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精美散文阅读:人生素默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3:38:23 体裁作文
精美散文阅读:人生素默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精美散文阅读:人生素默作文

 

人生素默

慧如风

 

人生,独处的寂寥,总是多过繁华客串。若心安然于简约下,顺从自己的生活,纵然平凡,也能开出一朵芬芳,独清香于自己。

 

江南,总是多雨天气,一窗水墨,柳絮飞烟,花气侵衣,虽紫陌缤纷艳丽,然,小桥流水人家,却不失含蓄婉约,带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几分沧桑中的淡韵,仿佛时间还停留在宋词的年代里搁浅。

 

踏上三月四月,寻一家临水的客舍,于雕窗前,卧听燕语呢喃;读一卷宋词,朝时暮落,“烟雨暗千家”;温一壶香茗,红尘之外,“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铺一案满纸清气,娴静落素,在一池水墨里,调养身心。素颜青衣,低眉,提笔恒古,款款寻思,莞尔,心遗落在清风陌上.......

 

生命,泡在绿意青青里,是可心的。

 

早春的困意,拥着风儿醒来,睁开,还有一丝倦意,一盏品过的茶,凉在一边,似乎等待主人醒来。窗外,谁的靠近?夕阳没有预约,就悄悄爬上了眉尖,呻吟了一下,低眉,落在一隅清宁,贪恋谁的发香?唐风宋婉的阁楼外,兰的清幽飘入,让这个黄昏静到骨子里......

 

生活的琐碎,不管怎么烦心,或是忙碌,还是会给自己一些时间的闲静,脚步和心停下来,读书,写字,只为滋养心灵。

 

喜欢与文友不远不近保持着淡淡的情谊,更喜欢文风带着素雅的格调,字句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闻有香息,有骨,有灵魂。静里乾坤,将一颗心安置在墨香,浮嚣的尘世,也就能喧中生静,静中生幽。

 

阅读,是心灵的养香,更多时,能调味一盏生活的情趣,由繁入简,做个安静的养心女子!

 

不知为何,渐渐喜欢上简居的生活,一间画室,养一些花花草草,陪伴的是,翻旧的书,还有笔墨丹青。日子,安稳落在淡淡的烟火味里,着一身纯棉的休闲白色,简约舒适,享受着宁谧的安逸。

 

小生活,恋上淡淡的烟火味,于水墨里,丰富自己的内涵,调情生活。

 

开始精减生活中的朋友圈子,独留真挚的几位在身边,偶尔相聚,聊一些生活的家常,不虚伪,不做作,很亲切又温馨自在。

 

生活的极致是平淡,平淡的极致是懂得调情自己的生活。而所谓的调情,是培养自己一些感兴趣的东西,给生活增添喜悦的心声,耐心去经营,还有珍惜身边一切该珍惜的一切。让心怀一颗素真,日子才可妥妥帖帖地呵护周全,这些都需要你耐得住寂寞和经得起世俗的种种诱惑。

 

一直,喜欢默然看待一切事物,眼里心里明了的,放在心底不言词,尽力做到善待别人,还有善待自己。

 

一些琐碎的人情,若三月飞絮,并非不懂,只是不喜于热闹里徘徊参与。更明白,这人生百味,要暗自静心慢慢细品,几分真;几分虚;几分假;才可通透,过滤出质朴的味道出来。红尘,谁的入世都不易,冷暖自知。行走在云与泥的上下,算计太多,计较太多,心会滋生疲倦,品出的味道也会变味。

 

生活若茶,品之三道,从清香开始,至浓烈,至淡味,反复的过程,丰富了诗意的繁华,沧桑的体会。温善于人,温善于自,纵然繁杂,若心静,也可参悟出一丝禅味的闲然。一个“静”字,得修者养得身心,思维自然开阔,一些眼皮下的小动作,不计较,自然笑笑而过之。

 

一个人走过青山绿水,经历了变迁,经历了人情冷暖之后,于是,笔下的文字也就多了沧桑的味道,还有那岁月赋予给你的厚重底蕴,不再注重空洞的华丽,而是简朴炼句,让生命伴随文字,落在素笺的香息,是灵魂的自然,是骨子里的真。

 

人处俗世,烟火浓淡,这五味杂陈体味多了,对于人情交际上的讨好,自然有一种通透的认知。大风大浪也好,云淡风轻也罢,莫不如独个修心如镜,独善其身。小岁月,清宁做好自己就可。

 

人生,能做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定是有一番酸甜苦辣的透彻领悟,才可悟之一二;修其一二;淡然处之。

 

理解生活的实质不难,难在调整自己的最佳心态。人生可贵之处,是修得一个好的心态,容纳风风雨雨,这在于你自身的定律标准。一个人,若能时常把生活静态化,浮华绚烂便会在不觉中隔开,一种轻装上阵的感觉,身心盈盈自在,于季节轮回中,放慢脚步,自然能感受到生活平淡的点滴温馨。

 

岁华流去,天空,彩云归隐。不觉,看,月上柳梢,伴着夜,听木窗穿风的声音,一任落花来访,顺境闲逸中。书丛,建了一处蜗居,行走的灵魂,也就放慢,再放慢...悄无声息。

 

卸下鲜衣怒马,一庭幽深隔尽浮华,渐渐,身心,伸长了翅膀,轻盈舒适。此时,醉在一段文字里,与书窃窃私语,风不知何时来,又何时去,很清,很静,只管独自安顿。

 

行走在风生水起的红尘,日子,不言浮华,只握紧生命里最朴素的一寸光阴,独念,岁月初心不忘。

 

喜欢,文字伴着生活,参一丝禅意,伴着时光漫步,一些况味,细细地品,细细地悟,苦与乐,悲与欢,得与失,都是自身涵养的磨砺。

 

红尘辗转,这一路,何为尽善尽美?无人超脱,无人完完整整实现。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安稳了,在自己有能力时,能助人为乐就助,不张扬,虽无法面面俱到,心却能加深一点善念的暗自喜悦,无关功德大小;没有能力,就做个默默耕耘的人,只需一步一点落实,不管身寄何处,勤俭中,持家,持业,既便平凡,小生活也可安置稳妥。

 

一个人,尽量做到随遇而安。木秀于林,必招嫉妒;人立泰山,受人敬仰;这是千古自然的人心规律性。世事耕耘,无需羡慕他人,有所付出,方可有所回报。任何时候,做一个问心无愧的实实在在之人,守好自己的本分,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

 

给生命一份简美,可蜗居书斋,描绘云朵洁白,放空心灵下“独住无人处,松龛岳色侵。”;勾勒一山一水的虚怀若谷,随心引根修。柴门远近“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画崖壁一枝冷梅,心里、眸中“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挥一毫淡墨,“吾师别是醍醐味,不是知心人不知。”不求有人懂得,都是生活莫大的享受。面向社会的人流交际,携清风一缕,在时间左右我们时,以平和的姿态,从容接受。所有的繁华,一朝一夕走过,唯朴素无华,才是青山水长流....

 

人生,酸甜苦辣都品味过,才感知幸福真的很简单,且行且珍惜.....

篇一:高考作文素材:精美散文(23)

河西走廊的月亮黄文山

⑴就这样升起来了,这千里河西走廊的月亮,这西北戈壁滩的月亮。

⑵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粲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全年的人都又惊又喜,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赞叹。司机把车停住了,于是大家纷纷跳下来,站在戈壁滩粗粗的石块上,看着月亮冉冉上升。

⑶这一切都来得那样突然,似乎落日刚刚还衔在遥远的祁连山巅,接着,便是一阵短暂的黑暗。戈壁滩之夜不是缓缓来临的,而是猛然间,当一小片残阳被飞快地拽下,天地万物便深深地坠落于黑暗之中。车灯打开了,孤独而微弱的光柱不断被夜色大口大口地吞噬,吞得大家的心里都有些发慌。就在这时候,月亮升起来了。

⑷我从没见过这样圆、这样大、这样柔洁又跟人这样贴近的月亮。她仿佛近在咫尺,那份难以描摹的丰盈和难以形容的优雅简直就是美丽的极致。大家都动情地抬头注视着,连司机在内,一时都忘了自己的行旅。

⑸圆月,一下把戈壁滩照得透亮,四周无遮无拦,没有一丝浮云,也没有一棵杂树,有的只是空旷。

⑹这空旷,延展着时间和空间。从昨天到今天,几千年的故事,便是被这一片柔柔的月光照着,在卷帙浩瀚的史册里发出亮丽的光彩。一场又一场惨烈的战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一页又一页生动的历史,就在这月光下的空旷里轰轰烈烈地演出。

⑺在这空旷里,曾驰过霍去病的铁骑,将士的盔甲和手中的兵器在月光下翻动着银色的波涛。那场与匈奴间的战事,使得这位年轻将军名垂千古。就在这戈壁滩的美丽月夜,他将汉武帝御赐的美酒,倾于泉中与三军将士共饮,从而写尽了一个大将的豪情与风流。酒泉也因此得名。当霍去病高高擎起酒杯,那杯中一半是清泉,一半便是皎洁的月光。

⑻在这空旷里,曾走过左宗棠西征的大军。月光洒在连亘百里的营帐上,洒在路边湖湘子弟新栽的杨柳枝上,也洒在这位64岁的爱国老将不平静的心田里。在清廷“海防”和“塞防”之争中,他坚持收复新疆,保卫祖国统一的主张,最终获得胜利。如今,他要将朝策付诸军事行动。千里河西走廊,正是他这首皇皇战争之歌的长长的前奏曲,使他得以利用行军的间隙,梳理一番纷繁的头绪。多少军情,多少家书,便是蘸着帐前的月光写就。

⑼在这空旷里,还曾经经过红军西路军伤痕累累的队伍。雪山、草地乃至四川军阀的猛烈炮火,都未能挡住这支队伍的犀利锋芒。然而,一道河西走廊,却导演了一出悲剧。

红四方面军的战旗就在惨白的月光下被子弹撕成了碎片。也许,正是这毁灭前的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长留在幸存者的脑海中,使他们久久地反思着这页沉重得难以翻开的历史。

⑽自然,这空旷里也奔过张骞凄惶的羸马,也碾过林则徐悲愤的囚车;自然,这空旷里还回荡过班超投笔从戎的誓言,还踯躅过玄奘西行取经的身影……还有那绵延不绝的东来西往的商旅驼队,将一条两千多里的戈壁长廊,踏出了一首首慷慨悲壮的阳关曲。

⑾这一个个被史笔庄重地记载或因为平凡而被忽略不计的众多人物,却都在命运的驱使下,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方式,走过长长的河西走廊。

⑿这便是河西走廊,在这漫长的驼路上,绝非只有空旷;这便是河西走廊,在这片荒芜的戈壁滩上,绝非只有寂寞。

⒀战争的狼烟与和平的驼队,苦难的历程与热诚的求索……都在这里频繁地发生和发展。几千年的时间,拓就了中华民族一条西行的辉煌通道。从此,多少男儿的豪情,多少男儿的热血,多少男儿的希望,都与这空旷的土地联系在一起。

⒁于是,我才明白,为什么这样美丽的月亮,偏偏垂青这块荒凉之地,即使是南方的湿润、富庶和繁华,也无法使她动心。

⒂此刻,月亮充满柔情地注视着这又干又冷的戈壁滩,用她光洁的玉臂抚摸着荒芜,抚摸着粗粝,抚摸着苍凉,也抚摸着我们这群不期而遇的旅人的心情。

⒃于是我们继续西行。(摘自《散文》)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鲍鹏山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③《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强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④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而起。

⑤“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叩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⑥《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⑦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⑧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

桃花为谁而开张佐香

①春风将大地上的最后一股北风赶得无影无踪之后,就用款款柔情唤醒了桃树。

②三月桃花开,黑瘦的桃树用它苍劲挺拔的枝干举起尘世的绝唱。盛开的桃花在阳光中临风而舞,绽开它粉红色的花裙,湛蓝的天空是它的幕景。亮丽的身姿拽住了踏青人的脚步。我像只寻寻觅觅的蝴蝶,在桃树下驻足,屏住气息,凝视一树粉红色的花朵挤满枝丫。它们一朵朵、一簇簇地并着,似乎要将积蕾了一年的力量倾情释放。

③满树的桃花令我遐思无限,花朵慢慢抵达我的思想和语言。“能注意事物是一种本领,能使注意力集中是一种本领;后者仿佛受到制约,而前者自由。”(但丁《神曲。炼狱篇》)我爱凝视桃花,我爱的是桃花还是在赏花时敛神细思的过程呢?

④我踌躇于桃花下,一面欣赏盛开似锦,一面听得落花飘零。一朵朵轻盈翻飞的身影,像美丽的音符缀在空中,飘飘悠悠。俯首拾得几片淡红的花瓣,观赏良久。花瓣儿似乎还在发出生命的最后的美的光辉。造物主总是这样安排,让你美好的同时也使呢短暂。春者,短也;月者,缺也;花者,残也。人生至美至乐,莫不如此。有一次,我曾经连续拍下十多张照片,冲洗时却发现惟独与盛开的桃花的合影曝了光。现在想来,也许是上苍怜我,不忍让我与虚幻之物合影。

⑤年年岁岁花开花落,纵使繁花落尽,风中仍有花落的声音。每朵花都在讲诉一个故事,讲诉一种生命的经历。它们曾经熬过了炙炎烈日,与骄阳抗争;熬过了天寒地冻,与雨雪拼搏,终于迎来了柔情流转,蜜意层叠的春天,然而随即又凋零了。花儿为谁而开?提出这个问题,我又悟到自己的愚顽可笑。你是一朵花,你就要开放,就是如此简单明了。然而,花开即死亡。但是花开了,毅然决然,盏盏烈烈。

⑥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奇迹就是花朵的开放。当我心绪欠佳的时刻。我就会闭上眼睛,使劲地想象,想象一朵花是怎样开放,借此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川端康成先生在凌晨四时,惊喜地发现海棠花正在盛放。他喃喃自语,提笔成文:“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川端先生因为花朵的绽放,要将生命延续下去,将蔓延续下去。

下页

篇二:高考作文素材:精美散文(10)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

王清铭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朗朗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

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令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冯骥才

你一听到青春少女这几个字,是不是立刻想到纯洁、美丽、天真和朝气?如果是这样你就错了!你对青春的印象只是一种未做深入体验的大略的概念而已。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异常丰富的生命过程。一个女孩子的十四岁、十六岁、十八岁——无论是她外在给人的感觉,还是内在的自我感觉,都绝不相同;就像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

你能从自己对春天的记忆里找出三个画面吗?

我有这三个画面。它不是来自我的故乡故土,而是在遥远的维也纳三次旅行中的画面定格,它们可绝非一般!在那个用音乐来召唤和描述春天的城市里,春天来得特别充分、特别细致、特别蓬勃,甚至特别震撼。我先说五月,再说三月,最后说四月,它们各有一次叫我的心灵感到过震动,并留下一个永远具有震撼力的画面。

五月的雏也纳,到处花团锦簇,春意正浓。我到城市远郊的山顶上游玩,当晚被山上热情的朋友留下,住在一间简朴的乡村木屋里,窗子也是厚厚的木板。睡觉前我故意不关严窗子。好闻到外边森林的气味,这样一整夜就像睡在大森林里。转天醒来时,屋内竟大亮,谁打开的窗子?正诧异着,忽见窗前一束艳红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的一枝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熟睡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能如此震撼人心?

那么,三月的维也纳呢?

这季节的维也纳一片空濛。阳光还没有除净残雪,绿色显得分外吝啬。我在多瑙河边散步,从河口那边吹来凉丝丝的风,偶尔会感到一点春的气息。此时的季节,就凭着这些许的春的泄露,让人产生无限期望。我无意中扭头一瞥,看见了一个无论多么富于想象力的人也难以想象得出的画面——

几个姑娘站在岸边,她们站在一起向着河口那边伸长脖颈,眯缝着眼,撅着芬芳的小嘴,亲吻着从河面上吹来的春天的风!她们做得那么投入、倾心、陶醉、神圣。风把她们的头发、围巾和长长的衣裙吹向斜后方,波浪似的飘动着,远看就像一件伟大的雕塑。这简直就是那些为人们带来春天的仙女们啊!谁能想到用心灵的吻去迎接春天?你说,还有哪个春天的画面,

比这更迷人、更诗意、更浪漫、更震撼?

我心中的画廊里,已经挂着维也纳三月和五月两幅春天的图画。这次恰好在四月里再访维也纳,我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属于四月这个季节的同样强烈动人的春天杰作。

开头几天,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着车一同外出的留学生小吕说:

“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小吕听了,就把车子停住,叫我下车,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然后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青草下边藏了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用劲,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

“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

“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儿。”可是,当夜冷风冷雨,接连几天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我很快就要离开这里去意大利了,便对小吕说:

“这次看不到草地上那些花儿,真有点遗憾呢,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怏怏然吧。外边的毛毛雨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可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忽然对我说:“你看窗外——”隔着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窗上流动。小吕停了车,手伸过去,推开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怎么回事,便说:“去看吧——你的花!”

迎着细密的、凉凉的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小小的花居然有些气魄!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这两个普通又非凡的字眼,又一次叫我感到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便使眼前的景色定格,成为四月春天独有的壮丽的图画,并终于被我找到了。

拥有了这三幅画面,我自信拥有了春天,也懂得了春天。

珍惜愤怒

毕淑敏

小时候看电影,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而且丑陋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

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烟酒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放大,寒毛竖立……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的反应。

怒与长寿,好像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

人们渴望强健,人们于是憎恶愤怒。

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

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你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

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软弱。小悲小喜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缺了钙,越来越少倒拔垂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蕴蓄极大张力的愤怒。

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当人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之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愤怒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

喜可以伪装,愁可以加以伪装,快乐可以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掺进水分,惟有愤怒是成色十足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那一瞬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

喜更像是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的青橄榄,苦涩之外别有滋味。惟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忌的坦荡的付出。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犹如裂空而出横无际涯的闪电,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隐秘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你就去看

他的愤怒吧!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统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

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迄今没有任何骑手可以驾驭它们。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高亢音符。

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

俯向大地的身影

许俊文

①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开采。

②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从定远县东部的小镇岱山下车去豆村,沿途的田野,该收割的已经收割了,眼前的每一块赤裸的土地,就像产后的孕妇似的,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见不到一个来打扰它的人,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③一个老妇人的背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色的包巾,右手握着一把小锄。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在锄头偶尔停顿的间隙,从翻起的泥土里捡起一点什么,随手丢进身旁的篮子里,再继续翻着泥土。当我走近,才认出是母亲。我小声地叫了一声妈,她愣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丢下手里的锄头,想立即站起来,可是挣扎了几次,最后还是在我的协助下才完成了那个简单的动作。母亲的两个膝盖处粘满了泥土,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

④母亲是一个惜粮如命的人。她三岁就跟着外婆讨饭,至今她的左腿还有当初被恶狗咬伤留下的疤痕;七岁下地给东家割麦子,饿极了就搓生麦粒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的两个女儿相继被饥饿夺去了生命。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粮食总是不够吃,为了能够从工分以外多获得一点粮食,母亲请铁匠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每到秋天,当队里的花生、红薯、胡萝卜收获之后,她就叫我到地里翻找遗落的果实。虽然如今的生活早已改变,父母的生活费用也由儿女们全包了,可母亲依然是一个拾穗的人。是如今

下页

篇三:精美散文赏读(作文素材)

精美散文赏读:我是人间惆怅客繁花落尽

烟花三月,柳絮飘飞的早春,梨花落地,零落成雪。日落黄昏,我最喜爱黄昏,夕阳西下,翻读《纳兰词》,心与心的交流,读书前“才道莫伤神”,读书

的不经意间已是“青衫湿一痕”’

人世间有太多的情,太多的伤,太多的恨了,正如南唐主李煜所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红尘如梦,繁华一世,终会是尘归尘,土归土。想李煜,想纳兰,他们的一生中,爱一场,念一场,思一场,梦一场,伤一场,痛亡一世,最终也是化为尘土,消逝在人世间。

一卷纳兰词,一纸纳兰香,诉尽千古柔情。纳兰拥有一颗真诚,真挚的心,所以才会将情诠释的如此的分明,如此的透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道: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一本纳兰词,三百首纳兰诗词。我唯独钟情于《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惆怅就是伤心失意,还带有无奈,彷徨的意思。站在寒冷的夜晚里,

回忆起自己的一生,无论是身世,还是爱情,他的一生的是惆怅的。一句“我是人间惆怅客”,将他自己的内心,他的一生描写的如此的真实,那是一种如影随形般的寂寞,是一种身处繁华,却内心荒凉的寂寞。从此处去读纳兰,我设身处地地进入他的内心,他的灵魂。外表的一世繁华,一切的欣欣向荣,于他来说,不过是尘土,一切都是会随风而去的。他向往自由,愿做那潇潇洒洒的江湖游客,而不是一朵富贵花。

我时常在想,越是多情的人是不是就厌恶这世俗繁华的一切呢?上帝给予了他们一生的繁华,却要他们以一生的情,一生的同来报答。像李煜身为一国之主,到最终却是:“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断肠更无疑。”像纳兰相门翩翩公子,却厌恶者高贵的身份,“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用一生的情,一生的痛去偿还,“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每当读到纳兰词,感受到纳兰的悲切,纳兰的绝望,我总会感到伤心和痛心。我想每个挚爱纳兰的人都为他惆怅的一生而感到惋惜吧。他就像一只金丝雀,一生一世都要被囚禁在金笼子里,而无法翱翔于他所向往的自由天空。他惆怅的心绪已注定了他无法像苏轼那样的旷然豪放:“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无法像陶渊明一样寻找那一片心灵境地。

无法像自是白衣卿相的柳永一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但我依然崇拜纳兰,他身于富贵乡中,却如一支寒梅独傲于世俗繁华之中,梅花,在中国古典诗词里,从来都不是自然界的一株植物,而是诗人们情操和灵魂的象征,是他们高尚的精神和人格的物化载体。他如同一支寒梅,在绚烂之极中,自守一份冰天寒地,向往山间流云,喜爱红尘外的一份淡泊宁静,宁愿想苦行僧一样芒鞋破钵的云游天地之间。周国平说过:"人是一棵有生命的芦苇,他的高贵在于灵魂。”芦苇是脆弱的,但是脆弱里的那份高贵却更能让人心生敬意。我不喜欢把纳兰比喻成芦苇,但是我却不可否认的是纳兰的那份高贵确实像芦苇那份高贵一样那样让人心生敬意。

夜深了,今日的哀伤已过,明日的忧愁该何从而来,我依旧掩着一卷纳兰词深思着。心头又泛起了吹不走的一股浓重的哀伤。“门掩月黄昏,昏黄月掩门”是多么的落寞寂寞,“醉莫更多情,情多更莫醒”又是怎样的哀婉无奈。也许有的人一出生就是为了情而活着的,为了偿还前世所欠下的情债,今生要一直被情牵绊,为情所困。佛说:世间所有的情缘但是有前因的,无论经历多少世的轮回,该还清的总要还清,该断的总要断。都说初恋时美好的,初恋教会了纳兰什么是爱,但是她却无法在和纳兰相爱了,封建社会里,男女无权谈婚论嫁,纳兰的表妹被送进宫中做了妃子,一段纯真美好的爱情就这样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如此的用情真切,如此的含思凄婉,让人不忍卒读。

卢氏教会了纳兰怎样去爱,可是她却让纳兰失去了一生的挚爱,尽管纳兰与卢氏是封建社会里最常见的包办婚姻,但是他们在三年里想普普通通的夫妻那样平平常常地生活了三年,“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样的平淡但不缺乏幸福的生活在三年之后却只能是“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是如此的痴,如痴的狂,如此的痛。沈宛教会了纳兰怎样忘记爱,忘记痛,最终页无法是纳兰忘记挚爱,而平添了他最后一段时光里的悔恨。沈宛是纳兰最后时光里最重要的意外,纳兰选择了沈宛意味着背叛,当时的满清贵族式不允许娶一个汉族姑娘的,他们的爱情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渺小,他们无法冲破世俗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就像贾宝玉和林黛玉一样。最终他们还是带着一身的伤分开了,最后的情也终究是“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再读纳兰之词,不禁两行泪落。青梅竹马之人,挥袖而去,烟花三月,梨花成雪,零落鸳鸯,谢家庭院,人去楼空,独立中庭,孜然孤影,恍然间,原来还是一场少年梦。人生在世,难获一知己,若遇,当惜之,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泼得消茶香,可奈,此情此景,稍然即逝,如落花,如流水,不复存在了,佳人消逝,独留君一人站立西庭,抹泪念西风,独自凉,道当时只道是寻常。有言道,留在人世间的恋人,是最痛的,最苦的,此时的纳兰,已是“心字已成灰”了吧。一生一离别,最痛最苦于相思了,青山隐隐水迢迢,人人说尽江南好,江南烟雨,繁华三月,君于她一见如倾心,诗词传情难诉深情,难诉相思,无奈,碍于国法,碍于世俗,从此两人咫尺天涯,奈何自古

红颜多薄命,情易绝?而今才道当时错,如今是一别如斯,强说欢期,落尽梨花月又西。

三十而立,风华正茂之年,谁料天纵英才,让他多愁多病,一首夜合花唱绝,他撒手人寰,随爱妻而去。离去,对于他而言,也许是一种解脱,一种释然,虽然留给世人三百年无限的忧伤。

我合上了纳兰词。老人说:人死后会化成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我望向天空,正好有一颗闪亮明硕的星,我在心底暗问:这会是纳兰吗?三百年过去了,所有的爱恨情仇已化为了尘,化为了土了吗?如今的你还是人间的那个惆怅客吗?我不禁想起了林徽因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我想如今的纳兰已不再是人间的惆怅客了吧!他最终脱离了世俗繁华,和爱妻天上终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有人曾说过:人生天地间,白驹过隙而已,能与君相逢,其乐容也。若有天堂,愿君于妻再结连理,其乐无痛,继续读书泼茶。这样美好的祝福,我也想再次的送给纳兰,愿来世来生的你,生于斯,长于斯,不在被繁华,世俗束缚,不在用一生的情,一世的痛去偿还强加在你身上的报酬了。

我睡下了,愿明天一切安好;纳兰,愿你的明天一切安好。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篇四:高考作文:读书与人生

材料1:我们读一本书,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周国平《守望的距离》

材料2:但丁,《神曲·地狱篇》的

那杯中曾经注满的,或被拒绝被以往的,是百味俱全,莫可名状,是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当阅读照进现实

关于读书的论述,是在是浩渺如繁星,如沙数。每一种文字的学习都少不了阅读。读一个词是一种阅读,读一本大部头书也是一种阅读。

清人赵翼论读书时说到“矮子观场”,讲今人往往随自己的意思来曲解故人的典籍,给这一行为打上了小丑似的标签。这样论读书,未免太过刻板。几千年来讲求述而不作,几本书翻来覆去地讲,千万张口讲的都是一个理解。一个名字挂在嘴边都要为水汽锈蚀,几本书在几千年中越谈越僵,最终朽烂不堪。坐高楼上看戏的人认为自己看到的是真实的戏,这没有错,难道站在台下仰头观望的人看到的就不是真戏了?

拿看戏比读书,就知道名人有名人的看法,任何一个角度,皆是真实的存在。

读书,是应当将主观情感投入的。周国平说读书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要喊出来。共鸣此类的,往往助于人更好地理解一本书和发现自己。投入一本书,远优于死记硬背之。情之所至,自然就刻骨铭心,还要歌之舞之,哪怕回想起往事,融化了泪水,嚎啕大哭,也是好的。此时,对于个人,这就是一本好书。

在困境中,人往往要借外物的助力,才得以脱身。汪涌豪说《神曲》是他的助力。如此说来,书本对人,也是具有极大帮助的。阅读可以像阳光一样照进现实。此时,“阅读”并不仅限于书的本身,还可以包括对个人周围的环境、交往的群体、过往的记忆,甚至天边刚出现一朵云的阅读。书本本身并不是无穷的,而是有局限的,但个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是无限的。基于对世界的认识,一本书的价值也可以被放大,这都因人而异。

常常我在想,如果我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全部精神都放入一本书,会怎么样,它是否会投影出我整个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不敢尝试。因为这样一来,其他的书对我的帮助就受到了局限。

当阅读照进现实,前路也许会骤然明朗。不是书偷了我的思想,也不是我们占有了书的思想,这是一种结合。阅读这一能力,对于人类而言,实在太重要了。阅读与情感的统一,往往带来奇特的极致快乐。天下难得一知音,读书的时候一定能找得到。

叔本华把阅读当成他人思想在自己脑海中驰骋,我倒以为阅读时乘着他人的思想,没有限制地自由驰骋。

人生与读书的关系(转载)

人与书的关系,犹如船舶与河流的关系;波澜汹涌的大江大河,必能载着你的灵魂之舟和理想之轮,无障无碍地驶向你渴望中的远方;干涸的河床将使你的帆船搁浅,使你像一棵被禁固的树木,只能在无奈中放飞片片不会在风中回头的落叶,去探索那不可知的远方??

人与书,就像鸟的翅膀与羽毛;有了丰满的羽翼,鸟儿就能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的翱翔,它可以去追逐流云,也可以在高空里临风高唱;羽毛光秃的鸟儿,只能在地上艰难的拔涉,活动的空间小的可怜,当别的鸟儿在枝头跳跃的时候,它只能在草丛中哀叹??

人与书,就如琴与弦;不管是多么漂亮或珍贵的琴,如果缺少了琴弦,便奏不出美妙的旋律与迷人的和弦,那么这琴也只能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只有琴弦完整的琴,才能音域宽阔,音色饱满,奏的流畅,听的舒展??

人不读书,犹如农夫经营贫瘠的田地,看似一生忙忙碌碌,但却总是看不到收获的希望;投入不少,但却得不到什么回报;而在一片肥沃的田野里,那遍地的花朵就是农夫的快乐和期待,(转载自

读书的日子是快乐的日子。苏东坡说,人生忧患识字始。我说,人生快乐读书始。所以,我的许多时光都是书籍陪我一起走过的,无论快乐,还是忧愁,沉浸在书中一段时间之后只剩下快乐了。

我的父亲是个文盲,庆幸的是父亲教育我们要多读书,家中什么书都没有。父母每天叫我们背课文,受益最大的应当是认识了不少字。看现代革命的样板戏,最大的收获是作文进步了,那时很少有很优美的词汇,如果看见我都抄了下来订了个小本子,题目是优美词汇本。

我的快乐从读书开始。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快乐,因为我读书。我经常徜徉在书中看落霞和白云,体会生命的灿烂和寂寞。我在灿烂中放歌,我在寂寞里低吟,生活中我不会忽视爱的残缺,但我愿意在灵魂中固守书中浪漫。我了解生命的脆弱,但我愿意在劣境中细品苦中读书的意境,探索人生也就开始了忧患和幸福的感觉。开始对身边事物的思考,思考自己不明白的许多小问题和大问题。当遇到烦恼并且不能释怀的时候,我就喜欢读书,回忆自己读过书的。但是,现在想想,当时尽管内心有无数的困惑,但往往是看了些书就得以解决了,心情也开朗了。

读书的感觉真好,人坐书窗,神游物外,世界因此奇妙无穷。面对尴尬的生活,我依旧可以坦然。不如意的时候,书籍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记得困境中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本书是《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其中关于人性的坚强,如何塑造美好的人生,和书中主人公保儿的铿锵名言都使我受益匪浅。可以说,当我面对人生各种困难时,书籍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力量,使我从字里行间看出一个光明的方向,那个光明的方向是我想要的,所以,我庆幸我找准了方向,我走上了一条属于我的道路。

人生在世,修身养性,都离不开读书,也许,我的一生,我也难读完万卷书,但我一定要读好我喜欢的一本书。也许,我的一生,我也很难成为知识渊博的女人,但我一定能做一个胸有点墨的女人。(完)读书是人类最古老的习惯之一,中国人历来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图书馆是公民终身读书和继续教育的学校,在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保证公民自由、平等获取各种文化信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的图书馆,养育和滋润了几代文化名人。文化名人把图书馆视为知识的港湾,文化的载体,文明的殿堂,信息的集散地。在《二十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一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相伴20世纪图书馆发展的轨迹与文化名人的关注息息相关,,能够尽情领略向图书馆倾注深情的名人们的文化风采。

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几十年来,孙中山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就是每天都要读些书,甚至在火线指挥作战的时候,也都带有书籍。他一生好学,被同时代人誉为“手不释卷”、“无不博览”的表率。

我国有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中国有三种呆子:书呆子、工呆子、钱呆子。我从前在晓庄办了一个图书馆,叫做‘书呆子莫来馆’。但是一方面叫书呆子不要来,一方面为什么又要图书馆呢?要叫工呆子钱呆子多看些书,把头脑弄得清楚一点,好把世界的事看个明白。但书是一种工具,看也是为着用,为解决问题。断不可以呆读。有好书,我们就受用无穷了。正是:‘用书如用刀,不快自须磨,呆磨不切菜,何以见婆婆”。

大家所熟悉的中国学者兼作家郑振铎,总结治学经历时说:“我的学问是从图书馆里来的。”读书对郑振铎来说简直是人生获得的一大乐趣。他在《劫得书记序》中称:“夕阳将下,微风吹衣,访得久觅方得之书,挟之而归,是一生一乐也!”

文化名人与图书馆在20世纪的中国这一特定的时空相遇,其延伸轨迹出现了动态的时空组合。一个民族一旦拥有了对知识、对阅读的追求与渴望,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和希望。

让阅读成为习惯,使公众在阅读中提升品质与素养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个图书馆人的使命。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为营造全民读书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素质、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阅读与阅世

在读书人看来,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虽然有苦有乐,可有书做伴的日子,就不寂寞、不慌张、不困惑,就宠辱不惊。

书来源于生活。书中的内容再怎么离奇,再怎么变化,它都脱离不开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因此,与其说我们在读书,读别人,倒不如说我们在读生活,读自己。哲人曾说,读书的过程,就是为了充实人生、丰富人生的过程;在书面前,我们似乎变得透明,变得一清二楚。人生如书。人的外表,就是书的封面;人的内心,就是书中丰富的内容

悠悠岁月,漫漫书海。无论在艰难的岁月,还是含笑的年头,书籍都能抚慰心灵,增添生活的乐趣;你对她忠贞不渝,她便会使你荒漠的心田变成绿洲!当物质的匮乏与精神的贫瘠的时候,读书无疑加重了这种感触的分量。但是,生命本来就需要伤感的滋养。道理很朴素,因为阅读就是阅世,书生活就是真生活。

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读书有如阅世。因为好书大抵都是杰出心灵阅尽尘世沧桑的体验和记录,其中种种兴会际遇、人情冷暖,无一不是作者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写照。沉浸于古往今来千变万化的人生情境中,透视那一个个崇高或者渺小、诚实或奸诈的心灵,自然就悟得了人生的微妙曲折,验证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同样,阅世也如读书。看看我们周围,每一个精细敏感的心灵都在阅读和写作人生的大书,他们以自己的奋斗和追求、失败与调整演绎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拓展出一串串相识、相知、相争的主题,若能将周围的人看成是书中人,将遭遇的事当作书中事,自然便会有一种跳出去的洒脱与轻松。

读书与阅世如此贯通,那么,在读书中阅世,在阅世中读书,不断循环往复互为比照,也许便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也许能达到俯瞰人生的境界。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让我们以书为友,远离声色犬马,淡泊中自在于一种宁静,宁静中凸现一个人的高尚情操;以书为友,远离纷繁复杂,安逸中潜心于一种心灵的释荷,人生的升华;以书为友,远离尘俗喧嚣,坦然中守候于一种吸取,于吸取中收获精神境界的别样幸福。

读书可以感悟人生

读书是一种清福,这种境界被吴延康说得直白:“读书身健即是福,种树开花亦是缘。”好一个读书人,好一片读书的心境。我们不是哲学家,能从一滴水中看世界,从一朵花中参悟人生,但我们可以像吴延康这样,静静地做个读书人,在一片芸芸众生里感悟人生收获快乐。

读书可以感悟人生,这个人生可以是自己的人生,可以是历史的沧桑。可以是天地的沉浮,可以是??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而读书是一个可以很好地认识自己的途径,当我们内心浮躁时,拿出一本冰心的散文集,让她那玲珑剔透的文字来熨帖你那泛有波澜的内心,这个时候,我们会觉得原来自己可以如此平静,原来文字可以如此美丽。当我们内心失落彷徨时,可以拿出一本鲁迅的杂文选,让他那激情澎湃的句子来震撼你的心灵,此时此刻,整个人都属于正义,整个人的内心都充满坚定。而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感悟到了作者的悲悯之心,也感悟到了人生的坎坷与精彩。

读书是一种德性,在理性的引导下,读书人在灿烂的星空与神圣的道德之间,获得了灵性和自由,以及诗意生存。

赵怀玉曾说过:“相期在千载事,要须读五车书”,可谓大有沉郁,堪称壮哉。一本《红楼梦》我们看到了清朝前期的缩影,一本《人间喜剧》我们看到了法国社会的面貌,而无论是曹雪芹还是巴尔扎克,他们带给我们的是艺术,而我们则需在文字的浸透里感悟沧桑感悟生命,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犹如一叶扁舟,在一次次摇撸地前进中,我们感叹于浩淼震撼于广阔,在这条长河中,没有港口,没有边际,每一次的停歇只是因为我们感动于这一处的精彩,每一次的扬帆远航只是因为我们期待于下一处的更精彩,就在这不断地前进中,我们感悟到了人生,是风浪与收获同在,而我们就像《老人与海》里的那位老人,划进一片未知海域,不畏风险不惧大浪。

读书是一种放达,在历史与现实的冲击下,读书人漠然于时间也漠然于空间,即使是惊鸿一瞥,也执掌起漫天光芒。

我们曾在《沁园春·长沙》里读到过“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位后来开辟中国革命胜利大道的伟人从青年起就有如此豪气如此壮志,而他还有另一个身份——读书人。记得看过一张毛主席在中南海卧室的照片,很大的一张床,有二分之一的位置堆着书,想来这位伟人每天是与书共眠与书同在,而这一本本书垒起的不仅仅是毛泽东的一生也是中国革命不倒的城墙。我们在书中,看到了天地沉浮看到了风云变幻,也感悟到了人生,是大雨中的泥泞是风雨中的攀登。

读书是一种驰骋,在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轮回中,读书人的思想与八百里秦川厚土与贯穿数千年的历险情节一起,驰骋与一片朔风疆场,找到了一具粗犷而强悍的生命原形,上面刻着“人生真谛”。

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爱纯粹天然,就像向阳花总是追寻太阳,不为名利,听从的是心的召唤,正是这份爱让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能嗅出书的馨香,都能在孤独中以温情的手指在书的页面上摩挲不止。在主动碰撞的激情中,书中的人与事,作者的理念智慧与我们的经历体会、思想情感互动沟通,相鸣相和。日子长了,我们便获得了对生命对人生最深切地认知与感悟。

超越那一个句点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若生活中少了书的陪伴,就如同生命失去了阳光,所以书是人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有些人读书,读完了,心也跟着最后一个句号终止;而有些人超越了那一个终止符。

古今中外,许多人因跨越书的句号而成功。他们,是勤奋充满力量的智者。

苏秦,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当年他为了游说各国而发奋读书。头悬梁锥刺股,终于让自己的大脑忠实起来。然而,他没有就此停下脚步,书读完了,他便运用书中的知识道理,成功地说服了各国的君主从而成为历史中的一段佳话。是的,苏秦读过书,所以他比一般人多了一份宝藏。然而,他没有让这珍宝就此沉浸于心中,而是成功地运用它、甚至超越它。他是成功者,因为他的心永远停不下来,他永远在追寻着比书更远的东西。

无独有偶,书虽是人类的生活必需品,但它终究只是帮助人们成功的一颗石子。无论谁读书,读什么书,关键还是在自己。

说起比尔盖茨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富翁”“超人”这些赞美一一涌出脑海。比尔盖茨当年在上学时,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显示出了天赋。然而那时的他还在读书,并不能把所有精力都运用于这方面。于是,他渐渐终止了自己的读书生涯,为书本画上了一个句号。可他早已超越了书本,变成了一连串的感叹号。“成功者”“世界首富”??他的名字被全世界所认识。

他们的成功,来源于书本,又超越了书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是为了超越自己,超越人生。

想想自己,名著、小说、诗歌也读过不少。其中的道理也略知一二。读了《简爱》,我知道了自信;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知道了坚强;读了《西游记》,我知道了勇敢??数不清的书读过了,其中的道理也懂了。可我却一直没有超越那一个句号。书读完了,思想也跟着停止了。这大概就是成功者与普通人之间最简单的区别吧!

读书,是为了追寻梦想;读书,是为了丰富人生;读书,是为了超越书的句点。

读书,不是做书的奴隶,而是要做书的主人。学习书中的知识,超越书中的境界,人生才更加完美。成功,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学思结合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学习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能不至于迷惘,危险,才能进步。

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十分“在理”。书中的知识死的,无论你怎么读,读几遍都是这些知识,“而卒莫消长也”。所以那些随书的终结而终结的“句号们”,永远都是在原地踏步。

而那些学思结合的“省略号”们又怎么样了呢?他们同样在一遍又一遍地读书,只不过每读一遍就能因思考而有所得,或多或少,日积月累,自然下笔如有神。

那么谁做了“省略号”们呢?爱因斯坦做了“省略号”,他从“牛顿力学”中思考出了疑问,最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提出了《相对论》;泰戈尔做了“省略号”,他从自己读过的书中思考出了写作的技巧,最终一首《飞鸟与鱼》让全世界为之动容;伽利略做了“省略号”,他从亚里士多德的言论中思考出了疑问,最终有了比萨斜塔上那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幕。

下页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