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作者是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07:53:07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作者是谁
xXn} WQgidԝ-[%Y/%K)RwI8_y2Z@?hrwv̙3SP]// 6t=wᾥLK]Hǿ>;>|90|ەD%Of>ܯfeaҢT>j)1/UΥf#jnTeڪ^D*f^ I]dӮgm@nB/rxww@h}55aUcߘ%-ΦbXGp[omGԺbug}lA])g?2'7qw+3esJLd ܫc-z\ o'R _isBT ]:ح3B`BZSy#kM ze]i Ğv iVA Ao^k25Ji4Inub/D7G̶P-9 u\Y-< c58lhp1FpsE%> "·U XF(IXnn#z92( t1Qϳ1ʩ%ZjhG wXGzSY^0>>ͷ*2kB!Zt%͐{$69M|0(Cz/NU{1o%܊ cvS*"-6VS* EI r@ Y P2!]6dݠ ~`֠YfCTfn: 4Ȅ^־R ,]quDz) T)rE@P5{t\+KNCE1ۮЬ5}ybs3j2~qY]޷K<-qK ȜE u6^dF} wh."W0 %~i8 `~ l1``Z4?./Da+4im*Jqu.{tHtU4=NwWXvw+[Pp[ڧγ(@,L2:߽b2ڱUQ}QRE3q7>SƉ1vJ !@8_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作者是谁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作者是谁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作者是谁
唐代-杜甫
《佳 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诗的主人公是一个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人物画廊中,这是一个独特而鲜明的女性形象.
诗一开头,便引出这位幽居空谷的绝代佳人,接着以“自云”领起,由佳人诉说自己的身世遭遇.她说自己出身于高门府第,但生不逢时,赶上了社会动乱;兄弟虽官居高位,但惨死于乱军之中,连尸骨也无法收葬.在这人情世态随着权势转移而冷暖炎凉的社会里,命运对于不幸者格外冷酷.由于娘家人亡势去,轻薄的夫婿无情地抛弃了她,在她的痛哭声中与新人寻欢作乐去了.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灾难纷至沓来,统统降临到这个弱女子头上.女主人公的长篇独白,边叙述,边议论,倾诉个人的不幸,慨叹世情的冷酷,言辞之中充溢着悲愤不平.尤其是“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的比喻,“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对照,使人想见她声泪俱下的痛苦神情.
但是,女主人公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吞下生活的苦果,独向深山而与草木为邻了.诗的最后六句,着力描写深谷幽居的凄凉景况.茅屋需补,翠袖称薄,卖珠饰以度日,采柏子而为食,见得佳人生活的清贫困窘;首不加饰,发不插花,天寒日暮之际,倚修竹而临风,表现她形容憔悴和内心的寂寞、哀怨.无论从物质从精神来说,佳人的境遇都是苦不堪言的.幸而尚有一个勤快的侍婢,出则变卖旧物,归则补屋采食,与主人相依为命,否则,那将是何等孤苦难耐啊!
诗人在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孤苦生活的同时,也借助“比兴”赞美了她高洁自持的品格.固然,“牵萝补茅屋”——那简陋而清幽的环境,“摘花不插花”——那爱美而不为容的情趣,已经展示出佳人纯洁朴素的心灵;但“采柏动盈掬”和“日暮倚修竹”的描写,却更将佳人形象与“竹”、“柏”这些崇高品质的象征联系起来,从而暗示读者:你看这位时乘命蹇的女子,不是很象那经寒不凋的翠柏和挺拔劲节的绿竹吗?同样,“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两句也是象征女主人公的高洁情操的.出山水浊是在山水清的陪衬,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诗人是要用山中泉水之清比喻空谷佳人的品格之清,与“倚竹”、“采柏”是出于同一机杼的.
命运是悲惨的,情操是高洁的,这是佳人形象的两个侧面.诗人刻画人物的这两个侧面,在行文上采用了不同的人称.叙述佳人命运,是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赞美佳人品格,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率直酣畅,所以感人肺腑,触发读者的共鸣;含蓄蕴藉,所以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两者互相配合,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既充满悲剧色彩又富于崇高感.
关于这首诗的作意,清人黄生认为:“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季,那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早些时候,诗人不得已辞掉华州司功参军职务,为生计所驱使,挈妇将雏,翻过陇山,来到边远的秦州.杜甫对大唐朝廷,竭忠尽力,丹心耿耿,竟落到弃官漂泊的窘境.但他在关山难越、衣食无着的情况下,也始终不忘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样的不平遭际,这样的高风亮节,同这首诗的女主人公是很有些相象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杜甫的《佳人》,应该看作是一篇客观反映与主观寄托相结合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