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有关的知识!找不到要P!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10:46:31
地球有关的知识!找不到要P!
x|Yo#Iv_ @ERk syjAwFJ"ERh.02O}q"IV~𠧊ĉ~_6/;wo=:jKp{FVE7߿Ͻ_}_ټ>t&guw#WNLO)U2ԻygqjZ& ռSw;}Žʮ(=L̞LTƼu5 );gͻqÓs7aŐTvo5' ҩW?t3g:j#˸_Wgw[~19?%"G" ^;;GFbp~j9/}_̌c"ߗ=vVe?7!%Vל[_*[WnI^~ !UtAN&{!!`3i?u 3<^@v9L24l_G*eRwoeT6 k<;NMnQjj`^VVUG{7ʲ/5 Y_T~-Μj4n3i?% \SZ*{5g'U1\ .Ϝ`w w/ b:/A>~c^3/,QqK _0@09dX:(6'$ }Yr;[^oTdj L99\a<0ʝo\.-(&cyEx"oj 5~/? ]wLx{74<'7?54s`qyE1[c^C5Λ{辪Mz]hJO-UڄӀ>1)qbf-Hm]Ħ Uiw'ټ%'j^Y}/^gcQ  nKH  xXo-9 'oڪ֔vYm\ԢB9=Hlq{pܹWsq6t6!u$ܫGKے 'Q &vזVb U+Eflqo{duoW-+ٯ;+ g& FYSYҘyQKAO)O&ܕVkXtF8m`:,%Mr;5) efi n Wh6 w {rL <W}%{zI-j{GQ9Ɔ)z&:[wBt#1⿈preZN Мuo7Te vJ#XCQT 7@iRujU ~=CUKS`ͻmטK .׫ڔ+HKrO.Q;: PpgUFf ]= ǂ'};7_c_߈ְ ~8Jt!E\ڳӶ[l´}RfA.,AqniҽhۋE-zyhv:5t@D(@c@4f[kldrSԟu1?:|̈́2D_hT;_!xGLza6 q͑͢s{-n?n;]j9C1MxCǡۮKԁ^+/5R vNJm)cF%XHMWuOA-nyKnq+x?oVMlVffKyK җ_56*ctH-'CjcыFb*4kKF*m SU0KMW &RDcĻY^#{^Gj-|8n'+X'pZC~sWG&iwm}d΃kmʌI:hPvA h҃n\ۏڏjc9e%%]xts5u:o[=|,,L>C׻:^ab)k};Ū{UjW=t$[&AP ܜRrr3R%SN~saNTQؓ9 pj = @4r\6N4. |W=ݺ>8nc̀}TC8 I-B1k5x4T:ʭ)`{"Yn.!U h*͔R{FbXDMaT`5=a?%FTKh>DA:f 1RNBR .ԗt' u&|sagf_[sݫgR swML8כV77~CkhvNʗ-|*`64(Ć_hRG&qy DaStZC'azV1dioᗦ4)*xՖoԁK($7I c`](e! qD7ŤZ/mu2:>.gɯQ4H/I|70{7T,mi ĊCizIeWqi䠋#CbO40.!1.?Aهwq6SbYcFgJ"ؒJ_N98g ƛ<ܷp ;͏1)(7o1=&瞡>ci ZU ͡ɂY9noa~&.z+&m&6JslT]x붞]%Tlh@IlG3Ih;K9? 3JLNYF)1/C.hF{$c2kwZ<\0 +(I%c1$r=) QbY=Nd2 )Tx/3;K\;6[puh6Zmo)JR_2Lhqu܄ŒW Kcnm̮ Mc]P.ݏ@-șU](Qa勳b׳ʦmoHa*܄ X-% ri;t.-%cgX[g`<$AUP-XncLPc[@ki(n ;ɬqRkTXǝ8"s7Zk,0HY:H!B*oLTlJ-RвT0!kX/=fd{4{Ž~8SPϋ@VD8JcL ,4@#=F\而M>3IZK= 5 heMDێ 8pX!Kj02LM봼sPR OΫ65\ѕTYjdDuq4H| M<N^-^WfWn./cgԌI')) oSń9Z#FoI\6+?=3ëZ}68:q #8)ZΘLBMԍ 6$7;5jY{:3Da++F6"IlVd6UhѕTUF͚$vbx9Qnu{L?R0pk͠zIuڭ,W7s0`C|mMbgKwz=;ZG#ckjedM"X.1)lPMjkڄ̽ʘaU2XcJgަ>Z ~{^.>t&I,lIwY3h+pgܞ'' UcdkZ^'o 1PŢFi;կzWeG| CQACΩF[\q[nw{p=?j<@L$Rmo|ԳEKWcK9.魡 ,U/)-<.)jY#̾ڟ_~zsέTL\/$?t~7%k#MK/HueERk= ~5 ܆SV]8<0i41fjolw\sw2YZZMY2}- O5R8Kk:^ȩHv=D֝O/Ti,=ebtaAewM%uG3 ܣ`v%VQ2RΨ>wxаXҮe`ܳ;+];|J_]䟾w}?c51'c6T>Kcf͢MX{ I]pUG4QEN?D:"/|mEYdoVlPf.e$jةQAs+6Ar#>mq9iG''@Z_FbSP@֐9Bhp o{_}4ZEB-0'i觭t ڌZN TlU<8 wxDc x ?LJ xtlZE7 ݒ[4U^S Q6Ղs@ϯxehpkb/YvHZw+FuDlu~{Xpv-opMAѲ(ڨ=l=1#]*`+48Y:87M]4K'DGM[VpD1h#pei&ClW϶iPRŰde\G~n>U;BE DcPrGAv-Z 31iO0M=_Ulʎ3W6nOu~<(F0m]X#u'q+FP#iǾxPb¢9p. 2m2:sܝdnyF ]k>+%Ac.^Sw K 0!%ᠯ+CoW xӷGÁ!Oϣ<՞]g!orEyAEE`ZM''wj@h '+?VJdJ_3}$~I=(7Q12fueNIǑYg;َPS"+8 uq;]gX`Y׼5B+t1Ұ%Kn9+/e9։iĢi޿5EOom@}VNayP GT<|YrӺqhʴlFFWqܴӈcMVy լ"٦ H®$TGwk MLHfOcoPz'jT70S3{x{f׷xV7tW 11,U"z^BZhrOdP&:ȳm~5<'~=]9dx3Trǩ:Xc#ynU喓ٚiřb}ZJG=:gT K@U`IT<~$ҙ0A&Cnb iPAa'= x=$j>mHlnI;àPE|Zw¡1>B};=Y~]^0`YqFit䬞3k,h0^#U,xuX(m8 g ƘcZedA =&B@^e 8 D_ A Y8\QwLs#&&uvDCWAk6a&PIjKUi>|>p2~_%7TuO`5++G^_(UXY!&7kjh1w#*` =VXyUV^蒊={I-: [CgyLL',XUYKX}2nf|Ti胞A'n/-Zof!J輜.avx6o*ikVAҭGz#n?T7ymU2\+|@ڲA6Bhpy.dmdG׃v4a#dYp&Zr6ӪUmEQEALj;0>D`##aHڐş1[co.o6+} ZJˆ㆏h9E 7X`]b٧ش]<~L%oSPeҍne=tv޲ʲ ^N+0'oSEHgadQ~Ã|yA`o tUNtkWUxk'tgN-oV]Nh?+ Y)KM*l }:TWZeΠ- x>}AxL.ǎ~A:cƒmis'b'p1(gaY!1Egu)jawrb,4iu&~z{3ӿr>ӿe߰10"&4F)yo\x5U_@y|oo~o#7?Ҵ*^&ӊpGCa:0A7dlx^^ګ 8cMe|(Zzƛ~JLכ4 }q2V_܏ [~={>yz^X3@yN2Lsbacߗ8n< 1'< Ƣs&V:Ceݧ:vuOLYI 5R ݵk@]RMO%Ԇ1XöZ}Xlf9Իafh4'7^CRްT ABW}LPeC+/8'i2MX>`ן0,=hT=?"vu"j10"6;խWnNwqҡ,i4ރs3FfStsek5M$]aunxwZlT;33-m7S;UW"x򡓛Nf<^ jOpTe[bcFlC-K$өYqLQqU<޶|:HUAK@>n+D)[3nO(e-58LzI~½]WY Le3<~z_ >X?r7~I'BAv"Pen:Kuj95b?+|/{2qV_‘g-;r'D?h8

地球有关的知识!找不到要P!
地球有关的知识!找不到要P!

地球有关的知识!找不到要P!
年龄:46亿岁
公转周期:365.25天
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平均半径:6371.3公里
体积:10832亿立方千米
质量:600000亿亿吨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千米
大气:主要成分:氮(78.5%)和氧(21%)
地壳:主要成分:氧(47%)、硅(28%)和铝(8%)
卫星:一颗(月球)
目前全球有八个主要板块:
欧亚板块-北大西洋东半部、欧洲及亚洲 (印度除外);
非洲板块-非洲、南大西洋东半部及印度洋西侧;
印澳板块-印度、澳洲、新西兰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太平洋板块-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国南加州海岸地区);
纳斯卡板块-紧临南美洲的太平洋东侧;
北美板块-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兰;
南美板块-南美洲与南大西洋西半部;
南极板块-南极洲与南大洋.
此外还有至少二十个小板块,如阿拉伯板块、科克斯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等.在板块边界的地震发生异常频繁,将震央—点出即可明显看出板块的边界何在.
地球上29%是陆地,71%是海洋.全球的陆地可以分为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南极洲.全球的海洋可以分为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编辑本段地球各圈层结构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软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层,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层,也称过渡带层)、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外核液体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称为E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层称为F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固体内核圈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至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为 5500 ~ 6000°C.
编辑本段地球质量
卡文迪许认为地球的质量约为6×10^24千克
地球的赤道半径ra=6378137m≈6.378×106m,极半径rb=6356752m≈6.357×106m,扁率e=1/298.257,忽略地球非球形对称,平均半径r=6.371×106m.在赤道某海平面处重力加速度的值ga=9.780m/s2,在北极某海平面处的重力加速度的值gb=9.832m/s2,全球通用的重力加速度标准值g=9.807m/s2,地球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恒星日),即T=8.616×104s.
如果把地球看成质量均匀,并且忽略其它天体的影响,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计算地球的质量.
方法一、在赤道上,地球对质量为m的物体的引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与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之和,则为5.984*10^24 kg
方法二、在北极,不考虑地球自转,则计算为5.954*10^24kg
方法三、把地球看作质量均匀的球体,忽略自转影响,半径取平均值,重力加速度取标准值.则为5.965*10^24kg
月地距离r月地=3.884×108m,月球公转周期为27天7小时43分11秒(恒星日),即T月≈2.361×106s,月球和地球都看做质点,设月球质量为m月.
方法四、为6.220*10^24kg
编辑本段命名
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或罗马神话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 大地母亲)
地球是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在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
编辑本段地球的成分
直到十六世纪的哥白尼时代之后,人类才了解到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的另一颗行星而已.
地球当然不需太空探测船才可认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我们才真正勾勒出整个地球的全貌. 当然能自太空中取得它的影像是其中相当重要的因素,地球的太空影像对天气预测,尤其是台风 (飓风) 的预报来说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从太空看到的地球真是非常美丽.
由化学组成成分及地震震测特性来看,地球本体可以分成一些层圈,以下就标示出它们的名称与范围(深度,单位为公里):
0- 40地壳40-2890地幔2890-5150外地核5150-6378内地核
固态的地壳厚度变化颇大,海洋地区的地壳较薄,平均约7公里厚;而大陆地壳就厚得多,平均约40公里厚; 地函也是固态,不过在它上部有一层极小部分熔融的区域,称为软流圈 ,其上的地函最顶部及整个地壳则称为岩石圈 ;至于外地核是液态而内地核是固态. 这些不同的层圈都是以不连续面为界,最有名的就是在地壳与地函之间的莫氏不连续面 (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
地幔占有地球的主要质量,地核反而位居其次,至于我们生存的空间则只是整个地球极小的一部分而已 (质量,单位为10的24次方公斤: 大气层 = 0.0000051,海洋 = 0.0014 ,地壳 = 0.026,地幔 = 4.043,外地核= 1.835,内地核 = 0.09675,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 (或铁镍质),不过也可能有一些较轻的物质存在,地心的温度约有7,500K,比太阳表面温度还来得高;下部地函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矽、镁、氧,再加上一些铁、钙及铝;上部地幔主要成分则是橄榄石及辉石 (铁镁矽酸盐岩石),也有钙和铝. 以上这些了解都是来自於地震震测资料,虽然上部地幔的物质有时会因著火山喷出熔岩而被带到地表来,但是我们仍无法到达固体地球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海底钻探行动连地壳都尚未挖穿. 地壳的成分则主要是石英 (二氧化硅) 及硅酸盐类如长石. 整体估算,地球化学组成的重量百分比为: 铁34.6% ,氧29.5% ,矽15.2% ,镁12.7% ,镍2.4% ,硫1.9% ,0.05% 钛 .
地球是平均密度最大的主要星体.
其它类地行星也都具有和地球类似的结构与组成,但其中也有一些差异: 月球核所占比例最小; 水星核的比例最大;而火星及月球的函相对较厚;月球和水星没有化学组成明显不同的函与壳之分;地球可能是唯一可再分成内外核的.不过请留意,我们对行星内部的认识主要是来自于理论推导,就算是对地球的也是如此.
有别于其它类地行星 ,地球的最外层 (包含地壳及上部地幔的顶端) 被切分为数块,「飘浮」于其下的炽热地幔之上,这就是著名的板块构造运动学说 . 这个学说主要描述两种运动:拉张与隐没,前者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远离,其下的岩浆涌出而生成新地壳之处;后者则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碰撞,其中一方潜入另一方之下,终至消灭于地函中之处. 此外,也有一些板块边界是横向错开式的相对运动或两个大陆板块硬碰硬地撞在一起.
地球的表面很年轻 ,只有5亿年左右,以天文的角度来看确实很短. 侵蚀作用及构造地质运动不断地破坏又重建大部分的地表,因而几乎完全消灭了地表早期的地质记录,例如撞击坑 ,所以早期地球历史大部分都已不见踪迹. 地球约有45至46亿年老,然而目前已知最老的岩石只有大约40亿年前,而且老於30亿年的岩石非常罕见. 最老的生物化石不老于39亿年前,有关生命起源的关键时期则亳无记录.
地球表面积71%为水所覆盖,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在表面可以拥有液态水的行星 ( 土卫六的表面有液态乙烷或甲烷,而藏於木卫二的表面之下则可能有液态水,不过地球表面有液态水仍是独一无二的). 液态水是我们已知的生命型式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而缘於水具有的大比热性质,海洋的热容积成为保持地球温度恒定的一大功臣;液态水还是陆地上侵蚀与风化作用的主要营力,这是太阳系中唯一有此作用的地方 (也许火星早期也曾有过这些作用,但现在已无).
地球大气组成中,77%是氮气而21%是氧气,再来就是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及水气. 地球初形成时的大气很可能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不过它们大多已被碳酸盐类岩石给结合,其余的则是溶入海洋及被绿色植物耗尽;如今板块构造运动及生物作用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消长的持续主控者. 大气中存在的水气及微量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是维持地表温度极重要的作用,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了大约35℃,否则地表的平均温度将是酷寒的-21℃! 若没有水气及二氧化碳,海水会冻结,而我们已知的生命型式将无从开展. 此外,水气更是地球水循环及天气变化中不可或缺的要角.
自由氧的存在也是地球化学组成的一大特征,因为氧是活性很强的气体,照理说应该很容易就和大气中其它元素相化合,地球上的氧气完全是由生物作用产生及维持,若没有生命就不会有自由氧.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潮力会使地球的自转周期每一世纪增加约2毫秒,最新研究显示在9亿年前一天只有18小时,而一年则有481天.地球拥有适度的磁场,推测磁场是起因於液态外地核中的电流. 由于太阳风与地球磁场及外层大气的交互作用, 极光于焉产生;而上述因素的不均衡造成磁极会在地表移动,目前磁北极位于加拿大北境.由于太阳风与地球磁场及外层大气的交互作用, 极光于焉产生;
地球磁场及其与太阳风的交互作用也造成了范艾伦辐射带 (Van Allen radiation belts),它是环绕著地球的成对环状带,外型就像是甜甜圈,由气体离子 (电浆) 组成,其外圈由海拔19,000公里延伸到41,000公里;内圈则介于海拔13,000至7,600公里之间.
编辑本段地震波
地震波——打开地心之门的钥匙,20世纪初,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忽然醒悟:原来地震波就是我们探察地球内部的“超声波探测器”!地震波就是地震时发出的震波,它有横波和纵波两种,横波只能穿过固体物质,纵波却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任一种物资中自由通行.通过的物质密度大,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就快,物质密度小,传播速度就慢.莫霍洛维奇发现,在地下33千米的地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猛然加快,这表明这里的物质密度很大,物质成分也与地球表面不同.地球内部这个深度,就被称为“莫霍面”.
1914年,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又发现,在地下2900千米的地方,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则消失了,这说明,这里的物质密度变小了,固体物质也没有了,地球之心在这里,只剩下了液体和气体.这个深度,就被称为“古登堡面”.
地球之心之谜终于搞清楚了:地球从外到里,被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分成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是岩石,地幔主要是含有镁、铁和硅的橄榄岩,地核,也就是真正的地球之心,主要是铁和镍,那里的温度超过2001摄氏度.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全球环境状况在过去30年里持续恶化.有资料表明: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最暖的13个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1亿.目前世界上约有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在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野生物种.如今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而过度捕捞已导致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你所说的我不大清楚,是科普知识还是解题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