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死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9 09:08:51
形而上死是什么意思
x|Io+Y_al@«*#U5{ËN]U,/zGJDR4Ƨi )O"Jވ*Al77 z{=wW~{2NgӵjX ۃ% j?f'IoaiY >3]epBƼ3X W2 s1rt30c7N{I K438c/2xg3fc˙5Ǝ;-3.cՙjw9˄'g;R.椷o> w_-e5leQ]62ykt^R&b ? W3f11~6ul/?/o~跷3sq MkہϟLot&ۏaH`w'}o{L~}1c*Z/;ݚWxg4mY{?VHNqH;g IoJiJ' Ao_g*i3 {Na6Mϲf?NF83e|8| ^p W9<gr6퓄scު_RǾJ8$ bJsGȇvKPx 7kug:d8y 'gJڭi\rE`a`$O(m ?D8Uy煭8wp;= ~O-aȀV,li?RDe?wb6lYNTS𸳖r(VrU-pbRi'ydw*><"8b8]|7>fo 4AZ_Κ=:ͷ.tueb8jA~j7be!\)V&^qZ]+CT6 M-/#n> ֋ޚīu\^Tӵb ^Ssn@98]7utNZw0vƻEDJGDIя\OOg0L(I6J9ŎR0  `>9my7K&cʸƦjkzp ȁ7:gTKAG=g>W.&W/&=)VT p xK "K(i8 b JL퉌,Zd2nR %|y&KBq&Յz2rM h܆vyJt#@oH:>pbrHFüW L(7^^}y3  + es}\$J _: xQ#+sa py#m qaT S;Gu毈WN@R=ѷJO?l|k͹92%5yxftM‚@xky45\8;H)ooY@*taa{Cm<)p#x:щ)#Hɐ w$>]@W@;go8/mFMT4o~Gkgȹcۜ"w ćx(46]P~@.JY @h0GI~)[ "H ]כbH]Wtk3_*%K;NmuG1Ey?"1 dT#Kʮfvbֺeyզ/`n`^ x(qvS"FhzR@o-~hHhF<'@S8\[X'9%bCg0uiy*5% CWxi(+* =Zj o'3.{0_ʟe<tgo 8 ytn5*X*!_-XǨ?Kw?}qKa*}EnR%>}GPEMabRc]2O JLX̐MofL)]aѻHo;CM};s9,Uz%URЅL;mԫBGt;>q/!Gkdhp03P8͌v~̮4,?2Cop`'1;]qm"SWu>02l"KHu/`"O7SZe5Ig>AL16AxH p~6xW YfN7ʈf)ɾ%C }"_Æl,W [- Zu(( U- $<@*fn;n3}=rRiD _a=,PbXy LhN(JI_iZ/"ul\aWu賗j@=-$YL~m+~9g^\)[&Ŵ!%ӫ͐#3 sSnY>QA^&l]5Le MR 'r>n.L.nLdQجF;x`F9vŵn}^/K}S7BP[0ϧ{_L/TgLNMHW tiw E沥t;b*uF7.D :,fEp>(=5b2i:GG ĘmH7[R+kE8ݵ993p{ ^VR N/`j{*&ZH(n5"lQjBk_w:6wgUciO\>v⎔#<]lZ9 pKaj'1aﮅ y`jt"߲2f-in+FºH$6/tJ!} re.x<@3 Z8~_${K V:\/G jKŨ[1ݪ);ᲑlKuH6.LǺ-m!oU3;p l= VOVg'G ҥx.8C[Qjp0%C`jC"H׋g\U0=H.|vU"M^ ^wMk[tL֧^G [X8[ 3՟+mOfnx)E8E|N#m_Uo,c rp(b/!V*~itVj'|,)URHV,icIĴ5X蜶uBZ\K<})mڝgzy6!#Zֲ"A:58iqqp)2 p}N..Z~-w"LIg:-L!ZVFS6uPߠ)cWP-D'm2z=Ϗ3凊9+D*RPaPp!7 QE첂 G6KQ) y9:xJمQL 5G8p|(A2 eljVfK>LGZ8DڔO^13C9*`U#D*4I׬QsW6BMb.ûHLyWKZOf~- PMGEqDqUTh8Ӗi Xj9v5ѩRjˢQ@)ռ)qK"j*{ZaXV3b{BKl%.! qGP4fcUHRʎHo+PBifi'דF+__'}VԊ=ʆM)S?MB*h`4Tō=Xy-{RρK ^OwX{8@87@eM=2CD{cySK Ȗ`OIp"#w:)…m--vVlP:TK=l:ۦpd\fWڶE[5Dܝex KEPm&$Ա(?g˯!#o lwh̖ώt˅I*޵cI(݆ mWlaខfmvt%qw=!N8&QfM3;v4PR<=TWQC.v&6:% 6\Gslތ T#EM`:XVx&WH:~Occ _:pšgzy2M=RFTWJ9]oTE%NHl7>k 61-"%CRvjI _:vPKG~uhC_N]t}}#†lGmdjņ-:R٢?P'{l5Mp41 pEO tGbV#MEp̫2h.;o/΀t%i{ Uz7-/HMougRTR댂֙R׋1c)ofB?jBmk>Yd;NIlF%ja5M5mξ-˻yHq u6֫~9m4GUY } hMgIv+xJ}uV\3pF7|`o)a9w-I!*trg]1<4p&cuػښݯg-›2ܥqpow-,zb]y5$zݳ~EETiDp:Ivᔗ(0>rESe▫NoHJ<" gHAå5Y8=/J0[ڈ.NkQUݦJ̵8g?hu=8gYRf/qZ Fu@aWDT!i*1-'Dmi?9_fFSl=\* ſ$VUlLfAPu*|XligZ[)@f~q3[#=ک a mBդ1r k FiԂ㾌nZWdX:&;dղ>)pf_]쇍׃itr}E̴'WNÚaJ~:T3G}p`Ԃ ;. 75)8{cDk@"W_W; "t.) 2&Tܷ2ejl-x]4;?Z^2GԿ_MEhhtYwZU];Zq˯ӱwԗ:٥Bi%OlGSkhRpݺ7&lZ -ЙqG:Hnq"/!\8 qq2^{F<ѦJD,݁;2DvrKg2ニ ^m ,r[VᏜ@%J㒲5T%}%GލCvBO|Yv8)KxXUNVIGEb}6}GI~KI.EE`HOm4ymzLwgYS&UcWdp:osv.XlWyWu%/[%.ߔuܕ?u*ʲԳ6etWZ̪2ԂW_Q$0Zr|/&ٻɮ(Nsm|Wc@Pbx -qIHKV}9vJxgVyQh:ǁxl.G4W?'`c:>Oᯉ >0gDTRb_|0П)vv(mͦq|Bg5ByCKf#n(~|{/e28.t$3uk~9g0IjKBgeϘD`84c{]E~rk)EzN辶u0lVZ״?VvV:0fwua׬Y0<[Z0v[,3#MgEJ^~ ;TA 7ȷ͎PTDwk{w>ɚ{JUa/˾Z]LA= ;JpD/hZ Zh}U0.|cǚ}jYϣ73"!鏜(. l{dZnM8S1:O%;?o{ƾmfd

形而上死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死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死是什么意思
野航读《圣经》之七:形而上死
?
?
?
?我 们 都 是 必 死 的 , 如 同 水 泼 在 地 上 , 不 能 收 回 . 神 并 不 夺 取 人 的 性 命 , 乃 设 法 使 逃 亡 的 人 不 至 成 为 赶 出 回 不 来 的 .《撒下 14:14》
?
?要 照 亮 坐 在 黑 暗 中 死 荫 里 的 人 . 把 我 们 的 脚 引 到 平 安 的 路 上 .《路 1:79》
?
?我想,还有比象大地震这样的浩劫更有理由让人怀疑上帝的存在吗?如果上帝存在的话,还有比象大地震这样的浩劫更有理由让人怀疑上帝其实是一个冷漠的、不讲道理的恶棍吗?
?
?如果上帝的赫赫创世之功是合目的的,而这样的创世之功却需要无数无辜者的血和泪作为它的代价,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凭什么相信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是“好的”.
?
?其实,这样的问题古代的上帝的信徒们早就遭遇过了.这让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创造世界的那个上帝其实就是一个被叫做“德谬戈”的冒牌货.它不是真正的上帝.它让我们人类被困在这个必然败坏的物质世界里,我们人类在享受这个物质的世界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饱受它的折磨.我们命定是这个被叫做“德谬戈”的冒牌货的忽悠对象.而真正的上帝恰恰是一位“未知之神”,是将我们从物质性的迷惑中解救出来的神.上帝的信徒们的这种被叫做“诺斯替主义”见解曾经盛极一时.“正确”与否姑且不说,它至少回应了一个人类不能不直面的问题:如果世界是合目的的,而上帝是公正的,那么为什么会有毫无道理的灾难发生?
?
?为了抵抗诺斯替主义那雄辩的说服力,基督教早期教父爱任纽提出了一种似乎可以更加自圆其说的“神正论”:人的生命不止一次.上帝给与了人许多次生命的机会,并借着每一次的生命过程,自我完善.当然,这样的“神正论”较之基督教所谓“正统”的“神正论”的确让人宽慰了许多.至少,当我们作为一个无辜的小孩子而被灾难无情地夺取了生命的时候,我们可以期望仁慈的上帝又将会给我们一块生命之“币”,可以在下一次轮回的“游戏机”前,继续玩耍,争取“升级”的机会.
?
?然而,上述的听起来合理的关于人的生命奥秘的解释却被后来基督教的主流传统给拒绝了.这个基督教拒绝对世界做出任何出自于人的踹度的更加合理的解释.当然,对合理解释的拒绝并没有让这些问题带来的困扰消失.比如,在里斯本大地震中,教堂全塌了,而有些妓院却巍然不倒.这至少让基督教的神父们在面对充满怀疑和愤怒的群众面前难以做好维护宗教信仰的工作,因而为无神论后来登上人类思想史的舞台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
?但,如果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合理,那么我们就可以坦然地让自己成为一个无神论者了吗?恐怕未必.
?
?在这次四川大地震袭来的一刹那,我体验到了一种恐惧.但这似乎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人的存在的真相的恐惧.这真相就是:人本来就在“死”中,即使在活着的时候!我感到,上帝似乎亲自把真相甩在了我们每个人的眼前———“我们都是必死的,如同水泼在地上,不能收回.”或许,在现代虚无主义无神论者们看来,人必然要死正好是一条应该及时行乐的理由.但,人在这个世界上可以“行乐”吗?人是可以想乐就乐的动物吗?就我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人们所做的冷静观察看来,我是有理由对此十分怀疑的.在我看来,上帝所要让我们看的“死亡”是那样地大,大得远远超过了肉体的死亡.这是一种“形而上死”,这种“死”会深刻地侵占人的“活着”,即使在人行所谓的“乐”的时候.人必然是这种更大的形而上的“死”的奴仆.这是一种更可怕的死,它比人体的死亡要可怕十倍.这种“死”就是对生命的意义的绝望.
?
?这样的“死”不是让太多的人即使没有遭遇地震也跳了楼吗?
?
?在这种更大的“形而上死”的跟前,上帝是“德缪戈”还是“未知之神”、人只有一次生命还是有着多次的生命之类的问题就如同泡沫一般的轻浮.正如佛经中的那个比喻:当人被生命之毒箭射中的时候,探讨那毒箭射来的方向就只能是一种没有多少意义的“戏论”了.
?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既然人生的真相就是必死,那么宗教信仰的意义何在?或者说,宗教所要解决的,是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肉身的生命不死或缓死或好死吗?可悲的是,当人们看见里斯本大地震中的妓院比教堂还要坚固时,人们动摇了,人们从对教堂的崇拜转向了对妓院的崇拜.在妓院里,人们或许暂时忘记其必死的真相,但却被更加可怕的“形而上死”给抓住了,那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要命的绝望.在妓院这个没有生命的意义之光的地方,人们等待着另一场大地震的到来.然而,妓院真的就那么坚固吗?
?
?好在这个世界还有另外一种真相,它比什么都坚固.在这种真相的跟前,无论教堂与妓院却是并不坚固的.这个真相就是在这必死的世界上,也必有出自上帝的照亮人生命的“光”,它“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把我们的脚引到平安的路上.”
?
?这个“光”就是超越与人类的可见的生与死之上的意义之光,只有这“光”,才能擦干无辜者的眼泪,给与他们以永恒的平静.

【形而上学的概念】
[编辑本段]
·形而上学(metaphysics)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在主要西方语言中其形式都很相似,如英语的“metaphysics”、法语中的“la metaphysique”、德语中的“die Metaphysik”、意大利语中的“la metafisica”等。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

全部展开

【形而上学的概念】
[编辑本段]
·形而上学(metaphysics)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在主要西方语言中其形式都很相似,如英语的“metaphysics”、法语中的“la metaphysique”、德语中的“die Metaphysik”、意大利语中的“la metafisica”等。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分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而上学争议;另一部分是因为形而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而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而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既在字面意义上相近,在实际意义上也很符合,属于经典的翻译。
·两个基本含义
第一种:
形而上学可以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个定义似乎很难理解,而且也提供不了什么实际的内容,但是请相信,这个定义是能反映其内涵和外延的最好的定义了。这一点,只要明白了形而上学的内涵和外延,才会明白。下面详细解释这一定义。
先打个比方,一把直尺插进水里,你的眼睛看见那把直尺是弯的。但是,你关于直尺的知识与你的光学知识告诉你:直尺不是弯的,是直的,你之所以看见它是弯的,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这就是你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形而上学,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我们可以想,当我们用自己的感官去看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是否也是像那把直尺一样,不是把它的本质正确地呈现给了我们、我们所看到的是不是只是这个世界的表象而对它的本质一无所知或有所误解?所以,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世界的本质。对于这个问题有各种回答,比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的本质是某种观念、精神,世界是从上帝那里流出来的,等等。 这个就叫做“本体论”,也就是狭义上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还有它广义上的含义。既然说,形而上学的任务是研究世界本质的,那么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有没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质?如果说有能力,那么,应该用什么办法去研究?
对于前一个问题,有人回答说:“我们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质。”(可知论)有人说:“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不可知论)对于后一个问题,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理性的逻辑推演去认识世界的本质(理性主义),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直观经验去把握(经验主义)。 这个就是“认识论”,广义上的形而上学,应该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
广义上说,研究超越感性经验存在的学问,都可以叫做形而上学。而开头给出的形而上学的定义,指的就是这个。“实在”指的是事物被现象掩盖了的本质(其实没有不被掩盖的本质,这种说法本来就欠妥,此处这么用乃是便于理解),人们通过一个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但是人类的认识是发展的,许多过去认识到的“实在”被新的科学发现证明也只是现象,因此人们必须思考,一个事物存不存在终极的实在。有认为存在终极实在的,即世界的原理事先已有定论的;也有认为认识是不断发展,不存在终极实在的。此外,如果存在终极实在,人类能不能掌握这个终极实在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掌握了,就等于掌握了宇宙根本规律,算命等就具有了科学性。
因此,简而言之,大概可以这样认为,形而上学就是研究本质的学问。它是高于物理学的,物理学研究现象及规律,而形而上学研究其存在及实质。
第二种:
在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著作里,“形而上学”,还有另外一个意义。
先说个古老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传统的思维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所以,这个世界上如果不是先有鸡,就是先有蛋。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在这里陷入了窘迫之境:如果先有鸡,那么这只鸡是怎么孵出来的呢?如果先有蛋,那么这个蛋是怎么生出来的呢?
科学的回答是:这个世界上,鸡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鸡,蛋,也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蛋。而是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这样的形态的。这就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完成了一个“对立统一”,解决了这个问题。
传统的那种思维方式,叫做“知性思维”,也可以叫做“形式逻辑思维”,用这种思维考虑问题,就不可避免会陷入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的两难处境、得出自相矛盾的、混乱的答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四个著名的二律背反(也就是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特征就是:他的两个相反的答案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指出这个问题。他把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人类的理性不可以认识客观世界。
黑格尔则反对康德的不可知的观点,他提出,如果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就不会陷入矛盾、混乱。这就是辩证法。
与辩证法相对的那种“知性思维”,则被恩格斯叫做“形而上学”。列宁、毛泽东,也沿用了这个用法,所以,中国的政治课本上,对“形而上学”的解释,依然是第二种解释。然而,学术界使用“形而上学”这个词时,一般是采取第一个含义。
其实形而上学看似不相干的两个含义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如果循传统形而上学的方法去研究存在本身,而不考虑其外在和暂时的表面现象,研究者很容易就会陷入孤立、片面。因为显而易见,离开了人的社会不是社会,离开了社会的人也不是人,任何人想抛开“人”去研究社会的本质,除了陷入孤立、静止、片面(即形而上学的第二种含义),还能得出什么呢?可见马克思当年使用形而上学这一“历史悠久”的定义来描述与辩证法对立的“孤立、静止、片面”是有道理的。
【哲学的形而上学】
[编辑本段]
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有其在哲学史中的起源。当哲学作为对知识的反思在古希腊成为知识形式以后,由于所形成的哲学决定于其思维方式的对存在之为存在的形式化的理解——对追寻独立于人的客观基本存在的目的而导致对存在之形式的研究不断深入,尽管柏拉图曾告诫应注意理念的作用,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还是把存在归结于形式并以此使哲学集于形式化之大成,建立了持久影响西方哲学进程的古希腊哲学体系。这一把存在形式化的思想,始终推进着西方的哲学的研究,直至当代的西方哲学。把存在形式化必然把精神也作为独立的形式与之区分,这一在亚力士多德隐含着的还没有明确二元论思想,在实现了文艺复兴对上帝的否定从而使笛卡尔把存在与思维作了明确的二元分离之后,存在与思维的关系就在肇始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化的西方哲学中为发现存在与思维的形式并力图使之同一,就成了西方哲学家千秋百代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标。
当文艺复兴产生了唯理论和实证论的哲学以后,以形而上学作为区别科学的哲学形式开始使用。从此,哲学从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中分离出来而为形而上学,物理学也从这一百科全书式的哲学中分离出来而为自然科学——随着对存在的形式化的哲学不断的形式化使自然科学的形式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当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以致于当自然科学以牛顿物理学体系的成功并在之后把以进行物理实验的技术手段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时,这时,伴随着生产力的解放而带来的丰富的物质利益产生了科学主义的思想,一方面唯科学是从的价值观开始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存在之为存在的形式化自律的本体论困难使形而上学受到疑难。从此开始了在哲学史上不断发生的拒斥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潮和从而导致的形而上学形式的不断改变,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笛卡尔---培根反对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形而上学而创知性论形而上学,黑格尔在康德对知性批判的基础上反对知性论形而上学而创辩证法形而上学,当代的科学唯物主义和实证论反对一切形而上学。这说明,形而上学不断被新的形而上学的形式所更替,旧的形而上学被新的形而上学所取代,它们在变换着形而上学的形式,却无法改变自身的形而上学的本质。
西方哲学史表明,在对世界的存在有可能以实证的方法进行认识时,实证的内容和实证的形式的区别导致对存在的形式化,把存在的形式化,使亚里士多德对哲学作了相应的形式的区分,产生了形而上学的哲学形式,即把存在形式化了的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传统。亚里士多德把对存在的形式中发生的内容的研究称为物理学,把对存在的形式自身的研究称为在物理学之后,他这种把物理学和哲学分开的方法,导致了形而上学的形式对应于物理学的形式化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形而上学和物理学的形式上的对应,使形而上学不断接受来自于物理学的批判,也使物理学不断的接受形而上学的反思,形而上学和物理学的这一对应下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形而上学和物理学不断从形式上完善。作为对形而上学知识形式之可能的反思,导致了形而上学形态和内容的不断变化,在不断反思物理学和力图证明形而上学对存在的证实以证明形而上学存在的必然性时,物理学本身的内容已成为不可脱离的形而上学性质。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一门学术,它研究实是所以为实是,以及实是由于本性所应有的秉赋。这与任何所谓专门学术不同;那些专门学术没有一门普遍地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它们把实是切下一段来,研究这一段的质性;例如数学就在这样做。现在因为我们是在寻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明白地,这些必须是禀于本性的事物。若说那些搜索现存事物诸要素的人们也就在搜索基本原理,这些要素就必须是所以成其为实是的要素,而不是由以得其属性的要素。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第一原因也应当求之于实是之所以为实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12月第一版第56页)。该段论述还有另外的不同的译文:1,“有一门科学,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底月新1版第二者234页)。2,“形而上学是这样的学科,它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按其本性来说属于存在的属性”(《自然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61页)。
显然,作为存在之为存在和存在的属性是一切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但是,尽管西方哲学在古希腊哲学阶段就已明确的提出这一问题,然而,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西方哲学对这些问题的答案终结于存在形式的非确定性,从形式的存在到存在的形式的对称性与形式的存在到存在的形式的对称性破缺使西方哲学的进程得以终结。
西方哲学把对存在成为存在的形式化的不断努力和成功的解决了存在与其表现为形式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此认为是科学以后,对何以存在成为形式和形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本性尤其是当存在不以形式作为存在时所产生的哲学问题使西方哲学无所适从。
这就说明了一个本质的哲学问题,存在的本性即存在的本体和人类的认识的本体论关系是怎样的关系,以及人类应怎样才能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存在,这是我们基于西方的形而上学对存在的形式化的终结而作出的反思。
反思的结果表明:由于对时空的理解的形式化,从而完善时空的形式化,以此自在的时空成为认识的生成关系形成对存在的形式关系,这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方法和结果。所以,不同的对时空的理解,是造成不同的形而上学的原因。以时空为意识的起点,对存在形象的形式化,和追查存在形式的基本性,以形式的不断数学分割为基础对存在进行形式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分割并形成形式之间的时空逻辑关系,这是西方哲学的基本的思辨方法。
自然科学的理想就在于不断的完善对存在的形式化和完成对形式的自恰的逻辑证明(由形式化带来的数学的不断完善和不断完善的数学加据了形式化的过程)---以寻求形式化的极限为己任。当形而上学的形式化和由形式化产生的科学从而把对形式化的证明这一任务交给科学以后,科学对存在的所能部分的形式化的成功,使科学企图把自身的形式化的形而上学基础排异,从而完全的取代形而上学,这不但使西方哲学从近现代开始据斥形而上学,而且,哲学出于对科学对存在的形式化的成就的羡慕,哲学开始充当科学的辩护士。这表现为哲学的失落和失落的哲学的有关问题。(参见《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黑龙江科学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第36页)。
存在的形式化是主体形式存在的统一结果,承认主体的存在形式,是确认主体存在的基点,以此出发,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就将哲学导入了形式化的轨道。由于存在本体的形式化,时间和空间进入了存在形式,并且,时间和空间的形式对存在形式的支持,使存在的形式随着时空形式的主体形式的极限,存在的形式和主体的形式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识的生成形式,作为生成形式的基本性,是把时间和空间作为把握存在的形式,即人类所经验到的存在是时空形式的存在,只能在形式的前提下理解存在,当存在不能以时空的方式表现为存在的形式时,人类把握存在的时空方式的形而上学的时空转换的存在,是人类将要完成的形而上学的哲学的终极结果。
所以,存在的形式化,是能完成形式化的时间和空间的形式,形式化的终结最终将使形式化的科学认识的终结,时空所表明的形式性将进行时空方式的形而上学还原,以时空方式的对存在进行方式的把握,人类才能最终完成对存在的认识,并使人类作为存在的主体在时空方式的自为方式中,完成自为而自在的时空形式的转换。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