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专题复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1:34:18 体裁作文
篇一:高考社会现象作文复习
高考“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专题复习
2013年18套作文试题,以“社会现象类”居多(详情见下表分析),这类试题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生活,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占2013年高考试题数量的三分之一。回顾七年来宁夏卷高考作文,几乎均为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显而易见,此类试题将代表着2014年的命题方向,那么如何写好“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我认为最佳的写作方法是“就事论事,同类拓展”。
2013年高考“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统计分析
类 型 数量 卷 类 话 题 特 点
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 正面材料 3 全国课标II卷
同学关系调查 感情倾向明显,表现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山东卷 莫言被“咬”
广西卷 捡手机
反面材料 1 浙江卷 “童心” 感情倾向明显,从侧面呼吁正面价值观。
开放性
材料 2 广东卷 富翁捐助 无明显感情倾向,仁者见仁,智(转载于:www.Zw2.cN 爱 作 文 网)者见智。
北京卷 文学家与科学家对手机的认识。
“就事论事”就是指考生的写作对象必须是试题材料所展示的社会现象。一事一议的最大缺陷就是文章内容单薄,为了弥补这种缺陷,考生必须运用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寻找一些和试题材料同类的素材以充实文章内容,支撑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同类拓展”。
考生们在写“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时由于思虑不全,往往会踏入一些误区,从而导致作文分数低迷。其实这些“陷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误区一:盲目地提某些大道理。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就事论事”,不能让文章的中心游离于“事件之外”,但是在考场上一些考生所谈的话题和材料事件毫无关系,以致文章跑题。比如2013年高考:广东卷考生所谈的话题必须是“慈善”;全国课标II卷考生所谈的话题必须是“同学关系”;北京卷考生所谈的话题必须是手机等等。如果考生所谈的话题游离于“事件”之外,那必定是跑题作文。
误区二:内容空洞,走不出对试题材料的论述。既然社会现象类作文要求就事论事,那么有些考生就会就着材料大谈特谈,甚至对材料反复的叙述,缺乏对文章中心必要的拓展,进而导致文章内容单薄。要避免文章内容空洞无物,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对各类社会现象有一定的深度思考。考生平时不妨多看一些新闻、时
评、社论等,提高思维能力与社会认知度,在写作时便可围绕材料进行主题升华。 误区三:结构比例严重失衡。开篇引述试题材料,这仅仅是个引子,因而需要略写。选择材料的一个角度分析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联系社会现实的类似现象向外拓展,阐释自己的观点才是文章的重点,此部分需要详写。可一些考生却恰恰相反,大肆地叙述试题材料,而向外拓展的部分极少,进而造成文章在结构,材料安排上比例严重失衡。所以在文章结构上,考生不妨采取“起承转合”的结构来行文,请参照下表:
构思 文中位置 文 章 内 容 比例
起 第1段 用简洁的语言转述试题材料。 10%
承 第2、3段 找准角度,对试题材料做简单分析,提出自己观点。 15%
转 主体部分 联系现实,阐释所提观点。 65%
合 结尾部分 再回归试题材料与自己的观点材料,总结全文。 10%
上述这种行文方法,使得文章结构严谨,不失为一种复古的创新。而且此类手法适合许多题目,也就是说许多文章都可用这种结构。正在备考的高三学子们不妨学习此法,相信会大有裨益的。下面就以“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为例谈谈这种写法的运用。
“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从试题所给的材料性质来看,可分为三类:
一、正面材料。如全国课标II卷的“同学关系调查”,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山东卷莫言在被“咬”之后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并认为请别人挑错,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广西卷中捡手机者认为不能用贪心来对待爱心。这类材料感情倾向明显,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此类材料作为正面材料,考生可把它作为一般议论文来写,下面就以2013年全国课标II卷为例,进行构思立意。
【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
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做,不得抄袭。
【构思立意】
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就事论事、略写)
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
确实如此,同学之间只有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关系才能变得融洽,这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就事论事,略写)
第三步:分析、阐释观点。
考生可选取的拓展素材有: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的调查表明,近40%的大学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存有不同的心理问题;②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③清华朱令案;④网友给同室的大学同学发短信感谢;“感谢当年的不杀之恩”。(同类拓展、详写)
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要成才,先成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高尚的人,其之于社会的作用,恐怕是大于那些学富五车、却不惜为了自己而损害他人利益的人。让我们用尊重、理解、包容,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略写)
【仿真训练题设计】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杭州图书馆十年来对所有读者**开放,因此也有了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可有读者无法接受,于是找到馆长褚树青,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图书馆是唯一能将贫富之间获取知识的鸿沟消弭的机构。阿根廷诗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与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一】
1.平等待人,公平处事
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
杭州图书馆十年来对所有读者**开放,馆长褚树青不拒绝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览,并对所有读者一视同仁。(就事论事、略写)
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
毋庸置疑,馆长褚树青的做法令世人敬佩。他不歧视乞丐和拾荒者,他平等对待所
有读者的态度使我明白了人生来平等的道理。是啊,人生来平等,谁都拥有获得尊严的权利,因此,我们应该以公平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就事论事,略写)
第三步:分析、阐释观点。
考生可选取的拓展素材有:①吴冠中对学生的批评;②央视“星光大道”:只要你有才华,不论你的出身、社会地位、经济贫富等均可上“星光大道”;③82岁的香港大学宿舍服务员“三嫂”袁苏妹,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④美国国民选黑人奥巴马当总统。(同类拓展、详写)
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每一个生命,无论是尊贵的,还是卑微的,都有其自身的价值,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权利。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著名画家吴冠中、“星光大道”节目宗旨等赢得世人最真诚的感动,其原因就在此吧。平等待人,公平处事,会使人与人之间距离缩短,会让人们的生活变得简单而美丽。
尊重每一个人吧,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平等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我相信,这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理想!(略写)
【参考答案二】
2.尊重,画出天堂的模样
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
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十年坚持**开放图书馆,将知识惠及每一位市民,他做到了平等;面对部分市民拒绝乞丐和流浪者入内的要求,他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就事论事、略写)
高考“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专题复习(二)
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
每一个生命,无论是尊贵的,还是卑微的,在馆长褚树青眼中,都有其自身的价值,都应该享受被尊重的权利。尊重生命,我们自己的生命才会得到尊重。尊重,会使人与人之间距离缩短,会让人们的生活变得简单,更会给整个世界带来最真诚的感动。(就事论事,略写)
第三步:分析、阐释观点。
考生可选取的拓展素材有:①奥地利的小草真幸福!白天有人关心它们是否晒得太阳,夜里有人关心它们能不能安然入睡,一旦受到侵犯,还有人替它们主持公道。这种生活谁能不羡慕呢?奥地利政府部门对生命的尊重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们在考虑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美观,而是小草的生长规律,可谓真正的尊重。②玛丽.安东涅特王后在走向断头台的时候,不小心踩了刽子手的脚,立即轻声向他道歉。法国人民至今对此念念不忘。在王后的眼里,刽子手与她是平等的,一声道歉,让她最终成为法国人民永远的王后;③年轻人哈斯汀工作非常卖力,自己喝过的咖啡杯通常随手一放,懒得清洗。老板发现后,悄悄替他洗干净。哈斯汀这个年轻小伙子和他的老板都是懂得尊重的人,所以他们也都获得了
对方的真正的尊重;④拿破仑秘书布里昂的反问,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给上级留了面子,这种尊重,让他获得的是称赞。(同类拓展、详写)
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尊重使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让生活变得更加简单,给整个世界带来最真诚的感动,我们需要坚持下一个十年,二十年,直至永远。正如阿根廷诗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只因这里没有鸿沟,只有平等与尊重。(略写)
二、反面材料。如浙江卷三句话都是对童心的论述,并且共同揭示了一个社会现实即少男少女的心灵在提前硬化。而材料的背后又具有明显的感情倾向,那就是“世界一旦失去这个伟大的孩提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所以材料对世界失去这个伟大的孩提王国的社会现实是充满着否定态度的。此类材料作为反面材料,考生可采用先破后立的结构模式来行文立意。下面就以2013年浙江卷为例,进行构思立意。
【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构思立意】
第一步:开篇引述材料。
美国作家菲尔丁说:“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就事论事、略写)
第二步:找准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剖析其谬误,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是的,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放眼身边,有多少孩子逐渐丧失了童真?他们过早的世俗化,梦想不再,锐气不再,暮气沉沉。所以我们一定要留住童真,留住初心,留住曾经的美好。(先破后立)
第三步:联系社会现实中的类似现象,阐释所“立”的观点。
考生可选取的拓展素材有:①在丰子恺白发苍苍时所作的画中仍可寻找到童真世界;②热播电影《致青春》引发全民大怀旧;③当孩子从老人那儿听到神奇的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后,大人们往往一句“这个世界是没有神仙的”,就会使那个童年栖居的诗意空间轰然崩塌;④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里的孩子们都过早地学会了人情世故,例如攀比家长的地位和财富、相互妒忌拆台等等。(同类拓展、详写)
第四步:结合试题材料再次强调所“立”观点,总结全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泰戈尔也曾说“在孩子的眼睛里能找到天堂”。让我们留住童真,捍卫最初的人性家园,回归生命的本真,只有这样,往前走,
篇二:重点名校高考作文备考--例说社会文化现象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精校完美打印版)
例说社会文化现象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例说社会文化现象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国全茶馆
2007年高考结束,命题者在《风格平实,稳中求新——2007年高考上海语文卷命题意图》一文中写到:在考查广大考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吐露内心真情实感。可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我是上海高考命题的追求与方向。所以,虽然这两年的作文命题对现实的拥抱采用“你的手”、“这道坎”这样的虚化处理以便尽量大地扩展命题作文的写作空间,但是我觉得在未来的高考中,采用2005年高考那种形式,让学生直接面对某一社会文化热点说话、表达自己的认识也是一种可能性很大的选择。
有这样一道作文题——
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最近成为了新闻焦点,和他们一起成为焦点的还有对他们进行资助的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8月中旬,这5名贫困大学生被襄樊市总工会和市女企业家协会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因为他们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
2007年8月22日《楚天都市报》)
阅读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诗歌)。 如材料所示,这是一个“新闻焦点”,但是由“阅读以上材料”到“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一段相当复杂的思维过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审题立意”。那么,我们思维的突破口在哪儿呢?
首先,你必须对事件或现象做是非判断,要对事件的各方当事人的所作所为做是非判断或公正评价。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到底对不对?襄樊市总工会和市女企业家协会取消他们继续受助的资格又对不对?你要给出自己的结论。
其次,你要给出理由,即支撑自己判断的合情合理的分析。比如,在评价5名贫困大学生的行为上,至少可以有3种看法:做法对或错;做法虽错,但可以理解。以第三种看法为例,要说清楚为什么“可以理解”。比如:自卑心理,心存感激但没有学会或没有来得及表达,放在心里以报效国家的形式回报恩人,或者可能以为受人资助理所当然,等等。只有做出透彻的、深入的分析,才有可能接触到问题的实质,才有可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想到这一步,实际上思路就已经打开了,接下来,你只要选择一个自己熟悉、感受最深、储备的材料最多的一个角度去写就可以了。但是,为了避免就事论事,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要有相关或类似事件的联想,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对问题认识得更清楚些,更接近于本质一些。比如说,我们可以认为指责贫困的孩子和受了委屈的捐助者都有悖情理,需要我们思考更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本来是慈善,却滋生了怨气甚至仇恨。实际上,此前类似的问题,已经发生多起。先是演员孙俪不满其资助贫困生消费过高停止了捐助;不久前深圳患者小娟将10万元剩余捐款带回老家,引发巨大的争议??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些——目前已经到了为慈善工作建立制度性保障的时候了。
写作此类文章有三点需要注意——
一、要有鲜明的是非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有坚定的信仰。或褒或贬,或有褒有贬,要鲜明地表达出来。比如“施恩图报非君子,知恩不报是小人”——这是中国传统的慈善伦理。
二、选择的角度要小,议论要集中,但分析应该全面、深刻。由于所提供的材料大多属于社会热点、焦点,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常常需要闪开一些距离才可以看得真切一些,也就是说应该站得远一些,站得高一些。比如分析当事人的某个行为时,我们要多考虑其知识背景、周围环境、当时处境、所属阶层等要素,做一些立体的观察。多考虑一个要
素就会多一个观察的角度,也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些理性的认识。
三、一件事之所以会成为焦点、热点肯定是因为产生了碰撞——地域的、国度的、民族的、思想的、文化的、阶层的、性格的乃至于性别的冲突,而作为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期的中国,这种种的碰撞尤其频繁,所以热点、焦点也就不断产生,不断爆发。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最好不要就事论事,要多探讨某个事件、某个现象产生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根源,这样恐怕才能得出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篇三: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2013年18套作文试题,新材料作文占17题,仅天津卷是半命题作文,并且采取的还是“材料+命题”的形式。在这18套试题中,试题材料虽说兼顾到了诗歌(福建卷)、故事(课标Ⅰ卷)、言论(安徽卷),但却以“社会现象”类居多,它们分别是全国课标Ⅱ卷的“同学关系调查”,广西卷的“寻找手机”,山东卷的“莫言被‘咬’”,广东卷的“富翁捐助”,北京卷的“爱迪生与手机”,浙江卷的“童心”。这类作文试题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生活,跟随着时代的脉搏,占2013年高考作文试题数量的三分之一。显而易见,此类作文试题将代表着2014年的命题方向。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写好“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呢?
一、“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的特点:
1、要有针对性。它不能像一般材料作文那样,从材料中引出一个道理,然后哲理化写作。而是必须针对材料所列出的现象进行评论,有的放矢;
2、要有准确立意角度。甚至你的评论标题能让读者清楚地知道你的鲜明的态度或观点;
3、要有说理性。定是以理服人,让读者能一目了然地知道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二、
就事论事就是指考生的写作对象必须是试题材料所展示的社会现象;一事一议的最大缺....
陷就是文章内容单薄,为了弥补这种缺陷,考生有必要运用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寻找一些和试题材料同类的素材以充实文章内容,支撑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同类拓展。具体可分为以....
下四步: 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 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
第三步:分析论证观点——类比、对比联想同类或相反的现象。
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紧扣标题,回扣材料)。
三、“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从试题所给的材料性质来看,可分为三类:
1、正面材料。如全国课标Ⅱ卷的“同学关系调查”,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
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山东卷莫言在被“咬”之后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并认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广西卷捡手机者认为不能用贪心来对待爱心。这类材料感情倾向明显,彰显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标Ⅱ卷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
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
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
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
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对此,我们可从以下思路构思立意:
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就事论事、略写)
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确实如此,同学之间只有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关系才能变得融洽,这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就事论事、略写)
第三步:分析、阐释观点。考生可选取的拓展素材有: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的调查表明,近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存有不同的心理问题;②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③清华朱令案;④网友给同室的大学同学发短信感谢:“感谢当年的不杀之恩。”(同类拓展、详写)
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要成才,先成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高尚的人,其之于社会的作用,恐怕是大于那些学富五车、却不惜为了自己而损害他人利益的人。让我们用尊重、理解和包容,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略写)
2、反面材料。如浙江卷三句话(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菲尔丁(注:应为英国作家戈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都是对童心的论述,并且共同揭示了一个社会现实——少男少女的心灵在提前硬化。而材料的背后又具有明显的感情倾向,那就是“世界一旦失去这个伟大的孩提
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所以材料对世界失去这个伟大的孩提王国的社会现实是充满着否定态度的。
第一步:开篇引述材料。英国作家菲尔丁说:“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个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就事论事、略写)
第二步:找准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剖析其谬误,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是的,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放眼身边,有多少孩子逐渐丧失了童真,他们过早地世俗化,梦想不再,锐气不再,暮气沉沉。所以,我们一定要留住童真,留住初心,留住曾经的美好。(先破后立)
第三步:联系社会现实中的类似现象,阐释所“立”的观点。考生可选取的拓展素材有:①在丰子恺白发苍苍时所作的画中仍可寻找到童真世界;②热播电影《致青春》引发全民大怀旧;③当孩子从老人那儿听到神奇的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后,大人们往往一句“这个世界是没有神仙的”,就会使那个童年栖居的诗意空间轰然崩塌;④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里的孩子们都过早地学会了人情世故,例如攀比家长的地位和财富、向老师送礼、相互妒忌拆台等等。(同类拓展、详写)
第四步:结合试题材料再次强调所“立”观点,总结全文。中国作家丰子恺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的。”泰戈尔也曾说“在孩子的眼睛里能找到天堂”。让我们留住童真,捍卫最初的人性家园,回归生命的本真,只有这样,往前走,才能干净地看待这个世界。(略写)
3、开放性材料。如广东卷“富翁捐助”,北京卷“文学家与科学家对手机的认识”,此类试题材料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考生只需抓住一个观点自圆其说即可,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2013广东卷为例(原题略),考生可做以下解读:
第一步:开篇引述试题材料。有一富翁热心于慈善事业,决定向三个贫困家庭捐助。一家高兴地接受了他的捐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就事论事、略写)第二步:选择材料的一个角度分析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可赞成,可反对,可辩证。在对捐助的态度上,我很赞赏第三家的做法,因为别人的捐助毕竟是有限的、暂时的,甚至说是一种施舍,一个人要想彻底地走出困境必须靠自己的努力。(以第三家为切入点提出观点、略写)
第三步:联系社会现实中的类似现象,阐释自己的观点。考生可选取的拓展素材有:①88岁高龄的郑州老人孙玉兰靠卖气球为儿子治病,被网友称为“气球奶奶”;②87版《红楼梦》“晴雯”的扮演者安雯为爱复出独立还债拒绝施舍;③中国式慈善往往大张旗鼓地捐赠,从不考虑受捐助者的感受;④诈捐门的反复出现,让受捐助者对捐助者也失去了信任。(同类拓展、详写)
第四步:结合试题材料再次强调所提观点,总结全文。第三家的做法让我看到了他走出困境的勇气与希望,因为独立是对自己最好的捐助。(略写)
四、失误警示
1、盲目地提某些大道理。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就事论事”,不能让文章的中心游离于“事件”之外,但是在考场上一些考生所谈的话题和材料事件毫无关系,以至于文章跑题。比如广东卷考生所谈的话题必须是“慈善”;全国课标Ⅱ卷考生所谈的话题必须是“同学关系”;北京卷考生所谈的话题必须是“手机”等等。如果考生所谈的话题游离于“事件”之外,那么写的必定是跑题作文。
2、内容空洞,走不出对试题材料的论述。社会现象类作文要求就事论事,于是有些考生就会就着材料大谈特谈,甚至对材料反复的叙述,缺乏对文章中心必要的拓展,进而导致文章内容单薄。
3、结构比例严重失衡。
而向外拓展的部分极少,进而造成文章在结构,材料安排上比例严重失衡。所以在文章结构上,考生不妨采取“起承转合”的结构来行文,可参照下表:
五、真题解析:
(一)2013年高考真题(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60分)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要求: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于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
(二)写作导引
此试题材料属于典型的社会现象类材料,对手机这种新兴事物,科学家与文学家都有自己的看法,而材料对二人的看法又没有明显的感情态度,所以试题的开放性很大,考生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抓住一点自圆其说即可。总体来说可从三个方面来立意:
1、肯定手机的积极作用。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使书信慢慢地走出了现代社会,所以手机正在慢慢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习惯,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手机所带来的科技革新是时代的进步、创新的精神;手机所带来的观念革新让我们开眼看世界,从感受新奇到自我成长等等。
2、揭示手机的弊端。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会发现,获取信息已经不难了,但是对信息的处理,对信息的筛选,需要我们心中有个“小太阳”;手机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再也不那么难,此时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成本压低,于是那种真诚还在吗?当你的朋友跟你面对面坐在一起,你们两个各自拿着手机发微博的时候,你们两个人之间美好的现实关系还在吗?你会发现都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里。所以,手机的确改变了我们太多,但是否同时也让我们的思想,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表面上近了,而实际上却更加遥远了呢?
3、综合以上两点,辩证地看待手机的利与弊。
(三)佳作展示
重拾指尖“滑”落的温情
北京一考生
假如爱迪生能来到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我想最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应该是手机。因为一“机”在手,足不出户,便可尽知天下之事,信息多元化的时代里,人们已离不开这个科技产品了。(引述试题材料)(起)
当人们的指尖飞快地滑过手机屏幕,当人们的脑袋随着手机里的音乐而频频晃动,当人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