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师谈话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1:33:28 优秀作文
篇一:与教师谈话读书心得
《与体育教师谈心》读后感
《与体育教师谈心》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丛书》中的一本。在阅读这本书以后,让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介绍更是给了我很大的指引作用。这本书特别适合于在第一线工作的体育教师,因为书中的内容都是来自实验区体育教师自己积累的经验,是发生在第一线教师身边的事情,是新课程改革中生动的故事。
具体心得如下:
一、争做反思型教师
在这本书中,不论是实施策略还是具体措施中都提到了“自我反思”对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这将对我今后的成长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形象,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行为表现,主动反思,做“反思型实践者”,逐步推进自身专业发展。反思型教师不仅要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还要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自己的教育信念进行更广阔的探究和反省的能力。即在“反思——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要想成为反思型体育教师需要我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提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信念、行为和各种视之为当然的观点,转变那些不正确的假设、信念,
修正那些不合理行为,把反思的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才能逐步迈向批判反思之门。
二、深化师生教育观念改变
这本书中还涉及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创建等多方面内容。掩卷深思,作为小学体育教师,面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注重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掌握的同时,要积极提炼体育的内涵与精神,并感化和指导十分喜爱体育运动的广大学生,让他们在增强体魄的同时,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领悟体育的内涵,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要引导学生是积极地参与,明白参与不是做做样子,运动中并不在乎水平、能力的高低,全身心投入却是最关键的,运动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过程的体验却是丰富而深刻的。积极的投入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态度,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最终达到促进身心发展的最佳效果。而被动的参与是无效的,实质上也违背了体育的基本要求与精神。当然也要让学生知道体育室中考科目之一,分数也很重要要计入中考总分的。
三、师生间的德育渗透 1、学生需要的品德教育。
体育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其还有愉悦身心的功能,能调节人的情绪,化解紧张的心理压力,提高人的心理品质,给人带来快乐。要让学生把积存的能量和紧张通过体育运动合理地释放出来,放松自己的心情;既要让学生参与到喜爱的球类运动当中去,获得运动的快乐,
也要组织学生从事一些器械类运动,因为它陌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勇气和智慧,一个技术动作的尝试和把握,这种体验更深刻,成功的快乐能迅速地转化为人的自信。再如长跑运动,它同样也能给人带来快乐,只不过许多学生太急功近利只看到吃力的表象,境界未到而已。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的心态。世上什么水最甜?大汗淋漓、筋疲力尽之后喝一杯白开水;什么事情最开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超越了原来一直不能战胜的对手;什么人最让大家敬佩?是跌倒后能站起来,再跌倒后仍能笑着爬起来!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要使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能积极应对,明白痛苦与压力也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的真正快乐,在于不断拼搏向前的快乐,在于勇于克服困难的快乐,能化苦为乐。更快、更高、更强,是体育的精髓,也体现了人类的一种精神,不断超越极限、超越自我,创造一个有一个人类奇迹的原动力。应该是面对现实,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通过自身每一次运动成绩的提高,每一个技术动作的改进,每一次拼搏中困难的面对、克服,去审视自己所蕴含的潜力,即是战胜了自我的极限,超越了自我。在于拼搏的过程,依靠比别人多流的汗水和顽强不屈的意志,才能最终从失败中崛起,胜利后也不会目空一切,努力达到胜不骄、败不馁的境界。 2、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
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暗示、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感,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变化。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
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体育教师的具体情感包括:一、热爱之情(包括对体育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和对学生真挚的热爱)。二、期待之情(教师对学生深切的期待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是学生上进的动力)。三、愉悦之情(教师带着愉悦情感走进课堂并自始至终保持愉悦心情,能将学生带进一个快乐、和谐、轻松、友爱的学习环境,对课堂气氛、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四、宽容之情(宽容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消除师生间隔阂的良药)。
篇二:老师的谈话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来形容教师这一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时代的我把这句话长挂嘴边,因为那时候不需要担负,不需要理解,只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学识”。而今,我却已经在这一伟大的岗位上干了一年了,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重得我都不敢在人前提起这句话。它就像埃及金字塔,留给我太多的困惑和疑问。于是我一直在盼望有人能为我指引方向,去解读这座人类灵魂的金字塔。就在这时候,学校发给教师们一本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我获得了一次与伟大的教育学家对照学习的机会。
于是我耐心地坐下来读这本书,发现新课程中大力提倡的课堂教学理念等,与赞科夫早先提倡的理念是一致的。可想而知,我们的教育落后了多少。读了第一章,我看到了自己的落后,我开始深思自己的课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之前也有对自己课堂的反思,相比较而言,现在的反思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对于课堂上的生活,作者提出了“学习应该联系生活”。儿童是多么渴望多了解一些周围的事情,可是我们的课堂更多的只是把目光停留在课本之上。有的老师为这个提出了自己的理由:“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应该着眼于课本。”孩子们被身边的重大事件深深吸引着,当他们满怀着新的印象来到学校上课时候,我们的课堂却常常对这些重大事件以只言片语带过,孩子的新鲜感顿时跌到了低谷。作者也提到了课堂上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级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
同学们的发言,如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我的课堂中也偶尔涉及到联系到生活方面的对话,但都是及其简单,甚至是我一笔带过,学生附和几句便是。现在我认识到课堂时间是有限,但是如果能够不浪费时间,再把这些时间用到课堂谈话,这堂课就非常有意义了,学生也真正学到了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把自己在谈话中的感悟和思想过程运用到语文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能力自然得到了迁移和培养。
第二章讲到了教师和儿童之间相互的情感关系。这里首先提到的是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威信。在得知我被教育局聘为教师的那个暑假,亲戚们给我的嘱咐中最多的话便是要对孩子们“凶”一点,树立起威信。在他们看来,只要孩子们害怕教师,那么一切都好办了。我在这一年中也采取过这样的方式,结果孩子们的表现可想而知。表面上学生是服从我的,我在的时候,纪律很好;可是只要我走出教室几步,那些不安分的孩子们就骚动起来。这就和书中提到的家长的虚假威信一样,不能对孩子发生深刻的影响。家长的虚假威信是马卡连柯提出的,他认为压服的威信就是虚假威信的一种。而起初我自己的观点是应该给孩子们亲切感,一开始的每堂课我都是微笑地告诉他们的,结果很多孩子都不“怕”我。这正好印证了赞科夫提到的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他提到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
应当体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其次,教师的爱还应该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
可是一个班级中总有几个老师不想爱的学生,我把他们称为“难看”的孩子。有一句俗语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班级中这帮难看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也会有很多的缺点,甚至总是班级闹剧的领导者。教师必须学会去爱这帮孩子,这样班级才能和谐地发展下去。我们要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快乐、忧愁、爱好等,去了解他们某种不稳定性格形成的背后原因。我曾用自己家的理解去爱那帮“难看”的孩子,一段时间下来孩子各方面的改善是可喜的。有一个孩子之前不但不愿意听课,甚至还去打扰别人学习。可是现在的他却是完全不一样了,上课时认真听课,作业认真完成,尽管不是那么的完美。最让我感动的一次,这个在做不出一道题目时竟然哭了,我原以为是自己说话时语气重了些伤到了他。他给我的答案很是让我震惊:“老师,对不起,都怪我上课没有认真听,我才会写不出来。”听到他这句话时,我看见了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价值。
赞科夫同时也说到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去爱学生。这时候对照我自己,有时候我没有一点热
情就走进了教室里,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我自己是窝了一肚子火出来。学生很容易受教师的感染,你的无精打采也会使他们这样。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映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第七章中提到的是在美的世界里。赞科夫提到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入学一开始便要从他们的审美经验出发并且依靠这些审美经验来进行工作,抓紧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教师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时,要进行得细腻巧妙。这让我回想起我之前让学生做的一次观察,主题是春天校园里的新发现。观察之前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布臵,没有告诉学生要如何细致地去观察。结果学生在他们的观察中只写到一些很表面的东西。有的这样写到:我发现小草发芽了,小树也发芽了。有的写到:我发现校园里有一个垃圾坑,墙上有很多美丽的图画。我本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去发现春天的奇妙和每一种生灵在春天里的美妙生活。可是学生还不能善于觉察他们周围的美,甚至有的学生认知出现偏差,写到无生命的事物上去了。这次观察无疑是失败的。这样一对照赞科夫说的话,我受益匪浅。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的品质,这样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
出这种品质。
在这一点上,赞科夫还举出让学生观察名画的例子。完全有必要去钻学生观察中的细节,而不仅仅是理解画的表面就可以了。画家能在司空见惯的自然界的景象中揭示出它的美的新的方面,使得我们对以前并未觉察到的东西像刚刚发觉一样赞叹不已。学生也需要培养这样的能力,他们要能从自己个性的角度去发现一样事物的新奇之处。这又让我深刻反省起自己指导学生写看图作文的方法了。我只让学生为了写故事而去写故事,故事编完了,学生的任务也就完成了。结果每次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总是干巴巴,没有感情,简直就是流水账地叙述。在以后的看图指导中,应该引导学生多去观察人物的姿态、表情,甚至能根据人物的表情等去想象人物的内心。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就臵身故事中了,学生有了细致的观察,也有了主人公的情感体验。
总之,《和教师的谈话》让我重新做了一回渴求知识的学生,它不仅教会了我许多教学上的技巧和知识,也教会了我从正确的角度去反省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培养我的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让渐渐地我明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真正内涵,直到有一天我能够发自内心地说出这句话。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句几乎人人都知道的话,这句话既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赞美,又是对教师的一种鞭策。非教育
篇三:和一个语文老师交谈作文修改的对话
和一个语文老师交谈作文修改的对话 和一个语文老师交谈作文修改的对话
孙绍振
课文解读成为目前语文教学关注的焦点,课文是经典,解读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毕竟有历史的积累,有时一篇文章,有上百篇的文章可以参考。相比起来好像而作文教学要容易得多,但是,这是误解。首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文教学是手工业式的,其基础是对每一篇作文的解读,由于没有历史积累,因而更具挑战性。其次,对学生的作文,不但要解读得准确,而且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他改进。从这个意义上,理想的教师,不但要会解读,而且还要在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其水准。这就是说,教师不但要有相当的解读的水平,而且要有相当的写作的水平。道理说起来抽象,下面是我和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对同一篇学生作文进行批改时的书面对话。
作文的题目是《机会》
是殷旻
在文章前,有一个题记
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题记
师:“头脑”改为:“人”,如何?
孙:不能改的,因为第一,原文是是法国微生物学家细菌学的奠基人路易斯·巴斯德的话。这是权威的格言。如果要改的话,把“机会”,改为“机遇”,这是更准确的翻译。在古代汉构辞法中,往往用“头”代替“人”如“元首”(《尚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如“黎元”(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第二,从现代汉来说,这句话中的“头脑”比“人”好,因为人是抽象的,而头脑则比较具体,再则,头脑是人的局部,却是人的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所在。它能唤醒读者的记忆去补充其余部分。从形象构成来说,有特点的细节胜于整体。如辛弃疾的“春在溪头荠菜花”,不是别的地方没有春色,而是辛弃疾选择了局部代替整体。比整体更生动。 人人都喜欢成功,喜欢被别人羡慕的感觉,
师:把“羡慕”改为“赞美”,把“感觉”删去如何?
孙:不好,羡慕可能是无声的,如某种眼神,也可以是有声的,如赞美的语言。羡慕到一定强度,关系密切,才会用有声语言表述出来。 故羡慕比之“赞美”不但涵盖面要大,而且更贴切。
“感觉”二字,可改可不改。凡可改可不改,一般不要改,以免学生觉得一无是处,失去信心。
可是人人又都有些惧怕成功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比如时间,比如汗水。 师:这个句子不太顺,改为:“人又不愿付出必要的代价”,怎样?
孙:你改得有些道理,原文中“人人”把话说得绝对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害怕付出代价的。改成“人”,绝对化的意味就淡得多了,但是,还是不够到位。如果改成“人们往往”,就会委婉一点。把“惧怕”改成“不愿”,也不如原文更富于感性。
而即便是吃苦耐劳如黄牛般勤勤恳恳,也未必就能摘下成功的果实。 师:改成“有一种可能即便如黄牛般勤勤恳恳”
也未必就能摘下成功的果实。如何?
孙:这句肯定得改。前面说的是惧怕付出时间和汗水的代价,后面说即使如黄牛吃苦耐劳,这是思路的折,要有足够的强调,光一个“而”。是不够的。你改得挺到位。因为这是核心观念,最好再强调一下,在这句前面加上一句:“然而,成功并不一定与汗水的付出成
正比,”,把“有一种可能”
删掉。
所以,人们需要机会。
师:这一段逻辑上有些混乱,一定要突出“机会”的重要性。而且,这句太生硬了,改为:“这时候机会对于人的重要一定不亚于主观的勤奋和刻苦。”
孙:你这两句改得非常好。逻辑折得到强调,主题也更突出了。如果允许吹毛求疵的话,把“一定”改为“肯定”把“人们”,改为“人”是不是更好一点?
然而机会不像空气,遍布每一寸空间。
它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寻找它的主人——也就是那些抓得住机会的人们了。之后的事情可想而知,人们得到了机会,就仿佛在去往成功的道路上插上了翅膀,越飞越高,最后达到理想的彼岸。
师:我想把“它总是在不经意间”到“越飞越高,最后到达理想的彼岸”以下全部删去。因为这一段是“”,不可一下子就过渡到机会怎么怎么容易得到,而是突出机会的来之不易。 孙:你说“不可一下子就过渡到机会怎么怎么容易得到,而是突出机会的来之不易。”是对的,这里本该强调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重点在:对于没有准备的头脑,机遇就会失之交臂。因而,文章的思路应该落实在随时随地准备迎接、寻找机遇,抓住机遇,而不是机遇“寻找它的主人”。文章的毛病是思路偏移。但是,把此段全部删去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因而文章中还有可贵的话语,那就是机遇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的“不经意”。因为“不经意”,所以容易失去,最好把它反过来发挥一下,那就是要时时处处“经意”,这个“经意”,就是一种“准备”,属于心理“准备”,是最起码的“准备”。有了这个基础(经意),文章的逻辑大致可以了。但是,严格说来,还不够明确,为了更严密一点,最好从正面说明一下:“所谓‘经意’就是对一切看来平常的(把文章后面所说的
“如吃饭,睡觉一样”说法提到这里来)也不要放过,也要捕捉其中可能存在的机遇。” 这样,下面的一个很长的例子,在逻辑上就接得上气了。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那么一片羽毛。
师:这比喻来得很突兀,羽毛很含混,是什么没有说清,还不如把“一片羽毛”改为“一件事”,平实一点。
孙:这个批注也比较到位,先要把事情说清楚了(“一件事”),再作比喻(“羽毛”) ,不然就给读者没头没脑的感觉。
看着很轻,实则意义重大,那是我最在意的一次成功。
师:不如删掉。
孙:可删可不删的,尽量保留。
也就是那件事,让我懂得了如何面对机会??
那是小时候了,那时的自己。懵懵懂懂,也不知道怎么成功,怎么光荣。只是觉得站在舞台上,有那么多人看着你,为你鼓掌,真的很好。然而又不知道自己怎么有本事站在那么多人的面前。要知道,表演似赌局一般,表演的好,掌声雷动;表演的差劲,嘘声一片。要知道我自尊心强,万一要是面对一大片黑压压的倒喝彩,不哭出来才怪呢。然而,哪个孩子不愿意被别人多夸几句?所以爸妈常对我说:“你要做好准备,等到有了机会,就要懂得抓住,这样才能够成功。”对当时的我来说这固然是听不懂的奇怪的话,然而爸妈也未曾放松过对我的要求。练琴,对那时的我来说几乎就是一件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的事情。 师:与文章中心不符合,整段删去
孙:这一段文章的确有如批注所说“与文章中心不符”之处。
文章写的向往成功和惧怕失败的矛盾。其中有父亲讲的“等到有了机会,就要懂得抓住,这样才会成功。”这正是文章的主旨。只是没有抓住。完全删节掉,是比较消极的办法。最
好的办法是在逻辑上调整一下,先说自己向往成功,但是对可能的失败怀着恐惧。在练习钢琴的时候,也只是“懵懵懂懂”,只觉得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虽然,爸爸对我说过“有了机会,就要懂得抓住,才会成功”,我也感到有道理,但是,并没有和钢琴练习联系起来。 曾经以为日子就是这样如流水般哗啦啦的过了,
师:这句话要不要删节?
孙:这句话在逻辑上比较生硬,但是,也可以保留,只要在后面加上一句话“没想到机遇就在‘不经意’中降临了”,就比较顺了。
然而有一堂钢琴课,下课之际
师:这句在逻辑好像很生硬,删掉也不可惜。
孙:你是对的,关键在于“然而”,在这里不但多余,而且引起逻辑混乱。因为这里的上下文并没有折的意味。
老师兀然说:“你也学了这么久了,这样吧,今年的新年音乐会给你安排一个节目,回家挑首曲子准备一下。”波澜不惊的一句话,却在我心中抹开层层的涟漪。
师:波澜不惊,明显用词不当,改为:老师很平常
孙:你说得很对。这不但是用语不当,而且导致在逻辑上自相矛盾。明明下面写的是内心“压了很久的梦被翻了出来”,“梦想成真的感觉”,不是“波澜不惊”,而是内心波澜涌动。 一个在心底压了很久的梦被翻了出来——紫色的绒布帘幕,金色的耀眼的灯光,舞台,观众??
师:我觉得,要与前面照应,应该改为:炫丽的舞台,狂呼的观众
孙:你这样一改,很简洁,而且有文彩。
不知道那时是怎样想的了,
师:这句话显然又是自相矛盾,刚刚说了不知那里是怎样想的,接着又说了相反的意思。删去。
孙:咱们所见略同。“不知道那里是怎样想的了”,和内心波澜的描写是矛盾的,删节是完全必要的。
只是心里有点不安,又有点“梦想成真”的感觉。
师:我想改为:“一会儿,我心里开始紧张不安起来。”
孙:改得也是很不错。固然“梦想成真”孤立起来也不错,但是,和后面的“开始发呆”不统一。
所以回到家里,
师:改为:一回到家里。
孙:改得很好。这里是时间上的连贯,不是逻辑上的因果,故不能用“所以” 第一次面对着熟悉的钢琴,
师:第一次,不通。删去。
孙:有道理。“第一次”,明显不妥,明明不是“第一次”。除了删节,还有一个也许更好的办法,那就是加上一个“好像”。不是“第一次”,而是“好像第一次”。
开始发呆:
师:改为:我竟然开始发呆
孙:好,有了竟然,就写出了抓住了机遇以后,感觉的变化,看见钢琴,就和以往不同了。
你怎么了,这不是你做梦都想要完成的心愿吗,为什么现在又打退堂鼓?往日沉默了那么久,为什么此时不敢展现自己的才华呢?你忘记爸妈常对你说的话了吗,机会来了吗? 师:改为:机会不是来了吗?
孙:改得是很好的。本来文章的主题就是抓住机遇,可是却用了一个疑问句,自我反问,
并没有确定,就说自己“没有退缩”了。逻辑上有断裂。把它改为“机会不是来了吗?”就不是疑问,而是用否定的反问来肯定。加上一句“我内心仿佛有两个我在对话”,就加重了主题句的分量。但是,从文章的重心来说,这还不够分量。最好在这里,强调一下主题句,其次,把自己的体悟“不经意”再提示,进一步发挥一下,主题就不会在平面滑行在,而是有所发展册,有所深化了:
“我突然想到父亲的话‘抓住机遇,才能成功’多年的梦想啊,走向成功的机遇在不经意中来了,也可能在不经意中失去。”
师:再加上一句:“我内心里仿佛有两个我在对话。”
孙:这里加上的句子,不俗,使得主题深化了。
终于,没有退缩。于是我开始比平常花更多的时间;
师:删去。
孙:这句话,本来不一定要删,但是,太软弱,太无力。而且又有碍于思绪的连贯性。删去也好。
于是我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想象登台的样子;我开始期待,开始屏住呼吸期待着那属于我的光芒四射的梦。我想那是属于我的机会,既然我准备了那么久等待了那么久,那么,就让我抓住它,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师:把“就让我抓住它”改为“就让我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
孙:改为得精彩的是:“我终于战胜了另一个自己”,和前面的和另一个自己对话呼应。 那一天,到了。
师:改为“那一天果真到了。”
孙:可改可不改的,不改。
依旧是被闹钟唤醒,
师:改为“我依旧被闹钟唤醒”
孙:可改可不改的不改。
阳光洒在华丽的演出服上,很像是那么一回事。
师:改为:“我在镜中发现今天的自己真的好漂亮”
孙:原文“很像是那么一回事”。词不达意。这样一改,就明确提示了内心的快乐。 《天鹅》,
师:改为:“《天鹅》,对,我今天就演奏《天鹅》,我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我仿佛看见自己在天空翩翩飞舞。”
孙:加得好,这是重点,表达自己的激动,用抒情的想象,赋于双关含义,很生动。 改到这样程度,说明教师有相当的文学修养。
我将要在音乐会上弹奏的曲子。它正安然的躺在桌上,仿佛沉默,却又似乎是在积蓄力量,准备在一瞬间释放出来。
师:这似乎应该删节。
孙:我想这几句,挺精彩的,渲染兴奋,不直接写心情,而是写对乐谱的想象,这是抒情,不过是通过对乐谱的感受,和前面的直接表达不一样,挺生动的,删去是可惜的。 妈妈没有说什么,
师:改为:“要上台了,妈妈没有说什么。”
孙:这里改得也有道理。连贯性加强了。保留了的含蓄的用笔:用母亲没有说话,但是,在眼神中有更多的话。
只是用充满期待的眼神注视着我,那眼神好像在重复着往日里那些话语“把握机会,就能成功。”
师:改为:然而她那充满期待的眼神一直注视着我,那眼神好像在重复着往日里那些话
语对我的叮咛与嘱托
孙:这里改得也不错,如果要在全文意脉上更细致地推敲的话,这里说妈妈的眼神在重复着往日里那些话语“把握机会,就能成功”,是不严密的,因为前面并没有交代妈妈说过类似的话,倒是强调过爸爸说过。为了让文章的意脉(内在逻辑)更严密,如果把妈妈眼神里的话改成爸爸的,可能就更好了。
挽起头发,套上长裙,
我看着镜中的自己,喃喃道“这是属于你的,
师:改为:我再次。在属于你的后面加上“绝佳机会”。
加上“再次”虽然只是两个字,很含蓄,但是很有潜在量。说明不止一次地端详自己。而“绝佳机会”则是画蛇添足。
好好表现“。演出现场自然很是热闹,我静静地坐在后台,
师:把自然删节掉。
孙:“自然”,是多余的,删得好。
数着裙子上的小花。一朵,两朵??
师:改为:“等待着属于我的那一刻的到来??”
孙:数着裙子上的花朵,细节的内涵不清晰,不知是要说明激动还是沉静。删去也好。 “下面让我们欣赏一曲《天鹅》,带给心灵无限的抚慰,
师:改为:希望这首曲子能带给你心灵无限的抚慰
孙:原文有点断裂,这样,比较完整。
掌声欢迎!”
主持人的声音响起在耳边。
到我了,轮到我了。那么多天的辛苦,就集合在这几分钟之内了。走上舞台的瞬间,我仿佛看见上方机会闪烁着灵光。
师:改为:我仿佛看见一只美丽的天鹅在向我闪烁着灵光
孙:改得好,把抽象的“灵光”改为“天鹅”与前面的“天鹅”的乐意和想象连贯起来,形象的感染力就叠加起来了。
其他的已经记不清什么了,只是记得那时候的心跳很快,周围都是金色的光,我被围绕在一片光芒之中,伴随着最后一个音符的滑落,我的心也变得沉静下来。
师:先在这句后面,加上一句:“又回到了我扬帆启航的海港”这里要有足够的份量,:“悠扬的琴声响起,大厅里的我仿佛就是一只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长,指挥着键盘在音乐的海洋里驰骋,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淌,我越来越感觉到我也随着波浪远赴重洋??”
孙:这一段补充,好处在于,第一,这是全文的情绪的高潮,要增加氛围和感受的强度,要浓笔重墨加以渲染,;第二,很生动,从现实境界进入想象的境界,用了一些华丽的语词,强化了情感的力度。
停顿几秒,我听到了如雾气般向我袭来的掌声,那是属于我的掌声,
师:把“雾气”改为“潮水”
孙:改得好,把不恰当的比喻变成恰当的形象。
属于我的第一次表演的掌声;属于我准备太久、抓住机会取得成功的掌声,
师:删去。
孙:这是可以删节的,但是,最好保留“属于我的”。因为它很生动,又很有思绪含量的。非删不可的应该是“准备太久”那样可有可无的定语。
我笑了,笑里含着那些梦与泪,无限春风!
师:改为:笑里含着梦的甜蜜与泪的咸涩,终究还是无限春风从我的面庞拂过,只是不再无声无息。
篇四:教师与学生家长谈话记录
教师与学生家长谈话记录
时间——2013年2月10日 地点——锦州市第一高级中学 学生——王柏森
篇五:老师和一个拽学生的经典对话
老师和一个拽学生的经典对话,超搞笑超经典…
◆◆◆◆◆◆◆ ◆◆ ◆◆◆◆◆◆◆
1、老师问学生:人生自古谁无死,你接下一句。学生答:人生自古
谁无屎,有谁大便不用纸。◆◆◆◆◆ 老师很生气,
叫学生罚站。隔年,老师又问回学生同样的问题。这时学生变聪明了。◆◆◆◆◆◆◆ 他答:人生自古谁无屎,有谁大便不
用纸。若君不用卫生纸,除非你是用手指。◆◆◆◆◆◆◆ 老师很火大,有叫学生罚站!这时,老师看见窗外下着雪,就遗憾的
说:上天下雪不下雨,雪到地上变成雨。变成雨时多麻烦,为何当初
不下雨。◆◆◆◆◆◆◆ ◆◆◆◆ 学生又回复老师:老师吃饭不吃屎,饭到肚里变成屎。变成屎时多麻烦,为何当初不吃
屎。就这样老师当场晕倒!哈哈......◆◆◆◆◆◆◆ ◆◆◆◆
2、地理老师问:河水往哪里流啊?一学生猛站起来唱到:大河向东
流啊! 老师没理会他接着说:天上有多少颗星星阿?
那学生又唱到:天上的星星参北斗阿◆◆◆◆◆◆◆ ! 老师气急:你给我滚出去!学生:说走咱就走阿!◆◆◆◆◆◆◆ 老师无奈:你有病吧?学生:你有我有全都有阿!◆◆◆◆◆◆◆ 老师:你再唱一句试试!◆◆◆◆◆◆◆ ◆ 学生:路见不平一生吼
阿!◆◆◆◆◆◆◆ 老师:你信不信我奏你?◆◆◆
◆◆◆学生:该出手时就出手阿!◆◆◆◆◆◆◆ 老
师怒:我让你退学◆◆◆◆◆学生:风风火火闯九洲阿!◆◆◆◆◆
◆◆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