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功过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1:29:02 初中作文
篇一:浅论秦始皇功过是非
浅论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内容摘要:通过对秦始皇一生的功过是非,来对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开创者进行评价,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上都有所建树对。他虽然有很大的过错,但他的功绩却是很大的,因此他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功大于过的杰出的皇帝。
关键词:秦始皇、焚书坑儒、统一
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有人说他是吕不伟的私生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一)
秦始皇的功绩首当其冲的便是“消灭六国,统一中国”。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经过春秋战国四百多年的纷乱局面, 在历史条件的配合下, 秦始皇终於公元前二二一年灭六国, 一统天下。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秦朝是第一个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二)
秦始皇的第二大功绩便是“废封建,置郡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在采取何种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上,曾经在群臣中展开过一次大讨论。丞相王绾提出要继续沿用周朝传统的分封制度,廷尉李斯在朝(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秦始皇功过论)堂的讨论会议上却
高呼此论误国“不可为也”!他对秦始皇说:周王朝为什么会从强至弱最后崩溃亡国,祸根就在于传统的分封制度。诸侯国的诸侯们哪个不是血肉相连的宗族子弟?然而,为了土地与人口等财富的占有,相互攻打视为仇敌。周天子既无经济实力卡住诸侯的“脖子”,又无军事实力抑止诸侯的“手脚”,最后只有听之任之,毫无办法。如果您不改革旧的行政管理体制,还继续搞分封的话,今后的天下肯定是难以太平的。秦始皇听后十分赞赏李斯的分析与判断,认为“分封”制度必须改革:“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如果“又复立国,是树兵也”,结局必然是“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最终秦始皇“废封建,置郡县,集权制取代分封制,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郡,郡下设县,由中央排出官吏管理,管理者只有管理权,没有统治权,秦始皇时将全国设三十六个郡。郡县制标志着分封制的结束,标志着进入封建集权的开始。
(三)
秦始皇的第三大功绩便是“统一文字”。 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时期,“文字异形”。古代文字经历长期的演变发展,在全国各地有很大的分歧,而且这些千变万化的文字写法也没有一定的体系和结构规律。这就给政令的推行和各地的文化交流造成重重阻碍。到秦统一后,诏书至桂林一带一般人都不认识,可见统一文字已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书同文”,由丞相李斯和赵高、胡毋敬等人整理文字,以简化秦文“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用于公文法令,通行全国,废除了其它各种异体文字。先秦古字经过这次整理之后,字样结构得以定型,这对贯彻法令、传播文化起了重大作用。
(四)
秦始皇的第四大功绩便是“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秦统一前,各国的货币很复杂,不但形状、大小、轻重不同,而且计算单位也不一致。大致有布钱、刀币、圆钱
和郢爰四大系统。布钱流通于韩、赵、魏;刀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圆钱流通于秦、东周、西周和魏、赵等国。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以黄金为上币,镒为单位;以方孔有廓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称为“秦半两”。这种圆钱一直在中国沿用了两千多年。统一货币,可以使中央直接掌控各地的经济活动,让整个国家的物资可以流动,不会出现各地各自有货币而无法展开贸易的情况。也避免了地方上出现货币铸造进而掌握凭借货币发行掌握地区势力的情况。
度、量、衡方面的情况与货币也差不多,非常混乱。秦已于商鞅变法时就对度、量、衡的标准作过统一规定。统一后,秦政府即以秦国的制度为基础,下令统一度量衡,并把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发至全国,作为标准器。度量衡的统一可以让全国处在统一的标准下,对促进生产有很大的好处。
秦始皇的其他主要功绩主要概括为1.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2.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3.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线,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4.开拓疆土,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
5.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6.修建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改造了盐碱地4万余顷,使土地贫瘠的关中地区迅速富庶起来。这些功绩都奠定了秦始皇的地位。
(六)
秦始皇的过失则为“焚书坑儒“坑杀大批无辜的士人学者,严重摧残了我国古代文化,这是一种政治暴行。我个人认为这其实是统一思想的一种表现,百家争鸣的思潮不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在思想上必须要有一个统一,这样国家才能安定。 秦始皇的过失还表现在徭役太重,不恤民力――秦始皇在灭六国之后,应立即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可是他内则大兴土木,外则劳师远征,使广大人民群众苦不堪言。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响应,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从这点上讲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总之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我也比较赞同综上所述,秦始皇在其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为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封建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束了长期诸侯混战的局面,完成前无古人的统一大业。也展示了自身的实力和形象,为后人在民族统一抵御外敌入侵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示范和借鉴意义。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秦始皇作为第一个封建国家的君主,也不可避免存在着诸多缺陷和遗憾。如大兴土木兴建阿房宫,“焚书坑儒”等,其破坏性和负面影响,后人应引以为鉴,这也是我们评论秦始皇功过是非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程步《真秦始皇》,司马迁《史记》
篇二: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在辩论中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一课的案例
【背景说明】
秦始皇是我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也是一个功与过都非常突出的历史人物,同时还是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正确认识秦始皇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七年级上册的教材第三单元专门设置了一节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既可以课前准备,课堂辩论;也可以课堂即兴发言式辩论。通常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的老师是把它放在“秦王扫六合”一课结束时进行简短的辩论,由于是在临下课前进行的,往往由于时间紧张,没有充分的准备,内容局限于照搬教材,缺乏过程,只有结论。导致辩论流于形式。达不到通过辩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为此我专门拿出一节课组织一次正式的辩论赛。这样既能够完成知识层面的要求,又能够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用口头和书面语言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过程剪辑】
第一 步:课前准备
一、分组
课前在班上自由组合成两大组:A组是正方队, B组是反方队。 正方论题:秦
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功大于过。 反方观点: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暴君,过大于功。
二、每队按要求分成若干小组搜集资料,然后再对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做好课堂辩论前准备工作。
三、确定辩论过程和评价标准
1、辩论过程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辩论正反方一辩陈词立论阶段;正反方二辩发言阶段;正反方三辩发言阶段;双方 队员总结点评阶段;教师评析总结阶段、宣布结果阶段。
2、辩论的规则 (1)辩论的正反方队员须在规定时间里用简洁语言完成(每人约3分钟),超过时间将从团队总分中扣去1—5分。 (2)辩论双方讲究辩风,文明用语。 (3)辩论双方按要求轮流发言。 5.评判标准: (1)将聘请学校五位历史教师和班级中由同学们推选出的五位同学担任此次评委,评委将对本次辩论赛进行全程评议和监督。 (2)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团体和个人分别记分,满分均为100分) 要求:①论点正确,审题与立论对本队所持观点要有理有据,多层次,多角度为本队论点服务,论据充分,能做到以理服人,分析到位 ②能迅速抓住对方失误,驳论有力。 ③辩手表达清晰,层次清楚。 ④配合:看队员之间是否有团队精神,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能否做到统一。 ⑤辩风:要求文明用语。 ⑥ 优秀辩手分别由正方、反方中得分最高同学获得,每组各选出一名优秀辩手。 ⑦违反评分标准和细则中要求的辩手将酌情扣分,扣完设定分值为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始皇是非功过的辩论,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布置教室营造气氛
1、多媒体课件显示:上面是主题: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左边是秦始皇的画像,右边是李白《古风》中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2、把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的形式,在桌上摆上“功大于过”“过大于功”的字样。
3、一位同学扮演秦始皇,自制冕冠,着宽大衣服,腰带佩剑
【活动开始】
秦始皇目光炯炯、威严而傲慢的走来,神采飞扬的自述:我出生在一个风云变幻的年
代,诸侯割据,强国争雄,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13岁父亲去世,被立为秦王,22岁开始亲政,我以惊人的胆识和气魄,消除政敌,夺得实权;我审时度势,统一中国,经过17年的兼并战争,先后击败了韩、赵、燕、楚、魏、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定都咸阳,成就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为了巩固统一,我进行了改革,大胆开拓,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政令、文字、货币、度量衡,做到了“车同轨书同文”,修筑长城,北击匈奴,阻挡匈奴南侵,保护生产发展??
自述结束后,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退场。
[主持人]
威风凛凛的秦始皇已经站到了我们的面前。秦始皇是一个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岁月之河静静的流淌着,秦始皇走了,带着一身的功和过,走入历史的苍茫之中,他永远是他,变的只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秦始皇到底是“功大于过的千古一帝”还是“过大于功一代暴君”?你有什么看法,大胆说出来吧!
一、一辩阶段
正方一辩: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方观点是:秦始皇功绩巨大,是一位历史伟人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理由有三:
第一,在政治上,
1.统一六国:从公元前230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了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 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历代基本承袭下来,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的作用。
3.建立秦律:秦朝在秦国原有的法律基础上,修订了一套严密之法律,颁行于全国。 第二、在军事上:
1.北筑长城:秦始皇把战国时北方燕、赵、秦三国旧修之长城连接起来,“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万余里”。
2.开发南疆: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在经济、文化上
他还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为我国 以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祖国的统一,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反方一辩:各位评委老师、同学大家好,刚才正方一辩讲到了秦皇的功绩,但是我方认为他的功绩却远远比不上他的暴政,原因有下面五点:
(1)秦始皇是一个骄奢淫逸的国君,修建的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就是其罪证之一;
(2)秦始皇修长城、驰道、每年服劳役的不下三百万人,精壮劳力几乎全部服役,严重破坏农业生产。
(3)赋税重,秦朝赋税是将农民收获2/3以上缴给国家,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4)严刑峻法,秦始皇主张轻罪重罚:就是轻微的犯罪,处以极重的刑罚,希望通过重刑杜绝犯罪。单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多种,还有连坐和族诛等刑法,老百姓受到酷刑处治的人很多,是其罪证之四。
(5)在文化上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方式摧残了文化,箝制了思想造成历史文化典籍的损失。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秦始皇秦始皇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苦难,给国家带来了危机,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暴君,过大于功。
二、二辩阶段
正方二辩:秦始皇虽然很残暴,但是他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树立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程,其功绩是伟大的,你说不是这样吗?秦始皇役使民力,人民苦不堪言,但是在秦朝时期,建筑基础不发达,要建一个如长城般的军事防线,不动用大量民力行吗?虽然为人民带来痛苦,但却为秦朝建立了坚固的防线,抵御了匈奴的入侵,这不可以说是功吗?
反方二辩:请问正方同学,他箝制思想,焚书坑儒,秦始皇还把严刑峻法施之於思想领域,禁锢思想自由。百姓深恶痛绝,使秦朝短暂而亡。请问再大的功绩能掩住他残暴这一面吗?你能说出他不是一位暴君吗?如果不是暴君,秦朝怎么会 短暂灭亡呢?
三、三辩阶段
正方三辩:请问反方同学,夏桀、商纣王等我们都知道吧,这些历史上的暴君只知道自己享乐,不顾百姓的死活。可是秦始皇却不同,秦始皇知人善任,能任用李斯、白起等人帮助他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就证明他具备英明君主的素质,所以后人称他为:千古一帝,中华大帝。
反方三辩:秦始皇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他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史料记载,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能忍受。你能说他爱民吗?如果真的爱惜老百姓,他应该这样做吗?
[主持人]:刚才的辩论妙语连珠,精彩纷呈,现在请正方和反方代表做中介点评。时间是4分钟,先有请正方代表。
四、总结点评阶段
正方总结点评:综上所述,秦始皇在其统一的过程中,为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封建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束了长期诸侯混战局面,为巩固政权,又能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开发南方,北击匈奴,设立郡县巩固边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虽有过错,但不可不谓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我方再次表明我们观点──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功大于过。
反方总结点评:各位老师、同学 ,秦始皇虽统一中原,建立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先后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但是他的暴政,却是可以和夏桀、商纣相比,他的这些功绩远远比不上他的残暴过失,摘不掉他是一位暴君的帽子,我方观点是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暴君,过大 于功。
[主持人]
今天的辩论会快要结束了,到底谁是赢家呢?下面由评委同学统计分数,选出 “优胜代表队”和“最佳小辩手”。 在等待最后结果期间,现在请历史老师为本场辩论赛做评析。
五、教师评析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辩论会很激烈也很精彩,双方辩手进行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你们运用准确、充分的论据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一方面培养了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的精神。虽然比赛的结果有胜有负,但我认为双方辩手的竞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关于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的评价,史学界众说纷纭,迄今为止,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意见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第二种意见是过大于功;第三种意见认为秦始皇是有大功也有大过的历史人物,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史学家都持第三种看法。
对秦始皇争议最大的,是他的“焚书坑儒”。用毛泽东的话说是:“秦始皇挨了几千年的骂,
骂的主要是两条: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
对于焚书抗儒,史学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意见认为,“焚书坑儒”是为了镇压鼓吹复辟倒退的儒生和儒家思想,具有“厚今薄古”的重要意义,当然也不否认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另一种意见认为,“焚书坑儒”从出发点到立足点,都是彻头彻尾野蛮反动的,它导致万马齐喑,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后果极为恶劣;还有的认为,对“焚书坑儒”应作具体地分析,它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但手段残暴、影响极坏。
秦始皇是一个历史伟人,还是一个暴君,通过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找到答案。我们既要肯定秦始皇创建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重视人才、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同时也要反对他严刑峻法、横征暴敛、役使百姓、冷酷无情、惟我独尊的做法。
[主持人]:好,结果已经出来了,现在我来公布结果
六、公布评分结果
【教学中的反思】
通过秦始皇功与过的辩论,让学生们走上辩论的讲坛,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通过辩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辩论,使学生们懂得并学会与同学交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通过辩论会的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有目的的搜集资料,并提取信息。让学生对秦始皇;的功与过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秦始皇对中国历史有哪些重大贡献?为什么说他是杰出的帝王?如何看待秦始皇的暴政与决策失误?为什么说秦始皇功大于过?从这一学习体验中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通过辩论,让学生掌握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即全面、客观、突出重点,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同时还要宏观地进行功过对比。对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评价,我们既要重点突出其伟大功绩,又要指出他的暴政,然后从历史的角度确定他的历史地位。
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加以具体的、历史的全面考察。如: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融和与团结,等等。这对初一的学生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能力的提升。
姓名:陈芳
性别:女
年龄:35
职称:中教一级
工作单位:谷城县谷伯中学
电子邮箱:467490576@qq.com
篇三:真实秦始皇是非功过
导读: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序言 秦始皇的日常作为 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吗 秦始皇对后世的伟大贡献 秦王朝灭亡之谜(外因) 秦王朝灭亡之谜(内因) 后记
一、序言:
《史记》想必真正读书的朋友都清楚它的成书年间与它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且后世史书也多以史记为依据。必然导致的结果就是对某些事件“以讹传讹”,甚至是添油加醋。
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谎话在没有人识破的时候,连续被不同的人说上3遍就可以成为真话’,对于独尊儒术的大环境来说,任何事情都成为了一家之言,对于‘被告’的审判都是只有检控方,而没有辩护方!这必然导致后世越来越误解。虽然说‘谣言止于智者,但多少人又是智者呢?’在愚民时代,智者是极小数,甚至忽略不计,那么谣言就越传越‘惊愕’。
当然《史记》成书发行到市面,是不是司马迁所写的原样都很难得知。难免被汉朝光腚菊修改河蟹后发布。
本文的论证资料,部分考证来源于程步先生的求真系列丛书《真秦始皇》《真商鞅》《真李斯》《真项羽》《真韩信》。程步先生通过多年的,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和分析对比《史记》记载相矛盾处来推演《史记》中有意被掩盖的东西。程步先生甚至为了证明自己的构想,也踏遍实地考察,以求获得更有力的证据。
我在这里只取部分案例作为一个引子,就足可以颠覆人们长期以来,对于后世史书,民间里给秦始皇的‘误解’。
当然任何人也不是完美的,特别是那些伟人们,有功必有过,功劳越是大,
他犯下的过错越是毁灭性的。要想‘不犯错,就不要做,做了就一定会有后遗症’。 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
其一:无论做任何事,都是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既然谋求自己的利益,就有可能会伤害到部分人的利益,那么作为失去利益者,必定要‘报复’要‘诋毁’。 其二:相信围棋高手一定有深刻体会,‘己落一子,敌增一兵’,也就是说在棋盘上,自己的棋子,在特定的时机,甚至也会转化成为帮助敌人的士兵。福祸所依!(其实道家的哲学思想无处不在体现)秦始皇也如此,当他不知不觉在运用自己的优点时,弊病也在不断暴露。就好比一根橡皮筋,柔劲很好,于是就越拉越大,突破极限,再突破,最后皮筋断了??,再也无作用。这就是道家所言“物极必反”。在秦王朝的灭亡之谜(内因)中就会提到。
---------------------------------------------------------------------------------------------- 好,现在进入正题。先引用程步先生《真秦始皇》开篇的内容:
程步:秦始皇是 暴君吗?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不下20个人,回答无一例外而且毫不犹豫:秦始皇是暴君。
在我询问的这些人中,没有读过历史书的人态度最坚决。而读过一些历史书的人,会有少数人在肯定了暴君之后,加上一个“不过”:不过,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等,还是有贡献的。
这里就透露出一个信息,越是民愚,越是封闭,没有接受到相关资料注入的人,越是不假思索的去肯定答案。而民智开启的表现就是多接触不同的言论,与不同的信息来源,懂得去怀疑。
说到民智又得不能不提一个小插曲,当我在某国学院与一些‘文化人’交流时,我曾经说中国人需要开启民智。那些‘文化人’反而不屑一顾的问:如今的中国人上不起学,读不起书吗?你看我们国家的大学生,还有我们的政府,都是高素质,高学历的。当时我那个⊙﹏⊙b汗啊~~~,原来这些‘文化人’就简单的把“开启民智=多读书”了。何谓真正的民智?其实就是懂得与善于去质疑、怀疑任何一件事情,不能人云亦云,得有自己的脑子,任何事情在自己脑门里过
一下!今天的教育是何等悲哀,还是在愚民教育,永远的标准答案,学生是不能去质疑的。(当然在课堂上可以质疑,不过考卷上还是得写当朝的答案,否则就别想拿到学历。这就是今天的开启民智,科教兴国吗?这不就是在无形中扼杀人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么?既然都有一个固定答案了,我质疑了有什么用?为了生活,不得不屈服。)
出于我向来比较直言的性格,加上此话也不会被跨省,自然就与这几个‘文化人’唠嗑上了。当我回复了不是多读书就代表民智的时候。他们又说道:“中国今天的老百姓也不笨啊,你看那么多山寨技术,各种道德滑坡引起的坑蒙拐骗,无耻摊贩,无耻商家等等,都在体现中国人不笨嘛!”我真是再次有一种无力感,当今的这些个‘文化人’难道都滑落到这‘水平’了。跟古人有多大差别?(这也难怪只有敢于说真话的一些学者,受民间青睐。)
我当然也必须耐心解答道:‘诚然,随便在路上拉一个路人,你要是问他聪不聪明?只要心智健全的人,不管他的答案是什么,至少他会在心里认为自己不是个笨蛋,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认为自己很蠢!相反!恰恰很多人反而认为自己‘很聪明’,常常讥笑别人做了蠢事。‘
但这就是民智吗?显然不是!就拿最近发生的‘抢盐’事件,就把中国人‘愚’的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听风就是雨,甚至还煽风点火的大有人在。抢盐者,个个都‘自以为是’是聪明人,心里暗喜‘没吃亏’。还有更盛者,抢先买下上万元的盐,准备发‘国难财’!这种人在抢盐时,心里还暗自得意呢,他们心里想的是,‘蠢人真多,看不见商机’,岂不知他自己才是最愚蠢的!
这些生活事件都表明了“封闭的社会环境,出愚民;开放的社会环境,启民智”
标准答案的教育,没有类比,没有任何‘参照物’,一家之言。这哪里谈得上教育?这分明就是驯化!
而敢于百家之言,独立思维精神,才是开启民智的象征。
这些‘彪悍’的话,听得那几个‘文化人’,不自觉的与我保持距离。我知道,与我不划清界限,对他们来说是要‘倒霉’的。
但是他们不能这样就认输啊!总得堵住我嘴。说道:勿谈国事,空谈误国!
这两句话其实我听得多了,‘勿谈国事’,其实就是叫我闭嘴,统治者也最喜欢这句,直接就是抹杀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当然现实如此,谁谈谁被跨省。)
‘空谈误国’意思是,你那么‘愤’,你自己去做啊。跑这里来叫唤有什么用,别连累他们。他们“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个心态我完全能理解,趋利避害之心是万物本性,在没有能力反抗的情况下,不如‘享受’!
既然‘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也很‘自觉’的点到为止。
但话又说话来,其实中国人还是具备‘独立思维’能力的,这其实是人的天性。其实这个天性的潜在表现就是人的“自信”一面。越是有点能力的人,越是对自己所比较擅长的领域更是有种潜在的‘自傲’心理。
远的诸子百家争鸣不说,就拿周围的生活案例举例。只要你不是个名人,然后你又说出了他所熟知领域的一些话,那么他必然有反对意见。无论是多么有共同语言的朋友也好,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意见相左处。朋友之间还好说,相互了解。而2个陌生人,往往就会争得你死我活,谁也不服谁,为了彰显自己的‘有才’,就算玩文字游戏,也得让对方服输!这是人具备的动物争斗本性。
孔子在几千年前早就看穿了人性,所以他说“名正而言顺”,其意义就是,你要想发表一个观点,你要掌握声音的主动权,要想压倒其他反对者,就得自己先‘成名’。没有‘名气’,就没有人信服你!我真的很佩服孔子,要发扬自己的东西,就得先把自己整成个名人,人一旦有名了,就会培养‘信徒’。有的人是真‘信’,有点人则是别有所图。不过这对于孔子来说不重要,只有捧我即可,双方互惠互利!
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如此,要是这个人即使很有才,但是没有‘名’,那么也一样会遭到人的反驳!甚至还会很多。但是如果这个人是个‘名人’,那么这个名人放个‘屁’,都有人争先恐后的去‘闻’。
所以如今很多人在一些场合说话,都要先给自己冠‘名’,自己是XXX什么专家,XXX什么主席之类的。先让听众信服,其言论根本就不在于内容的本质让人信服,很多人盲从的从名人效应上,就‘认输’了。
而真正的民智是什么?我管你是什么‘名人’!我管外界对你有什么高度评价,我全部抛开,我就看你说的内容到底‘有没有含量’,我能不能受益即可。
去年有朋友邀我去给某企业做演讲,主要是管理方面。当时与老总一见面,我朋友就准备为我说一堆‘名号’。我抢先打断,就向这个老总介绍了自己的姓名,然后会意的对那老总说,我朋友想亮一些‘名号’,让你信服。我认为没必要,那些套话相信你也听得多了,我来演讲就得听具体的内容对你企业有没有实质性帮助。我不希望你受到一些‘外加’因素的干扰。就如当时孔子求教于牧童一样!你做孔子,我来做牧童,有你所需,自然是最好!当下老总就露出不再是应酬的神态。
其实这道理也很简单,道家所言:大美不美(最纯真,最自然的美,是不要需要去借助‘外力’去美化的。)往往是有瑕疵,才会想方设法的去掩盖!往往越是没‘货’的人,越是想把自己包装成有货。
所以我做任何事,都把自己放置在一个草根的位置,没什么不得了的,就是个草根,言论也是一家之言,所有人都可以来质疑,探讨。如今很多人都先把自己搞成个‘专家’,然后用‘气势’压人。
----------------------------------------------------------------------------------------------- 讲秦始皇,却说了一堆与秦始皇不搭边的话。但我认为这些话不得不说,没有清醒的摆清楚自己的位置,就无法公正的去看待秦始皇。其实为什么要分析秦始皇,要说是为了秦始皇而翻案吗?没必要!千多年了,翻案了又咋样?重要的意义就是借由秦始皇,来提醒,当今的中国人必须从愚民时代清醒过来。(其实这也是无法阻挡的,由于现今网络的普及,当朝的控制力远远减弱,已经挡不住人民寻求民智的途径,只是中国人要真正从愚民时代走出来,这个过程很艰辛,不是一蹴而就,甚至需要几代人不断的自我纠正。我们给下一代灌输何种教育方式,是继续的愚民教育?还是让下一代能‘自由学习’‘独立思考’,这才是关键。一个有尊严的人,都应该为了自己,都应该为自己所在的民族与国家去献上一份力量。因为民族、国家受辱,其实等同于自己也受辱。)
--------------------------------------------------------------------------------------------------
篇四: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古往今来,对秦始皇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评论:一是借秦始皇来表达某种政治见解或主张,这可叫作史政论。史政论不属历史科学,但从性质上讲,即有革命与反革命之分。一是作为历史研究对象,进行历史评价。
“四人帮”评论秦始皇是典型的反革命的史政论,谬论百出,荒诞不经。然而他们却凭借手中掌握的舆论大权,使这股妖风一度弥漫整个思想界,冒充研究历史,控制了史坛,取消了人们把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权力。我们这篇文章,旨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秦始皇作一番自由的、实事求是的讨论。
1
一、关于秦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问题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封建割据走向封建统一的王朝,秦始皇又是这个王朝的“始皇帝”,因些如何看待秦统一的主要原因,是把秦始皇置于什么基础之上的一个根本问题。
关于秦朝统一的原因,人们曾经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历史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过探讨。但对秦朝统一的主要原因,大家的看法却很不一致。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见解是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顺应了人民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是为了巩固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样一来,秦始皇的形象就顿时高大起来了。
果真人们有美好的愿望,就必定会得到甜蜜的果子吗?人们要求什么,社会之神就一定恩赐什么吗?事实证明,历史并不是这样。严格地说,历史不是按照人们的愿望前进的。在阶级社会里,像人们所占物质资料的差异悬殊一样,人们的愿望也极不一样。究竟按谁的愿望走?即使说人们都希望统一,那么到底由谁来统一呢?单单为争统一本身就会引起一场殊死的搏斗。退一步讲,在当时情况下就是有统一的愿望、要求,也只能处于自发的和分散的状态。这种自发的分散的愿望和要求,不通过一定的形式集中起来,在任何重大的历史变动中都不可能起什么重大作用。就事实而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处于无权地位的人民有过什么为争取统一而联合起来的实际行动;恰恰相反,在战国的史籍中,到处可以看到劳动人民厌战、避战、逃战等等反对兼并战争的事实。因此,说秦始皇统一中国是顺应了人民的要求、愿望等等,只不过是一种推想罢了。至于说秦始皇统一是为了巩固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则更是令人难于信服。如果此说可以成立,岂不是说地主阶级已经进入自觉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从事创造历史的自由王国!很显然,这种把秦始皇现代化的做作,根本不符合历史事实。 究竟什么是秦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呢?我们认为,这只能从封建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中去寻找。
西周奴隶制时代,土地所有权与分封制相联系,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多极占有,而周天子拥有实际上或名义上的最高所有权。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便是西周松散的统一的基础。进入春秋以后,周天子式微
了,也失去了土地最高所有者的资格,诸侯以及卿大夫们走到了历史的前台。与此同时,受到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的刺激,诸侯与卿大夫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打红了眼,正像楚子反所说:“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2争夺之激烈,竟至“疆场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3的地步。郑攻陈,陈告郑于晋(晋为霸主),晋责问郑:“何故侵小?”郑反驳说:“昔天子之地一圻(方千里),列国一同(方百里),自是以衰。今大国多几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4把晋问得无言答对。大国吞并小国就是这一运动最明显的结果。据历史记载,齐灭掉三十五个小国及一些部落5,楚灭掉四十余国和一些部落6,晋灭掉二十余国,征服四十余国7,秦益国二十,开地千里8。诸侯对以周天子为轴心的统一来说是分裂割据,而各诸侯国灭掉许多小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是地区性的统一。春秋初期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兼并和伴随着地主阶级夺权,形成了七个大国,大国中间还夹存着十几个小国。这些诸侯在他们所管辖的范围内,不仅占有众多的土地,而且对全部土地拥有最高支配权。诸侯们把多数的土地通过授田制分配给农民耕种;一部分分封给亲戚功臣,形成封建的多极所有。还有一部分赏赐给功臣、武卒,这部分逐渐变成个人的私产。所以在当时的土地运转中,诸侯(封建国家)处于枢纽的地位。土地和人民既是国君财政的渊薮,又是用来进行政治活动、调动臣民为自己所用的
资本。正如韩非所说:“夫上所以陈良田大宅,设爵禄,所以易民死命也。”9“夫陈善田利宅所以战士卒也。”10《管子》也有类似记载:“良田不在战士,三年而兵弱。”11土地既是财源,又是换取臣民力量的交换物,所以诸侯视地为宝,“地者,人主所甚爱也”12。孟子也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13对君主来说,为臣的责任就是要“尽力竭智,欲以为王广土取尊名”14。所以,“尊主、广地、
15强兵”,这三者就像连环套一样循环不已。战国时期犹如飞轮转动式的战争,都是围绕着争夺土地和人口展开的,强者如果不把弱者吞并掉是决不罢休的。当时的君主及一些思想家和游说之士曾不断谈到统一问题,用他们语言来说,叫作“霸王”、“霸王之业”、“帝”、“一天下”、“定于一”、“天子”、“兼天下”、“尽亡天下”、“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跨海内制诸侯”、“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天下为一”等等。这些不同的称呼反映着一个问题:各诸侯争为天下之主。诸侯们争吞天下的目的是什么呢?除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16之外,不可能有别的目的。
秦始皇也不例外。唯一不同的是,他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在这同样的轨道上2
3 《左传》成公十二年。 《左传》昭公元年。
4 《左传》襄公二五年。
5 《荀子·仲尼》。
6 《吕氏春秋·直谏》。
7 《吕氏春秋·贵直》。
8 《史记·李斯列传》。
9 《韩非子·显学》。
10 《韩非子·诡使》。
11 《管子·八观》。
12 《战国策·秦策三》。
13 《孟子·尽心下》。
14 《战国策·魏策二》。
15 《战国策·赵策二》。
都跑得快。顿弱说:“皇帝,即以天下恭养。”17战国末年其他说客们也都很明白,秦“非尽亡天下之兵而臣海内之民,必不休矣”18。尉缭甚至在秦国也直言不讳地说:如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19。在统一以后,秦始皇自己也说得很明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20。这些话同统一前别人对他的分析是完全一致的。
经济上的兼并运动决定着统一,这在战国各国君主那里是如此。那么为什么秦始皇能够完成统一,而东方六国国王们统一的美梦却破灭了呢?这仍然需要从秦内部的经济运动中去寻找原因。我们认为,秦能够统一的因素很多,但它能严格地按照军功爵和公爵进行赏罚,是诸种因素的基础。秦自商鞅以来一直贯彻执行的军功爵制度,使全国上下军民都纳入了战争的轨道,而且这种多等级制吸引着每一个人来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这种制度之所以有威力,关键在于它是由国家不断进行财产和权力再分配的基本形式,各级爵位的实际利益是落实在土地、赋税、徭役的分配以及个人身份升降等等之上的。这正如荀卿所说:“秦人其生民也狭厄,其使民地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厄,忸(习惯)之以庆赏,?(制裁)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厄而用之,得而后功之,功赏相长也;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多地以正,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
21也。”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秦的统治者是怎样利用土地、租税、爵位等等调动臣民的战斗力,“使天下之民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田”的。用经济手段调动了臣民的力量,打了胜仗又使秦国获取了更大的利益,如此循环,这就是秦强和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基本原因、并吞诸侯的秘密基础。
既然秦的封建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是封建经济运动的产物,因此统一中央集权更有利于地主阶级,特别是便于君主对农民的掠夺与压迫。在农民未联合起来以前,封建统一的中央集权越强大,就愈有利于地主阶级宰割那些分散的个体的农民,这是封建统一中央集权的最本质的一般表现。
从我国历史上看,封建统一所直接继承的历史条件,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经过长期的封建割据与兼并而形成的统一;二是在民族政权分立的基础上,互相兼并而形成的统一;三是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前王朝,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势力之后,由地主阶级再建的封建统一。这种历史背景的差异,对统一后统治者所实行的政策是有直接影响的。秦的统一是属于第一种情况。这种统一所形成的过程,一般地说,没有削弱地主阶级的势力,相反,是在地主阶级势力竞争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在统一之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与剥削往往表现得更为残暴和肆无忌惮。秦统一后,秦始皇所做所为就是最好的说明。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功是卓著的,但认为秦始皇统一代表了人民的要求、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等观点,则是站不住脚的。我们认为,秦始皇统一后所实行的政策,从本质上与主流看,是他争取统一过程中实行政策的继续和发展。且看秦统一后的事实是怎样反驳上述观点的吧。
二、从社会实际效果来检验秦始皇政策、措施的意义 17
18 《战略策·秦策四》。 《战国策·魏策三》。
19 《史记·秦始皇本纪》。
20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实行了一系列与这种统一相辅相成或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政策、措施。例如,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收天下兵”;“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二十七年,“治驰道”。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实田”。三十四年,“焚书”。三十五年,“坑儒”。与此同时,北征匈奴,筑长城,南戍五岭,五次巡游等等22,显赫的事件排满了秦始皇的日程表。
有相当多的历史学家在自己的著作中和讲堂上,几乎众口一词,无不称赞秦始皇的这些政策、措施,认为它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但是人们常常向历史学家们提出,赫赫的秦朝何以短祚?经济文化的发展又表现在哪里?秦始皇既然作了那么多顺应历史发展的事业,为什么在他活着的时候发生了农民暴动,而死后不到一年就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这风云突变,如何解释?我们究竟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去分析秦始皇的政策与活动呢?
我们认为,评论历史上一种政策、措施及其制定者的功过时,主要应根据当时的历史实践进行综合考察。
应该说,秦始皇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其中有一些是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然而是什么原因没有能够使这些政策、措施发挥作用,成为维系秦王朝长治久安的纽带,反而被淹没在愤怒的声浪中呢?这就说明,一种好的政策的实施不是孤立的,必须有相应的措施、政策予以保证。如果有一些与之相反的政策或举动,双方不仅会有抵消作用,而且力量大的一方势必压倒另一方。任凭错误的政策和行为无限度泛滥,好的政策、措施就会黯淡无光,甚至根本失灵。
车同轨、修驰道、统一度量衡等等措施,照理讲应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特别是对商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秦始皇用强大的中央集权和严密的队伍组织控制人民的迁徙自由,奉行比重农抑商更为严峻的“除末”政策,谪发贾人戍边,压制商业,使驰道不是通往经济繁荣、文化交流的康庄大道,而主要成为秦始皇吸吮人民血汗的大动脉和调兵遣将、运输军需、押送囚徒的干道。
“书同文字”,这无论如何评价,它本身是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但文字毕竟只是交际的工具,文化的内容却要广泛的多。秦始皇奉行“以吏为师”的政策,要人们只学法律,这就不是发展文化,而是窒息文化了。书同文变成了秦始皇推行封建文化专制的工具。
“使黔首自实田”、“上农”政策和徙民垦荒等,对进一步巩固封建私有制和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本应有积极意义,但秦始皇却滥用民力,头会箕敛,使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性完全遭到破坏。
“焚书”“坑儒”,十几年来几乎都说是秦始皇反复古、反分裂、坚持改革、维护统一的一项重大措施。评价更高者则认为是一次具有反复辟性质的政治思想革命。事情果真是这样吗?还是对事情的过程与效果进行一番考察吧。
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上前祝寿。仆射周青臣进颂说:“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听了喜形于色。没料到博士淳于越迎头泼了一瓢冷水。他建议应分封子弟功臣为枝辅以防大臣篡权,警告:“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又指出周青臣“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23秦始皇让群臣讨论淳于越的意见。22
《史记·秦始皇本纪》。
随之,李斯发表了著名的“焚书”议,当即得到秦始皇的准许,付诸实行。 就李斯提倡“师今”,反对淳于越“师古”而论,无疑是对的。但考察一下事件的全部就会发现,出发点是对的,而落脚点却大谬。从焚书内容看,把非秦纪的史书和“诗书百家语”统统烧掉,显然过了头。那种认为焚书是为了统一,把百家争鸣同统一看成是格格不入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法家主张统一,儒家如孟轲、荀卿等又何尝不主张统一?淳于越的建议尽管迂腐,其心还是向着秦始皇的。“统一”不应是“统死”,特别在思想上更不能“统死”。禁绝百家,以吏为师,从根本上窒息了人们的思想,堵塞了对事物进行探讨之路,扼杀了文化的发展。“焚书”的直接结果,是把秦始皇的极权推向了更高峰。焚书之时已是秦始皇统治的晚年,当时社会危机已明显暴露出来。在这样的时刻,就是从秦朝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也应该让臣下七嘴八舌,寻求对策。可是焚书却完全堵塞了言路。对统治者来说,没有不同意见,就没有比较和选择,也就失去了应变的能力。秦朝只好沿着秦始皇那些极端政策更迅速地向覆亡滑去。所以“焚书”决不是秦始皇政治棋盘中的一步好棋。
关于“坑儒”,我们许多同志把它看作是“焚书”的继续或镇压反革命之举。为了分析这一历史公案,不妨把“招祸”那段文字摘引出来,弄个水落石出。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上乐以刑杀为畏,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24 首先分析一下“坑儒”是不是“焚书”的继续。从卢生、侯生的议论看,与“焚书”事件无关。相反,他们是在焚书之后更加受到重用。秦始皇曾说:“吾前
25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接着便讲如
何器重方术之士等等。事情是这样的乖戾,受青睐的方土也起来批评秦始皇了!秦始皇火冒三丈,勒令追查,结果把那些心怀不满的儒生一并拿来问罪,很显然,儒生是被株连受冤的26。
其次,就事件的性质而论,卢生侯生等方士求仙药是荒唐的,而他们不正是投秦始皇之所好吗?如果秦始皇能够翻然悔悟,不再迷信鬼神,杀了这些方土也算有些道理。然而他并没有迈出这一步。试问,有权的迷信家杀掉无权的迷信家能算是革命家吗?再则,就其内容来讲,侯生、卢生对秦始皇的批评基本上是切中要害的,没有言过其实的诬罔谩骂之语。而秦始皇却以“诽谤我,以重吾不德”27为借口,搞了一场“坑儒”奇案。从社会效果看,如果坑儒之后带来了文化的新发展,我们完全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评价秦始皇的这一粗暴行为。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秦始皇以反复古为名走到了极端的文化专制,一怒之下又杀了那么多人,这难道能称得起是革命吗?
综上所述,秦始皇所采取的某些政策、措施,就单项推论,似乎无可非议;然而却被另外一些政策、措施所抵消,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或起点不误,落脚点却走到了起点的反面。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任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24
25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26 《史记·秦始皇本纪》。
篇五:秦始皇功过论
秦始皇的贡献还是过错?
——小议君主专制制度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有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也是首
位完成中国统一的开国皇帝,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的人,也是他,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集权与一身,施行残暴的政治,大量征发劳役,大建宫室园林和陵墓,坑杀儒生,烧毁书籍。他就是——秦始皇。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统一以后,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该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 皇帝制度。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与大臣商议尊
号为“皇帝”,自称“始皇帝”, 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
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奉常、
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为主要结构,
以明确分工、君主专制、国家公制为主要特点,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
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第三, 郡县制。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
制锁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奠定了中第二,
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君主专制的本质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中央集权就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密切关系。其特点之一是中央为控制地方,重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和监督;而专制主义则是一种君臣关系,其特点一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二是大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
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不论对秦朝还是后市的中国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有
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二、 奠定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秦始皇保证提供了专制基础;
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四、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
经济的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
人民的共同愿望。
五、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标志着中
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的封建国
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六、 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
国家统一,形成中华民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光辉灿
烂的文明,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
七、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共用。
但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
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所以,它也有不可避免的消极性:
一、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二、中央集权领导下,皇帝在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也一次而消耗
了大量财力物力,形成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爆发了陈吴起义,秦朝二世而亡。
三、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四、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
五、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六、到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一面逐渐占据主导的地位。此时君主专制的
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
七、经济上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社会后期工商业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
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的落后;
八、政治上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空前强化的封建统治实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
言论自由,严重阻碍历史发展。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君主专制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纵观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因素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坚持不懈地把自己的祖国建成一个统一的大国,屹立于欧亚大陆的东部。长时间的统一为中国文明的不断发展扫清了不少障碍,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自己民族文化的国家。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时间亦属世界之最,它严重地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历时越是向前发展,这种束缚就越是显得突出,这不能说不是中国自明中期以来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之一。秦始皇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只能猜测的历史和一个既定的事实。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