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梅兰芳的作文
篇一:作文专题梅兰芳
作文专题——梅兰芳
1、生平简介
梅兰芳(1894—1961),中国戏剧艺术大师,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父明瑞,字竹芬,小生改花旦,母为杨隆寿之长女长玉。
开蒙老师吴菱仙,初学正工青衣戏如《二进宫》、《三击掌》、《别窑》、《祭江》等。光绪甲辰年(1905年)7月7日首次与斌庆班合作,在前外广和楼出演《天仙配》织女一角,因年纪小个子矮由师傅亲自抱着扶上鹊桥。据说梅兰芳在拜吴菱仙前,曾拜朱小霞为师,学一段时间后朱认为梅兰芳天赋不够,劝其改行,临别时说了一句:“祖师爷没有给你留下这碗饭。”就是这句临别赠言不但没有使梅兰芳改投他门,反而激励他奋发上进,在其五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勤学苦练,广采博收,不但把京剧生旦净末丑的优秀唱腔作为学习的蓝本,还向中国的曲艺学习,向国外的歌剧和芭蕾舞剧学习,在学习与继承的道路上大胆创新,首创京剧唱腔南梆子,在京剧的表演、服饰道具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使其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形成风格独具的“梅派”,被称为梅派大师。成为四大名旦之首。
从1919年到1960年,他三次赴日本、两次赴苏联、一次赴美国进行访问演出,并被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学院授予“文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位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的人。梅兰芳开创的“梅派”戏剧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演剧体系、德国布莱希特的演出流派并称“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解放后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和自述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存世。1961年因病去世。
2、擅长角色
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3、艺名来由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带领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叶春善偕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他俩边爬山,边闲谈,忽然发现有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但见他体态轻盈,动作敏捷,那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风声嗖嗖,把自己围在水泼不进的弧光圈里,牛子厚简直看呆了。他生平酷爱京剧,也观赏过不少武术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见到这样的绝伦剑技,还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那舞剑人听到有人喝彩,连忙把剑收住,两颊绯红,用手帕揩拭额头沁出的细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礼:“牛老板,喜群献丑了。”牛子厚这时近前定睛细看,只见面前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叶春善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
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从此,就用了“梅兰芳”这一享誉国内外的艺名。
4、刻苦训练
自首次登台到17岁时唱《玉堂春》而开始引人注目,梅兰芳的生活与那个时代学戏的孩子一样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认真刻苦几乎到“惨烈”的程度。既然梅兰芳似乎不如人聪明,他在学戏中便也不存走捷径之想,而将比其他人更多付出视为应当。那段日子,他的生活极为刻板单调枯燥,天明即起出城吊嗓,然后练身段、学唱腔、念本子。练跷功时,他踩着跷站在一张长板凳上的一块长方砖上,一站便是一炷香的时间,直站得汗如雨下眼泪汪汪。寒冬腊月里他踩着跷在冰面上跑圆场,常常被摔得鼻青脸肿。拿大顶时,他得忍受着头晕、呕吐等不良反应,有时竟昏倒在排练场。由此他对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了深切的体会。有人说他“脸死、身僵、唱腔笨”,有的感叹“这孩子怎么就一点都不像那胖巧玲呢”,有的深深惋惜,问梅兰芳“怎么那么闷呢”。对人们的这些评论,年少的梅兰芳只是听在耳里,仍然照常练功演戏,如同山里的一条小溪不声不响地不停向前。
梅兰芳的天资并不愚笨,他只是比同龄的孩子开窍晚了些而已,这从他善于学习便可见一斑。比如,他将观摩他人演戏并不当做纯粹的娱乐,而是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那时,14岁的他正式搭班“喜连成”班参加演出。每晚演出之后,他并不急着回家,而始终在胡琴座的后面坐着目不转睛地细看每一个人的表演,无论是角儿的戏,还是一般演员的戏。每看完一出戏,他都会在心里默评优势和粗劣,然后为我所用,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如此长期观戏、评戏和实践,不仅使他的演技逐日提高,同时也造就了他日后从善如流的处事态度。
5、苦练眼神
梅兰芳先生开始学京戏,老师说他目光呆滞,是“死鱼眼”、“吃不了这碗饭”,索性打发他回家了。然而梅先生毫不气馁,他决心苦练眼神,每天清晨一起来,他的双目就仅仅追随一群群盘旋在空中的鸽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京剧舞台上出现了一双炯炯放光、顾盼有神的眼睛。这双眼睛幻化出了醉眼睨斜的杨贵妃、脉脉含情的白素贞、飒爽英姿的穆桂英等等神采各异的美妙形象。因为他天天拿着粗壮的竹竿不断朝天挥舞赶鸽子,臂力日渐增加。直到年届六旬仍然在舞台上穿着厚重的宫装舞剑自如,过人的力气就是这样练就的。
6、学习文化
梅兰芳认为,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装、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活动的水墨画,应该从绘画中吸取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于是他研习作画并向一些绘画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齐白石,而齐白石又非常喜爱梅兰芳的戏剧。齐白石对梅兰芳而言是亦师亦友,而梅兰芳对齐白石却是毕恭毕敬。有一次,在一处堂会上梅兰芳见齐白石进来而没人招待,便急忙迎上去将齐白石搀扶到前排就座。大家看到梅兰芳热情招待一位衣着非常朴素的老人,有人便问:“这个老头子是谁呀?”梅兰芳高声回答:“这是名画家齐白石先生,是我的老师。”还有一次,是一个农历腊月廿三晚上的演出,名角荟萃,梅兰芳唱大轴《贵妃醉酒》,接齐白石到剧场看戏。演出结束后,齐白石到后台看望梅兰芳,一落座便说腿脚有点麻木。还没卸装的梅兰芳说:“一定是坐的时间长,脚受凉了??”说着,就蹲下身将齐白石的鞋脱掉,抱起齐白石的双脚放在胸前用手焐着,喊人赶快打盆热水给白石老人烫烫脚。在场的人惊呆了,齐白石热泪纵横,大概已经无法再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了。
7、平等待人
梅兰芳祖母陈太夫人1924年辞世。开吊之日①摆的是燕翅席。吊唁宾客中除至亲好友,还有各界名流,梨园名宿、军政要员、商业巨子纷至沓来;可是,也有几十口子“赶份子”的客人不请自到。这些“赶份子”的人都是附近的街坊;他们当中有棚户、有摊贩,也有拉洋车的、捡破烂的,反正都是一伙子穷哥们。他们每人随20枚(约合现在的两块钱)的“份子”,然后依次在陈太夫人灵前磕头。“赶份子”的客人每磕一个头,梅兰芳必还一个头。管事的犯了难,只好向披麻戴孝的梅兰芳请示:“老板,附近不少拉车的、捡破烂的穷朋友来‘赶份子’,您看,是不是变通一下,改摆几桌像‘接三’那样的炒菜面?”梅兰芳立马拦住:“不行!怎么能嫌贫爱富呢!都是一样给老太太行礼来的,是看得起咱们。人有大小,口无尊卑。一律照常摆翅子席!找账房要钱去买,少一道菜也不行!” “人有大小,口无尊卑”,可谓醒世恒言矣!
8、听取他人意见
《霸王别姬》是梅派戏的经典剧目。这戏最初名《楚汉争》,是杨小楼的剧目,和梅兰芳本无关。一次有人议论,说楚汉相争并无是非可言,倒霉的是老百姓;可怜的是虞姬,死得冤枉!梅是善于听话的人,决定改编《霸王别姬》,以古鉴今。
改编完的本子,虞姬成为一号人物,但和《楚汉争》一样,也要连续两场才能演完。梅大师请内行、票友、亲友来看非正式演出。白天看前场,夜间看后场,大家全无异议,惟独一位既非内行,也非票友的听蹭戏的人在倒抽
凉气。梅大师赶忙过来请教。那人说连看两场实在累人,还说如果只看了其中的一场,观众是否也要倒抽凉气?梅大师认为言之有理,决定缩写《霸王别姬》。
压缩后的《霸王别姬》确实洗练得多,博得彩声一片,梅大师应该知足了。但在一场演出中,他发现坐在第一排的一位老者连连摇头,不以为然。梅大师下场之后就吩咐管事的打听这位老者是何许人也,这可难坏了管事的。幸好,在另一出戏里老者又落座在前排,梅大师就嘱咐管事的快给那位老先生送水果去,打听清楚姓名和住址,就说他要去拜访老先生。转天梅大师登门了,几句寒暄过后,这就照直问来。这位老人姓朱,深谙剑术,就说你的舞剑路数和尚小云的舞剑路数完全一致。尚小云是武生的底子,他舞剑刚劲十足,你怎么比得了?再说虞姬是贤惠的女性,应以柔胜刚,整个路数都要改。梅大师连声道谢,回去之后另起炉灶,重新编排,这才形成现在的路数。 梅兰芳的成名不是偶然的,他有句从艺名言:“一师二友三观众。”《霸王别姬》的三改,恰是最好的说明。 9、宽容与气度
再就是梅兰芳的,对于京剧界的后起之秀,他从不以长压幼,也不颐指气使。后来和他齐名的程砚秋先生,当年就和梅兰芳唱过对台戏。其时梅兰芳已经声名远播,而程砚秋还只是崭露头角。一次程在上海演出,因为是新秀,而且演技也确实不错,所以非常买坐。而此时梅兰芳也在上海,可能是观众的新奇感,看惯了梅兰芳的戏,听说程砚秋也相当不错,于是都赶了过去,无意中就抢了梅兰芳的场子。后来程砚秋得知此事后就立即登门拜访,并说梅先生在上海,自己就到乡下去演去。可梅兰芳却说,不必,尽管你演你的,我演我的,我们都尽力把戏演好。梅兰芳并不顾忌程砚秋的演出,会压低自己的身份,只是说大家都要尽力把戏演好。从中也显示出他的胸襟与气度。
10、传统文化
梅兰芳的心里始终有个疙瘩,那就是梨园界沿袭下来的惯例、陋习紧箍着如他一样向往创新的演员的手脚,他渴望改变,却又发觉在文化上他是欠缺的。也正是因为惯例和陋习,他和其他梨园界的孩子一样自小学戏,而学戏的方式便是逐字逐句一板一眼地跟随着师傅,师傅唱一句,跟着唱一句,至于唱词的内容以及背后所蕴含着的文化,师傅不懂自然也就不会教。这样的教学模式一代代传下来,梨园艺人文化底蕴不足便就不奇怪了。梅兰芳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一直存心有所创新,他也有悟性和灵性,却深感文化不足而造成的力不从心。梅兰芳在北京的书斋名为“缀玉轩”,抗战时移居上海,上海的书斋名为“梅花诗屋”。其实“缀玉轩”一开始并不是书斋名,而是早年由他的支持者所组成的一个团体的名字,这个组织俗称“智囊团”,只是因为当时没有“智囊团”这个说法,外人也称其为“梅党”。除了以上如齐如山、冯幼伟等人是梅党成员外,后来又有诗人罗瘿公、画家王梦白、陈师曾、齐白石、姚茫父等加入,使缀玉轩充盈着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氛,也使梅兰芳不再像他的父辈那样局限于狭小的戏曲小天地里。他们不仅为梅兰芳在演剧方面出谋划策,梅兰芳更从他们身上吸取文化素养。都说“梅派”艺术特征饱含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与梅兰芳注重与知识分子的结交不无关系。
11、四大名旦
1930年8月,上海的《戏剧月刊》首次以“四大名旦”之名举行了一次有关梅、程、尚、荀的征文活动,此活动名为“现代四大名旦之比较”,说穿了其实就是一个座次排名问题。综合天资、扮相、嗓音、字眼、唱腔、台容、身段、台步、表情、武艺、新剧、旧剧、昆戏、品格等,比较结果是梅兰芳以575分的总分名列“四大名旦”之首,其次是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如此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竞争,一方面丰富了京剧剧目,拓宽了表演形式和表现手段,对京剧事业的贡献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有益的积极的竞争也使他们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并不断超越自己,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
12、练画蓄须 逃出虎穴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事爆发。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士”服务。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阴谋伎俩之后,便决定尽快离沪赴港,摆脱日寇纠缠。于是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最近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率团星夜乘船赴港。
梅兰芳来到香港后,深居简出,不愿露面。为了消磨时光,他除练习太极拳、打羽毛球、学英语、看报纸、看新闻外,把主要精力用来画画。他喜欢画飞鸟、佛像、草虫、游鱼、虾米和画外国人的舞蹈。这些作品,家人和剧团人员看到后十分高兴,都说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美感和欢乐。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苦不堪言,担心日本人会来找他演戏,怎么办?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心采取一项大胆举措: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驻军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留蓄胡子,惊诧地说:“梅先生,你怎么留起胡子来了?像
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艺术?”梅兰芳回答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我都是在家赋闲习画,颐养天年啊!”酒井一听,十分不悦,气呼呼地走了。过了几天,酒井派人找梅兰芳,一定要他登台演出几场,以表现日本统治香港后的繁荣。正巧,此时梅兰芳患了严重牙病,半边脸都肿了,酒井获悉后无可奈何,只好作罢。翌日,梅兰芳感到事态十分严峻,香港也成了是非之地,不能久留。于是他立即坐船返沪,回到阔别三年多的上海老家。
13、夫人献计 躲过劫难
国民党亲日派首领、大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后,自任主席兼行政院长,并在上海大都市设立特务机关。特务头子吴世宝提出要宴请梅兰芳,并劝梅作一次慰问演出。消息传来,梅兰芳心头一震,自言自语地说:“才出虎穴,又入狼窝,这世道怎能让人活下去!”梅夫人见丈夫忐忑不安,茶饭不思,便说:“不行的话,明天我去赴宴,与他们周旋。”
次日,梅夫人来到汪伪政权特务机关的76号宅院。特务头子劝她说:“几年不见梅老板,听说蓄起了长长的胡须,是不是为了在国民面前要个面子?我看大可不必,太太应该关心他才是。如今日本人当道,还是识相点为好。”梅夫人当即回击说:“梅兰芳是个中国人,岂能出卖祖宗、放弃节操!”特务头子听后勃然大怒,指着梅夫人恶狠狠地说:“梅老板唱了几十年的戏,大概还没有领教过我吴某所导演的‘舞台’吧。”说完,硬领着梅夫人去看铁门里血淋淋的刑具,接着又陪梅夫人赴宴。梅夫人坐在桌边,始终不动嘴巴,不动筷子,以沉默抗争。特务头子便伸出罪恶之手,端来一铁罐硝镪水进行威胁,梅夫人毫不畏惧,镇定自若地说:“硝镪水岂能毁掉他的国格和人格!”言罢,拂袖而去。
梅夫人回到家中,向丈夫细说了这一切。梅兰芳深感局势严重。就在这关键时刻,梅夫人想起在香港以牙痛驱走日本人的经验:“你放心,事到临头,我自有应急办法。”第二天,当闻听日本人要来,她便吩咐儿子从抽屉里拿出一支四联防疫针,找出针筒,要梅兰芳赶快躺在床上,注射针药。不一会,梅兰芳真的开始发起高烧来了。日本人来后,摸了梅兰芳滚烫的额头,只好无奈地摇着头走了。
14、日伪讹诈 愤然毁画
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时,曾带往香港存入银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统治下的香港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无法取出。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梅兰芳,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他问夫人怎么办?夫人说:“最近报纸登出了何香凝女士卖画谋生的消息,我们不妨也来学她。发挥你的绘画才能,卖画度日如何?”
其实梅兰芳早有这种念头,只是没有说出,怕夫人不同意。现在夫人主动说出来了,他自然点头称好。两人着手构思,夫人磨墨,丈夫绘画。不到八天,画了20多幅鱼、虾、梅、松。当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兰芳先生近日画作,欢迎光临”的广告时,争相购买。不到两天,20多幅画就全部卖完了。
这件事传出后,上海文艺界、新闻界、企业界反响十分强烈,许多知名人士提出要为梅兰芳办画展,梅兰芳得知后特别兴奋,为不负众望,他苦战了半个月,画了几十幅作品,面交主办者安排。主办人员选定重阳节在上海展览馆展出,请梅兰芳夫妇届时光临剪彩仪式。
然而此消息不胫而走,日伪汉奸获知后互相勾结,肆意捣乱,他们派来一群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厅大做手脚,前来参观的许多群众见状纷纷离开。梅兰芳看见门口冷冷清清,觉得奇怪。当他走进展厅后,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有“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冈村宁次长官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梅兰芳夫妇目睹此景,气得两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刺向一幅幅图画。“哗!哗!哗!”几分钟内国画化为碎纸。
梅兰芳义愤填膺的毁画举动,很快传遍整个上海,也很快传向大江南北。上海当局的报纸抢先发布头号新闻,言称:“褚部长目瞪口呆,一场画展一场虚惊!”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欧阳予倩发表声援讲话,称赞梅兰芳民族气节凛然,为世人所敬仰。广大群众也纷纷寄来书信,支持梅兰芳的爱国行动。梅兰芳看到全国人民对他如此赞赏和支援,感动得热泪盈眶,兴奋地对夫人说:“我梅兰芳再也不是一只孤燕了!”
15、举债度日 艰难求生
梅兰芳断了经济来源,生活自然拮据,他只好挥泪出卖北京的房子,接着又出卖自己多年收集的藏品。尽管这样,后来还是举债度日,向亲友借了一笔钱。有的好友得知他家生活陷入绝境,便解囊相助。老画家叶誉虎提议与他合作,办一个国画展览,突出梅、竹的主题,以扩大社会的影响。
沦陷区的上海,一片混乱恐慌,不是停水停电,就是空袭警报,市民生活得担心吊胆。梅兰芳在这种艰苦环境
里作画,克服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困难,画技大有长进。经过八个月的苦战,他一个人就画了170多件,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仕女、佛像、花卉、松树、梅花等,同叶誉虎的作品一起,于1945年春天,在上海成都路中国银行的一所洋房里展出,受到广大参观者的好评。
展览结束后,梅兰芳为了生活,被迫将其中大部分作品卖掉,所得收入一是还债,二是安排家庭生计,三是资助剧团里生活更困难者。梅兰芳苦涩地回忆着这几年的沧桑历程,心境忧闷地对朋友说:“一个演员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际,因为抵抗恶劣的社会环境,而蓄须谢绝舞台演出,连嗓子都不敢吊,这种痛苦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之所以绘画,一半是为了维持生活,一半是借此消遣。否则,我真是要憋死了。”
梅兰芳在抗战期间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演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这一事件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
16、梅兰芳的感恩心
1928年,我国戏曲大师梅兰芳去美国访问演出前,当他得知胡适曾在美国留学七年,对那里非常熟悉,便几次前去拜访,向胡适了解情况。胡适也热情地接待了梅兰芳,把美国的风土人情、观众的爱好和欣赏习惯、美国剧院的状况等都对梅兰芳做了详尽的介绍,胡适也都积极地为梅兰芳出谋划策。 当梅兰芳结束美国访问演出,回来后见到胡适,他首先毕恭毕敬地深鞠了一躬,说:“适之先生,这次多亏蒙您指教,我的美国之行才会如此顺利,真是太感谢您了!”接着,他又详细向胡适介绍了自己在美国访问演出的种种情况,言谈之间,洋溢着真挚的感激之情。 后来,梅兰芳旅居上海,胡适则在北京任北大教授。偶尔,胡适出差到上海,梅兰芳总要热情宴请一番。一次,胡适要去美国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的年会,定在那天深夜2点在上海登船。梅兰芳得知这个消息时已是傍晚,距离开船时间仅有几个小时了,自己却还在外地演出。顾不得多想,他当即推掉一切事务,连夜赶回上海。当他站在送行的岸边,向胡适依依不舍地挥动着手臂时,因为一路上赶得急,口中还忍不住气喘吁吁呢。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梅兰芳的感恩之心着实令人钦佩。
17、老舍的话
我与梅大师一同出国访问过两次,一次到朝鲜,一次到苏联。在行旅中,我们行则同车,宿则同室。在同车时,他总是把下铺让给我,他睡上铺。不论在车上,还是在旅舍中,他总是早起早睡,劳逸结合。起来,他便收拾车厢或房间:不仅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而且不许被单上有一些皱纹。收拾完自己的,他还过来帮助我。他不许桌上有一点烟灰,衣上有点尘土。他的手不会闲着。他在行旅中,正如在舞台上,都一丝不苟地处理一切。他到哪里,哪里就得清清爽爽,有条有理,开辟个生活纪律发着光彩的境地。
在朝鲜时,我们饭后散步,听见一间小屋里有琴声与笑语,我们便走了进去。一位志愿军的炊事员正在拉胡琴,几位战士在休息谈笑。他就烦炊事员同志操琴,唱了一段。唱罢,我向大家介绍他,屋中忽然静寂下来。待了好一会儿,那位炊事员上前拉住他的双手,久久不放,口中连说:梅兰芳同志!,梅兰芳同志!这位同志想不起别的话来!
18、梅兰芳代表作
(1)早期剧目
《武家坡》中的王宝钏 《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 《打渔杀家》(又名《庆顶珠》)中的肖桂英
《甘露寺》中的孙尚香 《穆柯寨》中的穆桂英
(2)梅兰芳在1913年第一次赴上海演出归来后,在几年内编排了五出时装新戏,这种创新精神,当时受到观众极大欢迎。这几出戏是:
《孽海波澜》中的孟素卿 《宦海潮》中的余霍氏 《邓霞姑》中的邓霞姑
《一缕麻》中的林纫芬 《童女斩蛇》中的李寄娥
(3)梅兰芳从1915年起不足十年间,编演了大量新戏,特别是古装剧中,创造了很多新的艺术表现手法,载歌载舞。这些剧目至今仍受到国内外广大观众的欢迎。它们是:
《嫦娥奔月》中的嫦娥(花镰舞)《天女散花》中的天女(长绸舞)《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单剑舞)
《霸王别姬》中的虞姬(双剑舞)
(4)梅兰芳对一些老剧目或其他剧种的剧目,进行重新创作,在每出戏中都注入许多新的艺术因素,付出了大量创造性劳动,其中有的戏已成为梅派艺术的精品。剧目有:
《抗金兵》中的梁红玉 《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
句段
1. 无量大人胡同24号是一座有东跨院的三进宅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96平方米,共有房屋96.5间,包括一
座三层中式楼房;院落之间靠过厅和游廊相连,街门为三步台阶的广亮大门,建在红星胡同北侧,后门开在遂
篇二:初三英语作文之梅兰芳
初三英语作文之梅兰芳
Mei Lanfang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rtists in the history of Beijing Opera.
He was bom in Beijing in 1894. His family was very poor. When he was four, his father died. He was supported by his uncle. At the age of eight, he began to learn Beijing Opera from Wu Lingxian. He studide very hard .At last h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Mei Lanfang visited America and some other countries. He made friends with Chaplin, the greatest and funniest actor.Mei Lanfang loved his country very much.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he refused to act for the Japanese invaders.
The name of Mei Lanfang is popular among Chinese. He will be remembered for ever.
译文
梅兰芳被认为是京剧史上一位杰出的艺术家。1894年他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穷苦家庭。4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是他叔叔抚养了他。从8岁起,他跟吴铃仙学唱京剧。他勤奋苦练,终于取得了巨大成就。梅兰芳访问过美国和其它一些国家,并与幽默大师卓别林结成了朋友。
梅兰芳爱国情浓。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演戏。 梅兰芳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篇三:培养学生写作动力的三点建议
培养学生的写作动力的三点建议
高密市第一中学 孙世杰
一、阅读是前提。有些学生不愿意动笔作文,写不出作文,感觉没东西写。怎么办?我告诉他们一个故事。全国记协副主席、中国教师报总编(时任中国教育报总编)刘堂江有一次到我们学校采访,学校校刊《幼林》的小记者问刘老师,写作的秘密是什么?刘堂江风趣地回答说,积我数十年新闻工作的经验,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写什么,读什么。初闻此言,感觉刘老师像开玩笑,细思量,乃悟此真至理也。你不会写散文,不妨读一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他教你领悟散文的精粹;你不会写新闻,立刻去读报,看记者怎么写;你不会写演讲词,何不去问《百篇著名演讲词》?以名家名篇名著为师,不自觉中,你已经思路开阔,灵感涌现。当然,我这么理解,是有点功利了,其实关于读书的涵义,专家论述汗牛充栋、博大精深,远非至此,亦不容我在此聒噪。我能说的只是,刘老师的秘诀实为功用之论。读写本属一体,舍读而求写,无疑断其根而希其茂,塞其源而欲流长,背道而驰。故而,学作文,先读书。
二、倡导个性化写作。我们常常埋怨,学生为赋文章强写愁,缺乏主体体验,缺少真实情感,缺失心灵感动,其实,不能怨我们的学生。这些生命个体从幼儿园开始就被我们关在牢笼里,接受应试教育的训练,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对付作业,对付考试,应付老师,作文就是个公式,张三李四都来套用,自然千篇一律。而学生真实的态度、情感、思想却在千百次的机械训练中渐行渐远,主体意识的退化、丧失,恐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有一名到中国支教的外籍教师,曾经给学生布置了一篇《我的妈妈》作文,结果令她不能忍受的是,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写了自己的母亲如何慈爱、善良、伟大、勤劳等等,惹得这名女教师在课堂上大喊质问:“难道你们的母亲就没有一点点错误吗?难道你们的母亲没有过自私吗?你们的母亲就没有不道德的行为吗?”更令我们惊骇的是,在某年高考作文中,为数众多的学生为了骗取阅卷教师的怜悯,竟然不约而同选择了编造父母双亡的故事,用牺牲自己的父母双亲以图多得几个高考分数。假情感、假情节、假作文充斥耳目,实在是一种教育的悲哀。解放学生禁锢的头脑,释放真正的情感,写真实的思想,应当成为我们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作文。倡导审美的多元,鼓励真实的情感,拓宽作文的视野,减少固化的要求,放开思想的空间,追求个性的张扬,找回真实的自我,写出独特的精彩,这才是作文教学的理性回归。
三、作文回归生活。作文应当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心理世界。从学生生活出发,开展丰富生动的立体写作实践,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把握写作技巧、提升写作水平。我们的设计方案是:(1)编辑报刊,学会编稿、改稿,鼓励写稿;(2)记者采访,学习新闻写作,培养交际能力、表达能力;(3)优秀文章征评,同一基点下审视自己作文,评点他人作文;(4)演讲辩论活动,培养学生逻辑思辩能力和思想表现力;(5)文学沙龙,自由撰稿,写作摆擂,展示自我;(6)写成长周记,感悟生活,体验道德与责任;(7)文学报告会,交流写作经验;(8)探究性作业,合作完成调查报告、社会实践叙事、研究总结,集合大家智慧作文;
(9)优秀作文展览,品赏作文、分享成果。实践证明,灵活的作文方式,贴近了学生生活,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开阔了学生作文的空间,因而展示出了学生作文的个性和精彩。
学习课文和作文同行(题目为编者所加)
淄博第六中学 王芝东
语文是一门皮厚的学科,很难啃。而作文是语文教学中难上加难的,其皮也是非常之厚。所以语文——作文就重在“积累”二字,作文素材的整理,对于作文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把素材分为:课本内素材、课本外素材以及时事素材(分类有重合,只为突出)。在
这我重点谈一谈我在课内素材处理方面的一些做法。
有人说,现在的课本很薄,几天就可以看完学完,我不敢苟同。我觉得整个社会就是一本语文书,课本本身很薄,但它也可以很厚,就期待你去挖掘。
课内素材,就是针对学过的文章进行深入的作文方面的挖掘。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的深刻的美的内涵或直接一点“这篇文章对写作有功利作用”。我们不妨拿鲁人版第一册第二单元“感受艺术魅力”来举例。作文方面就让学生做过以下尝试。
一、学完《琵琶行》后,我让学生自选话题写一段文字,有学生写了“艺术与人生”话题。尚记得,开始布置这道题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感兴趣,讨厌写作。于是我就说,写得好的我们要全班朗读,并且要张贴。大部分学生用心把它作为一项任务来写,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应付。节选如下。
艺术与人生
人生是一门艺术,高深莫测;艺术亦是一种人生,跌宕起伏。生活离不开艺术的点缀,艺术也少不了生活的熔铸,艺术与人生,相辅相成。
是那“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拯救了卧病浔阳,百无聊赖的白居易,还是那“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诗语抚慰了苦守空船,孤独无依的琵琶女?
是艺术使他们相识,是艺术让他们互诉心声,是艺术令他们彼此共鸣,去触动那本已脆弱的心灵!此刻的人生需要艺术。
若不是那“点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的人生经历,哪里会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琵琶艺术;若不是“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的生活片断,又怎能幻化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诗词艺术?
是人生使他们学会艺术、造就艺术。此刻的艺术,需要人生。
也有学生写了《江南烟雨中的湿琵琶》:
江南烟雨中的湿琵琶
秋风瑟瑟,江水茫茫,岸边离别的友人因有酒无乐而醉不成欢,因一枝琵琶曲而驻足江边不肯离开。江南烟雨打湿了琵琶的声声哀怨,也浸润了诗人的双眼,唤醒了那颗艺术的心。
一曲《琵琶行》,向我们诉说封建社会女子的点点伤感。
一曲《琵琶行》,让我们感悟异乡遇知己的丝丝欣慰。
一曲《琵琶行》,给我们展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一曲《琵琶行》,道尽封建社会的悲哀,诗人被贬浔阳,琵琶女的孤苦无依,一曲《琵琶行》是诗人在封建社会中发出的点点呻吟,声声叹息。
读完我深受感动,学生的创造力是惊人的。我要这方面引领学生做更多,我当时是这样想的。于是
二、学完乔治桑的《贝多芬田园交响乐》之后我给学生出了两个题目:1、谈谈贝多芬与音乐2、阅读乔治桑。鉴于上节课的朗读鼓励,学生积极性有了提高。节选佳作如下:
贝多芬与音乐
聆听《田园交响乐》,内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百年前那来自维也纳最庄严的最典雅的乐章。
贝多芬的一生就是音乐的一生,一支笔,一段五线谱构筑了她简单平凡却又伟大肃穆的音乐丰碑。
在《田园交响乐》中,贝多芬将自己的一生、自己对生命的诠释和理解都融入其中,那凌厉怒号的狂风是命运不公和冷漠社会的代表,那无休止的飞翔是自己意志的抗争,那和煦的阳光是自己胜利后的喜悦。
音乐是画笔,贝多芬用它在自己平淡的人生上圈画出一段传奇色彩;音乐是枪,贝多芬用它怒斥社会的黑暗和侵略者的贪婪;音乐是灯,贝多芬用它照亮了前进路上每一个迷惘彷徨的心。
在音乐的领域里,贝多芬用意志与信念构建自己的精神王国,这是皇帝的节杖也伸不到的地方。
在这里,痛苦与快乐、失望与梦想、黑暗与光明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贝多芬真正在自己的国度里成为真正的强者。
阅读乔治桑
2004年是“乔治桑年”,这一个多世纪之后的荣誉让她与她敬仰的大师雨果站到了同样的高度。
读乔治桑的作品,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宏大、宽广的意境。在上达九万里苍穹俯渉广袤土地的天地神游间,她把目之所及的一切文章都放在文字的熔炉里,铸出一个精妙绝伦的句子。
西方庄子,我这样想。虽然她没有含义深刻的寓言。辩证巧妙的哲思,但庄子的意境宽广:文辞绚丽却在她身上体现得恰到好处。
读其人,我感到她蓬勃向上的抗争力。她就像在满眼都是君主的时代实行总统共和制的华盛顿一样,在一个女权依附于父权、夫权的社会,她依然以笔为戟,像男人一样奋斗。 陆游,我这样对比。陆游勤勉一生,六千多首诗作让她在质量与数量方面双赢,而乔治桑这个“写作奶牛”更是不惜精力,留下篇篇华章。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写梅兰芳的作文)三、选读文本亦很重要,读完格里格的《梅兰芳》之后,有学生问我,我们是不是可以给梅兰芳留下点笔墨?我太高兴了,因为学生已经养成了好的习惯。那就是学习完一篇文章之后,思考着挖掘一些话题写下一些东西,作文的关键不就是在于练笔吗?于是我对他们说:“自选话题,写梅兰芳。”同学们积极性这时已经很高很高了,写下了:
我心目中的梅兰芳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中华民族危机,人民流离失所,而正是这种环境孕育了京剧史上的奇迹。
他是坚强的,年轻时四处求教学习京剧,只因为眼皮不符合要求,而被老师拒之门外。历史上注定了的这个人岂能放弃?日复一日的练眼,终于在一次表演会上得到老师称赞。 他的骨子里总有那顽强不屈的拳拳赤子之情。
国破家亡,日本人铁蹄横扫中国,他拒绝了为日本人演戏,更是以蓄须表达誓死也不向鬼子乞讨。
抗战胜利后,她毅然重新回到戏剧舞台上,为伟大的中国、世界,更为那伟大的京剧添加自己永不灭的薪火,一代又一代。尤其是他的顽强,赤子之心点燃人们前行路上的明灯,指引着人们奋勇前进。
他就是梅兰芳
京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随着徽班的进京,京剧作为一种戏剧形式在全国铺天盖地的蔓延开来,而今,京剧被冠以“中国国粹”的名称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脸谱人格魅力
一张张色彩绚丽的脸谱在明亮的灯光下转瞬即逝,令观者目不暇接,心驰神往。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包拯,白脸的曹操,每一张脸谱下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它传递着戏曲人物的品格,更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博大。
四大名旦之首,传奇人生。仁者寿,智者乐,长者随心所欲。四大花旦之首的梅兰芳创立“梅派”,堪称中国京剧的集大成者,其舞台上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牵动观众的发梢。 他一生致力于京剧的事业,为京剧的发展和京剧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
四、就这样一个单元学习完了,学生们,感觉很满意,说收获到了很多东西。我又想,能不能再完美一点?于是我想到了这个单元的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何不让学生具有一种全局观念呢?于是我布置了一个作业:结合本章节学过的四篇文章,感受艺术的魅力。学生文思泉涌,写下了:
艺术的魅力
如果说生活是太阳,艺术则是它周围泛起的彩霞,渲染了它单调的背景;如果说生活是树,艺术则是它枝干上葱茏的叶子,点缀了她寂寞的枝头。
艺术正是如此,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给予生活无限的喜悦、活力。当现代文明以光速啮噬着我们的魂灵,如走失的孩子般,我们四处找寻着妈妈呵护下的温暖与慰藉。
在那个“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晚,白居易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答案。一弯明月,一泓碧潭,一览烟波倒影。
在那个疾风骤雨般革命与改革的年代,贝多芬给出了《命运》、《田园》,追求真理,不懈抗争的答案。宏大的气势,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这些他一一从艺术的卷帙浩繁中用跃动的音符摘录下。
在那个神性高于人性的时代,蒙娜丽莎的微笑如一缕晨曦划破了中世纪的黑暗,一个人文主义的时代在艺术的层出迭冗中初露端倪。
在那个中国人受尽欺压的屈辱时代,梅兰芳将中国之音唱响了世界,令国人为之一振。而面对日本的威胁,梅兰芳的蓄须明志-----绝不为日本人常我们的国粹,令国人更为之震撼。 这些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当我们如走失的孩子般,穿越现代文明的尘埃见识到艺术的心时,又怎会不升腾出一种孩子被母亲疼爱的温暖。
学习课文和作文写作并行不悖,合力前行,岂不很好?以上是我在处理课本时的一些做法,不当之处,欢迎不吝赐教!
怎样教学生写作文(题目为编者所加)
桓台县第一中学 耿文超
高一的时候,曾在班内做过一个“作文喜欢度“的问卷调查,虽然,自己已有心理准备,但结果还是让人难以接受,偌大一个63人的班级,喜欢写作文的同学只有7人,说不上喜欢还是不喜欢的有18人,不喜欢的有38人。到底是什么扼杀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我们在抱怨学生的同时,是否应反思:学生有什么理由喜欢作文。
枯燥的生活无法让学生喜欢作文,浅薄的文学功底无法让学生喜欢作文,无序的作文指导方式无法让学生喜欢作文,机械无效的作文评价机制无法让学生喜欢作文??
一、让学生“有感而发”,走进生活,走出生活。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写作是不会有真情实感的,要提醒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记下生活;要鼓励学生走出生活,提炼生活,升华生活,享受生活。还给学生精彩、丰富、真实的生活是让学生喜欢写作的基础之一。
二、让学生“有米下锅”,教给学生文学积淀的方法。多数学生并不是不想读书,而是不会读书。
1、教师要和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教师给学生推荐书目,可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也便于教师与学生交流。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自己选择书目读,再和学生交流。
2、拿出几篇好文章,教师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有哲理的句子,如何举例,如何叙述故事等,只有这样细致入微的教给学生分析文章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发现文章的美。
3、提醒学生经常翻看自己的积累本,积累下来,不等于就掌握了,精彩的东西,是“常
读常新”,只有反复揣摩,才得真谛。4、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所积累素材。一开始,教师可帮助学生建立素材和话题之间的联系,也可让学生在积累素材之后,自己提炼话题,形成习惯,必定有用。
三、让学生“有章可循”,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计划。老师课前临时找一个作文题目就让学生写,没有明确目的,没有计划,学生作文水平是得不到提高的。
我认为,高一阶段,可按文体进行训练,先强化学生文体意识,重点训练议论文和记叙文。高二阶段,重点训练各种写作方法和技巧。如议论文确定论点的方法,选择论据的方法,论证方法的运用,谋篇布局的方法等等;记叙文中细节描写的技巧,叙事的详略得当的安排,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等。高三阶段,重在让学生发展个性,形成风格。
四、让学生“有镜可鉴”,建立客观性的评分,鼓励性的评价机制。
1、客观性的评分。有时我们看自己学生的作文往往会象看自己的孩子一样,“怎么看怎么好”,一味地表扬学生,容易让学生“一叶障目”,看不到自己作文的问题,只顾自鸣得意,客观的分数可让学生认清自己作文还存在问题。
2、鼓励性的评价。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很在乎老师给他的评语。我们在教学中也会发现,如果这次给某个学生打了较好的评语,下次作文他会写得更认真,可见学生是需要鼓励的。
另外,每次讲评作文都点名表扬部分学生,也可分部分表扬学生,例如,张三标题很有创意,李四开头写得很精彩,王五举了个例子很恰当等等是很有必要的;将班内的优秀作文定期张贴上墙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评价学生作文,可采取多种方法,如自评,尤其要注意教师评之后学生的反映,因为学生未必对教师的评价服气,这个时候让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互评,可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别人,认清自己。面批,可便于和学生交流。
如果,让学生做到“有感而发”“有米下锅”“有章可循”“有镜可鉴”,我想再来一次问卷调查,结果会让人欣慰的。
篇四:初三英语作文之梅兰芳
初三英语作文之梅兰芳
Mei Lanfang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rtists in the history of Beijing Opera.
He was bom in Beijing in 1894. His family was very poor. When he was four, his father died. He was supported by his uncle. At the age of eight, he began to learn Beijing Opera from Wu Lingxian. He studide very hard .At last h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Mei Lanfang visited America and some other countries. He made friends with Chaplin, the greatest and funniest actor.Mei Lanfang loved his country very much.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he refused to act for the Japanese invaders.
The name of Mei Lanfang is popular among Chinese. He will be remembered for ever.
译文
梅兰芳被认为是京剧史上一位杰出的艺术家。1894年他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穷苦家庭。4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是他叔叔抚养了他。从8岁起,他跟吴铃仙学唱京剧。他勤奋苦练,终于取得了巨大成就。梅兰芳访问过美国和其它一些国家,并与幽默大师卓别林结成了朋友。
梅兰芳爱国情浓。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演戏。 梅兰芳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篇五:初三英语作文:梅兰芳
初三英语作文:梅兰芳
Mei Lanfang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rtists in the history of Beijing Opera.
He was bom in Beijing in 1894. His family was very poor. When he was four, his father died. He was supported by his uncle. At the age of eight, he began to learn Beijing Opera from Wu Lingxian. He studide very hard .At last h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Mei Lanfang visited America and some other countries. He made friends with Chaplin, the greatest and funniest actor.Mei Lanfang loved his country very much.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he refused to act for the Japanese invaders.
The name of Mei Lanfang is popular among Chinese. He will be remembered for ever.
译文
梅兰芳被认为是京剧史上一位杰出的艺术家。1894年他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穷苦家庭。4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是他叔叔抚养了他。从8岁起,他跟吴铃仙学唱京剧。他勤奋苦练,终于取得了巨大成就。梅兰芳访问过美国和其它一些国家,并与幽默大师卓别林结成了朋友。 字串2
梅兰芳爱国情浓。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演戏。 梅兰芳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