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我是一棵在森林里的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7:32:25 小学作文
我是一棵在森林里的树小学作文

篇一:我是森林里的一棵树

我是森林里的一棵树

湖北省荆门市柴湖镇邓营小学 吴富星 我是森林里的一棵树,虽然我没有花儿姐姐那样娇艳,没有小草弟弟那样嫩绿,没有蝴蝶妹妹那样美丽,但我依旧很快乐!

我有很多好朋友,我热切的跟它们打招呼:你好,可爱的蝴蝶!你转动着漂亮的衣裙,是邀我与你共舞吗?你好,漂亮的野花!你露出动人的微笑,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天吗?你好,嫩绿的小草!你在微风中摇曳,是在附和李白为你们写的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吗?你好,调皮的小鱼!你在水草中游来游去,是在和我捉迷藏吗?喂,淘气的松鼠,你在树林间蹦来蹦去地干什么呢?我猜想你忙里忙外的,是在准备丰盛的午餐吧!

我伸了伸懒腰,舒展了一下身体,啊,真舒服!我把“养料盒”拿出来,可是里面没有养料了。我只好把正在休息的妈妈——大地叫起来,对她哭诉:“妈妈,我好饿呀,我的养料吸收完了,您给我输送点养料吧!”大地妈妈给我足够的养料之后,又睡觉了。我贪婪地吸取着大地妈妈输送给我的养料,细心地梳理着自己的“绿色的长发”;快乐地聆听小鸟弟弟给我唱的歌。不久,天黑了,小鸟弟弟睡了,我也合上了眼睛。

突然,我被一阵轻微的说话声所吵醒。仔细一听,噢,原来是我的同伴们在说悄悄话呢!

一颗小树弟弟好奇地问老树爷爷:“您今年多大了,您一直站在这里,不觉得乏味吗?”老树爷爷哈哈大笑:“我今年150岁了,虽然

一直站在这儿,但日子过得可有趣啦!”小树弟弟不相信了,说:“您说大话吧?”老树爷爷说:“我站在这儿,每天有鸟儿来为了歌唱,花儿为我打扮,有时,还有松鼠、猴子们来我这儿做客,热闹着呢!而且我们的作用很大,连人类也离不开我们呢!春天,我开出芳香的花朵,让路人闻了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夏天,我可以用浓密的树叶给路人遮阴,还他们一片清凉;秋天,我可以结出硕硕果实,给路人充饥。我过得这么充实,你觉得我还会乏味吗?”

听,老树爷爷说的不正是我们的心身吗?作为一颗平凡的树,我真的很快乐!

(指导教师:杨曾)

点评: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有趣的作文,作者运用大量的排比、比喻、拟人、想象以及言语描写,将树木刻画的有血有肉,使得文章生动活泼,令人愿读、爱读、不忍释手。请你们也来读一读,是不是这样?

(点评:吴继林)

篇二:我是树林里的一棵树

我是树林里的一棵树

高利强

我是树林里的一棵树,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欣欣向荣,充满活力。

你看,雨后空气里散发着栀子花的气息,呼吸一口,顿感好清爽。微风从我身旁吹过,与我碰了个满怀,带来阵阵凉意。调皮的松鼠跳上跳下你是在干什么呢?我猜你一定是耐不住寂寞,招呼着自己的伙伴?蒲公英带着希望的种子飞向了远方,寻找着自己的新家,你那随和的性格相信任何朋友都乐意和你做邻居的。瞧,小草正深深地把根扎进大地母亲的怀里,贪婪地允吸着母亲的乳汁,为大地留下一片翠绿。

你听,这是竹子在拔节生长的声音吧,活泼好动的他们面对灿烂阳光的召唤,面对如此迷人的风景,怎能不想长高望上一望。你听,潺潺溪流唱着欢快的歌曲一路奔来,像在与沿途的风景一一打招呼,喂,我来了,波涛汹涌,浩瀚无边,广阔无垠的大海才是我的归宿,任凭你们怎么殷切,抛出什么诱惑,都无法使我忘怀我远大的理想。

置身于如此美景,怎么能不令人陶醉,令人向往呢?我欣赏着四季带来的精彩变化,看着朝气蓬勃的一切,顿感神气十足,我也要在这欢欣鼓舞的环境中茁壮成长,长成一棵高大挺拔的大树,带给人们一片清凉,成为人们的可用之才。

篇三:

我是一棵在森林里的树

假如一棵树在森林里倒下

二十年后,William Fossett在思考意义的出现时提到贝克莱的例子:“扯开(自然世界的)纱线,布上的图案样式就会消失。设计其实是在于裁缝如何安排纱线的排列:这样放那样摆,依照着当下时尚的要求。......说某些东西是有意义的,就等于说我们做的安排就是那么样;我们把它怎么理解,以及我和你理解出什么来,可能,举个例子,跟一只猫的有所不同。假如一棵树在公园里倒下而没有人在旁边,它就是无声的、不可见的、没有名字的。要是我们都会消失,世上就不再有树;所有的意义都会跟我们一起消失。除了猫儿们的,当然。”

[2]

好些年以后,出现了一个类似的问句,但不清楚是否来自贝克莱;1883年6月的《The Chautauquan》杂志这样问:“假如一棵树在一个没有人的岛上倒下,那里会不会有任何声音呢?”他们接着回答说:“不会。声音是一种当空气或其他物件移动导致耳朵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感应。”[3]以上说法似乎暗示了这个问题本身是从纯粹科学角度出发,而非哲学性的。一年之后,《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进一步证实这个问题的技术性,其哲学部份仍未被留意。该杂志将用词稍作修改,问道:“假如一棵树在一个无人居住的岛上倒下,那里会不会有任何声音呢?”然后给出一个更技术性的答案:“声音是震荡,通过耳朵的机制传达到我们的感官,在我们的神经中枢里才被感应为声音。树的倒下和任何其他骚动都会产生空气震荡。假若没有耳朵在听见,那儿就没有声音。”[4]

噪音。而即使是没有人听见的时候,树木也会发出声音。定义说明了声音是可以听见的噪音。所以树木根本是可以被听见,尽管没有人在附近这样做。

对无法观察的世界的认识[编辑]

主条目:观察者期望效应

“我们是否可以假设未被观察的世界跟已被观察的世界是同样地运作?”例如:“观察会不会影响结果?”

有一个相类似的疑问,但它并没有考虑到不在观察底下的事件会否“一如预期地”,如同在观察底下时一样地发生。人择原理提出观察者,仅仅是其存在本身,就会对被观察的现实带来影响。不过,多数人,连同科学家,都假设观察者不会对树木倒下时发出声音与否带来任何改变,只不过这个声称也不可能被证实。不过,很多科学家会如此提出“真正没有被观察到的事件,是不会对任何东西(例如人、录音机、或者石头等等)带来任何影响(包括没有传递任何信息),亦因而不会对物质世界的现在和未来造成任何后果。因此,没有被观察到的事件可能会被视为绝对地跟完全没有发生过的事件一模一样。”当然,从问句中我们知道那棵树木已经从“耸立”的状态转变为“倒下”,暗示了这个事件是有被观察到的--那怕观察者是聋的。对于这个谜团,以发展出批判性现实主义而著名的英国科学哲学家Roy Bhaskar提出:

假设人类不再存在,声音会继续传播,重的物件仍然会以同一方式往地面掉下,只是按照假设,没有人会知道。[7] 未被观察到的现实的存在是Bhaskar主张的一套本体论的组成部份,这套理论跟20世纪在自然和社会科学中为主流的各个实证主义分支相反,主张“真正的东西的存在与事情的实际发生模式并无关连并往往不同步。”[8]在社会科学当中,这主张令整套理论在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间受到欢迎-尤其是Alex Callinicos-他们推测,真正存在的社会力量和结构并不必然可以被观察得到[9][10][11]。

感知和现实的差异[编辑]

主条目:感质

本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

未查证内容。(2012年7月8日)

请协助添加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一件事物‘是什么’和它‘看起来是什么’有什么区别?”--例如:“声音是以波浪形态透过其他物质传播的一种压强上的变化。” 或许整个谜团带出最重要的主题是,对一件事物的感知和那件事物的实在之间的分野。如果一棵树存在于我们的感知以外,我们其实无从知道那棵树到底是否存在,如此说来,“存在”的意思是什么?我可以说迪士尼动画世界是真实存在的,那怕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听过、嗅到或者通过任何感官系统感知过它,也从没有在里面生活过和经历过,但我“知道”它的存在因为我听过有关它的传说、童话、故事,那么迪士尼动画世界不就存在于我的记忆、感知和思想里吗?就如任

篇四:2013年重庆中考阅读《生长在城市里的一棵树》

生长在城市里的一棵树

【美】劳拉·伊丽莎白·理查兹 陈荣生 译

⒈在一座拥挤的城市里,在两座高楼之间长着一棵树。这棵树的周围没有任何绿色植物,树一侧的叶子碰到了一座仓库密密实实的墙,另外一侧的叶子掠到了一座破旧公寓的窗口,下面的空间已经被水泥铺到树的根部,但这棵树仍然活着,而且每到春天都会长出新鲜嫩绿的叶子。

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住在树根下的老鼠问。“我就不会这样做,如果我是你的话”。

⒊“这是我的事!”树说。“这是我得做的事情。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 ⒋“但是没有人来看你,在这样的环境里,”老鼠说,“除了我。”

⒌“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

⒍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亲爱的妈妈!窗外那棵树长出细小的新叶了,嫩嫩的,绿绿的。春天来了,即使是在城市里也可以看到春天了。现在我会长得更好。我敢肯定。”

⒎“感谢上帝!”母亲说。

⒏夏天来了。树叶长得又大又长,树枝被它们压得弯了腰。树叶在风的吹拂下颤抖,留下了一片阴凉。 ..

⒐“你这样耗费自己的生命,真的让人为你感到遗憾!”住在树根下的老鼠说,“要是你捕捉昆虫,或者做些有用的事情,我倒会感到好受一些。你为什么就是要这样做呢?”

⒑“这是我得做的事情!”树说。“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

⑾“但是,如果有人关注或同情的话,那又会不同,”老鼠说。

⑿“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⒀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热浪让人感到窒息。要不是有那棵可爱的树的遮阴,我真的无法忍受。风把树叶吹得沙沙作响,我从这种响声中感觉到了凉爽,好像置身于山间一大片森林,森林里的树木凤舞婆娑,碧绿的草地上长满了鲜花,清香四溢,叮咚作响的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

⒁“感谢上帝!”母亲说。

⒂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是秋了。空气开始稀薄和变冷,那棵树的树叶也开始变黄,一片接一片地掉落到地上。水泥地面全都被落叶覆盖了,那些落叶就像金子般闪闪发光。

⒃“现在你明白了!” 住在树根下的老鼠说,“现在一切都结束了,你的

辛苦有何所得?”

⒄“我做了我得做的事情”,树说,“那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⒅“真是懦弱的植物!”老鼠说,“如果你结出果实让人吃,那至少算是留下一点东西,可现在,除了掉落的枯叶和空荡荡的树枝,你什么都没有留下。”

⒆“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⒇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亲爱的妈妈,夏天已经结束了。看啊!我那棵可爱的树掉叶了,那些光秃秃的树枝拍打着我们的窗口,似乎在提醒着我,那棵树该安静休息了,我想我也要睡觉了。亲爱的妈妈,请您帮我拾几片树叶,我要好好珍藏,因为它们一直是我快乐的源泉。”

(21)说完,她转身面对着墙,慢慢地入睡了。

(22)“感谢上帝!”母亲说。

——选自《美文》(有删改)

13.文章写了一棵树的经历,也写了一位生病女孩看到树后的感受,请分别加以概括。(6分)

树的经历: 女孩的感受:

14.第①段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树怎样的生存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5.结合语境,说说第⑤⑧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那不关我的事! .

(2)树叶在热浪下微微颤抖,留下了一片阴凉。 ..

16.请从修辞和描写手法的角度,对文章第⒀段划线语句进行赏析。(4分)

好像置身于山间一大片森林,森林里的树木凤舞婆娑,碧绿的草地上长满了鲜花,清香四溢,叮咚作响的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

17.文中的树反复说:“这是我得做的事!”“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这两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并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它的现实意义。(5分)

13.(6分)①树的经历:春天长出嫩叶——夏天枝繁叶茂,在热浪中留下

阴凉——秋天衰落掉叶。(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②女孩的感受:感受春天到来,相信自己会长得更好——感受到夏中的凉爽,相信困境中也会有美好——感受到秋的安静,带着期盼安心静养。(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14.(4分)单调(孤零),狭窄(2分) 意在与树的表现形成对比(反衬)(1分)突出树的顽强精神。(1分)(意对即可)

15.(4分)(1)有没有人来看望。(2分) (2)树叶忍受热浪侵袭的煎熬和默默抗争的情状。(2分)

16.(4分)示例:①多角度描写。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等角度描写出了一

个美好的森林世界。②拟人。“树木凤舞婆娑”“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摆动的美妙姿态和泉水流淌的畅快。(每点2分)

17.(5分)每个人要坚守自我,做好分内的事;乐于奉献。(3分)结合自身实际谈意义。(2分)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篇五:阿姜 查禅修《森林里的一棵树》

森林里的一棵树

阿姜 查

序言

阿姜查提醒我们佛陀只能指出修行的道路,却不能替我们修行,因为真理是

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与奉送的。阿姜查教导:“所有的教导只不过是譬喻,用

来帮助心灵看到真理,如果在心里建立起佛陀,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切事物, 视一切事物与我们并没有什么差异。”

许多阿姜查自己用来教导的譬喻来自於他广泛的森林生活经验。他的修行就

是注视,同时完全地敞开心胸,觉察所有发生於自己身心内外的一切。他曾说, 他的修行并无特殊之处,套一句他说的话,他像森林里的一棵树。“树只是树。” 他曾这么说;而阿姜查就只是阿姜查。然而从这“并无特殊之处”中却产生了对 他自己以及世界的深刻了解。

阿姜查经常说:“在任何时刻,佛法一直在示现著,但只有在心灵宁静的时 候,我们才能了解佛法所教导的,因为佛法不用语言文字教导。”阿姜查有这种 奇异而神秘的能力能接受此非语言文字之法,而用一种新鲜易解,时而幽默、时 而诗意盎然的譬喻形式,来把这种真理传播给他的听众,而且总能敲中最易受感 动的心灵深处:“我们好像蛆一样啊!生命宛如落叶,心如雨水。”

阿姜查的教导充满了像这种譬喻及比喻。我们以为把它们搜集成册当成一种 灵感的泉源会是一个好点子,对那些想中止世间热恼的人们,他们可以从“森林 里的一棵树”下的清凉、茂盛的树阴中得到一些休息。

第一部分

我们必须藉由譬喻来谈佛法,因为佛法没有一定的形式。它是方的还是圆的?

你说不来。唯一的方法就是透过这些譬喻来说明。

——阿姜 查

〖流浪汉〗

当我们失去了真正的归宿时,就像一个没有目标的流浪汉,流落在街头。这 边走走,那边晃晃,一回儿落了脚又得流浪他方。在我们回到真正的家之前,无 论如何,都会觉得不舒服,就如同一个离乡背景的旅人。只有当他再次回到家时, 才能真正轻松自在。

在这世上我们找不到真正平静的地方,这是世间的本然。就以观照你自己的 内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当我们忆念起伟大的佛陀,他所说的是那么真实,我们感到他是多么值得尊 敬啊!当我们看到事物的真相时,即使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地去实践过佛法,也仍 看得到他教导的法。然而,就算我们拥有佛法的知识,而且曾学习和实践佛法, 却仍见不到真理,那么我们依旧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

〖盲人〗

身和心不停地在生生灭灭,“行”一直处於迁变的状态中。我们无法如实地 透彻这一点,是因为我们仍顽固地深信虚妄不实的事物。好像一位盲人带路,我 们跟他一起旅行怎么安全呢?他只会引导我们走入密丛和森林之中,看不见的他,

怎么能带我们走到安全的地方?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被“行”所蒙蔽,以至於 在寻求快乐时造作苦:在寻求平静时造作了困难。我们真的想要解除痛苦与困难, 但相反地,我们却去造作这些,然后只会抱怨而已。我们会造恶因的原因是因为 我们对外观的真相和“行”的真相毫无认识,而且还一再地去执取它们。

〖一瓶药〗

我们可以将修行比喻为一瓶医生留给病人的药。瓶上写了详细的说明,指示 病人如何服药,但是,如果这位病人只是阅读瓶上的说明,无论读上数百回,都 将困死在这儿,永远得不到药物的治疗。在他死亡之前,还会怀恨地埋怨医生无 能,以及那些药物并没有治好他。他会认为医生是个江湖郎中,或说那些药物毫 无作用,殊不知他只是花时间在检查瓶子以及阅读瓶上的说明书,却没有听从医 生的叮咛而服药。不管怎么样,如果这位病人听从了医生的劝嘱,照著药方按时 服药,他便能够痊愈。

医生开药方是为了除去生理上的疾病;佛陀的教法则是治疗心理疾病的药方,

使心回复到自然健康的状态。因此,佛陀可称是一位治疗心理疾病的医生,而我 们每一个人毫无例外的都有心理的疾病。当你看到这些疾病时,难道不会合理地 去寻求佛法做为依靠,就如同拿药治疗你看书的病一般吗?

〖嬉戏的孩子〗

我们对心性反复地思惟之后,将会了解,心就只是心,不会有别的了。我们 会明白,心就是心,这是它的本然。如果我们清楚地看清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去 执著念头和感觉,只要持续不断地告诉自己:“它就是如此”,我们就不必要再 加些什么了。当这颗心如实地了解,它就能放下一切。虽然仍会有念头和感觉, 但是,每一个念头和感觉都将失去作用。

就像刚开始被一个喜欢玩却会干扰我们的小孩烦扰得很厉害,所以我们责打 他,但是,事后我们逐渐明白活泼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於是我们会任他去玩。 我们放下了,我们的烦恼也就消失了。为什么烦恼会消失呢?因为,现在我们已 经接受了孩子的天性,看法也已经改变了,而且已经接受事物的真实面目。我们 放下,然后心将会变得更平静。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正见。

〖眼镜蛇〗

心理的活动就像能致人於死的眼镜蛇。假如我们不去打扰一条眼镜蛇,它自 然会走它的;即使它非常毒,我们也不会受到它的影响;只要我们不走近它或去 捉它,它就不会来咬我们。眼镜蛇会照著它的本性行动,事情就是如此!如果你 聪明的话,就别去惹它。同样地,就让那些不好的和好的顺其自然——依它的本 性而随它去不要执著喜欢和不喜欢,如同你不会去打扰眼镜蛇一样。

一个聪明的人,将会以这种态度来对待在他心中升起的种种情绪。当善的情 绪在心中生起时,让它自是善的,并且了解它的本然;同样地,我们也让恶的自 是恶的,让它顺其自然。不要执著,因为我们什么都不要!我们不要恶,也不要 善;我们不要负担和轻松,乃至不求快乐和痛苦。当我们的欲求止息时,平静便 稳固地建立起来了。

〖椰子壳〗

欲是染著的,但首先我们必须有欲才能开始修行“道”。假设你到市场去买 椰子,提著它们回来时,路上,有人问你:“你为什么要买这些椰子呢?” “买来吃啊!”

“你连壳也吃吗?”

“当然不!”

“我不相信。如果你不打算吃壳,又为什么要买椰子呢?”

好,你怎么说?你要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是靠著欲望起修的,如果我们没有欲望,我们就不会去修行。你知道吗 ?!这样思惟可以产生智慧。例如:那些椰子,你要连壳子也一起吃下去吗?当 然不!那又为什么要椰子壳呢?因为椰子壳的用途是将椰子给包起来,吃了过后, 再将壳给扔掉,就没问题了。

我们的修行也是如此。我们不是要吃壳,只不过现在还不是丢掉壳的时候。 我们先将它们收藏起来,就如我们依靠欲望修行一样,修行便是如此。如果有人 硬要说我们连椰子壳也吃,那是他们的事,与我们无关,只要我们清楚自己在做 什么就够了。

〖烹饪〗

首先我们要训练我们的身和口远离秽恶,这就是功德。有些人认为要有功德 必须整天整夜地背诵巴利文的经句,但事实上,只要使你的身、口清争无瑕疵, 就是功德了。这并不难解,就像在烹调食物,我们放一点点这个,放一点点那个, 直到恰到好处、美味可口为止。一旦调配出美味的食物时,就不需再添加任何的 东西,因为正确的佐料都已经加了。同样的道理,确定我们的身行和言语没有缺 失,这样就可以带给我们“美味”和恰到好处的功德。

〖疯子〗

假设一日清晨,你正走在路上要去工作,有个人无礼地向你叫喊辱骂,霎时, 你一听到这辱骂声,正常的心便立刻转变了,你觉得很不舒服,觉得很愤怒和受 辱,所以你想要报复。

几天以后,另一个人来你家拜访,并且告诉你:“嘿,那几天辱骂你的那个 人,他疯了!而且已经好几年了!他都是这样辱骂每个人,但是没有人会去在意 他说的话。”当你听到这儿,霎时,自在了起来。那以往积郁在你身上数日的愤 怒和不快,完全地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你已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前你还 不知道时,认为那个人是正常的,所以你会憎恨他,同时也导致你痛苦。一旦真 相大白,事过境迁:“噢,他是个疯子!事情原来如此。”

当你了解到这点时,你觉得很舒服,因为你已亲身体验。了解了以后,你就 能放下。假如你不明白真相,就会去执著。当你认为那位辱骂你的人是正常时, 你可能会杀了他,但当你发现事情的真相——他精神失常,你便觉得舒服多了。 这就是了解真理。

一个见法的人也有类似的经验。贪、嗔、痴的消失,是以同样的方式消失的。 当我们不了知这三毒时,我们会认为:“我能够怎样呢?我的贪和嗔是如此炽盛。”

这并不是清明的认知,跟以为那疯子是神智健全其实是一样。只有当我们最后知 道他精神失常时,我们的焦虑才得以释怀。没有任何人能告知你这些,唯有当心 亲自体认时,它才能绝灭和舍弃执著。

〖一杯水〗

来拜访我的人中,有很多在社会上已有著高等的地位,他们当中有富商、大 学毕业的、教师与政府官员。他们内心充满对事物的种种看法。他们太聪明了, 以致听不进别人的话。这就像一杯水。如果一个杯子里充满了肮脏不新鲜的水, 它并没有什么用处。只有当脏水倒尽,它才有可用之处。你们必须先除去你们充 满意见的心,然后才能领悟。我们的修行是超越聪明与愚痴的,如果你认为你很 聪明、富有、重要、是佛学专家,这就掩盖了“无我”的真谛了。你所见到的只 是自己——我、我的。然而,佛教是入下“自我”的。那些太聪明的人将永远学 不到东西,他们首先必须除去他们的才智——空掉他们的“杯子”。

〖筑堤〗

在定力的训练里,是去修行以使心能安定和坚毅,这能带来心的平静。通常, 我们这颗心是摇摆不定的,要控制它很困难。心随著感官外驰散乱,就像水到处 流窜一样。虽说如此,人类却懂得如何控制水,而使它更益於人类。人类很聪明, 他们知道如何筑堤防水,兴建大型水库和渠道——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治理水,使 水能更充分地被运用而不致於到处乱窜,最后流到最低处,而浪费了水的功能。 同样的,这颗已经“筑堤”、被控制、经常训练的心,将会获得难以计量的 利益。佛陀自己教导说:“已被控制的心,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因此,为了最大 的利益,你们得好好训练你们的心!”相同地,我们周遭所看到的动物——大象、 马、水牛等等,在它们能被利用来工作之前,都必须先受过训练,也唯有在训练 之后,它们的力量才能带给我们利益。

同样的道理,已“筑堤”的心将带来比一颗未经训练的心还要多倍的福泽。 佛陀和他的圣弟子们,和我们都一样在同一个方法下起步——有一颗未经训练的 心。但是,看看他们后来是如何成为我们所尊敬的对象,并且看我们能从他们的 教化中得到多少的利益。真的,看看从这些曾经体验心的训练而为了达到解脱自 在的人们身上,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利益给整个世界。在所有的职业中或任何的 情形况下,一颗受过控制与训练的心是套更好且能帮助我们的设备,训练过的心 可以保持我们的生活平衡,使工作更得心应手。并且要发展和培养理性,以便控 制我们的行动。只要我们追随这颗训练得宜的心,最后,喜悦也会随著增长起来。

〖深洞〗

大多数人想行善只是为了功德,但是他们却不愿舍弃恶行,这就叫做“洞太 深了”。

假设有一个洞,洞下面有东西,现在,只要有人将他的手伸进洞里却摸不著 底面的话,他就会说:“洞太深了。”如果有百或千个人将他们的手伸进洞里, 他们也同样会说:“这个洞太深了。”可是,却没人会说是自己的手太短了!我

小学作文