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红叶背后是家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5:35:07 小学作文
篇一: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对点训练:专题12-1 鉴赏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答案]
板块一 人物形象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注】 ①不忿:不满,恼恨。
结合诗中景象,说一说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因思念丈夫彻夜不眠、孤独忧伤的妇人形象。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①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②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①②
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第一步)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第二步)作者通过对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第三步)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②①
【注】 ①本诗作于杜甫客居成都之时。②筱:竹子。
请简要分析诗中”狂夫“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的前四句描写幽美宜人的草堂环境,显示出诗人心灵的清静和愉悦。后四句调转笔锋,写生活的艰难清苦和世态炎凉,表明自己疏远仕途,狂放自适的心境。可见狂夫是一个宁折不弯、不屈不挠、笑对挫折、老而弥坚的志士形象。
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 ①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下片通过哪两种手法描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手法:对比、用典。形象: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如今流浪憔悴、落魄江湖的词人形象。
板块二 事物形象 ①②③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了解“子规”的形象特点——叫声悲切,结合杜宇的传说有思念之悲,再结合本诗语境可概括出“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②①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山泉”具有什么品格,需要逐句分析原诗,同时抓住关键词。首联突出山泉淡泊无名;颔联说它清澈可鉴,飞落如雨;颈联写它能使涧满池平;尾联赞扬它恬淡自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然可见了。因为本诗是托物言志,“物”的品格清楚了,作者的“志”就容易推测了。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闲居江宁。此诗写于他晚年闲居之时。陂,水池。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见猎犬有感
[清]宋琬
秋水芦花一片明,难同鹰隼共功名。
樯边饭饱垂头睡,也似英雄髀肉生。
【注】据《九州春秋》记载,刘备被曹操追逐,前去依附刘表,在荆州居住了几年,一天上厕所时见髀(bì)肉长了出来,不禁感叹流泪。
从“猎犬形象”的角度,简析全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是只本该驰骋原野,却被养在舟中,吃饱了倒头就睡,徒然羡慕鹰隼立功成名的猎犬。②诗人托物言志,来表明自己像猎犬一样处非其境,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虚度人生的感慨。
板块三 景物形象
9.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曲的最后三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曲的最后三句描写了大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等景物,都是秋天典型的意象。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深浓的秋意。作者因收到万里之外的家信,正做着回家的梦, 但大雁的啼鸣、芭蕉叶上的雨声惊醒了美梦,于是倍感思家的愁情和归家无期的惆怅。
答案:诗中选取啼雁、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烘托出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愁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①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早秋、秋风、汉关、朔云、边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①①②
【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舟中
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
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诗歌的颈联“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颈联用寥落的星辰、深碧的潭水、悲鸣的鸿雁、瑟瑟的秋风等营造出一种寒冷、孤寂、悲凉的意境。
板块四 综合考查
1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2)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答“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
14.阅读下面一首金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牧牛图
田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②①
篇二:思乡怀人诗鉴赏
思乡怀人诗词的鉴赏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就是人间最难舍的情—亲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归纳特点
一) 思乡(亲)缘由:内在―― 战乱频仍,久戍不归,宦游失意,仕途坎坷,友遭不幸
(孤寂落寞);外在――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暮春残秋,日暮鸟归,
子规夜啼,杨柳青青,花开花落(感时触景)。
二) 情感类型
古代思乡怀人诗词一般表达客处异乡的孤寂、惆怅、落寞、凄清,厌倦战争,思念家乡,怀念亲友,渴望过安宁的平静生活。
三)常见意象的特定内涵
1.月——思乡的代名词。
2.杜鹃鸟(子归)——凄凉哀伤的象征
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4.鹧鸪——羁旅乡愁
5、柳①、“柳”、“留”二字谐音,折柳又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经常暗喻离别,表示 留恋、伤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6.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1)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2.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3)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7.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沙鸥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8.双鲤:代指书信。 9.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10.楼兰:西域古国名,表现卫国立功。 11.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12。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
13。关山: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四)抒情方式
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
1.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寓情于景 情景相生 情景交融)
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诗人于吟咏寻常的事情之中,潜伏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前两句是当年上流社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回忆。后两句是说四十多年后,这两位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和艺术家又在流落长沙时不期而遇,不胜感慨。短短的四句,时间跨度四十多年,何等概括。这两句不仅点明了重逢的时节,而且是乐景写哀,“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与潦倒身世的有力反衬;下句“落花时节”则另有寄托:国势日衰,盛年已过,流水落花,好景难再,不禁凄然相问,潸然泪下。诗中从“闻”到“逢”之间,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世运之沉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俱在其中。
2.托物寄情(月、雁、笛、柳、燕) 3.想象、联想
4.修辞传情 (比喻 拟人 夸张 双关 对比)
5.因梦寄情
思江南 ( 方干 )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6.即事写情 (看柳、登高、凭栏、用典、闻笛、望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7.虚实结合(化虚为实)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更加浓溢的情思。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8.衬托(渲染)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双调] 清江引?秋怀 (元?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
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游子的思乡之情以游子眼中所见之景来烘托,景物带有哀愁的色彩,衬托的是思乡的哀情。这也是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实战练习
1.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2、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 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 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3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2)、“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4.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 。 这两首都是抒发____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5.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⑴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1)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2)“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6. 南乡子[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 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
②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答案: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篇三:故乡红叶
故乡红叶
凸 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①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②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③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④:“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依如山里的人们。
(本文有改动)
【注】①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②惆怅:伤感,失意。③踅(xué):中途折回。④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
9.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3分)
10指出下列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4分)
①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②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11.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12.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及“我”对“父亲”的思想情感作赏析。(5分)
篇四:2015初三语文昌平期末《故乡红叶》
[2015昌平期末] (一)阅读《故乡红叶》,完成12-14题。(共15分)
①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②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遥远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③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④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⑤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⑥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可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⑦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走那么远的路专程到香山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⑧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⑨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⑩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甲】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乙】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17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
18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
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19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坚守,一如山里的人们。 ○
(本文有改动)
分)
甲:辜负的内容_①_
蕴含的情感_②_
乙:辜负的内容_①_
蕴含的情感_②_
14.作者在文章结尾巧妙地把“红叶”与“山里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结合文章相关内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