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读后感
篇一: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一)
-------------青春之歌
读罢路遥先生的有关于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我的心中瞬时像是有一股无名火在燃烧,那种炽热满溢在胸腔,无法由内而外地发出,任凭我怎样努力依然是无济于事。本想找位像我一样喜于研读路遥先生作品的朋友,不得联络。于是,我便也作罢了。往往在这个时候,将感情一泻交付于文字!接下来,谈谈我内心里,那些关于文字的最深刻的感触吧!
当早晨人们从沉睡中醒来后,开始新的一天忙碌工作时,路遥先生的夜晚便到来了,结束紧张的工作沉沉睡去;当夜晚人们拖着疲惫的身体酣然入眠时,路遥先生却又进入了认真而投入的作品创作中去了,这时的他,思维是最活跃的。就这样,早晨从中午开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六年的时间孕育出了《平凡的世界》这一伟大且不朽的文学作品。
我为自己虚度光阴而感到惭愧不已,我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也是时有发生过的,但那时的我是把时间用作了什么呢?有的时候会和室友一起去KTV里包夜场,一直唱到天亮;有的时候会与久未相见的朋友一起QQ聊天,才猛然发现已是太阳升起;有的时候会同手机一起如痴如醉地读着某部网络小说,在夜深人静中嘻嘻哈哈到阳光照进室内。回头想想路遥先生的每一天,是怎样地严阵以待。于是,我才渐渐地懂得,每一位光环闪耀、誉满全身的成功人士的背后,总有那么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与努力。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可以给读者心灵以深深地震撼,而读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更像是同道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在交谈。路遥先生的这篇随笔,在我看来很是能够称得上是一篇好的文学作品。我想,并非是在言过其实。
首先,在做人与做事之上,要讲究一个原则:实事求是,并且环境很重要。路遥先生在文中有说过,他在创作《平凡的世界》之前,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材料的积累,根据小说设定的时代背景,寻找与之相应的期刊杂志、报纸、历史文献,同时还特意到达某种现实环境中去体味小说里人物的成长环境,生怕自己会有生编乱造的嫌疑。
其次,与人交往时,要懂得先己后人。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六年间,难以想象路遥先生是怎样度过每一个>孤独却又漫长的夜晚的,常常是一个人独处在凄凉黑暗的山村医院中的某间小房内、潮湿阴冷的窑洞里、小区昏暗灯光下的工作间、安静舒适的宾馆中,又有多少次没有品尝过妻子做的饭菜,多少次没有陪着女儿逛公园,听一听她叫一声爸爸,多少次没有和朋友觥筹交错着把人生的理想继续拉长,走近。种种种种的常人的生活被他'无情'地抛弃了,一心寻找着属于他的那个'平凡的世界'中的平凡的人。不知不觉间,很自然地又联想到了自己,多久以来,我抱着先人后己的思想存活着,无论他人或大或小的事情,只要有所托付,便会放下手中的事情,竭尽全力为其解决。结局不免有很多种,或是遭到埋怨,或是不落一句感谢的言语,或是将自己的事情耽搁。
常常还自以为是地认为这是一种多么无私的高尚行为,实是一种赤裸裸的愚蠢之极,成全他人,自毁前程啊!当然,当今社会,不能完全自私到对别人的事情完全地不管不顾,前提是认真完成自己的事情,学会比较,比较两件事情的严重性,再做先后的抉择。将心比心,相互理解的才是朋友。因此,我决定为自己的梦想狠狠地拼一把!
再次,选择开始就要有结束。万事开头难,既然你有了艰难的开头,就要充分做好一种准备,在过程中懂得享受煎熬,结果一定要有,无论结果好与坏,至少要有才是完整的。路遥先生坚持了下来,期间有过沮丧,还因劳累过度而几次身体收到不良讯号,甚至有一次感到了生死一线间的时刻。我非常钦佩路遥先生这份为文学创作而拼命的精神,同时也明白他当时的担心,不想重蹈其导师柳青的覆辙,柳青的《创业史》不管是出于何种缘由,事实是未完成,他的担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多余的,所以他才会夜以继日地像机器一样,不停转动着工作。但,健康的生命存在,才足以成为做任何事情的最根本的本钱。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吃穿样样都有讲究,想说的是,当每一天吃饱喝足之后的我,是时候去努力做些自己真正喜欢去做,且欲以成就梦想的事情去吧!照顾好自己,才能珍惜拥有美好的一切!
最后,试着去做一个对自己承诺算数的人吧!读完路遥先生的随笔之后,让我感触最为深刻的就是这一点,路遥先生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严重到同世外近乎完全隔绝的状态。如果连一个对自己做下承诺都不能实现的人,可以想象,他又怎会为对别人的事情许下负责到底的承诺呢?在行文中,路遥先生几次提到了他的时间表,他有一个习惯,把每一天的工作安排利用曲线图去表达,并且严格执行,规定在某个时间点完成某项预计的工作量。我深深受到启发,自然内心里涌动着的依旧是歉疚。为什么同样是人类,同龄人中比自己优秀的人总是那样多,真的再也不相信谁比谁聪明,谁谁聪明的程度有多高多高,认真努力才是硬道理。同时,不断学会总结经验和方法,找寻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类。现在,当有人翻看我的书籍时,会发现上面画着一个曲线图,密密麻麻的写着日期和某种目标性的文字。对自己说话算数,人生减少遗憾。
《早晨从中午开始》让我感怀到深夜流泪的文字,朴实而真挚的感情流动在每一个字符里,执着而认真的精神弥漫在句句饱含深意的文学热爱背后。路遥,我庆幸在上一刻与你深切交流,感谢你教会对于自己所热爱的,要全身心投入。《平凡的世界》,我未曾谋面的长者,此刻想读你,但我却想成为像你一样对自己负责的人,当下的我,时间只能允许我面对考试的态度是全力以赴地复习作战。某天,我们握个手,坐下来喝着茶,谈笑风生吧!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二)
很早以前就下了这本书在手机上一直没有看,今天趁这个赖床的时间把这本书也看了。看到别人在说到这本书是提到了励志,而对于我来说更多的应该是启示。
本书主要讲述的是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是的一些经过和感受,在粗略的读来确实是励志的,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儿子在历经磨砺后写出了史诗般的巨作(我没有看过《平凡的世界》,这是其他人对这本书的描述,我想大概是贴切的吧!)。放到现在可以用励志来形容。
书中,写到他在写作《平凡的世界》的这六年中,前期的阅读准备,中期的实地考察,在最后的动笔。每一个阶段无不是艰辛的过程。首先不说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才思,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对于他在创作作品中的那些艰辛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我想这也就是成功的往往只是少部分人,而我们大多数的人只能生活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的原因了。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而且都是就是两个大馒头,长时间的只能一个人埋头写作,唯一有交流的不过是一只老鼠。这样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枯燥的,而对于他而言应该是痛并快乐着吧!
对于,他这样近乎自残式的写作方式我是有疑惑的,在书中的一开始作者提到,他认为他的作品《人生》使他达到了一个高度了,但是,'我眼下已经有可能冷静而清醒地对自己已有的创作作出检讨和反省了。换一个角度看,尽管我接连两届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小说和电影都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如果为微小的>收获而沾沾自喜,本身就是一种无价值的表现。最涉小的作家常关注着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作家常沉浸于创造和劳动。劳动自身就是人生的目标。人类史和文学史表明,伟大劳动和创造精神即使产生一些生活和艺术的断章残句,也是至为宝贵的。 '看到这段话我真的觉得给我太多的感触了。'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我想你做到了。
在写完这本书以后不久路遥便永别人世了,他的预感是对的,《平凡的世界》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精品,是给历史的一个深厚的交代。
最后,关于他的写作方式,我自能说那是他的选择吧!似乎我们能留给这个世界的东西只能是那么多,你用自残式的方式将你的任务完成了,你便也用别于世了。我想我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当然我也做不到。这给我的启示是何必那么着急了,人生还长,慢些来吧!
本书,确实让我感受很多,买回纸质书本在去慢慢体会吧!
第二篇:
那天为了启发学生的读读书兴趣,我列举了我在大学期间读过的大部分书籍。
很惭愧,由于偏爱文学,大多数是文学方面的。因为所选专业是英语,那个时候除了读《疯狂英语》和《英语角》等杂志外,就读自己喜欢的文学方面的。
提及文学作品,相信大多数人,都有对自己影响特别深的作品,我也不例外。我向学生推荐了对我影响特别深的两部书,一本是贾平凹的《心迹》,一本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了。
刚好那天我看见有学生借到了关于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以前很少见路遥的作品,我就借看了一下。读后很感动,内心涌现,使我忍不住写下这篇读后感。
我读文学格式不太感兴趣,最喜欢最擅长的是平时给朋友写信。因为文体自由,随
心而写,情感便跃然纸上了,这很符合路遥所说的。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的作品。才会使读者感动,产生共鸣。
路遥前辈便是以生命在创作,他先是以一部中篇《人生》打动了文学界,同时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然而出名以后,他心中便变的不安分了。《人生》不是他的终点。他开始酝酿更大的作品去回报社会。那是一部更能打动人的作品。构想开始了。
平凡的世界便是 这样情况下产生的。
构想整个作品用了三年的时间,大约多少字?分几个部分?就整整用掉了三年的时间,为了准确的刻画人物去亲身体会又用掉了三年时间。还亲自去煤矿居住体验生活。使我更尊敬他的是他的生活态度,和作为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不甘于就安心吃作家的安稳饭,所以必须写点什么对得起作家这个名分,才呕心沥血经过7 年的时间完成了《平凡的世界》。
读完早晨从中午开始后才知道《平凡的世界》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完成的,整个过程作者分明是在用生命去创作,作品是本身生命的谱歌。真正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创作的过程。
才知道为什么多年前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的时候,为什么就那么被吸引住了。作品为什么那么感人,为什么那么催人奋进。那么地使人热爱生活。
路遥前辈42岁便与世长辞,这与他创作的背景和生活条件有很大关系。那个时候生活艰苦,温饱还是个问题。读完这本书才知道为什么关于路遥的书为什么很少,关于他本人的事件为什么那么地少,路遥前辈本人平时少言,也不喜欢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各种媒体罗面活动也很少参加,确切地说他是一个安静而又潇洒的人,这种人格魅力让我钦佩。
喜欢做到事情也不多,抽烟和喝咖啡就算很特别的了。
路遥演讲不多,最值得人啊让人铭记的有几句话我认为很值得年轻人去学习和铭记。
生活拯救了我,就要知恩而报,不辜负他的厚爱,要格外珍视自己的工作和劳动,你一无所有走到今天。为了生活慷慨的馈赠,迄今为止的一切都是靠自己劳动所得,应该为此而欣慰。
这本书是编者为纪念路遥而给他女儿的>礼物。
怀念路遥前辈!!!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三)
再见钟情
——读《早晨从中午开始》
高考结束后,我把《平凡的世界》细读了两遍,一口气写下了两千字的读后感,此谓'一见钟情';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让我真正领略了黄土高坡雄浑威武的风采,读懂了陕北人民真实饱满的情怀。当再次翻开《早晨从中午开始》之时,我想对即将离别的母校和我的第二故乡大声地说一句:'再见钟情!'.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为《平凡的世界》写的创作随笔,并以此敬献给他的弟弟王天乐。名为'早晨从中午开始',有三层含义:一是在路遥的创作过程中,他的作息时间与别人的不尽相同,零晨两到三点左右入睡(有时候甚至延伸到四五点),午饭前一个钟头起床,于是,早晨才算开始了。紧接着开始工作,晚饭后一两个小时的消闲时间。夜晚,当人们入睡时,路遥的思绪再次活跃起来,工作,读书直到睡着后书自动从手中脱离为止。第二天,午间醒来,就又是一个新的早晨了。二是路遥再一次超越了自己,成功地完成了《人生》的创作后,他没有满足于已有的荣誉和成绩,而是给自己下了更大的'赌注',最终,《平凡的世界》的圆满成功证明了他再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也达到了其创作顶峰。也正是因为有了《人生》的创作积淀,他迎来了人生更加明媚、灿烂的早晨——《平凡的世界》。第三层含义也即文末(《早晨从中午开始》)作者说的:'是的,我刚跨过了四十岁,从人生的历程来看,生命还可以说处于‘正午’时光,完全应该重新
如果说《平凡的世界》给我们讲述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人生爱情>故事,那么《早晨从中午开始》则是这个故事的导火索,是它给我们的故事拉开了帷幕、注入情节、贯穿灵魂,我们更有必要知道作者是怎样一个人,又是怎样对待其创作的。
印象中的陕北,黄土满天,沟壑相连,自然环境是极其的恶劣。来到这里后才发现,沙尘确实厉害,尤其是春天,漫天的沙尘是我们根本不敢随意走动。但这里的蓝天也是我未曾见过的,蔚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澄澈透明,给人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孰不知,这里的人民是多么的勤劳、淳朴!自然条件极端恶劣之下,劳动人民却用其双手和大脑在这片黄土地上创造出了一个个奇迹:威严耸立的宝塔、璀璨夺目的彩虹大桥和高耸入云的建筑,他们努力着、改变着、、、、、、这种吃苦耐劳踏实能干的精神之源又来自哪里?黄土地赋予人们以希望,教会人们劳动才是最有滋味的!路遥便是在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下,谱写了他人生中一个有一个奇迹!
文中写到路遥完成了其十三万字的创作《人生》后的影响,祝贺褒扬之声不断,也有对其作品的质疑,高加林是该肯定还是予以批评。我是在大学里看到路遥文学社的话剧'人生'后,对高加林有了初步了解,而后又在图书馆找到了集子。读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高加林无疑是那个年代的先知先觉优秀青年的典型,有他性格上浮躁激进积极的一面,也有他骨子里执着幼稚不稳定的一面,劳动人民的儿子更显示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可以说我从高家林身上找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不满足于平稳单调的生活,积极地寻求新事物;遇事不够冷静,缺少理性的思考;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又不能准时把握住属于自己的>幸福,需要指引,需要经历世事,需要哟不断成长。路遥把高加林真是矛盾的心理刻画的是淋漓尽致,青年人成长路上不免有彷徨,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利的伤痛,而大地母亲没有嫌弃他们的不成熟,劳动让他们暂时忘记了伤痛,劳动磨砺了他
篇二:上海的早晨读后感
附件二: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时间2012年9-12月
上海的早晨读后感
周而复先生的成名小说《上海的早晨》,描写得是解放初期,我国对民族资本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事,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初社会主义改造的曲折过程。按周而复自己的话说,《上海的早晨》是反映工人阶级和资本阶级这一基本矛盾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主线是反映以徐义德为代表的上海民族资本阶级和以汤啊英为代表的上海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所包括的人物还有地主、农民、商人、中共领导等各色人群。他所提到的地点包括了工厂、资本家住所、工人宿舍、领导人物的办公地点、以及上海标志性的大马路和黄浦江,但作者却把工厂作为描写的重点,其他场所无一不围绕着工厂展开,和工厂有着牵连。
上海是共和国最好的历史见证人,小说描绘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大上海,那些发生在黄浦江两岸的故事。全书以5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描述了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艰难历程,显示了党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伟大功绩,并折射出解放初上海的时代风貌,从中也可引起人们的反思。书中通过棉纺企业家徐义德及其一家人彼此间的矛盾,纠葛和他们的情感变化这条主线,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还刻划了各种类型的工商业者,有不法奸商朱延年;拥护党,积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马慕韩等;多侧面地展示了当时资本家的不同心态。同时剧中再现了解放初纺织工人们的生活。
徐义德是沪江纱厂的总经理。在解放之前,他对上海解放后共产党对民族资本家的政策不了解,心存担忧,就将部分纱锭转移到了香港,并委托自己的弟弟负责管理,自己则留守上海坐观其变。在随后,他又不甘心于失去对沪江纱厂的控制权,老谋深算地与厂长梅佐贤一起收买工人陶阿毛打进工会,以最终掌握和控制工会。同时,又通过梅佐贤贿赂税局驻厂干部方宇,在政府决定提高税率之前,打着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招牌,不顾工人生命安全,要求工人加班加点,为自己谋取私利,并且在生产上,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大发不法之财。这些充分暴露了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和资本的逐利本能。同时,还有一个细节,徐义德捐献六十亿元之巨款购买三架飞机支援抗美援朝。在事后,徐义德私下十分清楚地表达了这种捐献的无奈,完全是为了应付局面、为了他的沪江纱厂的生存。我们不用去猜疑徐义德的动机是什么,在当时,能够捐献巨款就是说明我们党的胜利,所以也不应该再苛求徐义德在捐献巨款时的意愿。小说对此细节的描写,就更让徐义德这个人物性格丰满特征更加明显。另外,徐义德的家人也是小说不可或缺的部分。徐义德的三太太林宛芝是上海滩有名的美人儿,相一致笼中鸟,喜欢用美国进口的唇膏,和徐义德的儿子一样喜欢看进口电影,二太太也喜欢看电影,但和林宛芝不同,她的思想比较保守,喜欢看一些保守电影。她们一家人的生活描写也为全文增加了很多元素,丰富多彩的上流生活和工人阶级的枯燥保守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故事整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写中共政权建立后不久,民族资产阶级对落后的经济的猖狂进攻,第二部写在上海相关领导的英明带领下,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打退民族资产阶级进攻,第三部写民主改革,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第四部写公私合营,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上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
读了本书,在我看来那时的资本家和今天的资本家相比,当时的资本家的排场也是不落后的,金表、汽车、洋房、金条,还有洋气的交流聚会,而工人的情
况就相差很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书中既可以让人感叹人世的变迁,也让人不由自主的把当时的情况和今天的生活做一下对比,现在的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是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人们过的是一种惬意愉快的上流生活,所以我们不是比生活好坏,而是比有钱人的遭遇,其中的感受很难用一句两句话说出来,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有更上一个层次。我觉得徐义德这个人物形象代表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绝大部分民族资本家。他们对共产党赶走欺压,对剥削他们的国民党表示欢迎,甚至怀疑和不相信共产党会真的尊重他们。既感激政府给于的各种大力支持,又拿着这些支持偷工减料,以此来发大财。而徐义德无疑是这些人中的佼佼者。他在生意上精明干练,生活上却特别无耻。对政府阳奉阴违,不拿到真凭实据死不承认,可以说,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上各种手段都用尽了。但他又是那么热爱自己的工厂,在公私合营的前一天晚上,他独自一人躲在厂里,失声痛哭,让人不由的心生怜悯。因为那是他一生的心血,就像他的孩子,虽然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主动提出的。这部书不但描写资本家和党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有资本家和工人的,还有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的,工人和工人之间的,更夹杂了不少徐义德家庭间的矛盾,作者还详细的描写了许多资本家的生活场景,使读者对当时的上海资本家的生活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纵观全文最令我影印象深刻的是汤阿英这个人物形象,她来自无锡农村,从小被人欺辱,来到上海后变成工人受到徐义德的压迫,从一个普通的工人最终成长成为一个党员。在文中她的身世略显可怜,但也正是因为这些苦难成就了她的成功,但在小说的诉苦会上,当汤阿英希望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自己的身世时,却不能那么干脆,因为这种倾诉无论是出于被动还是主动,都是把那些本属于自己的隐私暴露在众人面前。当这些隐私暴露在众人面前,她就要承受外界各种流言蜚语的压力,她会疑虑一旦自己的身世暴露会对自己的丈夫和家人带来的痛苦和压力,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又有义务去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家庭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分裂给她带来无尽的痛苦。这位坚强的女性,毋庸置疑是当时工人阶级的代表,正因为她代表了工人阶级,所以她才获得了新生,获得了自由。汤阿英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真的让读者被深深的打动。
此外,我觉得从书中各人物的穿衣打扮也能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文化。和那些复杂的。镶着蕾丝花边的资产阶级服饰相比,工人阶级女性的服装就显得整洁大方。无论是对汤阿英、管秀芬还是余静的衣着描写,无不透露着简洁、大方、得体,正是这些服饰把她们和资产阶级的女性区分开来。余静经常穿一身灰布列宁装,而汤阿英最为漂亮的一件衣服则为淡墨色的对襟夹袄和铁灰色的细布长裤。这些女性很少会涂抹脂粉,但也正是这一种自然的的状态更加显示出她们的活力。不过她们之中也会有一些对衣着比较讲究的人物,形成对比。比如工人管秀芬和余静的描写形成了对比,作为工会主席,余静身上的衣服经常会出现褶皱,不过这也正好反映了她全身心投入工作无暇顾及自身的最好表现,相反对管秀芬的描写“浑身上下打扮的干干净净,衣服平平整整,没有一个褶皱”,于是管秀芬在工作上的怠慢和在恋爱中的痴迷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在《上海的早晨》的开始,我们的视线随着奥斯丁车缓缓开入徐公馆,在徐公馆中作者集中把笔墨放在了三姨太林宛之的描写上,她穿着苹果绿的凡立丁旗袍,还镶着一道粉绿色的边,脚上穿着的是一双绣着一对红凤凰的白缎子浅口软皮鞋,头发给烫的发黄,波浪式的头发左边夹了一个翡翠绿的蝴蝶式的夹子。她和那些清一色着着人民装的工人阶级女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周而复先生通过对人物形象细腻的描写,向我们
真实的展现了当时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极大差距和当时极其现实的社会面貌。
纵观全文最令我影印象深刻的是汤阿英这个人物形象,她来自无锡农村,从小被人欺辱,来到上海后变成工人受到徐义德的压迫,从一个普通的工人最终成长成为一个党员。在文中她的身世略显可怜,但也正是因为这些苦难成就了她的成功,但在小说的诉苦会上,当汤阿英希望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自己的身世时,却不能那么干脆,因为这种倾诉无论是出于被动还是主动,都是把那些本属于自己的隐私暴露在众人面前。当这些隐私暴露在众人面前,她就要承受外界各种流言蜚语的压力,她会疑虑一旦自己的身世暴露会对自己的丈夫和家人带来的痛苦和压力,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又有义务去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家庭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分裂给她带来无尽的痛苦。这位坚强的女性,毋庸置疑是当时工人阶级的代表,正因为她代表了工人阶级,所以她才获得了新生,获得了自由。汤阿英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真的让读者被深深的打动。
<<上海的早晨>>以小说的形式,给我们仔细的讲述了一个生动的历史事件,把一些琐碎的历史,用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带给我们趣味故事的同时,还让我们了解了历史。不得不说它是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它用生动的语言记录下了发生在“十七年”上海工商业改造的历史。人终究是会走的 ,而有些人却能永远活在后人心中,因为他们为我们留下珍贵的精神食粮,正如周而复先生。
篇三:《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
深圳在线2班 杜雪平
先解释下这部书的名字,为什么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呢,原来作者的创作生活基本是凌晨两点到三点入睡,有时延伸到四点到五点,午饭前一个钟头起床,早晨才算开始了。一般起床以后,路遥都会连抽四五支烟,创作的时候,一天会抽两包。后来,路遥也试图去改变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但是,以他的话说积习难改,就作罢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路遥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健康的,我们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话说回来了,我们也看到很多人,都会有一个自己相对舒服的和适应的生活方式。和君倡导5点1起床,23点入睡,这种生活方式还是非常健康的,我也在努力接近这种健康的作息时间表,但是,完全做到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这本书,主要讲诉了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一个路程,包括:创作动机、创作过程、创作荣誉等。作者重点介绍了创作过程,创作过程的秒速也是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进行自我反省,重新认识路遥,认识作家,认识理想的一个过程。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最多的东西就是:专注于一件事情,并将这件事情做到极致。和君同志必读中,推荐过日本小野寿司的>故事:一事精致,便能动人!拿我个人为例,对自己的要求过于宽松了,做事情可能只是做到80分的水准,本应该能做到120分的水准,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心里上的懒散了,女人应该对自己狠一点。优秀是一种习惯,朝着优秀的方向发展,下一个路口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平凡的世界》是继《人生》的长篇小说。路遥曾经有一个念头: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自己感到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在四十岁之前。写作《平凡的世界》历时长达六年时间,起止于1982-1988年05月25日,写作完成的那天,路遥将自己用于写作的笔扔出窗外,在卫生间里大哭了一场,不能忘记这个场景,似乎清晰的可以看得到当时的场面是怎么样的,更能够体会到这六年来的一切孤独与梦想,都在这里有了 一个回报,不管这个回报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像德国杰出的作家托马斯曼的一句话: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是好的。'
创作过程中,孤独是所有作家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必须要忍受的事情。如果没有身临其境的去阅读这本书,我们很难能够体会到这里提到的所谓的孤独,当你的日常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的时候,你还能不能坚持的下去。其中,一个非常有印象的场景,西北的晚上天黑早,过了晚饭的时间,就没有吃饭的地方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按时去吃饭是无法想象的,每次过了饭点去吃东西的时候,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东西可吃,而是偌大的地方连个人都看不到,就像一个被抛弃在外星球的人一样。陪伴他的是两只老鼠,为了不让老鼠打扰自己的创作,路遥会分一个馒头给老鼠吃……
创作的准备过程。创作前的准备,路遥用了一年的时间。创作的内容涉及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五年十年间中国城乡广泛的社会生活,首要的任务就是应该完全掌握这十年间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查阅这十年间的报纸--逐日逐月逐年的查,找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省报、地区报、《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一页一页翻看,并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的大事和一些认为'有用'的东西,工作量巨大,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前期的准备工作,也是符合路遥一贯的创作主张,他认为,写一个时期发生的故事和人,就应该还原这段时期的历史,除了了解以外,更重要的还是要体会当时人们的心里、情感的变化,而不仅仅局限于表面上,
以至于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意义,并能够折射今天的现实生活。完成了前期的了解过程以后,接下来就是体验生活了,作者提着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深入生活,如,乡镇企业、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有些生活是过去熟悉的,但为了更确切体察,再一次深入进去,有些不熟悉的生活,就加倍努力,争取短时间内熟悉。整个过程中,真的是努力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创作过程中,作者遇到了两件对自己来说非常重大的事情。第一件事情,秦兆阳先生与夫人去西安,作者停笔去拜访却因为天气原因没有见着。路遥有两个最敬爱的作家,一位是柳青,一位是秦兆阳,路遥成他们为文学'教父'.柳青帮助他提升了一个作家所必备的精神素质,而秦兆阳等于直接甚至是手把手地教导和帮助他走入了文学的队列。第二件事情,经历了与死神擦肩而过。第二部完成的时候,路遥的身体就完全倒下了,这与他无节制的拼命工作有绝对直接的联系,甚至连呼吸都已经非常困难了,幸亏遇到了老中医张鹏举先生,才捡回一条命。生病的这段时间,最害怕就是'师出未捷身先死',比如说,柳青,曹雪芹。'在奔向目标的途中不敢有任何懈怠,整个心态似乎是要赶在某种暴风到来之前将船驶向彼岸',甚至一度面临这样的残忍抉择:在死亡与完成这部作品之间到底选择什么的问题。
历时六年的创作历程,一部鸿篇巨制《平凡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引用路遥的一句话,'要大树的美,不要盆景的美'.人生,总要为一件大事而来,做到精致,做到无能为力!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