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动症的宝宝看电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5:27:09 字数作文
篇一:看电视与孩子的多动症及负面人格影响
转帖:看电视与孩子的多动症及负面人格影响 [复制链接]
我以前教的美国蒙氏小学班上,常常会遇到有被医生确诊的多动症孩子,暴怒、无法专注、厌学,父母非常痛苦。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多动症”而让很多父母非常恐慌。但十几年前却还很少听说有多动症的孩子。一般的父母不会想到孩子情绪暴躁、睡眠不好、性格放纵、做事情不专注、无法安静、厌学等跟看电视有关。美国小儿科学会研究,学步期的小孩如果看电视、录像带,将来可能导致过动症。
美国西雅图儿童医院主任迪麦崔.克里斯塔基医生认为看电视会“重新组合”婴儿的头脑,所造成的伤害将出现在小孩七岁开始上学时会有注意力不能集中的问题。他指出电视快速变换的速度比真实生活的脚步快许多,电视录像带影像快速的变换对看电视的小婴儿而言变成“正常”的步调。让小婴儿看电视可能造成过度刺激,永久的改变婴儿正在发育的神经中枢。心理学家及小孩脑部研究专家珍·黑利则认为电视所带来持续的噪音影响了小孩“内心的声音”的发展,这是一种小孩学习如何思考问题及计划,并且约束自己不要有冲动行为的能力。
《老子》云:“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当被动性看电视成为儿童主动的参与活动时,电视对脑神经和所有感官有麻木作用,以至于脑部缺少刺激发育。科学家告诉我们从出生到三岁之间,孩子的脑部正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快速的发展。即使是玩着自己的手指,都牵涉到脑部神经掌管弯曲、伸缩、拉直、抓紧等模式。当一岁小孩玩玩具时,他们可以研究玩具,可以戳它、咬它、将它丢在地上,由此他们学到空间、声音,得到一种胜任的满足感。而小孩被催眠似的盯着电视机时,这些精神中枢的通路停止建立。这种关键性的脑部发育将在三岁时停止发展。
下回你的孩子看电视时,仔细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或是该说他们“没在做什么”。他们没有练习手、眼协调,没有运用到身体机能,没有发问,没有用到想象力,没有练习沟通的技能,没有练习如何解决问题,没有运用分析的能力。每一回父母打开电视时等于剥夺了孩子学习重要生活经验的机会。
也许你会认为让小孩每天看半小时电视(所以大人可以有一点自己的时间),不会造成什么伤害。根据克里斯塔基医生针对超过两千名小孩的研究发现,在一到三岁的幼儿之中,每天看一小时电视,等到他们七岁时被诊断为过动儿的机率比不看电视的幼儿多出百分之十。每天看三小时电视的幼儿,将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比不看电视的小孩高百分之三十。美国小儿科学会在1998年提出忠告,两岁以下的小孩一点都不该看电视。医生们认为太早让小孩看电视增加孩子的侵犯性、导致肥胖症及增加成为过动儿的机率。看来父母给幼儿看“**因斯坦”、“婴儿莫扎特”录像带并没有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反而让孩子将来上学时有“学习困难”、“行为偏差”的危机。
根据美国最大的媒体市调公司尼尔逊的调查,美国二至五岁的儿童平均每周看电视三十小时,如果扣掉每天十小时的睡眠,这代表了小孩大约有三分之一清醒的时间是在看电视。另一项在二○○○年的研究,美国两岁以下的小孩,百分之二十六在他们的房间里有电视机,通常是睡在婴儿床上看电视。百分之三十六的家庭即使没有人看,电视还是一直开着。
在“人类的价值,电视和我们的孩子”(Human Values, Television, and Our Children)一文中,作者凯伦·李薇以鲁道夫· 史丹勒博士的理念为依据的“人智学”的观点提到了电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对肉体的影响
小孩在看完电视后行为恶化,他们变得过动。这是因为小孩坐着不动接收电视影像的后果。电视影像的刺激让身体有想动的冲动,但这种刺激被压抑下来。这些被剌激的身体能量没被用掉,全存在身体里。一旦关了电视,这些能量毫无目标的四处散发,这正是声光知觉超载的后遗症。这种后遗症对所有的人均会造成伤害,小孩受害尤
其严重。孩子需要的是肉体的活动来增强他的身体,如此才可以和他的心灵和谐的运作。
对孩子自我形像的影响
孩子看电视时,他没办法和电视沟通,在屏幕中的角色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结果是,孩子学到了他的存在不重要,起不了什么作用。对这种感觉所作的反应是有些孩子变得充满敌意、暴力,极端有侵略性,常常大吼尖叫,这是他们对自己及外在世界宣称他们存在的方法。另外一些孩子变得退缩、冷淡,切断和外界的沟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觉得自己无能,而腐蚀了孩子的意志力。这种原始冲动的意志力必需被保护好让孩子在成长过程发展出面对现今社会的自信心和能力。我们能给小孩最重要的礼物是帮助孩子保存这种在地球上生存的意志力。
对于人性价值及关系的影响
孩子和电视中的角色没有沟通及互动的单向关系影响了他和真人相处的关系。在很多家庭,电视取代了父母和孩子之间互动关系,影响人性价值的发展、家庭的习惯及特殊节日。电视停止了家人的言谈及交流,将有生气的人们转换成安静的活雕像,打开电视等于是关上“孩子转变成人”的程序。孩子们将电视上的角色视为榜样,他开始拿自己和电视上角色相比。小孩子在短短的三十到六十分钟内看到问题被解决,这造成了他们对于真实生活中问题的低容忍度及挫折感。家人之间表达爱意也被电视所抹杀,很多家庭很难找时间对家人真诚表达自己的爱意。孩子需要经由每天在家和家人表达爱意,由此他才可了解人生存在世上的真实意义。
对于阅读的影响
人的左脑掌管了说、写、读、数、计算等功能,这是处理资料的半脑。左脑先辨识字、扫描,再将字放在一起,进而了解它的意思。右脑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工作,它是用完整的眼光来看世界,而不是用分析的方式。右脑采用图案辨识的方式,和左脑读码、译码的方式完全相反。看电视是右脑处理的方式,主要是图片的辨识。习惯性看电视已证明对于阅读的分析式思维及程序有对立的影响。电视让心志习惯于片断似的主题,而阅读需要的是连续似的思维。电视的速度让小孩容易分心,降低了他们专注在印刷字体的能力。阅读时复杂的眼睛移动需要藉由练习来发育。对于习惯性看电视的孩子而言,他们的眼睛肌肉被训练成盯在固定的一点上,阅读对他们的眼睛而言变成一种不自然的负担。文字是人们进入人类智能的镜子,是我们了解人类在地球上进化的唯一资源。如果我们想要让孩子无约束的长大成人,他们不仅需要发展出读、写、分析思考的能力,更需使用读、写、思考来发展出对学习的热爱。
对于想象力的影响
当小孩看电视时,电视占据了他的心智和时间,限制了他练习想象力的机会,电视将大人创造出来的影像投射到小孩的脑里,完全被小孩吸收,小孩变成依赖外来的力量来帮他们创造影像及想法,抹杀了孩子自己内在创造影像的能力,严重削弱了他成长成健康成人的过程。想象力提供了爱的能力,是想象力让我们看到了心爱的人的完美,看到了人类不完美举动的意图,想象力是通往人类灵性世界的门槛。
对于小孩灵性成长的影响
小孩每天需要一段安静的时间让自己有机会来消化,思考一天发生的事,消除对他造成负担的冲突。如此才能帮助他内在的成长。父母通常知道孩子每天需要安静的时间,但很多父母用电视来让孩子安静下来。如此一来,不但没有提供孩子消化生活经验的机会,反而因为更多的刺激而增加了他身体的负担。电视用别人的想法及影像填充了孩子的心灵,否定了他发觉自我的自由。少了这种机会,孩子会觉得挫折、负担过重,而最重要的是缺少自
我认知的能力。唯有提供孩子自我认知的能力,孩子才会发展出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进而开始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所领悟。
在鲁道夫·史丹勒博士创立的华德福学校中,幼儿园到八年级完全避免科技及快速教学,学生在上高中前学校教学完全不用计算机,学校也一再告诉家长不让小孩看电视的重要性。在华德福教育中,“人类的价值”是视为最高的,每一方面的教学都是以启发个人的潜力为依据。父母及老师的责任是让孩子远离有害的影响,而以培养想象力,对真理的认知及有责任感的孩子为最后的目标。
如何中止看电视的习惯?
首先大人必需以身作则,放弃看电视的习惯。如果实在没办法,也最好在孩子睡觉后再看。如果你可以办的到,言教不如身教,对孩子是最好的示范。
孩子还很小时,让他们看电视常常是为了大人做事的方便。如果你在厨房做事,可以在厨房最下面的厨柜放一些收藏食物的塑料盒让小小孩玩,可以让他们玩木制汤匙、摔不破的锅、碗等大人的东西。让这些变成是在厨房才有的特权,这样他们才觉得有新鲜感。也可以在此时让他们坐在高脚椅上喂他们吃点心。
善加利用婴儿专用栅栏,在信道的两端用栅栏围起来变成一个超大的游乐场,放一些玩具,他们可在里面玩好一阵子。父母的一点巧思,可以娱乐小孩很久,不需要靠电视来帮你带孩子。让孩子从小养成不看电视的习惯比长大后再来纠正他们容易多了。
对于大一点的小孩,如果孩子已看电视成瘾,要改变这个习惯是要花一点时间,但不是不可能。先将电视插头拔掉,收在柜子中或用布盖起来。如果不能一下子完全不看,则要订一些规则,如周末才能看等。刚开始的一、二周,父母必需花点心思帮孩子找代替的活动,和他们一起阅读是最简单的开始。去图书馆借他们有兴趣的书,孩子小你读给他们听,孩子大可以自己阅读。提供一些手工材料,让他们自己做一些东西。准备蜡笔、色笔、水彩让他画图。和他们一起烤饼干,做饭时找他们帮忙。带他们到户外活动。其实小孩最想要的是父母陪他们做一些事,你只要和他们一起帮他们起个头,他们便可以继续玩下去。孩子是很有创意的,一些简单的玩具,在他们手中可以千变万化。如果你花一点心思及继续坚持你的原则,不久你就可以发现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又都回来了,而你们的家庭生活也会丰富许多。
多动症:治小孩,先治家长
在治疗多动症诊疗指南里,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药物治疗,一种是行为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综合治疗。
行为治疗,通俗一点讲,也可称为心理治疗。即通过运用一些心理学的原理,假借一些手段,来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如上课不专心、易怒易冲动等。简单地说,行为治疗就是适当地奖励和惩罚儿童。采取正确且适当的方式奖励孩子,采用温和的方法惩罚儿童,而不是粗暴地对待。
这样的行为矫正治疗,实际是只是一系列操作的最后一步,而最根本的不是“冶小孩”,而是“治家长”。家庭因素可能不是多动症产生的直接原因,但却能让多动症成为一个大问题。其中家庭因素指的是家庭气氛紧张、父母教育观念的错误等等,而“大问题”则是指品行障碍等严重后果。他认为,如果家庭和谐,夫妻恩爱,家庭教育很好,多动症的孩子在不用药的情况下,也可以发展得较好。
“懒惰、不用功”是父母对多动症孩子的最常见的评价。任何人在得到适当的鼓励,拥有成就感时,都会努力起来,
孩子更是如此。很多平常成绩只有一二十分的多动症孩子,考了五六十分,被家长表扬后,表现得非常激动。甚至有一些平时总是被父母骂“不乖、调皮捣蛋”的孩子,被医生表扬“这次在这方面做得不错”的时候,激动得流出了眼泪。孩子并不像家长所想的那样“没出息,一辈子就完了”,当你真正触及他的灵魂深处之后,他是乐于接受“表扬”的。“治家长”的方法即“家长培训”,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培训课程,让家长了解“多动症”,了解并理解自己的孩子,使他们具备和应用正确的教养方法,最终通过家长的配合(当然,学校、老师的配合也很重),使孩子得到好的发展。“多动症儿童,与患感冒或哮喘的儿童一样,他们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生理病理学基础,而非故意捣乱,他们是需要帮助的。而家长,是最有义务帮助孩子的人!
好动与多动症有什么区别
有些家长把孩子好动视为不老实,调皮,不遵守纪律,对好动的孩子加以种种限制。这种做法是违背儿童心理特性的。孩子好动,是精力旺盛、身心健康的表现。
只有患有营养不良、重症贫血或有其他先天性疾病的孩子才不好动。好动也是孩子探索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表现。他们看什么都要摸一摸、动一动、看一看,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来,对周围的事物都新鲜、好奇和不理解。可是有些家长却把正常孩子的好动误认为是"多动症"。
正常的好动与多动症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点。
(1)正常好动的孩子,虽然也有注意力下集中的表现,但对有兴趣的事情,却能专心致志,很少分散;而多动症的孩子做不到。
(2)正常儿童虽然表现散漫,如上课做小动作,甚至吵闹打架,但当他意识到必须控制自己时,他能控制得住;而多动症的孩子却不能控制自己。
(3)正常孩子作快速、反复和轮换动作时,表现得灵活自如;而多动症的患儿却表现得很笨拙。
(4)中枢神经兴奋剂能使正常儿童引起兴奋;而患多动症的儿童服用后,却很快地表现得安静,少动,注意力呈相对集中。当他们服用镇静剂时,反而出现兴奋、多动。因此对被怀疑的孩子,不妨给他们喝些咖啡或浓茶,如果孩子没有突出表现时,希望家长不要随便带孩子到精神病院去就诊,否则会给孩子心理上不良的刺激,也不要随便对孩子说"你是多动症",这样做,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增加精神负担。
篇二:警惕看电视对宝宝造成的四种危害
警惕看电视对宝宝造成的四种危害
导语:宝宝看电视有很多好处,它可以作为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宝宝的智力开发有重要的作用。那宝宝多大可以看电视呢?宝宝看电视又有哪些危害呢?
容易造成斜视
当父母抱着宝宝看电视的时候,虽然宝宝正躺在大人怀里或躺在摇篮里,听到电视的声音之后他就会寻着声音去寻找画面,一旦被电视吸引以后,侧着头看也能保持很长时间,这样很容易造成斜视。孩子稍微大点以后,如果看电视太久的话也容易导致视力疲劳,为了看得更清晰一点,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侧着头看,时间一长不仅会视力下降,也容易斜视。
容易近视,散光
婴幼儿的视觉调整功能还处在发育状态,直接的强光刺激会使宝宝的视觉很难适应。特别是2岁以下的宝宝,他们的屈光,眼位等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再加上婴儿看电视的时候往往会选择那些色彩艳丽的频道来看,他们的视力很容易受到影响。假如宝宝长期坐在电视前面,而家长又不能让宝宝在广告时间休息一下眼睛的话,电视对宝宝的伤害会更大。
容易导致自闭症
宝宝的头脑还处在正在发育的状态,尤其对于2岁以下的小孩,长期看电视会对他们的头脑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当宝宝的思考能力亟需挖掘的时候,看电视会让他们被动地关注屏
幕,电视中的内容会彻底摧毁宝宝的主动思考能力很分辨能力。守在电视前面的孩子通常会出现自闭的倾向,他们不喜欢和周围的人交流,只想生活在电视提供的想象中。
电视可能会造成儿童肥胖或心律失常
有的宝宝喜欢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这样他们才有胃口,但是看电视会分散宝宝吃饭的注意力,孩子吃很多以后也不会觉得饱,很容易导致宝宝肥胖;同时,看电视吃饭容易导致宝宝消化不良而使肠胃功能紊乱。另外,每天看电视超过3小时,持续2周以上的宝宝很容易心律失常,也容易出现多动、头痛、腹痛、睡眠障碍、厌食、遗尿、恐惧症以及皮肤斑疹等症状。
篇三:小孩好动不一定是多动症
小孩好动不一定是多动症
由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儿童多动症这一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是,不少家长朋友把儿童的好动和儿童多动症划了等号,这就把儿童多动症的外延人为地扩大了。
儿童多动
症的症状主要
表现为活动过
多,注意力难
于集中,情绪
不稳,有的还
有一些感知障
碍(如动作笨
拙
,发音存在缺陷、口吃、吐字不清等)。多动症的病因有遗传、神经心理(如与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有关)、轻微脑损伤、生物化学(如与中枢神经递质代谢缺陷 有关)、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等等。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朋友把儿童的好动和儿童多动症划了等号,这就把儿童多动症的外延人为地扩大了。儿童“好动”是天性
尽管有些孩子的确很好动,很像多动症的症状,但是并非就是多动症。为什么这样说?多动症之外造成孩子好动的情况有哪些呢?
一是年龄特征 孩子年龄小,活泼好动是他们的本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是孩子和大人的一个最明显的外在区别。反之,小小孩童像个大人似的沉稳不动,倒真是个令人担忧的事了。
二是气质特征 人的气质有不同的类型,有一种类型叫做多血质。多血质的孩子的明显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情绪不稳,注意和兴趣容易转移,做事常常不够专心。年龄越小,气质类型的特征就越明显。这也是很正常的事。
三是智力特征 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有的孩子智力确实比一般孩子明显高出一截。这样的孩子和一般的孩子在一起上学,教学内容就会让他们“吃不饱”,他们就学有余力。这些多余的精力怎么办?孩子是不会安排自己的精力的。于是,就常常表现为不
注意听讲,活泼好动,时间一长还会形成习惯。结果,让人没看出他们有多少聪明却看到了他们的多动。相反,另一些孩子可能是知识上有了较多的缺漏,失去兴趣和信心,因而面对课本和作业难于集中注意,总想做点别的活动。
四是教养习惯 有些孩子还会因为从小教养失当,养成了不能安静的习惯。习惯一经形成是很难改变的,也常常表现为多动。
五是标签效应 人的心理行为的发展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常常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说的通俗些就是,认为自己是个怎样的人,自己就常常成为怎样的人。孩子呢?更是如此。只是孩子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就是说,大人认为孩子是个怎样的人,孩子常常就成为怎样一个人。正因如此,孩子常常会来“证实”大人的评价似乎总是有根据的。因为孩子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大人的评价常常形成孩子的自我认知,于是就朝着大人评价的方向发展了。这里,大人的评价如同一个标签,所以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就是说,有些孩子的
类似多动症的表现,是大人不经意间经常的评价“培养”出来的。
区别“好动”与“多动”
儿童的“好动”和儿童多动症似乎一样,其实是不难区别的。
一是有无目的性 好动儿童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序的;多动症儿童的活动是无目的的、杂乱的。
二是有无离奇性 好动儿童即使特别淘气,他的好动并不离奇,能为人们所理解;多动症儿童的多动,则离奇得让人难于理解。
三是有无选择性 这一条最关键。儿童的“好动”常常在活动内容和场合上具有选择性,比如在学习活动上表现为“好动”,而在看电视或做游戏等孩子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上,则能专心致志;多动症儿童的“多动”在活动内容和场合上是没有选择性的,不论什么场合什么活动都不能使其安静下来全神贯注,都会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不让“好动”的孩子蒙冤
一方面,家长教育孩子要有平常心,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盲目,不轻率地给孩子贴上消极的标签。在家教咨询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孩子身上的问题是父母轻率地贴上的标签给贴出来的,是标签效应的结果。只要您把“孩子学习不专心”挂在嘴边,孩子准能成为学习不专心的孩子。
另一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孩子好动是年龄特征或是气质特征的表现,您可以忽略不计,适当引导就行了;孩子好动是智力超常,您可以和老师或有关方面联系,对孩子采取特别的教育措施;孩子的不专心是由于学习障碍,您就想办法给孩子补课;孩子难于安静是由于习惯,您就着意从培养习惯入手。
当然,有句话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早晨形成的,也不能指望定个多动症就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一个晚上就解决了。只要您心思用到了,孩子就能健康的成长。
篇四: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原因和矫治
全网发布:2012-07-22 13:28 发表者:马良 12379人已访问 案例介绍:明明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家里是爸爸妈妈头疼的宝贝,天天喝可乐、雪碧,上蹿下跳没有一刻安稳,情绪不稳定,常常冲动任性,一不高兴就对家里的东西摔摔打打。在学校是老师头疼的问题小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手脚动个不停,需要老师多次课堂提醒;好捉弄人,常干扰或打断别人的说话和活动,自控力差,脾气暴躁,智商正常但学习成绩时好时坏,一事未完又换另一件事……爸爸妈妈怀疑明明是多动症孩子。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发生于儿童时期(多在3岁左右),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出明显的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以及活动过度或冲动,且伴有学习困难,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组综合征。
一、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
多动症儿童的问题核心为自控能力差,主要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
活动过多。多动症孩子不论在何种场合,都处于不停活动的状态中,如上课不断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切橡皮,撕纸头,拉同学的头发、衣服等。平时走路急促,爱奔跑,轮流活
动时迫不及待,经常无目的地乱闯、乱跑,手脚不停而又不听劝阻。他们常常胆子很大,不避危险,尤其在情绪激动时,可能出现不良行为,如说谎、偷窃、斗殴、逃学、玩火等。喜争吵打骂,常称王称霸。
注意力不易集中。多动症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或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不符合实际年龄特点,如上课时,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貌似安静,实则“走神”、“溜号”,听而不闻。做作业时,边做边玩,随便涂改,马马虎虎,潦潦草草,错误不少。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做事常有始无终,虎头蛇尾。 冲动任性。多动症孩子由于自控能力差,冲动任性,不服管束,常惹事生非。当玩得高兴时,又唱又跳,情不自禁,得意忘形;当不顺心时,容易激怒,好发脾气。这种喜怒无常,冲动任性,常使同学和伙伴害怕他,讨厌他,对他敬而远之。多动症儿童也常常因此而不易合群,久而久之可能造成其反抗心理,常常发生自伤与伤人的行为。
学习困难。多动症孩子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注意听讲,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未听清楚,以致做作业时,常常发生遗漏、倒置和理解错误等情况。这类孩子考试成绩波动较大,到3-4年级时,留级的可能相对较多。但因智商正常,如课后能抓紧复习、辅导,尚可赶上学习进度。
二、 儿童多动症的原因
国内外学者虽然对多动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其发病原因,以下几点可能是多动症的主要致病因素。 遗传因素。大约40%的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同胞和其他亲属,在童年也患过此病,同卵双生儿中多动症的发病率较异卵双生儿明显增高,多动症同胞比半同胞(同母异父、异母同父)的患病率高,而且也高于一般孩子,这均提示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关系密切。
脑损伤或脑发育不成熟导致的脑功能轻微失调。研究表明,大约85%的患儿是由于额叶基底核系统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包括:(1)母亲孕期疾病:高血压、肾炎、贫血、低热、先兆流产、感冒等。(2)分娩过程异常:早产、难产、钳产、剖腹产、窒息、颅内出血等。(3)生后1-2年内,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中毒或脑外伤的患儿,发生多动症的机会较多。 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脑内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浓度降低,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使孩子动作增多。而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其化学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服药后,可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使患儿动作减少。
环境与教育因素。近年来,许多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及早期智力开发过量,学习负担过重,使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孩子的能力承受范围,这也是当前造成儿童多动症(注意力涣散、多动)的原因之一。此外,家庭
结构松散、矛盾冲突多、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偏于拒绝、过度保护等,都有可能诱发儿童多动症。
饮食习惯。研究发现,多动症与儿童饮食中含有的氨基酸多少有关。儿童摄入含有过多酪氨酸或色氨酸的食物,如驴肉、鱼片、干贝、奶酪、鸭掌、猪肉松、腐竹、豆腐皮等,都可能诱发多动症。儿童摄入含有过多调味剂、食用色素以及水杨酸等化学物质也可能诱发该病。此外,儿童摄入含铅量过度的食物也会导致多动。临床检测多动症孩子血中维生素、铁、锌等微量元素缺乏而血铅含量过高。
三、 儿童多动症的矫治对策
对多动症孩子的治疗一般侧重于教育安抚,教育安抚是家长、老师密切配合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矫治过程是很复杂的,双方应长期坚持。在矫治过程中家长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积极的心态影响孩子,诚挚地请求老师的配合,共同帮助孩子进步。
培养多动症孩子合理的作息习惯。对多动症儿童,家长订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培养他们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并在生活细节上一心不二用、做任何事都专心。如在生活细节上,吃饭时不边看书报边吃,晚上不迁就让他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至深夜不睡。因为从小日常生活习惯的训练,无形中加强了组织性,培养了孩子遵守纪律的习惯,对于他们在学校中适应集体生活,上课时集中注意等大有稗益。
对多动症孩子规矩应简单,要求应明确。对这类儿童的要求应简单明了。如要求改正冲撞同学的鲁莽行为,克服上课时东张西望、顽皮、多动行为等。应明确提出主要的要求,对他们的攻击性行为或破坏性行为,应像对待正常儿童一样,严厉予以批评制止,切不可姑息放纵。但也注意不要给他们订过多的清规戒律,他们比一般儿童更难接受过于繁琐的教条。如条条框框太多,会使他们感到动辄得咎,不知如何才好,最后什么规律也不遵守了,则达不到教育目的。
注意对多动症孩子安静、守纪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对这类儿童,教师和家长应根据他们的爱好,逐步培养能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如听故事、看图书、画画、弹琴等,每天逐步延长时间,但内容要集中,不可太杂,以免分心。对于表现好、能安静、守纪的行为,应及时表扬,予以强化。
在有条件的学校,对这类儿童宜单独开班,每班最多10来个人。教学环境要特别安静,老师应有丰富教学经验及儿童心理学知识,并有足够的耐心与同情心,课桌采用两边遮挡式的,按 “一”字排开式摆放(减少无意注意),常常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为减少多动症孩子过多过密的活动,提高他们的注意力,老师可以在讲课时请孩子将手坐在屁股下面,通过晃动腿或动脚(逐渐过渡到动脚指头)的方法代替手的活动,从而达到控制双手、预防多动的目的;可以要求学生写作业时轻声将其正在
篇五:观察宝宝多动与好动的区别
观察宝宝活动,应注意观察以下方面:
活动有无目的性
好动宝宝的活动是有目的、有序的;多动症宝宝的活动是无目的、杂乱的。 活动有无离奇性
好动宝宝即使特别淘气,他的行动并不离谱,能为人们所理解;“多动儿”的多动,则离奇得让人难于理解。
活动有无选择性
宝宝的“好动”常常在活动内容和场合上具有选择性,比如在无聊的场合表现为“好动”,而在看电视或做游戏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上,则专心致志;“多动儿”不论什么场合什么活动都不能安静下来全神贯注,都会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4大元素制造多动儿
先天因素
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密切相关。大约40%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其同胞或其他亲属在童年也患此症。另外,调查发现,在怀孕期间吸烟和生活节奏紧张的母亲生的宝宝,尤其是男孩,在成长到入学年龄后容易表现出注意力分散和过分活跃的症状。
饮食因素
蛋白质对宝宝生长发育固然非常重要,但摄入过多,超过正常需要量2~3克/千克体重时,其分解代谢的产物——含氨的化合物,会引起宝宝烦躁不安和好动。此外,钙摄入不足,吃糖过多以及铅的摄入过多,与儿童多动症的发生均有一定关系。
环境因素
卧室的色彩与布置对宝宝心理的影响尤为关键。有的爸妈将宝宝房装饰得过于花哨,各式各样的卡通图案使房间显得过于凌乱,这样的布置往往会点燃宝宝脑中的 “兴奋灶”,让他迟迟无法平静下来。想让宝宝体会到全神贯注做一件事的乐趣,墙面和地面就应该静谧些,直接给予宝宝安静、内敛的暗示。因此,婴儿房的色调最好不要太过鲜艳,色调宜协调、统
一、有美感,以免过度刺激宝宝。
感觉统合失调
很多宝宝外在表现出来的是分心、过动、冲动等问题,妈妈往往认为是宝宝不乖、不听话,在教养方面大伤脑筋,甚至使用打骂方式,企图让宝宝安静下来。但事实上,很有可能是宝宝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统合上出了问题,以至于无法和环境有良好的互动,也无法在不同状况下,有合适的行为表现。宝宝因为感觉统合不良,即使是在吃饭的时候也“不得不”动来动去,寻求刺激,满足神经系统的需要。
3种手段让宝宝安静下来
注意宝宝的饮食
让宝宝多吃些含蛋白质、维生素、卵磷脂、矿物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大豆及豆制品、瘦肉、动物肝脏和心脏等,还可多吃花生仁、核桃仁、黑芝麻等。
这些食品不仅能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更重要的是能改善宝宝的神经传递信息。一定注意不要让宝宝吃某些刺激性的调料,如辣椒﹑生姜﹑酒类,也不要多吃苹果﹑柑橘﹑西红柿等果蔬,它们营养价值虽高,但含甲基水杨酸类物质多,影响宝宝神经传递信息。 训练宝宝感觉统合能力
感觉统合功能的发展,从胎儿期就已开始。因此,孕妇应多散步、多走动,给胎儿较多的刺激,以帮助神经系统的发展。宝宝出生后,神经系统也需要各种感觉刺激,帮助其成熟,如同身体需要各种营养素,帮助宝宝体格发育一般。随着宝宝逐渐成长,他开始更多地去探索环境,借着在探索过程中所得到的“感觉回馈”,宝宝的神经系统发展更臻成熟。因此,在婴幼儿时期,应尽量给宝宝探索环境的机会,在安全前提下,鼓励其自发性的探索行为。 不要冤枉宝宝“多动”
尽管有些宝宝的确很好动,很像多动症的症状,但并非就是多动儿。原因有两点,一是宝宝年龄小,活泼好动是天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反之,小宝宝如果像个大人似的沉稳不动,倒真会令人担忧。二是宝宝的气质有不同类型,多血质的宝宝的明显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情绪不稳,注意和兴趣容易转移,做事常常不够专心。年龄越小,气质类型的特征就越明显。这也是很正常的事。
对于3岁前的宝宝,积极好动是身心成长的需要。宝宝需要不断探索这个“全新”的世界,不断了解身体的各种能力。随着宝宝神经系统的不断成熟,保持静止的时间会越来越长。爸爸妈妈对宝宝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盲目,不轻率地给宝宝贴上消极的标签。如果宝宝的好动是年龄特征或是气质特征的表现,你可以忽略不计,适当引导就行;如果宝宝难于安静是由于习惯,就要着意从培养习惯入手。
坐不下来的宝宝不一定就是有多动症。宝宝注意力是由外界刺激所主导的,只要看到新奇的东西,注意力就容易分散,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跑来跑去,对许多事情都很好奇,无法持久。好动、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是宝宝的特质之一,也是引发宝宝学习的原动力。 “我的宝宝可能得了多动症,该怎么办呢?”一位妈妈急切地对我说。
“你怎么知道宝宝得了多动症?”
“看得出来呀,他好动不安,不停地摸摸这、搞搞那,一刻都安静不了,屁股上像长了刺似的,坐不住。他游戏时还喜欢打人!”妈妈眼中充满焦虑和担心。
不少父母看到一两岁的宝宝不断地走动、攀高爬低,都会怀疑宝宝是不是有多动倾向。宝宝到底是有多动症还是仅仅活泼好动呢?
识别“好动” & “多动”
宝宝的多动倾向通常在两岁左右开始出现,且男宝宝多于女宝宝。多动儿在幼儿时期会出现睡眠时间短、不定时,躺在床上容易不安、哭泣等行为。您可以对照下面的多动儿测试标准,辨别宝宝是正常的好动还是多动。
多动儿测试标准:
动来动去
打人
睡眠量少
气质特别
适应度差
注意力分散
反应强烈,要什么非要到不可。
爱哭爱闹
规律性差
专家提醒:这些测试标准也不是完全的,你不要自己给宝宝下结论,是不是“多动症”须经专业诊断。区分宝宝是“好动”还是“多动”,最好的方法是多观察宝宝的日常行为,看他到底不能静下来专注做一件事,只要宝宝在一定的环境下,经过诱导能坐下来,如能认真看完他喜欢的幼儿节目,就不是多动症。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