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新颖高考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3:36:06 高中作文
新颖高考作文高中作文

篇一:新颖的高考作文素材

摩西奶奶+渡边淳一

在美国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奶奶,她叫“摩西奶奶”,她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在她的晚年成为美国著名和最多产的原始派画家之一。

摩西奶奶她本是一个农场工人,喜欢刺绣乡村景色。76岁时因关节炎不得不放弃刺绣,开始绘画。80岁时在纽约举办个展,引起轰动。在二十多年的绘画生涯中,她共创作了1600幅作品,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有展出。美国学者称这种现象为“摩西奶奶效应”。他们还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去唤醒自己的潜在能力,它就会转化或自行泯灭,这就是所谓“短路理论”。摩西奶奶效应昭示人们认识自己,选择自己,正像格拉宁说的那样:“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干什么,那么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

虽然她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艺术训练,但对美的热爱使她爆发了惊人的创作力,在二十多年的绘画生涯中,她共创作了1600幅作品。摩西最早的绘画是柯里夫和艾夫斯图片和明信片的临摹品。不久她根据对农场的早期生活回忆而创作,主要描绘是童年时的乡村景色,喜作全景风景风俗画。

摩西的风景画能敏锐捕捉到季节、天气和时间的细微差别。她的作品并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记录和对过往的伤感怀旧,她描绘的是永恒的东西。摩西的作品多使用怀旧的标题,如《感恩节前捉火鸡》、《过河去看奶奶》等。

在华盛顿国立女性艺术博物馆,曾举行过一场名为“摩西奶奶在20世纪”的画展。该展览还陈列了一些来自其他国家有关摩西奶奶的私人收藏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明信片,它是摩西奶奶1960年寄出的,收件人是一位名叫春水上行的日本人。上面有摩西奶奶画的一座谷仓和她亲笔写的一段话: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这位叫春水上行的人很想从事写作,他从小就喜欢文学。可是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医院里工作,这让他感到很别扭。马上就30岁了,他不知该不该放弃那份令人讨厌却收入稳定的职业,以便从事自己喜欢的行当。于是他给耳闻已久的摩西奶奶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她的指点。对于春水上行的信,摩西奶奶很感兴趣,因为过去的大多数来信,都是恭维她或向她索要绘画作品的,这封信却是谦虚地向她请教人生问题。虽然当时她已100岁了,还是立即作了回复。那张明信片上的春水上行,正是在日本乃至全世界都大名鼎鼎的作家渡边淳一。

1.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2.有人总说:已经晚了。实际上,“现在”就是最恰当的时候。对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3.人生并不容易,当年华渐长,色衰体弱,我的孩子们,我希望你们回顾一生,会因自己真切地活过而感到坦然,淡定从容地过好余生,直至面对死亡。

4.做你喜欢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

5.人之一生,行之匆匆,回望过去,日子过得比想象的还要快。年轻时,爱畅想未来,到遥远的地方寻找未来,以为凭借努力可以改善一切,得到自己想要的。不到几年光景,年龄的紧迫感与生活的压力扑面而来,我们无一幸免地被卷入残酷生活的洪流,接受风吹雨打。

6. 生活是我们自己创造,一直是,永远都是

7.人到底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并没有谁明确规定。如果我们想做,就从现在开始。

8.有年轻人来信,说自己迷茫困惑,犹豫要不要放弃稳定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人的一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幸运的。有自己真兴趣的人,才会生活得有趣,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儿。当你不计功利地全身心做一件事情时,投入时的愉悦、成就感,便是最大的收获与褒奖。正如写作是写作的目的,绘画是绘画的赞赏。

9.只要开始,永远不晚。人生最关键的不是你目前所处的位置,而是迈出下一步的方向。

——韩国首尔大学

10.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1.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谚语

【渡边淳一1、世间所有的胜败争斗,最痛苦的并不是失败之际,而是承认失败之时。

2、从今以后可以不慌不忙自由自在的生活了,不论怎样挣扎奋斗,一辈子终究只是一辈子。观念一旦改变,过去觉得很重要的东西不在那么重要,反而是从来不觉得珍贵的事物突然变得珍贵起来

3、选择了自由,就得忍受孤寂

4、不隐秘不能成为花。那么不仅是花,人的容貌、艺术、才能也是如此,堂而皇之表露在外面,强烈地表现自己,那就不能成为“花”了】

篇二:高考作文新颖素材故事

高考,作文,素材,故事,新颖,创意,高分,创新 恩格斯渊博的知识举世闻名。他同马克思一起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同时,对文学、史学、军事、语言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部门,都有深刻的研究和精湛见解。马克思称他是活的"百科全书"。恩格斯并没有上过大学,他的这些渊博的知识,主要是靠勤奋自学得来的。为追求真理,恩格斯在青年时代就刻苦学习。他在当学徒时利用业余时间,读报纸、杂志、各种哲学和文学书籍,并写了批判宗教迷信、反对贵族统治的文章。21岁时,他就公开批判当时在德国很有名望的哲学家谢林的唯心主义。他为了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于1873年以后,连续八年用大部分时间,系统地研究数学和自然科学。为了深入钻研物理学、化学,他在45岁时还在马克思的辅导下,开始学习微积分。他这些学习成果为进一步证实和发展唯物辩证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恩格斯对语言的学习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巴黎公社的一个流亡者说:"恩格斯能结结巴巴讲20种语言。"事实上,恩格斯能用12种语言说话和写作,能阅读20种文字。他利用这些语言知识,及时了解各国工人运动情况,研究各种理论问题,对国际政治作出判断,同时,把马克思和自己的著作译成各种文字,这对传播共产主义学说,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恩格斯顽强自学的精神,数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他在47岁时,还订了10来个国家的20多种报刊,密切地注视着欧美各国的工人运动,同时又开始学习三种语言。恩格斯这种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学习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标题】:幡动·风动·心动

【主旨】:惠能 主观唯心主义

【内容】:

幡动·风动·心动

据《坛经》记载:一天,一群和尚闲来无事,在庙门口散步。一个和尚抬头看见幡杆上的幡在飘动,便说:"你们看,幡在飘动。"话还未说完,只听到另一个和尚反驳道,"不是幡动,是风在动,因为幡是风吹动的。"到底是风 1

动,还是幡动呢?不同的意见引起了热烈的争论。这时,有一个叫惠能的和尚从人群中走出来说:"你们别争了,这既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由于他的意见十分新奇,众和尚不免大吃一惊,大家纷纷想反驳他,可是又找不出更恰当的理由,因而,只好一哄而散。

惠能的回答虽然新奇,但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幡动"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以任何人的"心"为转移,不管你感觉与否,决不会改变"幡动"的现象。惠能自以为高明,其实恰好反映了他的唯心主义观点。

【标题】:灵感与汗水

【主旨】:爱迪生 量变 质变

【内容】:

灵感与汗水

无论做什么事,不付出辛勤的劳动,是不会有很大成效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不少发明创造,仅取得的专利就有1100多项,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说,一次有人当着爱迪生的面,称他为当代的天才。爱迪生只是微微一笑,接着说道:"什么天才?天才,那就是一分灵感,加上九十九分汗水。" 学习科学理论,何尝不是如此!

【标题】:公子学字

【主旨】:量 经验主义

【内容】:

公子学字

明代冯梦龙编的《笑府》中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有钱人自己不识字,请了个老师来教他儿子。老师先教他儿子写一划,说读作"一",写两划,说读作"二",写三划,说读作"三"。这位公子刚学会这三个字,他立刻高兴地丢掉毛笔,跑去告诉父亲:"我都学会了,不要再劳老师指教了!"父亲一听,大喜,立即将老师辞退了。

一天,这个有钱人要宴请一位姓万的亲戚,于是叫儿子给他写张请帖。公子写了半天还未写成,有钱人跑去一看,儿子正在大发牢骚:"天下的姓多的是,为什么偏偏姓万,害得我从早晨到现在,还只写到500划!"

2

【标题】:王阳明看花

【主旨】:王阳明 主观唯心主义

【内容】:

王阳明看花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他的哲学思想。

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出去游玩,朋友指着山中的花树问他:"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典型地说明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标题】:井底之蛙

【主旨】:实践 经验 认识

【来源】:《庄子》

【内容】:

井底之蛙

一口枯井了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出来玩耍,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鳖。

青蛙就对海鳖跨口说:"您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越一阵;玩累了,就回到井里休息一会,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身子泡在水里;或者在柔软的泥地里玩一会儿,也很舒适。那些蟛蜞和蝌蚪,谁也比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唯一的主人,在这里十分自由自在。请您到井里来参观一下好吗?"

那海鳖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被井栏绊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才站住脚,然后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低见过大海吗?海的宽阔,哪止千万里;海的深度,哪止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没涨了多少;后来,八年 3

有七年大旱,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生活在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呢!低见的世面矿小了。"

井蛙听了海鳖的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标题】:"海王星"的发现与理论指导

【主旨】:理论的能动作用

【内容】:

"海王星"的发现与理论指导

1781年发现天王星后,人们注意到它的位置总是和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不符。于是有人怀疑引力定律的正确性,但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受另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所吸引的结果。当时虽有不少人相信后一种假设,但都缺乏勇气去寻找这颗未知的行星,因为这是一种非常困难的工作。只有一位年方23岁的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斯敢于承担这项任务。他利用引力定律和对天王星的观察资料,反过来推算这颗未知行星的轨道。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终于在1843年10月21日把计算结果寄给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长艾利,可惜艾利的保守思想非常严重,他不相信"小人物"的工作,把它扔到一边,置之不理,两年以后,幸亏法国也有一位青年勒维烈从事这项工作,1846年9月18日,他把结果告诉柏林天文台助理员加勒,23日晚,加勒果然在勒维烈预言位置上发现了海王星。"天公斗巧乃如此,令人一步千徘徊。"这一伟大胜利使那些最顽固的保守派也不得不相信日心说和万有引力定律。 海王星的发现,说明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取得重大成就。

【标题】:侍女妙对

【主旨】:理论 实践 认识

【内容】:

侍女妙对

清朝初年有个宰相叫张英。一次,他穿上便服到乡间私访。这时农民们正在用稻草捆秧,闲谈之间,农民要张英对对子。农民出的上联是:

稻草捆秧父抱子,

张英站在田头想了许久,半天对不出下联。

4

张英回家后和夫人谈起此事。正巧,他们的谈话被一位侍女听见了,她不由得笑了起来。张英问她笑什么,她答道:"这有什么难对的,下联是: 竹篮装笋母怀儿。"

张英一听,觉得她对得工整巧妙,连连称赞。

一个侍女如何能对得这样巧妙呢?原来,这位侍女是贫苦人家的孩子,灾荒年被卖做女婢的。她小时候在家乡提竹篮挖笋,感受很深,所以,一听到上联立即说出下联。

这件事再次说明:实践出真知。

【标题】:西红柿能吃吗?

【主旨】:认识 实践

【内容】:

西红柿能吃吗?

当你津津有味地吃着西红柿的时候,你知道西红柿被发现的故事吗?原来,西红柿的故乡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它那圆圆的个儿,青里透红的色泽,着实喜人。但是当地人却一直怀疑它有毒,既不敢碰它,更不敢吃,还给它起了一个吓人的名字叫做"狼桃"。

到了16世纪,英国人俄罗达拉里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带了几株回英国,种在皇家花园。但只是供皇室贵族观赏。直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精神,决心要对它尝试一下。据记载,他在吃西红柿之前穿好了入殓的衣服,吃完以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召见"。结果,这位画家不但没有死去,而且也没有感到任何不适。究这样,发现西红柿是可以吃的。为了证明西红柿是否有毒,这位画家甚至作好了死的准备。这种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这件事现在人们只当做一段佳话来传颂了,但它告诉我们一个哲学道理,认识只能由实践中来,离开实践,说不定人们至今还不敢吃西红柿呢?

【标题】:探索微观世界的"眼睛"――高能加速器

――高能加速器

5

篇三:怎样做到高考作文有创意

怎样做到高考作文有创意?

高考作文要求做到“有文采”。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词语生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形象;第二,新鲜。所谓“形象”,是指语言具有画面感。“作文便是以文字做画”。 所谓“新鲜”,是指“陈言之务去”,用自己的语言,用最富创造力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句式灵活”指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灵活搭配,交替使用,使语言变化多姿,产生一种特殊的美。语言是思想的外现,有创造力的思想,还需要有创造力的语言去表现,让我们用富有创造力的语言承载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吧! 概念阐释

什么叫“文采”?就是指文学艺术方面的才华。对于高考作文而言,就是同学们在作文中所显露出来的文学素养,即文学性。文学素养是语文整体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文学笔法和文学语言等因素构成。

长期以来,同学们在作文实践中误入了这样一个怪圈:老师总在教我们怎么作文,我们总在写作文,而收效总是甚微,甚至止步不前。究其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只注重知识,注重识记,注重明体,注重程式,而忽略了影响作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作文的文学品位的提高。正是看到了这一问题之所在,“发展等级”评分中对同学们的作文提出了有文采的要求,以加大对同学们文学素养考查的力度,让富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文学素养高、审美能力强的同学“一路绿灯”,脱颖而出。因此,同学们要把重心转移到提高文学素养上来,在“文学性”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做大文章,尽快走出怪圈!

当然有两点我们必须要明确:一方面,有文采,并不是说就要轻视作文的基本功,即“基础等级”的达标。因为“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的一个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不打好基础,再美的楼房也会倒塌的;不过基础等级达标关,有文采更无从谈起。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另一方面,提倡使文章有文采与提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和反对形式主义文风并不矛盾。对于驾驭语言技巧还不娴熟的中学生来说,锤炼语言,讲究语言的文学性,显得尤为重要。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炼字炼句的铮铮誓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卢延让锤炼语言时的真实写照;“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表现出欧阳修对锤炼语言的执着;“最简单的笔调,需最艰苦的练习”则道出了泰戈尔成功的秘诀……古今中外的大作家们尚且如此讲究文采,重视锤炼语言,更何况我们这些初学写作的学生呢?

有文采的作文一般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二)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三)文句有意蕴。

技法例谈

(一)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1词语生动

要做到词语生动,首先必须积累丰富的词汇。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经指出:“你想把一个字安排停当,就需要几千吨的语言矿藏。”这是很有道理的。文章中的字、词、句等语言要素,就像建筑中所用的沙、石、砖、木、水泥等一样。建筑材料,在工程动工之前,就得准备齐全,写作所用的语言材料,事先也得准备好,否则,肚里空空如也,下笔时怎么能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呢?即使搜肠刮肚,拼凑成文,读起来也定会索然寡味、倒人胃口。再巧的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呀!再者,历年来的高考满分作文,以词语丰富、语言亮丽、文笔优美而取胜的,为数不少。因此,我们必须在词语的积累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词汇,才能区别出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把事物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词汇,才能明快、简洁、准确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

特征;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词汇,才能使文章的风格自然、清新。“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丰富词语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途径,即深入社会,直接向人民群众学习。二是间接途径,即从书本知识中吸取营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杜甫的经验之谈。多读、多记,涵泳其中,日积月累,词汇自然就慢慢丰富起来。

要使自己的高考作文体现词语生动的特点,在积累词语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即作文中需用什么样的词语,我们就应该积累什么样的词语。那么作文中需用什么样的词语呢?概括地说,就是新鲜、活泼、不老套、不死板、充满活力、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语,即生动的词语。

要做到词语生动,其次必须加强语言运用的训练。即:哪些词语是生动的词语?为什么要积累这样的词语?怎样在文中运用这些词语?下面我们就举例说明。

[1]具有建筑美的动词。

语言的生动性,往往是与形象性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就如同形与影一样。换句话说,大凡生动的语言,往往就是形象化的语言,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建筑美,即有立体感。它能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的感觉。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曾经指出:语言艺术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的,大凡运动的东西,往往最富有感人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实际上是在炼词,在许多情况下,是在讲究动词的锤炼。例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都是几经斟酌、反复修改才定下来的。由于这几个词用得生动恰当、具有立体感,才使得作品成为千古流传的佳篇。同学们知道,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的关键,就是动词的使用。动词使用得巧妙得当,就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动作之间的细微差别,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传达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一种浮雕感。可见,我们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动词词汇。

那么,在作文中如何运用动词?关键在一个“巧”字。具体说来:

第一,所使用的动词,必须是惟一准确的动词。

在世界的语言宝库中,无论哪一种语言,描写某一动作的动词,最准确的往往只有一个。在写作时,找到了这个惟一准确的动词,对人物动作的描写,才具有独特性,才最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难怪法国的大作家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写小说时,会要求他必须找出这个惟一准确的动词呢!

怎样才能找到这个惟一准确的动词呢?

首先,要进行认真的观察,通过观察,抓住所描写的动作的特征。比方说,要描写一个人从马上下来,可以用从马上爬下来,可以用从马上跳下来,也可以用从马上跃下来,还可以用从马上啪嚓跌下来。究竟该用哪一个动词来描写呢?这就得先确定这个人究竟是怎么下马的,然后才能从这四个动词中选出那个惟一准确的动词来。

其次,认真辨析与这一动作相关的近义词,通过对近义词差异的辨析筛选,最后确定哪一个才是这个惟一准确的动词。

第二,所使用的动词必须具有可感性。

具有可感性的动词,往往能触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所谓可感性,就是指人们常说的有“感触性”,有“浮雕感”。这种动词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其动态造型的功能很强,用它描绘的事物往往具有浮雕感。在文章中,使用了这样的动词,就能使人展开联想的翅膀,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能动作用。

例如: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②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例句①中的“空游”,例句②中的“击”,都是极具可感性的。“空游”一词,明写群鱼的动态,暗写水的清澈透明。读到这里,闭上双眼,你的眼前就会出现群鱼游过的情景。写鹰飞用一“击”字,既写出了鹰飞翔的力量之大,速度之快,又展现了雄鹰展翅的英姿。正因为作者使用了这些可感性极强的动词,所以才产生了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

第三,所使用的动词必须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描写人物的动作不仅要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动态特征,而且还要能充分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描写孔乙己掏钱付酒账时的动作,用了一个“排”字,就充分地显示出了孔乙己的个性特征。本来很穷,只有“九文大钱”,却偏偏要一个一个地“排”在柜台上。正是这个“排”字,淋漓尽致地“排”出孔乙己穷酸、迂腐、好炫耀的性格特征。又如巴尔扎克在描写葛朗台夺梳妆匣时,用了一个“扑”字,十分准确地刻画出葛朗台冷酷、自私、贪婪的性格特征。

第四,所使用的动词,必须寓含作者的爱憎感情。

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无不在自己所塑造的人物身上倾注强烈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往往都寓含在所描写的人物的一举一动之中。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让形象说话”。因此,我们在行文时,就必须考虑如何把自己的爱憎感情寓含进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中去。例如上海市松江二中的韩寒同学在《求医》一文的结尾处这样写道:“我走出外科,听见一个内科医生在骂病人笨,那病人怯生生地说:?你们这里——墙上不是写着请用——谢谢,再见,对不起……?我暗叹一声,笑那病人的天真,孰不知这几个字是写给我们看的,意思是说在看病时不要忘了对医生说:?谢谢,再见,对不起……!?”在这段描写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正面批评这位医生职业道德差,思想素质低,而是把对这位医生的鄙夷、憎恶的感情寓含一“叹”一“笑”之中,极具讽刺意味和幽默感。作者嬉笑怒骂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样一篇高考优秀作文:

表决

21世纪的最后一次联合国大会正在纽约联合国会议中心召开。与会者不是各国政府首脑,而是全球360行的行业代表。他们正在对是否允许移植记忆进行表决——

首先发言的是文学家代表杰克先生,他阔步走上讲台,清清嗓子,开始阐述他的观点:“我们文学家认为,应该允许移植记忆。众所周知,文学家的创作生命十分有限,往往出现作家英年早逝留下来未完成作品的憾事。例如中国的曹雪芹先生,他的著作《红楼梦》没能在曹先生有生之年创作完成。虽然有不少人续写,但总是同原著者的初衷有出入,这不仅是曹先生的遗憾,更是全人类的损失。如果允许移植记忆,那么世界上就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那么人类文明就会更繁荣。所以我们投赞成票。”

台下议论纷纷,有赞成,也有反对。此时,社会学家王先生跳上讲台,发表他的意见:“我们社会学家认为移植记忆是万万不可的,移植记忆是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设想一下移植记忆不但需要供体,更重要的是需要受体。一旦移植记忆,势必会造成受体思维混乱,更可怕的是,受体丧失自己的意识而完全为供体的意识所控制。到那时就会扰乱伦理,人类会长幼不分,那又与原始社会有什么两样呢?由此可见,移植记忆不会使社会进步,反而会造成社会退化。因此,我们投反对票。”

此时,赞成者和反对者阵营分化明显,且势均力敌,表决结果就要看以史学家蔡先生为首的中间派的意见了。

只见蔡先生整整西装,扶正眼镜,在众人注视下走上讲坛:“各位不要争吵,请听我一

言。老朽是史学家,希望透彻地了解人类历史。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赞成移植记忆。只要移植了各个历史阶段重要人物的记忆,我们就可以了解历史上的所有事件了……”赞成者的掌声打断了蔡先生的发言,蔡先生顿了一顿,“但是,一旦人类彻底了解了自己的历史,那么,我们史学家就该?下岗?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反对移植记忆。综合上述两点,我们中间派投弃权票。”

台下静寂无声,主席宣布表决结果:“150票赞成,150票反对,60票弃权。按联合国章程,此议案50年后再行表决,散会。”

这是一篇高考满分作文,除具有立意深刻、构思巧妙、想象合理等特点外,还具有运用具有建筑美的动词而使词语丰富的特点。在一次联合国关于能否允许人类移植记忆的表决大会上,有三位身份不同的学者先后上台发言。仅看这位同学对这三位学者上台发言时的动作、情态的描写,就令人称绝。在介绍文学家杰克先生上台时,这位同学选用了“阔步走上”、“清清嗓子”等词语,虽寥寥数字,却向我们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上台者胸有成竹、理直气壮的神态。在刻画社会学家王先生上台时的神态时,仅着一“跳”字,便把发言者迫不及待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把这个“跳”字换成其他动词,就不可能收到这种表达效果。可见,这个“跳”字就是那个惟一准确的动词。对历史学家蔡先生上台时动作神情的描写,这位同学则选用了“整整西装”“扶正眼镜”“走上”等词语,正是这表现力极强的一“整”一“扶”一“走”,把这位历史学家从容、冷静、儒雅的绅士风度,表现得十分透彻。作者通过准确地选用这些生动形象的词语,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了三个人物的身份、性格、心情、神态、志趣等方面的差异,人物形象可感、可触,呼之欲出,具有立体感,表现出一建种筑美。

[2]具有音乐美的词语。

汉语是一种十分奇特的语言,它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一种音乐美。所谓音乐美,就是作者在写作时,利用汉字平仄的变化与音韵的和谐等声律特点,形成的一种抑扬顿挫的音律美,使文章情文并茂,音义兼美。

怎样才能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呢?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注意声调搭配。

汉语每个音节的声调有高低升降的差别。普通话的声调共有四种。按传统的习惯,分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其中,阴平和阳平为平声字,上声和去声为仄声字。在行文时,若能遵循声调配合的一般原则,讲究平仄相重(相同)和相拗(相反),就可使文章音韵和谐,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当然,平仄的运用,要依据实际语境,体察上下文来自然运用,切不可片面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的表达。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样一段文字:

皎月当空,清辉满地,或倚窗,或伏几,或辗转床褥,常常会涌起一股或浓或淡的乡思。……(刘棣华《月是故乡明》)

这段文字运用了近体诗创作中必用的平仄规律,使文章情文并茂,音义兼美。“皎月”是仄声,“当空”是平声,“清辉”是平声,“满地”是仄声,平仄相应相协,形成了“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回环美。又如“或倚窗”是仄仄平,“或伏几”是仄平平,同中有异,变化多端,创造出了一种音乐美。

第二,适当协调韵脚。

所谓适当协调韵脚,就是指适当地讲究押韵。押韵是创作诗歌时必须遵循的规律之一。其实,并不能只把它当成诗歌的专利。在写作广义的散文时,适当地讲究押韵,会使文章锦上添花,产生一种和谐悦耳的音韵美。例如: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幽蓝的大海给了它那么些自由,又给了它那么多惊险,于是它一会儿腾跃,一会儿打旋,

一会儿倾斜。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这段文字在语言的运用上很有特点,除善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用词准确、凝练等外,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注意协调韵脚,韵散相间,比如“板”和“帆”押韵,“箭”和“险”、“旋”押韵,“斜”与“乐”、“怯”也是押韵的。这些相同或相近的韵脚在文章中有规律地出现,在声韵上前后呼应,使文章产生一种音律美,读起来韵味十足。

第三,讲究节奏感。

对“节奏”一词,古人是这样解释的:“作则奏之,节则止之。”说得通俗一点,节奏就是指语言停(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顿。诗歌创作是十分讲究节奏感的(四言诗多为二、二式,五言诗多为二、二、一式,七言诗多为二、二、二、一式)。写作散文(广义的)也可讲究节奏感。在行文时,讲求节拍数的匀称、均衡,既注意词和短语的关系的疏密,又照顾整节节拍数的匀称,从而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强弱、长短等节奏在文章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可产生一种旋律美。例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乡心无限而人生有限,月缺有圆却人离难聚,怎不叫故乡亲子思绪百结呢?如今盈盈一水,咫尺天涯,离散的亲人要想寻点骨肉人伦之慰,也就只有“千里共婵娟”了。

(刘棣华《月是故乡明》)

这段文字,对节奏的安排是很有特色的。第一、二句的节奏都是三、二、二,二、二式,第三句与第四句的节奏也相同,都是二、二、三、二式。第五句则发生了变化,是三、四、

二、三式,等等。作者对节奏的安排十分巧妙,同异相间,快慢结合,长短交错。因此,诵读起来,音韵铿锵,琅琅上口,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第四,巧用叠字。

所谓叠字,就是指叠音词,即音节重叠的词。叠字的形式大?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忠韵铝郑?一是AA式(单字重叠)。如:“白白”、“天天”等。 二是ABAB式(两字重叠)。如:“火红火红”、“冰凉冰凉”等。 三是ABB式(三字后重叠)。如:“傻乎乎”、“亮晶晶”等。

四是AAB式(三字前重叠)。如:“团团转”、“咕咕叫”等。

五是AABB式。如:“清清楚楚”、“干干净净”等。

六是A里(头)AB式。如:“糊里糊涂”、“呆头呆脑”等。

在文章中,巧妙地使用叠音词,除有助于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外,还可创造出一种奇特的音乐效果——旋律美。请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曹雪芹《红楼梦》)

②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站在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不久,却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袁鹰《井冈翠竹》)

③淡淡地相遇又淡淡地相识,淡淡地相处又淡淡地相别,一日日,一年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而随之而来的一种淡淡的离愁却又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

(夏江宁《离别时分》)

例句①是《红楼梦》中描写潇湘馆景色的句子。作者用“凤尾”形容竹子的状貌,用“龙吟”形容风吹动丛竹的响声。“森森”和“细细”都是叠音词,搭配得十分恰当。读起来有珠落玉盘之感。

例句②用了“郁郁苍苍”、“重重叠叠”、“密密麻麻”、“亭亭”等叠音词,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井冈翠竹的英姿,而且显示出了声音的回旋荡漾,增加了文句的音乐美。

例句③更是奇特,几乎每句都用了叠音词,尤其是“淡淡”一词在这段文字中出现了五次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