仪入楚游说,离间齐楚。张仪到楚国收买了贵族靳尚等,然后向楚怀王许意献出商斺之地六百里,使楚与齐断交。楚怀王不听屈原等人的劝告,与齐断交,当楚人向秦讨取土地时,秦国不给,楚怀王大怒,在公元前312年发兵攻秦,秦在丹阳(河南丹水北岸)大败楚军消灭八万,俘主将屈匄以下七十余人。进而占领了汉中,加强了关中和巴蜀的联系,免除了楚国对秦本土的威胁,使秦国国力更加强盛。楚怀王反击,又大败于蓝田,张仪的连横对秦的强大和以后完成统一全国的使命,有积极作用。
齐国也乘机与秦结盟,联合魏、韩进攻楚国,在垂沙大败楚军,宛、叶土地被魏、韩占领,使楚大受挫伤。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张仪邀请相会于秦,一直扣到死。
齐韩魏合纵攻秦和秦攻韩、魏
公元前298年,齐约韩、魏合纵攻秦,赵、宋与秦联合,但赵、宋没有帮助秦国,齐韩魏经三年奋战攻入秦函谷关,迫使秦割地给韩、魏请和。
公地前294年,因齐孟尝君指使田甲劫王没有成功,逃到魏国为相。齐改变政策和秦、赵配合,想在秦赵支持下灭宋,秦也想在齐妥协后攻韩、魏。公元前293年,秦白起消灭魏、韩联军24万。前294年、前291年,秦连续攻韩、魏,韩、魏被迫献地求和。
苏秦合纵攻秦
就在齐、秦争斗时,赵国得到发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灭中山国,成为齐、秦争夺土地的对手。为了对付赵国,公元前288年,秦怀王与齐闵王决定同时称东、西帝,并准备联合五国攻赵,三分赵国,约定了出兵日期。但这一计划被苏秦破坏,苏秦劝齐主动去帝号,用以孤立秦,拉各国反秦,以便乘机灭宋。齐闵王采纳了这一建议,联名燕、韩、赵、魏等国西攻秦,迫使秦昭王废帝请服,退还所攻占的赵、魏部分土地。
燕攻破齐国
公元前286年,齐闵王灭宋(宋偃王当政),势力大振,引起三晋和楚的不安,秦乘机约各国攻齐。
五国合纵伐齐。
公元前284年,乐毅统率燕、秦、韩、赵、魏五国军队攻齐,占领了大部分土地,攻克齐国70余城,齐闵王被楚军杀死。后来因燕昭王死,惠王立,疑乐毅,用骑劼,齐国将军田单用火牛阵破燕军,恢复各国。但齐国受损失太大,从此一蹶不振,秦、齐对峙的局面打破了。
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楚国都城郢,楚被迫迁都,秦国势力发展到湖南一带,楚国也就削弱了。

收起

战国时期出现了合纵和连横两种外交策略。所谓合纵和连横,指的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中以韩、赵、魏等为主,北连燕、南连楚,形成一条纵线,称为"合纵"。合纵有"合众弱以攻一强"的意思,主要针对的是强秦对弱国的兼并。而韩、赵、魏等国东连齐或西连秦,形成一条横线,称为"连横"。连横则有"事一强以攻众弱"之意,它是在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强弱分明的情况下,弱国一方面被迫帮助强国进行兼并战争,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机追随强国而从...

全部展开

战国时期出现了合纵和连横两种外交策略。所谓合纵和连横,指的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中以韩、赵、魏等为主,北连燕、南连楚,形成一条纵线,称为"合纵"。合纵有"合众弱以攻一强"的意思,主要针对的是强秦对弱国的兼并。而韩、赵、魏等国东连齐或西连秦,形成一条横线,称为"连横"。连横则有"事一强以攻众弱"之意,它是在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强弱分明的情况下,弱国一方面被迫帮助强国进行兼并战争,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机追随强国而从其它弱国谋利。
合纵与连横实际上是一种外交与武力相结合的国策选择。外交政策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地位,战国时期的各国国君都非常注重外交策略。当时出现了一大批游士和食客,后来人们称之为纵横家,他们四处奔走游说,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希望自己的主张能得以实现。在他们之中,最著名的是张仪和苏秦。张仪曾两次相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兵,拆散六国合纵,而鼓吹连横,把楚怀王骗得客死他乡。苏秦则先后挂六国相印,声名显赫一时。
当时楚国与齐国为对抗秦国而结成"合纵"联盟,而秦国为了东进,派张仪入楚,竭力鼓吹"连横",劝楚国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而从秦,并口头许愿,要归还楚国商於(今河南淅川县西南)600里地方。
商於是秦国与楚国相接壤的军事战略要地,易守难攻的武关位于其间,如果能得到,无疑会壮大楚国的实力。因此张仪的许愿对楚国非常具有诱惑力。
等到楚怀王与齐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向秦国索取商於之地时,张仪却装病不出,躲躲闪闪,不肯见楚国使节。张仪最后实在躲不过去出来接见时,糊弄楚国的使节说,以前他只答应过把自己的封地6里送给楚国,并没有说过600里的事。
受到张仪愚弄的楚王听说后大怒,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发兵与秦国作战。楚军初战不利,楚王随后调动全国军队,与秦军决战于蓝田(今陕西蓝田),又一次大败而归。
这一战之后,楚国丢失了汉中之地,虽然还拥有强大的实力,但是已经无力向秦国发动进攻,只能处于守势。此后秦军乘胜不断发动对楚国的进攻。公元前311年,秦攻取了楚国的召陵。公元前278年,秦军又攻占楚国经营了几百年的都城郢,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赵国位于北方,其周围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时人称赵为"四战之国"。由于长期与游牧民族和其它诸侯国对抗,赵人民风剽悍,十分善战。
进入战国以后,赵国的君主为赵武灵王,他是那个时代屈指可数的英明君主。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使赵国军事力量迅速增强。为了发动对秦国的进攻,他主动提前将王位传给幼子赵何,而自号为"主父",使自己从烦琐的政务中解脱出来。
胆大心细的赵武灵王,化装成赵国使者西入秦国,当面窥审秦昭王的神态,侦察关中地形,因为"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而为秦王发觉,险些被俘。探知了秦国的虚实之后,他一度打算亲自统率赵国铁骑,南下偷袭秦国,希望由赵国一统天下。
强大起来的赵军攻灭了位于赵国腹地的"心腹之患"中山国,又相继打败了林胡、楼烦,领土向北拓展到燕、代,新增上千里的疆域。赵国一跃而成为北方的军事强国。
然而,在公元前260年,秦军在长平消灭了整整45万赵军精锐。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相抗衡。
自商鞅变法以来,强大的秦军通过一次次战争以不断消耗东方列强的军事力量。在130年的时间里,秦军歼灭六国军队160多万。到公元前230年的时候,再也没有对手能够与秦军抗衡,秦王嬴政就此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十年统一战争期间,六国军队的伤亡总数超过了200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公元前221年,年老的齐王最后一次登上城头,秦国的大军已兵临齐都临淄城下。秦军黑压压一片,铺天盖地。仅仅10年前还是七国并立的华夏大地,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齐国了。齐王很清楚,对于眼前的这支军队,抵抗已经毫无意义了。在过去的10年里,就是他们,使五位君王沦为俘虏,五个国家从地图上消失。如今,该轮到他和齐国了。他们没有做任何抵抗就投降了。最后的齐国不战而降,秦军挺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临淄。至此,战国时代结束,秦帝国诞生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