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记叙文的角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5:31:05 体裁作文
记叙文的角度体裁作文

篇一:记叙文写作的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

——例说记叙文角度的选择

何文魁

“深山藏古寺”是宋代画院招募画家出的一道经典考题。多数画家都是在卷面上借用山坡、山峰、树林、云雾等来遮挡古寺,仅露出古寺一角来吻合考题。唯独一位画家没有画庙,只画一个老和尚在深山的泉边提水,最终这位画家取得了第一名,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选择了一个巧妙的角度,把握了题目的意思,让人拍案叫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记叙文角度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切入角度得当,入题就快,将自己独特的感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动的文字,有利于挖掘题材,抒发情感,突出中心,以更好地写人或记事。

在记叙文角度的选择上,可以从“小”、“巧”、“新”三个方面考虑。

以小见大 已近显远

中国有个成语,叫“一叶知秋”,意思是说从一片树叶的凋落,就可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某个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作文也是如此,从一些细小的事情上,往往能表现重大的主题。而且,角度小更便于把握,更容易写细写具体。以小见大,以近显远,是中学生经常选用的、有效的角度。

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我要求学生以与“家庭”有关为题材作文,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一种温暖一生的味道》的文章。她写自己从小就最不喜欢吃葱,所以家里的餐桌上从不会出现葱,作者也一直理所当然认为父母也是不爱吃葱的,直到有一天外婆告诉她:爸爸妈妈其实很喜欢吃葱,只是因为爱着女儿而不吃,作者因此受到感动,写道:

“其实妈妈喜欢吃葱的对不对?只是那么多年来,我们家的菜中一直没有葱。仅仅是因为我不喜欢吃葱啊。原来小小的一点习惯在爸爸妈妈眼里却放大了十倍甚至一百倍,原来小小的一点习惯在爸爸妈妈的生活里可以是那么多年的割舍,原来小小的一点习惯在爸爸妈妈眼里可以是永远的付出与爱。

……看见妈妈在厨房烧菜,我走过去,对妈妈说:“妈,今天我们菜里放点

葱吧。”妈回过头吃惊地望着我,我笑着说:“好久没有闻到葱的味道了呢,怪想它的。”妈妈笑了,虽然一如既往的,我对葱还是很反感,我还是一棵都不会吃,但是葱的味道在我眼里却不一样了,我的鼻尖满是葱的香味萦绕,不会远去。那浓浓的葱香,已满是家的味道。”

从不吃葱这样一件小小的事情,写出了父母对女儿浓浓的爱和女儿对父母的理解,亲情就在这件小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篇文章选择的角度虽然小,却很好地表现了主题,写得湖南成功。

同样,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也常常是通过细小的事情来表现重大的题材。譬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作者不写法国人民在战场上浴血拼杀,也不写侵略者的残暴行径,而是把歌颂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之情这样重大的主题,放到一所普通小学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去写。在这个小小的课堂里,有省悟了的小弗郎士,有忠诚事业、忠于祖国的韩麦尔先生,有热爱祖国的村民。由于角度小,笔墨又集中,爱国深情就渲染得十分浓烈。

再如,引导学生写爱国文章是渗透爱国情感的一种方式,但对许多同学来说,往往不知道从何处下笔。其实这类题材如果从大话题、大视角来写,最容易写空,泛泛而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应该在“爱国”这一大方向上,寻找一个小的切入口,依据各自的生活阅历、文化积淀,关注社会现实,捕捉、提炼和加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从自己的独特视角写出自己的情感与见解,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体现出一个中学生的眼界。譬如有同学针对网络上语言乱用的现象,深感担忧,主张纯净祖国的语言文字,规范用语、用字,这其实就是爱国的表现。写作口径小了,表达的却是大主题。

“巧”出意料之外 “巧”在“情理”之中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历来为人称道。诸葛亮解决无箭的困扰,就贵在一个“巧”字。作文角度“巧”也是如此,要“巧”出意料之外,“巧”在情理之中。

二战后,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写下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文章发表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这篇文章就好在选取角度的巧妙,文章中没有

写到阴森恐怖的镜头和没有血腥的画面,就写了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却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以逼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表达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和对自由、和平的向往。

彭荆风写的《驿路梨花》一文,切入的角度也选得很巧,作者以“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个问题切入,将故事情节展开,主人公名字“梨花”选得更巧,与小屋出现的环境相合,也与最后引用的“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中的意象相合。文章刻画了梨花、梨花的妹妹、瑶族老大爷、解放军战士、过路的人、“我”和老余等一组人物,表现了“梨花”一家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

小仲马在《茶花女》中对玛格丽特美貌的的描写同样巧妙:这天晚上她真是惊人的美。??当她出现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仅仅一露面就使观众这样骚动。作者没有正面写一句她长得如何美,而是通过她“一露面”,观众就“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和演员们“也对着她望”这些描写,深刻地将她与众不同的美貌表现出来了。这样给读者留下了丰富想象的空间。

2007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要求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文章,有篇作文《怀想天空——一只猪的思考》获得满分,这是一篇角度巧妙的“另类作文”,作者关心现实生活,以颇有杂文意味的笔调,强烈表述了自己的情感评判。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鼓励文章角度要巧选角度,但巧要有基础,不可脱离自己的实际,不可矫揉造作。

“新”出自己的特点

作文角度的选取,除了“小”和“巧”之外,还要注意“新”。“新”是指有自己的特点,不与别人雷同。学生平时的作文,较多的是写亲身经历的事,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经历的,往往是一些平常事,接触的往往是一些平常人。假如写文章没有独到的视角,写人都是大眼睛,小嘴巴,写语言都是一个腔调,写心理都是“两个小人打架”,那么作文就会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了。对这些平常的人,平常的事,如果能变换一下角度,可能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人发现。

我们要留心生活中不引人注意,但实际上又含义深邃的材料,抓住其最有“新”意的方面,来展示特点。在一次作文练笔中,我要求学生写自己的任课教师,有一位同学写了数学老师,题目是《“完全正确”的胡老师》:

“我们的数学老师姓胡,开学第一天,他走进教室,大家立马被吸引了。他的前额有些凸,而且光亮光亮的,穿着笔挺的西装,双手背在后面,沉稳、庄重,很有老师的风范,再看他灿如阳光的笑容,便知道还是位和蔼又可亲的老师。

几天的相处后,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喜欢上了胡老师,更喜欢上了他那句口头禅——“完全正确”。上课的时候他很喜欢说“完全正确”,特别是同学答对了问题之后,他很高兴,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语音语调十分有特色。有同学曾一边听课一边画“正”来计算胡老师说“完全正确”的次数。一节课就有好几个“正”,几天下来,一张纸上已经是繁星满天了。有的同学在下课时还模仿胡老师,一时间,“完全正确”成了我们班的流行语,其红火程度可与当初周杰伦的“双截棍”相比……

作者的立意之新就在于她没有从大众化的角度去写“胡老师”,而是选择了“胡老师”具有代表性的一句口头禅来写。这样,选择角度小,构思巧,立意也新,把数学老师可爱可敬的形象描绘的惟妙惟肖。

心中有沟壑,自然能画出巍峨高山;心中有江河,自然能描绘滚滚波涛。要写好记叙文,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看多思多感多悟,开阔视野,丰富情感,积淀深厚文化,从小、巧、新角度,写出构思新巧、角度别致的好文章。

篇二:记叙文角度如何小、巧、新

记叙文角度选择如何“小、巧、新”

浙江省新昌中学何文魁

师:同学们,今天我先讲一个典故,“深山藏古寺”是宋代徽宗考察画家出的一道考题。当时画家中有的画青山丛中露出一个寺顶;有的在半山腰画一半古寺;有的则干脆在山中画一个寺庙。只有一位画家没有画庙,画面上只有山水和一条羊肠小路,一个老和尚在深山的泉边提水,最终这位画家取得了第一名。那么,那幅画好在哪里呢?

生:好在那位画家选择了一个巧妙的角度,和尚挑水,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

生:和尚这么老却还要自己来挑水,可想那一定是座相当破败的古庙。

师:是的,这位画家成功的关键在于,庙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比起那些画整座寺庙或庙的一角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那么,我们写文章是不是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学生讨论交流)

生:作文要认真审题,巧妙构思,选择新颖的角度,才会写出好的文章。

师:非常正确。古人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记叙文角度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切入角度得当,入题就快,有利于抒发情感,突出中心,来更好地写人或记事。在记叙文角度的选择上,我们可以从“小”、“巧”、“新”三个方面考虑。

幻灯片展示:一、以小见大,以近显远;二、“巧”出意料之外,三、“巧”在情理之中;“新”出自己的特点。

师:我们来看看上周随笔中陈吕菡同学写的作文,题目是《一种温暖一生的味道》。陈吕菡,请你讲讲自己的写作构思,再请同学们谈谈感想。

幻灯片展示片段:“其实妈妈喜欢吃葱的对不对?只是这么多年来,我们家的菜中总是没有葱。仅仅是因为我不喜欢吃葱啊。原来小小的一点习惯在爸爸妈妈眼里却放大了十倍甚至一百倍,原来小小的一点习惯在爸爸妈妈眼里可以是那么多年的割舍,原来小小的一点习惯在爸爸妈妈眼里可以是永远的付出与爱。

……看见妈妈在厨房烧菜,我走过去,对妈妈说:“妈,今天我们菜里放点葱吧。”妈回过头吃惊地望着我,我笑着说:“好久没有闻到葱的味道了呢,怪想它的。”妈妈笑了,虽然一如既往的,我对葱还是很反感,我还是一棵都不会吃,但是葱的味道在我眼里却不一样了,我的鼻尖满是葱的香味萦绕,不会远去。那浓浓的葱香,已满是家的味道。”

生(陈吕菡):我写的是自己从小就最不喜欢吃葱,所以家里的餐桌上从不会出现葱,我也一直理所当然认为父母也是不爱吃葱的,直到有一天外婆告诉我:爸爸妈妈其实很喜欢吃葱,只是因为照顾我而不吃,这让我受到很大的触动,就写了这篇文章。

生:从不吃葱这样一件小小的事情,写出了父母对女儿浓浓的爱,以及女儿对父母的理解,亲情就

在这件小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生:这篇文章选择的角度虽然小,却很好地表现了主题,所以写得很成功。

师:说得好!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也常常是通过细小的事情来表现重大的主题。同学们,可以谈谈你看过的作品中类似的例子吗?

生(陈凯伦):我记得我曾经看过的一篇小说,是都德的《最后一课》,作者不从正面写法国人民在战场上浴血拼杀和侵略者的残暴行径,而是把歌颂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之情,放到一所普通小学普通课堂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去写。比如省悟了的小弗郎士,忠诚事业、忠于祖国的韩麦尔先生。由于角度小,笔墨又集中,爱国深情就渲染得十分成功。

师:陈凯伦同学讲得很好。的确,写爱国类的文章,许多同学们往往不知道从何处下笔。其实这类题材如果从大话题、大视角来写,最容易写空,泛泛而谈。那么,怎样写才好呢?(学生讨论交流)

生:我们应该寻找一个小的切入口,跟据各自的生活阅历,关注社会现实,捕捉、提炼和加工具体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从自己的独特视角,小中见大,来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自己的情感与见解。

师:你的话让我想起中国有个成语,叫“一叶知秋”,意思是说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作文也是如此,从一些细小的事情上,往往能表现重大的主题。而且,角度小,更便于把握,更容易写细写具体。以小见大,以近显远,是同学们经常选用的、有效的角度,我们要好好把握。

师:好,关于“小”,同学们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讨论记叙文中选择角度的“巧”。大家还记得《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吗?(学生纷纷点头)这个故事历来为人称道。诸葛亮解决无箭的困扰,就贵在一个“巧”字。作文角度“巧”也是如此,要——

生:要“巧”出意料之外,“巧”在情理之中。

师:二次大战后,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写下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文章发表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这篇文章就好在选取角度的巧妙,文章中没有写到阴森恐怖的镜头和没有血腥的画面,就写了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却震撼了我们的心,表达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和对自由、和平的向往。

师:我们再来看小仲马在《茶花女》中对玛格丽特美貌的的描写,看看这样写“巧”在哪里?

幻灯片展示:这天晚上她真是惊人的美。……当她出现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仅仅一露面就使观众这样骚动。”

生:作者没有正面写一句她长得如何美,而是通过她“一露面”,观众就“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和演员们“也对着她望”,将玛格丽特与众不同的美貌表现出来了。这样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生:我在一本作文书中看到过类似例子,2007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要求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文章,有篇作文《怀想天空——一只猪的思考》获得满分,这就是一篇角度巧妙的“另类作文”。

生:这说明作者关心现实生活,以颇有杂文意味的笔调,强烈表述了自己的情感评判。

师:考场作文的立意多以稳妥为主,但往往会造成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这时突然看到一篇“意”在人外的文章,就会精神为之一振,心情比夏天吃了冰激凌还要畅快!(学生笑)

师: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鼓励写文章角度要巧选角度,但巧要有基础,不可脱离了自己的实际,不可矫揉造作。

师:作文角度的选取,除了“小”和“巧”之外,还要注意“新”。“新”是指有自己的特点,不与别人雷同。我们要留心生活中不引人注意,但实际上又含义深邃的材料,抓住其最有“新”意的方面,来展示特点。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石梦瑶同学在这次随笔中写的作文,她写的是我们最熟悉的数学老师,题目是《“完全正确”的胡老师》。

幻灯片展示:

“我们的数学老师姓胡,开学第一天,他走进教室,大家立马被吸引了。他的前额有些凸,而且光亮光亮的,穿着笔挺的西装,双手背在后面,沉稳、庄重,很有老师的风范,再看他灿如阳光的笑容,便知道还是位和蔼又可亲的老师。

几天的相处后,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喜欢上了胡老师,更喜欢上了他那句口头禅——“完全正确”。上课的时候他很喜欢说“完全正确”,特别是同学答对了问题之后,他很高兴,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语音语调十分有特色。有同学曾一边听课,一边画“正”来计算胡老师说“完全正确”的次数。一节课就有好几个“正”,几天下来,一张纸上已经是繁星满天了。有的同学在下课时还模仿胡老师,一时间,“完全正确”成了我们班的流行语,其红火程度堪比当初周董的“双截棍”。”……

师:大家觉得,从记叙文角度选择考虑,这几段文字“新”在哪里?

生:立意新颖,石梦瑶没有从大众化的角度去写胡老师,而是选择了胡老师具有代表性的一句口头禅来写。这样,选择角度小,构思巧,立意也新,把数学老师可爱可敬的形象描绘的惟妙惟肖。

师:那么,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们平时的作文,较多的是写亲身经历的事,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经历的,往往是一些平常事,接触的往往是一些平常人。假如写文章没有独到的视角,写人都是大眼睛,小嘴巴,写语言都是一个腔调,那么作文就会了无生趣。(学生笑)

生:对这些平常的人,平常的事,我们如果能变换一下角度,可能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喜人的“新”发现。

师:是的,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个例,探究了记叙文角度选择要从“小、巧、新”入手,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多看多思多感多悟,开阔视野,丰富情感,积淀深厚的文化,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相信大家在今后的写作当中,一定会写出更多构思新巧、角度别致的好文章。

何文魁,浙江省新昌中学教师,校越新文学社指导老师,发表论文30多篇,指导学生发表习作480多篇,现居浙江新昌。

篇三:记叙文要注意选好叙述人称的角度

记叙文要注意选好叙述人称的角度

记叙文要注意选好角度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大家知道,摄影时,照相师总会把照相机放在一定的位置上,照相机所处的位置就叫拍摄的角度;画家写生,往往要选择最适当的立足点对所描绘的对象进行最佳地呈现,其立足点就叫绘画观察角度;同样,记叙文在记叙人物、事件时,由于对象不同,表达的重点不同,观察点、立足点和切入点也就有所不同,而这观察点、立足点、切入点,就是记叙的角度。 换一种说法,记叙的角度就是指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上,以什么为切入点来记叙。记叙的角度,又叫记叙的视角。

面对丰富的记叙材料,若我们选准了角度,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写出来的文章也会集中紧凑,新颖别致。因此,选择角度至关重要,尤其对记叙文来说尤为重要。

(一)记叙文有哪些角度?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广义上讲,按叙述人称,记叙的角度有如下三种:

1、第一人称视角,也就是所说的有限叙述视角。包括“主要人物自述”视角、“次要人物侧叙”视角和“局外人旁叙”视角。

先说“主要人物自述”视角,又叫“主人公视角”。“主要人物自述”视角,是让主要人物自述其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狂人日记》《社戏》等。其好处在于,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体现出鲜明的主体性与浓郁的抒情性。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袒露内心深处隐秘的东西,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描写,并运用一定的艺术方式接触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种视角的主要局限是受视点人物本身条件诸如年龄性别、教养熏陶、思想性格、气质智商等等的限制。弄不好容易造成主人公情况与其叙事话语格调、口吻,与其所叙题材的错位。由此生出的另一缺陷是,难以用来叙述背景复杂事件、重大的题材,而对于讲述个人历史却往往得心应手,像《鲁宾逊漂流记》和《阿甘正传》等。第三,很难描写充当视点人物的主人公的外部形象,勉强这样做就像照镜子,不免有些扭捏造作。第四,对无法感知的时空无法叙述。

再说“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侧叙”视角和“局外人旁叙”视角。这两种视有说到底是“见证人视角”,如《最后一课》,小弗郎士见证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又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见证了孔乙己在咸享酒店的遭遇与命运。再如《我的叔叔于勒》则让局外人旁叙,见证菲利普夫妇的势利贪财,于勒的可怜可悲。

这两种视角其优越性要大于主要人物自述视角。首先作为目击者、见证人,他的叙述对于塑造主要人物的完整形象更客观更有效,这是很明显的。其次,必要时叙述者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做出感情反映和道德评价,这不仅为间接介入提供了方便,而且给作品带来一定的政论色彩和抒情气息。它的第三个优点是,通过叙述者倾听别人的述,灵活地暂时改变叙事角度,以突破他本人在见闻方面的限制。第四,见证人在叙述主要人物故事的时候,由于他进入场景,往往形成他们之间的映衬、矛盾、对话关系,无疑会加强作品表现人物和主题的力度,有时则会借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但见证人视点同样受叙述者见闻、性格、智力等的局限,有些事情的真相以及主要人物内心深处的东西,只有靠上面提到的主人公自己的话语来揭示,如果这样的话语写得过长,就可能冲淡基本情节,并造成叙事呆板等弊病。

以上三种视角都是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在文章里出现的是“我”

或“我们”,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如魏巍的《我的老师》就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向我们讲述自己的小学时代和蔡老师的故事,这样写亲切感人,突出了真实感。

2、第二人称视角。所谓第二人称叙述就是文章中频频出现“你”的称呼,采用这种称呼有两种情况:一是把“把读者置于叙述者的对面”的视角,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用法。这种方法可以消除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感,使读者亲切、自然。二是“让读者旁观,面对写作对象”的视角。如朱自清的《给亡妇》,把已经逝世的妻子为“你”,采用虚拟对话的方法,把叙述对象由静态化为动态,由历史变成现实,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采用第二人称视角,如同面对面的交流,便于抒情,便于沟通,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使记叙更加精彩,使文章显得更加灵动。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篇写老师的优秀作文:

【投影“同龄人作品”】

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

张玲

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你在天堂里是否会回忆起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而我,每天都难以用阳光来冲淡对你的记忆??

夏的脚步刚刚退去,秋风便悄悄地接踵而至,吹开了满山黄灿灿的山菊花。而你,此时随秋风带花香飘逸而来,如秋风般轻盈。从都市来却不带来市井俗气,如花香般,在这山野里显得与众不同。于是,自那一刻起我便深深地记下了你,通过接下来的生活,更让我再也忘不了你。

走进教室,一切如梦,闪亮的你竟和我梦里的一个样子——微笑着站在讲台上,用指尖轻轻地点着眼镜。从那架式里透出师者的仁慈,我只是默默地从眼角里偷着看你。

当夕阳落下的时候,你走到我身边,用大山里从来听不到的普通话和我攀谈:“马俊宏?你是叫马俊宏吧!”我羞涩地低着头,两只手不停地搓弄着衣角,从唇边勉强挤出来两个字:“是的。”你装着很生气的样子:“我是老虎吗?就那么可怕吗?抬起头来。”我怯怯地抬起头,心里不由地想:糟了,惹新老师发怒了。而当我抬起头才发现,有一双微笑着如野菊花般温柔的眼睛在盯着我打量。接着,你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对了,就应该这样,男子汉要有闯四方的大气,不要见个陌生人就害羞,那不就成了小姑娘了吗?”我望着窗外怒放的野菊花使劲地点了点头。

于是,我便将你和那天的夕阳,那句话,那片野菊,深深地刻人脑海。从那以后,我时常把它忆起,连成一串串浪花??

在我人生的海洋里,本来毫无波澜,更别说什么理想的彼岸。是你,让我拥有了理想的海岸,是你,教我如何撑起远征的帆??

清晨,你轻轻地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深思了一会儿回答说:“我要做鲁迅一样的人。”你,默默地点了点头,然后,微笑着对我说:“中午,你到我办公室来。”

中午,终于到了。我走进你的办公室,你说让我写一篇作文。于是,很久很久以后,经过我的东拼西凑,一篇不成体的作文诞生了。我得意地捧给你看,你先是皱了一下眉头,山菊般的忧郁堆满了脸,然后,又扬起眉头,用那带着山菊花香气的话语鼓励我,在我那千疮百孔的文章里瞪着眼睛寻找闪光点。你一句句的鼓励如海风,激起我人生理想大海里的一串串浪花。

然而,好景依人不常在。当我们在斑斓里走过两年之后的一天,你却带着大山的眷恋,带着野菊的清香,悄然逝去??

我清楚的记得那是2004年的一天,傍晚的雷声隆隆,劈天而下的闪电捎来了关于你的噩耗——你山菊般的容颜在酒精的麻醉中苍白,你高洁的灵魂在酒的浸泡中飞入了天堂。我

不知道你为什么要喝的如此沉醉。是在逃避上天对一个大学生不公平的安排吗?不,不是!我知道你是深爱着这片大山的。我知道你是在为山菊的灿烂而把酒欢歌的,是你的歌声涌过了你灵魂深处,悄悄地你长了翅膀,在花香的簇拥中升入天堂??

你走了,不知怎么了,我竟忘记了悲伤,只是为我不能与你一同回忆曾经的拥有而哭泣过。你走了,而我的记忆永恒,每一天,当我看到夕阳,我都会想起山菊般的你。 我为什么总是想起你?因为每天的夕阳依旧,因为每年的野菊依旧,因为??

【简评】这是一篇用第二人称视角写老师的文章,全文把叙述对象老师称“你”,用虚拟对话的方法让历史成为现实,抒发了对老师的敬爱与感激之情。显得真挚、动人,情味浓厚。

3、第三人称视角,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记叙的,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

第三人称视角包括“全知视角”、“半知视角”和“借人物的视角”三小类。

“全知视角”也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

“全知视角”,叙述者全知全能,他想办到的事,没有办不到的。想听、想看、想走进人物内心、想知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任何事,都不难办到。因此,这种叙述视角最大最明显的优势在于,视野无限(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其次是便于全方位(内、外,正、侧,虚、实,动、静)地描述人物和事件。另外,可以在局部灵活地暂时改变、移观察或叙述角度,这既多少增加了作品的可信性,又可使叙事形态显出变化并从而强化其表现力。叙事朴素明晰,读者看起来觉得轻松,也是它的一个优点。至今仍有影响力。

但这种叙述视角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它经常受到挑剔和怀疑的是叙事的真实可信性,亦即“全知性”。再者,这种叙事形态大体是封闭的,结构比较呆板,时空基本按照自然时序延伸扩展或改变,缺少腾挪迭宕;加之是“全知”的叙事,留给读者的再创造的余地十分有限,迫使读者被动地跟着叙事跑,这显然也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一句话,全知视角可以让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不受个人角度的影响和限制,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事件、人物、细节全悉掌握,还知晓人物心理活动,可说出书中任?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桓鋈宋锒疾豢赡苤赖拿孛埽纭断盍础贰侗叱恰返取?/p>

“半知视角”指的是虽然用第三人称,却没有写人物的心理。

“借人物视角”就是借助叙述中的人物的视角来记人叙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就是借林黛玉的视角来写贾府环境与人物的。

总而言之,采用第三人称视角,优点是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叙述者的视角比较宽,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可以自如地反映人和事的多个侧面,也可以抓住某一个角度深入开掘立意。

但正由于获得了充分的叙述自由,这种叙述方式容易产生这样一种倾向:叙述者对文章中人物及其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预知和任意摆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有意无意地意识到,叙述者早已洞悉故事中还未发生的一切,而且终将讲述出读者所需要知道的一切,因此读者在阅读中只能被动地等待叙述者将自己还未知悉的一切讲述出来。这样就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文章的权利。

在写作中,往往是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合用,如魏巍《我的老师》《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或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合用,如《祝福》,还存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合用的情况。

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人称,我们要注意如下三点:

1、不能频繁更换人称;

2、更换时要交待清楚,不能随意打断叙述的线索。

3、人称视角是为叙述服务的,人称的使用,要便于处理材料,要利于表现主题。人称视角的使用,要事先通盘考虑,使用单一人称,要注意贯穿文章始终。若使用多种人称,要做到前后统一,不杂乱,不冲突,不能读者带来理解困难。

狭义上讲,

记叙的角度还指选择和处理写作素材的“着眼点”和“切入点”。狭义的记叙角度,就记叙类文章而言,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凸显事件的启发意义。

若要写“园丁赞歌”,就需突出老师的个性特征和思想风貌,常见记叙角度有如下一些:

1、写老师的眼睛。

2、写老师的手。

3、写老师的作品

4、写老师的办公桌

5、写老师的记心与忘心

6、写老师的孩子

7、写老师的衣着,老师很会打扮,很爱美,每天总让我们感受到青春活力。等等。 从以上我们应该明白,在选择记叙角度的时候,可以选择正面反映,也可以选择侧面突破。正面展开的文章,有着丰富的材料,显得气势雄浑;侧面突破,以小见大,以近写远,旁敲侧击,有利于表现人物。

(二)如何选取记叙的角度

1、在掌握三种人称视角优长与不足基础上,根据主旨与表达效果选择广义的记叙角度: 真实、亲切、动人——宜用第一人称

对话、交流、抒情——宜用第二人称

全面而深入地写人——宜用第三人称

有时,回忆性文章,可灵活运用两种以上人称,但要注意:不能前后不统一甚至要出现矛盾,以致让读者费解。

2、从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凸显事件的启发意义方面考虑狭义角度的选择。狭义的角度就是选择和处理写作素材的“着眼点”和“切入点”。

选择“着眼点”“切入点”的基本原则:小、巧、新、奇、深。

角度小——利于写细,写具体,也便于把握

角度巧——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体现结构美与艺术美。

角度新——不拘一格,独出心裁。

角度奇——曲折动人,耐人寻味

角度深——小中见大,滴水见太阳

讨论:

我们来看这样一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自己确定主题,自拟标题,从学生、清扫女工和教授自己三个不同的视有来写这个教授:

国外某护士学校开学的第二个月,教授给学生们来了个突然的小测验。试卷的最后一道题是这样的:“每天清扫学校楼道的女士叫什么名字?”面对这样的试题,学生都感到很奇怪,教授怎么会出这样的题目?清扫学校楼道的女士尽管大家都看见过,可她叫什么名字谁也没有问过。下课前,一个学生问教授:“最后一道题是否记分?”教授肯定地说:“在你们的职业生涯中,你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每一个人其实都是重要的。他们都值得你们去注意、去关心,哪怕仅仅是微笑一下,问个好。”学生们都说:“这是一堂令人刻骨铭心的课。”

明确:

主旨:每个人都很重要(尊重敬爱每一个生命)

角度一:学生视角,宜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将教授精神品质写深写透。 角度二:清扫工视角,宜用第二人称,表达清扫工的感激,肯定教授的平等待人 角度三:教授视角,宜用第一人称,表达爱的思想,传达护士职业精神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