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瘟疫蔓延时
篇一:霍乱时期的爱情 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 哥伦比亚 马尔克斯 2012年9月21日 这本书的金海涛推荐我读的,其实以前帆子也推荐过,只是当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改编的电影叫《爱在瘟疫蔓延时》,相信也是一部优秀的影片,抽时间一定要看看。
关于这本书其实我只记住了三个人物,男主人公,阿里萨;女主人公费尔米纳;还有医生乌尔比诺。书的开头写了一个摄影师的自杀,我着实没有看懂,到后来才渐渐明白,倒叙、插叙的手法有时会让人不知所措。外国的小说有很多的人物内心的描写,而人物的对白不多,这或许是和中国小说的区别之处。还有最令我不悦的就是翻译问题,读来总是有些不畅。
小说写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爱的故事。他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马尔克斯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甚至,“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摘自豆瓣。
这本书说实话,我没读出多少爱情,虽然我在和别人推荐的时候也说,这本书写尽了人间几乎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我没有读的很明白,或许是我还太年轻对爱情的理解还不够。只记得度过最令我共鸣的是最后阿里萨和费尔米纳在船上的那段,我当时被这种几十年的爱情感动了,那一刻我想起了季阳。
软弱者永远进不了爱情的王国。女人们只肯委身于那些敢作敢为的男子汉。因为这样的男子汉才能使她们所渴望的安全感,使她们能正视生活。女人只有在爱情的王国才能表现出她们的勇敢和有力,才能为所欲为。
篇二:英国《卫报》一百本书
篇三:缘分
缘分不止天定
12级人文与法学学院历史学 徐婷 201230870123 一副黑手套,一段命中注定了的缘分,《情有独钟》这部电影让我相信爱情需要缘分,但缘分不止由命运决定。
命中注定的缘分应该是怎样的呢?是彼此接触以后的日久生情,是一厢情愿之后的终成眷属,还是第一次见面的一见钟情?我不知道答案。爱情,好神奇的东西,许多人骂它,说它麻烦、无情、令人痛苦,是个包袱,可是就连这些痛恨着它的人仍然期待碰见它,拥有它。它好像是天边多情的晚霞,美丽的光辉只能见着,不能触摸,又好像是伫立在远处的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但是,我们也不必悲观,因为谁都有机会成为下一个幸运中奖的人。
素昧平生的莎拉和庒纳顿因为在商场里同时相中了一副黑手套而结缘,接着相识、相知、相惜、相爱,似乎命中注定这两个陌生人要走到一起。
世上有太多的一面之缘值得被留恋,大部分人选择将这份美丽的邂逅珍藏,紧锁在记忆的心房,等到闲下来的时候再拿出来细细回味。也许他们不相信缘分,或者懒得去追问这是否是缘分,只是将这份偶然的邂逅仅当作是偶然,认为没有成为必然的可能,所以大部分人没有拥有缘分。而世上也有着另一种人,他们不放过任何可能,他们是疯狂的感觉主义者,感觉是他们最崇高的信仰,碰到一段浪漫的邂逅,他们会追随着这份美好到天涯海角,偶然变成了必然,缘分驻留了。莎拉和庒纳顿偶然相识,他们彼此心存好感,迫于责任或者说是对彼
此各自现有的男女朋友的愧疚之情,他们不能立刻在一起,但是谁都不愿让这份好感就此结束,莎拉提议让命运来帮他们做选择。莎拉将庒纳顿的名字和电话号码写在钞票上并将钞票消费掉,把自己的名字同电话号码写在《爱在瘟疫蔓延时》这本书上,告诉庒纳顿当这本书出现在他的手上时,他就可以去找她。
多么滑稽又美妙的约定!这份感情能否再继续决定权或许在命运,这份感情或许永远也不会再继续,又或者在某一天会发生奇迹。两人怀着憧憬,希望可以再次相遇,他们在重归彼此的正常生活后心怀期待,不停地温习着那个美妙夜晚的甜蜜。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心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背叛着自己的爱人,渐渐地,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伴侣感到失望和灰心,仿佛自己和爱人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生活变得毫无激情可言,于是追寻彼此内心的那份渴望愈加地强烈。他们从没有停止对彼此地找寻,哪怕是海底捞针,但只要有一点点的线索,他们都不会放弃。两个人的这份坚持感动了缪斯女神,她忍不住要为这两个有缘人演奏浪漫的婚礼进行曲,为这两个情有独钟的人证婚。莎拉和庒纳顿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见到了对方,并最终走向婚姻的神圣殿堂,成就了一段令人羡慕的美丽爱情。
你相信缘分天注定吗?冥冥之中真的有属于每个人的命运吗?我信了,但我更相信人能胜命!就像大部分人一样,莎拉和庒纳顿也碰到了一面浅缘,这份偶然也许可以继续,也许到此为止,但不管怎样,遇见本身就是一种缘分,只是程度有所不同,一面之缘应算作浅缘。缘分能否继续,剩下的要靠两个人的共同努力。心中怀有这份美
好的情感这是目标,但光有目标没有行动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这一梦想还需要不懈地追寻。带着信念出发,途中遇到一丝希望都继续坚持下去,每次努力一小步,你就在向幸福靠近一小步,没有移不走的不周山,没有填不满的浩沧海,努力才有可能成功。许多人只见到缘分但却未能拥有,不是命运不帮忙,而是自己没有争取。凭空坐等,只会消散了缘分,挥霍了青春。
幸福,需要主动勇敢地去追求。
篇四: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书
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书
英国《卫报》于今年3月1日评选出他们认为的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书,浏览了一遍之后却也很有些感慨。
一是惭愧,这些书我读过的数来数去不到40本,阅读面很窄啊。
二是书目基本上都是小说,看来小说虽是虚构,却也切切实实在影响着人,引领着人,塑造着人。
三是入选的都是西方作品,东方作品一个也无。
由此可见西方人对于东方文化认识和接受的程度并不高,更谈不上深入灵魂了。
但可笑的是居然有许多中国人信仰基督教,不知道诞生了2000余年的耶稣能不能听懂流传了5000年的汉语,抑或只是表明我们的文化包容性及接受力都要比西方人强很多? 不过,要让我们列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书,你会列出那些呢?
小说恐怕不会占到如此优势吧?
文学的形式与民族的文化和传统有很大关联啊。那些传统的、久远的,但一直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的祖先的印迹,就在这文化的延续中提醒我们,根在哪里。
不过,美的东西总是相通的,西方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对于我们来讲,读一读应该也有好的启发作用。且把书目列之于下,提醒自己,有时间不妨一读。
1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
2
3
4
5 《指环王》 J·R·R·托尔金 《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 《哈利·波特》系列 J.K.罗琳 《杀死一只知更鸟》 哈柏·李
6 《圣经》
7 《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
8 《一九八四》 乔治·奥威尔
9 《黑暗元素三部曲》 菲力普·普曼
10 《远大前程》 查尔斯·狄更斯
11 《小妇人》露易莎·奥尔珂德
12 《德伯家的苔丝》 托马斯·哈代
13 《第22条军规》 约瑟夫·海勒
14 《莎士比亚全集》 威廉姆·莎士比亚
15 《蝴蝶梦》 达夫妮·杜穆里埃
16 《哈比人历险记》 J.R.R.托尔金
17 《鸟歌》 赛巴斯蒂安·福克斯
18 《麦田里的守望者》 J.D.赛林杰
19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奥德丽·尼芬格
20 《米德镇的春天》 乔治·艾略特
21 《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22 《了不起的盖茨比》 F·斯科特·菲兹杰拉德
23 《荒凉山庄》 查尔斯·狄更斯
24
25
26
27 《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 《银河系漫游指南》 道格拉斯·亚当斯 《故园风雪后》 伊夫(blog)林·沃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
28 《愤怒的葡萄》 约翰·斯坦贝克
29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刘易斯·卡罗尔
30 《柳林风声》 肯尼斯·格雷厄姆
31 《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
32 《大卫·科波菲尔》 查尔斯·狄更斯
33 《纳尼亚传奇》 C.S.路易斯
34 《爱玛》 简·奥斯汀
35 《劝导》 简·奥斯汀
36 《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橱》 C.S.路易斯 37 《追风筝的孩子》 卡勒德·胡赛尼
38 《科雷利上尉的曼陀林》 路易·德·伯尼埃尔
39 《艺伎回忆录》 阿瑟·高顿
40 《小熊维尼》A.A.麦尼
41《动物庄园: 乔治·奥威尔的著名政治寓言》 乔治·奥威尔 42 《达·芬奇密码》 丹·布朗
43 44 45 46 《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 《为欧文·米尼祈祷》 约翰·欧文 《白衣女人》 威尔基·科林斯 《清秀佳人》 L.M. 蒙哥马利
47 《远离尘嚣》 托马斯·哈代
48 《女仆的故事》 玛格莉特·爱特伍德
49 《蝇王》 威廉·戈尔丁
50 《赎罪》 伊恩·麦克尤恩
51《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扬·马特尔
52 《沙丘》 弗兰克·赫伯特
53 《令人难以宽慰的农庄》 斯黛拉·吉本思 54 《理智与情感》 简·奥斯汀
55 《如意郎君》 维克拉姆·赛思
56 《风之影》 卡洛斯鲁·依斯·萨丰
57 《双城记》 查尔斯·狄更斯
58 《美丽新世界》 奥尔德斯·伦纳德·赫胥黎 59 《深夜小狗秘密习题》 马克·海登
60《爱在瘟疫蔓延时》 加西亚·马尔克斯
61 《人鼠之间》 约翰·斯坦贝克
62 《洛丽塔》 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63 《校园秘史》 唐娜·塔特
64 《可爱的骨头》 爱丽丝·茜波德
65 《基督山伯爵》 大仲马
66 《在路上》 杰克·克鲁亚克
67 《无名的裘德》 托马斯·哈代 68 《BJ单身日记》 海伦(blog)·菲尔丁 69 《午夜的孩子们》 萨曼·拉什迪 70 《白鲸》 赫尔曼·梅尔维尔
71 《雾都孤儿》 查尔斯·狄更斯 72 《吸血鬼》 布拉姆·斯托克
73 《神秘园》 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 74 《岛国笔记》 比尔·布莱森
75 《尤利西斯》 詹姆斯(blog)·乔伊斯 76 《瓶中美人》 西尔维亚·普拉斯 77 《燕子与鹦鹉》 亚瑟·兰塞姆 78 《萌芽(blog)》埃米尔·左拉
79 《名利场》 威廉·梅克匹斯·萨克雷 80 《迷情书踪》 A.S.拜雅特
81 《圣诞颂歌》 查尔斯·狄更斯
82 《云图》 大卫·米切尔
83 《紫色》 艾丽斯·沃克
84 《告别有情天》 石黑一雄
85 《包法利夫人》 居斯塔夫·福楼拜 86 《平衡》 罗辛顿·米斯瑞
87
88
89
90 《夏洛特的网》 E.B.怀特 《你死后遇到的五个人》 米奇·艾尔邦 《福尔摩斯探案集》 亚瑟·柯南·道尔 《神奇的树》 伊妮·布來敦
91 《黑暗的心》 约瑟夫·康拉德
92 《小王子》 安东尼·德·圣艾修伯里 93 《捕蜂器》 伊恩·班克斯
94 《海底沉船》 理查德·艾德蒙斯 95 《笨伯联盟》 约翰·肯尼迪·图尔 96 《爱丽丝城》 内尔·舒特
97 《三个火枪手》 大仲马
98 《哈姆雷特》 威廉·莎士比亚
99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罗尔德·达尔 100 《悲惨世界》 维克多·雨果
篇五:黄耀明:温柔的“下流”
黄耀明:温柔的“下流”
2011年10月27日09:02南都周刊我要评论(0)
字号:T|
T
黄耀明,香港歌手、达明一派主音,创办人山人海音乐制作公司。作品有《春光乍泄》、《友情岁月》、
《暗涌》、《天问》、《下流》等。
中性
热爱黄耀明的人们说不清他们是更爱他的歌声,还是他的美丽。是的,美丽——在张国荣之后,黄耀明是全香港歌手中唯一担当得起这两个字的男人。
1996年,黄耀明发表了一张叫《五饼二鱼》的专辑,其中有一首歌叫《小王子》,词是他的朋友黄伟文写的,灵感来自圣埃克苏佩里那本着名的同名童话——关于小王子、狐狸和玫瑰花之间学习爱的故事。这本书是他们这个圈子里的人的圣经。
“戴琉璃冠冕/衬毛毛披肩/到浮华世面兜一个圈/巡视半天/以纯情的脸/与霓虹竞艳/喜爱成为焦点/一
“小王子”是黄耀明的形象之一。当然首先因为他是一个靓仔,单看面孔五官,甚至有点“乖乖牌”的意味。他的朋友、香港词人周耀辉告诉记者,以他的靓已经很吃香,何况他还那么“温柔、谦逊、知分寸、懂礼貌”。这样一个人,人们当然愿意宠爱他,照顾他,当他是个孩子。而黄耀明也不负众望般地不长大更不老去。讲话的时候他认真看着你,眼神清亮如初,突然跳出来的笑容则简单如少年。
无法想象这是一个生于六十年代初的人。
然而一旦上了舞台,黄耀明就变成了另一个人。他舞步狂野,形象妖娆,不惮以手铐、紧身制服、猪耳朵乃至电力马达臀等各种形象登场,让保守的大众受到了惊吓。若非要与张国荣比美——后者凄艳,黄耀明则偏华丽。有一次,他与彭羚合唱《漩涡》,一首描写情欲深渊的歌,一袭桃红色西装施施然出场,捏着一枝玫瑰,欲歌又止,眼神魅惑——所谓勾魂夺魄,明艳照人,说的就是这一刻。全场尖叫,连彭羚都被电到手足无措,方知道一个男人美起来,是要让女人也黯然的。
黄耀明不认为他是在有意挑战社会大众的审美习俗,世界太闷,他只是想搞搞新意思。若说挑战也是很久前的事情了——二十五年前,他和刘以达刚组成达明一派,请了张叔平来给他们做造型。张叔平盯着黄耀明精致的脸,建议他留长发,不是脏兮兮的“摇滚头”,而是真正干净轻逸的长发飘飘。1986年发行的第二张专辑《达明一派II》的封面,便出现了黄耀明秀发遮眼、星眸闪烁的形象。那时候的香港人还保守得很,和刘以达走在街上,会听到有妈妈训儿子“喏,就是那两个怪人,别学他们”,侄子则对着电视里的他大叫:“叔叔好妖,叔叔变成女人了!”
要到二十年后,才会有一个高瘦、短发、眉目凌厉并从不为男性拗出大波造型的女孩在内地出现,并激起人们对中性美的激烈探讨。黄耀明却早在1980年代初便完成了对这种审美的认同和引领。早在少年时,他便喜爱电子乐胜过摇滚,前者清冷,后者喧嚣,他偏爱冷的那一款,“令人想到天堂之上的地方”。后来电子乐里一个叫“新浪漫”(New Romantic)的乐派兴起,氛围迷幻,更特别的是讲究造型,“男女都好看,化很浓的妆,穿着各种华丽的奇装异服走出来,一扫摇滚乐队一头乱发一身皮衣的boring形象。”黄耀明钟爱的德国乐队Kraftwerk里的男人们,艳红衬衫、黑色领结,好像集体从上世纪50年代的英国办公室穿越而来,另一名英国歌手Boy George则留长发,画着浓重的黑眼线,看上去分明就是一个叛逆少女,却偏要强调自己是“乔治男孩”。中性的时代来了!这个世界开始允许男孩像女孩、女孩像男孩,男孩不一定要阳刚,女孩也不一定要妩媚。“你可以不男不女,也可
以又男又女,我觉得这有趣极了。”黄耀明说。他从不否认日后组达明一派,从造型到音乐,“新浪漫”都是最重要的灵感来源。
黄耀明在台北上流社(交舞)会现场
达与明
几年前,汤唯接拍岸西的电影《月满轩尼诗》,片中她饰演的从内地来香港的女孩纠结于两段感情,每日步履匆匆于湾仔街头。汤唯摸不准女孩到底是什么性格,便写电邮给导演岸西:这个女孩喜欢听谁的歌?
岸西答:黄耀明。汤唯心领神会。
喜欢黄耀明的到底是怎样一群人?一个人潮中插着耳机听《春光乍泄》(黄耀明演唱)的人和听《下一站天后》(twins演唱)的人有什么不同?前者,大概会多一些思忖,更喜欢停下来对生命想一想。
这样的人注定不会是多数,黄耀明的歌也一向被贴上小众的标签。然而时光倒流廿年,当年的达明一派却是毋庸置疑的当红乐队、深受大众欢迎。1985年,刘以达在报纸上发了条广告,说自己喜欢英伦电子,想组乐队,要招个主音。黄耀明前去试唱了两首歌,从此有了达明一派。
两张同名EP初试啼声,之后1986年便有了《石头记》的石破天惊。专辑以“离”“弃”开头结尾,概念完整,氛围凄迷。同名曲《石头记》由香港文化名人迈克执笔填词,意象脱自《红楼梦》,古意盎然。1980年代的香港乐坛是乐队的天下,除达明一派外,Beyond、草蜢、温拿均大行其道,且均对社会问题有不同程度的切入。但达明依然独树一帜。“我们喜欢精致的细腻的东西,对社会有自己的意见也可以不用喊叫着提。”黄耀明说。
相比刘以达对音乐部分的专注,黄耀明很在意歌词。《石头记》专辑中他便提出要词人陈少琪写一首“社会不容许的爱”,这便有了暗指同性爱情的《禁色》。一年后的《爱在瘟疫蔓延时》是周耀辉在黄耀明的提议下所作,后者明确表示,他想要一首歌探讨有关艾滋病的话题,在八十年代末,这是比同性恋更为禁忌的话题。
“我最后写的是,人们对艾滋病的回避的恐怖,大过了疾病本身的恐怖。”这个方向让周耀辉和黄耀明感觉一拍即合。到了下一张专辑《意难平》中,周耀辉更是写下了更深一层探讨性别与情欲话题的《忘记他是她》。如果说最早的《禁色》里的爱人还站在受害人的角度,《忘记他是她》则彻底抛开了性别的束缚——爱情里的双方,是他是她,与性别无关。“写到这里真是豁然开朗了。”
这之后他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后来林夕、黄伟文逐渐加入了黄耀明的制作团队,但后者始终坚称周耀辉是最懂他的那个人。“我们的价值观非常接近,无论关于对世界的看法,关于性别政治,还是关于一出戏、一首歌。”两人相熟之后说起来才得知,很多年前他们都迷恋在新蒲岗的丽宫戏院,看下午场便宜的二轮电影:希区柯克、法斯宾德、让·科克托。当年黑暗中各自孤单落座的少年不知道,有一天他们会再相逢。
1991年达明一派解散,散伙原因至今仍为歌迷猜测。“其实很简单,最后一张专辑《神经》之后我们都觉得不再有太多火花,能超越当下。”黄耀明说。达明一派的存在仅仅6年时间,但影响深远。乐评人颜峻犀利地看出了达明一派中黄耀明是精神,刘以达是肉体:中性化的性感,电子音乐的冷、艳、美,文学和戏剧的高度融合,这个结合,“是时空来回转过来很多次以后才发生的,所以真的不是谁都可以这么酷。”
之后的二十年,黄耀明和刘以达时有合作,但始终未真正复合。回忆刘以达,黄耀明选择了赞美他的喜剧天赋:“我很喜欢看他演的电影,生活中他是蛮严肃的一个人,但到了银幕上就好笑得不得了。”
下流
很难客观地评价黄耀明单飞之后的音乐成绩——对于1980年代长大的人而言,达明一派的经典毫无疑问无法超越。黄耀明单飞后的音乐则更绮丽撩人、更个人化,却也愈来愈被贴上小众的标签。黄耀明自视是个温柔的人,不会激烈的反抗什么,但温柔下面是不为所动。1996年,他成立了独立音乐厂牌人山人海,聚集了一群特立独行的音乐人——蔡德才、于逸尧、郭启华,包括后来的AT17等。整个音乐工业的大环境是越来越差,唱片是越来越难卖,独立厂牌人山人海居然能保持矗立在寸土寸金的中环,像一面不倒的旗帜。
“在香港做音乐不容易,需要用一点幽默感来打发。”
五年前,黄耀明开始频繁地往来于内地和香港之间。有时是演出,有时是认识了新朋友。他为艾未未的纪录片做过配乐,和左小诅咒惺惺相惜,他听万晓利,最喜欢写《中国孩子》的周云蓬——这首沉郁悲怆的歌与他的风格如此迥异,却毫不阻挡他希望与周云蓬合作的决心。但让香港和内地变得零距离的是微博——内地的急速发展让黄耀明吃惊:一面是奔流不息,一面是光怪陆离。
两三年前他开始着手做新专辑。前一张《King Of The Road》,是难得民谣风的尝试,青春的念想和中年危机的焦灼包含其中。新专辑则将回归电子——没有什么比这种他最醉心的形式更适合描述当下激情变迁、飞快运转着的急速都市化的中国。有一首歌叫《红眼症》,十年前他写给丁菲飞,如今他拿回来唱却觉得无比精准:“十年前,内地人民眼红香港,现在是香港人民眼红内地。竞争和红眼症从未停歇。”
但直到《下流》这首歌写出来,才算给整个新专辑定了调。最初他告诉周耀辉,想要一首讲上流社会的歌,最终周耀辉交出的却是《下流》。这首词让黄耀明惊喜不已。“他们往上奋斗/我们往下漂流/靠着刹那的码头/答应我不靠大时代的户口/他们住在高楼/我们躺在洪流/不为日子皱眉头/答应只为吻你而低头”。
周耀辉告诉记者:“《下流》表面讲下流社会,是底层的意思。它实际上说的是一种价值观:这个社会,是不是一定要往上奋斗、成为上流?有没有允许我们往顺流而下、自在为人的自由?”
周耀辉还记得他和黄耀明第一次一起去内地。那是1985年,他们和一群人一同去黄山。在寒冷的山顶,黄耀明拿出还没有发行的达明一派最初的小样给大家听。在那时的香港,没有人做过这样的音乐。两年后他毛遂自荐给黄耀明写歌,从《爱在瘟疫蔓延时》到今天的《下流》,调子似乎从未高阔昂扬,那不是他们对待世界的态度。
什么是黄耀明的态度?今年光棍节(11月11日),继台北演出后,黄耀明在内地的巡回演唱会将从广州星海音乐厅开唱,继而 上海 、北京。演唱会的名字意味深长:“上流社(交舞)会”,而他要在其中唱的包括新歌《下流》。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