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作文教学设计
篇一:作文《第三只眼》教学实录及赏析
《第三只眼》作为教学实录及赏析
一、课前谈话,春风拂面
师:你想象中张老师是什么样子的?
生:非常漂亮的女老师。
生:中年的男老师。她知识很渊博。
生:这位张老师很有名气,她一定幽默风趣,风流潇洒。
师:你举得张老师那一点和你的想象做相似?
生:我觉得您只是渊博,幽默风趣??
师:你看到我,脑中会立刻蹦出哪个词来?
生:和蔼可亲。
师:具体从哪些地方看出我这个特点的?请同学们谈谈。(学生分别从神态、语言、动作、目光等方面一一作答。)
【赏析】几句“拉家常”,就把课堂氛围升高到一定的温度。师生之间,在真实的交际中,你来我往,亲切和谐,如沐春风。这是张老师智慧使然。启示,看似平常的课前谈话,却暗藏玄机。细细琢磨,张老师的每句问话,都紧扣习作的重要训练点:你会想象吧?你会观察吧?最后还要考察一下你的观察是否仔细具体,是否能把人物说“活”。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反弹琵琶,疑从中来。
师:我有几只眼睛?
生:两只。
师:不,我有三只眼(师生大笑。)
师:我有三只眼,你们也有三只眼。(生差异,继续笑)
师:从同学们的神情来看,我知道你们有很多的疑问。你觉得你的“第三只眼“是什么?
生:可能是耳朵,可能是脑子??
师:好,下面请你们把刚才的情形快速记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一气呵成。请不要用“今天”开头,要注意你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是否真切,开始。 (四分钟后,学生自告奋勇读自己的作为,张老师“面批”。下面是其中一个女生的开头片段。)
生:认读第三只眼在哪里?(师:开头是疑问句,不同寻常!)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可是今天张老师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三只眼睛,这可算得上“古今奇闻”。(师:这个词用的好!)此言一出,大家哄堂大笑。(师:真实!)我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眼睛直直地盯着张老师。(师:“直直地”用的形象!)奇怪,
人不都有两只眼睛吗?那,第三只眼在哪儿?我真是疑惑不解。
【赏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张老师以”我有三只眼“的惊人之语,引发了学生的好奇,从而激起了学生探索”第三只眼在哪里“的强烈欲望。在写作时,张老师要求不要用“今天”开头,这样避免了写出来的文字千篇一律。
三、欣赏他人,互改有法。
师:大家照我的样子,同桌互改开头这一段。注意选用不同的符号新建评改,如用波浪线画出好句子。用圆圈圈出好词语,打动你的地方也可在一旁写上评语;当然不明白的地方,打个问号,问问他。如果找不到好句子,说明你的眼睛不够亮!
(学生按照张老师要求,互相评改,非常认真,有时候同桌之间会争论一番。张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去,有时候倾听,有时候还要指点一下。三分钟后,张老师找了两组同桌涨势互评成果。)
师:看到被人的两点,当然高兴了;听到别人的表扬,高兴吧!这叫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赏析】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张老师在“互改中的态度和方法”上下了功夫。张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学生不会修改作文,不能算是真正学会作文。在这里,张老师一反历来由教师讲评的做法,把评改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修改,做作文修改的主人。最值得称道的是,张老师启发学生用欣赏和批改两种眼光来评价别人的文章。“如果找不到好句子,说明你的眼睛不够亮!”多么有意思的课堂语言啊!启示这是张老师告诉我们需要具有这样的心态,即我们可以拿着放大镜去寻找别人的优点。做人如此,作文亦如此。只有学会欣赏别人,才能学到别人的长处,喜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当然,也不能一味地欣赏,有时还要打个问号,问个究竟。这是批判的评价,可以通过交流来解决。交流是思想的碰撞,是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这一教学环节,张老师是“亲自操刀”,教会学生如何修改文章,然后,让学生“实战演习”,最后检查两组修改情况,是进一步强化。经过这一系列的“磨炼“,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修改文章的方法,这是终身受益的,是高效率的,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四、两次探究,详略不同。
(第一次探究活动:男女各一组,分别两个人。每组一个人戴上眼罩,另一
个人当助手,学生通过手摸、耳听,分辨出了手机、钱包和矿泉水,从而得出“认读第三只眼是手、耳、脑”的结论。以下是第二次探究的教学片段。) 师:好,大家说这个瓶子里装的是水,真的吗?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尝一尝。
师:我找两个同学来品一品,看到底是什么。
师:同学们的热情很高,要注意看看他们的表情。(两个同学兴高采烈,辨别出 一瓶是水,另一瓶是果汁,辨别是果汁的同学,美滋滋的。)
师:这瓶装的是果汁,真的吗?谁再来试试?(许文胜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场面热烈。)你吧,这位男生,我看看你最按耐不住了。同学们注意观察他品尝时的表情。
(哪位同学高兴地几步就跑到讲台前,举起张老师给的“果汁”就往嘴里倒。) 生:呀!呸,怎么是醋啊!酸死我了!(他双眉紧锁,酸楚之状溢于言表。同学们看了,哄堂大笑。原来,张老师“偷梁换柱”,把果汁换成醋了。)
师:我们接着写作文。这里有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的要略写,不要超过50字,第二次的要详细写。好,开始吧。
【赏析】如果不是在课堂上,单凭现场热烈的场面,你肯定以为是联欢会里的“魔术表演”,而不是作文课。张老师章法纯熟、“腹有良谋”,仅用了几个简单的道具,就唱出了一场出其不意、妙趣横生的好戏。张老师常说:“要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学生首先要玩得有趣。”对,玩得高兴,学生“易于动笔”;变着花样玩,学生才“乐于表达”。张老师最后要求“详略得当”,是在玩中进一步渗透了写法指导,扎实有效。总之,整个过程,先玩后写,浑然一体,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学生玩得开心,写得愉快,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五、构思题目,张扬个性。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就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希望大家能出一个或几个有个性的题目,可以从探究活动、人物、道理等角度来考虑。
生:寸照“第三只眼”。探访“第三只眼“。有趣的作文课。张老师真神。张老师真逗。有趣的张老师。人有三只眼。神奇的”第三只眼“??
【赏析】大家同在一样的课堂上,经历了同样的事情,为什么所拟的题目会如此不同,而又超出了我们想象的精彩呢?答案就在于张老师适时地提醒学生从“探究活动、人物、道理“等不同角度来考虑。是啊,角度不同,才能写出“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角度不同,才会使:个性“鲜明起来,才会有创意。
篇二:第三只眼睛
《第三只眼睛》四年级写作教学实录 听课整理
一、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在《我的语文人生》中所著:“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带进课堂,让玩激活学生观察、说话、思维和表达的潜能,是被实践证明的,是让学生乐于作文的好办法。”欢乐的游戏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自然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专注的观察力、欢乐积极的心情,导致学生大脑思维的兴奋。他们在玩中探究奥秘,获得乐趣,也激活了潜能,从而流淌出亲切、流畅、生动的儿童语言。
本课试图凭借游戏的形势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游戏作文的功能。三个游戏设计进口题目,分层次有重点,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去补充丰富的信息,学会用不同的感官认识世界。另外,三次练笔贯穿课堂始终,将写作与活动有效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积极参与的快乐,自由表达的快乐以及收获提升的快乐。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第三只眼睛”——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引导学生
在游戏中利用不同的感觉去补充丰富的信息,学会用不同的感官认识世界。
2. 仔细观察活动的过程,将游戏过程中的动作或心理活动有条理、有顺序地写下来。
三、 教学过程:
(一) 揭题激趣,质疑“第三只眼”
师: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请问你们长了几只眼?
生:两只—
师:你们是不是觉得奇怪,这么简单的问题,干嘛让你们回答。我可要告诉你们,你们都有第三只眼!看这位同学瞪大了眼睛,你们有什么疑惑? (板书疑惑 指名)
生1:我们身上只有两只眼睛,这第三只眼睛是什么?
生2:难道是肚脐眼?(笑)
师:是啊,第三只眼睛是什么呢?把你们的疑惑写下来,写在片断一上。
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话,全班交流
学生习作片断一:
今天鲁老师给我们上习作课,劈头一个问题“你们有几只眼?”嗨,这么简单的问题也来考我们。我们马上异口同声地说:“两只眼。”可是老师却说我们有第三只眼。我们心中都充满了疑惑。有同学说:“这第三只眼是什么?”还有同学问:“这第三只眼不会是肚脐眼吧!”是啊,第三只眼在哪里呢?真想知道答案
(二)游戏探索,寻找“第三只眼”
1.游戏一——摸
师:那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鲁老师这儿有三件物品,让你们蒙住眼睛猜猜是什么?谁愿意来猜猜?
一生上来由老师给他蒙上眼睛。
师采访蒙眼睛的学生:能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
生:现在我的眼前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了。
师采访下面的学生:能说说你看到的听到的或是现在的感受吗?
生:我看到老师给那位上来猜得同学戴上眼罩,为了卫生还在眼罩和眼睛中加上餐巾纸。那个同学被蒙住了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了。我想会是什么东西呢?觉得很有趣。
(师拿出矿泉水瓶子)问:猜猜是什么?
生:矿泉水瓶子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我用手摸摸感觉底下方方的,上面瓶口变圆了,而且摸起来滑滑的还有花纹。 师:哦,非常正确。下面的同学你还有什么方法?
生:用手捏捏瓶子,听听瓶子发出的声音也可以知道是塑料的矿泉水瓶子。
2. 游戏二——听
再请一生蒙上眼睛,出示一个用红纸包着的矿泉水瓶。
师采访下面的学生:看到这个瓶子你会想到什么?
生:老师为什么要给瓶子包上红纸呢?里面是什么东西。
师:你们又产生了疑惑,(对猜的学生)你来猜猜是什么东西。下面的同学要看仔细了,他是怎么做的。
猜的学生用力摇摇瓶子,里面发出“沙沙”声,说出答案:沙子。
师:他用了什么方法?(生:摇一摇,听声音)哦,他认为是沙子,下面的同学,你也来摇摇猜猜是什么?为什么?
生1:我也觉得是沙子。听声音里面是颗粒比较小的东西。
生2:我觉得可能是豆子。
生3:我觉得可能是米。听声音里面的颗粒比沙子要大,但是却比豆子小。如果是豆子会发出更大的响声。而且我曾经听到过米在瓶子的声音就是这样的。所以我觉得应该是米。
师:你们用耳朵听,又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生活真不错!
那么这瓶子到底是什么?(对猜的学生)你能想出什么办法知道瓶子的东西? 生:打开瓶盖,把里面的东西倒出来,用手摸一下。
生照做,说是米。
师:为什么是米?
生:我用手摸摸它的形状,两头尖,是椭圆形的。就跟谜一样。
师:哦,你是用手摸,感觉到的。下面的同学,你回忆一下,刚才他是怎么打开瓶子,才出是米的?说说他的动作。
生说
师小结:我们用耳朵听,用手摸不用眼睛也可以让我们知道那是什么。
3. 游戏三——闻、尝
师给第三名学生蒙上眼睛。
(出示瓶子)再来猜猜这个,下面的同学,你们知道这个瓶子里是什么吗?悄悄地告诉我
生:水。
请蒙眼睛的学生猜,学生用力摇晃瓶子说是水。
师:不是水。你们是不是觉得很疑惑。我请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瓶子猜猜里面是什么? 生1:我猜是汽水,因为摇了之后会有气泡。
生2:我也是根据摇晃之后瓶子里产生的气泡猜的,我觉得是肥皂水,因为肥皂水就是会产生气泡。
生:是白酒。
师:那你想有什么好办法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
生1:可以打开瓶盖闻一闻,汽水、肥皂水都有味儿。
生2:可以喝一口尝尝味道??
生3马上接:不行,万一是肥皂水怎么办?
师:是啊,有些不能尝。不过鲁老师可以告诉你们这里面的东西无毒无害可以饮用。好,现在你可以打开瓶盖闻一闻、尝一尝了。下面的同学仔细看他的表情。
生照做。
师:你先别说,让下面的同学猜到底是什么。
生:是白醋。因为我看他皱起来眉头,裂开了嘴。我想他一定是喝了之后觉得很酸,才会有这样的表情。
师:还有谁来说,他是怎么样的表情?
生:??
师:刚才那个游戏先让大家猜,你们说是水,可我说不是,你们感到很疑惑,于是开始想办法,想到用闻一闻尝一尝,最后得到了答案。你看我们不光用眼,用耳,用手。用我们的鼻子和嘴巴也可以知道那是什么。
(三)习作点评,再现“第三只眼”
1.片断描写
师:刚才的游戏你觉得哪个最好玩,选择你喜欢的那个游戏,把他写下来,注意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把游戏些具体。
生写
2.习作点评、修改
1.交流,生读作文。
师:请大家留意他们文章中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部分。请你们来评一评,说说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2.修改
师:再读读自己的文章,好的地方可以圈一圈,也可以对自己的文章作补充。
(四)回顾主题,感悟“第三只眼”
1.通过游戏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生:看一个事物不光只用眼睛,还可以用我们的耳朵去听听,用鼻子去闻闻,有嘴巴去尝尝。
2.把你的感悟写下来。并给文章加一个题目
3.总结:希望大家今后也能够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生活,你会发现生活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加广阔。
篇三:寒假作文:用第三只眼睛看南昌
寒假作文:用第三只眼睛看南昌
寒假作文:用第三只眼睛看南昌
寒假补完课后,我跟着老爸一起去了趟南昌。初到南昌,人生地不熟,连公交车都不大会坐,丢煞人!
不过,省会毕竟是省会,其繁华程度是我们小城市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南昌还有不少著名的景观,如:全国第三大广场——八一广场,这是纪念八一起义的,里面还有一座壮观的纪念碑;还有风景优美的阁王阁,处处透着古典的气息;而且,连亚洲的第二大爆布和全国最大的摩天轮都在南昌。只是,由于时间问题,我却未能尽数游览这些景物,实属这次旅行的一大遗憾!
但是,我对南昌的人文涵养却不以为然。依本人愚见:省会应是各市、各县所竟相模仿的对象,而其市民更是应具有一个现代化中国公民所具有的基本行为规范和道德礼仪。这要求,似乎不太过分吧!
说了那么多,我想我大致是可以推测为什么南昌市在努力建造了诸多著名景观后却还是无法吸引游客的原因了——那就是一个现代市民所应有的基本道德规范的缺陷。
在南昌,无论大街小巷,略懂贑语的我总是能听到人们各式各样的骂声:“×××,你给我过来,我要×××你??”;而且,南昌人似乎并不怎么欢迎外客。当他们看出你非本地人后,并不是热情相待,而是“狂宰”你一顿,价值一块的,他就敢狂涨到五块!谁让你是客,总得意思意思吧??
还有一次,我去银行提钱,在白等了半个小时后,不少顾客开始发牢骚,进而,则发展成了唾沫横飞的争吵,就在这时,一年轻女子风尘仆仆地赶了过来,可能因为她比较急,前面的顾客都让过了她。可没想到,里面的阿姨却把她的卡扔了出来,大吼一声:“你丫滚远点!老娘今儿个罢工不干了!”顷刻间,我似乎感觉到有唾沫星子朝我这边飞来??这下可把这女子惹毛了,气得她跺着脚大声斥责他们“非为人民服务群体??”我再也忍不住了,跑到外面的电话亭打电话投诉了这一陋闻。
现在,南昌仍在为“建设花园式英雄城市”而不懈努力着。但我认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应特别着重于精神文明的培养。在渡过了以前的艰苦时期后,仍要保持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这样,人民的综合素质才会有所提高,中华才能振兴,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
篇四:“第三只眼看世界”作文竞赛
深圳市南山区第16届中学生现场作文竞赛(高中组)获奖
作文选登(高三)续
试题:1956年,普布·洛桑然巴的《第三只眼睛》(The Third Eye)一书在西方出版,书中的主人公前额长着第三只眼睛,通过这只眼睛能预知未来,这使得Third eye的引申义(人偶然具有的直觉洞察力)为西方读者所熟悉。半个世纪来,《第三只眼睛》成为西方最畅销的书籍之一,也随之带动“第三只眼”的引申义在汉语交际中的流行。“第三只眼”即不以寻常的眼光,而是换个角度以更客观、全面、透彻的眼光看问题。
请以“第三只眼看 ”(横线上可填入“深圳,莫言获奖,出国热”等等)为题,结合自己的感悟与认知,写出你的体会或表达你的见解。文体不限,1000字左右。
第三只眼看樱花
南头中学高三 朱古力 指导教师:谭长富
或许每棵会飘舞的花树都能引起少女的遐想,当我第一眼看见樱花树时,我几乎立马就对它如痴如醉:满树烂漫,如云似霞。看一朵,有独特的美,看一树,有开放的美??我甚至已经默默许下了要去某所大学的愿望,只因那里满校园的樱花,正好点缀一段梦幻的青春!
但历史能使小女孩变成女愤青。当知道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后,我转变了很多本真的看法。被风一吹就满天飘的樱花,好像日本人那随波逐流的性格,谁能把他们带动,他们就跟着谁跑。仅在四月份开的樱花,五月份就“形单影只”,好似日本一些首相,在位时似乎轰轰烈烈,但很快就黯然下台??还有,知道武汉大学最早的樱花怎么来的吗?当年日冠强占武大为战地疗养区,为缓解士兵思乡之苦,他们种植了樱花。因为这一历史背景,我看樱花的眼光不再那么单纯。我看到的樱花不是洁白、不是淡粉,是令人纠心的血红,是令人沉痛的暗灰!
把国家民族的历史扛在肩上时,会把原本脆弱的人锻炼得无比坚韧,但有时,它也可能束缚人们原本自然舒展的双臂,使我们压抑和疲劳,当我成为一个有自主思考能力的公民时,我意识到:是时候用第三只眼来看樱花了。
近些日子,中日又因为钓鱼岛领土问题吵得沸沸扬扬,在中国许多城市其至发生了恶性的打砸抢烧事件,在中日多年的友好外交以后,很多人开始重新仇视起日本来。我不知道这其中有多少人是真正出于正义的愤怒,但我相信,很多人是披着“爱国”的外衣在犯罪,还有很多人是边凑热闹边带有嫉妒地“报复”。
在其他人都争锋相对或者面红耳赤时,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坐下来冷静想一想:一味地贬低日本客观吗?我们的“抵制日货”真的有意义吗?
首先,现在的日本已经不是大唐时对中国俯首称臣的日本了,它比我们想象中的强大:小岛国能用极度贫乏的资源造出世界是顶尖的汽车,小领土有着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发达的旅游业,几乎照搬他国文化的日本有自己闻名海外的和服,寿司,古代宫殿和现代漫画,被我们称作“倭冠”的日本人,奥运会金牌拿得也不少??
而从承受苦难的能力上来说,日本人真的很坚强也很有素养,福岛核泄漏的阴影,没有使日本国民慌乱和彷徨,而是各界一起努力,以令人惊叹的重建速度使日本几乎短时间就归于平静。这让我想起二战遭受原子弹重创的日本,不是沉沦和颓废,而是马上收拾烂摊子,夯实教育,发展科技,短短几十年便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原来日本的内涵有令人敬佩之处,如同樱花有很多值得赞美的地方。当我放下仇恨或偏激,我发现日本的许多精神的确可敬,樱花与日本的确契合。开花的时候淡然却又团结,颜色温和、低调却给人绚丽之感,飘零化作护花泥,换来的是下一个四月的美丽绚烂。
樱花每一小朵微不足道,但几千几万朵联合起来却那般吸引人的眼球。我们是否应该学习一下这背后的勇往直前与齐头并进?或反思一下自己的狂妄或自私?
第三只眼看樱花,我看到它不仅仅有飘零的烂漫,而且有值得赞颂和欣赏和风格,樱花是美的,是细细体味才领略的优雅。
放下多虑的繁杂,我想起沈从文先生的一句名言:“美丽总令人忧愁,然而还受用。”这恐怕是人类洞察美之后最真实的收获。
第三只眼看独处
华侨城中学高三 徐韵 指导教师:蔡红梅
独处是什么?它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独处时,我们从繁杂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反思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以及与宇宙中神秘力量的对话。
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据经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在古往今来大师的杰作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时,才会真正与大自然沟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五柳先生的独处独居天下皆晓,而他广为人知的不是他的幽居生活。而是他平和、淡然的处世情怀,厌倦了尘世的纷繁杂乱,一人独自居住在“陋室”中,他与他自己的灵魂一起生长着,他懂得自己真正想要些什么。
表面上,他看起似乎是与世界脱节的,但事实上他是与自己以及这个世界联系得最为密切的一个完整的灵魂个体,因为他懂得独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独自一人弹奏,弹出自己的灵魂,处于幽篁中,感受明月浸入深林的几束光线。与自己的内心交流,用琴声抚慰自
己心灵的创口,让宇宙中的神秘力量充盈周围。在那时,才能真正懂得“独”的智慧吧。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一种能力。反之,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缺陷。
我认为人之所以需要独处这一能力,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就是将新的经验放在记忆中某个恰当的位置上,将外来的事物进行自我消解,这样,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而又生长着的系统,并且这还会影响他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交往。
独处这一能力的具有与否与性格爱好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交友的人,只是无论怎么乐于助人或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生活的必需。也许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但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简直是一场灾难。
没有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
世上正有这一些人,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表面上他们看起来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因此,我对此只有一个解释,即连他们自己也感到了自己的贫乏。
学会独处,在安静的空间中思索出自我的价值。给自己一个休息心灵的时间,不是在沸腾的交往中辩认自我,而是在安静的独处中反思人生。
心中不是乱,就是空,不乱不空,宁静又充实,谓之澄明。
第三只眼看长安
华侨城中学高三 郑溢美 指导教师:孙琳 她,是那简牍里深藏的墨迹,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与忧愁。
她,是青铜器上镌刻的记忆,带给人难以志怀的沉稳与大气。
她,宛如华盖上镌刻的星辰,宛如皇冠上烘托的金乌,宛如一袭青纱下的曼妙歌舞。
她,便是长安。
长安,有着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刻骨铭心的记忆,有着或豪放飘逸或沉郁顿挫的诗意。杜甫的水边多丽人,王维的柳色春山映,岑参的雪后似春归,杜牧的回望绣成堆??在那个裘马轻狂的时代,该有多少胸藏万壑的少年,不经意地叩开长安城门,却失意地发现,这里根本没有他们想要的“青云梯”。原来,魅力四射的长安,对才子的要求竟如此苛刻,不属于你体制下塑造的人才不得入内。长安,你的底气源于文人生命的呐喊。
男子立世,“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然而雄风消歇的史马迁,只能在长安的体制中悲愤呐喊,“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是啊,你宁可跪着生,不肯站着死,肩头承载历史使命,你怎可独死?于是,一部《史记》和着血泪而来。长安,你的厚重源于大贤的铮铮硬骨。
“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之载,丹青所画,何以过于卿?”这是李陵对苏武的盛赞。是什么支撑苏武十九年?是什么支撑他不为威服,不被利诱,艰苦卓绝,视死如归?是长安。长安,你的闪光源于爱国志士的忠诚爱国。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对长安,他是爱恨交加。让高力士脱靴,令杨国忠捧砚,请杨贵妃研墨,“戏万乘如僚友,视俦列如草芥”,得罪禁苑深处的重量级人物,诋毁的力度可想而知。结果龙颜不悦,一句“此人固穷相”,就被赐金放还。长安,是文人展示才情的舞台,也是文人的伤心地。
篇五:睁开你的第三只眼——逆向立意作文思维训练 -新人教[整理]
课堂实录
睁开你的第三只眼
——逆向立意作文思维训练
戴国萍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合作上一堂作文课,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几个充满智慧的小故事。 教师播放幻灯片:
故事一、法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林园,里面有茂盛的树林和草地。每到周末,总会有人来到她的林园,他们在树林中摘花,采蘑菇,有的甚至搭起帐篷,在草地上野餐,弄得林园一片狼藉。管家曾让人在林园的四周围上篱笆,后又在林园周围竖起几块写着“私人林园,禁止进入”的木牌,但均无济于事。于是,管家只好向主人汇报。迪梅普莱听了管家的汇报后,让管家拔掉了四周的小木牌,并让管家做了一块大木牌,上面醒目地写上: 。从此,再也没有人闯入她的林园。
师:你知道迪梅普莱写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生1:此地有毒蛇。
生2:此地是坟墓。
师:这么美的园林,不可能是坟墓。
(学生窃窃私语,小声讨论)
师:究竟写了什么呢?请同学看大屏幕
幻灯片展示:请注意!如果在林园中被蛇咬伤,距此最近的医院有50多公里,驾车也要半个多小时
(学生会心地笑)
师:我们来看第二个小故事。
教师播放幻灯片:
故事二、1934年,匈牙利的比罗和奥格尔两兄弟发明了圆珠笔,马上风靡全球。但这种笔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当用它写到2万个字左右时,笔上的滚珠由于磨损时常崩出,油墨随之污损书本、弄脏衣服。圆珠笔销量一落千丈。许多国家的圆珠笔厂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力图找到妥善解决办法。但是始终无任何突破。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替他们解决这个难题。
生:在笔端加润滑油。
师:这个办法尝试过了,没有效果。
生:减少圆珠笔的油量到19000字左右,这样就可以在笔头坏掉之前完成圆珠笔的使命。 师:聪明,你的想法居然和日本发明家的想法不谋而合,你让我们大家看到了一个未来发明家的影子。
教师投影后半个故事:
大家的主攻方向是进行滚珠耐磨损研究,希望找到一种能提高滚珠耐磨度的办法。
1950年,日本的中田藤三郎一反大多数人的做法,不再在耐磨损上下功夫,而是设法控制笔中的油量,使它刚好在写到15000字左右时油墨用完,从而 将笔芯抛弃,这就彻底解决了因磨损而漏油的问题。他把这种笔芯放进自动铅笔套内,制成了“自动圆珠笔”,重新为圆珠笔赢得了信誉。
师:这两则故事的主人公在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别人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顺的,而他们都是反过来思考问题。
师:对,说得很有道理,故事中的主人公运用的就是逆向思维。
教师投影:
逆向思维: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显露出新的思想,塑造新的形象。
师:逆向思维常能出奇制胜,取得突破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作文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立意才会有新的意境,发人深省。
师:逆向立意能使作文有新意,那么如何才能打开思路呢?我们来做一个成语反向立意训练。请同学仔细观看动画:《邯郸学步》,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运用逆向思维对传统思维进行质疑挑战,看谁能挑战成功,挑战成功者,每人发一张奖券。
师播放动画《邯郸学步》,学生观看。
观看完毕,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质疑传统思维。
生:知道自己不好去学习,有上进心,我们学习也要有上进心,在这一点上是值得肯定的。 师: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
学生纷纷肯定,教师发奖券给学生。
生:这个燕国人敢追求自己所渴慕的事物,并勇敢地去实现,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 教师学生均表肯定,师发奖券。
生:这个燕国人就是爬也要爬回去,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你觉得他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吗?
生:我觉得是
师:其他同学觉得呢?
生:我觉得没有,如果他真有这种精神,他就应该学成才回家,我觉得他是个半途而废的人。 师:从中我们可借鉴的是不能半途而废。
生:我们小时候都是在模仿别人中长大,通过模仿别人使自己变得更优秀,所以这种模仿是值得肯定的。
师:很有道理,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见解?
生:这个燕国人意志坚定,不远万里学本领,也是值得肯定的。
生:燕国人为了自己更优秀去学习是值得肯定的。
师:这个见解与前面的同学比较相似,还有没有另外的见解?
生:这个燕国人去尝试了,去努力了,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他努力了,他尝试了,这种勇气可嘉,精神可嘉。
师:有道理(师发奖券)我们同学的思维真活跃,逆着去思考问题,确实会有许多新的收获,我也整理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不过我还是感觉大家说的更好
教师投影
第一:燕国人不顾路途遥远,不辞辛劳前往学习,这种对自身完美的执著追求,于己有益,于人无损。这样的行为值得嘲讽吗?
第二:他不愿固步自封,这种随时随处都能发现自身不足的虚心好学精神,不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吗?
第三:虽然学步未成,但精神可嘉,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是不可能连走路都学不会的。 第四:故事结局虽意在嘲讽,但却提醒我们,凡事不可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免弄巧成拙。 师:通过对传统思维的质疑,我们可以得出与原意全然不一样的结论。逆向立意能开启人们的第三只眼,找到一条崭新的路,但是也并不是说逆向立意就可以随心所欲,胡思乱想,逆向立意要注意几个方面
教师投影逆向立意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注:括号内为教师补充说明的内容):
1、敢想敢说勇于出新。(学会逆向思维,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大胆设想。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
2、立意严谨积极有益。(立意要经得起推敲,避免表面化、浅层次的思考问题。例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逆向内容从古至今,有理有据,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理论不能算是
正确的。)
3、遵从规律避免极端。(逆向求异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只有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螳臂挡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
4、尊重科学,不伤感情。(“逆向”不具普遍性,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逆向”,都是不可取的。)
师:在明确了逆向立意及逆向立意的几个注意点后,我们来一个智力大冲浪,质疑传统俗语成语,运用逆向思维提出的新的见解。
教师投影:
挑选1-2个成语或俗语,在明确原意的基础上运用逆向思维质疑辨析,然后提出自己的新的见解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杞人忧天 良药苦口利于病 滥竽充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黔驴技穷 家丑不可外扬 异想天开 有志者事竟成 见风使舵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开卷有益 学生同桌合作挑选2——4个质疑辨析(5分钟后全班交流)
生:我选“家丑不可外扬”这原来的意思是家里的丑事不可告诉外人,要是父母做违法的事,就应该大义灭亲,否则我们的社会风气会变得很糟糕,所以我觉得“家丑不可外扬”并不是完全可取的
师:对,不同情况要不同对待,危害社会的坏事是不能包容的。
生:我还选了“开卷有益”,要是看了不好的书那是有害无益的。
师肯定并发奖券。
生:我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它原意是自吹自擂,我觉得王婆这里对自己的商品有信心。
师:王婆这是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以此打开自己商品的销路,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并不是件丑事,而是一件很有必要的大事。
生:我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它原来的意思是做事根据自己的意愿行进,不要去理睬别人,我觉得我们应该要勇敢得接受他人真诚的意见,不断分析改进,才能不断进步。 师:对啊,当别人的意思明明有利于你发展提高的,你却固执己见,不予理睬,这无疑是很偏激的(教师发奖券)
师:很多成语或俗语只适用于一定的环境,脱离了这个特定的环境,这种说法未必是正确的。 生:我选“杞人忧天”,我觉得杞人善于提问,善于思考,有忧患意识未必是件坏事,有些科学家就是有这种忧患,才帮助人类解决了不少问题。
师:有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我选“异想天开”。它原来的意思是想法非常奇怪,别人无法接受,我觉得敢于想象,有时也是必要的,没有古人嫦娥奔月的说法就没有现代人的登上月球。
师:是啊,正是由于古人异想天开,让我们后人有了努力的方向,实现了几千年前人们不能实现的愿望。
生:我选“有志者,事竟成”,我觉得要成事,光有志向不够,必须是实际行动和志向两者皆具备的人,他的事业才能成功。
师:极有道理,很多人说自己长大后要干什么,但是却不愿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努力,有志向但事不并不成。看来我们同学的思维是越来越活跃了,古人云:学以致用,我们做这个逆向立意的思维训练主要目的是要把这种方法应用于作文中,这样立意构思,作文就能够出新,出奇,下面我们要欣赏一篇文章。大家先不看文章,这是一篇中考文章,是“以‘关心’为话题,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一般我们会马上怎么样立意?
(教师分发作文材料)
生:我会写亲人关心我的事情。来表现亲人对我的爱和我对亲人的感激。
师:其他同学,你会马上想到什么?
大多数学生小声说:和他差不多。
师:请大家看发下来的这篇文章,并思考两个问题
教师投影:1、文章是否紧扣“关心”? 此文有何新意?2、读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看文章,教师巡视。
作文材料: 起名
男孩儿过百日,一家人聚在一起讨论给男孩起个名字。
孩子他爸发话了:“我家世代人丁不兴,我儿子的名字一定得好好想一想。根据乡里的风俗,名字起得越贱越好,不知大家有没有好的名字?”
大姨妈说:“我看就叫若草,这名字念起来有文气,又合你的要求——贱,鲁迅先生不是说过,‘我宁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吗?”大姨妈是家族里惟一的高中生,她的话自然有点分量。她说完还禁不住自我欣赏地点了点头。
“这可不行,人家鲁迅是大文学家,用他文章里的字来起名,这能贱么?”舅舅马上站起来反驳。他摸了摸头,慢条斯理地说:“不如叫狗儿吧!我们骂人,不是常说‘狗一样的东西’‘狗崽子’‘狗腿子’么?我看,这名字才叫真正地贱!”
这时有人附和,说这主意不错;也有人反对,说这名字太俗。大家你说过来,我说过去,争得不可开交。
忽然,“砰”地一声,从隔壁小房里传来一声清澈的响声,大家一时愣住了。屋外的风呼呼地乱叫着,屋里一时静得可怕,大家都像中了魔似的一动不动。
还是舅舅反应快,马上从男孩儿妈妈的手中抱过小孩儿,走进了小屋。屋里黑得出奇,舅舅一不小心,撞到了门口的凳子上,差点摔倒在地上。小孩儿的妈妈连忙打开电灯。
昏暗的灯光下,一个上上下下脏兮兮的老人出现在大家的面前。现在虽然大家都已穿上了衬衣,但老人依然盖着棉被,他瘦瘦的,躺在床上,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床前一只杯子摔得四分五裂,溅了一地的水。很显然,刚才的声音,是从这里发出的。看来,老人是想喝水,可能身子太虚,才不小心摔坏了杯子。
老人看到客人们进来,挣扎着坐了起来,口里不清楚地吐出了几个字:
“我看,就叫??叫‘爷爷’好了,那野草、狗儿,都没有‘爷爷’这两个字贱!” 面对老人,大家一时变得不知所措起来。只有男孩儿在猛烈地哭着??
(学生回答读后感受。)
生:这篇文章紧扣“关心”这个话题,反面写出了要关心老人,它是围绕大人关心小孩展开的。
师:你觉得有新意吗?
生:写出了父母不关心老人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出了爷爷关心孙子
师:是这样的吗?(学生都否定,不是)
生:爷爷不是关心孙子,而是说明爷爷在他们家中最没有地位。
师:这篇文章既写了对孩子的关心,又写了对老人的不关心,用关心来写不关心,用了常人所没有的思维,以正衬反,呼吁全社会关心老人,这是这篇文章颇有新意的地方,如果这篇文章出现在众多的类似于我们同学一开始立意的文章中,这篇文章显然会得到很高的评价。接下来,我们请同学以《孝子》为题运用逆向思维来构思立意。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外婆六十大寿,一家人为外婆做寿,外婆忙里忙外,舅舅跷着二郎腿坐在沙发上边看电
视边要外婆去倒开水。
师:你想表达的立意是什么?
生:孝子不孝,是个假孝子。
师:是为外婆做寿,忙里忙外的依然是外婆,看似孝,为外婆做寿,实际一点也不孝。 生:我会构思,一个在大城市工作的人,父母在农村,给家里寄了很多钱,但是老人很孤单。 师:你想表达什么立意。
生:金钱的多少并不能断定一个人是孝子,感情上的体贴才是是真正的孝。
师:立意构思不错
生:我会构思,一个母亲在大把大把的数着儿子寄来的钱,儿子是真心的孝顺,母亲拿着钱在邻居处炫耀,实际上儿子挣钱不容易,干着很辛苦的活,是一个真正的孝子。 师:都在构思小说了,我只要求我们的同学立意,不要你这么多的情节构思。
生:一个人骗朋友说父亲重病借钱,结果骗了钱在乱花,而父亲也根本没病。
师 :这不是孝子,是个骗子。
生:人们以金钱来衡量孝子,实际上长辈更需要的是感情上地方安慰,这样的孝子才是真正的孝子。
师:同学们刚才的立意都能精心构思,不错,还能不能从其他的角度分析“孝子”这个题目?我有一个新的角度不知有没有同学考虑到,我们可以把“孝子”看作一个动宾短语,扩展为:“孝敬儿子”。来讽刺当今社会的不良现象:儿子有求,老子必应。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其它新的思路。
师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什么是逆向思维及逆向思维的运用,正是由于逆向思维方法,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常常碰到“卡壳”的现象,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此时如果折回来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有时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把这种方法运用于作文中会使我们思路大开,出奇制胜。
希望今天的这堂作文思维训练课,能启发你的思路,打开你的第三只眼睛,在作文的写作立意上,找到一条新的大路。
下课。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逆向思维”,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学会在作文中运用反向立意,从而使作文立意出新。在教学设计时主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通过成语俗语逆向思维训练,然后引入文章,给学生题目进行立意训练,同时为兼顾教研组轻松作文这一主题,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的思考,通过插入小故事,动画,给学生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课堂反应来看,气氛比较活跃,思维也得到一定的训练,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在最后一个环节的立意训练中,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要求,不是构思立意,而是在构思小说情节了,出现这一问题,可能与这一环节的设计不合理有关,在选题上尚需考虑,是否贴近学生生活,但总体而言,这堂课还是达到了预期目标,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