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悦读:假如你有一颗向上的心作文
精选作文:每日悦读:假如你有一颗向上的心作文
假如你有一颗向上的心
黄小平
【一】
怎么改呢?梅兰芳喜欢鸽子,一次,他放飞鸽子,当他仰头向上看着飞升的鸽子,突发奇想,如果经常向上看,是不是会改掉眼睑下垂的毛病呢?于是,他坚持每天放飞鸽子,坚持每天向上看着蓝天,看着蓝天上飞翔的鸽子。一年后,他彻底改掉了眼睑下垂的毛病,人们看他演的京戏,都夸他那双向上挑的眼睛,神彩飞扬。17岁,梅兰芳就从京剧界脱颖而出,成为响当当的名角,19岁,梅兰芳就成为了京剧界无人可撼的大师,名扬四海。
有人说,梅兰芳向上看飞升的鸽子,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成为了一代京剧艺术大师,但在我看来,是他那颗向上的心,改变了他的艺术人生,使他的京剧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个梅兰芳少年时的故事,父亲曾常常跟我讲起,渐渐地,我开始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你有一颗向上的心,你也能像梅兰芳一样,抵达人生的高地。
二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爬到高高的树上,就可以用手触摸到天空中美丽的月亮。
用手去触摸月亮,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怀着神往,我开始学习爬树,期望哪一天爬到那高高的树上,去触摸那美丽的月亮。
学习爬树,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常常是摔得鼻青脸肿的,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不但学会了爬树,而且成了十里八村最善爬树的孩子。于是,只要听到有人说哪里有高大的树,便去爬,爬到树顶,伸手去探月亮,可每次都以失望而告终。
稍长大些,才知道,哪怕是爬上世界上最高的树,也用手触摸不到天空中的月亮。但这个似乎荒唐的想法和举动,不仅让我学到了爬树的本领,而且还让我拥有了强健的身体和敏捷的身手,更重要的,是让我拥有了一颗向上的心。
原来,生命中每一次向上的探索,都不会白费功夫。
三
那时,我正处在人生的黑暗时期。一次,父亲点亮一支火把,对我说:“孩子,让我们来看看黑暗中燃烧的火把吧。”
父亲高举起火把,问:“看,火焰有什么特点呢?”“它在向上燃烧。”我说。
接着,父亲把火把向下,又问:“现在火焰有什么特点呢?”“它仍是向上燃烧。”我说。父亲问:“这火焰像什么呢?”“像一颗心。”我说。
“是的,火焰就是火把的一颗心,一颗永远向上的心。“父亲说,”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是身在高峰,还是身陷低谷,火焰总是向上燃烧,向上升起生命的光芒。孩子,爹也希望你能拥有一颗火把的心。”
感谢父亲,感谢父亲的教诲,他让我在以后漫漫的人生长路上,拥有了一颗火把的心,一颗永远向上的心。
【四】
很多甘甜的果实,其果核却是苦的。
一粒苦涩的核,为什么能拥有甜美的果肉呢?
直到我读到一位诗人的诗句,才有所启悟。诗人说:每一颗珍珠,都有一粒痛苦的内核。
诗人的话,让我想起了小时候。那时,见圆圆的珍珠,像是一粒粒种子,于是,便把珍珠作为种子种进地里,并不断地给它浇水、施肥,祈望它长出一棵珍珠树,结出满满一树珍珠果。而母亲告诉我,珍珠不是地里种出来的,不是浇水浇出来的,不是施肥施出来的,不是关爱呵护出来的,而是蚌经受千般痛苦,用生命的心血把一粒粒制造苦难的沙子变成了一颗颗闪光的珍珠。
对珍珠来说,那粒痛苦的内核,就是给它灾难、给它不幸、给它泪水的沙子。但你再看看珍珠的表面,像不像一张灿烂的笑脸?
哦,我明白了,当你用欢笑包容泪水,用快乐包容痛苦,用喜悦包容忧伤,你就能成为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成为一枚甘甜美丽的果实。
篇一:高考语文每日悦读:为你守候
每日悦读:为你守候
文章类别:高考作文
为你守候
谷煜
夏末,好友送我一把花的种子,黄豆粒大小,乳白色的壳,有着斑驳的纹,硬硬的。她告诉我,天一冷,就把它放在花盆里,等过年的时候,正好开花,可好看哩!
是吗?这么硬的壳,还得等这么长时间?我惊讶。
她笑了,怕什么,好花不怕等。
也是啊,欣然把这几个小家伙接过来,放在了抽屉里。
不几日,忽然记起,忘了问好友,它叫什么名字呢?
初冬,将花盆里的土翻好,浇透。将花籽拿出来,放进去,连同一颗期待的心。
那么硬的家伙,北方的小城又会是越来越冷,能行吗?
朋友琴,是从小在一起的玩伴。长大后,离开家乡,去北京打拼。常常在某个夜深时候,从听筒里传来她疲惫的声音,每日的早起赶车,没有节制的加班,没有一顿热乎乎的饭菜……听来一心的凄凉。我弱弱地说,不行,就回来,我在呢,咱一起在小城上班也挺好的。她笑,长叹一声,不了。我知道,
琴喜欢喝茶,各种茶。于是,常常在茶几上泡一壶,看茶叶舒展,袅袅轻雾中,细嗅淡淡茶香。而我,本不是喜欢喝茶的人,喝了,胃口常常莫名地疼。可是,仍喜欢这样泡上一壶,似乎是守候着时光,无声无息。在这样的柔和里,有很多的野草闲花,可以盛开;有很多的记忆,可以鲜活。一切都不华丽,却可以饱满,似乎是在哪个角落,有酝酿已久的梦,跃跃欲试,怦然绽放。
深冬,天冷了。我仍泡了一壶茶,看我的花,那个硬硬的小家伙如何了?电话响了,是琴。我回来了,超额完成计划,可以提前休假了!
她的声音,在茶香里翻转。
好,我去接你。
车站,马路边,有卖煮玉米的大姐,穿一件细格子外罩,胖胖的,却不显臃肿,干净利落,红彤彤的脸,笑眯眯的。
时间还早,我站在旁边,等琴,无聊了看她招呼人来人往。慢慢地,却发现她的心思似乎不全在自己的玉米上,时不时,总看旁边的一辆轿车。虽然,有顾客来买玉米,她也麻利,开锅,夹玉米,装袋,收钱,有条不紊。而她的视线却从不离开轿车。
看来,这车,是大姐的辛苦钱换来的,不然,怎么会如此上心呢?
我笑了,多可爱真实的大姐呀!
哎呀,你可回来了,你怎么这么马虎呢?下了车光顾着打电话了,连车窗也不关就走人了,丢了东西咋办?大姐脆生生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许多。
我赶紧看去,这时,一个高个中年男子正拿钥匙开车门。
哎呀,还真是的,谢谢你哦,大姐……那男子一脸的感激。
不用了,我得赶紧挪地方,这地方太靠边,不能待长了……说着,大姐推着她的玉米三轮车向后倒去。
原来如此。
看那大姐,心里跟着一热,她的“忐忑不安”,是在最平静地守候着最自然的本真哩,善良。这不声不响的守候啊,默默地散发着人间清香的暖,多像这冬日暖暖的烤红薯的香。
想起小时候和妈妈去地里,成熟的谷子弯着腰,红红的高粱也总是低着头。我问妈妈:它们干吗总低下头啊?妈妈笑了,说:它们等你来啊!
干吗等我啊?我眨巴眨巴眼睛不明白。
咱种下它们,给它们除草,打药,它们长大了,长得那么好,所以啊,就低头感激咱们一直为它守候着呢!
我点点头,似乎明白了,所有的守候都是美好和美好相连吧,一头连着付出,一头连着收获。
阳光里,琴匆匆而来,看到我手中的玉米,一阵狂喜,高呼:我的最爱。
和琴拥抱着,我感到她怦怦的心跳,像我守候多日的莲花,紧紧闭合的花瓣,刹那开放,这一个刹那,不惊天,不动地,不矫揉,不造作,却是这样的绵绵长长。
看琴心满意足地喝着茶,我亦是如饮清茶,禅意芬芳,分外惬意。扭头看我小小的花盆,呀,那硬硬的小家伙,真地吐出了两个嫩瓣瓣,纤细,羞涩,如邻家的少女。
忙拉了琴来看,琴笑嘻嘻说:等着吧,会开花的。
我笑,一下子仿佛有了放不下的心思,如春潮,涌动。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这小伙在圆润润的花瓣中,真的唰唰开了,红瓣黄蕊,不枝不蔓,清新雅丽,多日的守候,到底是为苍茫的岁月,增添了许多的亮丽。
不说话,其实心里扑通通地美。
哦,对了,好友后来告诉我,这开得艳丽丽的花,叫旱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荷花。
在为她这样的守候之后,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依然如此。因为,任时间流转,前路莫测,抬头问路,低头耕耘,总会有些欢喜贞洁的盛果,为你守候。
篇二:每日悦读37
每日悦读(37)
对屠呦呦的关注还能持续多久
毛建国
幸福总是来得这么突然。没有预告,没有通知,北京时间5日晚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诺奖的消息。6日上午,一直不愿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但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对于获奖,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这两天的版面,几乎都被屠呦呦占领了。特别是6日,也就是公布屠呦呦获奖次日,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都把头版头条留给了屠呦呦。这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一个科学家的礼敬,还传递了一种期许,那就是让科学家更有尊严,让科学更加造福人类。
再多的版面留给屠呦呦都不为过。在这几天,似乎也没有几个人不知道屠呦呦和她的青蒿素。只是我们依然担心,对屠呦呦的关注能持续多久。会有一个月吗?会有三个月吗?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有着活生生的现实镜鉴在前。
这两年诺贝尔奖还是很给中国人面子的,又或者是我们的积累到了,已经水到渠成。在此之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曾像屠呦呦一样,持续占领了几天舆论场的头条。在最热闹的时候,即有声音提醒:对莫言的集中关注并不代表是持续关注,莫言的胜利也不代表是文学的胜利。现在看来,一语成谶,很想问一声,短暂轰动后,有多少人认真读了莫言的作品?甚至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欢上了文学?我们分明看到,今天的文学依然“秋风秋雨愁煞人”。
繁华过后是落寞。对于舆论的集中关注,莫言不会在乎,屠呦呦也不会在乎。如果他们过分在乎身外之物,就不会站得那么高、走得那么远。但我们在乎,因为对屠呦呦关注的持久度,反映和影响着科学的未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屠呦呦的获奖,并不能证明破解了“钱学森之问”吧?在对屠呦呦关注中,就隐藏了破解答案。
很多人纠缠于屠呦呦的“三无”——无博士学历,无院士头衔,无留洋经历。有人讲,这不是问题,“没有必要因此给一位科学家本人贴上或许她并不情愿的标签”。其实大众关心的不是一个屠呦呦,而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所有科研人员,能否赢得社会的足够尊重,有没有一个自由公平的学术环境,有没有灵活多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一句“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曾经刺痛了无数心灵,我们真的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了吗?看看科学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想想科学家所在的学术环境,念兹在兹,无法欣慰。
提起艰苦岁月和付出的牺牲,屠呦呦一直没有抱怨,反倒是充满怀恋。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就这么悄然绽放。从事科学是十分辛苦的,要有信仰有毅力,但也永远不要忽视环境的影响。身在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之中,科学家们浑身充满力量;相反,一个不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难免对科学家们产生影响。而且,科学研究充满着魅力也充满着偶然,有的科学家终其一生,只是证明了“此路不通”,而有些科学家则是幸运地站到了苹果树下。这就更需要一个多元化的支持和评价机制,让每一个科学家在温暖中前行。
很想问一声,对屠呦呦的关注还能持续多久?今天我们向屠呦呦先生祝贺,向屠呦呦先生致敬,更应该构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让千千万万个屠呦呦在成长。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也就能告慰钱学森先生。至于收获更多诺贝尔奖,根本就不是问题。
篇三:高考语文每日悦读:家语
每日悦读:家语
文章类别:高考作文
家语
吕游
一
家是让你诞生、成长、成熟,又让你生病、变老、消失,并让另一个新生命诞生的地方。
家是天天种植爱与亲情,同时又收获快乐、温馨与幸福的地方,家是让你摘掉面具、脱去伪装,还一个最真实、最赤裸、最天真的你的地方。
家是最让你思念、眷恋、揪心、期盼、朝思暮想、牵肠挂肚,对你一生影响最深远、让你记忆最深刻、吸引力最强烈的地方。
家是一个让你想走就走、想回就回、回了再走、走了想回,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笑了再哭、哭了再笑的地方。
家是让高官变成平民、让明星成为凡人、让伟人变得普通、让母爱变得伟大的地方……
拥有一个家,似拥有一个世界;失去一个家,似失去一个世界。
二
我在新区有一新房、老区有一旧房,相隔几十里路。因孩子在老区上学,妻子在老区上班,新区那套房就空着,下班后我急忙往老区赶。后来,孩子转学到新区,老区那套房就空着,妻子下班后就急忙往新区赶……
我忽然发现,家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一家人团聚的地方。亲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小时,父母在哪儿,哪儿就是家;结婚后,妻子或丈夫在哪儿,哪儿就是家;后来,有孩子的地方就是家;爹娘生病住院了,病房就是家;孩子成家了,有孙子的地方就是家;老了,有老伴、有亲情的地方就是家;死了,故土就是家,墓地就是“家”。
出门在外,家乡就是家;身处异国,祖国就是家;飞上太空,地球就是家;若飞入河外星系,太阳系就是家,银河系就是家……
三
早上想离家,晚上想回家。少年想逃家,青年想成家,中年想别家,老年想归家。小时最离不开的是家,长大最想飞出的是家,老了最想依偎的是家。
小时候,觉得家很大;长大后,觉得家很小。在家里,觉得外面是一道风景;到了外面,觉得家是一道风景。
不出家门,难长大;久在家外,会孤独。能离家,说明年轻;有家回,才是幸福。其实,人的一生,不都在不停地离家、回家中吗?一次次离家、回家,人悄悄变老了,家渐渐变重了……
四
母亲生病住院好几年,曾多次想再回一趟家,哪怕再看一眼家也好,但因病重最终也未能实现这一愿望。
小时候,爷爷去世了,我常问父亲:“爷爷怎么老长时间不回家啊?”父亲总是搪塞我:“你爷爷出远门了……”可直到我长大了也没见到爷爷回家……
我也渐渐明白了:能回家的人是最幸福的,有家难回甚至到死也回不了家的人是最不幸的。
五
蜗牛最知家的可贵,无论走到哪儿,都时时背着自己的“家”——蜗牛把家背在身上。
人也最知家的可贵,无论走到哪儿无论走多远,最牵挂最丢不下的也是家——人把家装在心里。
六
两人同时被困在300米深的井下。十几天后,当人们救出他俩时,那个强壮的单身青年倒下了,而那个瘦弱的小伙儿却还有一口气。人们对此不理解,事后他说:“俺媳妇这几天就要生了,俺总得见见俺的孩子啊……”
家,是生命的源泉。当你绝望时,一滴家的水,对你就是大海汪洋。
当你在天堂时,家不起眼;当你在地狱时,家就是天堂。
七
2001年,90岁的季羡林回山东临清官庄老家,尽管那个家已无一亲人了,他仍觉得那就是他的家,因为娘的坟在那里。
他幼年丧母,平时常去母亲坟地。他说:“我从小就没有家,是个孤儿,妈的坟是我最想去的地方。只有在这里,才能和妈说上几句知心话,才有家的感觉。”
娘走了,可他总觉得娘是回家了,不过不是回人间的家,而是回天上的家。娘在天上的家里等他,他与娘早晚会再相见的。
原来,有娘的地方就是家,不管这个家在外面还是里面,在地上、地下还是天上。
八
癌症晚期,医生说他生命仅剩一个月了,他决定放弃治疗,返回老家。他说,人临终总得躺在家的怀抱里。
一个工伤致残的农民工因老板不给工钱不给治伤,靠爬行回到了遥远的家,他的动力只有一个:“我要回家……”
一位游子突然客死他乡,弥留之际什么也未来得及交代,只留下一句话:“把我送回家吧!”
年快到了,可老板还不发工钱。几个打工妹因没钱回家抱头痛哭:“俺想俺娘,俺要回家!”
过年的时候,是最想家的时候。无家可归,想家而不能回家、有家却找不到家、到家却进不了家、家家团圆而自家残缺的时候,是最痛苦的时候。
而更为痛苦的是,当你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回到家,却忽然发现那个家已经不存在了……
九
1920年,他离开了家。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临行前,娘一夜没睡,给他烙了够吃半个月的大饼,又在他裤腰里缝了家里仅有的十几块银元。可他再回家时已是50年后,家不认得他了,他也不认得家,而娘已成了一个坟头。
多年后,当记者采访他时,他只说了一句话:“如果有来生,我宁愿守着这个穷家,因为有儿子在,娘后来也不至于饿死;因为你可以给我一个世界,但谁也给不了我一个亲娘和一个家。”
十
人自以为走得很远很远,其实行千里万里,怎么也走不出的是家的门槛;飞千山万水,怎么也飞不出的是家的院墙,天空原来是家的天蓝色的巨大屋顶啊!
人不论走到哪儿,总要回到一个地方,那就是家。叶落归根,根就是家;回归故里,故里就是家。身离家越远,心离家越近,因为地球是圆的,家才是圆心。
人不过是一只小小的风筝,线永远牵在“家”的手里,只需轻轻一拽,哪怕你远在千里之外也能听到家的呼唤。
我一人在外时,常常夜半梦中惊醒,难道是家在喊我吗?
篇四:逼你成功每日悦读2015.1.8
逼你成功每日悦读2015.1.8
中国沦陷在父教缺失的时代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孩子就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妈妈和孩子来说爸爸缺席了,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
针对北京3~6岁幼儿的父亲的调查发现: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对天津市1054人的调查显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
2008年,中日韩美四国的研究者发现:即使是正常家庭的父亲也已经远离了孩子。中国高中生将父亲选作
当丈夫主动或被动的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但现在婚姻的不稳定使母亲对于婚姻的依赖、对于丈夫的依赖减弱了,此消彼长,于是母亲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丈夫继续被往外推。母亲认为安全感要从孩子身上获得,毕竟这是血缘关系,是牢靠的、最安全的。所以妻子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而放在孩子身上。
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裹挟,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
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父亲的世界。夫妻情感、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的问题也开始接撞而来。
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夫妻矛盾问题。
一个在家庭中被疏离的丈夫,是一个没法回家的男人。一个没办法回家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很寂寞孤独的女人。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情感的问题。
可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
成为妈妈“替代丈夫”的孩子会过早的承担起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心里未被
2
成长的部分被严密的包裹,以其他各种身心疾病来表现;或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但当孩子开始失控,“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又会使得家庭系统重新达到一种病态的平衡。因为教育孩子的矛盾会升级成家庭的主要矛盾,从而掩饰了很多问题,让婚姻能够维持。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有活力、有弹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这种现象隐藏的是家庭问题:当问题出现后,夫妻之间没办法良性地交流和发展。
男人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这些掩盖会填满夫妻之间的嫌隙。看上去,男人变成工作狂,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更喜欢用孩子说事儿,因为用孩子说事儿,更冠冕堂皇——孩子是更脆弱的,你忽视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视孩子。但其实,每个人最不能忍受的是自己被别人忽视、蔑视。
最大的危机是夫妻作为父母分工合作系统的破裂
从女性视角很容易简单认为:男人连基本的责任心都没有,直接把男人贬为动物层面。因为男人没有责任,父亲的角色缺失,所以孩子得不到照顾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很多母亲抱怨:你们这些男人知道不知道我有多么辛苦?男人也会说:我养家也很辛苦!双方都抱怨对方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都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于是就更不愿意去理解对方,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3
让大家更平和地看问题,不是简单的否定和批判,批判只能带来反击,即使对方真的错了,但是也会出于面子去反抗。
所以,我们不如理智的思考一下:一个男人为什么没办法执行父亲的角色?难道单纯地是由于男人工作太忙造成的吗?当然不是。
1、应试教育的问题或者工业城市化问题
农业文明中,孩子有很多的生存技能需要从父亲那里传承,比如说木匠是祖辈传下来的,必须要服从父式教育和管理,这是农业社会的特点。但是到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孩子不再需要去父亲那儿学习,到处都可以获得知识,父亲的作用被削弱了。
另外,应试教育导致在孩子早期、未成年前,父亲和孩子的交流无从下手,孩子整天就是学习,母亲照顾孩子的起居。还有,就是中国的家庭关系,西方国家夫妻关系是
子亡子不得不亡,父亲会不自觉的提醒自己“要保持威严”,“不能离孩子太近”,这是一条迈不过去的沟壑。
3、男人害怕担当父亲
从心理学角度讲,男人长大必须要期待一个重要契机,就是要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而这种摆脱的阶段对于他是痛苦、焦虑的。所以男人在潜意识里对于孩子的诞生和到来总是“悲喜交加”,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虑和分离的痛苦会呈现出来,他会有些害怕,担心妻子有了孩子后,他又要面临分离。
对于男人影响更大的是情感,因为妻子的情感势必要转移到孩子身上去,所以丈夫会有被忽视感,这种被忽视感与他童年和母亲分离的痛苦会产生联系,等于放大了他的恐惧。因为每个人心里面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那些早期受到的创伤和痛苦恐惧,让他经常在成人的角色与孩子的角色之间转换。
男人是矛盾的动物,他既渴望爱,女人给他独一的专属;他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爱,又会受到束缚,没有了自由。他既想得到子嗣继承血脉,但是他又害怕孩子出生,他的爱会失去。
系统地看问题,为中国式家庭寻找出路
中国这几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处理情感问题,这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危机。男人把生活的焦虑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虑投射到孩子上,都是无法处理自己的状态。父亲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这绝对不仅仅是男人的问题,如果你简单地认为是男人的问题,那么只能造成社会中男女之间彼此的仇视、孤立和怨气,只会导致孩子与父亲更大的隔离。
5
下页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