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缺氧生理反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1:40:32 体裁作文
篇一:高原缺氧如何保健
高原缺氧如何保健
作者:仁青朋错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5期
【摘要】 高原环境低压缺氧,高原地区人群经过许多代的适应变化,已对低压缺氧环境产生遗传选择性反应,他们的机体已经能够充分适应高原地区的缺氧环境,但对于出入高原的平原地区人员,高原缺氧环境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这不仅会妨碍他们的正常活动安排,甚至还会威胁他们的生命。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对于出入高原地区的人群如何进行健康保健。
【关键词】 出入高原地区人群;高原缺氧;保健
氧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高原地区由于空气中氧气的绝对含量的减少,致使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机体因此处于缺氧状态,进一步发展会促发高原反应。再加上高原低压寒冷,这一过程会被加剧,严重的会导致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等一系列高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1]。高原地区人群因为世代生活,机体已经充分适应高原地区的缺氧环境,但对于出入高原地区的人群,上述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这些情况的发生,会严重妨碍出入高原地区人群的正常活动安排,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何针对出入高原地区人群的高原缺氧情况进行保健显得至关重要。下面就介绍几种针对高原缺氧的保健措施。
1 习服方法
人类实践证明,人体对高原缺氧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习惯上这种适应过程称之为习服。试验证明,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习服过程可以提速,促进人类尽快适应高原缺氧环境。
1.1 阶梯习服是指按阶梯方式分阶段逐步进入高原,即先在高原低海拔地区居住一段时期,再到较高中海拔地区居住一段时间(1周左右),最后再进入预定高度。研究表明,3000m和5000m左右是两个重要海拔高度。如果在这两个海拔高度能逐渐适应高原缺氧,一般就能够较好适应高原环境。
1.2 适应性运动锻炼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预防高原病、促进习服的方法措施。它可以使心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可使肺通气量增加37%,最大肺通气量增加13%-20%[2]。
Purkayastha[3]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适应性锻炼的积极作用。另有研究结果表明,出入高原地区人群进入高原前和在进入高原后坚持做深呼吸运动和呼吸操锻炼也能加速机体对高原缺氧环境的适应。
1.3 预缺氧可以加强人体对高原缺氧环境的习服适应能力。预缺氧是指机体提前接触短暂的缺氧适应后,对后续的更长时问或更严重的缺氧情况会产生一定的抵御和保护能力。
2 药物方法
相比于习服,药物保健方便适用,接受人群广,抗缺氧药物的寻找也一直在进行中。
2.1 曲美他嗪曲美他嗪能改善机体缺氧症状,提高人体对高原缺氧的适应性。曲美他嗪能影响细胞特别是心肌细胞的代谢功能,将心肌细胞的氧化底物从脂肪酸转变为葡萄糖,促进葡萄糖的利用,提高心肌细胞产生能量的效率,同时也降低脂肪酸氧化后带来的副作用,提高人体对缺氧的抵抗能力,减轻心脏因缺氧代偿性的心率增快,从而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
[4]。
2.2 红景天现代医药研究证明,红景天能提高小鼠抗缺氧能力,还能有效防治大鼠因急进高原引起的红细胞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临床研究证明,红景天能提高人体低氧劳动能力,具有一定的抗缺氧作用。急性缺氧会使出入高原地区的人群易患感冒,加入红景天的连花清瘟胶囊可以提高人体抗缺氧能力,更好地防治高原感冒,不仅如此,红景天还具有抗疲劳增强免疫作用,能够使感冒后的机体尽快康复、高原感冒尽快痊愈。
2.3 其它药物 乙酰唑胺、地塞米松、茶碱等西药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原缺氧症状,但因副作用较大,限制了实际使用范围。一类以银杏叶、枸杞子、人参等药食两用原料为主要成分制作的耐缺氧食品也具有提高机体抗缺氧能力的作用,从而降低出入高原地区人群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提高高原劳动能力,但其价格较高也限制了适用范围。
3 其它保健事项
对于出入高原地区人群,在刚进入高原的时候,应充分休息,不宜劳累,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应加以禁止,应以高糖、高维生素、高蛋白食物为主,注意添加衣物,以免着凉感冒。如果有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染,应尽量等治愈后再进入高原。对于高原医务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使人群认识到防治高原病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消除人群紧张心理。对初次入高原者,尤其是大批人员同时进入者,医务人员应提高关注,对已住院患者,必须提高早晨及夜间的巡视次数。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患者一旦发病,应立即就地进行抢救,条件允许的,应在不中断治疗的前体下转往低海拔地区治疗。
综上所述,高原缺氧不仅影响出入高原地区人群的正常活动安排,更严重危害他们的身体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因此作为高原地区医疗工作者有义务研究和宣传如何进行高原缺氧保健,为出入高原地区人群的生命健康做出保障。
参考文献
[1] Kedzierewicz R,Cabane D.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nd high altitude cerebral and pulmonary edema[J].Rev Prat,2013 Jan,63(1):18-26.
[2] 冯荣感,吴清,贾熙娜等.高原环境与保健[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2,14(6):501-502.
[3] Purkayastha SS,Bhaumik G,Sharma Rp,et a1.Effects of moun—tainerering training at high altitude(4350m)on physical workperformance of women[J].Aviat Space Environ Med,2000,71:685-691.
[4] 袁涛,王庆久,王修卫.曲美他嗪对初到高原地区人群心率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2,(13):156.
篇二:高原缺氧
高原缺氧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工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2009级(1)班 何雅琼
摘要:高原环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很大,这些因素包括低氧、气候干燥(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高原缺氧生理反应)、温差大、紫外线强、日照时间长、寒冷等,其中低氧对人体的影响最大。在高原低氧的环境中,人体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有别于平原地区。因此,研究了解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对人体工作能力的影响以及在高原人体生理机能变化的规律,对指导高原体育教学和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高原慢性缺氧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介绍了长期居住高原者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生理方面的特征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原;缺氧;生理特征;应对措施
高原上有许多自然特点,居住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后,在低压、缺氧的条件下,人体要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调节,以达到其适应高原生活的目的。机体在调节适应过程中,临床上即可出现一些症状(也称应激反应),这些反应随着每个人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精神状态等因素的不同,反应程度也有显著的差异。
1高原的环境特点
1.1 缺氧
从海平面到10万米的高空,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均为21%。然而,空气压力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导致空气稀薄,因此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据测算,在海拔4270米高处,氧气压力只有海平面的58%。所以,尽管氧气在大气中的相对比例没有变化,但由于空气稀薄,氧气的绝对量却变小了,由此导致了缺氧。
1.2 寒冷
根据气象测定,海拔高度每升高150米,气温会下降1度。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5度。因此,高原地区的气温比同一纬度的其它地区更寒冷。
1.3 湿度低
高原的湿度较低,使人体排出的水分增加。据测算,高原上每天通过呼吸排出的水分为
1.5升,通过皮肤排出的水分为2.3升,在不包括出汗的前提下,就达到同一纬度平原地区人体所有体液排出总和的1倍。
1.4 阳光辐射强
在海拔3600米高处,宇宙间的电离辐射,紫外线强度和对皮肤的穿透力是海平面的三倍。另外,这些射线通过积雪的反射也非常强烈。据测定,积雪可将90%的紫外线反射回地表面,而草地的反射率仅为9%—17%。换句话说,由于积雪的作用,人体将遭受紫外线的双重辐射。 2高原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2.1呼吸系统的变化
在平原,正常人每分钟呼吸次数平均为18次,轻度缺氧时,首先表现为呼吸加深加快,随缺氧加重频率也进一步加快,人们可感到胸闷气短,经适应后,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肺通气量的加大是人体缺氧情况下代偿适应性机能。
2.2循环系统的变化
(1)脉搏(心律)频率,平原地区正常人每分钟脉搏为72次,是呼吸次数的4倍;当进入高原后,心脏增加收缩次数,以保证组织器官的血氧供应。初到高原时脉搏可增至80-90次每分,个别人可达100多次,居住一段时间后,又可恢复。(2)血压:平原人正常收缩压为110-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70-80毫米汞柱,初进入高原后,由于血管感受器作用和体液等影响,使皮肤、腹腔脏器等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从而保证心脏冠状动脉、脑血管内的血液供应。适应后亦可恢复正常。由于高原缺氧条件下体循环、肺循环和微循环的变化都比较大,血压表现也不稳定,这和微循环的功能状态是分不开的,因此不能以内地血压值作为高原标准,更不能测两次血压就确定为高血压或低血压。
(3)血象变化:平原地区红细胞正常数值一般男性为450-500万/立方毫米,女性为350-45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男性12-14.5克%,女性11-13克%,低于此数值即为贫血,高于此数值即为红细胞增多,并随海拔增高,其数值亦增加,据西藏医科所在3658米到4700米之间的调查结果,每升高100米时,红细胞约递增13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约递增0.36克%。两者在高原上的一定数量的增加仍属生理现象,对人体是有益的。如增加超过一定的限度,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发展成为病理性变化,则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多血症面容、心慌气短,手指紫绀,这时要采取一定治疗措施。
2.3消化系统变化
进入高原后消化腺的分泌和胃肠道蠕动受到抑制,除胰腺分泌稍增加外,其它消化食物的唾液、肠液、胆汁等分泌物增多较平原时减少,胃肠功能明显减弱,因此可出现食欲不振、腹涨、腹泻或便秘、上腹疼痛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紊乱症状,当在高原生活一段时间后,可逐步恢复,少数人这些症状持续较久或反复出现等。
2.4神经系统变化
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在轻度缺氧时,整个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如情绪紧张、易激动、欣快感等,继而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等。如进入较高海拔由兴奋转为抑制过程,表现嗜睡、神志淡漠、反应迟钝。少数重着意志丧失甚至昏迷,若转入低地后又恢复正常。神经症状的表现轻重常与本人心理状态和精神情绪有密切关系。如对高原的恐惧心理,缺乏思想准备和战胜高原决心的人,反应就多些,相反,在进藏路中一路歌声一路笑,精神愉快者出现反应就较少。但适应一段时间后均能有所恢复。
3高原环境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高原环境下,由于气压、空气密度、重力、空气阻力等方面的影响,经常给不同运动项目带来不同的影响。这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3.1由于海拔的升高,大气压和空气密度降低,地心引力减小,因而运动时阻力较小,这对肌肉不直接受摄氧状况影响,而且依赖于机体的无氧供能能力的短距离、田赛、场地自行车、速度滑雪和滑冰以及爆发用力的项目有利。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计算,在墨西哥城(2240米)进行比赛,百米可增快0.1秒,200米可增快0.3秒,400米增快0.8秒;跳远成绩可提高2%,铅球成绩可提高6厘米,链球可提高53厘米,标枪可提高69厘米,铁饼可提高162厘米。
3.2由于高原氧分压下降,对以有氧供能为主的滑雪、中长跑、马拉松、划船、游泳(200米以上长距离)等项目来说,虽然在同样速度条件下消耗的能量比平原地带要少,但气体阻力的减少不能抵消血氧过少的不良影响,因而这些项目的成绩通常要比平原地带下降3%~10%,而且距离越长(如马拉松、竞走),影响越大。有研究认为,高平原成绩之差的基本规律为,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5000米跑成绩约下降3秒,10000米跑成绩约下降6秒;在海拔2000米左右,高平原成绩之差5000米跑约30秒~1分30秒,10000米跑约差1分~2分30秒。
3.3对运动距离及时间较长,但运动速度要求很高的竞速滑雪、滑冰和自行车项目来说(自行车下坡时平均速度甚至达到30米/秒),气体动力阻力降低的影响非常显著,因而在高原,高水平自行车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常常提高。
3.4对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来说,由于随高度上升而重力减少、加速度提高、空气密度小,球体受到的阻力小,球速和球的旋转速度加快,球着地(台)后显得快、低、飘,也能妨碍运动技术的发挥。
3.5对体操、举重等项目来说,成绩不发生明显变化。
4高原病
4.1急性高山病
最常发生在进入海拔3300米以上高原的第一、二天,尤其是第一天的起初6-9个小时。 识别要点:头痛,加上以下?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恢⒆矗喝砥7ξ蘖Γ坊柩刍ǎ撸裥暮团煌隆?/p>
4.2高原肺水肿
未经治疗的高原肺水肿死亡率为40%。识别要点:出现以下情况中两项以上者:休息状态下呼吸困难,咳嗽,虚弱且活动量明显减少,前胸有堵塞感,皮肤苍白且发绀,心率增快。
4.3高山脑水肿
未经治疗的高山脑水肿病死率为14%。识别要点:有急性高山病的症状,无法走直线,出现精神异常。
4.4慢性高原病
指对高原环境已经适应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出现对高原环境的不适应。识别要点:乏力,头痛,头晕,发绀,运动时缺乏耐力等。
5应对措施
5.1每个人前1-3天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缺氧症状,严重的会有头痛、全身肌肉痛、失眠等症状。这些反应是很正常的,一般1-3天后上述症状好转或消失。
5.2吸氧能暂时解除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但停止吸氧后,症状又会重新出现。这样便延缓了适应高原的时间。所以,如果你上述症状不很严重,特别是在静息时较轻微,最好不要吸氧,这样使你很快适应高原环境。
5.3要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维他命的物质,要大量饮水,越多越好,只要能承受。
5.4所有的行动均放缓,这样可以缓解缺氧造成的负担,有益于你更快的适应高原。
5.5注意添减衣服,做好保暖工作,以免感冒出现高原性肺水肿。
5.6放松心理,高原反应发作有35%是心理造成的。
参考文献:
[1] 张西洲. 喀喇昆仑山不同海拔高度肺通气功能测定[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0. 6:203-205
[2] 孙新蒲.对拉萨居民肺容量的测定[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3. 9:24-28
[3] 谢成范.高原人体生理参值[J].中华医学,1990.6:203-207
[4] 王晓真.原健康人运动状态下最大摄氧量与左心功能的关系[J].高原医学杂志,1993,3:4-8
篇三:高原反应的机理及应对措施
高原反应的机理及应对措施
摘要: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特发病,是由于人体对高原低压性缺氧不适导致机体病理生理上一系列改变而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总称,是人们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生活的主要障碍。本文将就高原反应的发生机理和症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高原反应、缺氧、预防
正文:高海拔地区具有低气压、低氧、高紫外线辐射等独特的气候特点。人到了这样的环境,机体会出现许多反应来适应环境的变化。高原反应是机体对高原环境的一种应激性反应,是机体的各种功能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平衡过程中所呈现的临床症状,也称为急性高原反应。若处理不当,可能诱发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危及生命。
高原反应的症状表
反应症状 体表特征 反应程度
头昏、心慌、气促、 流鼻血、心率加深、 轻微
乏力 呼吸加深
头痛、食欲减退、倦怠、 血压轻度异常、呼吸加快 轻度 恶心
呕吐、腹胀、腹泻、胸 颜面或四肢水肿、血压异常 中度
闷痛、失眠
眼花、嗜睡、眩晕、手 口唇紫绀、呼吸困难、血压 重度
足麻木、抽搐 异常显著
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高原缺氧,人们生活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大气压是760mm汞柱,空气中的氧含量是20.95%,随着地势的增高,空气越稀薄,气压就越低,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肺泡内的气体,动脉血液和组织内氧气的分压也相应降低。但是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含量仍然不变,为使血液中维持人体所需的含氧量,必须增加红血球的含量,但人体自动增加红血球的含量需要几天的时间,因此,在刚进入高原时,会因为高度突然增高,人体来不及适应,而产生体内氧气供应不足的现象。初上高原的人在海拔3 000 m以下高度时,多数不的会出现缺氧症状。少数人是因体质较差或是易感人群,可出现缺氧症状;在海拔3 000 m以上高度时,就会发生轻度缺氧症状;在海拔4 000-5 000 m的高度时,会出现明显的缺氧症状。
缺氧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及相关症状如下
1、呼吸系统
轻度缺氧时,仅表现为呼吸深度增加。
缺氧继续加重,则呼吸频率随之加快、胸廓运动增加。4000m 高原的空气 PO2 为 100mmHg ,肺泡气 P O2 为 55mmHg 左右。因此,在化学感受器的低氧感受下,肺通气量立即增加,由于空气稀薄, PCO2 也低, CO2 呼出增加(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和低氧血症), PaCO2降低,减低了对延髓的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限制肺的通气量增加,所以,早期肺通气量只比海平面高65%左右 ;数日后,通过肾代偿性排除 HCO3- ,脑脊液内的HCO3-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血液使脑组
织中pH逐渐恢复正常,对延髓的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抑制逐渐解除,肺的通气量可增加至海平面的5-7 倍;长期居住者肺通气量逐渐回落,至仅比海平面高 15% ,这可能与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低氧的敏感性降低有关。这也是一种慢性适应过程,因为肺通气每增加 1L ,呼吸肌耗氧增加 0.5ml。
突然严重缺氧,则呼吸深度和频率同时增加,并可出现呼吸节律的改变、肺水肿,少数人可出现昏厥等。①缺氧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和肺血量增多,加上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使肺血流阻力增加,导致肺动脉高压。②肺血管收缩强度不一使肺血流分布不均,在肺血管收缩较轻或不发生收缩的部位,肺泡毛细血管血流增加、流体静压增高,引起压力性肺水肿。③肺内血压高和流速快对微血管的切应力(流动血液作用于血管的力在管壁平行方向的分力)增高。 ④肺的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例如,补体 C3a 、 LTB4 和 TXB2 等血管活性物质可能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通透性增高。 肺水肿影响肺的换气功能,可使PaO2 进一步下降,加重缺氧。PaO2 过低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抑制,肺通气量减少,导致呼吸衰竭。
2、心血管系统
由于缺氧,心跳加速,心脏收缩力加强,体内的血液重新分配,致使皮肤及某些内脏血管收缩,导致血液减少;而脑血管及冠状血管舒张、血流增加,动脉血压升高;如长时间缺氧,则心脏可代偿性地轻
度扩大。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心脏每搏输出量,心搏指数,心脏机械做功能力均显著下降。人体进入海拔4 200 m以上地区,人体血流动力学发生了较大变化,外周阻力明显增高,心脏收缩做功加强,而每搏量和射血分数增加不明显。这是由于缺氧使心肌ATP酶活性下降,ATP产生减少和心肌能量补充不足,使心脏做功能力降低造成的。
3、神经系统
轻度缺氧对人脑皮质的损害是轻微的中度缺氧时,中枢神经的部分功能会受到影响;重度缺氧则会使大脑皮质受到严重损害,引起头痛、头晕,以至昏睡、意识丧失,直至危及生命。
4、消化系统 人初到高原时,因气压降低,可有胃肠胀气、腹上区胀痛或不适、嗳气等。缺氧还会使机体自由机增加使胃、胰、胆、肠等分泌细胞损失或死亡造成分泌的消化液减少,从而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还可以使胃肠粘膜糜烂出血,上皮细胞脱落,导致肠粘膜屏障功能破坏,使胃肠功能破坏,使胃肠功能紊乱,以腹泻,呕吐甚至发生中毒性肠麻痹。
5、泌尿系统
由于缺氧,肾脏的血流量下降,从而使肾的泌尿等功能受到影响。另外,缺氧状态时,人体无氧代谢增加,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容易引起机体酸碱平衡失调。
应对措施
高原反应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相对良性且自愈性的,所以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可怕,只要针对症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症状是可以得到缓解的。
1、药物辅助
对于短期进入高原地区的人,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对症治疗:芬必得、去痛片对头痛有效。失眠、精神紧张、烦躁不安可选用安定等镇静药。呕吐可服用服止宁。各类维生素可根据病情适当选用,如维生素B。可用于改善恶心呕吐的症状。中成药高原安颗粒、胶囊、参麦片、复方丹参片等能增强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减轻高原反应的症状。尿少病人可服用适量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噻,精神较差者可服用适量人参或地塞米松。吸氧可以改善及减轻急性高原病人的一些症状,如头痛,特别是夜间的头痛,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及纠正患者的呼吸暂停症,可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2、饮食营养
由于人在高原基础代谢率升高,相同运动情况下,能量消耗大于平原。但习服前由于机体功能下降,增加能量摄人比较困难,故应该减少运动量,降低消耗,增加能量摄入。初期应以高糖为主,一是减轻肠胃的负担,二是氧化供能耗氧量少,而且其转化为脂肪和蛋白质的过程中可放出多余的氧供体内使用。铁与氧的运输直接相关,铁量的下降会引起摄氧能力的下降,所以上高原前应实施铁储备,高剂量的口服元素铁。高原缺氧时的呼吸次数增多,肺通气量增大,使得呼吸性失水增多,同时尿量增加,造成水的大量流失,加上血红蛋白增
篇四:高原病常识
哪些人员不宜进入高原?
凡有下列疾患之一者,不宜进驻高原。
(1)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者:如高血压(血压增高明显或有靶器官心、脑、肾损害),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显著性心律失常,有过脑血栓或脑出血病史,脑血管畸形者。(2)中度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病、频繁发作的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活动性肺结核、职业性尘肺。(3)各种类型明显的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4)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活动期、急性传染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其它慢性肝病、脾脏疾病。(5)急、慢性肾脏疾病炎症活动期或伴有肾功能障碍。(6)癔病、癫痫、精神分裂症。(7)糖尿病未获控制、肥胖症(体重指数≧30)。(8)妊娠期。(9)现患重症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体温38℃以上者,或体温38℃以下,但全身及呼吸道症状明显者,在病愈以前,应暂缓进入高原。(10)曾经确诊患过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血压增高明显的高原高血压症、高原心脏病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者,一般不宜再进入高原。因工作需要,必须进高原时,须在医师严密监护下进入。
职业性高原疾病基本常识及诊断检查
来源:未知 作者:l 日期:10-06-21
高原疾病
病概述
高原病mountain sickness 由平原进入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对机体产生明显生物效应的地区),或由低海拔地区进入海拔更高的地区时 ,由于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发生的综合征。又称高山病。高原低氧环境引起机体缺氧是其病因。上呼吸道感染、疲劳、寒冷、精神紧张、饥饿、妊娠等为发病诱因 。该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高原病指初入高原时出现的急性缺氧反应或疾病,依其严重程度分为轻型(或良性)和重型(或恶性)。轻型即反应型或急性高原反应;重型又分为:脑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水肿 )、肺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肺水肿)、混合型(即肺型和脑型的综合表现)。慢性高原病(又称蒙赫氏病)指抵高原后半年以上方发病或原有急性高原病症状迁延不愈者,少数高原世居者也可发病。中国将慢性高原病又分为: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包括高原高血压和高原低血压)、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即心脏病与红细胞增多症同时存在)。国外未作上述分型。高原病共同的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昏、心慌、气促、恶心、呕吐、乏力、失眠、眼花 、嗜睡、手足麻木、唇指发绀、心律增
快等,其他症状和体征则视类型不同而异。高原病亦称高山病、高原适应不全,是指人体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低氧环境下发生的一种特发性疾病。返回平原后迅速恢复为其特点。
临床表现:1、高原反应。2、高原肺水肿。3、高原昏迷。
治疗:1、高原反应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即可逐渐缓解。可给予镇静剂,吸氧后多可缓解。必要时返回平原即可自愈。
2、高原肺水肿应早期充分吸氧,利尿。绝对卧床,保暖。烦躁不安可给予镇静剂。氨茶碱静注;或选用糖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物。3、高原昏迷患者易致死,首先减轻脑水肿。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4、高原心脏病症状较轻者,可作一般对症处理。5、高原血压异常者,可按一般高血压患者治疗。6、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者,用低流量给氧,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症状严重时,可放血300ml~500ml暂时缓解症状。 疾病分类
急诊科
疾病描述
高原系指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区,包括高山和高原。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低,氧分分压低。易使人缺氧。对高原低氧环境不能适应而发生的疾病称高原病。我国是一个多
山国家,有许多大山和高原,海拔3000m以上的地区占总面积的1/6。由平原移居或短期逗留高原的人均可发生高原病。
症状体征
一、急性高原病 根据起病急缓和特点,将急性高原病分为三型,但三者间互有关联,常可合并存在。
(一)急性高原反应 初入海拔3000m以上地区,大多数人都可出现高原反应症状,迅速登山更易发病,进入高原数小时后出现症状,主要是头痛、头晕、胸闷、气短、心悸、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见,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减退,可伴有失眠、多梦、部分人有口唇紫绀,少数人血压暂时升高,一般在登山后第1—2天症状明显,以后减轻,一周左右消失,但也有少数人症状急剧加重,发展为高原肺水肿或高原脑水肿。
(二)高原肺水肿 由平原迅速登上海拔3000m以上,特别是4000m以上地区后1—3天内发病,劳累、寒冷、上呼吸道感染常为诱因,对高原适应不全者,剧烈活动可诱发水肺水肿,世居者短期到海拔较低地区,再回到原地也可发病,先有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头痛、乏力、呼吸困难,咳嗽逐渐加重,出现紫绀、胸痛、咳白色或粉红色痰,端坐呼吸,
肺有痰鸣音和湿罗音,心率加快,胸部X线检查见肺野有不对称絮状、片状模糊阴影,有些病人可同时并发脑水肿。
(三)高原脑水肿 虽为高原反应实质上也有轻度脑水肿,只有出现显著的神经精神症状时才诊断脑水肿,因而发病率较低,可能只有1%,进入海拔4000m以上地区,过劳或精神过度紧张活作为诱因,先有严重的高原反应症状并逐渐加重,出现显著的神经精神症状,如剧烈头痛、头晕、频繁恶心、呕吐、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精神萎靡或烦躁,意识障碍由嗜睡、昏睡以至昏迷,部分病人可发生抽搐或脑膜刺激症状。
二、慢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反应患者症状迁延不愈;移居高原长期生活正常者以及少数世居者,由于某种原因失去对缺氧的适应能力,均可发生慢性高原病。
(一)慢性高原反应 在发生急性高原反应后,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者属于本症。有的病人可伴肝大,有的出新蛋白尿,症状多样,且时多时少,时轻时重。
(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在高原低氧环境中发生红细胞增多者最为多见。这是生理性代偿反应,而且随海拔增高而增多,但红细胞过度增多也可产生症状。在海拔4000m以下地区,红细胞超过650万/μl,血红蛋白超过200g/L,红细胞压积超过62%,可诊断本症。患者有高原反应症状,
篇五:高原缺氧影响
高原缺氧
高原缺氧对身体的影响高原有着特殊的自然环境 ,其特点是低压、低氧、气候干燥寒冷、风速大、太阳辐射和紫外线照射量明显增大。第三军医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杨国愉等日前完成的一项题为“高原缺氧对心理功能的影响及防护”的研究表明 ,在高原环境下 ,随着海拔的升高 ,空气中的氧分压不断降低 ,人如果长期处在这种缺氧环境中 ,严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由于人的神经组织对内外环境变化最为敏感 ,因此在缺氧条件下 ,脑功能损害发生的最早 ,损害程度也比较严重 ,且暴露时间越长 ,损害越严重 ,特别是对感觉、记忆、思维和注意力等认知功能的影响显著而持久。
研究人员发现,高原缺氧对人体感觉机能的影响出现较早 ,其中视觉对缺氧最为敏感。在海拔 4300米以上高度时 ,夜间视力明显受损 ,并且这种损害不会因机体的代偿反应或降低海拔高度而有所改善。人体的听觉机能也会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受到影响,大约在海拔5000米左右 ,人的高频范围听力下降 , 5000~6000米 ,人的中频和低频范围听力显著减退 ,而且听觉的定向力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这可能也是高原缺氧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此外人体的触觉和痛觉等也会在严重缺氧时逐渐变得迟钝 ,在极端高度时还可能出现错觉和幻觉。
在记忆影响方面 ,由于记忆对缺氧极为敏感 ,在海拔 1800~ 2400米时 ,人的记忆力便开始受到影响 ;5000米左右出现记忆薄
弱 ,此时已不能同时记住两件事情了;以后随着海拔的升高 ,缺氧程度的加重 ,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记忆损害 ,从记忆的下降到完全丧失记忆能力。研究人员认为 ,记忆损害可能与大脑里面的海马胆碱能系统功能变化有关 ,缺氧主要影响短时记忆 ,一般不影响长时记忆。 急性高原缺氧将严重影响人的思维能力。海拔 1500米时 ,人的思维能力开始受到损害 ,表现为新近学会的复杂智力活动能力受到影响 ;3000米时 ,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全面下降 ,其中判断力下降尤为明显 ;4000米时 ,书写字迹拙劣、造句生硬、语法错误 ;超过 7000米时 ,有相当一部分人可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意识丧失。研究人员认为 ,缺氧对思维能力影响的危险性在于 ,主观感觉与客观损害相矛盾。如缺氧已导致个体思维能力显著损害 ,但自己却往往意识不到 ,做错了事也不会察觉 ,还自以为思维和工作能力“正常”。此外 ,急性高原缺氧时还会使人的注意力明显减退 ,在海拔5000米以上时 ,注意力难于集中 ,不能像平时那样集中精力专心做好一件事情。而且 ,随着海拔的升高 ,缺氧程度的加重 ,注意的范围会变得越来越窄。
研究人员指出 ,高原的特殊环境特点对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影响是明显的。对抗缺氧的最好办法是供氧 ,如对初次进入高原的人配备简易的便携式供氧装臵 ,这样有助于将缺氧所致的认知功能下降等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人对缺氧有一个适应过程 ,一般需要 1~ 3个月的时间 ,因此在首次进入高原之前 ,最好有计划地、间歇性地暴
露于不同高度的环境中 ,使机体有足够的时间对环境变化进行代偿 ,以此减轻和消除由于缺氧所引起的各种症状。 高原缺氧知多少 西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高原上空气稀薄,氧气较少,使人类的正常呼吸受到较大的影响。 由于空气密度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的,也就是说,愈到高处,气压愈低。为了便于计算,利用气象学上得出的气压与高度之间的换算关系,并用760毫米水银柱这一平均值代表海平面气压,来算出每一高度上气压对海平面气压的百分比,此百分比就是此高度的含氧量占平原含氧量的百分比。 拉萨市海拔3649米,含氧量占平原的64%,狮泉河海拔4278米,百分比为59%;那曲海拔4507米,百分比为56%。高原反应应对措施(高营养) 一、高原的环境特点
1. 缺氧
从海平面到10万米的高空,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均为21%。然而,空气压力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导致空气稀薄,因此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据测算,在海拔4270米高处,氧气压力只有海平面的58%。所以,尽管氧气在大气中的相对比例没有变化,但由于空气稀薄,氧气的绝对量却变小了,由此导致了缺氧。、
2. 寒冷
根据气象测定,海拔高度每升高150米,气温会下降1度。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5度。因此,高原地区的气
温比同一纬度的其它地区更寒冷。
3. 湿度低 高原的湿度较低,使人体排出的水分增加。据测算,高原上每天通过呼吸排出的水分为1.5升,通过皮肤排出的水分为2.3升,在不包括出汗的前提下,就达到同一纬度平原地区人体所有体液排出总和的1倍。
4. 阳光辐射强
在海拔3600米高处,宇宙间的电离辐射,紫外线强度和对皮肤的穿透力是海平面的三倍。另外,这些射线通过积雪的反射也非常强烈。据测定,积雪可将90%的紫外线反射回地表面,而草地的反射率仅为9%-17%。换句话说,由于积雪的作用,人体将遭受紫外线的双重辐射。
高原的环境特点确实非同凡响。对此,人体并不是被动地应付,而要根据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对短期的旅游者而言,调整是暂时的,而千百年来一直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则早已形成了适应性变化。让我们看看在高原地区,人们的体内将经受哪些变化。
1. 血液系统 进入高原后2小时,由于缺少氧气,机体开始产生过多的红细胞以适应缺氧环境,血红蛋白每星期升高1.1克,约6星期后,机体血红蛋白将升高至原有水平的1.4倍,即20克左右。这种高血红蛋白症的现象在高原地区很常见,但回到低海拔地区后,高血红蛋白症会逐渐回到原来的水平,并在继续下降3星期后出现轻度贫血。随后
血红蛋白水平还会上升至正常。因此,从高原回到低海拔地区后的1个月左右,不宜重返高原,否则,处于贫血状态下的人体更容易得高原病。
2. 呼吸系统 由于氧气压力较低,人体会因缺氧而过度换气,通气。在海平面安静状态下,人体每分钟需要250毫升氧气,也即须吸入5升的空气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而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人体必须吸入
7.5升的空气,才能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要。此时,人们会感到呼吸急促,如果加上运动,就更有气不够用的感觉。 不过,在高原上居住有利于慢性支气管哮喘的控制,这与治疗支气管哮喘所使用的低压氧舱原理相似,相当于在2000-2500米高地区的压力。高原四季分明,湿度低,空气中臭氧含量高,太阳光辐射强度高等,这些都有利于哮喘病人的康复。事实上,当地居民就很少患有呼吸系统的疾病。 3. 循环系统
由于缺氧,旅游者一般的情绪兴奋和轻微运动都会使心跳加速。初到高原,人体的晨脉(清晨初醒时的脉搏)较海平面水平高20%左右。10天后,晨脉应降至原来水平。所以,通过测量晨脉的变化程度和恢复到原有水平的时间,可以判断人体对高原的适应能力。高原地区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病率非常低,当地人血液中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也很低。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