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土家吊脚楼的资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3:39:10 字数作文
土家吊脚楼的资料字数作文

篇一:土家吊脚楼

高一(1)

Pg1

课题名称:土家吊脚楼 指导教师:(注,学生填写)

课题组人员:苏瑜婷、袁芳、顾丽洁、朱丹荣、殷婷婷、郁希雯

课题组长:苏瑜婷

完成时间:2011年12月 合计学时:72

评价结论: 良好 认定学分:4分

指导教师签名:(注,找指导教师签)

Pg3.

课题名称:土家吊脚楼

参加人员:苏瑜婷、袁芳、顾丽洁、朱丹荣、殷婷婷、郁希雯

研究时间:2011年9月—2011年12月

指导教师:姜烨

评价结果:良好

Pg4-5

主题:土家吊脚楼

课题名称:土家吊脚楼

课题界定:土家族大都居住在山坡陡岭,由于这地势关系,住房多采用吊脚楼形式。在住宅两端立四根木柱,沿着山坡的走向搭成木架,在以正屋地面平齐的高度上搭横木,盖上木板,三面装半装台的板壁或木走廊,以草或杉皮作天盖,楼下四面皆空,可用作堆积肥料,也可以临时拴牲口,楼上一般是闺女儿做鞋、绣花或家里人吃饭乘凉的地方。 课题组成员:苏瑜婷、袁芳、顾丽洁、朱丹荣、殷婷婷、郁希雯

组长: 苏瑜婷 指导教师:姜烨

主导课程:历史 相关课程:中国文化史

研究背景:

土家族住吊脚木楼,历史悠久。《旧唐书》载:“士气多瘴疬,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据考,今土家族居住吊脚楼,既袭古“干栏”建筑遗风,且楼多悬于高崖陡坎,或河岸溪谷之上,遥望之下,更显险奇。平地吊脚则讲究花样精工,往往雕染画栋,古色古香。故土家吊楼,或精塑细刻,或走马转阁,或凌空飞架,或险挂峭壁,与秀丽山川相映成画,妙不可言。每当风和日丽,云缠雾绕,山鹰临窗,清风徐来,悠悠然心旷神怡;若是阴晦之日,在一片深浅多层次墨绿色调中簇拥着长年烟熏火燎的木楼,犹如一幅中西合壁的彩色石版画,久赏凝思,又仿若飘荡着一首古老粗犷而略带伤感的山歌,令人神往,久久沉入历史文化的长河不能自欺欺人。

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土家吊脚楼的研究和学习,了解土家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土家族的吊脚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

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

研究内容:

1、土家吊脚楼的传说

2、土家吊脚楼的特点

3、土家吊脚楼的形式

4、土家吊脚楼的文化内涵

学术目标:(此项不填)

预期成果:论文

表达形式:文字

人员分工:(如下几类,分别填写学生名字)

组长:苏瑜婷 秘书:袁芳 发言人:顾丽洁

资料员:朱丹荣 调查员:殷婷婷 电脑制作员:郁希雯

资料收集:参考文献,调查问卷及统计报表,采访记录,网络资料打印稿,照片录像和图册等。

实践调查:文献收集,问卷调查,人物访谈,典型个案分析,数据统计研究,比较研究。 整理讨论:通过课题尝试与实践,领悟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体验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获得对研究性学习更加全面的认识。

所需条件:交通工具,通讯记录工具,指导教师,网络中心,图书馆,相关机构和部门。

Pg6.

评价表(注,先组长分散打钩,在组员照抄)

综合评价和建议:

在研究性课题实施过程中,该课题小组成员能够充分应用多种获得资料的途径,例如:查找书本和文字资料、采访专家等,并且积极组织、参与相关的研究和宣传活动。表现出了勤于思考、吃苦耐劳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主动的创新能力。在成果汇报方面,小组成员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等手段,报告条理清楚,内容严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体现了他们所做的努力和成果。

评价结果:良好 (注:只打良好)

评价人签名:(注:由指导教师签) 2011年9月16日

Pg7

活动过程记录:

第一阶段:课题确定与开题论证

1、 成立课题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初步收集资料,编制课题研究方案

2、 交流课题研究方案,通过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

1,、去图书馆和网络中心查阅和搜索各种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并整理汇总,写出综述性资料。

2、开展实地调查,完成包括问卷调查、人物访谈、实物材料采集等活动。分析和汇总调

查数据及相关信息。

3、探讨交流课题进展情况,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后续课题研究计划。

第三阶段:课题结题和成果交流

1、 做好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深入分析资料、数据和典型案例,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 提交研究成果,完成结题,并在学校或班里交流成果。

Pg12

研究论文: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盖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

不准盖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吊脚楼源于古代的干栏式建筑,是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现象,犹如一部凝固的古歌,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出土家族的历史发展、文化心态和创造才能。除具有自身的实用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

一、别致的形式和风格给人一种极强的审美感受。

吊脚楼作为审美对象的建筑,它除了体现一般艺术所具有的审美个性品格外,更主要的是它们具有别致的形式美和丰富多彩的审美个性品格。土家吊脚楼外形多样,有单吊、双吊、两层吊等多种形式,千楼自别,相互竞秀,因各栋吊脚楼构架内部空间处理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吊脚楼,几乎都各有特色,风格别致,各有千秋。 从宏观上看,吊脚楼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这种几何形体稳定而庄重,给人一种静而刚的感觉,这静表现了一种典雅灵秀之美,这刚则表现一种挺拔健劲之美。其内部构架,无论梁、柱、枋、檩,它们之间都是互为垂直相交的,构成了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的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系,整个屋盖从横向观察则是一个三棱体,屋顶的正脊虽然用的直线,但在覆盖脊瓦时,对正脊的两山头则加瓦起翘,从横向观察则变成了弧线,在视觉上给人端庄、雄健的感觉。另外,吊脚楼一般设有走栏,大多用镶花栏杆做作美人靠,走栏的吊柱悬挂于空,一般将其雕刻成金瓜或荷花,使之刚柔相济,和谐而优美。

二、流动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浪漫情调。

首先,吊脚楼的外部造型从纵向看,形成了“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的剖面,这些剖面的形成多是采用架空、悬挑、掉层、叠落等手法进行处理,因此,在观察这些吊脚楼时,你会感到生动活泼,毫无生涩呆滞的痕迹。吊脚楼之所以会吊脚,就是因为在二层上出挑,一般出挑1至1.5米,然后再加上屋面的出檐,形成“头重脚轻”的格局,使人感到不稳定,但当它同建在实地上的正屋连在一起时则互相呼应,从而使整个建筑物轻重协调,形态庄重,富有弹性和节奏感,给人一种粗犷洒脱、淳朴深沉的艺术美感。其次,土家吊脚楼从整体布局看,可称为不规则弹性组群,房屋布局自由灵活,有的依山顺势,层叠而上;有的绕弯淄脊,错落有致;有的背山占崖,居高临下;有的沿沟环谷,生动活泼;有的雄居山巅,气势壮观。仿佛就像一只只展翅高飞的雄鹰,翱翔于山岭之中,虽是静物,却使人感到极强的动感。加之这些吊脚楼多依山而建,山势的蜿蜒起伏常常使

人领略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从而获得变幻的视觉效果,这与我国园林建筑中“借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建筑技术美与艺术美结合的古朴典范。

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三个方面。从实用性来说,土家吊脚楼作为民族物质文化的标志,不但充分满足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地区性来说,土家吊脚楼总是以它别致、优美的形式和艺术特色点缀所在的自然环境美,不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通过互相映衬、烘托和照应,使整个土家山寨的景物向美的境界升华;从技术性来说,土家吊脚楼博采我国木构建筑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优点,具美观、坚固、实用于一体,整个构架,均以榫穿卯相连,无钉无栓,并且从构思、设计到每一道工序的完成,不用图纸,其形式及数百根瓜柱梁枋的大小长短和开卯作榫的部位,以及复杂的力学估计等数据,皆胸有成竹,表现出土家匠师们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别具匠心的创作精神,实现了技术性能与审美性能的有效结合。正因如此,土家吊脚楼在中国建筑民族形式中的地位,值得刮目相看。

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土家族的吊脚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族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总之,土家吊脚楼不管是外形和内部结构,都呈现出恰到好处的比例关系和分层次的有序变化的对称,具有静中见动,动中趋向统一的灵巧多变的均衡感,这种动态性多层次的高水平对称均衡,把吊脚楼推上了美的典型形态,显示出超拔、风雅和流畅的形体风格,具有超越视觉的特异品质,无论远眺近览,平视仰瞻,它那优美的形体线条,总给人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感,使人赏心难敛,欲罢不能。

Pg13

执笔 (注:填写秘书分工同学名字) 2011年12月12日

指导教师点评:(注:学生填写)

课题名称简洁明了,能够直接概括所要研究的内容,并且其实际操作性符合自己及现实的主客观条件,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选题能反映出对(学生)自己原有认识水平的突破,对课题的研究目的明确、目标具体;课题各研究阶段的任务明确,安排详细,分工合作默契,课题研究方法的选择恰当,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签名 (注:指导教师签名) 2011年12月16日

Pg14

姓名: (填写本人名字) 承担的主要任务:(注:填写分工类型)

个人小结

这次课题研究活动锻炼了我们班的团结协作精神。各组的调查结束后,我们的统计和分析

小组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总结,我们组织全班同学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讨论学习,在此基础上,写出了相应的调查报告,制作了展示文档,并派同学代表全班同学进行了展示。总体来说此次活动相当成功。众所周知由于客观原因,我们平时课业繁重,小班集体活动不多,这次调查活动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与机会。通过这次活动,我们锻炼了组织、写作、策划、沟通、总结、演示等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大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互相想办法,共同改进方案,克服困难,既很好的锻炼了大家的实践能力,又大大增强了我们班的凝聚力。大家都表示,以后这样的活动要多搞、多参与。

Pg15

课题名称:土家吊脚楼 指导教师:(注,学生填写)

课题组人员:苏瑜婷、袁芳、顾丽洁、朱丹荣、殷婷婷、郁希雯 课题组长:苏瑜婷

完成时间:2011年12月 合计学时:72

评价内容和效果(注,先组长分散打钩,再组员照抄。其中学生个人自评、小组同学互评、终结性评价结论均为良好。)

认定学分:4分

指导教师签名:(注,找指导教师签)

篇二:土家族吊脚楼浅析与文化传承

土家族吊脚楼浅析与文化传承

姓名:陈卫东

班级:09级城市规划2班

学号:312009080702240

任课老师:钟健

目录

土家族吊脚楼浅析与文化传承.........................................................2

一、土家族吊脚楼的基本结构和材料...............................................2

二、土家族吊脚楼的基本类型.........................................................2 三、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4

四、土家族吊脚楼的代表——凤凰吊脚楼.......................................8

五、小结..........................................................................................9

土家族吊脚楼浅析与文化传承

土家族是聚居于武陵山区的一个内陆民族。主要集中在湘、黔、渝、鄂等省市交界地带,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

千百年来,土家族先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家人以其坚忍不拔的民族意志、富于开拓的民族精神和勤劳勇敢的民族智慧,创造了地域色彩鲜明、民族特点突出的土家文化,为武陵山区的开发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吊脚楼就是土家文化中的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本文拟就土家族吊脚楼的类型及其文化内涵作粗浅探讨,试图从一个侧面来展示土家人的生产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促进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一、土家族吊脚楼的基本结构和材料

土家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者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者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盖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盖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土家族吊脚楼采用榫卯结构,全房不用一颗钉子是我国古建的精华所在,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

土家族吊脚楼基本结构 榫卯结构 榫卯结构

二、土家族吊脚楼的基本类型

吊脚楼这一古老民居,为“干栏”建筑的一种主要形式,是鄂、渝、湘、黔地区土家族普遍使用的一种建筑模式。传统吊脚楼属纯木结构建筑,采用穿斗式,不用一钉一铆,梁、

柱、

枋、板、椽、檩、榫均以木加工而成,一般依山就势,以吊脚之高低来适应地形之变化并将楼房与平房结为一体,故有人称之为“半干栏式建筑”。但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尤其是近年来土家族社会的巨大变迁,吊脚楼在用材上也开始使用现代建筑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传统土家族吊脚楼的现代转型与调适。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按其平面大体分为五种类型: “一” 字型、“L”型、“撮箕口”型、“回”字型、“复合”型和“现代”型等。

1、“一”字型。最基本的住宅形式由三间正屋并列,中间为堂屋,两侧为人间(鄂西称为“房屋”)。堂屋是祭祀、迎宾、办理红白喜事的场所,人间为卧室,一般父母住左边,孩子住右边。人间又以柱为界,前为伙房(又叫“火铺堂”), 后为卧室,中间设火坑。人间上部为天楼,主要用以贮藏粮食,伙房上可熏烘腊肉。正房中堂靠近大门一边设燕子楼。“一”字屋正屋一般不吊脚,但随着地形变化亦有吊脚,形成明三暗五的格局。

“一”字型(单吊式)

2、“L”型。许多土家族都是将厢房做成吊脚楼形式,即是在房屋转角处立“将军柱”以支撑房屋的重心。厢房一般以中柱为界,前为灶台,后为卧室。这种吊脚楼模式的变化主要在于厢房空间的扩展,而原来三间房子并列的模式并无改变。这种吊脚楼在鄂西土家族地区比较流行。

“L”型

3、“撮箕口”型。撮箕口型就是在“L”型吊角楼形式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厢房而形成的新模式。这种形式的吊角楼,三间并排的正房并没有改变,只是进一步扩大占地面积,扩展空间的一种变形。这种吊脚楼适合大家庭居住,在土家族地区也较为普遍。

“撮箕口”型(双吊式)

4、“回”型。“回”型就是在“撮箕口”上加门,进一步发展成四合天井式,乃至另加围屋的模式。土家吊楼与四合院的有机结合,见证了土家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土家族文化交流的产物。

“回”型(四合院式)

5、“现代”型。现代型为现代钢筋水泥建筑与干栏建筑的一种有机结合,是传统土家吊脚楼的当代变迁。传统土家族吊脚楼三间并列的正屋,均为土木结构,但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其建筑材料逐渐钢筋水泥材料所代替。这样,原来三间土木房变成了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建筑。在三间钢筋水泥房的上面,再按照土家族干栏模式修建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子,同时,再在钢筋水泥房的后面接三间土木建筑的房间(俗称“拖檐”),以作火塘、储存间或年长者居住(年老者上下楼不安全,同时也比较暖和)。这种“现代”型模式,不仅是对居住空间的横面扩展,也是对纵向空间的扩展,是对传统吊脚楼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模式的吊脚楼,近来在鄂西土家族地区也开始出现。

“现代”型

6、“复合”型。这种住宅模式,主要是在“一”字型的基础上,兼顾以上所述的其他一种或几种模式,以“吊脚”为支点,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空间扩展的一种复合型吊脚楼模式。

“复合”型(二屋吊式) “复合”型(平地起吊式)

土家族吊脚楼的主要类型为以上几种模式。吊脚楼是土家先民千百年来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文化产物,是土家族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具有丰富的文化精神和内涵。

三、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

吊脚楼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吊脚楼是土家族先民与自然和谐相处、取于自然、利用自然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吊脚楼不仅展示了土家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蕴涵了土家人的信仰崇拜、风水观念和民族伦理道德等内容,而且还是土家族民族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物质空间。因此,分析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及其

篇三:浅析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

浅析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

图(1)

设计学院:政史学院

姓名:阳良雁

学号:201102407120

指导老师:韦学飞

时间:2012年12月

目录

《一》、土家族吊脚楼的地域特征

一、简介

二、吊脚楼的由来

三、地理位置

《二》、土家族吊脚楼独特的选址、建筑材料及环境

一、选址

二、材料

三、环境

《三》、土家族吊脚楼的结构、建筑特色及建筑形式

一、 吊脚楼的结构

二、 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三、 吊脚楼的建筑形式

《四》、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传说、历史发展、民居的优势及文化内涵

一、 建筑传说

二、 历史发展

三、 民居的优势

四、 文化内涵

《五》.、结语

浅析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

摘要: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由落地建造的座子屋与架空的横屋组成的"半干栏",是我国南方干栏式建筑一个独特的类型。吊脚楼民居主要分布于鄂西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聚居地的武陵山区。吊脚楼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是专家们研究少数民族民居住宅的重要对象。笔者将从吊脚楼的地域特征、来由、建筑特色等方面来分析湘西土家楼吊脚楼。

《 一》、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地域特征简介

一、简介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二、 地理位置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

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东部、东北部与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交界;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毗连,西北部与湖北省恩施州相邻,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地势南东低、北西高,属中国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第二阶梯之东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可分为西北中山山原地貌、中部中底山山原地貌、中部及东南部低山丘岗平原地貌区,最高海拔1737米,最低海拔97.1米。

《二》、土家族吊脚楼独特的建筑材料及环境

二、建筑材料的选用

观察湘西吊脚楼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发现以当地的杉木作为主要材

料。杉木是中国特有的和重要的速生树种之一,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南地区。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不裂,耐腐防虫,耐磨性强,而且具有芳香气味,有木中之王的美称,为中国重要的建筑用材和家具用材。因为杉木材的这些优点,被广泛用于湘西吊脚楼的建筑构架、围板、栏杆、地板、门窗和雕刻,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四、 吊脚楼周边的环境

图(2)

土家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土家族爱群居,住吊脚楼。

《三》、吊脚楼的结构、建筑特色、建筑形式

一、结构

一般人家房屋规模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为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为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的结构是: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二、建筑特色

湘西吊脚楼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建筑框架完全采用木材、榫卯接合方式建成。所谓“脚”者,其实是几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桩。建在水边的湘西吊脚楼,伸出两只长长的前“脚”,深深地插在江水里,与搭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栋楼房;在山腰上,湘西吊脚楼的前两只“脚”则稳稳地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墙基共同把楼房支撑平衡。也有一些建在平地上的湘西吊脚楼,那是由几根长短一样的木桩把楼房从地面上支撑起来的。木楼的地板高于室外地面6O厘米左右,有时悬空达1米。这样使木楼底部通风,从而可保持室内地面干燥,防避毒蛇猛兽的侵扰(最早)。图(3)

湘西吊脚楼分两层或多层形式,下层多畅空,里面多作牛、猪等牲畜棚及储存农具与杂物。楼上为客堂与卧室,四周伸出有挑廊,楼上前半部光线充足,主人可以在廊里做活儿和休息。这些廊子的柱子有的不着地,以便人畜在下面通行,廊子重量完全靠挑出的木梁承受。湘西吊脚楼看起来美观,灵巧别致,凌空欲飞;住起来舒适,干爽透气,通风采光;它的建筑艺术体现了 “地不平我身平”的哲学思想。

湘西吊脚楼有时也称为“干阑”式建筑,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上雕有万字塔、喜子格、亚字格、四方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底端常雕绣球,金爪等各种形体。湘西吊脚楼上下铺楼板,楼上开有窗户,通风向阳。窗棂刻有双凤朝阳,喜鹊嗓梅,狮子滚球以及牡丹、茶花、菊花等各种花草,古朴雅秀,既美观又实用,很有民族住房的特色。

三、建筑形式

湘西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篇四:土家族吊脚楼文化

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与传承

作者:王希辉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土家族是聚居于武陵山区的一个内陆民族。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土家族已达802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65℅,主要集中在湘、黔、渝、鄂等省市交界地带,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

千百年来,土家族先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家人以其坚忍不拔的民族意志、富于开拓的民族精神和勤劳勇敢的民族智慧,创造了地域色彩鲜明、民族特点突出的土家文化,为武陵山区的开发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吊脚楼就是土家文化中的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本文拟就土家族吊脚楼的类型及其文化内涵作粗浅探讨,试图从一个侧面来展示土家人的生产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促进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一、土家族吊脚楼的基本类型

吊脚楼这一古老民居,为“干栏”建筑的一种主要形式,是鄂、渝、湘、黔地区土家族普遍使用的一种建筑模式。传统吊脚楼属纯木结构建筑,采用穿斗式,不用一钉一铆,梁、柱、枋、板、椽、檩、榫均以木加工而成,一般依山就势,以吊脚之高低来适应地形之变化并将楼房与平房结为一体,故有人称之为“半干栏式建筑”。但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尤其是近年来土家族社会的巨大变迁,吊脚楼在用材上也开始使用现代建筑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传统土家族吊脚楼的现代转型与调适。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按其平面大体分为五种类型: “一” 字型、“L”型、“撮箕口”型、“回”字型、“复合”型和“现代”型等。

1、“一”字型。最基本的住宅形式由三间正屋并列,中间为堂屋,两侧为人间(鄂西称为“房屋”)。堂屋是祭祀、迎宾、办理红白喜事的场所,人间为卧室,一般父母住左边,孩子住右边。人间又以柱为界,前为伙房(又叫“火铺堂”), 后为卧室,中间设火坑。人间上部为天楼,主要用以贮藏粮食,伙房上可熏烘腊肉。正房中堂靠近大门一边设燕子楼。“一”字屋正屋一般不吊脚,但随着地形变化亦有吊脚,形成明三暗五的格局。

2、“L”型。许多土家族都是将厢房做成吊脚楼形式,即是在房屋转角处立“将军柱”以支撑房屋的重心。厢房一般以中柱为界,前为灶台,后为卧室。这种吊脚楼模式的变化主要在于厢房空间的扩展,而原来三间房子并列的模式并无改变。这种吊脚楼在鄂西土家族地区比较流行。

3、“撮箕口”型。撮箕口型就是在“L”型吊角楼形式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厢房而形成的新模式。这种形式的吊角楼,三间并排的正房并没有改变,只是进一步扩大占地面积,扩展空间的一种变形。这种吊脚楼适合大家庭居住,在土家族地区也较为普遍。

4、“回”型。“回”型就是在“撮箕口”上加门,进一步发展成四合天井式,乃至另加围屋的模式。土家吊楼与四合院的有机结合,见证了土家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土家族文化交流的产物。[1]

5、“现代”型。现代型为现代钢筋水泥建筑与干栏建筑的一种有机结合,是传统土家吊脚楼的当代变迁。传统土家族吊脚楼三间并列的正屋,均为土木结构,但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其建筑材料逐渐钢筋水泥材料所代替。这样,原来三间土木房变成了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建筑。在三间钢筋水泥房的上面,再按照土家族干栏模式修建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子,同时,再在钢筋水泥房的后面接三间土木建筑的房间(俗称“拖檐”),以作火塘、储存间或年长者居住(年老者上下楼不安全,同时也比较暖和)。这种“现代”型模式,不仅是对居住空间的横面扩展,也是对纵向空间的扩展,是对传统吊脚楼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模式的吊脚楼,近来在鄂西土家族地区也开始出现。

6、“复合”型。这种住宅模式,主要是在“一”字型的基础上,兼顾以上所述的其他一种或几种模式,以“吊脚”为支点,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空间扩展的一种复合型吊脚楼模式。

土家族吊脚楼的主要类型为以上几种模式。吊脚楼是土家先民千百年来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文化产物,是土家族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具有丰富的文化精神和内涵。

二、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

吊脚楼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吊脚楼是土家族先民与自然和谐相

处、取于自然、利用自然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吊脚楼不仅展示了土家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蕴涵了土家人的信仰崇拜、风水观念和民族伦理道德等内容,而且还是土家族民族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物质空间。因此,分析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及其精髓,意义不言而喻。

1、吊脚楼展示了土家人依靠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生态环境是自然界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即生物因素之间及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在自然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所谓“生态系统”。一切生物和非生物都存在于整个生态系统之中,人也必然在生态系统中生产和生活。人类是文化的动物,人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也必然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类总是要在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生存繁衍,才能创造自己的文化。不同的自然生态会对文化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以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为首的环境决定论者认为,“人类是生物的一种,其活动、发展、分布和别的生物一样受支配地球的自然法则的严格限制,而人类的历史,乃生命进化史中的一环,故其所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依法加以追认”。而以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为首的环境可能论者在强调人类的主体性和历史性的同时,也注重“环境条件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发生发展的可能的或限制的作用”。可见,不管是环境决定论还是环境可能论,都强调自然环境对文化的重要作用。

土家先民主要居住于武陵山区。这里沟壑纵横,高山大谷,河流川息,山高坡陡,地势不平,自然环境极度恶劣。同时,古代土家先民所居之地草木丛生,人烟稀少,野兽横行。周兴茂总结了土家族所居之地的地理特征:“其一,山,是土家族聚居地的主要特点之一??其二,土家族聚居地的四省边区属内陆地区,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都比较少见。”因此,土家人世代居住在山,奔走在山,耕种在山,烧伐在山,吃喝在山,交往在山。所以,土家先民就不得不靠山而居,临水而住,可以说,吊脚楼是土家先民对环境进行调适后的文化选择。

同时,从吊脚楼的用材来看,体现了土家先民运用资源的技巧。在土家族聚居区,树多木材多,这就为土家族修建舒适的住所提供了天然资源。土家先民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充分运用大自然给与的自然资源,采用大山赐予的丰富木料,建成了各式各样的吊脚楼。

再者,从房屋构造来说,展示了土家先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来威胁的伟大智慧。一般来说,吊脚部分多位于地势低洼处,比较潮湿阴暗。因此,土家先

民就将吊脚部分用于储存粮食、圈养牲畜等,正房部分则用于人居住和活动。同时,吊脚楼内设有火塘,主要用于年长者取暖防寒,顺带烘烤土家腊肉或温热水。这样既可以防止自然灾害对人和畜牲的侵袭,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又可以防止牲畜为野兽叼走或防止财物被盗。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安排也提高了土家先民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并使人、财、物的安全得到保障。

2、吊脚楼折射出了土家人的信仰崇拜与宗教意识。一般来说,无论哪种模式,吊脚楼正中的正房(一般叫堂屋)都安有神位,主要用于供奉历代祖先灵位、立香火、安祖先等。同时,在新媳妇娶进家门或小孩出生,也都要在家神下举行入谱仪式,告慰祖先保佑人丁兴旺。这种做法,展示了土家人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

同时,从居住房间的安排来看,也体现了土家人对生命意识的热烈张扬。在土家族的民族意识里,“左”为大,左边才会人丁兴旺。在土家人看来,年轻夫妇住进“左”人间,才会生命力旺盛,多添人丁。因而,当儿子新婚之时,父母亲要么建新房安置新婚夫妇,要么就将原先自己居住的人间左房让给新婚夫妇。同时,未婚的女儿或者儿子就住阁楼,直至出嫁或娶新媳妇住进新房。这种安排,是对新婚夫妇年轻活力的张扬,甚至是对整个民族生命力的张扬,或者是说对年轻人生殖能力的一种崇拜与向往。

3、吊脚楼再现了土家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土家族民居讲究吉祥和风水,喜欢依山傍水、背风朝阳的地方,或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不喜欢东西向。修建房屋前要选择屋场,其标准是“左有青龙排两岸,右有白虎镇屋场;前有朱雀来照看,后有玄武做主张”或是“前看二龙来抢珠,后有双凤来朝阳。”讲究厚实,左右不虚。

在土家人的心目中,屋场的“龙脉”不仅指周围山川的走势,更主要是指山脉中所具有的能使居住者家业子孙兴衰的某种神性精神,而且这种神性的精神与居住者的命运在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对应和沟通的关系,无论房屋的坐向和大门的朝向都必须和这种神性的精神相适应,在这里神圣成了“神与人相交互的一种艺术。”甚至在土家人看来,山脉延绵数里,越长越雄伟,其龙脉就越好,尤其是多条山脉的交汇处,则是风水宝地,预示未来人家兴旺,后世子孙飞黄腾达,建功立业。

在武陵土家族山区,活跃着一批有一定文化、专门从事房址、墓地选择的风水先生(俗称端公、土老司等),他们在择定屋基时,参照“宅以形势为骨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

衬带,若得如斯是俨雅,乃为上吉”的原则,测定方位则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标准,充分体现了土家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可见,在土家族吊脚楼建造过程中形成的看龙脉习俗,实则是看山脉的走向,观风水的秀丽,看能否宜家宜室,人丁兴旺,才气盈门,这实质上也是土家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在土家族民居文化上的再现。

4、吊脚楼体现了土家族的家庭伦理观念。土家族地区大多为大家庭,老少几代同堂,因而,土家族特重视搞好家庭关系。敬老扶幼、夫妻恩爱、兄弟团结、家庭和睦是土家人的家庭美德。父慈子孝、长幼有序,是土家族家庭内部的伦理观念。

如前文所述,土家族以“左”为大。因而,不管是在家庭内部还是社会礼仪中,土家人往往认为,“左”就代表尊贵,代表权力和发家昌盛。在家庭内部,对“左”的尊崇也体现在对左人间房的居住次序上。一般来说,儿子未婚前,为父母亲居住左人间房;当大儿子结婚后,左人间房会改为大儿子新房,而父母亲会自动搬出;如二儿子结婚还没有修建新房,则二儿子结婚时,左人间房会改为二儿子新房,而大儿子搬出;依次类推。可见,从对左人间房居住次序上看,就反映了土家族家庭内部的伦理观念,成为再现父慈子孝、长幼有序的美德的载体。

5、吊脚楼也是土家人进行家庭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与美德的主要场所。土家族是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但一直以来,土家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社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因而,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就落到了土家族家庭教育身上。

长期以来,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是以父传子、母传女的方式延续不断。父母亲或在饭后茶余,或在劳动现场言传身教,传授生产生活技能,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子女则在父母亲身边,长期耳濡目染,亲身实践,掌握生存技能技巧,传承民族文化。而在土家族整个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在吊脚楼内进行,尤其是对家庭生活技能技巧的传授,基本上都是在家庭内部进行,如土家族女工和土家织锦技术的传授。因此,土家族地区流传的“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就是这种教育方式的真实写照。

三、土家族吊脚楼的抢救与保护

篇五:新土家吊脚楼空间设计

新土家吊脚楼空间设计

摘要

近些年来,人们模仿生物设计了许多新颖的建筑结构,于是建筑仿生学便运应而生。笔者在对吊脚楼的研究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结合变色龙的生理特征,为吊脚设计新的仿生体系。利用现代高科技把新建筑材料融入传统建筑中。通过对建筑外观及室内空间的再设计,使自然、建筑外观、室内空间相互调节,相互渗透。形成一个独立的自我调节的体系。

关键词:吊脚楼仿生学环保节能 自我调节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people imitate biological designed many novel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bionics born then

shipped should. the author in diaojiaolou research, to put forward questions,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combining the chameleon’s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diaojiao design for new bionic system. use modern high-tech new building materials into traditional buildings. based on the building exterior and interior space again design, make nature,

building exterior, interior space mutual adjustment, mutual penetration. form a separate self adjusting system

keywords:diaojiaolou bionic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 self adjusting

绪论

1.1调查土家吊脚楼的背景

土家吊脚楼地处位于湖南湘西一带,吊角楼也叫“转角楼”为土家族传统民居,多依山就势而建,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现在在比较落后的山区还有很多保留完好的,但是大部分都是空置的,由于落后的经济,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赚钱,留下一些老人和小孩在家。那里的人们还是保持着原始生活,近年来用电才稍微改善。

1.2研究土家吊脚楼结合变色龙特征的设计目的

经过对吊脚楼的研究再结合变色龙的生理特征,为吊脚楼设计新的仿生体系。主要通过对建筑外观的设计。使自然、建筑外观、室内空间相互调节,相互渗透。变色龙能通过对外界的阳光、温度、心情的变化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改变自身的颜色;在不同的温度下自我调节体内的温度和湿度保持一个均衡的温度;在情绪的波动或遇到敌人的时候改变颜色来伪装自己。利用变色龙的这一生理特性结合吊脚楼的建筑结构特点和自然环境,为吊脚楼

设计了新的建筑外观和室内空间,利用现代科技的建筑材料融入进传统建筑中。整个吊脚楼会在不同的日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改变颜色,建筑的外部中的材料可以吸收太阳能可以在不同的季节里自动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使室内达到一个均衡的舒适度,室内的照明和电器都是利用外观储存的太阳能形成一个独立的供电体系。从而解决了在山区的供电不便的问题。和节能环保问题。夏天的时候会打开使凉风送入室内解决了当地的湿热导致室内的空气不流通。

1.3研究土家吊脚楼结合变色龙特征设计的意义

吊脚楼都是在偏远的乡区,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赚钱,只有一些老人留在家里,现在有很多空置在那,因为是木结构的,很多地方都损坏严重。对于现代化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了,连他的主人的后代也不想要了,拆了或盖了洋楼,觉得即气派又实用。但由于吊脚楼很适合当地的居住条件,有很多老人回来养老都会重修吊脚楼居住,可是还是保留着最传统的建造方法,对原始的生活状态并没有根本上的改善。随着思想观念的改变,现在大家都开始注重传统民居的保护和维修或是在现代的建筑中加入一些传统的设计元素,却没有真正去理解它里面所含括的丰富文化精神。 传统民居都是在于它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历史的高度和谐,因地域的地形、气候、物产和民俗等孕育出最适合当地的建筑,它总是在选择中经过历史的洗涤而升华为更适合当代的审美形态,是一种民居的延续性。可是民居文化与现代的新文化在形态上的距离

越拉越大。通过把现在还在被人们居住或废弃的吊脚楼融入新的元素,使它也随着时间不断延续出新的民居风格。

我通过对中国传统的建筑—土家吊脚楼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营造方式和气候情况的了解,吸取传统建筑的精华,再对本地现今的情况彻底研究,同时又对变色龙的生理特征的分析利用,用仿生学把两者相结合。把从传统中吸取的精华与现代的高科技技术相结合成为有传统精神的现代化民居设计。更适合现代人生活的居住地环境。

土家吊脚楼的现状分析

2.1土家吊脚楼的分布情况和现状

土家族的古建筑较少受官式建筑做法的约束,更多地表现出地方的、民族的建筑特点,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面貌。吊脚楼源于古代的干栏式建筑,是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现象,犹如一部凝固的古歌,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出土家族的历史发展、文化心态和创造才能。除具有自身的实用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湖南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的龙山、永顺、保靖、桑植、古丈、张家界等县。

土家族古代属于“南蛮”的一支,与进入湘西地区的巴人有渊源关系,过着刀耕火种和渔猎山伐的原始生活。最初的吊脚楼仅仅是为了适应南方的地理环境而建造的,因而结构简单、条件简陋、只能起遮风,避雨防晒御寒,避虫御兽等作用,谈不上什么审美功能。

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生产技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注重其实用功能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它的审美功能。每栋吊脚楼从构思,设计到每一道工序的完成,都表现出土家匠师们较深的艺术造诣和别具匠心的创作精神,塑造出具有浓郁地方民族风格的造型。并将之与建筑本身的功用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之既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又具有完美的艺术造型,给人以美的享受。

土家族聚居地多属丘陵山地,村落大小不一,均依据地形自由灵活布置分为两种:1依水而建。(图2.1)2以石砌小道或踏级蜿蜒串联,掩映于碧幛之中。(图2.2)

图2.1图2.2

地势的多样化和险恶导致交通特别的落后,运输工具大部分还停留在拖拉机等低级的车辆,一般都是步行,家用的水和柴火都得去很远的地方挑回来。(图2.3、2.4)

图2.3图2.4

地势的原因使得土家族人与外界很少联系,有很多居民还过着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农耕生活。只有在每周双日的赶集大家才会拿出各家多余的储备出来买卖,同时买些家里需要的必备品。(图 2.5、

2.6)

图2.5图2.6

交通的落后很自然也就导致那里的生活极其落后,通电就更是难了,我调研的几个地方很多都还用着煤油灯或桐油灯,虽说有的也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