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乡情作文8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1:20:10 作文素材
篇一:高三作文范文
高三作文范文
过年(一)
日子一页页的翻着,转眼间又过年了。
对于充满传统节日色彩的中国来说,“春运”这个词已经并不陌生了,也就是这个时刻人口流动量最大。忙着备年货,忙着赶车回家。
回家过年已经成为人们的夙愿,无论在哪里读书,在哪里打工,在哪里漂泊,都要回家过年。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避风的场所。一年到头,在外漂泊,忙忙碌碌的,辛辛苦苦的打工赚钱,为的是这个家庭的生活日子;为的是能够在这段时间多陪伴在父母亲身旁;为的是明天的生活更美好??
城市虽灯火辉煌,却不是我的家,却不是给予我们最踏实的地方。家虽在偏僻的农村,我们那个地方却充满这祥和的乡土气息,充满这最为温暖的记忆。城市的魅力也诱惑不了回家的人们;城市的精彩也耐不住回家的步伐;城市的砖瓦也禁不住回家的心声??
人如潮,车入海的车站忙忙碌碌的。城市的打拼工们整理整理行李,做好手头最后一份工作,也是年末的最后一份工作,就连忙着买车票甚至提前一些天的时候就买了车票了。
车站的人们,排着老长的队伍,等待着能够买到回家的车票,能够买到车票,家的距离就接近了。人们等待着,焦急的等待着,甚至连顿饭都顾不上吃。
此时此刻,车站响起了音乐《常回家看看》,听着熟悉的旋律,弥久不衰的歌曲,在这一刻会引起多少归心似箭儿女的共鸣。是啊,常回家看看,但是因为生计,因为要过上美好的日子,所以只能够一年到头,过年回家一次。陪伴父母身旁,说说在外的日子,和家里的情况。尽享家庭的天伦之乐。
伴随着耳机的音乐《坐上高铁去北京》响起时,高铁列车启动了。也许,这一刻激动的旋律打动了我激动的心情,引起我的共鸣。
高铁快速的行驶着,美妙的旋律在耳畔轻快的响起。我坐在靠着车窗的一侧,我边看着外面的风景,一边听着歌曲,别提多欢心了。也许,这就是最为愉快的旅途吧,刚才排队买票、等车的疲惫早已烟消云散了。人生本是这样的一次旅途,只有放下包袱,才能够变得格外的轻松。
随着音乐的深入,高铁的前行。想起自己以前小时候盼着过年的场景。爸爸在外打工,只有妈妈陪伴着我。小时候的我,通常喜欢扳着手指头数着爸爸什么时候回家,还有多少天就应该过年了。也许,那充满七彩的童年给予我对过年的祈盼,和最为美好的
我看了看手机,奥,今儿个是腊月二十三。小时候,通常妈妈在这个时候教我的那段童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此时此刻,我再也忍耐不住温暖的眼泪,触动深情。
是啊,现在自己>长大了,父母们却老了。我记得,当我出去上学、打工的时候,当列车从家乡向城市出发时,站在窗外的妈妈哭了,向我挥挥手,我也在挥挥手。爸爸却站在一旁不说话。我知道,这时无声却胜有声,爸爸虽有千言万语的叮嘱,但却保持了沉默??
这让我才知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啊。我在想象或许母亲在这一年中又流下多少思念儿子的泪水啊;或许在这一年中,头上的银丝又会多了多少根;或许在这一年中,又有多少心酸欺瞒了我??
是啊,好久没回家,不是我不想家,只是为了工作;只是为了学习;只是因为为了赚到更多的报酬来孝敬您二老;只是为了让爸妈早点享享福;只是为了让你们早点看到都市的繁华??
我也曾愿望:带着爸爸妈妈去旅行,去感受大千世界的魅影。”我希望>我的梦想定能够实现的。
慢慢地,突然才发觉,列车已经到站了。随即,我下了列车。在人群中看到了爸妈。随即我在拥挤的人群中找到了等候我多时的爸妈。这一刻,我的泪水又流了出来。我看到了妈额头上的皱纹,我看到了妈妈大多数的白发,我看到了我那不老的父亲额头上也有了皱纹,乌黑的头发上也冒出了白发。感觉一下子变了,我不在的这一年,爸妈似乎老了许多。
是啊,是变了,不仅仅是爸妈变了,老家也在这一年里发生了巨变。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沙尘的马路变成了柏油路。荒地变成了地产项目;一座座房子统一的粉刷成白色的;一些些农田变成了蔬菜大棚??
这一年,家乡的人为了建设新农村一定吃了不少的苦,是啊,没有苦哪有>幸福的好日子,没有苦,哪有精彩的人生呐!
回家过年,充满着虽曲折的途径,但却依然前行,找到属于自己梦幻的家。是过年,才让我们祖国许许多多的家庭团聚,一起享受这天伦之乐;是过年,才让我们过的开心、安心;是过年;才让我们一起对未来的夙愿,对家庭的夙愿;是过年,才让我们知道这蹉跎的岁月能够让人慢慢变老??
时光的车轮还在前行着,这红红火火的日子也过的越来越有滋味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就让这红红火火的中国梦实现吧!
捡拾幸福(二)
记忆是时间的一道裂缝,在时光悄悄地推移中,我们往往遗失了太多美好,每当我们深深地想起却又不经意的忘记,你是否会留意是否会捡拾你遗留的幸福。
在茫茫人海中彼此的偶然遇见是一种幸福;在学校的课余有朋友的陪伴是一种幸福;在家里妈妈的>唠叨是一种幸福??而我们就是遗失了这份幸福,所以总是觉得生活没有希望,倍感压力。在你人生的某个片段里。总有一段是最难忘的,何不让这份难忘变成幸福,变成永恒的回忆呢?
记得小时候我很爱吃甜,从那以后每每吃到甜的东西,心里就会有一种小小的满足感,便认为这就是幸福我整天只陶醉在甜食的美味诱惑里,妈妈让我上吃甜食的告诫也已经抛在脑后,>小伙伴之间“有福同享”的誓言也已烟消云散。可是我依然觉得我很快乐。我没有什么不高兴的事,但我却不知道,幸福也已离我远去。当妈妈又一次批评我不听话;当小伙伴不再理睬我;当我长了蛀牙的时候,我突然明白,物质上的追求算不得什么,唯有亲情友情来的更真切些。我从那时起不再遗失幸福,而是守护幸福、捡拾幸福。我常常记得幸福就像花儿一样,需要我们用心呵护,用爱来温暖,收集点点滴滴的感动,珍藏微乎其微的幸福。你会发现生活就是这样的简单。不仅带来感动,还会使我们的每一天更充实。
每天早上起床不再看到繁杂的工作,而是一片大好风景;站在镜子前不再是那个颓废邋遢的自己,而是焕然一新从新振作的你!只要你紧紧的抓住幸福。因为一个人总是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仰望和羡慕着。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我们在奔忙的生活中只顾得一味的向前奔跑,却往往丢失了真实的自己。
在还没有来得及流逝于指尖的时光里,我们何不弯一下腰,在我们不经意遗落的青石路上,捡拾幸福,不要给自己今后的时光里留有遗憾。
因为有你(三)
没有华丽的协奏,没有艳彩的服饰,更没有痴迷的追逐者。你所拥有的是古戏台前的吟吟传唱,伴随着江南水乡的摇橹声,是那百年不变的轻柔与高雅。你是活跃在江浙沪一带的年轻剧种。你,就是令我如痴如醉的——越剧。
因为有你,我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因为有你,我认识到戏里戏外的世间百态;因为有你,我也逐渐爱上了缠绵的古典词韵??
不曾记得从何时开始迷恋上你,只记得小时候总爱依偎在奶奶的怀里,似懂非懂的面对着电视,和奶奶一起观看一出出经典的剧目,如《红楼梦》、《孔雀东南飞》、《祥林嫂》??看着看着,不知不觉间,泪水便噙满了眼眶,于是,奶奶便会笑着指着我的鼻子说,你这孩子也会看戏,长大后啊,保证也是个戏迷。果然,被奶奶猜中了,当同龄人正在疯狂的传唱着流行歌曲的时。我依旧在如痴如醉的欣赏着你。不爱那富丽堂皇的京剧,不爱那雍容华贵的昆曲,更不爱那花枝招展的黄梅戏,我只钟情于你,缠绵温柔的越剧。几乎每天,我都在那不厌其烦的听着。因此,同龄的玩伴都笑称我为“小阿婆”。
可能在他们心中,越剧只有是像阿婆级的人们才会去喜欢吧。而每当这时,我都会会心一笑。因为我知道他们只喜欢那激情澎湃的潮流歌曲。由此,与他们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我可能“out”了。但是,因为有你,我便足够了。
时过境迁,我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越迷。
在网上,我加入了好多个越迷Q群,从此,我的业余生活便更加充实。在群里,我们也不管谁是谁,只要我们拥有相同的爱好,那就是痴迷于你,尽情地聊着关于你的话题。禁不住会感叹一句:“这真是,高山流水今相逢”。
你不是单纯的剧种,而是流派纷呈,各臻其妙。有质朴纯真的袁派,有真诚隽永的尹派,俏丽婉转的傅派,更有唱绝了宝哥哥与林妹妹的徐王二派??沉迷于这些流派当中,又何尝不是美的享受呢?
你的丰富和博大,让我获益匪浅:《五女拜寿》使我看尽世间百态和人世温情;《孔乙己》让我了解旧时封建思想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梨花情》令我明白金钱和亲情的孰轻孰重;《一钱太守》让我知悉清官廉吏会受人爱戴,而贪官则会受人唾弃;《浪荡子》使我感受到花花世界对人的影响之大,我们要自重自律,自觉抵制外界不良诱惑,千万莫学浪荡子,到落难之时才去忏悔??
因为有你,我充分了解了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你的柔,你的美,也正是江南人特有的品质。因为有你,我感受到“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哲理。因为有你,我明白了戏里戏外的爱恨情仇。因为有你,吴越的声音,如同江上的谣歌,自古至今,飘香不散。那里有纯朴的乡情,那里有恒久的渴望,那里也有我诚挚的祝福和期盼。
是失败中成长(四)
在失败中成长失败是成功之母。—题记
有谁没有体会过失败的滋味?爱迪生如果没有体会过失败,怎能发明出电灯;爱因斯坦若不曾体会失败,怎能提出《相对论》;贝尔若不曾体会过失败,怎么发明电话??所有的科学实验都要重复无数次失败,在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走向成功。
失败使我们成长,失败激励我们奋进,失败激发我们的斗志,使我们充实能量,使我们变得勇敢。
一次成功需要无数次失败的积累,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失败,怎能见彩虹。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在失败中,我们的方案会更加的完善,思想会更加的成熟—在失败中成长。
考试失败,愚蠢的人伤心,愤怒,甚至把试卷揉成一团,扔到垃圾桶;聪明的人会认真分析每一道错误的题,寻找错误的原因,然后把试卷收藏起来,不时复习,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有错误才能找到自己不足之处,错误不全都是坏的。失败使我们的心志变得更加成熟,鞭策我们不断前行,永不停歇。
我们应该感激失败,因为它使我们成长。
篇二:故土乡情作文素材(二)
作文素材积累(二)
故土乡情篇
姓名 班级
【写作导航】
农村生活天广地阔,乡村素材取之不竭。农村的学生与城市的学生相比,在写作上,他们有着城市的学生所无法模仿的姿态、生活沉淀,这就是农村学生的优势。要想在高考考场上脱颖而出,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学生最好挖掘乡土资源,表达浓浓的乡情!
写乡土作文,是我们深入地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真实地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其中的人、事、物,能有效地激发我们的情感,从而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好文章。培养我们写作乡土作文的能力,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家乡意识是写好乡土作文的前提。我们只有真正的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去关注家乡的人和事,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乡土作文。当然在课堂学习中,结合有关课文如:《乡土情结》的学习,体会作者在描绘家乡时所包含着的深厚乡情,同时联系实际,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可爱之处,应该如何反映家乡面貌,抒发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养成观察习惯。乡土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而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则是取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我们用朴朴实实的语言写自己实实在在的感情,写出自己亲见、亲闻、亲历、亲感的真实生活。
3.提高反映能力。在我们掌握了足够的生活素材以后,如何将其所见所闻反映出来,确是一个关键问题。一方面利用学习小组,围绕一个中心畅谈家乡的各方面情况;还可以听家乡德高望重老年人关于家乡的故事。在书面表达的训练方面,我们要养成多写勤写的好习惯,日记周记的形式经常写一写;还可以在班级开设乡土专栏,让学生在专栏里发表反映家乡新貌的文章。
【诗文名句】
1.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
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4.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5.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好段选登】
①对故乡的情感,是一种捉摸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遣不开的感情。它好像很巨大,又好像很琐细。具体得如一撮土、一滴水,又大得无从搬移,无法传递,不可替代。它是天,它是地,它是山,它是水,它和民族.和祖先,和各人逝去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的岁月,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个人的经历镶嵌在一起,盘根错节地联在一起。它对别人毫无意味,对自己却无比亲切:它不会让人时时挂念,却又令人终生难以忘怀。
②啊!对不起,家乡的秋,我笨拙的双手描绘不出你的美妙与神圣,但你使我震撼。作为家乡的女儿,我在心里了解你,你打扮的花枝招展,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回报生你养你护你的家乡和父老乡亲们。我真心感谢你,家乡的秋,你给乡亲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与希望;你给我带来了生活的勇气与自信;你让我感悟了生命的真谛,我真心感谢你!
③《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④我们每个人都是家乡的儿予,家乡给了我们善良,高尚的品格,给了我们博大丰富的胸怀。我们诞生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痛饮过这里明净的山泉,我们赤脚踩过山坡上带着露珠的草地,我们在茅屋里听过农夫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我们在家乡的怀抱里见到了奔腾涌荡的朝霞。
⑤在故乡的那段日子,风里来,雨里去。有时一阵风来,把头上的草帽吹走,吹落到山塘那面的草丛里。于是你想去捡回来,但当你拾起草帽时,说不定草帽下正罩着一窝小山雀,还吱吱啾啾地叫呢。故乡的日子,一个个是可以抚摸的。如前年栽的橘,今年挂果子了:去年放养的鱼,今年可以出塘了;地里的油菜、麦子,都摇着昨日的芬芳;那小拱桥、那石板路、那眼清泉、那塘荷叶,永远那么清新,那么有神,那么勾魂摄魄。
【经典品读】
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故乡的芦花
李笙清
在滩涂上看芦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种骑着牛背走在湖堤上看一望无垠的芦花的感觉,至今仍然令人回味无穷。柳笛声中,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雪一样的芦花便如旗帜般潮涌浪卷;宁静中,仿佛有涛声隐约,忍不住牧牛进入那片芦苇花海,任由苇絮芦花轻拂脸颊,然后折一根长长的芦苇顶在头上,自己就俨然成了芦苇王子。
如今滩涂上的苇林稀了,那种飘雪的壮观景象我是难以找到了,但是一蓬一蓬的芦苇依然顽强地生长在那些肥沃的滩涂上、河床边,它们惊人的生命力,来自于那深深下扎的芦根;当芦花谢了,芦苇枯萎,那些吮吸着水乡乳汁的芦根,却已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我常常将芦花看作是水乡的女人,她们是我的祖母和母亲,还有更多系着围裙下河下湖的女人。水乡的湖从来不曾干涸。每到涨潮时节,纵横交错的河床满了,水会漫过岸边的芦苇,一路流淌,直到扎进湖里。而到了枯水季节,湖水会经过一孔孔涵闸,给这些河道注入生命之水,也滋润着河道两边丛生的芦苇。
芦苇拔节的季节,正是麦地出苗的时候,这时候的水乡是清闲的,河边往往是最热闹的地方。男人们会光着膀子修理渔具,将那些终年漂在水上的船抬到岸上,晒干后,顶着日头,一遍遍地给船体上桐油。织网是女人的活计,树阴下,那些穿花似的巧手忽上忽下,令人眼花缭乱。一级一级的石板台阶,一个一个的水埠头,女人的嬉闹声里,常常掺杂着汉子粗粗的嗓门,泥土一样朴实。间或有水鸟扑愣愣地从岸边的芦苇丛中飞出,引起一串更响亮的笑声。当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渐渐停息下来,女人们会就着河水洗发,会将清清的水面当作妆镜,欣赏一番自己的容颜,一朵红云会腾上脸来。
当湖风温暖地沿着苇荡穿行的日子,芦花开始出穗,男人们开始下湖忙活。这时候的女人也忙碌起来,她们像莲花一样开放在近湖和堰塘里,一个个小小的木桶,一根根细长的竹篙,让女人们融入到一片诗意之中。草帽下,那些淌着汗水的脸,总是笑意嫣然,挥手间,沾满菱角叶。在我的水乡,采菱一般是女人的专利,说笑之间,她们的纤纤十指飞快地摘着水面上的菱角,熟练得就像在做纳鞋底一样的针线活,不一会儿。木桶就满了,女人们将木桶划到岸边,麻利地用筐篓装好,然后舀干木桶里的水,又轻盈地划进菱花丛中。一趟趟下来,岸边的菱角成了小山,女人的衣服开始湿透,会显出好看的曲线。偶尔有汉子心疼婆娘,也划着木桶采菱,他们笨拙的姿势往往引来女人的笑声,有时木桶翻了,男人和菱角一起滑落到水里,这时候,女人的笑声会更加恣意。
芦苇长得更高的时候,芦花开始在风中怒放,秋风中,那银白如絮的芦花飘逸柔情。男人们开始频繁地出湖,而女人们的扁舟会像蜜蜂一样轻灵地穿行在荷叶林中。那些莲花凋谢的荷杆上,已挂满熟透的莲蓬。每当扁舟划过,女人唇边的渔歌,夹杂着莲蓬与荷梗断裂的脆响,这时候的女人,就像迎风飘拂的芦花一样美丽动人。
和家乡众多的女人一样,母亲的那双勤劳的手,除了摘菱采莲和忙她那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外,还会用芦苇编织很多东西。夕阳下,母亲坐在院子里。用锋利的篾刀将芦苇去皮,劈成篾条,编织成苇帘、苇席、苇篮和苇篓等用品,连圈养鸭子的篱笆和菜地的栅栏都是用一根根的芦苇夹成。有时候坐在小凳上,看着母亲那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每每出神。
等到我上中学时,一个外地商人在当地办起苇编厂,那些取之不尽的芦苇被水乡的女人编成果篮、笔筒等精关的工艺品,竞成了一项创收的渠道。再后来,镇上办起了造纸厂,芦苇被大量收购,水乡的芦苇面积开始减少,那种芦花如海的景象不多见了。如今,祖母早已过世,母亲也已不再是当年的采莲女,但家乡的芦花仍然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让我再一次徜徉在芦苇花海,走进那种难得的宁静淡泊之中。
姥姥的端午
王 瀛
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
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参阅】
1、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
2、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史铁生《我与地坛》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中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3、必修四专题二“此情可待成追忆”
篇三: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乡情美文(精品)
乡情美文(转)
作文专题
0515 2148
乡情美文(转)
草屋的声音
徐晨开
草屋的年代已经变得遥远,其实不会有什么声音留下了。
前些天,我从画家蔚晓榕的画里无意中遇见了草屋,竹林悠悠,草舍隐隐,小孩在草檐低下卧剥豆荚,那份野趣,那种稔熟,令我的心头有点热乎,尔后,幻化成丝丝缕缕的温软的炊烟,飘落在二十多年前杭州湾畔故乡的土地上。
(一)
草屋。
这是一种沿袭中国历史上原始而简单的住宅。我没考证过,但我知道,《史记》里说虞舜戴着斗笠披着衣衫精心修筑的是草屋,杜甫吟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茅屋本质上也是草屋,四川人还给他修了个杜甫草堂。后来,当中国基本进入砖瓦屋时代,70年代出生在海边的我还住上了10多年的草屋,草屋的声音便走不出我童年的记忆琴键。
如果说平屋属于平民,草屋大抵是属于草民了,“草”也,生命力的象征,什么地方都可以扎根。那些象候鸟一般的移民迁徙到刚刚围塘还泛着盐渍的土地上,开始“筑巢”。这建造的方式实在是太简单了,几根竹木,几蓬稻草,便是全部的建筑材料,屋脊是扎实了的一捆捆稻草,屋面是铺展均匀的一束束的稻草,屋墙是缚住竹杆的一扇扇稻草,源于土地的稻草裹掖着屋子,屋子断然脱不了泥土、稻谷的质地和颜色。新落成的草屋金灿灿的,阳光下,抬头望着齐厚齐厚的稻草屋檐,会有一种知足的温馨和生命的叠重掠过。
草屋是质朴的。我常常想,白墙黑瓦是江南的颜色,那么,草屋在风雨中浸晒的淡黄、黄褐、褚石,以致于青灰的色泽,不事张扬、平和、冷静的色调无疑是最不耀眼却相融博大的海天一色,这居住草屋的一部分群体,也归于江南,却呼吸到的不是“杏花一夜春雨”,更多的是恣肆大海的气息。
(二)
草屋。
这里最早听到潮涨潮落的声音。涌潮的韵律早早唤醒了草屋里的人。草屋的门“咿呀”、“咿呀”地响,在鸡未啼犬未吠的时候显得尤为清脆。然后,他们象赶早集一样地踩着碎银般月光去海边自家的土地上去了。
小时候,不知是听母亲还是其他乡人说过这句话:“只有懒的人,没有懒的田”。其实,海边的田地即使不懒也够坑人的,芦苇根、柳丝藤草之类象一张网罩着地面,盘根错节,密密匝匝,成群地疯长,种地人垦植庄稼往往会如游击战、拉锯战一样地与土地们争斗。然而,最终也是那些芦苇一样坚韧的人征服了草屋后的一片片土地。春天一来拼起一幅嫩绿的画景,像一块崭新的绿地毯铺在海边大地的胸膛上。夏天绿得更深、更脆,像湖,像海,碧波欣欣。几把闪电,几度雷鸣,几经风雨,青黄相融,一幅幅逼真的水彩,当之无愧。秋色染过了又一幅金色的秋景图,慢慢向田野走来了。收获最后的田野,草屋的灯光亮
了,亮得特别迷人,里面的主人抹一把额头上发亮的汗珠,洗一洗长满老茧的双手,便从门缝里传出几声纯朴而又憨厚的笑声。
草屋是温馨的。但草屋有时会经历一些惊险的无奈和战栗。常常在汛期的时段里,村口的防汛喇叭一响,草屋里的男女老少提锹带箕奔赴海边,这是一场义无反顾的战争,一心想缚住大海的疯狂的手脚,封住大海猩红的舌头。可在我两岁那年,大海的“舌头”还是掀开了堤塘伸了进来,吓得住草屋的人逃到了一座叫“夏盖山”的山上。草屋没法去,草屋经受了海水,就像九江、嫩江漫过的洪峰一样壮观,草屋灰黄色的屋顶浮在浊黄的水面上,我不知道是在呻吟?是在怒吼?还是在抗争?抑或等待?我确实没有什么记忆了,但曾听母亲说过,海水退后,草屋几乎还是完好的,草屋能挡得了寒冷与酷暑,却对水从来都留着通道,这正象无边的大水漫过一丛丛热爱生命的草,它们聪明地匍匐在大地上,水过后,阳光一照,依然能够旺盛地向上长!
(三)
草屋。
草屋留给我记忆的更多的是宁静。我曾住的是一幢两间半的草屋,挡门墙的草栓周围终年种着一圈茗苳草,有点像兰花的叶子,这草终年不枯,似乎也终年点燃着草屋的绿意。草屋的前后有两棵树,屋东北角有一颗高大的梧桐树,梧桐的枝桠粗犷而大气,一到初夏,盆底大的叶子和小号一样紫色的花便一起高高地摇曳;屋西南侧长着一颗枝细叶茂的枣树,我常常会在屋檐下,看飒飒落下的枣花,再看着从米粒一样的枣儿怎样长成姑娘般的丰满与红润,然而,又会算计着折一支长长的竹杆渐次敲落那些美味。一前一后的两棵树,庇护着草屋,草屋便更加安宁而有情致了。
草屋的宁和又是丰富的!
夏天的冰雹、冬天的雪被、秋天的霜茄??我多次在草屋里聆听雨雹子的声音,在那砖瓦上、马路上、钢廊上敲响惊人的击打声,落在草屋上却变得很轻很轻,抱在一起的草束将雹子悄悄一托,伴随着“噗”、“噗”声,雹子们便纷纷滑落到周围地上的茗苳草里去了。冬天的雪对于草屋来说,又是一道别样的风景,隔着砧板大的天窗仰望雪片飘摇而来,先是窸窸窣窣与稻草摩挲的声音,再是“沙沙”、“沙沙”雪花与雪花挤在一起的声音。最后象神韵一样,雪脚踩得无声无息了。往往在这个时候,我们赶出屋去,哇!满世界一屋银妆素裹,草屋上的雪层已经盖过了草层,一间间草屋早已成了一个个意味无穷的童话了。
融雪的时候,隔着屋面又会传来一种碎裂的“哔剥”声,象猫儿从蟹壳冰上走过,一层层雪剥离草屋。那些剥离草屋的水的精灵似乎很不愿意真的离去,在经过屋檐的刹那间,在空中凝住了,这凝结的雕塑越结越大,越挂越长,几乎每一根稻草顶端都挂起这样的冰凌串儿,远望去,冰凌串就象在琴键上高低跳跃的音符。草屋平和地承载这种冰凌几乎一个冬天,也是那时的孩子最爱玩乐的季节。冰凌串儿在孩子的手上便是永不厌倦的玩具。草屋以轻薄而羸弱的身躯承载着,居然象魔方一样给孩子带来种种快乐和神奇!
草屋无言。但我相信,从草屋里出来的人都会有对草屋的种种理解,都能聆听到草屋里发出的种种声音!
一块庄稼地的怀念
一块地,永远不会闲着。你种它,它就长庄稼。你不种它,它除了庄稼什么都长。
那时这块地就是庄稼地。春夏长小麦,小麦收割前套种玉米,或者麦收后种大豆、高粱。田头地垄还有倭瓜、丝瓜、绿豆、红豆和芝麻,秋后再播上小麦,等待来年。一年四季,这块地都很忙。
冬天很静。地也很静。有风,有雪。有觅食的麻雀惊慌失措。麦子很有耐心地等待春暖。除此之外,一切都在隐藏着,蛰伏在土地的内部。
春雨潇潇,滋润着田野。麦子拔节,分蘖,开始变得稠密。阳光下的麦田如碧绿的地毯。微风吹送,丝绒般的奢华。眼见得麦子抽穗,由绿而黄,然后金黄遍野,麦浪滚滚。田野里都是沸腾的声响和味道。麦子伫立成军阵,如威武雄壮的秦俑,马踏黄土,浩荡而来。但天空是清爽的,没有杂质的纯净。空气里洋溢着柔软的暖,浮动在周围,感染着人的脸,眼睛,呼吸,及裸露的肌肤。
玉米、大豆和高粱,极有规则地将这块地分割。玉米和大豆是泛着金属光泽的黄绿,高粱是敷着细粉的深绿。这是一片绿的原野。间有蝈蝈和蟋蟀的鸣声,激活田野的静谧。倭瓜已经开大黄的花,绿豆红豆的苗棵也发蔓拖长,芝麻开花节节高,粉色白色的花一簇簇的,很招眼。白蝴蝶在花间穿梭,翩翩然,悠悠然。土地此时是祥和的,平静如水,又生机暗涌。
我在这片田野行走,遇到的是庄稼的事。庄稼的事情让人有成就感。比如看到麦子灌到麻袋里,玉米装进篓子里。甚至瓜秧上开了一朵花,结了一个瓜扭,人的心都抹了蜜似的甜。那是大地的成果,大地的孩子,也是庄稼人的孩子。我虽然没有种庄稼,我只是从庄稼地里走过,但我能呼吸到来自庄稼身上的热烈蒸腾的气息,这种炙烤的热力让我迷醉。蚂蚱,小蝗虫,蝈蝈,会从脚旁猛然跳开或飞出去,翅翼拍打噼啪有声。我无意捕捉它们。我的脚步并不比它们的翅膀振动的频率快。这些小生灵,在这块属于自己的领地里是自由的,它们是这里的主人。我不过是个偶然闯入的过客。我喜欢在这里漫步,觉得可以近距离地触摸实在的生命形式,不枯燥,不乏味。
这样的美感,持续了几年。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快乐。四季变换的色彩,收获的场景,生长的美丽,都在我的内心珍藏。我触摸着庄稼,融入它们的生长,繁衍。也悸动于生命的腾跃,奔跑和飞翔。这里每时每刻都是童年的境界,无邪,无知,天真,纯洁。
可是人怎么能容许一块地长在城市里呢?
这块地被很多眼睛盯着。它是这个城市内部唯一一块还长庄稼的土地。庄稼没有竞争力。庄稼地被许多可以用金钱衡量的眼光瓜分成一个个的楼盘,就像一个弱女子遇到残忍的强盗,马上溃不成军,支离破碎。这块庄稼地成了最后的黄金,都想分一杯羹。你争我夺,胜者为王。终于,今年的春天,麦苗没有来得及返青。这块地插上五彩的旗帜,迎来一批钢铁战士的光临。然后,麦子惨遭蹂躏,土地的肌肤被划开,深入腹地。土地不再柔软,不再温和,它有了钢铁的骨骼,冷硬的身躯。许多可能存活的生命被挤压到无人知晓的去处。
于是,今年的田野不是田野,今年的田野没有庄稼。这里只有尚未建成的楼房,轰鸣的吊车,来往的运输车,飞扬的尘土。还有翻起的土丘,土丘上覆盖的野草。熟土被生土覆盖,乱石趁机浮上表面。许多不知名字的野草,在土丘上长得蓬蓬勃勃。整块土地失去了原来庄稼具有的纯净无瑕的植物气息,到处弥漫着失序和放荡的味道。
这块地失去了可爱的庄稼。局部的野草欢腾,局部的高楼矗立,成为此处最为醒目的景观。你从这里觉察不到律动的生命呼吸。即使野草疯狂,也只有荒芜。面对这些,我不能拒绝,也无法逃离。唯一的办法就是忍受。你要忍受没有庄稼的寂寞,你要忍受千篇一律的人造形态,你还要忍受那些并不美丽的畸形繁华。繁华与土地没有关系,土地不尚繁华。所有的土地都只有朴素。目睹完美的土地上伤痕累累,我没有哭泣。我此时可以做到的只有沉默无语。
我每天还是要走过这块地。我经过这块地的时候,想到的都是庄稼。想到庄稼,我才感觉到土地的生意。我的心里,都是对这块庄稼地的怀念,怀念一块长满各种各样庄稼的土地消失。尽管我的怀念无人知晓,或者不一定有什么价值。
一座村庄的消失
杨小波
终于,我再次回到这座村庄,回到曾无数次往返留下我第一个脚印的村庄。但在我眼中,这座村庄只属于过去,它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种真实而无可挽回的消失。
当踏上柔软的泥地,一股亲切的气息差一点让我跌倒在地,虽然早已对这次归来有了准备。沿着开满野花的小路,一步一步走进那绿树掩映的村庄,走进那清清池塘也盛不下的记忆时光。
田野的风挟裹着青青麦苗和金黄油菜花散发出的浓郁芬芳钻进鼻孔,瞬间涤净了我的五脏六腑。原谅我的粗心,我还从没有仔细看过这片曾经无比熟悉的土地上的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碧绿被一大块一大块的金黄整齐地划割。划割开碧绿与金黄的田埂上,缀满清脆的草和连绵的小野花,间或露出一垄黄褐色的泥土。碧绿金黄尽头的村庄深藏在青葱森郁的树丛中。我也第一次发现绿竞有如此丰富的层次与差别,鹅黄浅嫩,苍翠葱郁,青碧墨黛,层层叠叠,间羼杂染,过渡自然,独立鲜明,展现尽你能想像出的每一种
差别的绿色。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伏在万绿丛中的叶。
村子里绿树依然蓬勃,可阻挡不住它的衰亡,像一个人那样的衰老死亡。不见了小时候攀爬、粘过呜蝉的棠梨树,新生出的刺槐树秧密密匝匝;在墙洞里掏过蜜蜂的泥墙已坍塌倾倒;环绕村庄曾让我整天都泡在清清水里的池塘正裸露出碟子样浅浅胸膛,仿佛一步就能跨过。那枯死的皂角树,渐被荒草湮埋的塘埂,淤塞欲平的沟渠——这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村庄。
随着一群又一群人如蒲公英种子般纷纷飘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落于另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村子里很静,少见人影,尤其是年轻人,更少见十年内建成的房屋。我静静走着,像行走在一个荒寂的古庙,偶尔听见一两声鸡呜,遥远得如同是在梦中,女儿蹦蹦跳跳,奔向前方矮墙下卧着的大黑狗。我顿时头皮发紧、双腿软麻!那狗竟懒得睁开眼皮,只是有些无奈地掉转了一下嘴巴。我简直怀疑它是否就是一只狗。很难想像,若在十几年前,我们一行人的到来,村里早已是狗叫声连成一片。
迎接我们的大伯热情地端出烟茶瓜子。从他弯曲的身躯,我感受到了他像村庄一样的衰老。或许,他正是这座村庄的缩影。
站在村头,穿过层层碧绿和片片金黄,向东望去,紧依公路两侧,一片林立的黄墙红瓦,那是一个繁盛热闹的集镇,一座曾经的村庄,一座城市的童年,正与身后的村庄形成鲜明的对比。转过身,向西望去,是一座隆起的土丘,土丘上密布着一排排黄土堆垒的坟茔,整齐森然,芳草萋萋。
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坚硬平坦的水泥路面覆盖了一个曾经的村庄,其实,消失的只是一个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说,村庄成长为一座城市。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