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高考作文公式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1:30:09 高中作文
高考作文公式法高中作文

篇一:高考作文模式训练公式:王先海“入格式”作文法

高考作文模式训练公式:王先海“入格式”作文法

高考作文模式训练公式:王先海“入格式”作文法一松柏

高考作文模式训练公式:王先海“入格式”作文法

湖北省武汉市文华中学王先海老师,是风靡全国的“入格式”作文法的创立者。他认为,虽说文无定法,很难强求一律。但万变不离其宗,各类文体大都有一定的基本结构——“格式”。作为中学生的作文基本训练,倘能循“规”蹈“矩”,由人“格”到出“格”,“死”中求活,当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下面,便是王老师总结出的一些常用作文“格式”。

甲、记叙文类:

(一)一般记叙文图示:

解说:所谓睹物思人法,即由一件或两件有意义的“物”(),引出一位或多位与该物有关的“人”()。再进而联想到与该人(个体或群体)相关联的典型的一件(或几件)“事”(),从“事”中体现出(或概括出)该“人”的性格、品质(),最后回应点题,升华中心()。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所谓议论法,即通过对曾经对你的人生道路或思想转折有过较大影响或启发的某件事或某言某行()生发议论,引发(转载于:www.Zw2.cN 爱 作 文 网)所记的“人”(),再进而联想到最能体现该“人”的性格、品质的几件“事”(),从而概括出该“人”的性格及思想品质(),最后回应、升华()。如魏巍(我的老师》。

(二)复杂记叙文图示:

1.联想法:

解说:所谓“联想法”,即由“人甲”()联想到“事甲”()。再联想到“人乙”(),“事乙”

(),再进而联想到“人丙”()、“事丙”(),而后或同中比异,或异中求同,突出某个体或概括出其共同特征(),最后回应、升华()。形象间往往表现为因果联系。

所谓“介绍法”,即由甲()介绍(或引出)乙(),由乙介绍(或引出)丙(),类推,最后仍归结到甲()。形象间并不一定相互熟悉或有直接联系。如《猎户》:去访董昆,联想:董昆可像家乡的尚二叔?便介绍尚二叔;场长提议去访“百中老人”,又介绍“百中老人”,而“百中老人”又“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引出一部“猎经”,而后董昆方“千呼万唤始出来”。 所谓“直观法”,是将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见到的几个不同人物自然地引入文章中来。(或“我”)即文章线索。如:“我”()准备回家,在路边某公共汽车停靠点等车,正“过尽千帆皆不是”而焦躁时,“嘀嘀”两声喇叭响,原来是同学(或同乡)甲()开着一辆中巴车停在跟前;“我”喜出望外,登车与甲话旧,甲说出“我”与甲都熟悉而与“我”久无联系的乙();中途有丙(,甲之同学或同乡)搭车(或拦车与甲说话),由甲再介绍丙;“我”回家后去访问丙,却意外地遇上了丁(),丁又夸甲和丙(),穿连成一个故事,表现一个主题():或生活的浪花,或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山乡人民带来的经济的、精神面貌的变化;或讴歌某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好领路人。如《巾帼群中领头雁》。

(三)游记体散文图示:

解说:所谓“定点换景”或“移步换景”,是从选好观察点多角度描绘景物而考虑文章结构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往往交融使用。现分述如次:

定点换景,即观察者选定一个观察点后立定观察(看、问、听、闻、触)某一景物,通过视角、视野的改换,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层示某景物的全貌。开头部分()交待写作背景、起因、目的或概述所写景物的总特点(如美丽、雄奇、险秀等),或点明心境、主题(迷人、难忘、

神往等);主体部分先描写从第一个观察角度所获得的景物印象,即表观察角度的词语+景物及其特点(),接着描写从第二、三个观察角度所获得的景物印象(),格式同()??结尾部分()照应开篇,抒发感受,深化中心。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在主体部分按时空交融的顺序,不断改换角度,或仰望,或平视,或侧看,或斜睨,或远眺,或近觑,或左顾右盼,或瞻前顾后,在多角度的描写中充分展示了小屋的美:白天美妙的绿色背景下的小屋形象的清晰美;夜幕深垂的晚上小屋影子的朦胧曼妙美;破晓或人暮时,由于光线变化而导致的色彩变化的浪漫美??无不毕现了小屋的景物特征。

移步换景,即动点观察,一般按实际游览的行踪,或以刻意设计的行踪为线索,有目的地选择观赏重点。以所见所闻所感的先后顺序,依次展现景物特征。如《雨中登泰山》《难老泉》《荷塘月色》《内蒙访古》等皆是。

乙、议论文类:

解说:一般议论文指一般立语型命题议论文。首段(起)释题意,亮出观点,即“是什么”(引论:),接着正面例证论述(承)“为什么”(;详),再从反面例证论述(转)不“如此”将会导致什么后果(;略),正反()比较、对照,互为印证,以突出正面观点(本论);然后(合)说明应“怎么样”(结论;),最后引申回应、深化中心()。

(二)特殊议论文图示:

解说:读(观)后感重在“感”。首段为“读(观)”()所感知的内容;接着是“议(析)”()对你感受最深、启迪最大的内容。提炼出观点;然后是“联”(),即联系社会、思想或生活实际,展开联想,正反例议发感;最后是“结”(),归结引申。“读(观)”是“议(析)”的基础,“联”是“议(析)”的引申发挥,“结”则是对前述内容的综合概括,引申深化。

解说:文学评论是对文学现象及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评价的文章。中学生写作文学评论,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的内容或形式方面的特点,或两者兼而顾之,进行分析评价。其基本评论方法是“叙、析、评-”三者有机结合;首段()应交待所读作品及其,概述其内容、特色,即总的评价或总的感受。主体部分(),对原作品展开分析评论,其基本步骤为:首先分析评论原作晶的第一方面的特点(),即原作品特点(分论点一)+引述原作品有关材料作论据十分析得出小结论;依次()类推,步骤基本同()。

需要说明的是,若()的分论点在段首提出,以下叙、析,那么()的分论点则可在该段末归纳得出;第()的分论点又可在段首亮出。如此,则可避免呆板而使行文摇曳多姿。结尾部分()归结全文,进一步强调突出对原作品的总评价、总感受。

解说:思想评论是针对在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中反映出来的“思想问题”进行分析、评议,以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弘扬正气、纠正错误的文章。其基本结构是:文章的开头(),引述材料,略加分析,有的放矢地提出评论的中心论点,接着()由此及彼,引发联想,列举出类似的思想及其表现,揭示其普遍性;然后具体分析,辩证说理();若是正确的思想,就应指出它好在哪里,以及产生这些思想的动因何在;倘是错误的思想,则应挖根源,找危害,揭实质。该部分的文章重点,最好是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以增强说服教育的效果。最后回扣材料(),提出解决思想问题的办法,或发出号召,都来摒弃这种错误思想,或都能弘扬这种正确思想,总结全文。

4.供料作文

解说:引申型议论文基本写法为:首段概引材料(),可在首段段末也可独立成段鲜明地亮出观点();承上启下,由点及面,正反结合,举例论证();联系实际,深化中心();总结回应,画龙点睛()。

比较赏析型议论文实则属文学评论,但与一般文学评论不同的是该类文章在比较(优与劣;同质比异)中赏析,涉及知识面较宽泛,鉴赏层次较高。1996年全国高考作文对两幅漫画(《给六指做整形手术》《截错了》)的比较赏析即是。下面就以此为例简要说明该类文章

的几种基本结构式:

在文字表述上,可用“首先”“其次”“再次”或用数词“第一”“第二”“第三”,最后综述以显层次;也可用“在内容(主题)上”,“在形式(画功)上”、“综上所述”等以明条理。无疑地,比较分析的过程即为比较赏析型作文的论证过程。

最后说明两点:其一,文中的“()()??”仅仅为了显示结构层次,可能有时与段重合,但并不完全等于自然段的标识;其二,上述结构程式便于操作,易于掌握,考试时不易失大分,对未人(或刚人)“门径”的中学生确有裨益。但毕竟“死”了一些,要达到由人“格”到出“格”到“死”去“活”来的写作高境界,尚待在实践中灵活掌握,反复训练,不断创新。

限于篇幅,上面仅介绍了记叙文、议论文两大类10余种写作“格式”,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参阅洛威老师主编的《人格作文指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该书详细介绍了23种写作“格式”。

老师的话

不管是“框架”也好,“套路”也罢,还是“格式”,其实基本思路大同小异,无非是有的细一些,有的粗一些。但其宗旨或者说目的,应该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想为初学作文的同学提供一种规范,一个思路。同学们不妨借用这些“公式”入门,然后再力争用活“公式”,并最终达到抛开“公式”的目的。

篇二:高考作文必备:爆强作文公式

【公式1】议论文基本结构

引论(开篇点题) 引论(开篇点题) 并论据① +分析论证 分论点① +论证并模模 列列式本论(证明论点) 论据② +分析论证 式本论(证明论点) 分论点② +论证 顺一递二

论据③ +分析论证 分论点③ +论证结论(深化升华) 结论(深化升华)

【公式2】议论文分论点切分方法(思路:审读题目→归纳话题→切分分论点→总结中心论点)

古→今:过去→现状→将来

先→后:首先→然后→最后

一、纵向

浅→深

表→里 是 什

么→为 什 概念内涵:~~(就)是?(分论点1/2/3)

做?要~~:(分论点1/2/3)

分类别式

面对?要~~:(分论点1/2/3) 不同职业的人(分论点1/2/3)

不同境况的人(分论点1/2/3)

个人集体企业国家民族(分论点1/2/3) 二、横向

为什么会~~:导致原因(分论点1/2/3) 为什么要~~:必要性(分论点1/2/3)

找理由式 怎样才能~~:条件(分论点1/2/3)

怎么样~~:方法措施(分论点1/2/3) ~~就能(才能):作用意义(分论点

1/2/3) (方法如一、二) 条件:不?,就不能~~(分论点1/2/3)

三、其它危害:不~~,就会?(分论点1/2/3) ~~是?,使?(方法综合一、二):(分论点1/2/3)

其它可套用模式(~~与?分别代表“话题”和“其它文字”)

~~是?的奠基石 ~~是?的催化剂

?是~~的奠基石 ?是~~的催化剂

~~就? ~~就? ~~就? ??

?就~~ ?就~~ ?就

~~ ???

① ~~是?的航海灯 或 ?是~~的航海灯

~~是?的源泉 ??

~~是?的前提 ~~是?的基础 ③ ~~是?的关键

~~是?的根本 ~~是?的保证

?是~~的源泉 ???

?是~~的前提 ?是~~的基础 或 ?是~~的关键

?是~~的根本 ?是~~的保证

【公式3】议论文段落展开的方法

一 个 完整

的 “论 证 单 元 ”

角度:正面证据 / 反面证据

结构:一例一析 / 并举数例再统一分析 / 兼备式(点例)

【公式4】议论文写作的程序 1..审读题目(找到关键信息)(用韦恩图示明确写作范围)

审 题 2..归纳话题,粗定立意(切入角度宜新、宜小,以小见大) 3..依据话题,切分论点(运用前述切分方法) 4..综合分论点,总结中心论点(归纳法,以小见大)

列提纲 5..搜集证据(可简要记于对应分论点后以防忘记) 6..最后审查一下,防止偏离题意和思路混乱;同时拟定标题 7..完善思路结构,粗略起草开头和结尾(此步可省)

写 作 8..动笔写作(直接写到试卷上,边写边在心里默念,可防病句)

【公式5】议论文公式总结(纵向为主线,精深;横向为拓展,博大!):

其它注意事项:

1.卷容清洁干净,字迹笔划清晰好认 2.标题新颖切题有文采 3.主旨句多次、反复出现 4.切入角度小,才能言之有物

5.点睛之笔:引申升华,以小见大,联系现实,扩大范围。用语宜精炼,不必大幅展开 6.发展分:有文采上下功夫,或在表现角度上创新(不主张在立意上创新)

附1:赏析短文结构模式

附2:积累16种素材内容和思想观点

1.话题:人生哲理(冷热、快慢、远近……) 10.话题:集体观念(团结、统一、合作精神……) 2.话题:人生观、价值观(生命、幸福、奉献……) 11.话题:心理健康(自卑、孤僻、承受力……) 3.话题:人与自然(环保、自然对人的启发……) 12.话题:人文关怀(老人、残疾人、关怀人的4.话题:学会认识(自己、社会、人生……) 情感……) 5.话题:为人处世(宽容、理解、助人……) 13.话题:与时俱进(观念、创新、表现自我……) 6.话题:传统美德(礼貌、孝顺、谦逊……) 14.话题:感情或理性(人性、理智、自我……) 7.话题: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家庭教育……) 15.话题:读书做人(成熟、情操、品位……) 8.话题:直面现实(贫富、生存、奋斗、挣扎……) 16.话题:时尚热点(网络、彩票、时装……) 9.话题:道德法制(公德、平等、反腐……)

附3:湖南卷对作文的特别要求

1. 强调“规范文体”和“真实写作”8个字。 2. 具体应对策略:

① 规范:要求文体特征明显,文体可能限定为规范的记叙文或规范的议论文,较小可能是记叙性或抒

情性、议论性散文,其它所谓“创新文体”可能会一律封杀。 ② 真实:强调写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对那种“××说??,××说??,××说??”格式行文而独

没有“自己说”的所谓“创新文体”可能会“斩立决”!也就是说,不必为了文采而大量引用,而要强调“以我手写我心”,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叙文则记真事抒真情,议论文则从自己的生活体验、生活感受出发。应对办法嘛,文中多出现“我”“我认为”“我感到”之类标志性用词,以此突出“写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象以前的“××说??”可以改造为“从××的(~话语)里,我感受到??”之类的用语。 ③ 加强规范文体的写作训练。

记叙文,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展经过,即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要完备,然后所谓“按照一定的顺序”即要依循一条线索来串起这六要素。记叙文公式“点

+面”,即整体概述与局部描写相结合,而在写“点”时又可以按“点+面”来写,这样层层嵌套,直至最细的细节描写,从而使读者如同亲历。记叙文公式“看听说想做闻”,即从“看到的”“听到的”“所说的”“所想的”“所做的”“闻到的”多个方面来刻画、描述,从而使读者如临其境。记叙文公式“题记+卒章”,即先来个“题记”点明基本的情感倾向,颂扬什么或是批评什么,先“表个态”,这样正文的开头就可以不用担心“点题”的问题了,放心大胆地“倒叙设悬念”或者其它方式皆可,然后结尾的时候一定别忘了来几句议论抒情,起到“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升华主题”(岂独伶人也哉)兼“呼应点题”的作用。记叙文公式“前铺后染法”,即首先确定中心点(中心事件),然后在之前作铺垫,交代“背景”,在其后补渲染,“深度”抒情。如朱自清《背影》,最令“我”感动的是看到父亲爬月台买桔子的背影,这就是中心点,在此之前,先写“我”家里有了一系列的“祸不单行”,父亲失业,祖母过逝,聚少离多,境况一日不如一日,等等,这些类似于交代“时代背景”的文字,就是铺垫,没了它们,那刹那的“背影”是不可能让读者跟着一起深受感动的,然后浓墨重彩地描写背影,饱含深情,这是“中心点”,然后又写“我”看到父亲离去,想到“这几年来”父亲“老境颓唐”,“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是补充渲染,这些文字,就使先前的感动深铭于读者之心了。记叙文公式“细节+感悟”,全文要有细节描写,尤其是“中心点”处,更要生动传神绘声绘色的细节描绘,才能生动感人;全文还要有感悟,点出自己的“人生启迪”,这样文章才有深度,有亮点。 记叙文结构构思法:

说明:

1.题记:用最为精练或精警的句子,揭示或提示文章的中心主题(先表个态)

2.典型场景1:从前铺部分选择一个富于动态的场景作简要的细节描写(吸引读者,引起悬念,暗含事件起因)[以描写为主//点]

3.插入:补充说明事件起因,或者插述能够映衬主题,而又不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任意内容(补充交代,映衬主题)[以记叙&议论为主//面]

4.简叙过程:简要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经过(简要记叙,交待清楚事件的起因、发展之经过,选择写出的内容要有阶段性特征,不要事无巨细地一统拖)[以记叙为主//面]

5.典型场景2:最能表现主题的部分,选择一个典型场景作细致的细节描写,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力争做到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突出表现主题)[以描写为主//点] 6.后续交待:简要补充交待后来的相关事情,交待事件的结局(进一步渲染主题,但要行文简洁,切忌拖泥带水)[以记叙&议论抒情为主//面]

7.卒章:即卒章显志,揭示主题,照应标题或题目(谈感悟,抒真情,注意“豹尾”,切忌“尾而不结”)[以议论&抒情为主//面]

议论文,要确定好中心论点,再分点论述,注意“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要齐全,此外要注意一定要有观点和对观点的论证过程。

散文,无论是记叙型的、抒情型的、哲理型的,首先要注意线索,即先要设计好一定的思路,按思路来写,万不可“想到哪写到哪”,那就真的成“散”文了!其次,文学的四大样式即“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原本就不曾有所谓“记叙文”“议论文”,所以,前文所讲的“记叙文”“议论文”其实质就是一种记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所以,除了“写景抒情型”或纯粹抒情型的散文,倒是没有必要特意来写作散文了。况且,作文考散文的可能性很小很小,所以,各位还是把宝贵的时间用来认真练好记叙文和议论文吧。

④ 准备写作素材和思想观点(参见附2,收集,并利用零碎时间(比如走路时)“构思”作文)。 ⑤ 培养文体语感:找你喜爱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各5篇,尽可能题材广泛一点,风格倒是不必讲究,投

你所好即可,可以从课本中找,可以从其它杂志资料里找,但切切不可全部都从高考作文中去找,把这10篇文章反复地背,背到滚瓜烂熟 ——大家不要嫌这办法“笨”,如果你真的这么去做了,你一定会在大学里热泪盈眶地给我写感激信的。

附4:湖南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③缺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④确认为抄袭的作文, “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 “发展等级”不给分。

高尚不需要理由

穿越历史的星空,常看到许多惊人之举,觉得意外,然后沉思,才感到意外后的背后是亘古不变的情理:高尚不需要理由。惟有高尚的心灵,才肯作出人意料的选择,这才符合情理。这不是偶然,这是一种必然。

千载胡曲,琵琶声声传驿道。

宫中传着可怕的消息,皇上要选宫女去与胡人和亲,其他的宫女惶恐万分,惟有王昭君不慌不忙。果然,几天之后,诏书宣布了选中宫女的名字,昭君也在其中。没有悲伤,没有无奈,有的只是一种坚毅与执着。她欣然登程,一路上,撒下了昭君悠扬的琵琶声。许多人都感到意外,谁愿意离开繁盛的汉朝,去那个月亮和星星都万分温柔的地方?然而,高尚不需要理由。王昭君的心中是一幅图景:大树下,百姓欢歌笑语;田野中,人民安居乐业。她高尚的品格决定了她出人意料的选择。这,无须惊讶。

百年足迹,演绎出生命的华彩。

新疆北部龟裂的土地上,行走着林则徐和他的下属。被革职候命的他等了一年,其间几次重病,最后等到的却是流放新疆的一纸圣谕。他强忍大起大落的悲哀,抵达伊犁之后,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在百姓心中,竖起又一座不朽的丰碑。感到意外的人说,林则徐呀,你这是何苦?你遭如此不公正的待遇,你应心灰意冷呀!可是,高尚不需要理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早已决定你的生命,即使流放之中也依然彰显华彩,照映千秋。

惊人一跪,决不向忘却的诱惑屈服。

1970年12月7日,波兰华沙,细雨蒙蒙,曾被划为犹太人区的地方,走来了一群陌生人。他们停在纪念碑前,既而是长久的伫立。其中一位突然双膝脆在碑前湿漉漉的大理石板上。原来,他是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这一跪,超越外交礼节,令身旁的外交官大吃一惊,却从此掀开了德国与波兰及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关系的新篇章。不必吃惊呀,有知耻之心的人才会有这一跪,有正视历史,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高尚精神的人,才会有这一跪。

高尚不需要理由。谈到这些人的事迹,你也许会吃惊、意外。然而沉思之后,应当明白:高尚不需要理由。惟有敢作出意外之举的人,才能永远留在青史之中!

篇三:高考作文得分之法

高考阅卷组长教你写作文

(一)真实有品位,高考作文不吝高分

周宏

对一篇毫无依据的空洞作文,因为他的立意就判为高分,这就不是引导学生向善,而是引诱学生趋恶。对高考作文中故意拔高的伪崇高,如果不制止,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作文能力,更是影响学生一生的人品。

为求高分而不惜造假的行为,在中小学生作文中至今还有一定市场。为了深刻、升华,可以在毫无铺垫、论据单薄甚至似是而非的情况下,突然在作文结尾拔高;为了表现自己的坚强,可以在高考作文中把自己伪造成双目失明,双腿残疾,父母双亡??怎么可怜怎么写,为的是能够得个高分。而根据调查结果,写这些题材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四肢健全、明眸善睐、父母双全。

有学生写《我的偶像》,说“我的偶像是环卫工人,因为他们每天早起晚归弄脏了自己干净了城市。”“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接下来便是一段一段的抒情议论,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叙述描写。我曾经多次问不同学校的高三学生:“把环卫工人当成偶像的请举手”,数百位听讲同学每次都无一人举手。而恰恰是和他们同龄的一些人,为了体现“感情健康、积极向上”,在作文中“表露”虚情假意。

其实,把环卫工人当偶像未必虚假,未必写不出好作文。有一位学生写的偶像就是环卫工人,这位环卫工人是他的父亲,所以他的作文写得情节具体生动,感情真挚含蓄,没有多少抒情议论,却用丰富的事实和细致的描写打动了读者,得分当然是很高的。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教育,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培养学生向善乃至追求崇高,从来是也将一直是高考作文评价的导向。而且,作为担负着教书育人任务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环卫工人这样的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之处,进而去敬仰他们,学习他们,把他们当成偶像,这不仅没有错,还是我们应该承担的重要义务。然而,对一篇毫无依据的空洞作文,因为他的立意就判为高分,我们所做的就不是引导学生向善,而是引诱学生趋恶。所以,在肯定真崇高的同时,对高考作文中故意拔高的伪崇高,如果不制止,那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作文能力,更是学生的人品。

片面绝对、低级庸俗的真,不会给高分。作为受过多年教育的高中生,求真、写真要有知识分子应有的品位。在此前提下,抒真情写实感的作文一定能够获得好评。

我曾经问过一些学生如此造假的原因,他们的答案十分相似。都说从小学开始,说真话或有创意的作文就未必得到老师的青睐。从小到大听到太多“这个不能写”、“那个不能写”的叮嘱,理由几乎都是此类作文在高考中风险太大。甚至有同学问我,作为高考语文阅卷的负责人,写真话的作文你都会给高分吗?我的回答毫不迟疑:“不会”。触犯底线,危害到民族国家根本利益的无原则的真,很难及格(但不会是零分);片面绝对、低级庸俗的真,不会给高分。因为真还有高下之分。作为受过多年教育的高中生,求真、写真要有知识分子应有的品位。在此前提下,抒真情写实感的作文一定能够获得好评。

那么,什么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品位?那就是:在保证基本物质条件的前提下,不忘精神追求。他既具有理性,又从不丢失梦想,他现实却不庸俗,独立却不偏激。他在表露自己的情感时,不会忘记问一下:“我的抒情合情合理吗?有事实依据吗?”在阐发自我观点时,总是要想想“我的观点有理有据吗?别人会怎么反驳我?”也就是说,在抒发真情时会带着理性的判断,在展现自得之见时会有着辩证的思考。当然,这就要求学生努力挣脱比较平庸的“本我”,表现既真实又有品位的“超我”。

守住底线,不让那些“宁可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后面笑”的恶俗或缺乏道德底线之人靠所谓的真情实感、标新立异而赢得高分,是每一位阅卷教师评价说真话作文高下优劣

的底线。

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为高校选拔的不仅是智商高、有知识的专才,还应该是情商高、有素养的“人才”(既是人,又是才)。高考作文作为了解学生语文水平乃至人格修养的重要依据之一,如何能够对品位没有要求呢?守住底线,不让那些“宁可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后面笑”的恶俗或缺乏道德底线之人靠所谓的真情实感、标新立异而赢得高分,是每一位阅卷教师评价说真话作文高下优劣的底线。所谓的“超我”,要超越的至少应该是这种庸俗观、市侩气。

当中学生具备了这种有品位的真我,就不会仅凭感觉说话,对自己不了解的事,他会在先了解研究后再得出结论形成文字,也不会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上思考,而会多角度分析,找出自己的漏洞,尽力使自己的独特思考经得起读者的推敲。所以,他可以大胆地在高考作文中写早恋的情愫,也可以对官场的腐败现象生动地叙述描写,对中国教育的弊端进行批判,对同性恋作冷静的思考,他的“冒险”,也得到了阅卷老师的青睐。

能够大胆揭露批评,恰恰体现了一个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上海高考作文评价对这样的真实作文从来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态度,从不吝啬地给予高分。

高考作文的导向,当然是让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当然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现真善美。但是不等于说不能揭露生活的假恶丑。相反,能够大胆揭露批评,恰恰是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另一种体现,因为在这背后,体现了一个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一种成熟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上海高考作文评价对这样的真实作文从来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态度,对其中善于说真话的作文,更是从不吝啬地给予高分。

但是,即便如此,更多的作文仍然是对作文材料或题目的阐释,正确的废话依然不绝于目。社会各界对高考作文评价仍然有着深深的误会。以至于当一些缺乏底线没有良知的出版商为赢取利润而请枪手捉刀,编辑出版所谓“高考零分作文”时,会有主流电视台的谈话节目据此组织嘉宾大批高考作文的保守和扼杀个性。殊不知,倘若这当中的一些作文真的由考生写在高考试卷上,是会赢得阅卷教师的一致好评,会得到一类卷的高分的。

不过,社会的误解还不至于让我们费解。让我们费解的是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也把这种误解当成正确的认识。我曾经在一次讲座中对小学语文老师说,如果高考作文中出现如此空洞虚假的作文,得分不会超过三类卷。我也曾对高三教师说,靠纯技术的应试,在高考中不会得到高分。但是,不止一个市级重点中学的老师的回答是:我们不要一类卷的高分,你只要告诉我,它能不能得到二类卷的平均分。试想,当有着优质生源的重点中学都如此不敢“冒险”,我们还能指望什么?这种不愿冒险的后果,便是把个性各异的学生教成一个模子刻出的产品,是对教育改革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反对。有些教师把学生的真实独特过滤在考试前,于是,呈现在阅卷教师面前的除了“纯净水”,还有什么?

如何做到“有品位的真”

首先,要提升思维品质。提升的方法是多做思维训练。虽然思维的结果未必能够通过训练获得,但思维方式却能够通过训练获得改变和提升。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纵深思维和辩证思维都有其思维路径,当你具备了这些发现性、证明性结合的思维品质,思考问题就不会呈现线性状态,思考的结果也就更有说服力了。

其次,当你对一个问题有了独特而真实的感受,首先要做的不是下结论,而是学习、探究、搜集资料。作了这些工作的结果是:或巩固了你的思考和发现,或否定了你偏激的想法,也或者使你的结论留有必要的余地。更为重要的是,你会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养成理性的、有说服力地说真话的习惯,习惯演变成自然,自然内化为素质,从而你的思维品质将获得提升。有品位的真话也就汩汩而出了。

再推荐一个具体的操作方法。有时,时间、空间、能力等条件限制使你无法作进一步的

学习探究,那么,不妨对自己的结论做些限制。“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里”、“往往”、“有时”、“一般而言”等都是避免偏激的有效手段。高中教材里有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说到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又是“将来”、又是“也许”、还将可能性限制在“不是完全不可能”,如此“罗嗦”的表达恰恰显现了作者思维的严谨。比起现在一些专家动辄“一定”或“不可能”的豪言壮语,更为专业,也彰显了对自然、对科学的敬畏。所以,有时候罗嗦的表述比起简单的结论,精确严密得多。

当然,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你甚至会在一段时间内比以前更加无话可写。不必紧张,因为这是“成长的代价”——你已经抛弃了过去的思维模式,而新的模式的建立还“拘于虚”、“笃于时”、“束于教”,你尚处于知其然而不能为的阶段,但你已经走上了“正途”,只要你坚持学习,望洋兴叹的就不是你,而是仍然固守一隅,不能走出崖涘,“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井底之蛙了。

(二)高考作文:材料作文,勿因审题而满盘皆输

曾经有人提出,高考作文的评分应该将审题、构思、语言三者分开打分。这样一来,即使审题错误的作文,也能因语言优美、构思新巧而获两项高分,从而及格甚至获得更高的分数。据说这样能够避免一些平时作文水平高的同学因一时之错而抱憾终生。笔者为其惜才之心而感动不已,但考生万不可以为真有此等好事,因为此种做法会大大助长抄袭的恶习。试想,有人背熟他人佳作,文不对题却文采翩翩,该及格吗?

从往年高考作文评分看,文不对题的作文均在四类以下,今后恐怕也不会改变。作文审题,永远是考场佳作产生的基础,舍此,犹如无本之木,决不可能长出奇葩异草。所以,要在高考中赢得作文高分,不过好审题关,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不因审题错误而满盘皆输呢?

首先有必要对时下材料作文的概念作重新界定。简要地说,命题形式就两种,一种是材料作文,一种是命题作文。给了材料,就是材料作文;不给材料,就是命题作文。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审题要求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立意要求遵从材料的倾向性,学生作文几乎只能阐释材料的含义,不能对材料隐含的观点作出补充,更谈不上提出不同意见了。而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话题作文,在降低审题难度尤其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得之见方面作出了贡献。

高考作文由材料作文走向话题作文,是对材料作文在审题和立意方面限制过多的反思,是对“让学生乐写、敢写、善写”这一作文教学改革理念的践行。然而,话题作文也存在不足,那就是审题要求过宽。对话题作文而言,材料只是话题的引子,学生作文只要围绕话题,引不引用材料,是否交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几乎不影响其得分,其最为严重的结果是便于学生套题。于是,2009年开始,上海的高考作文题又回归到材料作文。但这种回归不是倒退,而是扭转话题作文弊端,摒弃材料作文死板的“新材料作文”。和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其相同之处是立意要围绕材料的内容,要明确交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行文要有对材料的引用或分析(但不要大段甚至全部照抄材料),不同之处则是对材料内涵可以肯定,可以否定,也可以在肯定的基础上予以补充。命题者往往会在写作要求中明确“自选角度”以便给考生更多的自由。写作者引用分析材料,主要作用也是为了告诉读者:我读懂了这则材料,我是围绕材料立意的。显然,它吸取了话题作文的长处,避免了话题作文的缺陷。

倘若广大师生都能确立上述概念,教师便不能在评价中先入为主地设立条条框框,更不会仅以学生作文是否符合阅卷老师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为评价标尺,学生也就敢于大胆地抒发自得之见了。

学生的自得之见要得到首肯,必须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确保你的理解不致走偏,不妨参考下述步骤。第一步:阅读材料,分清层次,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并且根据主要内容总结出关键词;第二步,总结材料隐含的观点或倾向性(但这几年倾向性往往不

明显甚至根本没有倾向);第三步,我的观点;第四步,验证我的观点是否针对材料的主要内容。

以2009年高考作文为例。材料分三层,第一层次论其书法对前人的继承借鉴,第二层次论其书法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第三层次论其书法的独特性。因此主要内容可初步概括为“郑板桥书法的特点”,但这显然流于宽泛,指向不够具体落实。于是从材料的总结层次(往往是最后一层)找关键词--创新。不难发现,第一层讲继承借鉴可理解为创新的前提,第二层讲整体与局部是其书法创新的特点,第三层则是其创新的结果。于是,材料的主要内容可具体概括为“郑板桥书法与创新的关系”。此时,第二步已经可以自然生成:创新是艺术乃至各种事物发展进步的前提。根据写作要求,自选角度,你既可以写创新与继承借鉴的关系,也可以写创新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还可以对“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进行理性思辨。第三步自然水到渠成,不必赘言了。只要你的观点与材料的主要内容有关,就不会有审题错误之虞。 不过,这还不够,因为在这个层面上的审题所得出的“我的观点”,会有两个不足。第一,它基本是材料的倾向,第二,绝大部分同学都会想到。如此缺乏独特性的观点,想要获得高分自然难度不低。审题只是行文准备工作的第一步,能确保的只是审题正确,而把你引向观点独特深刻的是对立意的深入思考。这一步才是佳作产生的必由之路。思考路径如下。

首先对审题第二步骤的结论作诘问,“材料隐含的观点或倾向性对不对?”“如果正确,有什么可以补充吗?”再回看审题第三步骤的结论,对“我的观点”也同样诘问“正确吗?有什么可补充吗?还有其他角度吗?其他人会想到吗?”

或者问“既然如此,为什么做不到?”这样思考的结果往往会否定审题时初步得出的观点,你会觉得那个观点太平常甚至太肤浅。比如写创新,你就不会空谈创新的意义和价值,通篇充斥正确的废话,而会进一步思考如何创新,甚至从思考“为什么做不到”入手,针砭时弊,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

这就是三思而后写。一思而写,你的观点会淹没在数万考生之中,落入俗套难以避免;再思而写,你至少与过半的考生立意不同;三思而写,你的立意自然会在所有考生中脱颖而出!

或许有人会担心如此求新会导致偏题。也有防止之法。简言之,行文无论怎样由此及彼纵横捭阖,都不要脱离你所总结的关键词。出问题走岔路的往往是每一层次一个关键词,而这不同的关键词又不能够从不同角度指向材料的关键词。

以一则材料为例总结审题原则和步骤。

材料: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黎锦熙早年在湖南办报时,曾经叫他三位学生誊抄文稿。第一位学生重视照抄不误,第二位发现稿件中有问题会与老师商量并代为润色,第三位只要文稿观点与自己不同就拒绝誊抄。后来,第一位默默无闻,第二位成了著名的戏剧家,第三位成了影响历史进程的伟人。

主要内容:三位学生对待誊抄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态度。

倾向性:要学习第二、第三位。

我的观点:做第二人或第三人。

是否针对材料主要内容?是。

三思结果:1、第三人的不足及其命运的风险;2、第一种人的意义和价值;3、教师对这三种人成长的意义——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

上述题目,笔者曾经在一所学校高三班级作过讨论,除所列的三思结果外,审题正确而角度各异与众不同的答案,不下于十位数。

最后谈谈阅卷者对材料作文的评判标准

首先是对材料该写什么,阅卷老师不作预设。其意义在于教师不会先入为主,更不会轻

易否决学生的独特见解,而是看学生是否能有说服力地论证观点。当然这对阅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阅卷难度,但这种难度的解决靠的绝不是设定写什么就是对的,写什么是不对的来完成,关键在于阅卷教师要有眼光和胸怀。

其次,判断审题的对错不仅看考生“写什么”,更重要的还是看他“怎么写”。“写什么”写得对的文章,可能因为“怎么写”没写好而变得很一般。“写什么”比较大众化的作文,也会因考生“怎么写”做得与众不同而成为好作文。从这个角度说,规定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今年高考作文有人问:写“宽”可不可以?他认为这个材料告诉我们,要有一种“宽”的态度,他说网、尺度均表现了一种宽,文中对宽的标准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可以宽的、什么是不可以宽的作了分析。文章里具体写宽的目的、宽的标准时和材料结合了起来,比如说分析“放小鱼抓大鱼”,提出“宽”的标准是可持续发展。这样一听,我就觉得文章写得不错。但是光听到写“宽”,我们就认为是跑题了。

以一个去年模拟考的例子做结。有一个区考的是:上海的大街小巷和许多公共场所,除了中文标识外,还有各种外语标识,这体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而在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公共场所除了本国的文字外,很少有其他国家的文字标识,欧洲人认为这是为了保持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纯洁性与独立性的需要,以此材料写篇文章。很多文章肯定这则材料,观点集中在要保护母语的独立性。但有学生认为,我们固然要保持本民族语言的纯洁和独立,然而为了方便外国人,达到开放、多元,在中文下面标注外文,并没有错,由此批评这则材料小题大做,可不可以?往往,一些对材料隐含观点有补充的、或是有反对意见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有思想有水平的。

(三)考场作文,四平八稳还是标新立异?

迄今为止,仍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把创新看作高考的敌人,或者认为高考作文的创新只限于形式,思想见解的独特新颖不属于高考。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只需查阅部分高考一类卷作文便可找到答案。仅以今年高考作文为例,有思考与众不同的《我们自私的智慧》、《丹麦人,你的鱼还好吗?》,有采用记叙文体的《当下?长远?》、《稚嫩和成年》,有全文以文言文写作的《言时事》等等,它们无一例外地获得一类卷。

问题是,也确有考生因为观点的创新导致得分低于自己的预期,所以,有必要探究一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笔者曾阅读了相当一批此类高考作文,结论是:得低分而与众不同的作文(姑且称之为“创新作文”)有共同特点,那就是读者难以理解其新鲜说法从何而来,和题目有何联系。

具体而言,此类作文可分成三种,一种观点与题目有联系,审题没错,但论述或单薄或片面或武断;另一种审题也不错,但思维跳跃,逻辑混乱,全文找不出论证和论点的关系,仿佛在写另一篇作文;还有一种则是审题错误。这样的作文让人如何肯定和鼓励你的“创新”?套用两句歌词:“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要我“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不太可能。

考场作文有别于平时作文的,就是阅卷者不可能和你见面,因此你也无从解释说明别人不懂之处。何况,当平时作文到了需要你说明解释才能让人恍然大悟,也已经游离了优秀行列。所以,明明不是创新惹的祸,而是论证不足、认识片面、逻辑混乱或审题错误造的孽,却怪罪于阅卷教师、迁怒于创新本身,显然有失偏颇。

高考对创新的鼓励,并非始于近年。而且,根据考生的年龄、阅历和认知水平以及当场限时作文的特点,阅卷教师对如何判定考场作文的创新有切合考生实际的共识。对于高考这种既命题又限时的作文,倘若能够于同样长短的时间内想同场应试考生之未想,写他人之未写,即为创新之举。能够使其他同学读后赞叹“有道理!我当时怎么没想到。”就有独到之处。换言之,假如你总是能在同等的时空条件下比他人多想一点,多行一步,授你以创新之冠,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